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和小鼓
《大鼓和小鼓》

对故事主题的个人见 解
除了以上解读,读者还可以从自己的 角度出发,探讨《大鼓和小鼓》这个 故事的更多主题。例如,可以从中感 受到对音乐的热爱、对比赛的激情以 及对艺术的追求等。这个故事让人们 认识到,只有在相互尊重、团结协作 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
THANKS
感谢观看
故事主题的多元解读
故事主题的多元性
故事主题的深度探讨
《大鼓和小鼓》这个故事的主题非常 丰富,包括力量、勇气、团结、竞争 和尊重等。这些主题贯穿整个故事情 节,为读者提供了多元的思考空间。
从力量的角度来看,《大鼓和小鼓》 告诉人们强壮和勇气的重要性。但是 ,从团结协作的角度来看,故事又强 调了人们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 务的重要性。在故事中,小鼓手最终 学会了与大鼓手合作,从而战胜了其 他对手。
故事的重要性
通过大鼓和小鼓的冒险经历,传达 了勇气、友情和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
VS
故事鼓励孩子们勇敢面对未知的挑 战,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珍惜友 谊与家人。
故事的创作过程
作者通过对遥远的国度和两个主人公的深入了解,激发了 创作灵感。
作者将大鼓和小鼓的形象与冒险情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音乐与文学的结合
作者将音乐与文学完美地结合起来,通过音乐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的矛盾与 冲突,使作品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形象鲜明的对比
大鼓和小鼓作为两个对比鲜明的形象,不仅在音乐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呼应, 更在性格、情感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作品充满了张力和动力。
03
《大鼓和小鼓》的教育意义
对故事情节的进一步 理解
读者可以从故事情节中领悟到,只有 通过团结协作,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 。在这个故事中,大鼓和小鼓最终都 败下阵来,但是当他们联合起来演奏 时,他们就战胜了所有的对手,赢得 了最后的胜利。
六鼓四金的名称与用途

六鼓四金的名称与用途六鼓四金,又称为六器四金,是中国传统音乐器乐中的一种组合,由六种乐器“大鼓、小鼓、堂鼓、钹、锣、钧铎”组成的一组打击乐器。
其中,“六鼓”指的是大鼓、小鼓和堂鼓,“四金”则是钹、锣和钧铎。
六鼓四金是中国民族乐器中重要的打击乐器组合之一,常常被用于传统音乐演出、戏曲表演、舞蹈伴奏以及乐队演奏等场合。
1.大鼓:大鼓,也称为“击缶”,是六鼓四金中最大的一种乐器,属于打击乐器的一种。
大鼓由大号圆框和一层或多层的牛皮制成,其形状呈圆柱形,通常被演奏者固定在一个架子上。
大鼓常常用来打出浑厚有力的节奏,能够清晰传递鼓点的力量和节奏感,是整个打击乐组合的核心。
2.小鼓:小鼓也被称为“击腰”,是一种较小的打击乐器。
小鼓通常由一个小号圆框和两层牛皮制成,形状与大鼓相似但更小,常常被演奏者挂在腰际。
小鼓主要用来打出清脆的节奏及补充大鼓的声音,它能够让整个打击乐器组合的节奏更加丰富和复杂。
3.堂鼓:堂鼓是一种较大的打击乐器,形状和大鼓相似但稍小。
堂鼓通常由一个中号圆框和一层牛皮制成,能够发出沉闷有力的鼓声。
堂鼓常常用来打出较为低沉、厚实的节奏,弥补了大鼓和小鼓声音的不足,使整个乐器组合的音色更加完整。
4.钹:钹是一种薄而有弹性的金属器乐器,呈圆形或椭圆形,由两块相互敲击而产生声音。
钹的使用非常广泛,不仅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常出现,还在西方交响乐中使用。
钹通常用来打出清晰而尖锐的高音,能够增强乐曲的冲击力和轻灵感。
5.锣:锣是一种平面鼓类乐器,由金属片制成,呈圆形或椭圆形。
锣的使用历史悠久,既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必不可少的乐器,也广泛用于西方交响乐团中。
锣能够发出浑厚而洪亮的长音,常被用来打出鼓点或强调乐曲中的重要节奏。
6.钧铎:钧铎,又称为“钧钎”,是一种中国传统打击乐器,由金属制成,形状类似于小锣。
钧铎的声音高亢而尖锐,通常用来在音乐表演中打出特殊的短促节奏,用于强化乐曲的效果和增添音色的变化。
六鼓四金的搭配在音乐表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鼓和小鼓》教案

