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之”的含义及用法
之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之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 “之”字呀,就像一个神奇的小纽带!比如“吾欲之南海”,这里的“之”不就表示“去、到”嘛,多形象呀!它可以把不同的元素连接起来,就像我们和朋友之间的亲密联系一样。
2. 你们想想看,“怅恨久之”中的“之”,不就是用来凑足音节的吗?多有趣呀!就好像音乐中的一个小停顿,让整个节奏更美妙了呢!
3. 哎呀呀,“宋何罪之有”这个句子里的“之”可重要了呢!它在这里表示宾语前置,这可不是一般的作用呀,简直是文言文的小魔法!
4. 来瞧瞧,“渔人甚异之”,这个“之”就是指代前面出现的事物呀,就像我们看到新奇东西时的那种关注,是不是很容易理解呢?
5. 嘿,“子墨子九距之”,这里的“之”明确指向了敌人呀,这指向性不就跟我们坚定目标一样嘛,清晰得很!
6. 你们知道吗,“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中的“之”,就是表示时间长呀。
就如同我们等待一件事发生,时间慢慢过去,真是太神奇啦!
总之,文言虚词的世界丰富多彩,“之”字更是有着各种奇妙的意义和用法,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呀!。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总结一、文言虚词之的概述在古代汉语中,"的"是一种常见的虚词,具有广泛的用法和意义。
它在文言文中充当助词、连词和代词等多种角色。
本文将对文言虚词"的"的用法进行总结与归纳,并分析其在不同语境下所呈现出的具体涵义。
二、"的"作为名词性助词1. 表示所属关系:如"某人之父"、"天地之间"等。
2. 作为名词修饰成分后缀:如"所欲去者皆此间人也,非其他乡人也。
"3. 被动动作或状态标记:如 "发问则无由答者也"三、“的”作为形容词性助词1. 修饰名词或代替名词:如 "美而富有德行者也肯平庸身分乎?"2. 修饰形容次级表达程度:如“仁可知也”,意思是仁可以被知道。
3. 用于构成假定条件句或从属条件句:如“己不信道而强问于夫子,则亦欲加以思索。
”四、“的”作为介词性助词1. 表示动作的方向:如"朝庭之议"、"入左右幕府"等。
2. 表示时间和地点:如 "辞世于今,可谓人道之曙光也。
"3. 用于构成宾语前置的结构:如“金蝉子者乱杂书也。
”五、“的”作为连词1. 连接并列短句:如“各有无巧同风雅者,固难尔。
”2. 引导名物并列表明范围或状态:如“代之以礼义廉耻,更以理自循居然,故能直、白称表忠心也。
”六、“的”作为副词1. 构成程度副词或放在状语后面表示条件:如“尚早未至小奴家**怿匹夫之士则其甚微矣**。
”2. 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的程度:如“亡民畏法则社稷安”,意思是没有人摒弃法令则国家就会安定。
七、总结与反思虽然文言文中常用到的虚词 "的" 具有多种用法和意义,但通过本文对其不同语境下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归纳,我们可以逐渐理解和掌握它的用法。
熟练运用虚词 "的",不仅可以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增强写作表达的准确性和质量。
古汉语中之字的用法与含义

古汉语中之字的用法与含义古代汉语中的"之"字,是一种常用的虚词。
它具有丰富的用法和多样的含义,同时也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本文中,我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古汉语中"之"字的使用方式及其深层含义。
一、作为粘合副词,表示连接和衔接在古汉语中,"之"字经常被用作粘合副词来连接两个名词或者短语。
这种使用方式可以理解为一个替代词,表示前面所说的名词与后面引出的名词之间的关系。
比如,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以亦纯姻质之哉!"这里的"之哉"就是指示性质助词,在整体上连接了前面提到的“巧笑倩兮”与“美目盼兮”,强调了二者是一体。
此外,“之”还可以表示动态转化。
例如:“秋风送爽、春雨润物”,其中“送”、“爽”、“雨”、“润”的意思都通过“之”字与后面要表达的实际事物相连接,起到了使它们动态转化的作用。
二、表示归属关系和所有性在古代汉语中,"之"字也常用于表达归属关系或主谓结构中的所有性。
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其中“之”就表示了动作的原因及其归属。
这里的“君子之交”指的是君子之间的交往,而“淡如水”则描述了这种交往应该是平和淡泊的。
另外,在部分成语或诗词中,"之"字还可以用来表达对事物的所属,强调事物与特定人群或背景之间的关系。
比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中,“生”、“知”的范围、界限被强调为个体所固有,“生”与“知”分别指个体生命和思维能力相关问题,并使用了"之"字表示对于个体属性及质量极其巨大还出不尽坚定踏实信心。
三、表示指示概念和程度除了以上两种基本含义外,“之”在古汉语中还有其他复杂且多样化的用法。
当它放在名词前面时,常常具有制约和定义的意味。
