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地图的判读

不同类型地图的判读
不同类型地图的判读

七、地图

(一)地图:(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也叫缩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比值公式略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

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

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

(2)比例尺的缩放:

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

例如将1/10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5000,比例尺变大。

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分数倍)。

例如将1/50000的比例尺缩小1/4,即比例尺缩小到3/4,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

3/4*1/50000=1/66500,比例尺缩小。

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

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

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

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

2、方向:

(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2)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指向标指示北方。

(3)在没有任何标记得图上判读: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图像的类型、内容和判读方法

(A)等值线图包括等高线图、等深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

判读方法:

1)识别等值线所反映的是何种地理事物;

2)判读等值线排列疏密状况;

3)判断等值线变化规律和最高、最低值位置;

4)根据数值变化及排列状况,推断出规律和结果,或分析成因。

解题的关键是找出等值线变化的规律,并分析其成因。

1、等高线图的判读:

等高线图的高度注记为“海拔高度”(即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1)判读规律:

①数值大小:

0米等高线表示海平面,一般表示海岸线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

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为山地地形;

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

②疏密程度:密集——坡度陡;稀疏——坡度缓。

等高线的间距(等高距)是一定的,地面起伏大,等高线的间距就越大,特别是山区,地面上等高线上的间距特别大。

等高线间隔均匀,表示上下坡度均匀一致,等高线下密上疏,为凸形坡;等高线下疏上密,为凹形坡。

有时候图上看不出密集与稀疏时,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决定。

例如2000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1题:

读华北基地地形图(图1),据图判断1-3题:

1.①②③④四条坡面线的坡度比较

A.①<③

B.①<②

C.①>②

D.③=④

2.实际调查发现乙坡植物生长好于甲坡,其原因

为乙坡的

A.照较强,辐射收入多 B.蒸发较少,土

壤水分条件较好

C.气温较高,且日变化大

D.降水较多,水

源充足

3.若乙坡植物受破坏成为荒地,则对其合理的开

发整治措施是

A、放牧山羊

B、种植喜阳的经济

林木

C、修梯田,种植水稻

D、营造混交林

如果几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相交在一起---表示陡崖。

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与陡崖相交的等高线海拔最低值为x,最高值为y

陡崖高度计算方法:(n-1)d≤ΔH<(n+1)d

陡崖顶部海拔高度计算:y≤H顶

陡崖底部的海拔计算:x-d

例题2、98年高考题:在等高距为50米的地形图中,5条等高线重叠于某断崖处,该断崖处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 (注:等高距----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间隔距离。)

A、180米

B、220米

C、320米

D、280米

③形状特征: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顶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

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为鞍部地形。

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

等高线弯曲时,如果凸出部分指向低处——表示山脊

如果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山谷

2)实际运用:

(1)与气候结合:

A、海拔高的地区应考虑气温的垂直递减。0.60C/100m

B、山区应考虑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量的差异),阳坡和阴坡(阳坡气温高,蒸发强)

C、盆地不易散热,又容易引起冷空气的滞留等。

例题6、分析我国三大火炉(南京、武汉、重庆)、火洲(吐鲁番)的成因。

处于长江河谷的背风坡处于吐鲁番盆地中

(2)与河流水文结合:

①水系特征: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水系;山脊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岭;山谷常形成河流。

②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流速快,水能丰富,在陡崖处形成瀑布;河流流量除与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有关;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

由山谷的分布,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

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工程量小,建筑成本低。避开断层地带、背斜、喀斯特地形区。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占良田和村镇。

水库库址的选择:河流峡谷地段(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 ;峡谷上游要有蓄水库区。或者山谷地区“口袋形”盆地或洼地处。水库范围应是由大坝及其接触到的最高一条等高线共同组成的闭合区域。

水电站选址:选择落差大的地带。

引水工程选择:一般从地势较高处引水,河流可顺地势自流,但线路又相对较短处。

(3)与地区规划结合:

建铁路、公路应建在坡度平缓的地区。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

交通运输线路选择某地的理由: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便利。

港口应考虑: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发展林业。

选择某地为梯田的理由: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了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4)与生活有关

登山选择线路: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遇到泥石流如何脱险:①沿山谷徒步时,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转移到附近安全的高地,离山谷越远越好,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

②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特别留意是否听到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声响,如听到要高度警惕,这很可能是泥石流将至的征兆。

③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

④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向两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

2.地形剖面图

判读方法:

1)识别地形剖面图的水平、垂直比例大小;

2)根据题目条件和图像形态或区域位置信息,判断经纬度位置;

3)与相关的分布图、特征示意图的知识进行联系,分析作答。

由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的,能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2.等潜水位线图

指潜水面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绘制的方法与绘制地形等高线的方法类似。这类等值线图中,通常有两组等值线,一组是地形等高线,另一组是潜水等水位线。

考点一、潜水的埋藏深度

潜水的埋藏深度是指地面到潜水面的垂直距离。因为等高线的数值代表该线上各点对应的地面海拔高度,等潜水位线的数值代表该线上各点对应的地下潜水面的海拔高度,因此,任一地点潜水的埋藏深度即是当地等高线数值和等潜水位线数值的差值。

考点二、潜水的流向

潜水是一种重力水,它的流动性主要是因受重力作用而形成的,其在流动时总是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且沿最大坡度方向流动。因此有:潜水的流向总是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考点三、潜水的流速

因为潜水是一种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其自由水面称潜水面,所以潜水的流速取决于潜水面坡度的陡缓。在同一幅等潜水位线图中,等潜水位线越密集的地方,潜水面坡度越陡,潜水流速越快;等潜水位线越稀疏的地方,潜水面坡度越缓,潜水流速越慢。

考点四、河流水与潜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对于河流与等潜水位线的分布有如图三种基本关系。根据河流与等潜水位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判断河水与潜水的补给关系。在A图中河床两侧潜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潜水流向河流,因此河流两侧的潜水补给河水;在B图中河床两侧潜水位低于河流水位,河水流向潜水,因此河水补给两侧的潜水;在C图中,河流右岸潜水面高于河面,左岸潜水面低于河面,因此河流右岸潜水补给河水,左岸河水补给潜水。

考点五、取水点(即水井)位置的选择

选择水井位置时,要依据以下三条:①水井位置应选在地下水埋藏较浅的地点。②水井位置应选在潜水汇集区。③水井位置应选在潜水汇水面积较大的地点。在解决此问题时,首先要判断潜水的埋藏深度,其次标出潜水的流向,以确定潜水的汇集区和各地点汇水面积的大小,最终确定取水点(即水井)的最佳位置。

