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好中医,珍藏版

合集下载

学好中医的方法与步骤

学好中医的方法与步骤

学好中医需要系统性的学习和实践,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方法和步骤:
1. 了解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经络脏腑、气血津液等概念。

初学者应深入了解这些基本理论,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和辩证思维方式。

2. 学习《黄帝内经》和经典医书:《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之一,深入研读有助于理解中医的源流和核心思想。

同时,学习其他重要的中医医书如《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3. 系统学习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即通过望(观察患者外部表现)、闻(听患者自述症状)、问(询问患者病史和症状)、切(脉诊)等四个方面来进行。

系统学习中医诊断方法,逐渐培养辨证论治的能力。

4. 学习中医基本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气功等。

学习这些基本治疗方法,并实践操作,逐渐掌握其应用。

5. 实践临床技能: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经验,参与临床实习、跟随经验丰富的中医医师学习,亲身体验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过程。

6. 参与中医培训课程和研讨会:参与相关的中医培训课程、研讨会,与其他中医学习者交流经验,听取专业人士的讲座,不断拓展
知识面。

7. 融入中医学术圈:参与中医学术组织、协会,关注中医学术动态,参与学术交流和研究项目,保持对中医领域的关注。

8. 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中医领域的知识更新较快,医学科研和技术不断发展。

保持学习的热情,定期更新知识,参与持续教育,提高专业水平。

9. 师承传统中医文化:如果有机会,寻找中医名家进行师承,学习传统中医文化和经验。

总的来说,学好中医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和中医专业水平。

中医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中医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中医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中医药学习是一门复杂而丰富的学科,需要掌握一系列的方法与技巧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供读者参考。

一、系统学习学习中医药需要有系统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

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的学习大纲,明确需要学习的内容,并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能力进行合理的分配。

其次,要善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如教材、专业书籍、网络资源等,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

同时,要加强实践,通过临床实习、实验操作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二、积极参与讨论与互动中医药学习是一个积累和分享知识的过程,积极参与讨论与互动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总结他人的经验,也能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提高自己的学习动力。

参与学术研讨会、参观医药机构、加入学术社团等都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三、重视实践操作中医药学习重视实践操作,要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际操作,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的技术和方法。

可以通过实验、临床实践、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实践,并及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

四、培养辨析能力中医药学习涉及许多复杂的理论和概念,需要培养良好的辨析能力。

学习者应该学会辨别学术观点和知识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善于分辨正说与误说。

可以通过查证文献、请教专家、参加学术讨论等方式提高辨析能力。

五、多角度学习中医药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学习。

除了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和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可以学习相关的哲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应用中医药学。

六、注重实践案例研究中医药学习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实践案例的积累。

通过研读各种实践案例,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的应用方式和疗效,同时也能够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可以通过查阅临床案例、实验研究论文等途径进行实践案例研究。

七、持之以恒、勤奋学习中医药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勤奋学习。

要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制定每日的学习计划,并坚持不懈地执行。

怎样学好中医的三个步骤

怎样学好中医的三个步骤

怎样学好中医的三个步骤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学好中医并非易事。

但是,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遵循以下三个步骤,就能够得心应手地掌握这门知识。

第一步:扎实基础学习
要学好中医,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

这包括了解中医的历史渊源、中医基本理论、中药药性分类以及针灸经络等相关知识。

因此,我们要系统地学习中医相关的基础知识,从中建立起“整体观念”,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实践应用能力
要想真正掌握中医知识,仅仅掌握基础知识还不够,还需要真正的实践应用。

此时,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实践机会,比如跟随中医大师、到医院实习、到社区服务中心练功、加入中医爱好者团队等等。

只有通过实际的操作实践,才能不断深化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各种疾病的辨证论治技巧。

第三步:终身学习和进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的不断进步,中医理论和实践也必须跟上潮流。

因此,需要学习者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进行进修、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

可以通过参加国内外中医学术会议、阅读中医经典、参与论文写作及研究等方式,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总之,学好中医需要坚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并保持良好的心态。

