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全科概论(姜建国)

合集下载

中医全科医学概论

中医全科医学概论

二、全科医疗与中医全科医疗
(2)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健康讲座、宣传栏 健康教育的精神是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服务模
式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以人类发展为中心的服 务模式,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总目标。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 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 生活方式;
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害因素,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是初级卫生保健重要 任务之一。
2. 综合性照顾 (comprehensive care):
服务对象:所有的人 服务内容:防治保康教计一体化 服务手段: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医疗 预防 健康促进
服务层面:
家 社 生物-心理-社会

区 庭
服务范围:

个人-家庭-社区
3. 连续性照顾 (continuity of care)
从生到死 - 生命周期 健康-疾病-康复 - 疾病周期(三级预防) 持续责任 - 任何时间地点
(二)中医全科医疗
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疗。
(三)社区诊断--Community Diagnosis
以流行病学为基础,体现整体人群的发病 率、死亡率和环境致病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与 社区群体的发病机制相关,其基本目标为预 防、控制并消除疾病。
要求掌握社区人口结构、人口动态、居 住分布、文化、职业结构等,掌握社区地理 位置、气候条件、历史文化背景等环境资料, 人们的健康意识、行为方式、疾病、危害健 康的因素及高危人群的分布,确定社区常见 突见的健康问题和所需的卫生服务,并确定 解决问题的时序。
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大力培养全科医生。
一、 全科医学与中医全科医学
(一)全科医学 2.定义:
是一门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 医学以及社会行为科学相关内容为一体 的综合性二级学科。

2015《全科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2015《全科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全科医学概论》第1版主编姜建国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教学参考书
1.全科医学.第4版. Murtagh,J原著,梁万年主译.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 2.中医内科学.第2版.田德禄,蔡淦主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3.实用内科学.第14版.陈灏珠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网络资源:医心网
1.中医全科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的分类
2.以人中心的个体化诊疗方法的要点
3.以家庭为单位的中医药服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1、利用幻灯片、多媒体、CAI课件理论讲解。2、课间讨论。
第三章中医全科医学的预防保健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治未病的概念及特色
2.熟悉治未病理论在社区中的应用3.了解治未病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二、教学内容
5.熟悉中医全科医学的目的、中医全科医生的定位
6.了解中医全科医生的态度知识技能、中医全科医疗的特征和原则二、教学内容
1.全科医学的定义、学科特点和基本特征
2.全科医师的定义、角色、素质3.全科医疗的定义、基本特征
4.中医全科医学产生的背景、定义、性质及其目的5.中医全科医生的定义、素质、角色和知识能力要求6.中医全科医疗的定义、基本特征及原则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2015《全科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全科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全科医学概论》是为中医学、中西临床医学、中医学(骨伤)、中医学(全科医学)等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全科医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一些发达国家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整合了现代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构成了一个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为一体的为人群健康促进服务的医学服务体系。中医全科医学概论从理论角度,结合与现代全科医学的比较,从哲学基础、临床思维、科研方法、科研方法、社区管理等方面,阐释中医在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畴的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并从社区常见疾患和疾病入手,谈中医药处理的原则、方法、措施及优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现代全科医学理论和中医学全科医学属性的比较过程中,了解现代全科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中医全科医学的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社区中医药服务的相关知识和特色。

中医全科医学概论

中医全科医学概论
总结词
详细描述
中医支持肿瘤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总结词
患者在接受肿瘤治疗后,身体虚弱,容易感染。中医全科医生采用中药汤剂和针灸治疗,调理患者的身体状况,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同时配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提高生存质量。
详细描述
总结词
中医调理亚健康状态改善生活质量
要点一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患者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不适、精神不振。中医全科医生采用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多种疗法,调理患者的身体状况,改善睡眠质量、提高食欲、缓解疲劳等不适症状,使患者逐渐恢复健康连接着各个脏腑和组织。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刺激经络,可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功能。
经络系统
病因分类
中医将病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如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外感六淫等。
病机阐述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中医通过对病机的阐述,揭示了疾病本质和发展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03
CHAPTER
中医全科医学的临床应用
中医全科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症状,判断感冒类型,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并给予相应的中药或针灸治疗。
感冒
中医全科医生擅长诊治各类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痛、腹泻等,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及中药治疗,促进患者康复。
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全科医生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如头痛、失眠等,运用中医手段如针灸、推拿等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患者长期患有高血压,服用多种降压药效果不佳。中医全科医生采用中药汤剂和针灸治疗,调整患者体内阴阳平衡,逐步降低血压水平,同时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总结词
中医管理糖尿病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患者患有糖尿病,血糖控制不稳定。中医全科医生采用中药汤剂和饮食调理,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同时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运动和作息计划,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姜建国治疗不孕症经验

