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而”字的用法

六、表因果答案与详解一、根据所学,分析并指出下面各句中的“而”字的用法。
1.冰,水为之而(表转折)寒于水。
(《劝学》)译句: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君子博学而(表递进)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表递进)行无过矣。
(《劝学》)译句: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3.人非生而(表承接)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句: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表转折)耻学于师。
(《师说》)译句: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5.爱其子,择师而(相当于“以”,表目的)教之。
(《师说》)译句: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6.小学而(表转折)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译句: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7.群聚而(表修饰)笑之。
(《师说》)译句: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
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表转折)不知其所止。
(《赤壁赋》)译句: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
9.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表承接)登仙。
(《赤壁赋》)译句: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10.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表修饰)歌之。
(《赤壁赋》)译句: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
11.下江陵,顺流而(表修饰)东也。
(《赤壁赋》)译句:夺得江陵,沿长江向东进军。
12.盈虚者如彼,而(表转折)卒莫消长也。
(《赤壁赋》)译句: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
13.耳得之而(表承接)成色,目遇之而(表承接)成色。
(《赤壁赋》)译句: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
1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表并列)吾与子之所共食。
(《赤壁赋》)译句: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15.觉而(表承接)起,起而(表承接)归。
(《始得西山宴游记》)译句: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
“而”字在文言文的用法

在文言文教课中,文言虚词有好多。
比方说:而、安、何、即、虽、遂、惟、焉等等。
关于文言虚词的用法,很多学生非常茫然,不知道在详细的语境中怎样理解。
我仅就文言虚词“而”说说自己的拙见。
“而”是在初中语文教材(语文版、人教版)的文言文中,常常出现的一个文言虚词,那么,它有哪几种用法呢?一、表示顺接,可译为“而后”、“就”。
在《论语六则》中,就有许多“而”字。
比方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这里的“而”都是表示顺接,表示接连的两个动作。
还有《小石潭记》中的一个句子:以其境过清,不行久居,乃记之而去。
这里的“而”能够理解为“而后”。
此外在《湖心亭看雪》中有这样一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这里的“而”也是表示顺接。
二、表示转折,可译为“却”、“可是”。
在《论语六则》中有一个句子:人不知而不愠。
这里的“而”就是表示转折,他人不认识自己,却不生气。
在《马说》中,也用到“而”字: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里的“而”便可理解为“可是”,千里马有好多,可是能认识千里马的伯乐却极少。
三、表示并列,可译为“而且”,或不译。
在“敏而勤学,不耻下问”中,这个“而”就是表示并列,意思是:聪慧而且爱学习,不把向比自己学识低的人讨教为羞耻。
还有在《口技》中,有一句:妇拍而呜之,这里的“而”也是并列,译为妇人一边拍儿童而且小声地哼唱哄儿童入眠。
四、表示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
在《论语六则》中有这样一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这里的“而”就是表示修饰,能够不译。
五、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
在《岳阳楼记》中有这样一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这个“而”在文中表示因果,可译为:满眼悲凉冷淡,极度伤感因此十分沉痛。
六、连结主谓短语。
在《大道之行也》中有这样一句:偷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里的“而”就是连结主谓短语,偷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及举例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及举例文言文虚词是“实词”的对称。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下面是店铺网小编带来的文言虚词而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3)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4)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文言虚词而的用法二:用作代词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doc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doc文言文中的“而”是一种虚词,常常连接两个并列的动词或句子,表示转折、转移、加强、推论、并列、顺承等不同的语义。
以下是“而”的使用方法和一些例句。
1. 表示转折“而”在文言文中最常见的用法之一是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但是”,“然而”,“可是”等,常放在句首。
例句:【1】夫水至者,必穴通而萃于下,此其情也;而斗则载水以行,此其形也。
(《淮南子·天文训》)(水流至必然向下汇聚,这是情理;但斗则能承载水并行,这是形式的不同。
)【2】悟道之人,志洋大而缪综小,此其常也;而庸人则反,志缪而思小。
(《庄子·徐无鬼》)(觉悟修道的人志向远大,而思虑繁杂细致;庸俗之人则相反,思虑偏狭局限。
)2. 表示转移或推论“而”还可以表示转移或推论,起到串联整篇文章的作用。
例句:【3】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卑礼,辞之士也。
乡愿之弊,往往于身;卑礼之崇,往往于国。
”(《论语·雍也》)(孔子说,“本地的愿望,是道德败坏的罪魁祸首;小节的讲究,是辞藻华丽的人的标志。
过分追求本地愿望会导致自身危害;过分崇尚小节,会影响国家社稷。
”)3. 表示加强“而”还可以表示一种加强的语气,用于强调上下关系或者否定。
例句:【4】天生一男,大丈夫也;而生一女,小人也。
(《论语·鲁国衞弟》)(生了一个男孩,是大丈夫;如果生的是女儿,就是小人。
)【5】其所去五百里,如穿韦;斯诚略也。
而已矣。
(《荀子·劝学》)(经过五百里的行程,却好像只穿了一件衣服一样;这就是谨慎行事的方法了。
)4. 表示并列在某些情况下,“而”也可以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并列的名词或动词,凸显事物的共性或相似之处。
例句:【6】非木非石,而人也。
(《庄子·外篇》)(不是木头也不是石头,而是人类。
)【7】既能舞且能歌,而亦人女。
(《荀子·君道》)(既能跳舞又能唱歌,是真正的人类女性。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和意义较为丰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连接句子或短语:在句子或短语之间起到连接作用,表示顺接
关系。
例如,“君子敬而无失”、“行有不得,而与之俱者乎?”等。
2.表示转折关系:用于表示前后句子之间的转折关系,表示反面
意义。
例如,“水能载舟,亦可使之覆。
人能为善,亦可使之堕”、“心术不端,虽欲归而又迷”等。
3.程度副词: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表示程度或方式。
例如,“婴儿纵酒泽而眠”、“寓情于景而画”中的“而”表示程度。
4.接续上文:表示接续上文的意思,强调某种因果关系或逻辑联系。
例如,“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中的“而”起到接续上文的作用。
此外,文言中的"而"还可用于表达假设、条件和动作发生的时间等。
例如,“而君之未尝有闻乎?”中的“而”表示假设;“暴虎冯
