第一章绪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晚——阳气内敛
抗病力弱
与环境有关的病变如: 春多温病 夏多泄泻 季节性多发病 秋多疟疾 冬多伤寒
东方多痈疡 南方多挛痹(潮湿) 西方多内伤 北方多满病(藏寒)
地方性疾病
※大至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生 社会环境 活水平等 ※小至个人社会地位、 经济条件、 生活水准、经历遭遇、人际关系等
——直接或间接影响人 疾病发生与否。
重点回顾: 1、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四部经典著作。 2、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以金元四大家为主 要代表。 3、中医学基本特点——二大特点。 同病异治 4、辨证论治的具体运用 异病同治
中医诊病,不仅重视局部病变或症状,更重视通过病
变的部位或脏腑分析它与整体的关系,把局部与整体相结 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确诊断结果。 对于局部病变,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主张从 整体上加以调治。 例: 眼科疾患,可从调治肝着手(肝开窍于目) 口舌糜烂,可清心泻火(心开窍于舌) 耳鸣耳聋,可益肾补精(肾开窍于耳)
●明清时期: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中医理论,形成 对前期理论进行分析评价,综合汇通的总趋势。 《证治准绳》 《景岳全书》 一批集大成的 《医宗金鑑》 综合性医著问世 《四库全书· 子部· 医家类》 ——清政府组织编写 《古今图书集成· 医部全录》 《本草纲目》
温病四大家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温热论》 创卫气营血辨证 体系; 温病的三焦辨证理论体系;
• 中国医药学是一 个伟大的宝库,应当 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毛泽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2003年)
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 的方针,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 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 事业。 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 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 干意见》:
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 科技;
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 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 全面发展; 坚持发挥政府扶持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包括: 《素问》、《灵枢》、各九卷八 十一篇 △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的经验积 累阶段,发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 段(感性上升至理性)。 △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 导和依据。
《难经》
“难”,有Biblioteka Baidu难之意,即问答。全
书共有81个问答,称“八十一难”。 成就 : 在《内经》基础上有所发展,尤 以脉诊和针灸治疗较《内经》更详。
辨证论治作为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要求人们辩 证地看待病与证的关系。
一种病常可表现出多种不同的证 ——同病异治(如感冒、水肿等)
病与证
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的某些阶段, 可以出现类同的症状 —— 异病同治(如久泄、脱肛、子宫下垂等)
例如: 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有痰,苔薄,脉 浮(感冒)
例一、 恶寒重、发热轻,涕清,痰稀白,口不干,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例二、 恶寒轻、发热重,涕黄,痰黄稠,口干,舌 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例一 例二 辨证 风寒感冒 风热感冒 治则 方药 祛风散寒 疏风清热 苏杏散 桑菊饮
第三节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一、援物比类 五行学说体现了援物比类的研究方法 木:生发、柔和 肝:条达、疏泄 (肝属木) 火:阳热、上炎 心:心阳有温煦作用
薛生白《湿热条辨》深化湿热病证论治;
王孟英《温热经纬》发展了温病诊治

