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灾难心理学分析

合集下载

唐山大地震心理观后感

唐山大地震心理观后感

唐山大地震心理观后感电影一开场,那平静的唐山城就跟咱平常过日子似的,谁能想到啊,一场大灾难就像个恶魔突然就扑了过来。

地震发生的时候,那画面,天崩地裂的,房子就跟纸糊的似的,一下子就全塌了。

人们在废墟里喊啊、叫啊,那哭声、惨叫声混在一起,听得我心里直发毛。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对龙凤胎被压在石板下面的情节。

姐姐和弟弟,就那么被一块石板压着,只能救一个,这当妈的得多揪心啊。

妈妈那声嘶力竭的哭声,感觉她的魂儿都要被抽走了。

最后她选择救弟弟,那姐姐在石板下绝望的一滴泪,真的是看得我心都碎了。

我就想啊,这老天爷怎么这么残忍呢,非要让人做这种选择。

这就像把人架在火上烤,怎么选都是错。

姐姐后来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是这件事就像根刺一样,扎在她和妈妈的心里。

姐姐被领养后,她过得也不容易。

她心里一直有个结,觉得妈妈不要她了。

她表面上看起来坚强,可心里的伤就像个黑洞,怎么也填不满。

再看妈妈,这三十多年,她也一直活在愧疚里。

她守着那个破房子,守着对女儿的思念和愧疚。

每年给女儿和丈夫烧纸的时候,那都是在心里又把伤口扒开一次啊。

她的日子就像泡在苦水里,没有一点甜。

当姐姐和妈妈再次见面的时候,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

姐姐那声“妈”一出口,我这眼泪“哗”地就下来了。

就感觉这么多年的怨恨、委屈、思念,都在这一个字里了。

这时候我就在想,这人啊,有时候就会被一些事情困住,就像钻进了牛角尖儿。

其实只要有一方肯先迈出那一步,很多心结就能解开。

看完这电影,我就觉得,生命真是太脆弱了。

一场地震,几秒钟的事儿,就能把一个好好的家弄得支离破碎。

但是呢,人又是很坚强的。

像姐姐和妈妈,虽然经历了这么多痛苦,最后还是能重新拥抱彼此。

而且啊,这电影也让我明白,有些伤口虽然很深,但是爱和时间还是有希望把它慢慢抚平的。

咱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真的要珍惜身边的人,因为你不知道啥时候就会有意外发生,别等到失去了才知道后悔。

这就好比你有个宝贝,平时不当回事儿,等丢了才发现没它不行,那时候哭天抢地都晚了。

《唐山大地震》心灵世界的破碎与修复

《唐山大地震》心灵世界的破碎与修复

《唐山大地震》心灵世界的破碎与修复《唐山大地震》是一部纪实文本的影像化,它以地震作为背景,讲述了一对龙凤胎姐弟因唐山大地震而改变命运的故事。

它用大部分时间讲述的是余震,一个地震劫后余生支离破碎的家庭,横跨32年抚平伤痕的心路历程。

影片追求的不是场面的宏阔、视野的震撼,而是一种更令人心灵震颤的表达。

剧本《余震》的作家张翎表示,小说强调的是一个“痛”字,通过对疼痛淋漓尽致地描述,引起人们对灾后心理创伤的关注。

死亡、分离、丧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23秒,32年,灾难带来的创伤在一瞬间定格:女儿感受着离别的悲伤和比悲伤更可怕的憎恨、嫉妒、恐惧和孤独;母亲背负着放弃女儿的永久性的折磨,良心不安、内心纠缠,强烈的内疚感缠绕着这位母亲,悲伤无法痊愈。

灾难过后,可以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可以在涅后挺立,可是,人心灵的创伤呢?内心的空洞可以修复吗?怨恨可以化解吗?内疚可以平息吗?本文将从创伤心理学的角度诠释《唐山大地震》中母女俩人的创伤与修复。

一、PTSD――创伤心理学的解读(一)创伤的定义美国精神病协会(APA)于1994年在DSM-Ⅲ中对创伤进行定义:“当事人经历、目睹或面对一个多个事件,它涉及死亡或死亡威胁或严重损伤,或危及自己或他人身体的完整性。