比如:《易经》中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是故虚胜实"。
作文-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

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
在此本文对“之”字的用法作简要的归纳。
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
如:“遂使之行成于吴。
”之:代大夫文种。
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之:这样的。
4.代事。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代物。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之:代木。
6.代军队。
如:“子犯请击之。
”之:代秦军。
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宾语的标志。
用于宾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
”之:可译为“的”。
2.宾语前置的标志。
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
3.定语后置的标志。
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
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
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作“马”的定语。
4.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第二个“之”,是“得”的意思。
5.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可分以下三种情况。
①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②主谓短语在句中作宾语。
如:“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虚词整理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虚词整理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虚词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构造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二)构造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构造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文言虚词“之”字的几种用法课件

除了明示假设和结果,“之”还 可以用于暗示一种条件关系,使 句子更加含蓄。
“之”字用于表示让步、转折关系
表示让步
使用“之”可以表示一种让步或妥协,即前面所述的 条件或情况已经存在或发生,但后面的句子却出现了 与之相反的情况或结果。
转折关系
“之”还可以用于表示一种转折关系,即前面所述的情 况与后面的情况存在明显的对比或矛盾。
音节助词
无实义,只是用来调节音节。
常用于时间、方位、处所等名词之后。
特殊用法:提宾标志
当动词宾语后置于动词前时,“之”字作为 提宾标志,无实义。
如:“何陋之有?”中的“之”即为提宾标 志。
03
“之”字用作动词
往、到
例如
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可解释为“ 去”。
VS
例如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可解释为“ 去”。
表示被动关系
用于介绍动作行为的被动关系,可译为“被”。《子 鱼论战》:“若爱重伤,则如勿伤。”《韩非子·五蠹 》:“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
表示介绍人或物关系
介绍人
用于介绍动作行为者或事情涉及的人,可译为“由”、 “被”等。《左传·庄公十年》:“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介绍物
用于介绍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事物,可译为“是”、“此 ”等。《左传·庄公十年》:“余姑翦灭此而后朝食。”
05
“之”字的特殊用法
“之”字用于表示强调、加强语气
用于强调人或事物
01
在句子中,使用“之”可以强调某个特定的名词或代
词,使其更加突出。
强调动作或状态
02 除了强调名词或代词,“之”也可以用于强调某个动
相当于“有”、“存在”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5.何陋之有?(《陋室铭》) 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宾语前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的标志
7.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助词“的”
再见!
