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长春版第十二册《我的老师》教案

合集下载

《我的老师》教学教案设计

《我的老师》教学教案设计

《我的老师》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的老师》这篇文章,理解并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 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的老师》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3. 讨论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的表现。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一、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方式。

3. 运用互动教学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二、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老师的思考。

2. 阅读课文: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和情感。

3.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4. 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的表现。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老师的短文,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一、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情况来评价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通过学生的短文写作来评价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反馈1. 在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倾听学生的回答和讨论,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2. 对于学生的短文写作,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一、教学资源1. 课文《我的老师》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二、教学工具1. 投影仪或电子白板,用于展示课文和相关资料。

2. 笔记本和笔,用于学生做笔记和写作。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一、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讨论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 第三课时:总结与反思,学生写作短文。

二、时间安排1. 第一课时(40分钟):导入新课,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我的老师》的教案设计

《我的老师》的教案设计

《我的老师》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的老师》这篇文章,了解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质。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 学习文章中的优美词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 学会欣赏和赞美老师,培养尊敬老师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我的老师》。

2. 相关教学多媒体课件。

3. 教学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我的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眼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品词析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中的优美词句,如:“她严格要求我们,但又关爱有加”,“她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待人”。

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分享与老师之间的感人故事。

5.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尊敬和感激老师?并让学生提出具体的行动举措。

6.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尊敬老师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尊敬和感激老师。

7. 课后作业学生课后写一篇关于尊敬和感激老师的作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通过学生对尊敬和感激老师的讨论,评价学生对尊敬老师的认识和实际行动。

3. 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测试,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尊敬老师主题活动,如:尊敬老师演讲比赛、尊敬老师手抄报等。

2. 邀请一位老师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分享老师的工作经历和教育心得。

《我的老师》教案

《我的老师》教案

《我的老师》最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发挥想象,进行创意表达。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复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课文学习,感受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和复述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教学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课文封面,引起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错误。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辅导完善。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与老师的故事,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7. 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

《我的老师》课堂教案设计

《我的老师》课堂教案设计

《我的老师》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老师的特点和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老师的特点和品质。

2. 教学难点:(1)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2)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教学图片或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1)学生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老师的特点和品质。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尊敬的老师的故事或感悟。

(2)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树立尊敬老师的意识。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以“我尊敬的老师”为主题,写一篇练笔文章。

2. 拓展作业:(1)观察身边的老师,记录下他们的点滴美好。

(2)了解我国优秀的老师代表,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我的老师》语文教学教案

《我的老师》语文教学教案

《我的老师》语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我的老师》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培养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培养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健康的人格。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的老师》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讲解和练习。

3. 写作练习:以“我的老师”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

三、教学重点:1. 课文《我的老师》的主要内容的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掌握。

3. 写作练习的完成。

四、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2. 写作练习的完成质量。

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我的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问题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词汇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

3. 写作练习:引导学生以“我的老师”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学生互评和教师批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六、教学准备:1. 课文《我的老师》的文本材料。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讲解PPT。

3. 写作练习的评分标准。

4. 投影仪或白板等教学工具。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老师?”,引发学生对老师的关注和思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我的老师》,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结果。

3. 词汇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学生跟读并模仿练习。

4. 写作指导:教师给出写作话题“我的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提供写作思路和技巧。

5. 写作练习:学生现场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我的老师》精品教案设计

《我的老师》精品教案设计

《我的老师》精品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能够运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式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1.2 教学内容课文《我的老师》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讨论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资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供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拓展阅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作者简介和背景资料,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3.2 阅读理解分组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调和情感。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

3.3 内容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解释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意图。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4 写作练习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并运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式表达出来。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题目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互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能力。

4.2 教学反馈针对学生的表现和作品,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阅读和讨论,进一步拓展对老师角色的认识和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或写作分享,提升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5.2 教学拓展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的教育活动,如志愿者教学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我的老师》最新教案