考点六、人类活动对潜水的影响

潜水更新快,交替周期短,利用后短期内即可恢复更新,属于可再生资源。人们只要合理开采就可保证永续利用。但如果人类不合理地开采,则会引发一些环境问题,如过度开采地下潜水、开采速度超过潜水的自然补给和恢复速度,就会引起潜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地下水漏斗区即是指地下水位明显低于周围地区,潜水面呈现漏斗状曲面的地区,如图。更为严重的是,超采地下水还会造成地面沉降、建筑物倾斜或倒塌,

如果在沿海地区,还会引发海水倒灌、地下水变咸等。

跟踪练习题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箭头正确表示了潜水的流向

B.图中P点潜水的埋藏深度为10米

C.图中Q点的潜水位为20米

D.图示地区地形主要为山脊和山谷

2.要获得充足的地下水资源,图示地区打井的最佳地点为

A.①B.②C.③D.④

图1中,实线是地形等高线,虚线是潜水面等高线,等高距皆为5米,甲处为一口水

井。读图回答3~5题。

3.甲处水井的水面离地面的

距离可能为

A.1.5米

B.2.5米

C.7.5

米 D.8.5米

4.从图1中内容可知,甲地

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地下水开采过度

B.地

下水污染严重

C.有盐碱化趋势

D.有荒漠化趋势

5.甲地环境问题出现的时间可能是

A.4~5月

B.6~7月

C.7~8月

D.12~1月

6.(04·江苏)图示为某地两条河流两侧的潜水位等值线示意图,可反映河流与潜水补给关系的一般情况。图中数字表示潜水位(单位:米)。读图判断。

A.a图河流和b图河流均自北向南流

B.a图河流自北向南流,b图河流自南向北流

C.a图潜水补给河流,b图河流补给潜水

D.a图河流补给潜水,b图潜水补给河流

7.近年来,苏南地区封闭了大量的机井,其原因主要是

A.减缓地面沉降 B.保护地下水资源

C.地下水开采成本高D.苏南地表水丰富,不需开采地下水

试题解析:1.正确选项为A A选项,潜水的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且由高水位指向低水位;B选项,图中P点潜水的埋藏深度为地面高度(等高线数值为15米)减去潜水位(数值为10米),即埋藏深度为5米;C选项,图中Q点的潜水位为10米,地面高度为20米;D选项迷惑性较大,因图中等高线数值不是很大(200米以下),更为关键的是图中给出了比例尺,所以应是平原地形。若不认真读图,就容易判断失误,导致选择错误。2.正确选项为B 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分布可判断:图中②③④点为地下水汇集区,①点位于潜水分岭,潜水补给不充足,故首先排除①点。又因为②地的潜水汇水面积包括③和④地的潜水汇水面积,故选②。3.正确选项为C 根据河流流经地区必为山谷,其地形等高线凸向高值区域;一般情况下地势高的地方潜水位高,地势低的地方潜水位低;图中等高距皆为5m,可判断出图中未标数值的地形等高线和潜水面等高线的数值如图2。甲处地面的海拔高度即是甲处地形等高线的数值为55m,甲处潜水面的海拔高度即是甲处的潜水位。因47m<甲处潜水位<52m,所以3m<甲处潜水面和地面的相对高度<8m,即:3m<甲处水面离地面的距离<8m。选C。4.正确选项为A 由图2知甲处52m闭合潜水位等高线内部区域潜水位明显低于其周围地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应是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5.正确选项为A 由图1中经纬度位置知该地区位于华北平原,春旱严重且春季

①判断陆地和海洋位置:冬季陆地上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夏季相反。

②判断月份:1月陆地上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等温线向北弯曲;7月相反。

③判断寒暖流: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暖流则向高纬弯曲。

④判断地势:地势高处等温线的度数比同纬度其他地区低。或等温线向高值弯曲。

⑤判断地形名称:山地: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度数越小。盆地: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度数越大。

4、等压线图的判读:(同一海拔高度上气压水平分布情况)

目标:

①根据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气压场类型高压、低压、高压脊、低压槽、鞍部)

②判断风向,其基本原理是: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高空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与等压线斜交。

③分析天气变化

1)判读规律:

①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

低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盆地(中心为上升气流)

高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顶(中心为下沉气流)

高压脊——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脊线)

低压槽——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槽线)

②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决定风力大小)

等压线的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等压线的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③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向(任意点)和天气形势:

判定风向规律: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北半球画出偏向风。

天气:是指大气短时间内的物质状态,包括气温高低、湿度大小、风向、气压等指标。

A、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B、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C、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台风);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伏旱)。

等压线的综合判读与应用:

①根据风向确定南北半球;根据风向确定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与等压线平行。;根据风向确定高压和低压。

②判断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方向。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始终垂直,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摩擦力与风向相反。

③根据大气活动中心判断季节变化。同一纬度夏季大陆形成热低压,冬季形成冷高压。

④根据气压状况判断气温。同一水平面上,气温越高气温越低。

⑤等压面的判读

气压值在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值越低;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呈水平状况;地面受热不均,引起等压面的弯曲变化。

无论高空或低空,等压面上突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面下突的地方为低压。

5、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

把图上年平均降水量相等的各点连成光滑的曲线。说明年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等降水量线基本与海岸线平行,且能显著的反映经度地带性规律。

例如: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见初中地理第三册),根据图中的等降水量线分布情况,可看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步减少。

6、海洋表面平均等盐度线图的判读:

1)世界海洋表面盐度的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递减。

2)等盐度线的弯曲分布——暖流、寒流的影响。

暖流经过——盐度增大——等盐度线向高纬凸出。

寒流经过——盐度减小——等盐度线向低纬凸出。

7、等震线的判读:

等震线上地震裂度处处相等。

8、等太阳高度线图

等太阳高度线反映某一时刻太阳高度的全球分布状况。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工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等太阳高度图判读的基本内容有: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地方时、北京时间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推断与图示时间相关的日期、季节及地理现象等。

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判读时需掌握以下方法,有助于正确解答问题:

1.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12点;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逐渐降低。根据太阳直射纬线推断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季节,并判断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注意区别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不同。

2.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据此可计算该经线上某一点的纬度数值;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则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该纬线上某一点的经度和地方时。

3.如果图中标注了太阳高度的数值,则视具体数值而判断:一是最外侧的大圆圈为0°等太阳高度线,即为晨昏线,一般是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