②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译文:送孟浩然到广陵
③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
一、“之”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2.第一人称或者第二人称 3.指示代词“这”
二、“之”作助词 1.结构助词,“的” 2.主谓助词,无实义 3.音节助词,无实义 4.倒装标志,无实义
三、“之”作动词
正常语序: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定语后置)
④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 正常语序:千里马者(宾语前置)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正常语序:蚓无利爪牙(定语后置)
三、“之”作动词
“之”用作动词 译作“到”、“往”、“去”等, 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如:
①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译文: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
3.代词,这
件事 4.助词,的 5.语气助词,无实义 6.结构助词,用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看谁说得最准确
请解释下列“之”字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作代词,代指知识
2.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音节助词,无实意
3.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
作代词,代指狼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主谓间取独
②.公将鼓之。(《<左传>曹刿论战》)
译文:鲁庄公就要击鼓进攻。
二、“之”作助词
4.“之”,结构助词,帮助构成倒装, 不翻译
①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 《陋室铭》) 正常语序:有何陋?(宾语前置)
梳理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

“之”作动词:
相当于“到”、“往”、“去”:格式:人 名或人称代词(有时省略)+之+地名。 例如:杜少府之任蜀州 译:到蜀州上任。
“之”作助词:
1、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 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统编版七年称代词,他、她、它(们)。根据不同的语境, 指代的对象不同。 例如:①又数刀毙之。(《狼》)之:代指狼。 学而时习之。(《论语》)之:代指学过的知识。 下车引之。《陈太丘与人期行》之:代陈元方。 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之:代词,这个道理。
译:时间长了。
4、宾语前置的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 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5、定语后置的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 的后面。其格式为:中心语+之+定语。 例如: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 译:日行千里的马。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 夫君子之行。《诫子书》译:君子的美德。 2、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 成为句子的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译。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译: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3、用于补充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例如: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巩固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结构助词,的。
2、又数刀毙之。
2、代词,代指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对其中的规律进行总结,以更好的掌握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
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结构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
③忘路之远近。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
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
不必译出。
例如:
①公将鼓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
4、宾语前置标志。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
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
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
5、定语后置标志。
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如:
马之千里者。
(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作代词用: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
①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戚背叛反对他。
之:代指道的君主。
②又数刀毙之。
(蒲松龄《狼》)译:杀死了狼。
之:代指狼。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
例如:
①闻之于宋君。
(《穿井得人》)译:有人使宋国国君听到了这件事。
之:代指“穿井得人”这件事。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
(《史记陈涉世家》)译: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②子将安之译:你将要到哪里去。
文言字词积累:
1.问其故故:原因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认为。
去:距离。
3.而日中时远也日中:正午、中午。
4.日初出沧沧凉凉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寒冷。
5.及日中则如盘盂及:到。
6.探汤汤:热水。
7.孔子不能决也决:判断、判定。
8.孰为汝多知乎孰:谁。
9.子将安之将:打算、准备。
安:哪里。
10.乡人皆恶我鸣鸣:鸣叫声。
11.我将东徙徙:搬迁。
12.不能更鸣更:改变。
13.犹恶子之声犹:还。
恶:讨厌、憎恨。
14.家无井而出溉汲溉:洗涤。
汲:从下往上打水。
15.穿井得人穿:凿通。
16.国人道之道:说,谈论。
17.吾穿井得一人得:节省。
18.丁氏对曰对:回答。
19.谓左右曰左右:身边的侍臣。
20.齐之习辞者也习辞:能言善辩,很会说话。
习:熟练。
辞:辞令,言辞。
21.今方来方:将要、正要。
22.吾欲辱之辱:羞辱。
23.何以也?何以:用什么办法?以:用。
24.过王而行过:经过,走过。
25.何为者也?何为:为何,干什么。
26.何坐?坐:因……而犯罪。
27.臣请缚一人请:请让我。
28.楚王赐晏子酒赐:赏赐。
29.酒酣酒酣:酒喝到正畅快的时候。
30.吏二缚一人诣王吏:公差,官差。
诣:到……去。
31.齐人固善盗乎?固:本来。
善:擅长。
32.晏子避席对曰避席:离开座位,表示郑重和严肃的意思。
33.叶徒相似徒:只、仅。
34.其实味不同其实:他们的果实。
35.所以然者何?所以:……的原因。
然: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