吴瑭(字鞠通)《温病条辨》创立
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温病辨 证诊治的理论和方法
叶天士
●近代:收集整理前人成果及中西汇通。
△西方医学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医学产生冲击 (鸦片战争后)。 长期论争 中西医汇通思潮(双方在学术上 逐渐沟通) 代表人物: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一部 很有价值的中西医学汇通的专著。
明清
宋金元
魏晋隋唐
先秦秦两汉
继承、发展、创新 中医学是开放系统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
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 形成的历史背景: 古代自然科学的渗入 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战国至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确立。
《黄帝内经》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人体阳气发泄,气 春夏 血趋向于外,皮肤松弛 (气温高) 汗孔开泄,多汗少尿 秋冬 人体阳气收藏,气 (气温低) 血趋向于内,皮肤致 密,汗孔闭,少汗多尿
人体受自然气候 影响生理活动作 出与之相应的调节
※昼夜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平旦——阳气生 一日之中 日中——阳气盛 日西——阳气虚 兴奋、活动、 抗病力强 抑制、休息、
李杲
朱震亨
补土派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滋阴派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格 致 余 论 》 《
宋·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宋·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16834方 宋政府(陈师文、裴宗元、陈承)《太 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第一部成药制剂手册 南宋· 宋慈《洗冤集录》(1247年)是我 国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一、中医学
1.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指起源与形成于中国的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 特点的医学。
中医在古代有 哪些别称?
中医一般指中国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
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中国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
医、苗医等等则被称为民族医学。
黄 帝
(心属火)
二、司外揣内
司:观察 揣:揣测、推测 司外揣内:指对活着的人体进行整体的观察,通过分 析人体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一同反应,来认识人 体生理病理规律。 如《内经》“藏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表 知内”
三、试探与反证 1.早期医学理论的形成以及药效学的总结(神农尝 百草) 2.临床诊断和治疗学
鹊 扁
《伤寒杂病论》
创立辨证论治医疗体系, 奠定临床医学的基础。后世尊 张仲景为“医圣”,其书尊为 “方书之祖”。
分为: 《伤寒论》
东 汉 张 机 ( 仲 景

·
《金匱要略》
《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 ①上、中、下三品,是中国药 学史上最早的药物分类法; ②中药药性理论;
炎 帝 ( 神 农 )
3.中医学学科属性
中医学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
科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⑴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⑵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⑶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⑷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综合汇通深化发展 温病四大家 突破性进展 金元四大家 充实和发展 临床专科专著 形成时期 四大经典
近现代
们身心健康,抗病能力,
△显现出“自然—社会—形神(人)”的医学模
式(天地人一体)
△ 养生防病,注重“调摄精神”
△ 病因——情志致病(内伤) △ 治疗 ——“治病之要,首在治心”、 “以情制情”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
的一种疾病完整的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与规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 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
中医药学概论
易炳学 江西中医学院药学院


中医药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经验、 鲜明的特色以及完整的体系,是我国人民长期 同疾病作斗争的极其丰富的经验总结,是我国 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 起着指导临床医疗实践的作用;而且其具有丰 富的理、法、方、药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 确能解决实际问题,疗效卓著,已经越来越引 起世界医学界的重视,形成学习和研究中医药 学的热潮。
③七情和合。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两晋隋唐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
晋、王叔和《脉经》 ——第一部脉学专著 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现有最早针灸专著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与证候 学专著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 金翼方》 ——记载处方和各种治疗手 段的方书
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
(如表、里、某脏腑、某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寒、 热等),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
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 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 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的 过程。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治疗疾病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治疗效果又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
一批专科性著作
●宋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学派涌现,中医理 论体系突破性进展。 此期,涌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最 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元四大家。
姓名 刘完素
张从正
派别 代表著作 学术观点 寒凉派 火热论、“六气皆从火 《 素 问 玄 机 化”“五志过极皆能生 原病式》 火” 攻邪派 祛邪论“邪去正自安” 《 儒 门 事 亲 》
下篇为方剂学基本知识,含方剂学基础 理论、常用方剂。
另有配套辅导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

学习要求

1、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源流、形成和发展。
2、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 医学
什么是医学? 中世纪的阿维森纳的定义:“医学就是如何维护健康的技 艺和健康丧失后恢复健康的技艺。” 英国科学家培根认为医学的任务是“保持健康,治疗疾 病和延长寿命。” 中国古代定义为“医乃仁术” 现代基本定义为:“医学是诊断、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 的技艺和科学。” 辞海定义为“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 门科学体系。”
岐 伯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 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
的临床经验。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以 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
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包括中医的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
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上篇重点介绍中医基础理论,包括绪论、 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 发病与病机、四诊、辨证、预防与治则 等相关内容; 中篇系中药学基本知识,其含中药常识 与基础理论、常用中药,简介了180种常 用中药的功效与应用等相关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