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二是图中最大的圆圈不是0°等太阳

高度线,因此,也就不是晨昏线。如果没有标注太阳高度的数值,

在图中最外侧的大圆圈上太阳高度为0°,即晨昏线。

4.由于太阳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180度,当太阳直射

赤道时,此经线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

北极点在最北点以南,图上没有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球时,相反。

二、例题分析

例1 图1是某地某日太阳高度分布图,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2)该图的节气应该是(北半球)。

(3)此时北京时间是。

(4)A点所在经线的经度是。

(5)C点的经度值(大于或

小于)23°26′。

(6)若B点有一直立旗杆,此时其影子应指向()

A.甲B.乙C.丙D.丁

解析:从图中等太阳高度线分布可知,最外侧的圆圈上太阳高度为0°,即为晨昏圈;中间的圆圈上太阳高度为23°26′;内侧的圆圈上太阳高度是66°34′;圆心是北回归线与0°经线(伦敦所在经线)的交点,太阳高度为90°,即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因此,太阳高度的分布是由直射点向四周降低;表示的节气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图中伦敦的地方时为12时,那么北京时间应为20时。

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极点上的太阳高度是23°26′,因此,北极点的位置应在中间的圆圈与伦敦所在经线以北的交点,那么A点所在的经线与0°经线是相对的两条经线,即A所在的经线为180°。

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由直射点到C点太阳高度相差23°26′,经度差应大于

23°26′,因此,C点的经度大于23°26′。

由图中B点的位置可知其在直射点的东北方向,由此可判断其影子指向甲。

答案:(1)从直射点向四周降低(2)夏至日(3)6月22日20时(4)180°(5)大于(6)A

例2 图2为某时刻太阳高度分布状况。读图回答:

1.写出E点的地理坐标

A.70°E,80°N

B.70°E,80°N

C.110°W,80°N

D.110°W,80°S

2.①②两地的经度相同②③两地的纬度相同,则此刻的太阳高度

A.①>②

B.①=②

C.①<③

D.①=③

3.E地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A.昼夜平分B.昼夜等长 C.极夜 D.极昼

解析:由图可知,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70°E,纬度为10°N,E点与直射点太阳高度相差90°,纬度也相差90°,所以E点的纬度是80°N,不在同一条经线上,有极昼现象。此图中北极点在E以南,因此,E点的经度为110°W。

由题干知,②地比①地纬度高,距离太阳直射点远,太阳高度比①地小,即②<①;同理①③两地纬度相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此刻①地位于太阳直射的经线上,达到一天中太阳高度最高,③地位于①的西侧,没有达到一天中太阳高度最高的时刻,因此,①地太阳高度大于③地。

答案:1.C 2.A 3.D

(B)示意图

1)地理要素变化过程示意图:主要有气温变化曲线图;降水量月份分配图;河流流量过程图;经济发展概况图;人口增长趋势图等。

判读方法:

①明确识别纵横坐标的单位数值,判断其大小变化和重要数据落点位置;

②根据数据变化或曲线变化规律,提取和推断其变化趋势;

③联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推断并获取答案。

2)地理要素相关联系示意图:利用图形考核概念、原理、特征或其相互关系等内容。主要有国家或区域经济部门结构图、工业或农业布局因素关系图、人口的各种构成图、环境各要素关系图等。

判读方法:

①认真读图弄清题意,从图中提取信息;

②根据图中信息所对应知识,进行联想、推断;

③利用所掌握概念;原理、分布规律等知识验证图形的表示方式。

3)地理要素因果关系示意图:天体系统图、食物链图、货流图、流程图等。表示地理事物或系统之间联系与因果关系图。

判读方法:

①识别所表示的是何种因素的地理事物联系过程;

②注意根据图中箭头方向、线段的纵横关系等提取信息;

③弄清事物的形成或变化过程,判断各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4)地理要素模式或结构示意图:主要有世界洋流模式图、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承压地下水的自流水盆地示意图等。

判读方法:

掌握模式图内地理要素的地位作用以及元素之间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关系。

(C)分布图

地理分布图在图像中所占比例大,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政治区域图(世界政区图)、自然要素空间分布图(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自然资源空间分布图(如中国土地资源分布图)、人类活动分布图(如中国铁路分布图)、区域综合分布图(如北方地区矿产、城市和铁路分布图)等。近几年的考题中,整体分布图的出现频率虽较少,但多以与其他图形配合或以文考图的形式出现,复习过程中不可忽略。

地理分布图的解读程序如下:

1.读图名

对图示区域内事物作概要认识,图下可能没有分布图的名称,但往往题干部分已加以说明,这就是需要我们认真阅读,从中提取已知条件。

2.读图例

一般分布图中都有图例,只有阅读图例后再去读图中的内容,才会提高读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特别要注意题目中根据需要新设定的图例。

3.定位置

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一般遵循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特别是小区域大比例尺图尤为重要。

判读方法:

①判断地图所反映的是哪些地理事物或哪些要素;

②读出图中地理事物或要素的位置(经纬、海陆或区域相对位置);

③根据图中的分布信息,归纳分布特征或规律,提取与设问内容相关的知识,分析判断作答。

(D)统计图表

主要有柱状图、扇形图、曲线图、折线图及比重图,或以数据、比值等形式编制的表格。

判读方法:

①读清坐标轴上地理事物的名称、单位、尺度等。

②理清各轴所代表的含义并加以区分

③读准坐标轴上的数据及含义

④读懂图例及其总体变化趋势,归纳总体特征

⑤判读并推导出相应的结论

坐标图:坐标图一般用柱状、曲线、折线、点等信息来表示,常见的坐标有

(1)平面直角坐标:用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两个地理事物与现象,坐标中的点、线等内容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够简单地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规律。

(2)三维坐标主要用来表示某点的空间位置,也可以用来表示影响某一地理事物三个要素的比例关系。

(3)三角坐标:它是由三维空间坐标化而来,反映三个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或者将之统一在一个平面内,形成的平面正三角坐标图。

(4)多维坐标:它是根据坐标的一般原理,将众多具有并列关系的信息,反映在一张图上绘制而成的。如土壤组成图、影响工农业区位因素比例图、气温与降水资料分布图、风频玫瑰图。

(E)景观图

主要有自然带的景观图、名胜古迹的素描图或图片、断层和火山喷发、典型地质现象的景观图、环境问题图片等。

判读方法:

①准确判读景观图表示何种地理因素或要说明哪种地理现象;