姜建国治疗不孕症经验

姜建国治疗不孕症经验姜建国教授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伤寒学家,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姜师治疗不孕症,首创三调理论,平治权衡,兹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三调理论,平治权衡“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祖国医学对孕育的机理可概括为:肾气充实,真阴充沛,任冲脉盛,癸水应候,阴阳相合,两精相搏,子宫受摄,温煦育麟。

根据这一机理及女子的生理病理特点,姜师提出治疗不孕症的“三调理论”。

1 调阴阳——重在调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伤寒论》亦强调“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可见阴阳和谐是健康的基础,调和阴阳即是治病的大法。

而女子属阴,阳虚多见,正如《圣济总录》所说:“妇女所以无子者,冲任不足,肾气寒也”。

临床上大部分的不孕症患者具有行经时少腹冷痛、腰膝酸冷,或平素畏寒、四肢不温,皆是阳气不足,宫寒不孕的典型表现。

因此姜师调阴阳总以调阳为主,阳生方能阴长。

药用紫石英、菟丝子、巴戟天、二仙汤,阳虚较重则加小茴香、肉桂等暖宫助孕。

同时又借鉴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的理论,常配伍枸杞子、女贞子等滋阴之品,如此平治于权衡,以求阴阳互相生化。

2 调气血——重在调血“凡男女胎孕所由,总在血气,若血气平和壮盛者,无不孕育,育亦无不长。

其有不能孕者,无非气血薄弱……则必以调和血气为主,斯为万全之策”。

姜师认为女子属阴,月事以下,阴血养胎,因此调和气血,重在调血。

而调血之法无非虚实之两端,“虚则补之”“血实宜决之”。

对于月经量少,色淡质薄,面色少华,舌淡苔白,平素易头晕心悸的患者,姜师常以熟地黄、当归、白芍、阿胶等补血调血;对于月经稀发、痛经、血块多、经色紫黯,舌有瘀斑,或西医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姜师则以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等活血调经,重者加蒲黄、五灵脂、三棱、莪术等破血逐瘀。

姜建国辨治顽固性皮肤病验案四则

姜建国辨治顽固性皮肤病验案四则

姜建国辨治顽固性皮肤病验案四则作者:王倩曲夷来源:《世界中医药》2018年第02期摘要记述姜建国教授治疗湿疹反复发作16年案例、银屑病8年案例、痤疮20年案例、黄褐斑6年案例,各1例。

从3个方面总结出姜老师辨治顽固性皮肤病的经验:辨证为主,参照病症特点,主张在辨证用方基础上,适当配合对病、对症用药;从毒立论,擅用虫类药物,认为皮肤病日久不愈,湿热、瘀血、痰湿等相互搏结成毒,单纯的祛湿、活血往往难有成效,运用虫类药,搜风攻毒,收效显著;依法伤寒,汤丸结合运用。