”(标准A1)“当事人对事件的反应有强烈的害怕、无助感或恐惧反应。

”(标准A2)同时满足A1和A2,即创伤事件和精神反应标准才能定义为创伤。

(二)创伤的分类美国精神病协会(APA)把创伤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创伤由创伤性事件,如战争、自然灾害,或者非正常死亡所致,这类创伤与具体的生活事件有关;而Ⅱ型创伤与人的生活史有关,它可以是儿童期或成人期重复出现的性虐待与躯体虐待,也可以是养育者长期的教养方式,如忽视、冷漠、性别歧视等。

所以,Ⅱ型创伤带有早期的人格问题,这种创伤是一个慢性的、持续终生的表现。

创伤分类的第二个维度是:人为的还是偶然的,创伤事件的肇事者、参与者越多,蓄意的成分越多,创伤产生的应激障碍(PTSD)的画面就越真实。

地震后的急性心理创伤反应

地震后的急性心理创伤反应

地震后的急性心理创伤反应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刘文娟国外研究表明,在地震发生数小时之内,大多数幸存者表现出情绪麻木,茫然不知所措。

地震发生的第1周内,广泛存在焦虑情绪和茫然之后的恐惧,对丧失亲人的幸存者来说还存在沉重的愧疚感与悲伤、哀悼反应。

在避难救护所生活10天以后,许多幸存者仍感到生活非常压抑,焦虑反应、抑郁情绪和睡眠障碍普遍存在。

一些幸存者出现创伤经历在脑海中不断闪回。

一个长期研究报告指出:地震发生3年后,幸存者仍然遭受心理痛苦的折磨,并且酒依赖和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升高。

因此,在地震发生后初期向幸存者保证他们可获得医疗救助、生活保障、以及重建家园的经济援助,将会很大程度减少幸存者的心理压力,比单纯的心理辅导更为有效。

国外学者认为,通常心理辅导在灾难发生1个月后更为有效。

回顾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其造成的心理创伤对受害者产生了持久性应激效应,长期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有无亲人震亡的幸存者心理感受不同。

约1/3震后余生的人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并且患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的比例高于普通人群3~5倍。

每到“ 7・28”便会触景伤情等,那些经历了地震创伤的人群患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的比例也高于正常人群。

唐山大地震无情地抛下了4000多名无家可归的孤儿,这一人群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依次为:控制不住回想受打击的经历;遇到与创伤事件多少有些近似的场合或事件时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极力不去想有关创伤性经验的事;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不到能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去;过分的惊跳反应;反复发生“触景生情” 式的精神痛苦;对未来失去憧憬,如很少思考或计划未来的学习、工作或婚姻等。

对母孕期经历唐山大地震的青少年的调查也发现,母孕期遭受过地震应激的胎儿,成人后其情绪状态、智力水平和脑结构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异常变化。

对64例截瘫患者的心身研究证实,他们的心身健康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没有哪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唐山大地震》影评——灾难与心理创伤

《唐山大地震》影评——灾难与心理创伤

《唐山大地震与心理创伤》锁朋昨天看了《唐山大地震》,是在5.12汶川地震的重灾区绵竹看的,昔日的重灾区,早已不是大家记忆中的断壁残垣,坐在装修一新、豪华的绵竹电影院大厅里,怀着一种期待又庄重的心情观看这部被称为“中国人的心灵史诗”的电影作品。

周围坐满了绵竹的观众,影片一开始,观众似乎就开始进入一种紧张而痛苦的回忆中。

这个在512地震中遇难一万多人的小城,有多少家庭都有丧失亲人的经历,并且那惊天动地、惨不忍睹的地震场面如梦中惊魂一般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就如同回到两年前那场深重灾难的现场。

在这里工作也有两年多了,地震将我们这样的心理学工作者也震到了灾难的最前沿,我们与绵竹人一起走过了艰辛又充实的日日夜夜。

所以看地震题材的电影,对我们来说,不仅是观看和欣赏,更多的是体验和回味,一路走过来的日子,就像河底的砂石,电影就像一阵风浪,砂石掀起来,又沉下去……每一颗,都像落入眼里一般尖利粗暴,泪水不自觉地落下来。

从开始的地震画面,电影院里就传出抽泣的声音,我知道对于同样经历地震的心,是经不起这样激惹的。

单单那些血迹和呼喊声,就可以让很多绵竹人如鲠在喉。

我倒还好,自认为毕竟没有直接经历血雨腥风的黑色夜晚,没有经历绝望的地震之夜,所以虽然一直心情凝重,倒也还能自持。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随着时间的延续,几个主人公的人生路渐渐展开,心情开始有了波动。