②细心观察景观图中各地理因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

③根据景观图中信息,提取与设问相关的部分,联系有关知识作答。

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基本类型的图像日趋复杂,图中隐含的信息量较大,判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各类变式图表的出现(如统计图表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更增大了图像识读的难度。因此,在熟悉常见图像类型的基础上,专题复习过程中还应加强变式图像的训练,重视判读方法的提取和归纳,以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三)图像绘制的类型和方法

图像绘制的类型主要是地形剖面团、柱状(或直线式)图、曲线或折线图、圆形百分比图等,还有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洋流分布示意图等。

绘图方法:

①恰当、准确地设立符合题意要求的坐标系统;

②按照各类不同图形的形状要求,准确定出绘图点的位置;

③细心按图形轮廓要求绘画图形,并加以必要的文字数据注释。

绘图应注意:

①在绘制柱状图时,必须注意柱状体的宽度相等;

②绘制曲线图时必须注意用平滑的曲线;

③绘制折线图时两点之间必须是直线,每两条线的接合处要有点角度;

④绘制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时注意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黄赤交角度数,黄道面、赤道面、地轴和晨昏线必须交汇于地心。

地图的判读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第一课时 学科: 地理主备人: 焦民兰审核人:潘兴华编号:07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小组位置__________学生评价________教师评________ 学习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表达形式,并能熟练地将不同的比例尺实现互换,学 会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2.能够在地图上量算两地间的图上距离。 3.记住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和一些常用的图例 4.在生活中初步学会读图、用图的能力。 一.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学会阅读地图 阅读课本p16-18的文字和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图是运用各种,按照一定______缩小以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是地图的语言。 2、比例尺表示:。 比例尺的公式:比例尺= / 。 3、比例尺的表现形式有种,分别为式、式、式。 例如1:35000,表示图上代表实地距离。4.地图上一般判断方向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带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纬线来判断,同一条经纬线上的点是_____________方向,_________________的点是正东正西方向。带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______________来判断方向,指向标一般都指向___________. 5.看地图还要学会看____________.地图上的图例中有各种____________,它们都表示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 6.学会在地图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就能够阅读地图了。 二.合作探究-------不仪不讲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本图利用什么来判断方向的? (2)青岛在临沂的什么方向?烟台在威海的什么方向?

经纬网地图的判读

§1.1让我们走进地理 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1、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2、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3、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辞书,参观地质博物馆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③综合地分析问题;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2地图 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 (1)辨别方向: ①一般的地图,用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有指向标的地图,用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③有经纬网的地图,用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④用指南针、北极星、太阳和手表等确定方向 (2)量算距离: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文字式、线段式、数字式 ①比例尺的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②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③比较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3)图例: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要记住常用的图例)

注记: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 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2.1地球和地球仪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对地球形状的说法: “盖天说”和“浑天说”;麦哲伦(葡萄牙人)游行图: 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卫星照片。 3、地球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2、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三、经纬网地图的判读 例一读下面经纬网地图(图1),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A、B、C三点的地理坐标,并在相应位置画出点 D(0°,20°W)和点E(80°N,20°W)。 【相关考点】在球面经纬网地图上判读某点的地理坐标,根据所给 经纬度画出某点的位置。 在这种地图上,①纬线是与赤道平行、长短不等的圆,在同一条纬线上,纬度相同;②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在同一条经线上经度相同。③赤道是南北半球和南北纬度的分界线,赤道以北为北纬度(N),赤道以南为南纬度(S);④本初子午线和180°经线都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以东为东经度(E),以西为西经度(W), 180°经线以东为西经度(W),以西为东经度(E)。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地形图的判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海平面(2)垂直(3)闭和(4)相等(5)密集(6)稀疏(7)降低(8)降低(9)海拔低处(10)海拔高处(11)重叠相交(12)平原(13)海洋(14)等高线地形图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例题解析 知识点一、等高线地形图 (1)地面高度的计算 ①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辨误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参照点不同 (2)等高线 ①含义: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 ②特点:除陡崖外,等高线一般不相交;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等高线有无数条。 析规律:等高距的含义及特点 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叫等高距。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相等。 (3)等高线地形图 ①含义: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平面上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坡陡的地方,表示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表示等高线稀疏。山体的不同部位,等高线【例1-1】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约8 844米,我国陆地最低的地方吐鲁番盆地在海平面以下155米,两地相对高度约是()。 A.8689米 B.9003米 C.8999米 D.9009米 解析:首先确定所求两点的海拔。然后计算二者海拔之差就是相对高度。 答案:C 【例1-2】读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 A__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_,E________。 (2)H点与G点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米。 (3)沿B虚线和C虚线登山,较容易的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山峰M与A,较高的是________。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地图的判读技巧专题讲解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地图的判读技巧专题讲解一、专题讲解 一幅标准的地图可按如下程序进行判读: (1)读图名。图名通常是用图内最重要的内容来表示,它通常位于图幅的正下方,我们从图名上大致可判断地图所在的范围和主要内容。 (2)定方向。常用规范地图一般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经纬网的依据经纬网、有指向标的依据指向标。 (3)定位置。根据经纬度、轮廓形状等信息判定地理位置。 (4)巧计算。利用经纬网、比例尺等信息进行相关计算。 (5)明分布。分析区域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分布状况说明主要分布地区。 (6)析特征。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区域地理特征从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政治位置等)、自然特征(地形、气候、河湖、资源等)、人文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等方面分析。 二、同步训练 敦格铁路北起敦煌火车站,南至青海省的格尔木火车站,全长约616.79千米, 2019年通车。下图中的虚线为敦格铁路。读图回答1~2题。

1.敦格铁路正线全长约509千米,由此可推知,上图的比例尺最接近( ) A.1∶30万 B.1∶30 000万 C.1∶2 500万 D.1∶200万 2.关于图中信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的虚线为图例 B.图中的“格尔木”为注记 C.图中的省界大体为西北—东南走向 D.在该图判断方向应依据经纬线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图中敦煌和格尔木两地相距约2厘米,而两地的实地距离约为509千米,故该图的比例尺最接近1∶2 500万。第2题,图中的实线、虚线都是图例;图中的文字是注记;判断方向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但该图既没有经纬线、也没有指向标,故应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向;图中的省界大体为西北—东南走向。答案 1.C 2.D 3.一个旅行社在某地举办攀岩比赛,需要制作陡崖剖面图海报,想宣传“险、奇”效果,绘图时应采用的做法是( ) A.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图幅 B.水平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垂直比例尺 C.比例尺不变,适当缩小图幅 D.垂直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水平比例尺 解析要想宣传“险、奇”效果,应使海报中的陡崖坡度加大,故应

