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二首2

合集下载

第二单元 第5课 外国诗二首(二) 《帆》《信天翁》

第二单元  第5课 外国诗二首(二)  《帆》《信天翁》

作品:诗集《恶之花》;文学和美术评论集《美学管窥》 《浪漫主义艺术》;散文诗集《人工天国》和《巴黎的忧郁》。
二、背景回放 1.《帆》 莱蒙托夫是在十二月党人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他热情地憧憬 着法国启蒙思想所描绘的社会蓝图,十二月党人的行动又让他看到了在 俄国实现这些理想的希望,他满怀着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希望改变 俄罗斯沙皇专制下黑暗的现实。他厌恶自己周围那些贵族纨绔子弟所过 的空虚和懒散的生活,追求一种活跃的创造,渴望看到生活的暴风雨去 经受考验,以激发出自己更大的人生热情和力量。在碌碌无为、苟且偷 安而不求上进的贵族纨绔子弟中间,他感到孤独,但他的贵族教养和习 惯使他很难冲破周围庸俗的环境。想完成一番事业的心情,在《帆》中 作者以明快、质朴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蕴表达了这种矛盾的心情。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呼啸 ( xi ào ) . (3)祈 求( q í ) . (5)笨拙 ( zhu ō ) . (7)跛 脚( b ǒ ) . (2)桅 杆( w ãi) . (4)苦涩 ( sâ ) . (6)羞惭 ( cán ) . (8)步履 (l ǚ ) .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三、从自然中积累 朴实的大山拒绝狭隘,于是裂开身躯让瀑布倒挂前川,追求 到了心的广阔。憨厚的蜗牛拒绝平庸,于是在灼热的阳光下洒下 泪与血,追求到了乘着落叶遨游。倔强的荆棘鸟决绝生的安逸, 于是在破喉的一刹那完成人生的绝唱,追求到了梦中的天堂。
四、从历史中积累 汨罗河畔,浊浪滔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 醒”,为了追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宫 廷御苑,笙飞箫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为了 追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玉环磨墨,力士脱靴,成 为千古奇谈;精忠报国,驰骋疆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 戍轮台”,为了追求,陆游“位卑不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 棺 ”;虎门销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 追求,林则徐贬谪路上大修水利,造福人民,早已把生死度外。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

Life is to live beautifully and walk sonorously.(页眉可删)《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这是两首描绘大自然的诗歌。

抓住意象的特点,感受美好的意境,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学生赏析诗歌的关键步骤。

教读本课,要先营造符合诗歌意境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歌中,用心去感受诗中美好的境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能够顺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⑵能抓住诗歌主要意象,体会诗歌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颂,整体感悟诗歌。

⑵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⑶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体会大自然的多面与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⑵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2、分析领会诗人创作的意图及手法。

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型】课内自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准备】1、教师:查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练习有感情的范读诗歌、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复习现代诗赏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蝈蝈与蛐蛐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配乐范读老师先朗读一次《蝈蝈与蛐蛐》,请同学闭眼聆听,展开想象,假设自己置身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三、自由朗读,体会整体情感(播放欢快的轻音乐)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老师希望大家将自己化为画面中一员,进入诗歌意境中。

通过自由朗读,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

4、外国诗两首 (2)

4、外国诗两首 (2)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3.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明确:
三、研读赏析
1.教师范读.
观看多媒体画面
进入情境
一名学生指读,集体了解诗人生平爱好及相关作品,做好笔记.
画面与音乐共同引入,很快就进入课堂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相关知识链接,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诗人,扩大学生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赏析诗歌
(1)学生自由诵读,想象入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它的歌声一直使济慈快活异常。
有天早上,济慈从餐桌旁拉过一把椅子,在葡萄树下的草地上坐了整整一个上午。临了,查尔斯发现他不声不响地走进屋里,又不声不响地把手中的碎纸片塞到书架后。趁济慈不注意的时候,查尔斯把那些碎纸片拣了起来。大致可以看出,那是一首关于夜莺的诗。查尔斯把它们复原了,这就是那首人人喜欢的《夜莺颂》。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4.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聆听导语
进入情境
了解作者
交换信息
听读录音
感受夜景
小组交流
品读课文
走近诗人心灵深处,感知诗人情怀
四.课堂小结
大自然周而复始,昼夜更替,四季轮转,生命在这其中生生不息。在生命的演进中,小动物们用它们靓丽的歌喉吟唱出一首首动人的乐曲,演奏出一曲曲美丽和谐的天籁之音,为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增添了无限的生机。所以同学们,用我们敏感而多情的心,去感受我们身边的世界吧,愿大家在大自然的跳跃和宁静中找到生命的真谛。

《外国诗二首》教案(精选

《外国诗二首》教案(精选

《外国诗二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第九章《外国诗歌赏鉴》部分,内容包括两首外国诗:《荒原》和《我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

通过分析两首诗歌的背景、作者、意象、结构、韵律等方面,使学生深入理解并欣赏外国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两首外国诗歌的基本内容、背景和作者信息。

2. 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结构和韵律,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外国诗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结构和韵律的分析。

教学重点:两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背景和作者信息;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首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诗歌的主题。

2. 背景和作者介绍:简要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奠定基础。

3. 诗歌赏鉴:(1) 《荒原》①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如“荒原”、“风”、“火”等,探讨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② 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如起承转合等。