《大鼓和小鼓》教案(唱歌课)一、教材分析这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不仅有音色、音高的模仿,还有力度的模仿。
可以在演唱中引导学生用拍手、跺脚以及演唱来表现力度变化,增加歌曲学习的趣味性。
歌曲中有五度、六度的跳进,在教唱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设计动作表演,再按节奏朗读歌词,之后跟音乐边表演边哼唱,便于把歌曲唱准。
歌曲学习完,还可以鼓励学生用与教材要求不同的,自己创造的声音为歌曲伴奏。
二、教学目标1. 学生初步感知声音的高低与强弱。
2. 学会演唱歌曲《大鼓和小鼓》,能用声势和力度变化丰富音乐表现。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准确、自然地演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用教材中的声势和力度变化丰富音乐表现。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欣赏《大鼓和小鼓》音色区别:提问:谁知道这两种乐器是什么?能模仿它们的声音。
学生回答问题,模仿出大鼓和小鼓的声音。
教师评价及总结,大鼓声音低沉,小鼓声音清脆。
2.学生再次模仿:大鼓:小鼓:加入大鼓和小鼓的伴奏及跺脚、拍手的声势(二)歌曲学习1.初听歌曲导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就是《大鼓和小鼓》,你能在歌曲中听到他们的声音么?2.再听:(1)教师带领学生在“咚”和“嗵”的地方用拍手和跺脚模仿乐器不同音色。
(2)教师播放音乐,个别学生带领其他人做动作。
教师评价后,再次个别或集体听音乐做动作。
3. 学唱歌词:(1)再听歌曲,播放《大鼓和小鼓》简谱动画:学生跟着动画学习歌词,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大鼓——擂起、小鼓——敲起。
教师评价及总结后集体按节奏读歌词。
(2)再跟动画,学生自由创编擂起和敲起的动作。
教师评价,学生集体表演,边做动作边读歌词。
(3)分句学唱:学生在教师带领下用听唱法分句学唱。
教师评价。
4. 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学生完整演唱,播放《大鼓和小鼓》动画。
5. 聆听《大鼓和小鼓》伴奏音频,学生背唱歌曲。
(三)歌曲表现1.再次欣赏《大鼓和小鼓》音色区别,学生认真聆听,分辨大鼓和小鼓的力度区别并模仿。
大鼓和小鼓

小鼓的文化内涵
01
娱乐文化符号
小鼓作为一种打击乐器,常常用于音乐、舞蹈等娱乐活动中,它代表
着娱乐文化的一种符号。
02
儿童教育和启蒙
小鼓在儿童教育和启蒙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激发儿童的音
乐兴趣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
03
民间舞蹈和音乐
小鼓也是民间舞蹈和音乐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能够为舞蹈和音乐增
大鼓的历史
起源
大鼓起源于古代中国,大约在 公元前2000年左右。
发展与传播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鼓逐渐传到 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地,成为世 界各地广泛使用的打击乐器之一 。
应用场景
大鼓在军队、民间音乐和乐队合奏 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音乐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鼓的历史
起源
小鼓起源于非洲,大约在公元 17世纪左右。
体现的文化价值不同
大鼓和小鼓体现的文化价值也有所不同。大鼓代表着民间传统文化和庄严的仪式文化,而 小鼓则代表着娱乐文化和儿童教育文化。
05
现状与未来
大鼓现状与未来
现状
大鼓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被广泛应用于音乐、舞蹈等艺 术表演中。在目前的音乐市场上,大鼓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 ,被广大音乐爱好者所钟爱。
声音特点
小鼓声音清脆、明亮,适 合演奏复杂的节奏和音乐 。
两者表演的异同点
表演人数
节奏变化
声音特点
演奏技巧
大鼓和小鼓的表演人数不同。
大鼓和小鼓在节奏变化上有所不 同,大鼓更注重整体节奏感,而 小鼓则更注重细节和微妙的变化 。
大鼓和小鼓的声音特点不同,大 鼓声音低沉有力,小鼓声音清脆 明亮。
虽然大鼓和小鼓都是打击乐器, 但是在演奏技巧上有所不同,大 鼓主要依靠身体的动作来打击, 而小鼓则主要依靠手腕的动作来 打击。