而具体的三个步骤是:扎实基础学习、实践应用能力和终身学习和进修。

通过按照这三个步骤,不断修炼,就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工作者。

怎样学好中医的三个步骤

怎样学好中医的三个步骤

怎样学好中医的三个步骤
学好中医,首先要打好中医基础知识的基础。

这包括了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药学、针灸、推拿、各种治疗方法等等。

在学习这些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通过临床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够真正掌握中医知识。

第二步:深入研究和实践
学好中医,不仅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

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中医。

在实践中,每位中医师都需要时刻保持学习和探索的心态,不断地总结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中医师。

第三步:传承与创新
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学习中医的同时,也需要注重传承和创新。

传承是指在学习和实践中,保持和发扬中医的传统理论和治疗方法,以此为基础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

创新是指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和医学知识,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体系,为中医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学好中医,需要不断地学习、实践、传承和创新,只有不断追求进步,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中医师。

如何学习中医

如何学习中医

如何学习中医学习中医是一项需要不断积累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过程。

中医学的源远流长,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经验,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

本文将从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实践经验总结三个方面,介绍如何有效地学习中医。

一、理论学习要学习中医,首先需要系统学习中医的理论知识。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学习方法:1.课堂学习:可以通过报名参加中医学院或医学研究机构的相关课程来学习中医理论。

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并及时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2.阅读经典著作:中医学经典著作是学习中医理论的基础。

例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

在阅读经典著作时,可以结合注释和解读,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3.参与学术讨论:可以积极参加中医学术交流会议、研讨班等活动,与其他同行进行学术讨论,分享心得体会,从而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二、实践操作学习中医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积累,还需要进行实践操作的训练。

以下是几种途径:1.临床实习:通过参与医院、诊所等临床实习,可以亲自观察和接触患者,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和中医治疗的方法。

在实习过程中,要虚心向师长请教,积极参与治疗过程,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2.模拟实验:可以选择一些模拟患者案例进行实践操作,例如使用穴位按摩、中药煎煮等方法,熟悉中医治疗的具体步骤和操作技巧。

3.辅助技术的学习:中医治疗不仅包括药物治疗,还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多种辅助技术。

可以参加相关的培训班或者实践课程,系统学习和掌握这些技术。

三、实践经验总结学习中医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实践操作,还需要总结和积累实践经验。

以下是几种方法:1.病例分析:对每个病例进行仔细分析,了解病情发展和治疗效果,找出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诊疗思路和方法。

2.临床实践记录:对每个病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患者的症状、体征、治疗方案和疗效等。

随着实践的不断积累,可以形成自己的医案库,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3.学习交流:在学习和实践中,要及时和其他中医师、学者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经验和心得。

收藏学习中医的四种思维方法

收藏学习中医的四种思维方法

收藏学习中医的四种思维方法2021-09-21广义大美经方5期魏宏伟学习中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mp300:0040:37学习中医的四种思维:学中医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首先,感谢广义大美经方大讲堂这个平台,感谢邓文斌老师,感谢刘鹏程老师,感谢群友朋友们给我这个和大家一起学习探讨的机会。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医,中医热直接带动经方热,学伤寒的人越来越多。

但随之带来一个问题,跟谁学?怎么学?一千八百年来,大大小小一千多个注家为之作注,有人将这些注家分为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和辨证论治派三派,有人将这些注家分为以经解经派、天人合一派、中西汇通派。

搞得后学纷纷站队,掀起学派之争。

于是又出来一些和事佬,倡导百家争鸣,百家共存,搞得后学无所适从,干脆不会学了。

个人认为,学中医要学的纯粹,学伤寒,就不要把三焦理论、卫气营血理论、脏腑辨证理论掺杂进来,学温病就不要把六经理论掺杂进来,越纯粹,越不迷茫,越纯粹,学的越快。

但是,纯粹是不是就要抛开阴阳五行,学成方证相应或者药证相应,值得商榷。

伤寒论讲六经,不引入五行的概念是对的,但阴阳的概念本来就有,为什么也要抛弃呢?宋本《伤寒论》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在康平本《伤寒论》中为“辨太阳病”,说明脉证并治不一定是仲师本意,但三阳病、三阴病是被仲师认可的,非要说仲师不讲阴阳,似乎说不过去。