③ 韵律分析: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节奏等。

(2) 《我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① 意象分析:关注诗歌中的“苍蝇”、“窗户”等意象,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② 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

③ 韵律分析: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

4. 例题讲解:针对两首诗歌,设置典型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外国诗二首》2. 板书内容:《荒原》:背景、作者、意象、结构、韵律《我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背景、作者、意象、结构、韵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分析《荒原》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2) 比较两首诗歌的结构特点,并谈谈你的看法。

(3) 摘抄《我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中的典型句子,并进行赏析。

第20课《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案

第20课《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运用和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举例等方式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歌中的意象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练习,尝试仿写一首诗歌,运用所学意象和情感表达。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外国诗歌的基本特点、意象的运用和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学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外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外国诗歌在韵律、节奏和意象方面与我国诗歌有所不同,它们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丰富的人生感悟。这些诗歌是了解外国文化、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雪莱的《自由颂》这两个具体的案例。它们展示了外国诗歌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生活、坚定信念。
3.语言表达与交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流技巧。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悟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意象与情感表达:使学生掌握《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普希金如何运用意象表达情感,以及《自由颂》中雪莱如何通过诗歌传递自由精神。

七下外国诗二首原文

七下外国诗二首原文

七下外国诗二首原文
以下是七下外国诗二首的原文及其拓展。

1. 原文: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And my heart grew sick with longing for you,
My dear, my dear!
拓展:
这首诗是由英国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 (William Butler Yeats) 所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叶芝是 20 世纪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深受浪漫主义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现代派的影响。

这首诗表达了叶芝对于爱人的思念之情,通过对自然的描述和对自己内心的反思,展现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渴望。

2. 原文:
I met a man who said he was a poet,
He said his name was Robert Frost,
And he asked me if I would like to see
A beautiful place where nature was.
拓展:
这首诗是由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 (Robert Frost) 所写,是他的作品之一。

弗罗斯特是 20 世纪美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简洁的语言、清新的意象和深刻的思想著称。

这首诗表达了诗
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人性的思考。

诗人通过描述一个陌生人问他是否想去看看美丽的自然景象,来表现人们对于自然的渴求和对于人性的反思。

第20课《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案

第20课《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外国诗歌的基本特点、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两首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诗歌,从中获得启发和力量。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第20课《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感到困惑或失落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歌中的智慧和力量。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外国诗歌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对比分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自由颂》这两首诗歌,他们能够逐步理解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以下是我对今天教学的几点反思:
首先,导入新课环节,我尝试以学生们的生活经历为切入点,提出与他们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教学更贴近他们。
解决方法:教师可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并学会表达。
(4)诗歌的背诵与默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诗歌的背诵和默写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解决方法: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分段背诵、整体背诵等方法,逐步提高背诵效果。同时,鼓励学生多进行诗歌默写练习,巩固记忆。
四、教学流程
第20课《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案
一、教学容

第20课外国诗二首《未选择的路》教案

第20课外国诗二首《未选择的路》教案
3.诗歌意象分析:解析诗中的两条路、林中草、树叶等意象,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
4.诗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人生选择的角度,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意义。
5.诗歌创意写作:激发学生创作灵感,模仿《未选择的路》写一首关于人生选择的择的重要性。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主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讨论人生选择的问题时,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这让我感到很欣慰。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尝试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效果还不错。大多数同学能够迅速投入到课堂讨论中,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选择。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这个环节显得有些拘谨,可能是我提出的问题还不够开放,未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问题的设置,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虽然我通过举例和比较来解释,但仍有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困惑。这可能是因为我对意象的解析还不够深入,或者讲解方式不够生动形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象,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尝试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意象的美。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创意写作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我也发现,部分小组在讨论时偏离了主题,导致讨论效果不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确保讨论内容紧扣主题。
(3)诗歌主题的个性化解读: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可能受到局限,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突破方法: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借鉴他人的思考,丰富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4)诗歌创意写作:学生在创作诗歌时,可能缺乏灵感,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外国诗二首
第1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体会其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一些不平事,请你不必太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首歌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的。

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把握内容
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

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1.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

那时俄国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朗读诗歌。

具体朗读步骤如下:
①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②师范读,生听读,把握读音。

③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3.朗读后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劝告)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希望) 目标导学二:再读诗歌,体会哲理
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哲理和表现的手法。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明确: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

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明确: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明确: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逆境也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5.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哲理。

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目标导学三: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1.请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并背诵诗歌。

2.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未选择的路》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体会哲理及其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3.比较两首诗歌,感受两首诗歌写法上的异同。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鲁迅: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研讨诗义
1.背景资料。

1912年弗罗斯特做了一个重要的选择,要么是继续留在家乡(新英格兰),要么去英国。

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不能同时去涉足”。

况且当时诗人的待遇并不好,“穷就穷吧”(弗罗斯特语),他毅然选择了诗歌。

这首诗就是有感于人生选择而作。

2.全诗共四小节,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

(伫立、思索)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决定、选择)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

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选择之后的怅惘)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

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请同学们谈谈最令自己感动的诗句或词,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目标导学二:分析学习象征手法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

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

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

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

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

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

人生之路有很多,但却只能选择一条。

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

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

目标导学三:对比分析,获得启发
1.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什么不同?
明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2.这两首诗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明确:两首诗都富有哲理,且都富有人情味。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对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教师小结: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

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

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我们要注重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

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三、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