大鼓和小鼓教案3篇

大鼓和小鼓教案3篇大鼓和小鼓教案1设计思路:主题活动进入了《好听的声音》,其目标是喜爱听辨四周的各种声音,区分不同声音以及所代表的意义。
作为本次主题活动的开始,我选择运用歌曲《大鼓小鼓》作为引入部分,主要是由于本班幼儿对于音乐活动非常的喜爱,结合上一个主题《学本事》中幼儿对于各种动物的声音的听辨以及仿照非常感爱好,以此作为切入点较为适合。
本次活动运用音乐这一幼儿喜爱的形式,通过猜声音、运用瓶宝宝为音乐配乐,激发幼儿对四周声音产生初步的爱好,从而达到快乐、开口、开窍的目的。
目标:1、体验歌曲中大鼓小鼓不同的音乐形象,尝试用相宜的声音配乐。
2、初步探究声音的轻响与能量、物体多少的关系3、预备:声音ppt、大鼓、小鼓、装有黄豆的瓶宝宝、歌曲音乐过程:1、引入部分,猜猜声音运用情节的方式,让幼儿来猜猜生活中的声音。
提问:听听这是什么声音?2、感受鼓声,进行伴奏老师范唱,感受大鼓小鼓的声音不同。
提问:听听这又是什么声音?大鼓小鼓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老师小结:大鼓的声音响,小鼓的声音轻3、运用瓶宝宝表现大鼓小鼓。
〔幼儿分角色扮演大鼓小鼓〕幼儿和老师一起为歌曲配乐:“我们用瓶宝宝来做大鼓和小鼓。
”沟通共享:提问:你是怎么发出大鼓小鼓的声音的?老师小结:力气大声音就响、力气小声音就轻。
再次来为歌曲配乐,〔分角色〕运用相宜的声音为歌曲配乐。
发觉问题,查找缘由。
提问:力气很大可声音还是很小,为什么?小结:声音大小还和装的多少有关。
幼儿做大鼓老师做小鼓再次为歌曲伴奏。
3、引发思索老师将豆子装满后再来尝试。
提问:我的黄豆装了许多,为什么声音很小。
老师小结:原来声音的大小除了和力气大小、东西多少有关系,还有其他的缘由。
大鼓和小鼓教案2教学目标:1、培育同学对声音的'感受力。
2、使同学逐步建立起对声音的联想,并能积极参加声音的探究。
3、认识乐器:大鼓、小鼓、琵琶、二胡等。
教学重难点:1、感受并仿照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
大鼓和小鼓

大鼓和小鼓
大鼓和小鼓是两种常见的打击乐器,它们在各种音乐演奏和表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鼓(Bass Drum)是一种体积较大、低音沉厚的乐器。
它通常由一个大号的鼓面和一个有脚架支撑的鼓框组成。
演奏时,鼓手使用一个长长的鼓槌或脚踏器击打鼓面,产生低沉有力的声音。
大鼓常用于交响乐、军乐、摇滚乐和爵士乐等音乐演奏中,用以加强节奏、突出重音和增加音乐的动感。
小鼓(Snare Drum),也称为军鼓或战鼓,是一种小巧的鼓乐器。
它通常由一个鼓面和一个带有络头(鼓弦)的鼓框组成。
演奏时,鼓手用鼓棒击打鼓面,并利用络头振动产生独特的宽音。
小鼓具有尖锐、明亮的音色,常用于军乐队、管弦乐队和各种乐队的演奏中,用于表现节奏、衬托乐曲的氛围和产生特殊的音效。
大鼓和小鼓在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上有所不同。
大鼓主要强调低音的冲击和持续的音色,而小鼓则突出了更加锐利和干脆的音色,通常伴随着节奏的变化和击打的技巧。
无论是大鼓还是小鼓,它们都是音乐中重要的打击乐器,能够为音乐增添节奏感和活力。
在不同类型的音乐演奏中,它们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通过鼓手的技巧和节奏感为音乐赋予独特的韵律和魅力。
中班音乐活动教案活动《大鼓与小鼓》含反思

中班音乐活动教案活动《大鼓与小鼓》含反思活动介绍活动主题本次活动主题为《大鼓与小鼓》。
活动目标通过本次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大鼓和小鼓的区别,并学会演奏简单的鼓点。
活动准备1.准备一对大鼓和小鼓。
2.准备一些简单易学的鼓点。
3.准备音乐播放器和一些适合教学的音乐。
活动过程第一步:介绍大鼓和小鼓的区别首先,教师在班级中介绍大鼓和小鼓的外形和不同之处。
让孩子们观察两种鼓的大小、形状和颜色,并询问他们发现了什么不同点。
通过此环节,增强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认知能力。
第二步:展示鼓点演奏视频教师通过音乐播放器播放鼓点演奏视频,向孩子们展示大鼓和小鼓演奏的不同效果。
同时,让孩子们听取音乐,欣赏鼓点奏鸣。
第三步:学习简单鼓点教师向孩子们演示如何演奏简单的鼓点,并让孩子们跟随演示进行练习。
在此环节中,要注意措辞和口语表达,让孩子们易于理解和模仿。
第四步:分组比赛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进行鼓点比赛。
每个小组轮流上场演奏,评选出最佳鼓点表现的小组。
反思活动亮点1.通过活动,增强了孩子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2.采用分组比赛的形式,活跃了孩子们的课堂气氛。