(三)(四)地图和地形图判读

图 例0 40千米 城区铁路1 :8 000万 市界 河流运河 首都 比例尺 1 :00万 4比例尺图 例国界 八年级地理结业考试复习(七上) 学校: 班级: 姓名: (三)地图的阅读 ( )1.图1四个图例中,表示运河的是 A . B . C . D . ( )2.下列图例中,表示沙漠的是 A . B . C . D . ( )3.在比例尺为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1.5厘米,则A 、B 间的实地距离为 A .45千米 B .30千米 C .60千米 D .15千米 ( )4.当你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旅游时,你应当选择 A .比例尺尽可能小的地图 B .比例尺尽可能大的地图 C .中国地图 D .世界地图 ( )5.某学校为长800米,宽500米的长方形区域,如果要绘制在长、宽均为50厘米的纸上,适宜采用的比例尺是: A .1∶100 B .1∶200 C .1∶1000 D .1∶2000 ( )6.由于战乱,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形成了一个新的极端国际恐怖势力ISIS ,前不久制造了法国巴黎恐怖袭击,激起了全世界的义愤。小明想知道相关国家在哪里,该查看 A .亚洲政区图 B .世界地形 C .世界政区图 D .欧洲气候图 ( )7.下列地图中,有助于盲人出行的是 A .纸质旅游图 B .发声电子地图 C .纸质交通地图 D .可视游览图 ( )8.下列图例中表示铁路的是 A . B . C . D . 读右图,完成9-12题。 ( )9.与中国地图相比,北京市地图 A .比例尺较小 B .表示的实际范围广 C .图上面积大 D .表示的内容较详细 ( )10.图中图例 表示 A .铁路 B .运河 B . C .省界 D .公路 图1

不同类型地图的判读

七、地图 (一)地图:(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也叫缩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比值公式略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 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 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 (2)比例尺的缩放: 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 例如将1/10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5000,比例尺变大。 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分数倍)。 例如将1/50000的比例尺缩小1/4,即比例尺缩小到3/4,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 3/4*1/50000=1/66500,比例尺缩小。 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 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 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 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 2、方向: (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2)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指向标指示北方。 (3)在没有任何标记得图上判读: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图像的类型、内容和判读方法 (A)等值线图包括等高线图、等深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 判读方法: 1)识别等值线所反映的是何种地理事物; 2)判读等值线排列疏密状况; 3)判断等值线变化规律和最高、最低值位置; 4)根据数值变化及排列状况,推断出规律和结果,或分析成因。 解题的关键是找出等值线变化的规律,并分析其成因。 1、等高线图的判读: 等高线图的高度注记为“海拔高度”(即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1)判读规律: ①数值大小: 0米等高线表示海平面,一般表示海岸线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

地图的阅读。地形图的判读总结

《地形图的判读》知识点总结 1.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故海平面高0米(海平面以下为等深线) 2.A地海拔-B地海拔=相对高度 3.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一条线就是等高线。任意相邻两条等高线差值就是等高距一个图里等高距固定不变,只要知道两条等高线数值就可以推算出其他等高线数值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密集地方坡度陡,稀疏坡度平缓(陡崖等高线密集到重合故最陡) 4.上图等高距d=150米 B线路等高线密集,坡度陡,攀爬吃力但是路程短 A线路等高线稀疏,坡度缓,攀爬省心但是路程长 5. 6.地形部位的判读 7.A地和B地等高线闭合,数值中间大四周小为山峰(山峰的图例为 反之,等高线闭合,中间数值小四周大为盆地或则洼地 C处等高线向数值低处弯曲凸出为山脊(山脊一般为分水岭) E处等高线向数值高处弯曲凸出为山谷(山谷一般为汇水地,河流发源地。且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注意:引水线路最好由高到低,水可以自流 D处等高线重合为陡崖(攀岩首选地) (n-1)d≤陡崖相对高度≤(n+1)d(n代表陡崖等高线重合数,d代表等高距) F地位于A山和B山之间,为鞍部 8.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拔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9.五种基本地形图的判读:海拔+起伏 ①平原:海拔200米以下,起伏很小(等高线稀疏) 如我国东北平原、南美洲亚马孙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②高原:海拔500米以上,高原面上起伏小(稀疏),四周陡峭(密集) 如青藏高原、东非高原、巴西高原 ③丘陵:200米<海拔<500米,平原起伏小<起伏<山地起伏大 如我国东南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 ④山地:海拔500米以上,起伏很大(等高线密集) 如乌拉尔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⑤盆地:中间低四周高(海拔没有要求)(小盆地开口处适合筑坝修水库)如刚果盆地、我国柴达木盆地

地图及其判读教案

本次课是你在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基础之上,来学习海拔、相对高度以及等高线的知识,学习不同地形的等高线示意图以及五种基本的地质类型,为下一张的学习做准备,因此,这节的知识非常的重要。 【学情分析】 学生有了第一次课地图的基本要素的基础,对本次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学生刚进校不久,基础知识薄弱,逻辑思维不强,学习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判读地势高低起伏情况,能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能够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方法】 讲解法、举例法、对比法 【教学重点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等高线模型、多媒体教具、小刀、红薯 【教学过程】 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板书: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多媒体演示:课本P24图2.10“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张镇的高度为304米,凌云山的高度824米,以张镇为基准面则凌云山高度只有520米,824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520米为张镇与凌云山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初中地理地图与等高线地形图专题训练一

初中地理地图与等高线基础知识专题训练一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一、选择填空题(每处每空1分) 1、判读比例尺大小的正确方法是【】 A.比例尺是个分数,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大 B.图上表示的内容愈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就愈大 C.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愈小,选用的比例尺就愈小 D.1/50000的比例尺比1/500000的比例尺小 2、左图中等高线图表示的地形名称依次是【】 A.山脊、盆地、山谷、山顶 B.山谷、山顶、山脊、盆地 C.山脊、山顶、山谷、盆地 D.山谷、山顶、山脊、盆地 3、以下哪种地图采用小比例尺【】 A、城市交通图 B、军用地图 C、工程用图 D、世界地图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回答4~6题。 4、关于图中的地形判断不正确的是【】 A.A处是山谷B.B处是山地 C.CD处是山脊D.EF处是山谷 5、如果图中两山峰的相对高度为200米,则两地的温差为【】 A.0℃B.1.2℃ C.2.4℃D.4.8℃ 6、图中有一处适合户外攀岩运动,此处为【】 A.EF处B.DC处 C.A处D.G处 7、读下面两幅等高线地形图判断【】 A.甲图反映的实际范围比乙图大 B.乙图反映的实际范围比甲图大 1:100000 C.EF处的坡度比E′F′处大 D.E′F′处的坡度与EF处相等 8、1999年6月22日,我国北极考察队顺利达到北极,将五星红旗插在北极点上,五星红旗 飘扬的方向是【】 A、正东 B、正北 C、正西 D、正南 9、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距相同,水平比例尺不同,其中比例尺最大的是【】 A.A幅 B.B幅 C.C幅 D.D 幅

