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和小鼓教案
《大鼓和小鼓》教案

《大鼓和小鼓》教案(唱歌课)一、教材分析这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不仅有音色、音高的模仿,还有力度的模仿。
可以在演唱中引导学生用拍手、跺脚以及演唱来表现力度变化,增加歌曲学习的趣味性。
歌曲中有五度、六度的跳进,在教唱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设计动作表演,再按节奏朗读歌词,之后跟音乐边表演边哼唱,便于把歌曲唱准。
歌曲学习完,还可以鼓励学生用与教材要求不同的,自己创造的声音为歌曲伴奏。
二、教学目标1. 学生初步感知声音的高低与强弱。
2. 学会演唱歌曲《大鼓和小鼓》,能用声势和力度变化丰富音乐表现。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准确、自然地演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用教材中的声势和力度变化丰富音乐表现。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欣赏《大鼓和小鼓》音色区别:提问:谁知道这两种乐器是什么?能模仿它们的声音。
学生回答问题,模仿出大鼓和小鼓的声音。
教师评价及总结,大鼓声音低沉,小鼓声音清脆。
2.学生再次模仿:大鼓:小鼓:加入大鼓和小鼓的伴奏及跺脚、拍手的声势(二)歌曲学习1.初听歌曲导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就是《大鼓和小鼓》,你能在歌曲中听到他们的声音么?2.再听:(1)教师带领学生在“咚”和“嗵”的地方用拍手和跺脚模仿乐器不同音色。
(2)教师播放音乐,个别学生带领其他人做动作。
教师评价后,再次个别或集体听音乐做动作。
3. 学唱歌词:(1)再听歌曲,播放《大鼓和小鼓》简谱动画:学生跟着动画学习歌词,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大鼓——擂起、小鼓——敲起。
教师评价及总结后集体按节奏读歌词。
(2)再跟动画,学生自由创编擂起和敲起的动作。
教师评价,学生集体表演,边做动作边读歌词。
(3)分句学唱:学生在教师带领下用听唱法分句学唱。
教师评价。
4. 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学生完整演唱,播放《大鼓和小鼓》动画。
5. 聆听《大鼓和小鼓》伴奏音频,学生背唱歌曲。
(三)歌曲表现1.再次欣赏《大鼓和小鼓》音色区别,学生认真聆听,分辨大鼓和小鼓的力度区别并模仿。
大鼓和小鼓小班打击乐教案

大鼓和小鼓小班打击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大鼓和小鼓这两种打击乐器。
2. 培养学生对打击乐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演奏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大鼓和小鼓的认识:介绍大鼓和小鼓的名称、特点和演奏方法。
2. 打击乐曲目:学习一首简单的打击乐曲目,如《大鼓和小鼓》。
3. 合作演奏:分组进行合作演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大鼓和小鼓的演奏方法,能够合奏曲目。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合作演奏的能力,保持节奏的稳定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大鼓、小鼓、鼓槌、乐谱架、音乐教材。
2. 场地:宽敞的教室或音乐厅。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a. 教师向学生介绍大鼓和小鼓的特点和演奏方法。
b. 学生试奏大鼓和小鼓,熟悉乐器。
2. 学习曲目(1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打击乐曲目《大鼓和小鼓》。
b. 学生跟随教师学唱乐谱,熟悉曲目。
3. 分组练习(10分钟):a. 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包含大鼓和小鼓演奏者。
b. 各小组按照乐谱进行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展示(5分钟):a. 各小组轮流进行课堂展示,展示学习成果。
b. 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b.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经验。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在合作演奏中体验到音乐的乐趣。
