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_精神现象学_解读_三个简论

合集下载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精神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杰作,首次出版于1807年。

这部作品不仅在哲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我们理解人类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黑格尔以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详尽地描述了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各个发展阶段。

这些阶段包括“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伦理精神”、“宗教”和“绝对知识”。

这些阶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映射的。

黑格尔认为,这些阶段是人类意识在历史中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的缩影。

这一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理解人类意识的演进和发展。

其次,《精神现象学》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

黑格尔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例如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人类意识的发展与历史进程的相互影响等。

然而,尽管这些见解有着极高的价值,但黑格尔始终将“绝对精神”作为自己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

这使得辩证法和历史在某种程度上统一于“绝对精神”。

这一观点虽然有其局限性,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和人类意识的发展。

此外,《精神现象学》初步建立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轮廓和基本概念。

它总结了黑格尔以前的哲学家们的哲学研究成果,并宣告了未来哲学的大纲。

这部作品对于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它不仅奠定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础,而且对于后续的哲学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精神现象学》的出版标志着黑格尔和F·W·J·谢林在哲学上的彻底决裂。

这一决裂进一步凸显了《精神现象学》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它不仅仅是一部阐述黑格尔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纲领性巨著,更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对于后来的哲学家,尤其是海德格尔来说,《精神现象学》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德格尔与黑格尔在某些哲学观点上有着相似之处,尤其是在对待绝对知识与经验的关系、认识如何起始等方面。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现象学阐释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现象学阐释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现象学阐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自我意识、自由、宗教、艺术等。

在这部作品中,黑格尔对现象学进行了深入的阐释。

现象学是一门探讨现象本质和现象与思维之间关系的哲学学科。

下面将以1000字的篇幅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进行现象学阐释。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对人类意识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探讨的一部著作。

他认为,人类的意识是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变化而实现的,而这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是由矛盾和对立推动的。

黑格尔将这种发展过程称为“辩证法”,它是一种思考和理解现象的方法。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将现象学视为一种研究现象的本质和实质的方法。

他认为,现象不仅是直接感知到的外部世界的表象,也是内在意识和思维活动的表现。

黑格尔主张,要真正理解和认识现象,必须超越表象,深入到现象的本质和内在结构之中。

黑格尔通过辩证法的观点,解释了现象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他认为,现象的发展是通过矛盾和对立的力量推动的。

在这种对立中,不同的观点和思想相互冲突,最终达到一种更高级别的统一。

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的折衷或平衡,而是一种自我超越和转化的过程。

在现象学的阐释中,黑格尔强调了“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他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类思维和意识的核心,也是人类意识发展的驱动力。

通过自我意识,人们能够超越个体的局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个体,与世界和他人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此外,黑格尔的现象学阐释还包括对艺术、宗教和哲学等领域的探讨。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通过表现形式来展示人类思维和意识的方式。

宗教则是人类对绝对真理和神圣存在的追求和信仰。

而哲学则是对现象和世界本质的思考和探索。

总的来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现象学阐释。

他通过辩证法的观点,强调了现象的发展和变化的内在机制,以及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他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意识和思维的发展过程,以及现象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海德格尔现象学

海德格尔现象学

海德格尔现象学海德格尔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重要思想体系,也是现象学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它以人类的存在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存在的真实本质。

本文将从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核心思想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概念海德格尔现象学是一种对存在进行研究的哲学学派,它试图从存在本身出发,揭示存在的真实面貌。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他将存在分为“存在性”和“存在”两个层面,前者指的是具体的存在现象,后者则指的是存在的本质。

海德格尔主张通过“解构”来研究存在。

他认为,传统哲学中的概念和理论常常掩盖了存在的真实面貌,所以需要对这些概念和理论进行解构,以揭示存在的本质。

通过解构,海德格尔试图找到存在的基本结构和内在规律,从而实现对存在的深入理解。

三、海德格尔现象学的核心思想1. 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本质是“存在与时间的结合”。

