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 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
王崧舟老师《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分析

王崧舟老师《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的分析
阅读了王崧舟老师《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让我不由得眼前一亮,这节课犹如一首情思绵绵的诗,又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画,把诗人那缕缕相思之意,深深相思之情,悠悠相思之心演绎的淋漓尽致。
本节课中,王老师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由读懂词意到读出词情,再到读透词心,这样抽丝剥茧,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读中入境,读中悟情,深切的体会到词中描写的对故乡思念,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以及词人那自然真切、简朴清爽的白描语句,虽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处,却格外真切感人。
而王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又引领着学生,挖掘出诗句中所包蕴的那绵长悠远的情意,不得不说,这恰到好处的对话,让学生一次次的身临其境,成为了诗人的知音,思其思,感其情,明其心,那报效祖国,思念家乡的情感跃然于学生的脑海。
但最后王老师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引出的追问,更是点睛之笔。
这一问,问出了诗人思念家乡梦碎心伤;这一问,问出了诗人的壮志和理想;这一问,更问懂了诗人长相思的心。
学生就这样读懂了词中的情,更明了词人的心。
整节课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
王老师深厚的语文素养,超然的教育智慧,带我走进了诗意的语文。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实录及点评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实录及点评王崧舟《长相思》教学实录及点评【全国第一届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今天凌晨02:10我终于把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整理出来了,请各位同行赏析!(感谢季林老师提供背景音乐名字) 地点:无锡市大众剧院时间:10月18号上午执教:王崧舟老师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学生在齐读)师: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
来,孩子。
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读)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
“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
“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
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预备起!(生跟着读一遍,教师又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又读一遍)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
(学生朗读)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
预备起!(学生齐读)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王崧舟《长相思》课堂实录

王崧舟《长相思》课堂实录之宇文皓月创作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明白吗?生:(齐答)明白。
师:自由朗读《长相思》,开始。
生:(自由读课文《长相思》。
)师:(课件出示《长相思》这首词。
)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生:(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是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念准了。
来,我们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预备起。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再来一遍,预备起。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的中间时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生:(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生:他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生:他在“夜深”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
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预备起。
生:(齐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王崧舟《长相思》课堂实录

王崧舟《长相思》课堂实录第一篇:王崧舟《长相思》课堂实录王崧舟《长相思》课堂实录课文内容: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不此声。
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的张~笔下,乡愁是那封洗了又拆,拆了又洗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是什么呢?请同学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一首诗。
注意文中的生字,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
……(指导学生朗读)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时,那个地方停顿了?生:他在“身向榆关”后面停顿了。
师:再问,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夜深千帐灯”时,哪个地方又停顿了?生:他在“夜深”后面停顿了。
师:你们都听出来了么?这叫读得有板有眼。
全班齐读师:同学们,我们在读古诗词时,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比如《长相思》,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味道来)再读指名朗读。
师: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
生读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了,谁还想读?生继续读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学生齐读。
师:真好,词读到这里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觉呢?生:我想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他思念家乡的梦都睡不好了师:不是梦睡不好了,是根本就没有梦了。
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遍,把这种感觉读到字里行间去。
师: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仔细看看书上的插图和布景,然后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表达什么意思。
学生默读课文师:现在我提两个问题,看看你掌握了没有。
第一,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生: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
生: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生:在山海关。
生:身在山海关的那边师:那么山一程呢?还可能在哪儿生:身可能在山上?师:怎么样的山在?生:高山师:那么水一程呢?生:可能在船上。
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

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学生在齐读)师: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
来,孩子。
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读)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
“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
“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
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预备起!(生跟着读一遍,教师又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又读一遍)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
(学生朗读)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
预备起!(学生齐读)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准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方《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能够有很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
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方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生齐答:有味道,有感觉师: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王崧舟语文《长相思》教学实录

王崧舟语文《长相思》教学实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学生在齐读)师: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
来,孩子。
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
“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
“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
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预备起!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升千帐灯”。
预备起!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
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王崧舟《长相思》实录及点评加反思+《一夜的工作》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实录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执教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钱正权点评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明白吗?生:(齐答)明白。
师:自由朗读《长相思》,开始。
生:(自由读课文《长相思》。
)师:(课件出示《长相思》这首词。
)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生:(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是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念准了。
来,我们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预备起。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再来一遍,预备起。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的中间时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生:(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生:他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生:他在“夜深”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
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实录及点评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实录及点评【教学目标】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介绍“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体会“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定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工作】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一)引入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二)读准《短春草》结合诵读穿插讨论:──“更”为什么爱读平声?──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擦了一更的风,扳回了一更的雪”的意思?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三)记住《短春草》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探讨: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从哪儿略去的?(指名多位学生回答)师:这里东站着不好多位同学。
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东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
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从哪儿记住的?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
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四)小结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
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小学语文课堂实录执教:王崧舟【全国第一届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今天凌晨02:10我终于把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整理出来了,请各位同行赏析!(感谢季林老师提供背景音乐名字)地点:____(省、市、区、县)大众剧院时间:10月18号上午执教:王崧舟老师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学生在齐读)师: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
来,孩子。
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读)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
“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
“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
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预备起!(生跟着读一遍,教师又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又读一遍)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
(学生朗读)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
预备起!(学生齐读)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
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生齐答:有味道,有感觉师: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一学生站起来)师: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预备开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
谁还想读?来,孩子。
(另一位学生朗读)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长相思”读!(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好,你感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他思念家乡的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了,是觉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没有梦,是吧。
这一点的印象留给你特别深。
同学们,对家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师:好!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老师板书:身)师: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孩子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没让这个学生坐下),山海关外。
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继续说?身在哪?来,请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师:路上,请请站着。
继续说。
你说。
生: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山海关,你站着。
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来,你说。
生: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山海关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还可能在哪?孩子你说。
生: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师:那是怎样的山?生:是非常高。
师:好,非常高的山上。
在崇山峻岭上。
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身可能在船上。
是的,那么“夜升千帐灯”呢?他的身又可能在哪?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板书:身在征途)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
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
(板书:心)师: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生:他的心在故乡(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故乡)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生齐答:故园。
(教师板书:心系故园)师:好,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看学生没回答,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说:)师: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
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生:我发现了他身却在征途,但心很思念故乡。
师:恩,不错。
你说。
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了更深了一层。
你说。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细腻啊!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师:好一个“不管在什么地方,心总是在家乡”。
你说。
生: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他仍然思念着家乡。
师: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
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指一学生读后,教师放音乐教师范读。
)师:一起读,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教师范读)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山海关外,士兵们都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睡的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
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
谁来?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
继续看。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
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碎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读《长相思》)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
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