临证不死守经方,然理法不离其宗,擅长运用《伤寒论》变法诊疗思路。

取法仲景,治疗慢性发作性疾病多汤丸结合。

关键词 @ 姜建国;顽固性皮肤病;湿疹;痤疮;银屑病;黄褐斑Abstract This paper selected 1 medical case from each of 16-year cases of recurrent attack of eczema, 8-year cases of psoriasis, 20-year cases of acne and 6-year cases of chloasma by Prof. Jiang Jianguo respectively,with 4 medical cases in total. This paper summarized Jiang′s experi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skin diseases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1) Gave priority to pattern differentiation, with referenc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mptoms. He advocated making prescription based on pattern differentiation, according to disease and symptoms. 2) established the theory from pathogenic toxin and make proper use of insect drugs. He believed that skin disease is hard to treat due to interaction of dampness heat, blood stasis, phlegm dampness transforming into toxin. The treatment with simple clearing dampness, invigorating blood circulation often achieved little. The application of insect drugs can dispel wind and combat toxin with significant effect. 3)Apply the comprehensive combination of decoction and pill in the treatment based on the law of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Remaining the essence of the principles of treatment instead of cling to the classical prescription, Prof. Jiang made good use of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hought from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Treating methods were leant from Zhang Zhongjing, and treating the chronic relapsing disease was often combined with decoction and pill.Key Words @ Jiang Jianguo; Intractable skin diseases; Eczema; Psoriasis; Acne;Chloasma中图分类号:R242;R275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8.02.041顽固性皮肤病是指临床皮损严重缠绵不愈,反复发作,极难调治的一类皮肤病.包括银屑病、慢性湿疹、结节性痒疹、神经性皮炎、天疱疹等[1]。

中医全科概论(姜建国)

中医全科概论(姜建国)

外科疾病的治疗
软组织损伤
中医全科医生运用手法、针灸等手段治疗肌肉、 韧带等软组织损伤,促进康复。
骨折与关节脱位
中医全科医生在骨折与关节脱位的治疗中,结合 中医正骨手法和外固定技术,促进患者康复。
疮疡与皮肤病
中医全科医生擅长运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中 药治疗疮疡、湿疹、银屑病等常见皮肤病。
妇科疾病的治疗
月经不调
中医全科医生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的方法,治疗月经不调、 痛经等妇科常见病。
不孕不育
中医全科医生针对不孕不育的病因,采用中药、针灸等多种手段进 行治疗,提高受孕率。
产后调理
中医全科医生在产后调理方面,注重补益气血、温阳散寒,促进产 妇身体恢复。
儿科疾病的治疗
小儿感冒
01
中医全科医生根据小儿感冒的不同证型,采用解表、清热等方
跨学科融合
中医全科将与现代医学、心理学、营养学等领域 进行深度融合,形成更加全面和综合的诊疗模式。
3
个性化与精准化
中医全科将更加注重个体差异,通过精准诊断和 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中医全科面临的挑战
人才短缺
目前中医全科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出,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诊疗标准与规范
中医全科需要进一步完善诊疗标准与规范,提高诊疗的统一性和 科学性。
八纲理论
八纲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症候,是中医对疾病进行分类和辨证的一种方法。通过对病人进 行八纲辨证,可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位,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03 中医全科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中医全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通过中药汤剂、中成药等形式进 行治疗。中药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病情,选用不同药物,以达到对症治疗的效果 。

中医全科医学概论第一章-绪论

中医全科医学概论第一章-绪论
恢复(确立)了社会、心理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肯定了生物医学的含义和价值。 立体的探索了健康概念,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的因果关系 医学模式的转变是医学发展的必然, 医学模式的每一次转变都是医学科 学进步的标志。
二、全科医学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一个小孩在野外玩耍时头部撞伤,昏迷不醒,后被抬回 家中。其父母又来到出事地点呼唤小孩名,希望以此使 小孩苏醒。此父母的做法来自于 A、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 B、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C、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D、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 E、生物医学模式 如果你是小孩的家庭医生,你会如何做?
中医学也受到五行学说 的影响,用它来解释人 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比 如五行配五脏,也为治 疗学提供法则,培土生 金法、金水相生法。
第三节 中医学与全科医学的相关性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与全科医学的系统整体论相近。 中医学的“治未病”思想和全科医学“预防为导向”的
特征基本一致。 中医学与全科医学重视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作
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 主要思想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
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 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 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后来用来 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 “阴平阳秘”是健康的标准。
五行学说
是古代动态哲学的范畴,用五行的特性和相生相克的规 律来认识世界、解释现象,探求世界规律的一种世界观 和方法论。
人类学
国家 社会
病人情境 (context )
心理学 社会学 。。。
社区 文化
(模糊、个体化、情绪化)
家庭
(综合性系统性思维)
向上
个人
疾病定位
向下