他认为,存在是一种不断流动的过程,是在时间中不断变化的。

只有通过时间的存在,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存在的本质。

2. 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意义在于人们对存在的决定和选择。

他主张人们应该积极地面对存在,主动地去决定自己的存在方式。

只有通过对存在的决定,人们才能找到自己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3. 存在的困境:海德格尔指出,现代社会存在着一种“匿名化”的趋势,人们往往追求表面的成功和物质的满足,而忽视了自己的本质存在。

这导致了人们的存在变得虚无和空洞。

他呼吁人们要从这种困境中解脱出来,重新找回自己的存在意义。

四、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影响海德格尔现象学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哲学对存在的理解,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

海德格尔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作用,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研究框架。

海德格尔现象学是一种对存在进行研究的哲学学派,通过解构和深入思考,试图揭示存在的真实面貌。

概述海德格尔的解释学理论

概述海德格尔的解释学理论

概述海德格尔的解释学理论
(1)从方法论解释学向本体论解释学的转向是海德格尔引发的,他认为理解是“此在”在世的基本方式,或此在自我确立的基本方式,因此理解不是一个方法论问题而是此在的本体论问题。

(2)理解作为此在在世的基本方式总是从人的既有之“此”即人生存的时间性和历史性处境出发的,这既有之“此”表现为理解的“先行结构”或“先入之见”,故理解是一种在时间中发生的历史性*行为,不存在客观解释学所认为的那种超越时间和历史的纯客观理解。

(3)为解决相关问题,海德格尔提出了清除流俗之见从事情本身出发来组建理解之先行结构的现象学方法。

(4)对于这一问题,海德格尔认为答案存在于语言之中,尤其是他所谓的诗性语言之中,理解的先行结构总是有语言方式在场的,语言具有诗性语言(彷佛来自未来)与非诗性语言(来自过去)的双重性。

由此海德格尔从早期的本体论解释学转向了后期对诗语的思考。

(5)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解释学在伽达默尔那里形成了系统的现代哲学解释学,其对伽达默尔的启示有二:一是理解的本体论性质;二是理解的历史性。

但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理解与阐说实际上是以其早期的思想为基础的,而不是后期对诗语的思考。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美学观及对西方美学的拓展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美学观及对西方美学的拓展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美学观及对西方美学的拓展肖朗【摘要】柏拉图首次提出了“什么是美”的问题,从此拉开了西方二千多年来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史,但是到了海德格尔这里,美的本质这个问题被消解了,也就是说美是自身生成和显现的,美自身以自身作为根据,而不是被另外的东西规定的.西方传统美学的根本特征是理性,现代美学的出发点是存在,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在对传统的反动和超越中大大推动了现代美学的发展.【期刊名称】《科学·经济·社会》【年(卷),期】2013(031)002【总页数】4页(P36-39)【关键词】海德格尔;美;存在;理性【作者】肖朗【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重庆401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中,首次提出了“什么是美”的问题,从此拉开了西方二千多年对美的本质的追问历史,但是到了海德格尔这里,美的本质这个问题被消解了,也就是说美是自身的显现和生成,这也正是海德格尔现象学事物自身显现之意,因此海德格尔的美学可以称为现象学美学。

①海德格尔在其思想开端的1923年夏季学期讲稿、1925年夏季学期的马堡大学讲课稿、早期代表作《存在与时间》等地方都明确地根据古希腊词义将现象学一词解释为:让人从显现的事情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

海德格尔现象学美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中期谈艺术,是真理的生成和显现,晚期谈诗意居住,是天地人神四元世界的生成和显现,这里的显现的美都不需要设定外在的根据。