最触动我的是母亲元妮。

她在生死关头被丈夫用生命救下来,接着就面临着放弃女儿救出儿子的痛苦抉择,那一刻,抱着女儿小小的身子,她的痛已经无法用“心碎”来形容了。

从此,她的哀伤被“内疚”紧紧攫住,“内疚”是经历“丧失”后常见的心理。

元妮“碎成渣渣”的心,被这个魔鬼般的“内疚”挟持着,为了保护自己那颗已经无处存放的心,元妮的情感也跟着大地震的23秒,永远定格在了那个风雨交加,还留着大强热烈爱抚的夜里。

面对儿子关切的劝告,希望她再找个老伴儿,她掷地有声地说:“我就为你爸守着,有哪个男人会像你爸那样能用命来对我!”近乎偏执地、甚至像一句宣言,将儿子的话全堵回去了,那初次上门拜望婆婆的娇弱女孩,简直被吓得几乎打颤。

唐山大地震天灾下的人性挣扎与希望

唐山大地震天灾下的人性挣扎与希望

唐山大地震天灾下的人性挣扎与希望唐山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极其严重破坏性的天灾。

这场地震发生在1976年,几乎毁灭了整个河北省的唐山市,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然而,正是在这场灾难中,人们展现出了无尽的人性挣扎与希望。

本文将探讨唐山大地震中人性的两个方面——恢复和希望。

第一部分:人性的挣扎——恢复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整个唐山市几乎成为了废墟。

数以万计的建筑物倒塌,无数家庭被摧毁,人们失去了亲人和家园,整个城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和绝望之中。

但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性的力量开始展现出来。

许多志愿者迅速组织起来,开始救援受灾群众。

他们奋不顾身地挖掘废墟,寻找受困者,并尽力救出他们。

救援行动的背后有着无尽的艰辛和付出,但他们毫不退缩,不断奋斗。

这些志愿者展现出的人性挣扎,无疑是灾难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此外,一些受灾者也在灾难中展现出了顽强的恢复力。

他们努力寻找生存的力量,重建生活的信心。

无论是寻找丢失的家人,还是重新建立起被摧毁的家园,他们都在不断努力,展现出了人性的坚韧与顽强。

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逐渐恢复了生活,并且有些人甚至在灾后的重建过程中崭露头角,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第二部分:人性的希望尽管唐山大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但在灾难中,也有着人性的希望的闪光点。

在地震之后,全国范围的援助涌向唐山。

无论是来自政府还是普通民众的援助,都让人们看到了人性中无私和关爱的力量。

捐款、捐物、慰问团等各种援助手段让唐山人感受到了全国人民的鼓励和支持。

这种无私帮助的精神不仅仅是对唐山的援助,也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而对于那些在灾难中失去亲人和家园的人们来说,他们在痛苦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

志愿者们的慰问和关怀让他们重拾信心,并且帮助他们重新开始生活。

这些行为让人们相信,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人性中的善良和温情也将带来希望。

结论唐山大地震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伤痛,但人性的挣扎与希望在灾难中闪耀。

王雪岩 电影赏析:唐山大地震

王雪岩 电影赏析:唐山大地震

•女儿:创伤象征性修复
27′04″
和解
1、回到养父身边
33′14″ 42′10″ 35′20″ 39’00”
2、丈夫: 寻找回的父爱 3、重历
47′25″
4、母亲的灾难
52’18”
5、回家:爱恨情仇的汹涌
56’30” 3’0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谢谢聆听!
• 2、与母亲(女人)的关系
7′0″
• 3、与弟弟(同伴)的关系
4′40″ 5”20” 10’10”
• 4、父母间的关系
8′10″
地震:创伤的显现
• 母亲艰难的选择:爱和安全、信任的丧 失18′40″ • 登的内心世界:失去母亲的爱之后,又 被父亲抛弃:断裂的亲密关系
24′10″ 50’40”
• 元妮的内心世界:内疚、攻击自己、认 同丧失的客体
《唐山大地震》中的心灵救赎
——客体关系视角下的创伤修复 王雪岩 石家庄整合心理咨询中心 Wxy.niuniu@
心理创伤的概念
• 心理创伤在既往指日常生活中的与精神 状态相关的负性影响,常由于躯体伤害 或精神事件所导致,它可以事件的当事 人为载体,但也可能因目睹事件而诱发。 在分类上大致可将这些来源区别为危及 生命的“天灾”与“人祸”。
客体关系
• 客体: • 客体关系:
客体关系
客体关系
创伤状态
现实状态
父母的意义
• 1、“婴儿不可能独自存在” • 2、抱持性环境与足够好的母亲 • 3、客体的母亲和环境的母亲
父母的意义
• 足够好的母亲:够好的母亲满足婴儿的全能
感;不够好的母亲不能满足婴儿的全能感,她 反复错过迎合婴儿的动作,相反,她给出自己 的动作要求婴儿顺从。这种顺从是婴儿虚假自 体的最早阶段的迹象,虚假自体在关系中不能 真实表现。5′50″