活动不足1.活动时长较短,未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鼓点种类单一,不能完全满足孩子们的学习需求。
活动改进1.增加活动时长,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听取和学习鼓点演奏。
2.增加鼓点种类,增强活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结语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够认识大鼓和小鼓的区别,还学会了如何演奏简单鼓点。
同时,通过分组比赛的形式,增强了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优化和改进活动,为孩子们带来更丰富多彩的教学体验。
【一等奖】中班音乐《大鼓小鼓》说课稿

【一等奖】中班音乐《大鼓小鼓》说课稿一、设计意图贴近幼儿生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生活的变化。
所以我本着以幼儿为本,贴近幼儿生活,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成就教育的原则设计了本节音乐活动《大鼓和小鼓》。
二、说教材《大鼓和小鼓》选自教材《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中班上册,是一首强弱明显的音乐活动。
歌曲《大鼓和小鼓》是一首四二拍的曲子,旋律活泼欢快、强弱明显,节奏简单清楚明了,可以用强弱对比的拍手手法来边唱边演奏歌曲。
中班幼儿能够控制自己声音,理解强不代表喊唱,弱不代表没有声音。
歌词内容源于日本儿歌,源于表演区常见乐器。
三、说活动目标认知: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感知表现歌曲中的强弱对比。
能力:尝试用嗓音和乐器的方式表现出歌曲中的强弱对比。
情感:体验控制声音强弱的乐趣。
(嗓音和乐器的声音)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保持快乐的情绪和积极的兴趣。
四、说重点难点重点:体验控制声音强弱的乐趣。
(嗓音和乐器的声音)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保持快乐的情绪和积极的兴趣。
难点:尝试用嗓音和乐器的方式表现出歌曲中的强弱对比。
五、说教法1.游戏法:在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有所收获。
2.提问法: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
对比欣赏法:在欣赏上进行对比,幼儿常说的音乐的大(强)和小(弱)。
六、活动总结大鼓和小鼓”是一节奥尔夫音乐活动。
活动目标主要是幼儿喜欢和教师、同伴一起参加音乐游戏;感受大鼓、小鼓的不同的节奏,发展音乐感知能力。
唱之前,让幼儿多聆听感知。
也能在多通道参与法引导下初步的运用强弱对比,实物演奏的方法来演唱歌曲。
在用大鼓小鼓敲击乐器“感应强弱”时,小朋友很积极的敲。
教育内容的选择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既融入游戏,又有幼儿亲身体验,中班幼儿开始愿意和小朋友分享,开始学会交往,身体动作会更多、更完善,并且积极的动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世界,思考时,他们的理解能力也会增强,可以简单的表达生活中的事情,且理解游戏的能力增强,通过《大鼓小鼓》的游戏,获得美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鼓和小鼓》
教学内容:大鼓和小鼓
教学目标:
1、感受声音的强弱。
2、认识大鼓和小鼓,感受其音色,学会基本演奏方法,能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3、学会《大鼓和小鼓》,并能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
1、学会演唱歌曲《大鼓和小鼓》。
2、学会演奏大鼓和小鼓。
教学难点:
1、歌曲不同乐句的力度处理。
2、器乐的演奏。
教学过程:
一、感受音的强弱:
1、(多媒体课件出示“森林之门”)导入:
师:(伴随着轻快、活泼的音乐)今天,我们来到森林进行探险,瞧!这有一座通往森林之门。
它中间是大门,两边是小门。
看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能用两种不同的声音,分别敲开这扇大门和小门。
2、教师启发,学生想象,用“强弱”两种不同的声音表现。
师:看见大门怎么敲?看见小门怎么敲?