10、当我们面朝初升的太阳(北半球),伸开双臂,我们的右手则指向【】 A、东方 B、西方 C、南方 D、北方 11、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与非洲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的相对高度为【】 A、3023米 B、2949米 C、3050米 D、2533米 12、从地形要素看,图3中甲、乙、丙、丁四地中 最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是【】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读‘‘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据此回答13~15题。 13、下列有关图中等高线表示的基本地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AB线表示山谷B.CD线表示山脊 C.E处为悬崖D.F处为盆地 14、图中河流干流在河段①(丙、丁之间)的流向大致是【】 A.从北向南 B.从南向北 C.从西南向东北 D.从东南向西北 15、若该地区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区,则该地区 最适合发展的农业是【】 A.水稻种植业 B.林业 C.畜牧业 D.小麦种植业 读下图回答16—17题 16、某班学生计划分成四个登山活动小组,目标是图中等高线所示的山峰,沿图中的○1○2○3○4虚线方向进行攀登。其中一组想沿坡度较陡的山谷攀登,其路线是【】 A、○1 B、○2 C、○3 D、○4 17、此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是【】 A、100米 B、200米 C、300米 D、400米 18、下列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示盆地地形的是【】

2019年中考地理专题试题训练一 地图的判读(含解析)

地图的判读 类型一经纬网地图 题型特点 初中地理学习的重点及难点:在经纬网地图上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方法规律 1.判读点的经纬度位置 ?2.判读点的半球位置 (1)根据纬度判断南、北半球。“北纬在北半球,南纬在南半球”。 (2)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①若经度小于160°E或小于20°W,则位于东半 球。②若经度大于160°E或大于20°W,则位于西半球。 3.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1)根据经线与纬线的特点判定方向。同一经线上只有南、北方向关系,同一纬线上只有东、西方向关系。 (2)根据经纬度判定方向。①如果两点属于东经范围,度数大的在东边;如果两点属于西经范围,度数大的在西边。②如果两点属于北纬范围(北半球),度数大的在北边(离北极点近的点在北边);如果两点属于南纬范围(南半球),度数大的在南边(离南极点近的点在南边)。 (3)根据地球自转判断方向。①侧视——自西向东。②俯视——“北逆南顺”,即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以南极点为中心 的地图上,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地球自转方向的箭头指向东方。 4.判读点的五带范围 (1)纬度0°—23.5°属于热带;纬度23.5°—66.5°属于温带;纬度66.5°—90°属于寒带。 (2)然后根据南北纬再准确判断出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 例1(xx·贵州)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 题。(1)将A(0°, 0° ),B(20° S, 20° W) 两点填入图中相应位置。 (2)写出C点和D点的经纬度: C.( ) , D.( )。 (3)A点在C点的方向,D点在C点的方向。 (4)图中A、B、C、D四点中,位于中纬度的是 ;同时位于东半球和南半球的点是。 (5)能与20° W组成一个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是 E。 当堂练习 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C、E、G三点的经纬度。 C:( ); E:( ); G:( )。 (2)辨别方向:A点在B点的方向,C点在A点的 方向,D点在A点的方向,E点在C点的方 向。 (3)A点在 (南或北)半球,D点在 (东或西)半 球。 (4)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的点有。 类型二等高线地形图 题型特点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判断五种主要地形类型,以及地理距离计算,地形剖面图判读等。 方法规律 1.判断高度。根据等高线的特性即同线高度相等、等高距全图一致等判断某地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每两条相邻的等高线数值相差100,即等高距为100米。从图中可直接读出A地的海拔为500米,B地的海 拔为200米,C地的海拔为400米,故A地与B地的相对高度为300米,A地与C 地

地图的阅读教学设计精编版

教学背景:教材的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是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本章第一、第二节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研究地球,第三节《地图的阅读》则是从另一角度研究地球。“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和传递工具,在生产、生活中地图有着极广泛的用途。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途径,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形成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地理素质。学好地图可以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学习地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课标要求: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表示形式,掌握三种比例尺表示形 式间的互换,明确比例尺大小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比例尺,换算图 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知道水平面上的八个基本方向,学会在地图上正确的辨认方向,并归 纳总结三种不同地图的定向方法。 3、了解一些常见图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计算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 物。 2、通过用比例尺量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地图的空间 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同时懂得所学知 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表现形式; 2、不同地图上方向的判别。 教学难点 :1、比例尺的运用; 2、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方法:以“读图分析”法为主、讲授法相结合,并安排分组讨论与课堂练习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以提高他们与人交往、处理问题的综合素质。 教材分析 “阅读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第一部分的内容。第三节“地图的阅读”内容分为两部分--“阅读地图的基本要素” 和“选择适用的地图”,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从教材的结构上看,本节课既是学习地球相关知识的延伸,又为学习“选择适用的地图”和以后的读图、用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020届中考地理跟踪检测:地图的阅读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2020届中考地理跟踪检测:地图的阅读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一、选择题 1.下列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有陡崖分布的是() 2.图中表示山脊的是 3.甲地比乙地的垂直距离高出628米,这是指() A.甲地的海拔 B.乙地海拔 C.无法弄清 D.甲地相对乙的相对高度 4.等高线地形图上,稠密的地方表示 A.缓坡 B.陡坡 C.山顶 D.鞍部 5.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蓝色通常表示() A.平原 B.山地 C.盆地 D.海洋 6.下列种类型地图中能够最直观地表示地面某一线上地势起伏的是() A.等高线地形图 B.地形剖面图 C.平面示意图 D.分层设色地形图 7.下列关于丘陵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B.按一定的走向有规律的分布 C.海拔高,相对高度低 D.有起伏,但坡度和缓 读图,回答8~10题。 8.图中①~④的地形部位名称依次是() A.山脊、山顶、陡崖、山谷 B.山顶、山脊、山谷、陡崖 C.山谷、陡崖、山顶、山脊 D.陡崖、山谷、山脊、山顶 9.乙河干流流向大致是() A.从西向东流 B.从东南向西北流 C.从北向南流 D.从西南向东北流