河而渡者”中的“而”表示条件;“春秋笔工之士——今马温舒,而将崇尚柳敬亭矣”中的“而”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中的“而”具有较强的修辞和语气的作用,它能够使文辞更加严谨凝练,文句更加凝练深奥,因此在使用时要根据句子的结构和语境选择合适的用法。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历பைடு நூலகம்事件
2
了情节的复杂性和表现角色心理的深 度。
古代史书中经常使用虚词“而”来连接
不同的事件,形成完整的历史叙述。
3
政治演讲
一些政治家在演讲中善用虚词“而”, 使句子更有力度和韵律感。
她不仅会画画,而且还精通音乐和舞蹈。
表示让步
1 举例一
虽然天气很热,而他还是坚持每天晨跑。
2 举例二
尽管遇到了很多困难,而他依然坚持不懈地努力。
表示条件
1 举例一
只有努力学习,而才能取得好成绩。
2 举例二
只有愿意付出努力,而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实际应用举例
1
文学作品
《红楼梦》中虚词“而”的使用,增添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虚词“而”是一种常用的连接词,有着多种用法,包括并列、转折、递进、 让步和条件等。本文将详细介绍其定义、分类以及实际应用举例。
定义和分类
定义
文言虚词“而”是一种用于连接句子的虚词, 具有特定的词义和语法功能。
分类
根据其在句子中的不同功能,可以将文言虚 词“而”分为表示并列、转折、递进、让步和 条件的不同类型。
表示并列
1 举例一
他勤奋学习,而且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2 举例二
这个公司产品质量好,而且价格实惠。
表示转折
1 举例一
他刚开始很自信,而后来却变得怀疑起自己的能力。
2 举例二
这种药物看似有奇效,而实际上却存在许多副作用。
表示递进
1 举例一
2 举例二
他不仅学会了基础的编程知识,而且还研 究了许多高级的技术。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一、文言虚词“而”的基本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有许多虚词被广泛使用,其中最常见的之一就是“而”。
在古代文言文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个虚词的出现。
那么,“而”字具体可以如何运用呢?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究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1. “而”的并列用法在文言文中,“而”通常表示并列关系。
它可以连接两个或者多个相近的成分,表示它们之间具有某种关联。
这种使用方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连词“和”。
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举头望明月”和“低头思故乡”两句之间就通过虚词“而”进行连接,并构成了一种平行的并列结构。
2. “而”的转折用法除了表达并列关系外,“而”还经常被用来表示转折关系。
当后面所陈述内容与前面所说内容存在对立或者相反意义时,“而”可以起到衔接前后句子的作用,并突出对比效果。
例如:吾道一以贯之,而民无怨言。
这句话中,“一以贯之”表示说话者的行为始终如一,而“民无怨言”则强调了人民对其行为的反应。
3. “而”的承接用法在文言文中,“而”有时候也被用来表示承接关系。
当前一句话所述内容与后一句话紧密相关,并且后一句是前一句的结果或者必然发展趋势时,我们可以使用“而”来连接两个句子。
例如: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这里,“学然后知不足”与“教然后知困”形成了因果关系,显示了一个合理的逻辑推断。
二、特殊用法:能够强调虚词“而”的存在除了上述基本用法外,在某些情况下,“而”还可以作为一个语气助词来使用,起到强调作用。
这时候,“而”的作用并不仅仅是连接句子,更多地体现在加强表达的效果上。
1. 引入原因和目的的标志词在文言文中,如果我们想要引出某个动作或行为的原因或目的,可以使用虚词“而”。
例如:吾闻其人谋臣忠肃,而王谓之曰‘小国贤君者’。
这个例子中,“而”的使用使得前一句和后一句之间形成一种因果关系,并且强调了说话者对王的称谓具有特定含义。
2. 表示转折的标志词在某些情况下,“而”可以起到转折作用,并在表达中加入感情色彩,通过声势较大的语气来突出其中的矛盾或展现批评态度。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3
表承接,可译为“就” “接着”,或 不译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 译: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是懂得道理,谁能 没有疑惑呢? • 之:指知识和道理
4 表转折 可译为“但是” 、“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 学》) 译: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蓼蓝 颜色更深。 (状语后置)
三、通“如” 译为“好像”、 “如果”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译:军队惊乱如同大房屋崩塌。 都舍:都城里的房屋
四、固定词组
1、“而已” 放在句末 ,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 说》) 译: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术上各有各 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2“而后” 译为“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译:我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竭尽劳苦 已:停止
5 表假设 译为“如果” “假如”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秦国用城池请求易璧,如果赵国不答应, 理亏在赵。 曲:理亏。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译: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不比登到高处见得广.
②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 之于国也>) 译:咚咚的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抛 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之:用在动词之后,没有 实在意义的衬词 接:接触,交锋
7 表因果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 王》) 译:那人住的很远,没有来,因而荆轲为了 他留下来。
8 表目的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译:登记官吏、人民,封存府库,来等待将 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 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 表》)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 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 (《柳毅传》)
三)“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 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 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 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 地而已矣(《逍遥游》)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 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 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 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 地而已矣(《逍遥游》)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 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 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 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 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 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 记》)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 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