《我的老师》最新教案

《我的老师》最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的老师》这篇文章,了解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美好情感。

4. 引导学生学会从文章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培养热爱老师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作者生平及文章主题。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段落,分享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

4. 写作指导法:结合文章,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我的老师》2. 相关资料:作者生平、文章背景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简介作者冰心及文章背景1.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激发学生阅读兴趣2. 自主阅读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2 学生标注文中不懂的字词,互相讨论交流3. 精讲细读3.1 讲解文章中重点句子、段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情感3.2 分析文章中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4. 小组讨论4.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4.2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5. 写作指导5.1 结合文章,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5.2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6. 总结反馈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尊敬老师的重要性6.2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评价、交流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写作环节。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内容表达、语言运用和创意发挥。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对文章和教学方法的看法。

七、作业布置1. 阅读延伸:要求学生选择一篇关于尊敬老师的文章,进行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小学语文《我的老师》教案

小学语文《我的老师》教案

小学语文《我的老师》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的老师》,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我的老师》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篇关于作者和他的老师之间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2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向学生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老师的人物形象,进行小组讨论。

(4) 总结感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评价、小组讨论评价和课后作文评价三种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评价内容(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讨论表现。

(2)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观点阐述。

(3) 课后作文评价:评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以及作文的写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资源4.1 教学材料《我的老师》课文文本、相关背景资料、讨论问题列表。

4.2 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教学PPT、作文纸张。

第五章:教学时间安排5.1 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5个课时,每个课时40分钟。

5.2 时间分配(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阅读理解。

(2) 第二课时:分析讨论、小组讨论。

(3) 第三课时:总结感悟、情感教学。

(4) 第四课时:课后作文布置与指导。

(5) 第五课时:课后作文讲评与反思。

第六章:教学设计与实施6.1 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

6.2 教学实施(1) 导入新课时,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喜欢的老师?他们有哪些特点?”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二、难点、重点分析1.课文记述了哪几个片段?这几个片段的写作顺序是怎样安排的?分析:全文记叙了七个片段:①老师假装发怒;②老师教我们跳舞;③老师让我们观察蜜蜂;④老师教我们读诗;⑤我们看老师写字;⑥老师排除我们的小纠纷;⑦我梦中寻找老师。

这七个片段,是按照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感情步步加深的顺序安排的。

2.课文中有哪几处传神的细节描写?具体说说这些描写是如何传神的。

分析:课文中传神的细节描写有:①老师佯怒时;②老师写字时;③梦里寻师时。

以①为例,四句话写四个细节:“我……一迎”,写出了儿童特有的狡猾;教鞭“轻轻”敲在石板“边上”,刻画出老师的温柔慈爱;“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两句,写出了师生之间感情的融洽,这也是“我”敢于“一迎”的原因。

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假怒”的全过程。

3.课文中有哪几处真切动人的心理描写?试讨论分析。

分析:课文中真切动人的心理描写有:①老师佯怒后;②“我”被小“反对派们”咒骂父亲死了后;③放假前看老师收拾行李时;④回忆梦里寻师时。

以①为例,“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狡猾”的语境义是调皮、机灵,它真切地表现出;个天真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和爱戴。

4.作者在第九节开头这样写道:“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

”为什么前头说是“小事”,后面又讲“占据”过我的心灵?“占据”是强行占有的意思,对一件小事“却占据过我的心灵”该怎样理解?分析:所谓“小事”,指的是孩子们之间常常有的一些纠纷,在老师或别的孩子们看来不过是小事,可是从作者当时所处的境地来看,却是一件不同寻常的遭遇:父亲背井离乡,生死不明;母亲抑郁忧伤,时刻牵挂;那些不大懂事的同学还时常对“我”幸灾乐祸,使“我”更感到孤独悲伤,辛酸痛苦。

在这最困难的时候,蔡老师常常理解“我”的心情,重视同学之间的纠纷,细致地处理了问题,批评了那些小“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劝”,劝说;“慰”,安慰。