在海德格尔这里,美学或艺术就不再是被理性所规定,但也不是非理性去规定,而是由存在自身的显现。

海德格尔的美学大大推动了现代美学的发展,并且是在对传统的反动和超越中完成的。

一、海德格尔对美学史的现象学解读海德格尔在《尼采》中也认为柏拉图带出了美学问题,不同的是海德格尔认为柏拉图对艺术问题的探讨带出了美学问题。

传统的看法是以本质和现象的视角去看柏拉图,海德格尔则是分析柏拉图艺术是理念的显现问题来入手,海德格尔主要以外观和光亮为中心分析了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因此海德格尔对柏拉图的理解套路是现象学的显现,而非传统形而上学现象和本质二分的套路,海德格尔将现象学的理解为事物自身的显现,并且海德格尔用此方式分析了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和尼采等西方历史上重要的美学家。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精神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丰富内涵的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海德格尔对于精神现象学的独特见解,也对自己的思想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书中,海德格尔首先对于精神现象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精神现象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存在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的思想、情感、意识等精神活动。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对于精神现象学的研究往往是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忽视了人类存在的主观性和个体性,因此他主张通过对于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来重新审视精神现象学这一学科。

在书中,海德格尔对于精神现象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存在的探讨上。

他认为,人类存在的本质是一种存在于世界中的存在,人类的存在是在世界中存在的,而不是在世界之外存在的。

这种存在的方式被海德格尔称为“存在-世界关系”,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一种对于世界的开放和展现,人类通过自己的存在来理解和认识世界,同时也通过世界的存在来理解和认识自己。

海德格尔还对于精神现象学中的时间和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时间是人类存在的本质特征之一,人类的存在是在时间中存在的,时间是人类存在的展开和展示。

同时,历史也是人类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是人类存在的展示和表现,它是人类存在的一种方式和形式。

通过对于《精神现象学》的阅读,我深刻体会到了海德格尔对于精神现象学的独特见解,也对自己的思想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海德格尔的思想深刻而丰富,他通过对于人类存在的深入思考,重新审视了精神现象学这一学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视角。

通过对于书中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思考,我深刻体会到了海德格尔的思想对于人类思想的深刻影响,也对自己的思想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总的来说,通过对于《精神现象学》的阅读,我对于精神现象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思想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海德格尔的思想深刻而丰富,他通过对于人类存在的深入思考,重新审视了精神现象学这一学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视角。

海德格尔 现象学基本问题

海德格尔 现象学基本问题

海德格尔现象学基本问题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重要哲学思想体系。

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他提出了现象学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围绕着人类存在的本质、存在的意义以及存在与世界的关系展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现象学的基本问题进行阐述。

首先是存在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一种根本的现象,它不仅仅指人类的存在,还包含了世界的存在。

他认为,存在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的存在的实现。

存在是人类自身展开的一个过程,从存在的角度看待世界,使人能够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本质。

其次是时间的问题。

海德格尔强调了时间对于存在的重要性。

他指出,时间是存在的存在方式,是存在者与世界之间的连接。

时间是一种存在的流动,它使得存在者能够与过去和未来相连接,通过时间的流动,人们能够在现实中具有存在的意义。

第三是空间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空间是存在的特定场所。

他强调了存在者与空间的关系,存在者通过空间与世界相联系。

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还包含了一种存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存在者与世界共同存在。

第四是自我意识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自我意识是存在的核心。

存在者在与世界的接触中,通过体验和感知,获取自我意识,从而认识自己的存在。

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通过自我意识的思考和反思,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与身份。

最后是存在与世界的关系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与世界是相互依赖的,它们是一个整体的存在。

存在者是在世界中的存在,他们通过与世界的接触和关系,实现自己的存在。

世界是存在者存在的背景和环境,存在者通过世界的存在,获得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基本问题围绕着存在、时间、空间、自我意识和存在与世界的关系展开,他试图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揭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现象学并非解决问题的终点,而是为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对象,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世界和存在的视角。