《黄帝内经》是一本汉以前医学理论的合辑,相当于《汉以前中医各家学说合集》,以《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理论解读《伤寒论》不一定合适,但作为时间相隔最近的两本名著,彻底否定《黄帝内经》与《伤寒论》的联系,也不是正确态度。

以阴阳为例,自从胡希恕胡老说了“阳气就是津液”之后,似乎成了金科玉律,不容辩驳。

我认为胡老的意思应该是“津液是阳气的载体”,阳气附着于津液之上而运行。

没有津液,阳气无法运行全身,没有阳气,津液就会变成水饮、痰饮,而不是“阳气=津液”,不然第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就相当于“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阴、亡阳,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学中医的4个方法

学中医的4个方法

学中医的4个方法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对于想要学习中医知识的人来说,了解一些学中医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学习中医的四个方法,帮助你更好地掌握中医知识。

一、理论学习法中医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基础,具有复杂的体系和深邃的思想。

学习中医的第一步就是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知识。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

此外,也可以参加中医学习班或中医相关的研讨会,跟随专业的中医师学习、讨论和交流。

二、实践探索法学习中医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学习,还包括实践的探索。

通过实践,可以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并提高自己的技能。

可以选择参加一些中医临床实习或实践课程,亲自操作、观察和体验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此外,也可以找一些机会与有经验的中医师合作,从他们身上学习一些宝贵的经验。

三、研究文献法中医学术研究的发展非常迅速,每年都有大量的学术文献问世。

通过研究文献,可以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派观点。

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中医学术期刊、学术会议论文等,阅读相关的研究成果。

同时,也可以参考前人的研究经验,探讨一些值得研究的话题,进行论文撰写和学术交流。

四、跨学科综合法中医学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如中医诊断学、中药学、针灸学等。

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医,可以尝试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学习,例如学习生物学、解剖学、药学等。

这样可以加深对中医的理解,并从其他学科中汲取有益的知识。

此外,还可以参与一些跨学科的学术研究项目,与其他学科的专家进行合作,共同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总结起来,学习中医需要系统学习中医理论,注重实践探索,研究文献资料,以及跨学科的综合学习。

这四个方法相辅相成,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学习中医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中医实践中。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位有才华的中医师,并为人们的健康作出贡献。

中医学习五步曲,最快最好地学好中医!

中医学习五步曲,最快最好地学好中医!

中医学习五步曲,最快最好地学好中医!导语:如何才能够更快更好地学好中医?下面就我一个自学中医的人谈谈自己的经验。

中医要从什么学起?学医首要明理,理是学中医的指导方向,不懂理,学习如同迷途羔羊,经常南辕北辙,浪费了大量时间却入不了中医的门。

而懂了理,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知道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学一点就离成功的方向近了一步,不会走冤枉路。

可中医的理在哪呢?它就在易学当中,对应在中医学,就是运气学说,这是一个描述自然变化规律的学问,掌握了它,就掌握了中医的精髓。

原因很简单,治病必求于本,而这个本就是疾病的外因和内因。

疾病的外因是什么?是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掌握了五运六气,就懂得了疾病的外因——自然变化;疾病的内因是什么?则是不平衡引起的整体管理失控。

在这种不平衡当中,先天的不平衡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由于人的体质偏性和最初的出生时间有着密切的对应性,因此,掌握了五运六气,就可以根据天人合一的原理把握人先天的体质偏性,它是疾病内因的主导。

而掌握了疾病的内因和外因,就等于抓住了中医的牛鼻子!简单一句话,学中医一定要先从五运六气学起,它是学习中医的捷径。

学好了五运六气,我们学医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第一,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人疾病的内因,即先天的体质偏性,它在人的一生中都是不会改变的,掌握了它,就把握住了病因的主要矛盾。

第二,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人疾病的外因,如自然变化引起的六淫,我们很容易从五运六气来推理。