又劝说又安慰,蔡老师如此同情、关怀和爱护一个处于困境的学生,使“我”那弱小的心灵充满对她的感激和爱,所以把这看作为“占据心灵”的事。

“占据”是军用术语,用在一般场合就特别形象有力。

5.蔡老师哪些爱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分析:蔡老师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学生们读诗,给学生,尤其给作者以有益的影响。

作者说,“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

”“她对我的接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作者后来走上文学道路,而且一开始就从事诗歌创作,不能不说是由于儿时受到蔡老师有益的文学熏陶。

蔡老师教育学生就好像是春天的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上面所讲的几件看似琐碎的小事,却无一不是以自己的行为给学生以有益的影响。

有的是教育学生对他人的尊重,有的是启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有的是激起学生对文艺的兴趣。

写到这儿,作者禁不住这样表述自己的感情:“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这儿用了反员诘语气来强调学生对教师的热爱与崇敬。

6.《我的老师》为什么能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分析:刘踞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

”这种“情”就是真情实感。

真情实感绝不是靠火爆的词句、多情的绮语,它必须深植于事实的土壤中。

作者魏巍谈到《我的老师》的写作感受时说:“在动笔之前,我确实回到我的童年,或者说沉入到我的童年,对那时的儿童世界作了一番邀游。

这样,童年时遇到的几个老师,便浮现在我的眼前,尤其是的那位蔡老师,又重新激动着我的感情。

可以说,那篇文章是真情实感。

”作者以“她爱我们”,“我是多么思念我的蔡老师啊”为感情线索,穿起一颗颗孩子记忆中的珍宝:蔡老师“温柔”的性格;“美丽”的心灵;课内课外对学生的爱护和培育;对“我”生活的关怀和影响,以及作者对老师的深深思念。

这些虽然都是儿童生活的琐事,但因为处处透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那些事情无不染上浓重的抒情色调,使我们触及蔡老师跳动的脉博,窥及她慈母般的心地。

仅有的一次,“从来不打骂我们”的蔡老师举起了教鞭,但就在教鞭将要落下的时候, 轻轻敲在“我”举起的石板边上,从儿童敏感的觉察中,“我知道她并没有存心打的意思”。

这俗行又止的一瞬,透视出蔡老师的热忱与厚爱,她是假装生气。

“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令人气恼的事情反而引起双方会意的笑,师生的感情又是何等的融洽。

以心发现心,以爱换取爱,蔡老师赢得了孩子们的爱戴。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不愿意离开她。

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

”一个副词“默默地”,两个动词“站”、“看”,静态的描写胜过千汇言万语,缕缕情思尽在不言之中。

至于在漫长的暑假里,由于思念老师之切,睡梦中迷迷糊糊地往屋外走,去找蔡老师,直到母亲“喊”、“拉”、“劝”才又熟睡,可见对蔡老师的情感之深。

正是这真情实感,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7.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分析:(1)合理的选材。

本文以人物为中心,以深情为线索组织事例,寓情于事,以事传情。

开篇第一句揭示全文之旨,点明了作者的情——“使我最难忘”,叙写的人——蔡芸芝先生。

紧接着围绕“老师爱孩子,孩子更爱老师”这一中心,从课内到课外,从平时到假期,从学校到家庭,从各个方面选取典型具体的材料来表现人物,突出“最难忘”。

例如“仅仅有一次”的假打真爱,“现在还记得”的扮女跳舞,“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的观蜂,“占据过我的心灵”的排解纠纷等,事事紧扣难忘。

其材料安排由略到详(前五件事略,后两件事详),记叙节奏由快到慢,情感也越来越浓大军区、越来越深。

其次,全文紧扣“我”而选材,蔡老师固然是“我们”的老师,课文中的每一个事例也都写到她对“我们”的教育以及“我们”对她的热爱,但每件事都只是从“我们”起笔,简单带过,而又都落笔在“我”身上,详细地写蔡老师对“我”的教育和“我”对老师的热爱与怀念,其落脚点正如题目所写,是“我的老师”的“我”。