海德格尔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pdf

海德格尔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pdf

海德格尔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pdf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黑格尔哲学的深入解读和阐述,被誉为现代哲学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影响深远,不仅对哲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还对其他领域如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黑格尔哲学的重要著作,海德格尔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对黑格尔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解读。

他以独特的角度探讨了思维的运动和真理的生成,并对思维和存在、自由和必然、主体和客体等问题做出了深入的剖析。

海德格尔在书中首先从黑格尔对哲学历史进程的阐述出发,指出了精神的本质以及其运动的动力。

他强调精神是向前推进的,通过历史的发展不断地实现自身的自觉。

海德格尔把精神现象学看作是实践哲学,呼吁人们主动参与到社会和历史的变革中。

海德格尔进一步分析了黑格尔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他批评了黑格尔的绝对知识论,并提出了对黑格尔哲学中的物质性和运动性展开了具体的批判性思考。

海德格尔认为,黑格尔的思想犯了抽象推理的错误,忽略了现实世界中独特的存在方式。

此外,海德格尔还探讨了黑格尔哲学中关于自由和必然、主体和客体的问题。

他认为自由不仅仅是主观的自由选择,而是自觉地融入于客观世界中的行动。

他还对黑格尔的概念和辩证法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揭示了其内涵和意义。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意义远不止于哲学领域。

海德格尔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对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也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对思维和存在、自由和必然、主体和客体等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运动规律,从而为社会变革和进步提供思想支持。