六、教学延伸(10分钟)1. 学生自由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创作打击乐曲目,可以使用大鼓、小鼓以及其他打击乐器。
2. 创作展示:学生将自创曲目进行展示,其他同学欣赏并给予反馈。
七、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重点强调大鼓和小鼓的演奏技巧以及合作演奏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大鼓和小鼓音乐教案

大鼓和小鼓音乐教案【篇一:大鼓和小鼓教案】大鼓和小鼓教材分析:这是一首二拍子的日本儿歌,旋律共有两句,歌词内容为大鼓和小鼓一强一弱的敲击,体现音乐中力度的对比,歌曲简单易学。
从第一册开始,器乐学习的内容已经从打击乐器的个人敲击到相互配合,经过了循序渐进的过程。
器乐学习初步进入培养学生参与小乐队配器和多层次演奏的阶段,《大鼓和小鼓》一课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学生参与多层次演奏活动的起承转合的切入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大鼓和小鼓》(2)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用敲击、动作等方式探索、感知、体验音的强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快乐的音乐学习,通过进行各种音乐游戏和活动,发展大脑与身体运动的协调性。
教学重点:学习歌曲《大鼓和小鼓》,能用强弱对比的手法来边唱边演奏歌曲。
教学难点:分辨音的强弱,并用唱、拍、舞、奏等不同形式来表现音的强弱。
听唱法示范法启发联想法表演法学法:游戏律动法模仿表现法综合活动法自主活动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大鼓、xx、音响设备新课教学:一、导入新课:1、律动师:小朋友们你们好,让我们一起动起来吧!(播放音乐《快乐小天使》教师带领学生做律动)2、导入新课:师:小朋友们表现的真不错,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谜语:圆圆一只大木桶上下肚皮都是空娃娃见了爱打它一打就说咚咚咚请同学们猜一种乐器,谁能猜出来?师:对,小朋友们可真聪明,在古时候“鼓”字是这样写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像不像一个人在打鼓。
(课件出示)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鼓。
打击乐器的一种,我们来听一听它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腰鼓:是我国汉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我们来听一听它的音色。
定音鼓:打击乐器的一种,一般多在交响乐团中出现,我们来听一听它的音色----听过之后有什么感觉?架子鼓: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一种鼓3、新课教学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种鼓,看,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两种鼓(出示大鼓和小鼓)师:大鼓和小鼓想成为好朋友,我们能帮帮他们吗?让我们先来听听他们是怎样介绍自己的。
大鼓和小鼓音乐教案.doc

大鼓和小鼓音乐教案【篇一:大鼓和小鼓教案】大鼓和小鼓教材分析:这是一首二拍子的日本儿歌,旋律共有两句,歌词内容为大鼓和小鼓一强一弱的敲击,体现音乐中力度的对比,歌曲简单易学。
从第一册开始,器乐学习的内容已经从打击乐器的个人敲击到相互配合,经过了循序渐进的过程。
器乐学习初步进入培养学生参与小乐队配器和多层次演奏的阶段,《大鼓和小鼓》一课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学生参与多层次演奏活动的起承转合的切入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大鼓和小鼓》(2)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用敲击、动作等方式探索、感知、体验音的强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快乐的音乐学习,通过进行各种音乐游戏和活动,发展大脑与身体运动的协调性。
教学重点:学习歌曲《大鼓和小鼓》,能用强弱对比的手法来边唱边演奏歌曲。
教学难点:分辨音的强弱,并用唱、拍、舞、奏等不同形式来表现音的强弱。