第三,我们可以用五运六气来预测未来疾病的发生。

掌握了一个人的体质偏性,再根据这种偏性对未来自然变化的适应能力来预测疾病。

自然变化加剧了人的体质偏性,使体质偏上加偏,就容易发病。

第四,它可以让我们很快中医入门,并从事养生。

养生其实和治病一样,都是需要辩证的,它无非就是因人因时因地,因人就是体质偏性,因人就是自然变化,因地就是所在的环境。

而这都可以轻易用五运六气推理得出。

掌握了它,就知道如何养生,无非是恢复人体的体质偏性而已,对于功能亢进的组织就抑制它,对于功能低下的组织就扶持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学好中医(转)不管是不是学中医药,真的值得一看,有点长一这个话题本身就太大,肯定说不清,只是因为经常有人与我聊到它,干脆就写出来,大家讨论。

首先应该明确我的本意,学中医、做中医与学好中医之间不是一回事。

弄个手艺混饭吃不是我们讨论的范畴,其实还真不如干点别的,中医这碗饭最难吃!许多人是好不容易考上医学专业的,也必然很是珍惜,直到一级一级熬到副高级、正高级,也未必就学好了中医。

以我的看法――他根本不应该进这个门。

学中医难不难?不难!这是一些高分学生的看法,原因很简单,他们能够用功,肯背肯记,不就是那几百个药、几百个方吗?无论什么样的考试都得心应手。

但到了临床许多人的头就大起来了,为什么?因为现在的教育有问题,你的教材有问题,你的老师也许也有问题。

认为难的大多是不用功的学生,想投机取巧,60分万岁,这些人肯定不会有什么将来,也不是我们操心的范围。

我的看法是:难!二、其一难:几千年的积累,要你一个脑袋装进去!是什么样的CPU、多少内存、多大的硬盘?才能处理这么多数据?!想着就可怕。

所以要有方法,现在的学院派(大专院校)讲求的是不停的修改教材,所谓去粗取精,但是收效如何呢?说件事情便明了:一个内科主任朋友,带着一群实习学生,非常的尽心尽力,半年之后我问他是否有得意门生?是否要留几个?他回答‘一个都不要’,可国家和家长花了多少钱,学生们费了多少力才到今天那!这位主任说了一句非常令人费解的话――‘有几个基础不错,知识还算扎实,但没思想。

’好个没思想!太贬低人啦!但细想一下,现在的教育方式不就是培养高分低能吗!几本书、画重点、考重点,ABCDE选择题,肯定不需要思想!而师承派(家传、师传)的如何呢?许多人跟着老师或父母学上几年,弄几个所谓祖传秘方,考个医师证书,便要杀遍天下了。

难怪现在对于师承考试的审核越来越难了,因为这些人的确把政府部门弄得头疼。

那位主任所以说那几个好学生没思想,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所有的知识贯穿起来,什么叫学问?学问=知识+思想,学中医不是学历史,历史就是历史,不能篡改历史,只需要你记住,然后加以理解就足够了。

学中医要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怎么变?举个例子:要知道‘普济消毒饮’,知道‘李东垣’,(这是最起码的)还应该了解清楚‘大头天行’,(这些就已经构成知识了)但知道这些以后没用!因为你找不到‘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疼痛,咽喉不利’的标准病人,现在需要你产生自己的思想:首先是‘毒’!所谓‘气之盛则为热,热之盛则为火,火之盛则为毒’前边为热为火的时候与你无关,已经是毒的时候就要消毒!简单!什么时候用呢?毒未发的时候,病人高热,没有表皮的症状,你肯定以为是外感入里化热?也想不起来这个方子。

等到皮肤红了,正好用!说着简单,火候难拿!那里红肿可以用?头面红肿可以用,(废话!)这是李东垣的原意。

后背呢?(比如红皮症)照用!升麻干嘛使?薄荷干嘛使?统统砍掉!加点蒲公英、地丁不好吗?腿上呢?(比如网状淋巴管炎)照用!凡是李老先生原来要往上走的、往咽喉走的统统不要,加点牛膝不好吗?再返回去看,这方子已经被你改得不成什么样子了!好!大好!这就是你的方子,这就是你的思想!等到有一天你觉得‘普济消毒饮’这个方子不好用的时候,你可以称得上有点学问了,因为你一定尝试了许多更理想的组合。

今年医师考试前,一个‘赶考的举人’问我,为什么风寒外感不能用麻黄汤,我告诉他“不是不能用,而是不让用!科举就是科举!你得随他人心愿!你用了就不给你分!”,因为写考试大纲的人不看病,所以就不用,据说很多专家对麻黄汤都反感。