总之,《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一本内容生动、全面、有指导意义的经典之作。

它对黑格尔哲学的解读和阐述为我们深入理解思维和存在、自由和必然、主体和客体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同时,该书展现出海德格尔独特的哲学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对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个变化 : 从 《精神现象学 》标题而来的位置勘查
从 《意识经验的科学 》到 《精神现象学 》, 关于书名变更及其意蕴的探讨 , 构成了上述三次 《精神现象学 》探讨的共同入口 , 而其中最详尽 的探讨见于 《全集 》32卷的导论部分 。
严格来说 , 还不是简单地从 《意识经验的科 学 》到 《精神现象学 》这两个标题之间的变更 , 而是三个标题的更替 : 从 《科学体系 : 第一部 , 意识经验的科学 》 (初始命名 ) 到 《科学体系 : 第一 部 , 精 神 现 象 学 ( D ie Ph nom enologie des Geistes) 》 ( 1807年初版单行本 ) , 再到 《精神现 象学 ( Ph nomenologie des Geistes) 》 ( 1832 年全
① 参见柯 小 刚 : 海 德 格 尔 与 黑 格 尔 时 间 思 想 比 较 研 究 [M ]. 上海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2004年 , PP. 2 - 3.
② Heidegger, Martin, Gesam tausgabe Bd. 32: Hegels Ph nom enolog ie des Geistes, Frankfurt am Main: V ittorio Klostermann, 1980. 后文凡涉及德文海德格尔全集 , 皆简称 GA或 《全集 》加 卷数并不再详注出版信息 , 如此书简称为 GA32 或 《全集 》32 卷。
这个基于存在历史思想的释读整体表明 : 海 德格尔的 《精神现象学 》解读并不是像它表面上 所显示的那样是尚未完成的解读 , 而是已经完成 了的解读 。只不过这仅仅是在海德格尔的基于存
者 , 我们今天阅读这些文本的任务在于 : 找到一 条道路 , 勾连黑格尔和海德格尔而又区分他们的 道路 , 无论精神的经验还是存在的经验都经验于 其上却对之语焉不详的道路 。这个任务要求我们 衡论黑 、海 , 允执厥中 。我们能做到 , 因为作为 斐洛索菲亚 ( philosophia) 的异乡人 , 作为 “说 异言之民 ”④, 只有我们保有距离 。
【关键词 】黑格尔 ; 海德格尔 ; 《精神现象学 》; 经验 ; 道路 Abstract: This is an introduction to Heidegger’s reading of Hegel’s Phenom enology of S pirit. Heidegger’s three efforts and the related texts of interp reting Phenom enology of S pirit have been dis2 cussed at first. Then comes the analysis of the three main points of Heidegger’s reading work, which begins w it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ubtle changes in the title of Phenom enology of S pirit. A t last,
2. 1942年的未完成手稿 《黑格尔 〈精神现 象学 ·导论 〉阐释 》, 与另外一部关于黑格尔的 手稿 《否 定 性 》 ( 1938 /39 ) 一 起 , 由 Ingrid Schüler编为 《海德格尔全集 》第 68 卷于 1993 年出版 , 成为 《全集 》第三部分中稍晚于 GA 65 即 Beitr ge zur Philosophie而整理出版的第二部未 刊手稿 。此书尚未见英译本和中译本 。手稿 《黑
2007年是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发表 200 周年 。在这个纪念的时节阅读海德格尔对这本书 的解读有着特别的意义 。这个意义的特别之处还 主要不在于 “200周年 ”这个数字 , 而在于 “精 神现象学 ”这个书名及其 “发 表 ”。因 为正 是 200年前这本书的发表所带来的书名的改变 ——— 简言之 , 从 “意识经验的科学 ”到 “精神现象 学 ”———, 启发海德格尔找到了一条解读这本书 的隐秘道路 。从上世纪 30年代到 50年代 , 海德 格尔先后尝试的三次 《精神现象学 》解读之旅 , 无一不是行进于此道路之上 , 并受此道路之导 (道 ) 引 : 行其所能通达 , 亦止于其所不能逾越 。 (西方 ) 哲学道路之短长与开阖 , 于斯可见一斑 。 这于是也构成了我们重新解读海德格尔之 《精神 现象学 》解读的意义 。
格尔 〈精神现象学 ·导论 〉阐释 》把 《精神现
象学 》导论 ( Einleitung) 的十六节文本划分为 五个部分 , 依次读解 。其中 , 针对最后一部分 (即导论之第 16节 ) 的读解尚未完成 , 仅列出规 模宏巨的提纲 (分为 18个部分 ) 。
3. 初版于 1950 年的 《林中路 》收入文章 “黑格尔的经验概念 ”, 是对 《精神现象学 》导 论十六节文本的逐节解读 (不再划分为五个部 分 ) , 有 Julian Young和 Kenneth Haynes的 2002 年英译本和孙周兴的 1994年 、1997年及 2004年
( Einleitung) ”④, 解 读 了 “意 识 ”和 “自 我 意 识 ”两部分共四章的文本 。略过导论的缺憾后来