教法:听唱法示范法启发联想法表演法学法:游戏律动法模仿表现法综合活动法自主活动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大鼓、小军鼓、音响设备新课教学:一、导入新课:1、律动师:小朋友们你们好,让我们一起动起来吧!(播放音乐《快乐小天使》教师带领学生做律动)2、导入新课:师:小朋友们表现的真不错,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谜语:圆圆一只大木桶上下肚皮都是空娃娃见了爱打它一打就说咚咚咚请同学们猜一种乐器,谁能猜出来?师:对,小朋友们可真聪明,在古时候“鼓”字是这样写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像不像一个人在打鼓。
(课件出示)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鼓。
铃鼓:打击乐器的一种,我们来听一听它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腰鼓:是我国汉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我们来听一听它的音色。
定音鼓:打击乐器的一种,一般多在交响乐团中出现,我们来听一听它的音色-- --听过之后有什么感觉?架子鼓: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一种鼓3、新课教学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种鼓,看,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两种鼓(出示大鼓和小鼓)师:大鼓和小鼓想成为好朋友,我们能帮帮他们吗?让我们先来听听他们是怎样介绍自己的。
大鼓和小鼓教案3篇

大鼓和小鼓教案3篇大鼓和小鼓教案1设计思路:主题活动进入了《好听的声音》,其目标是喜爱听辨四周的各种声音,区分不同声音以及所代表的意义。
作为本次主题活动的开始,我选择运用歌曲《大鼓小鼓》作为引入部分,主要是由于本班幼儿对于音乐活动非常的喜爱,结合上一个主题《学本事》中幼儿对于各种动物的声音的听辨以及仿照非常感爱好,以此作为切入点较为适合。
本次活动运用音乐这一幼儿喜爱的形式,通过猜声音、运用瓶宝宝为音乐配乐,激发幼儿对四周声音产生初步的爱好,从而达到快乐、开口、开窍的目的。
目标:1、体验歌曲中大鼓小鼓不同的音乐形象,尝试用相宜的声音配乐。
2、初步探究声音的轻响与能量、物体多少的关系3、预备:声音ppt、大鼓、小鼓、装有黄豆的瓶宝宝、歌曲音乐过程:1、引入部分,猜猜声音运用情节的方式,让幼儿来猜猜生活中的声音。
提问:听听这是什么声音?2、感受鼓声,进行伴奏老师范唱,感受大鼓小鼓的声音不同。
提问:听听这又是什么声音?大鼓小鼓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老师小结:大鼓的声音响,小鼓的声音轻3、运用瓶宝宝表现大鼓小鼓。
〔幼儿分角色扮演大鼓小鼓〕幼儿和老师一起为歌曲配乐:“我们用瓶宝宝来做大鼓和小鼓。
”沟通共享:提问:你是怎么发出大鼓小鼓的声音的?老师小结:力气大声音就响、力气小声音就轻。
再次来为歌曲配乐,〔分角色〕运用相宜的声音为歌曲配乐。
发觉问题,查找缘由。
提问:力气很大可声音还是很小,为什么?小结:声音大小还和装的多少有关。
幼儿做大鼓老师做小鼓再次为歌曲伴奏。
3、引发思索老师将豆子装满后再来尝试。
提问:我的黄豆装了许多,为什么声音很小。
老师小结:原来声音的大小除了和力气大小、东西多少有关系,还有其他的缘由。
大鼓和小鼓教案2教学目标:1、培育同学对声音的'感受力。
2、使同学逐步建立起对声音的联想,并能积极参加声音的探究。
3、认识乐器:大鼓、小鼓、琵琶、二胡等。
教学重难点:1、感受并仿照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
2023年中班主题优秀教案:大鼓与小鼓(精选3篇)

2023年中班主题优秀教案:大鼓与小鼓(精选3篇)教案一:《大鼓与小鼓的制作与演奏》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鼓和小鼓的制作材料和制作过程。
2.学会使用鼓槌演奏大鼓和小鼓。
3.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大鼓和小鼓的制作材料和制作过程。
2.鼓槌的使用方法。
3.合奏大鼓和小鼓的乐曲。
三、教学过程:1.引入:播放一段用大鼓和小鼓合奏的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知识讲解:介绍大鼓和小鼓的制作材料和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如何制作一个大鼓和一个小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示范演奏:教师示范如何使用鼓槌演奏大鼓和小鼓,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
4.合奏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个大鼓和一个小鼓的演奏者组成,进行合奏练习。