10. 甲村所在虚线区域内的地形类型是( ) A.平原 B.丘陵 C.高原 D.山地 11.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0年1月9日16时38分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发生6.4级地震,小明 想了解俄罗斯的位置,应查阅 A.世界水系图 B.世界地形图 C.世界气候图 D.世界政区图 12. 小明在一幅比例尺为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他所在城市与北京之间的图上直线距离为5厘米。你 认为,两城市之间的实际直线距离应是( ) A.3千米 B.30千米 C.300千米 D.3000千米 13. 地理兴趣小组为学校绘制一幅平面图,下列比例尺比较合适的是( ) A.1∶150000 B.两千分之一 C.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5千米 D.1/1100000 14. 下列比例尺最大的是( ) A.1∶4000000 B.1∶6000 C.1∶16000000 D.1∶24000000 15. 某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8000000,若比例尺缩小到原比例尺的一半,缩小后的地图比例尺是( ) A.1∶4000000 B. 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0千米 C.1∶16000000 D.1∶24000000 16.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拟一幅校园平面图。测得教学楼与图书馆间的实际距离为300米,如绘到图上的 距离为30厘米,则同学们采用的比例尺应为 A.1∶10 B. C.1∶1000 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0米 17. 下列关于比例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比例尺的越小,说明比例尺越大 B.一般情况下,比例尺越小,地图所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C.比例尺的分母越大,说明比例尺越大 D.一般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大 18. 小李和同学骑自行车到城里公园游玩,他们需要选择的地图是( ) A.城市政区图 B.城市商业图 C.城市交通图 D.城市公交线路图 19. 当驾驶员不认识路,打开车上导航地图,选择路线,边看图边行驶,可以省时省力,准确到达目的地。 车载导航地图属于( ) A.地形图 B.农业图 C.交通图 D.政区图 1000 0 500

地图阅读通法

普通地图阅读通法 与其它学科相比,大量运用图表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征,这也奠定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位,所谓“一图胜千言”。古人有云:“左书右图”,学好用好地图也就成为学习地理的法宝。 在目前的高考中,地理学科对学生的地图能力要求很高,从命题上看可以说是“无图不成题”。它要求学生能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这些都表明地图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面我们集中探讨一下地理图表的阅读方法问题。 1.读图顺序最关键 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首先读图名,弄清所看地图反映什么内容;其次细辨图例及注释,弄明白图上每种地理符号的含义;再次找出图中的关键信息,如特殊经纬线、方向、重点事物等,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 这三项是读懂地图的基础。对于统计图的阅读,还要求读坐标、读数据、读整体特征或变化趋势,选取有代表性的点进行分析判断等等。实际上,读图中具体内容时也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地进行。比如看水系图一般循着上游、中游、下游的顺序。看洋流模式图,通常先看热带、副热带海区的洋流,后看极地、副极地海区的洋流。 最后还要变换看图的角度。看图如果只看一遍,往往是看不透、看不细的。然而,反复看图,不能老是从原来的角度机械地重复看图,而要适当变换看图的角度,这样会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往往能收到很好效果。 例如,在一张世界政区图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学习关于地理位置方面的知识,沿着赤道、本初子午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有特殊意义的“线”,去找一找这些线经过了哪些主要国家。除此之外,还可以沿着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的路线,看地震、火山分布的国家与地区,沿着北半球的中纬度带由东向西找出煤炭分布国等等。2.地理位置要明了 在阅读各类地图时,离不开对地理事物的位置描述和说明。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地缘位置等,其中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是分析问题的前提,经济地理位置是分析问题的关键。 一般情况下,地图上这几种位置都能表现出来,对于没有注明的,我们就必须根据图中的经纬线分布、海陆分布、海陆或政区轮廓、地形起伏、山河走向、等值线的曲直疏密或走向等特征,以及经纬度值的增减、常见地名或注记、地转偏向力方向、盛行风向、地球运动方向、太阳高度或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等线索,来确定该图所在的位置和图中方向。 3、勤作标记好记忆 读图过程中,勤动笔,把重要的内容划出来,把分散的名字联到一起,把突出的特点、作用标出来,再读图时,标划出来的内容会更加醒目,从而突出重点,加深印象。 如读美国地形图时,要把主要的地形区――落基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大平原、中央平原等划出来,把科、迪、勒、拉、山、系几个字连到一起,标出“世界最长的山系”,在邻国、临海旁边标出方位等,就会使重点知识更加醒目,利于记忆。 “图文结合,易学好记”,尽可能将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上去理解与掌握,不要凭空去记、去背,要学会图文转换。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 4、叠加读图揭联系 学地理不光是记忆,还要认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分析地理事象相互之间的关系。将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各种地图放在一起,“叠加”起来读,能了解和掌握一个

《地形图的判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8 / 8 《地形图的判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海平面(2)垂直(3)闭和(4)相等(5)密集(6)稀疏( 7)降低(8)降低(9)海拔低处(10)海拔高处(11)重叠相交(12)平原(13)海洋(14)等高线地形图

二、知识点解析 )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 B______,C______,D_______ 8 / 8

示起伏的地形。 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坡陡的地方,表示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表示等高线稀疏。山体的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分布特点,如下表: 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峰等高线封闭,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常用“”表示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 陡崖等高线重叠、相交处,常用符号表示 (4)等深线 ①含义: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深线。 ②等深线地形图的判读 在等深线地形图上,可以根据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判断海底的坡度大小。坡陡的地方,等深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深线稀疏。 (2)H点与G点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米。 (3)沿B虚线和C虚线登山,较容易的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山峰M与A,较高的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可知,A处等高线封闭,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为山峰;B处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C处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D处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为鞍部;E处有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叠相交,为陡崖。第(2)题,H点所在的等高线是400米,G点处在200米等高线上,二者相对高度是200米。第(3)题,沿B处虚线的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较缓,易攀登。第(4)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中数据变化规律,A、M两点海拔高,是山峰,且M峰多了一条等高线,海拔比A峰高。 答案:(1)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200 (3)B 此处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缓 8 / 8