唐山大地震灾难与人性的抉择

唐山大地震灾难与人性的抉择

唐山大地震灾难与人性的抉择唐山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自然灾害,也是人性面临巨大考验的时刻。

这场地震发生在1976年,给唐山市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亡。

地震中,人们经历了爱与责任、勇敢与恐惧的抉择,这些抉择揭示了灾难中人性的复杂性。

地震发生时,唐山市正值深夜。

人们熟睡中被突如其来的震动惊醒,家园瞬间化为废墟。

在这场无情的灾难中,一些人选择顾及自身安危,只顾逃生,而另一些人则选择无私地去拯救他人。

这些人勇敢地冲进倒塌的建筑物中,不计较生死,用行动诠释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担当。

在受灾现场,也出现了一些阴暗的现象。

有一些人利用混乱时机,抢掠他人财物,甚至对受伤的人毫不关心。

这些行为暴露了人性中的自私和冷漠,令人们深感痛心。

然而,真正令人鼓舞的是,绝大多数人在地震后团结一心,互相帮助,体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互助。

除了个人的抉择,唐山大地震也考验了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应急反应能力。

在这场重大灾难中,灾情突如其来,各级政府与救援机构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然而,通过各级政府的组织和部署,以及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参与,最终达到了有效的救援和重建。

这些表现揭示了人性中的责任与担当,以及良好组织管理的重要性。

此外,唐山大地震也向全国和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勇敢。

灾难发生后,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手,提供救援物资和经济支持。

国际社会也表达了对中国的关切和帮助。

这种团结和友情凸显了人性中的爱与关怀,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灾难中的人性抉择不仅发生在唐山大地震上,也发生在每一次灾难面前。

人面临巨大的痛苦和困难时,有的选择退缩和逃避,有的选择勇敢和担当。

而这些选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性的多面性。

总的来说,唐山大地震是一场灾难,也是人性的一次考验。

人们在这场地震中展现出了爱与责任、勇敢与恐惧的抉择。

虽然也暴露出人性中的一些阴暗面,但大多数人仍然体现了善良和无私。

灾难中的人性抉择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复杂多样性,也启示着我们应该将爱与互助传承下去,以共同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论《唐山大地震》之人性心理分析唐山大地震电影

论《唐山大地震》之人性心理分析唐山大地震电影

《论《唐山大地震》之人性心理分析:唐山大地震电影》摘要:人性的“本我”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它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属于人的潜意识,完全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弗洛伊德在人格理论中指出,“自我”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母亲在面对儿子和女儿只能救一个的残酷情景时,我们难以体会到他内心是何等的痛苦和无奈,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显得那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她只要通过骂“你这个王八蛋”的老天爷来宣泄内心的煎熬摘要:《唐山大地震》自7月22日上映以来,短时间之内就创造了票房奇迹,在赚足票房的同时,更是赚足了观众的眼泪,感人之处应该就是影片对人性的真实刻画。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理论主要包括意识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理论,在他的人格结构理论中,他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毫无疑问,这部影片就是将人的人格、人性演绎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唐山大地震;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认为,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前意识和无意识却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唐山大地震》中就随处都能看到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一、人性“本我”的体现人性的“本我”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它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属于人的潜意识,完全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从影片中的这一家子人身上,我们都能找到他们人性中“本我”的因子。

1、方登强烈的求生欲望正是人求生的本能。

深夜,姐弟两人都已入睡,地震了,两人被同一块大板子压住,救援人员说,只能救一个,因为翘起板子的一端必然压到另一端的孩子,让母亲做决定,母亲说不行,都得救,救援人员怎么问,母亲都说,都得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山大地震》灾难心理学分析
1976年的那场大地震,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给当地的人民带来了一生的伤害。