在 1942年的手稿和 《林中路 》的文章中得到了 补足 , 后者构成了下面的两个文本 。或许 , 这三 个文本本就共属于一体 , 而且甚至早在 《存在与 时间 》的一个脚注里就已埋下伏笔 ⑤, 又直到存 在历史 ( Seinsgeschichte) 的提法中贯通一气 。⑥
3 作者简介 : 柯小刚 , 哲学博士 , 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
26
海德格尔的 《精神现象学 》解读 : 三个简论
three possible directions of further reading have been p rovided. Key words: Hegel; Heidegger; Phenom enology of S pirit; Experience; W ay 中图分类号 : B51613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7660 (2007) 03 - 0026 - 06
③ Hegel’s Phenom enology of S pirit, translated by Parvis Emad and Kenneth Mal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8.
④ GA 32, S. 1. ⑤ 在 《存在与时间 》第 82节的一个脚注里 , 海德格尔曾 以黑格尔时间概念与亚里士多德以降时间概念史的关系为线索 , 提示了对于黑格尔哲学的通盘的存在论阐释计划 。对这个脚注 , 德里达曾在 “Ousia et Grammè”一文中有过解读 。 ⑥ 这种贯 通性尤 其可见 于海德 格尔 《路标 》所收 入 的 “黑格尔与希腊人 ”一文 (1958年 ) 。
在历史思想的存在论解释学所能通达的范围领域 之内才可以说是完成了的解读 , 而对于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自身所开辟的广阔领域来说 , 它 仍然是尚未完成的 , 甚至只是浅尝辄止的 。就 “经验 ”一词 , 海德格尔读出的是 Bewusst - sein (意识 ) 中的 Sein (存在 ) , 而这个 Sein又是在 笛卡儿以降的近代意识哲学中被确定为主体之主 体性的东西 。这个解读固然居功厥伟 , 因为它无 比清晰地揭露了全部黑格尔哲学立足于其上的主 体性 “陆地 ”②, 但是 , 由于存在论思想在面对 “伦理实体 ”时的先天贫弱 , 大半部 《精神现象 学 》的实体经验却旁落于 “存在之光 ( das L icht des Seins) ”③ 的照拂之外 。这里清晰地显露了海 德格尔之精神现象学解读的全部深刻和贫弱 , 它
三个文本 : 海德格尔解读 《精神现象学 》的经验
海德格尔的黑格尔解读文献 , 拙著 《海德格 尔与黑格尔时间思想比较研究 》曾经历数 ①, 此 不赘述 。其中涉及 《精神现象学 》解读的主要有 三个文本 , 在此结合我们眼下的考察略为陈说如 下:
1. 1930 /31 年 冬 季 学 期 弗 莱 堡 大 学 讲 稿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 由 Ingtraud G rland 编 为 《海德格尔全集 》第 32 卷 ②于 1980 年出版 , 1988年出英文译本 ③。尚无中译本 。此次讲座 , 在作了一个长达 40多页导言 , 由 《精神现象学 》 书名变化而来探讨精神现象学在黑格尔 “科学体 系 ”中的地位和任务之后 , “略过 [ 《精神现象 学 》的 ] 篇 幅 宏 巨 的 序 言 ( Vorrede ) 和 导 论
① 英译本 : Off The Beaten Track,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Julian Young and Kenneth Hayn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中译本 : 林中路 [M ]. 孙周兴译. 台湾时报出版有限公 司 , 1994 年 ; 上 海 译 文 出 版 社 , 1997 年 ; 上 海 译 文 出 版 社 , 2004年 。
海德格尔的 《 精神现象学 》解读 : 三个简论
柯小刚 3
(同济大学哲学系 , 上海 200092)
【摘要 】该文是对海德格尔之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解读工作的一个简述 。文章首先简 述了海德格尔解读 《精神现象学 》的三次尝试及其相关文献情况 ; 其次分析了海德格尔之 《精神现象学 》解读中所致力考察过的三个要点 , 这三个要点都是从 《精神现象学 》一书标 题之变更出发而引伸出的重大问题 ; 最后 , 文章提示了进一步解读的三个可能方向 。
海德格尔的 《精神现象学 》解读 : 三个简论
“20世纪哲学家眼中的 《 精神现象学 》”专题
编者按 : 《精神现象学 》可以说是黑格尔哲学著作中的一只 “丑小鸭 ”: 在它的第一个百 年中 , 它不仅没有得到其他哲学家和哲学史家的重视 (马克思或许是一个例外 ) , 甚至连黑 格尔本人对它也不看好 ; 但在它的第二个百年中 , 它却成为许多大哲学家和无数哲学史家竞 相解读 、研究的对象 , 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进入 20 世纪的哲学史 , 具有了一种明确的当代相 关性 。2007年适逢 《精神现象学 》出版 200周年 。为了纪念这一充满创造性和深远影响的哲 学经典 , 本刊编发了这组由几位青年哲学工作者完成的笔谈文章 。他们通过解读海德格尔 、 卢卡奇 、科耶夫 、阿多诺这四位 20世纪大哲学家解读 、研究 《精神现象学 》的重要哲学文 献 , 从不同侧面揭示出了 《精神现象学 》的丰富思想内涵 、独特理论魅力及其当代效应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