膏方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膏方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伍建设 ;第二要培养一批 中医全科 医学学科带头人 , 完善上级医疗机构对 口支援基层 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的 长效 机制 ;第 三要 组织 编 制适 合 中医全 科 医 师人 才 培养需要的培训教材 ,开展 中医全科医学研究 ;第 四 就是定期开展 中医全科医师培训 ,不断提高基层 中医 药人 员 的专 业水平 ,不断输 送 中医全 科 医学人 才 。 4 . 3建立有 中医特色 的社 区实践基地 全科医学的发展 是和实践紧密结合 的,因此 ,建立有 中医特色的社 区 实践基地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中医全科医师的培养尤其需要注重实训 ,提高实 际动手能力 。因此要加强 中医社 区实践基地 的建设 , 参 考文献 1 1 姜建国. 中医全科医学概论[ M E 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 0 0 9 : 1 6 4 . 增 加学 员在 社 区的实 习 时 间 。在 实训 内容 上 ,中 医全 [ 【 2 】 王勤荣. 全科 医学基本原则如何融入全科医学临床教学 的探讨[ J 】 . 全科 医 科医师要注重常见病 、慢性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和治 学l 临床与教育 , 2 0 0 9 , 7 ( 2 ) : 8 9 . 杜文娜 , 许璐璐. 全科 医生制度下全科医学教育的思考 [ J ] . 黑龙 江高教研 疗 ;在操 作技能上 ,以提高应 急能力主 ,如 心肺 复 p】 究, 2 0 1 2 , 2 1 6 ( 4) : 7 0 . 7 1 . 苏 、急症处置等 ;掌握预防保健的方法 ,为居民提供 【 4 】 胡凌娟 , 陈占禄 , 文占权 , 等. 探索中医全科医师培养模式的一些思考【 J 】 _ 中 中医药养生 防病的知识。中医全科 医师的实训除了以 华 全科 医 学 , 2 0 1 1 , 9 ( 8 ) : 1 1 6 3 — 1 1 6 4 . 5 】 杨晋翔 , 来要 良, 王国华. 中医全科医学教育 内容及模式探讨[ J ] . 中医教育 , 上 内容外 ,还应 包括对 中医诊查技术 ( 望 、闻 、问 、 [ 2 0 1 1 年, 3 0 ( 2 ) 8 . 9 . 切) 、药 物治疗 、中医社区适宜技术等的掌握 。这就 需要建立中医药院校学生主动 向民间名老中医学习请 ( 本文编辑 : 杨 杰 本文校对 : 王 健 收稿 日期: 2 0 1 4 — 0 3 — 0 3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中医学所具有的 这种特征是中医 全科医学产生的 内部因素。 3 我国社区医疗的 现状和对中医全 科医师的需求为 这种特征提供了 新的发展契机和 动力。
全科是中医学理 论体系和临床实 践的核心特征。
学科产生的背景及基础
5
2.中医全科医学的定义
2.1 中医学是具有全科特性的医学体系
2.2 中医全科医学是对中医的丰富和发展
23
3
2.2
中医全科医疗的优势
中医全科医疗的基本特征
(1)一种基层医疗服务
中医药是社区居民解决健康问题时最先接触、最常利用的卫 生服务手段之一。 中医药是医疗保险的重要内容,中医全科医疗同样是基层卫 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险的“守门人”。
24
3
中医全科医疗的优势
(2)是以门诊为主体的服务
工作场所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8
2
中医全科医学的定义
全科医学的“全”字至少包含了以下五层含义:
整合内、外、妇、儿等临床专科的服务(全科)
主动服务于社区的全体居民(全民) 开展生物-心理-社会服务模式的照顾(全人) 以人为中心,兼顾家庭和社区(全面) 防治保康教一体化服务(全医)
9
2
16
2
中医全科医学的定义
中医特色的消退,直接导致了中医乏人乏术,我们的服 务模式已经失去了赖以发展的基层。 在目前医院模式下,中医正在被西化(而不是全科化), 因此,必须对中医医疗机构的服务内容与模式重新定位。 全科医学的兴起,引发了医学观的革命。中医全科医学 的兴起,为中西医结合带来了可能,同使也证明中医学 是科学的,为中医走向世界提供了新途径。
(3)是以综合性中医医疗服务为特色
服务方法上:医、针、药等各种方法一体
服务内容上:将中医药融入防治保康教中
25
3
2.3
中医全科医疗的优势
中医全科医疗的优势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思想指导下,讲求辨证论治、三因制
宜,长于把握精神、社会、自然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 响,可满足和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个性化、人性化的需 要。 中医诊疗疾病简便易行,方便实用,无需昂贵的设备、精 密的仪器,且疗效明显,十分适宜在社区开展工作。
2009年,主编国内首部《中医全科医学概论》,被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指定为岗位培训规划教材。
主编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中西医全科医 学导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全科医学概论》;
33
学科简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全科医学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
18
2
中医全科医学的定义
多元:中医医疗不仅要有更多的专科性和综合性医院,现 在重要的工作是多元化发展,尤其是基层社区医疗,成为 社区卫生服务的主流服务手段之一。
19
2