原因呢?因为麻黄素!升血压!缩血管?提高心率!就象这几年闹马兜铃酸、木通碱、红汞、这些问题的本质都一样,把问题割裂开考虑,用生化手段研究方剂,用显微技术观察人体,这不是中医。

最起码这种人没有中医的思想。

其实,我也很少用到麻黄汤,但原因不一样,现在的人生活条件、工作条件都很好,很少有受大寒、卫表寒凝的病人,关键是寒邪是否‘凝’滞,如果你从冰窟窿里被人捞上来,你看‘荆防败毒散’还管不管用。

你可以不用麻黄汤,至少可以不给你们院长、主任找麻烦,但你心里必须有它的位置,因为这是张仲景的思想,等到你认为太阳病怎么那么千奇百怪的时候,你就不会再记着麻黄汤了,因为那时就已经有你自己的思想了。

三其二难:一个好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

中医的舌诊、脉诊被许多人认为是看家的东西,是他们西医不会的。

我不这么看,中医真正的关键是它的理论体系,是它的辨证论治法则,是中医特有的逻辑思维方式,如果丢了这些东西,任何一个西医大夫都可以把中药开出去。

但要在自己的脑袋里建立好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使大脑按照这种逻辑思维方式运转并非是一见容易的事!西医的发展为什么迅速?它是靠多学科的共同努力,成千上万的人共同努力,在许多学科之间建立了良好的通道。

生物学的研究带动了生物化学的进步,而抗生素的发明是西医发展的上帝,没有抗生素的发明,很难想象今天是多么悲惨的世界!物理学的进步导致了爆炸式的医学演变,从居里和他太太熬沥青开始,哪一项元素不被医生惦记呢?从琴伦发现了一束奇怪的影子,哪一束射线不投过你的身体?数学的分裂,演变出比尔盖茨这个怪物,高速的数据处理带动了临床影象学发展!中医就太惨啦!缺乏手段!为什么不用呢?现代医学(包括西医和各国的传统医学)已经不可能割裂了,因为你的中药已经被人家分解了,你的方剂已经被人家提纯了。

你为什么不利用他们的手段呢?我经常用胎盘组织液,就是比紫河车省事,治疗疮疡溃久、新肉不生的时候外用,保证没有药源性感染的问题,因为人家提纯的时候已经把这个工作做好了。

脉象坚涩的时候就对病人疼痛的部位来个B超,多省心?!但关键是你的后期工作,超出一个栓塞部位,溶栓吗?人家连肝素都用过了,还那德行,又回来找你,继续‘逐瘀’呀,咱们的通络就是周围血管再通嘛,开放周围血管又不是西医的专利,不许你用?关键是你心里得明白,用他们B超科的设备只是为了判断程度,最后还得回到自己的整体辨证上,该补气?该补血?该化痰?还是该清热?这才是你真正的本分,也是任何所谓现代设备替代不了的!有些IT人要在中医这个锅里也蒯一勺汤,费劲巴力的搞了许多‘专家系统’软件,输入症状――显示病名;输入临检指标――显示方剂,多么简单!但是,错了!这样会害死人的!就象现在的许多中医医生一样,方子背得滚瓜烂熟,就是有一大堆的老病号治不好,原因还是――缺乏思想。

计算机的诊断是建立在数据统计的方式下,我拆开过这类软件,一大堆的数据库,优先判断的等级设置理论,加上一些名家的特定诊断结论,加权运算的法则,还有很是花哨的界面,高级VC编程,重重加密,工夫真的下了不少,***用没有!一个好中医的思维方式应该是:搜索数据(主诉)――数据分类(望、闻、问诊)――数据处理(病理分析)――简单判断(归纳证型)――重新收集数据(舌、脉)――数据定性与定量分析(详细问诊与实验室检查)――逻辑假设(辨证)――验证逻辑(综合分析、整体辨证)――结论判定与显示(拟订方药、书写病历)。