3、师小结,引出“强、弱”。
师:这两种敲门声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声音响、声音大在音乐中称为“强”,声音轻、声音小在音乐中称为“弱”。
4、展开想象
师:生活中、森林中有许多的声音,哪些声音是强的?哪些声音是弱的?
5、画一画,声音的强弱。
(1)学生绘画图形。
师:生活中有的声音强,有的声音弱,你能用图形来表示吗?(声音强,用大的图案来表示,声音弱,用小的图案来表示。
)
(2)(课件出示:□□、〇〇、△△)
师:老师也画了三组,你们看都对吗?哪里有错?应该怎样?
三、歌曲教学:
1、导入:
师:刚才小朋友回答得真棒。
看!森林之门终于打开了。
瞧!动物们正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呢。
(多媒体课件出示:有各种动物的森林图)师:看!它们是怎样欢迎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出示:小熊敲大鼓,小猴敲小鼓)
师: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怎么样?有什么不同?(听一听“鼓声”)2、学歌词和演奏大小鼓。
(1)师:它们不仅敲锣打鼓欢迎我们,还唱着歌呢!我们听……(播放歌曲)
(2)听后,师问:大鼓和小鼓在歌曲中,它们的声音是怎么样的?(课件出示咚咚、哒哒哒。
)学生模仿。
(3)引出歌词,指导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
师:小朋友们,通过刚才读儿歌,你们知道了大鼓和小鼓是怎样演奏的吗?
指出大鼓和小鼓的演奏方法不同,歌词中:“擂”和“敲”。
师: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敲敲大鼓和小鼓。
课件出示演奏大鼓小鼓的图片,学生模仿,指名上台演奏。
师:大鼓的声音强,小鼓的声音弱,那我们也用相应的力度再来读一读这首儿歌。
(4)寻找音源,进行创编:
师:看看你的身边有什么物体可以模仿大鼓或小鼓的声音。
(如:让我们用自己的椅子来当作乐器,把大鼓和小鼓的节奏敲一敲。
引导学生用椅子拍出强弱不同的鼓声。
又如:身体律动,咚——跺脚,哒——拍腿)
3、为歌曲伴奏:
播放歌曲,学生在鼓声处伴奏。
4、学唱歌曲:
师:你们也能像小熊、小猴那样,边敲鼓边演唱吗?
(1)指导学生随琴跟唱。
(2)指导学生唱出歌曲的力度变化。
师问:这首歌哪一句要唱得强?哪一句要唱得弱?
用“咚”“哒”哼唱。
(3)指导学生唱出力点,声音有弹性,不能太连。
(4)随伴奏轻声演唱。
(5)加入大鼓和小鼓,或用身边的音源,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
四、拓展:
1、师:这首歌加入了大鼓小鼓的伴奏,你觉得怎么样?你平时还在什么场合或者什么音乐中听到过鼓的声音?(引导学生结合气氛和情绪说)
2、小结:不知不觉,快要天黑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