5.合奏表演:每个小组进行合奏表演,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制作鼓和使用鼓槌过程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正确操作并理解制作和演奏的关键步骤。
2.观察学生在合奏练习和表演中是否能够合作和配合,表现出良好的音乐表达能力。
教案二:《大鼓与小鼓的制作》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鼓和小鼓的制作材料和制作过程。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大鼓和小鼓的制作材料和工具。
2.制作大鼓和小鼓的步骤。
三、教学过程:1.引入:向学生展示一些大鼓和小鼓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引起学生的兴趣。
2.知识讲解:介绍大鼓和小鼓的制作材料和制作过程,提供一些简单的制作材料和工具供学生选择。
3.制作实践: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制作一个大鼓和一个小鼓。
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保证制作过程的顺利进行。
4.展示评价:每个小组展示他们制作的大鼓和小鼓,并评价他们的创造力和制作过程。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看他们是否能按照要求制作出一个完整的大鼓和小鼓。
2.评价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看他们是否能够与小组成员有效地合作和分工。
一年级音乐上册第三课时《大鼓和小鼓》教案(通用6篇)

一年级音乐上册第三课时《大鼓和小鼓》教案(通用6篇)一年级音乐上册第三课时《大鼓和小鼓》篇1教学内容: 会唱歌曲;认识鼓。
教学目标:1 、通过教学,让学生产生对鼓的兴趣与喜爱,有进一步探索学习的求知愿望。
2 、让学生初步感知声音的高低与强弱。
教学重点:感受大鼓与小鼓的声音及强弱力度特点。
教学难点:创编简单的节奏鼓点。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鼓种类若干。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学生听民乐合奏《丰收锣鼓》音乐片断。
二、话说鼓:( 1 ):圆圆一只大木桶,上下是皮肚里空,娃娃见了爱打它,一打就说咚咚咚。
(学生猜—乐器)(鼓)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参观鼓的世界。
( 2 )趣说“鼓”字。
(图片)●同学们,你见过“鼓”字吗?它是我国古代文字(甲骨文)里的“鼓”字,离现在至少有三千多年了。
●传说最早的鼓是用泥土蒙及做成的鼓槌是用草扎成的,鼓下有脚、鼓上还插着羽毛呢?●“鼓”是象形文字,左半边的“士”,中间“日”是鼓身,下面“一”是鼓脚,上面“ 八”是插着的羽毛。
●右半边的“及”就像一个人的执槌去鼓。
●小朋友们再仔细看看,“ 鼓”字多像一个人在敲鼓呀!提问:请问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下,看见鼓,听到鼓声的?生:过年、过节、开庆祝会、少先队鼓号队……师:鼓即是乐器又是道具,人类从大自然的风雨雷电声中得到启示并创造了鼓,鼓的种类很多,具说能叫出名字来的就有上百种。
( 3 )鼓的种类名称:图片生:铃鼓、手鼓、腰鼓、长鼓、堂鼓、花鼓、战鼓、八角鼓、爵士鼓、架子鼓、定音鼓……( 4 )击鼓方法:设问:在一个鼓上,你们能敲击出多少种不同的声音和节奏?生:在鼓上尝试并感受不同的部位,不同的敲击法,及不同的声音效果和节奏。
师: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敲击大鼓与小鼓,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声音的强弱高低与音色。
三、学唱歌曲《大鼓和小鼓》( 1 )听赏歌曲范唱,感受歌曲其情绪。
并随音乐律动。
( 2 )学唱歌曲,并模仿打鼓的姿势。
( 3 )感受大鼓与小鼓的强弱力度特点。
中班音乐活动教案活动《大鼓与小鼓》含反思

中班音乐活动教案活动《大鼓与小鼓》含反思活动介绍活动主题本次活动主题为《大鼓与小鼓》。
活动目标通过本次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大鼓和小鼓的区别,并学会演奏简单的鼓点。
活动准备1.准备一对大鼓和小鼓。
2.准备一些简单易学的鼓点。
3.准备音乐播放器和一些适合教学的音乐。
活动过程第一步:介绍大鼓和小鼓的区别首先,教师在班级中介绍大鼓和小鼓的外形和不同之处。
让孩子们观察两种鼓的大小、形状和颜色,并询问他们发现了什么不同点。
通过此环节,增强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认知能力。
第二步:展示鼓点演奏视频教师通过音乐播放器播放鼓点演奏视频,向孩子们展示大鼓和小鼓演奏的不同效果。
同时,让孩子们听取音乐,欣赏鼓点奏鸣。