[建议那些热衷于开发诊断系统的软件高手参考――假如不怕累死的话。

]四中医的三个手指头下面是什么?假如你思维敏捷、能真正去理解你摸到的桡动的波动是什么意思,那就能品味出病人的感觉,那病就象得在你身上一样。

其实脉搏就是线性系统学中的‘相频特性’和‘幅频特性’,而线性系统是专门研究‘黑盒子’现象的,就是通过输出信号的变化,来理解那个内部结构不清楚的‘盒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而中医的脉象不就是这个理论的应用吗?可惜!有哪所院校会给中医专业开设这种课程呢?你不妨自己找本书看看,如果能看懂,你会觉得手下的感觉别有一番新的滋味,那种脉搏的萌动就不是简单的28个分类了,然后再看‘脉经’,会认为那本书简直太罗嗦啦。

想学好中医就应该博学,学什么都会有帮助,会让你的大脑动起来,如果你哪门功课不好,你就把他补上,不然你肯定吃亏,因为人的大脑依靠大量的数据来产生思维,数据越多,速度越快!就象BT下载软件的工作原理一样,它依靠别的数据流来拼凑整个文件。

有人看三国小说,发现了大将军原来是甲亢,所以睡觉时闭不上眼睛;有人看红楼梦,发现林妹妹的肺痨不是死于营养不良,而是死于痰火互结,气血壅塞。

――贾府的伙食标准太高。

有一点需要重申;无论你利用什么现代手段,最后你必须回到中医的思维方式上来,不然你就找不到看中医的病人的脾了。

等到有一天,你的病人会觉得你很奇怪,料事如神,你说他几天以后会如何如何,果然应验,你不用问诊,便告知他因为家庭琐事而烦恼,夜里常常做噩梦,他会认为你懂得算命!其实,那时你已经有了丰富的综合判断能力了,你和你的病人还会怀疑治不好他的病吗?这是中医独自特有的逻辑思维方式,是你最具风格的东西,不过还应该说明:那些现代诊疗手段完全可以借用,最起码可以参考,只是不能依赖,中医应该很灵活,并不傻!五其三、难!什么都不能太相信!我曾经到过西北的大沙漠,(是参加一次资源考察)顺便挖了几颗野生的药材(我不想说是什么,否则有人会找我麻烦的),回来后与我们药铺(最大的、国营的)的饮片做了点对比,其有效成分前者是22%,而后者仅仅是0.5%。

所以,当你把希望寄托在某一位君药上的时候,你最好对这些东西要充分了解一下。

因为中药的计量标准是重量,而不是有效成分,所以有人说‘名医亡于药’似乎是有些道理吧,但这种事情你没有办法!就象你每天要吃的饭菜一样,被人投了苏丹红、有机磷、氢氧化钠等等,但你可以少吃,采取慢性自杀的方式还是有效果的?!但你的病人没有选择,他寄希望于你,你寄希望于药,怎么办呢?建议你经常去转转药房,转转市场,我在著名的药材造假圣地转了两年,收获非浅,交了许多造假药的朋友,知道他们如何用黄柏煮小土豆来造元胡;如何用腐烂的羊皮制造麝香;如何用白薯来造天麻;如何给自制的虫草画纹理(不能再教了),所以,这些东西也就不好骗我了。

如果有病人吃了几付药还不见效(先要怀疑自己,考虑自己的诊断是否有问题),那最好让病人把药拿来看看,不然会耽误你的进步,我曾经把病人在药房抓好的酒军自己生吃了20g,居然还是岿然不动!由此类推,医书全对吗?友人建议我好好的学习《医林改错》,因为这位朋友告诉我一句话“医林改错,越改越错”,我非常佩服这位仁兄。

因为他看深了一步,比我的‘肉眼扫描器’精细了许多。

历年的教材都有错!就连医师考试教材也一样污七八糟,所以,你不要什么都相信。

《局方》中的神效托里散有忍冬草一味,是什么?是否是忍冬科的呢?一位博导‘藿香正气’般的对学生说‘金银花’也,事后某公对其戏言“你老家农田边上有得是,名兔耳一支箭,草本一年生,象野白菜,决然不是忍冬花,也就不是金银花了”此位博导勃然!现在的教材是西医化的,考试也是西医化的,为了追求答案的唯一性,把中医的题目出的象数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