此外,由于是儿时的回忆,作者以儿童的口吻记叙全文,用了类似”现在回想起来”等十三处回忆性语言提示回忆童年,仿佛又“对那时的儿童世界作了一番邀游”。

从那时孩子的眼睛写老师,紧紧抓住了儿童特点进行选材。

在儿童时代,那些零碎的、具体的、直观的材料往往会让儿童终身难忘。

本文就选取了这样的符合儿童记忆特点的材料构成全文。

如“扮女跳舞”、“排解纠纷”,等等。

(2)质朴的语言。

本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成段的抒情议论,只将浓郁的感情熔铸在娓娓动人的叙述之中,将老师的美德寓于素淡平实的描写之中,惟其无华,更见情意的真挚;惟其质朴,更显出亲切感人。

另外,作者还以儿童的目光观察事物,以儿童的心理评判事物,用儿童的语言叙述事物,虽显稚嫩,但真实可信。

比如“排解纠纷”一事,蔡老师在“我”心灵痛苦时写了一封信安慰“我”,当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有一段抒情性的议论,“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入网。

”这里用“慈爱”、“公平”是可以的,用“伟大”则显得大词小用,而这却是具有儿童特点的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孩子们真挚的感情,这比用成年人的心理去评价过去老师的写法更加亲切,更能顺畅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因为儿童还不能准确地评价人和事物,如果不这样说,反倒有“成人腔”之嫌了。

(3)传神、细腻的描写。

作者运用传神的细节描写,将最动人的一瞬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

)前,使人物形象丰满,情感细腻深刻,如“假打真爱”的场面,“从来不”“仅仅有一次”“好像要”“轻轻地敲”这词语说明蔡老师即使在生气的时候也并没有真打我们的意思。

这仅有的一次假装生气,写出了老师的“严”与“爱”,也表明了蔡老师最理解小孩子伯打的心理,表现了蔡老师的温柔、热情、酷爱学生的思想感情;“一迎”写出“我”的本能与调皮;“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两个“笑”字表明了十分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

再如假期惜别时的场面,“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一句中“默默”两字写出孩子与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孩子送别的动人场面,这是孩子表达依恋的方式,没有话语只是默默观察,只希望能在老师身边多呆一会儿,只希望能多看老师一眼,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的动作,静态的描写,浓浓的情意胜过干言万语。

还有‘‘梦中寻师”的动作,更表明了学生依恋老师的程度,只有梦境才能满足“我”的心愿。

这心理、这感情、这思念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正像作者说的:“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

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在诸多老师中,又有哪些是令你终身难忘的呢?我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

如果把他写下来,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

(板书课文标题)(二)介绍作者、解题。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

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

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

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长篇小说《东方》等。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

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

“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

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三)教师范读课文。

(有条件的,可放录音。

)(四)指导预习。

请同学仟瓜真研读课文,完成下列预习思考题(可出示小黑板或印发)。

1.查工具书,辨析下列各组字的音、形、义。

即(j ①就、立刻;②就是;③当时、当地;④靠近;⑤<古>假如)既(j ①已经;②既然;③尽、完;④跟“且”、“又”、“也”等词连用,表并列)孤( g ①单独;②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③古帝王的自称)弧(h ①古代指木弓;②圆周的任何一段)卷(ju n①大多当名词用:画卷、试卷、案卷等;ju n 大多当动词用:卷行李、卷入浪潮)券(qu n①票据或作凭证的纸片;②su n拱券,指门宙、桥梁等建筑物上筑成弧形的部分)蜜(m ①蜂蜜;②甜美)密(m ①距离近、空隙小;②细致、精致;③关系近、感情深,④不公平、不能泄露的)2.简要回答下列各题。

(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本文记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和我小学时的几位同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