地图的阅读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掌握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初步学会运用地图。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绘图、计算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用比例尺量算两地间的距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地图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 2.地图上方向的判别 教学难点 1.利用指向标判别方向 2.利用经纬网判别方向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 结合地图进行讲练的直观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如果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通常我们需要借助一种工具,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生:地图。 师:的确,地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老师利用这次国庆长假去我们的首都北京玩了几天,在以下过程中,大家想想我用到了哪几种地图? (1)想知道北京在南昌的什么方位? (2)决定坐火车去,到了北京第一站想去参观一下颐和园,但是不知道怎么坐地铁? (3)顺利到达颐和园开始游览. 生:…… 师:分别显示中国政区图、北京地铁线路图、颐和园景区浏览图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地图,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 师:假如我们手里有一张学校周围地区的地图,你们能告诉我,到八一广场走路要几分钟吗?出了校门该往哪个方向走呢?想知道这一切,我们就要了解地图,熟悉地图的语言。我们接下来就要和地图对话了…… 指导学生观察P16图1.22台湾岛的卫星影像和地图,思考地图包括哪些基本要素? 小结:比例尺、方向、图例。这就是地图的基本要素。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地图的基本要素。

一、比例尺 师:如果让你在一张纸上绘制一幅师大附中学校平面图,画多长多宽合适呢?(学生在纸上画) 展示学生所绘的简图。 师:大家能计算出图上长度是实际长度的几分之几吗?这个数值就是比例尺。 概念: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所以比例尺也叫缩尺。 (过渡)师:比例尺的公式含有3个量,通常给你2个量,要你求另外一个量。比如,知道比例尺大小,知道图上距离,让你求实地距离;或者知道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让你求比例尺。接下来我们就来训练下比例尺的计算。 活动1:比例尺的计算 (1)展示一幅江西行政区划地图,量得南昌到景德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为2厘米,而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约为140千米,那么该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2)在比例尺为1:25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昌到上饶之间图上距离是8厘米,那么两地间的实地距离是多少千米? (过渡)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比例尺的计算,那比例尺如何表示呢? 展示三幅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出这三副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有哪几

地形图判读

教学目标评论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等高线绘法示意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构成和特点。 (2)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程,疏密程度,不同形态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山地的不同部位。 2学情分析评论 鉴于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不足,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强化直观性。初中学生参与意识强,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重点难点评论 1、知道什么叫海拔和相对高度,并会计算和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状态,并会判读坡度的陡缓。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地形图的判读评论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件展示: 几种地形类型的图片 (导言: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峰峦叠嶂、延绵起伏、挺拔俊美的群山;有气势坦荡的高原;有沃野千里、一望无际的平原;有微微隆起、俊俏秀美的丘陵;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画面,有高山、有高原、有平原、有丘陵。地表的高低起伏清晰可见。然而我们使用的地形图,却是平面的。它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地形图的判读》(板书)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能引发动力。初一学生对学习地理有一定的兴趣,热情高,思维活跃,在这里用地理学科特有的魅力设疑导思吸引着他们。 板书:地形图的判读 (二)指导学习,探究创新: 师:学生自读课本P23,结合图1.34和图1.35自学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学案第1题: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 学以致用: 师: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据测量,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8844.13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却说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珠穆朗玛峰高8844.13米”指的是什么高度? (海拔高度)。而青藏高原上的藏民说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4000多米”则指的是什么高度?(相对高度) 【设计意图】 首先让学生通过课本文字自学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的定义。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看“学法提示——相近的概念,要从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进行比较,这样记忆得才牢固。”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然后延伸与实际相联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珠穆朗玛峰的两个高度值,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的能力。

1-2-01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内容细目: 1-2-01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要求:识别与描述层级核心知识点描述: 1、辨别方向(1)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有经纬网的地图:纬线指示东西,经 线指示南北(3)有指向标的地图:箭头的方向指向北(4)以南极、北极为中心的地图: 北极是逆时针转动,南极是顺时针转动2、判读经纬度(横纬竖经) (1)判读纬度: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是北纬(N ),赤道以南是南纬( S );向北度数增 大是北纬,向南度数增大是南纬。 (2)判读经度: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以西是西经,以东是东经;向东度数增大是东经,向西度数增大是西经。3、量算距离比例尺= 单项选择题: 小明翻看地图册时发现了一张竖版地图,书上说“这无疑是地图界的一场变革,人们可以更全面的认识世界了。”小明上看下看,会心的笑了,原来世界还可以这样看。读图,回答1——3小题。 1.图中甲地的经纬度位置是( ) A .0°,90°E B .60°S ,120°W C .0°,120°W D .90°N ,150°W 2.丙地位于甲地的方向是() A.东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 西北方向 D. 东南方向 3.位于大西洋的是( ) A.甲 B. 乙 C.丙 D.丁 综合题: 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由北京市和张家口市联合举办。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 将会是世界体育的一次 盛会。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丁

甲乙 (1)两幅地图图幅大小相同,比例尺大的是_________图,内容比较简单的是____________图。 (2)北京的经纬度位置大约是_________(纬度)、________(经度),张家口位于北京的 __________方向。 (3)小明暑假要去张家口度假,亲身感受一下这座美丽的城市,请你帮他计算一下北京到张 家口的距离?______________千米,应该选择的出行方式是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单项选择题 1.A 2.B 3.D 综合题 (1)乙甲 (2)400N 1160E 西北 (3)合理即可

中考地理第二章地图地形图的判读复习教案设计21

地形图的判读 知识目标 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形剖面图来判断地势的起伏高低,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教学重点 1.地形剖面图 2.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具准备 相关课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有关知识,现在,我们共同来学习另一种新的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形图。 板书地形图的判读 分层设色地形图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电脑展示课本P27图1.43“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示意图”。让学生读图分析这种表示地形的方法与单纯用等高线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并总结分层设色绘制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讨论点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教师补充点拨。 1.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出来的,即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基础上,分层着上不同的颜色,并以一定的颜色变化次序或色调深浅来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使人看起来产生明显的立体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图的旁侧附有高程表和深度表,供人们对照查看。 2.图上的颜色随地势高低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例如,陆地部分,海拔200米以下用绿色,海拔200~500米的地方用浅绿色,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方用黄色表示,地势越高,黄色越深;一般来说4000米以上用褐色,雪线以上则用白色。海洋部分用蓝色表示,蓝色由浅至深表示海洋由浅而深。这样,人们对地势高低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演示活动 1.教师用电脑演示,鼠标点击拖动,逐步给等高线地形图着色、还原。 2.让2~3名同学,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把右图着上不同的颜色(蓝、绿、黄,并提示学生陆地地势按由低到高着色,海洋按由浅到深的顺序着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