而我们可能一直只关注那次的灾难遇难有多少人、受伤有多少人、失踪有多少人,却很少去关注人们心理上所受到的创伤。

《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在还没有上映的时候,很多人就猜测它是如何还原当年大地震的震撼,或者如何用特效做得更加逼真,如同美国的灾难片一样。

可是,当电影上映之后才发现,其实,整个地震发生的过程被搬上荧幕的并不多,不到10分钟的时间,但是,对于经历过这次地震的那一家人,用90%以上的时间进行叙述。

那么,从心理学上的角度该如何分析呢?没错,现在就可以引入“灾难心里学”一个心理学的新分支来进行研究。

下面,我会通过灾难心理学的四个概念来对戏里的几个重要角色进行分析。

一、应激
战争、地震、交通事故、亲人亡故、失业、财产损害等等给人带来极大的恐慌不安,焦虑紧张,压抑,烦躁,愧疚等等痛苦。

这就是应激反应。

大概意思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因素的刺激下出现的身体和心理的非特异性适应反应。

在唐山大地震中,房屋的坍塌、亲人的离别等都属于应激反应。

母亲李元妮,这种反应可以说持续了32年。

在76年地震的时候,选择救儿子还是救女儿的选择下,被迫选择了儿子,但是对于女儿的愧疚是一直都存在。

因为在出现这种反应的时候,没有得到及时
的治疗,而且每一年的祭日都会想起自己所做过愧疚的事,所以一
尺存在了32年。

女儿方(王)登,在听到母亲那一句“救儿子”的时候,她心里面就已经出现了一种对母亲憎恨的应激反应。

因此在后来被养父养
母带走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会开口说话和交流。

这种反应也一
直是持续的,头痛和经常做噩梦,压抑自己的感情,想到以前的画面,都属于一个持续的应激反应。

二、逆抗力
灾难给人带来极大的心理和精神痛苦,但灾难后人们一定会出现心理问题吗?现实的经验显然不是这样的。

大灾难后一段时间绝大部分人都可以自行恢复到灾难前的状态,有的人时间长点,有的人短点,基本都可以恢复。

儿子方达,在地震后他被截肢了,之后与母亲一直相依为命,而他的逆抗力是很强的。

虽然被截肢,而且对于高考没有多大的兴趣,但是一直在找赚钱的方法,为自己的母亲和家庭带来幸福。

在之后去汶川大地震的救援之中,这种逆抗力也是感染到在场的许多工作人员。

三、相对剥夺感
相对剥夺感其含义是,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进行比较,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产生的被剥夺感,这种感觉随即产生消极情绪,表现如愤怒、怨恨和不满。

无论自然灾难,还是社会或人为灾难事故,一旦暴露出其中的人为因素,那么这种相对剥夺感便会发生,人们就会愤怒。

处理过程中的不适当做法同样也会使人产
生相对剥夺感。

女儿方(王)登,这里最明显的就是她所变现的相对剥夺感。

那次听到“就弟弟”的话之后,这是人为因素,感觉自己就像被剥夺了生命一样。

因此,在32年中,她也去剥夺母亲的那种对自己的想念,这种感觉也带到了她养母的身上,一直对于养母比较疏远,而当自己怀孕的时候,不想打掉孩子也就是说明她潜意识里不想让这样的事再发生在下一代的身上。

四、台风心理眼
我们知道,台风眼里是非常平静的。

有人发现,人的心理也有这样的台风眼结构。

母亲李元妮,在地震发生后,婆婆和姑姑就来到她们家要带走方达,其实在地震完之后,母亲对于自己的情况是很清楚的,她可以独自抚养自己的孩子。

而灾区之外的人对于这种情况是会出现主观的判断,而认为灾区里的人已经无法生活一样。

儿子方达,在经历过唐山大地震之后,救援汶川地震的时候就非常清楚的知道这一点,不要高估灾区的灾情也不要一窝蜂地进入灾区,要分批和精准地投放救援资源。

方达的领导能力和判断力得到了体现。

通过对《唐山大地震》中人物在灾难心理学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得了解到了现代社会非常需要了解和学习灾难心理学,在灾难发生的时候可以应用到实处,为收到心理创伤的人们带来及时的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