第三步:学习简单鼓点教师向孩子们演示如何演奏简单的鼓点,并让孩子们跟随演示进行练习。
在此环节中,要注意措辞和口语表达,让孩子们易于理解和模仿。
第四步:分组比赛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进行鼓点比赛。
每个小组轮流上场演奏,评选出最佳鼓点表现的小组。
反思活动亮点1.通过活动,增强了孩子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2.采用分组比赛的形式,活跃了孩子们的课堂气氛。
活动不足1.活动时长较短,未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鼓点种类单一,不能完全满足孩子们的学习需求。
活动改进1.增加活动时长,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听取和学习鼓点演奏。
2.增加鼓点种类,增强活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结语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够认识大鼓和小鼓的区别,还学会了如何演奏简单鼓点。
同时,通过分组比赛的形式,增强了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优化和改进活动,为孩子们带来更丰富多彩的教学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鼓和小鼓》
教学目标,要求:
1.用敲击、动作等方式探索,感知和体验音的强弱。
2.用有力地声音演唱歌曲《大鼓和小鼓》。
3.认识强弱力度记号(f p)
教学重点,难点:
分辨音的强弱,用强弱对比的手法演唱歌曲
教具准备:
课件,大堂鼓,小堂鼓,录音机,电子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动动脑筋先来猜猜谜语:
圆圆一只大木桶,上下肚皮都是空,
娃娃见了爱打它,一打就说咚咚咚
(学生猜一乐器:鼓)
二.教授新知:
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介绍两个新朋友,今天我们仔细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认识乐器:
1.观察大堂鼓和小堂鼓,让学生观察大小,形状,区分大小。
2.敲击大堂鼓和小堂鼓,
老师: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敲击大鼓与小鼓,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强弱高低与音色。
生:在鼓上尝试并感受不同的部位,不同的敲击法,及不同的声音效果和节奏。
3. 运用课件和录音机聆听歌曲旋律,初步感受旋律和节奏。
4.运用课件教授歌曲节奏,跟着节奏带领学生读歌词,不加音
高,旋律,只对应节奏把歌词读准确。
(注意一音多字,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节奏)
5.音乐游戏“我的大鼓和小鼓”通过律动游戏发现音乐中的强
弱规律。
××××│ ×× │
我的大鼓咚咚,
××××│ ×××│
我的小鼓嗵嗵嗵,
××××│ ×××│
大鼓响来我跺脚
××××│ ×××‖
小鼓响来我拍肩
让学生通过节奏律动游戏在加深对大鼓小鼓音响,强弱对比的概念,并且能够正确的区分和表现强和弱这两种不同的音乐力度的同时,加强了学生的节奏表现能力。
6. 在学生对声音强弱对比有一个初步认识时,引入音乐的律动,
听到大鼓的时候,用脚敲击XX,听到小鼓的时候用双手拍肩,让学生体会音的强弱规律引入到歌曲《大鼓和小鼓》中,在歌词中遇到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时用相应动作表示。
7. 歌曲的学唱:
1)通过使用课件,让学生和老师互相合作的方式,运用听唱法,模唱法进行歌曲旋律的学习。
2)教师进行歌曲的范唱。
3)教师帮厨学生完成学唱的过程,随时关注学生学唱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音的强弱,吐字的清晰,一音多字的
节奏,唱歌方法等问题)。
4)用有力地声音完整的演唱所学习的歌曲,分组合作来进行演唱,可由一个组演唱歌词,一个组演唱模仿衬词;也可
以和老师分组演唱,轮流来。
同时可以请同学上讲台敲击
大鼓和小鼓,陪和学生模仿衬词,感受声音的强弱,其余
同学用脚敲击和拍肩的方式表示歌词的强弱。
5)这节课我们通过对大鼓和小鼓的认识学习了歌曲《大鼓和小鼓》,我们对歌曲节奏和音乐中力度变化处理都有了新的
认识和感受,请大家不要忘记了大堂鼓和小堂鼓,还有和
他们一起表演的歌曲,下节课再见!
总结:
本节课通过大鼓和小鼓一起学唱歌曲,使同学们认识了大堂鼓和小堂鼓,并能边演唱歌曲,边用大鼓和小鼓做伴奏。
同学们的表
演能力,对节奏强弱都有了很大进步,对于音乐中力度变化处理也有了进一步的体会感受。
有效的提升了他们对于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