中医全科医学的定义
是以中医学为核心,立足中医药在基层 的发展,融合现代全科医学的特点,集 中医治未病、辨证论治、养生保健、健 康管理、中医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的中 医临床二级学科。
中医全科医学概论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全科医学研究中心 姜建国
1
主要内容
1.中医全科医学产生背景 2.中医全科医学的定义 3.中医全科医疗的优势 4.中医全科医生的定位
2
1
产生背景
学科的定位
中医全科医学学科发展曾面临着疑问 全科医学专家多认为全科医学包括了中医学,不承认中 医全科医学学科。 中医学专家多认为中医学就是全科医学,不用设立中医 全科医学学科。
1.1
中医全科医学的定义
中医学是具有全科特性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三因制宜”的诊疗思 想,与全科医学“四性三化”的服务理念,有很大 程度上的相似性。 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全科医学的密切吻合,显示 出中医学在当前医学领域中新的发展空间和在社区 卫生服务中明显的学科优势。
10
2
中医全科医学的定义
2.3 中医全科医学是中国特色全科医学的重要内容
6
2
中医全科医学的定义
医学的本质是什么?
中医学
服务病的人 解决健康问题 注重整体 强调辨证论治
7
生物医学
服务人的病 解决疾病问题 注重部分 强调对症治疗
2
中医全科医学的定义
中医是不是全科医学?
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 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 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
中医学除有药物的内服、外用外,还有针刺、艾灸、按 摩、推拿、正骨、食疗等多种预防治疗手段。
26
4.中医全科医生的定位
27
4
中医全科医生的定位
中医全科医生定位的几种认识 一是类似坐堂医的传统中医师; 二是中西医结合医师,既懂中医,又懂西医; 三是在社区中医的边缘化、技术化倾向,认为只是在西 医师的基础上,掌握适宜中医技术即可,甚至把中医全 科医学的优势与社区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等同起来。
13
2
中医全科医学的定义
从某种意义上讲,古代医基本是社区医,中医从古代 就扎根在基层,服务于社区和家庭,而且采取登堂入 室的行医模式,使其成为培养中医名家的场所。
14
2
中医全科医学的定义
我们回顾中医,不难发现在其朴素自然的思维 方式、服务实践和医患关系之后,其理论层次 和实践水平还不能满足现代社区卫生服务的需 要。 中医全科医学的建立和发展,可以说是中医学 适应时代和民众需要,将中医学特色和优势 “螺旋上升”式的成功回归。
是综合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技能为社区居民解决健康 问题的服务者
是指导中医药进社区,发挥社区中医药应用的综合 效益的管理者
是传统中医药知识、技能的继承者 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Leabharlann 3044.3
中医全科医生的定位
中医全科医师的知识与技能
与疾病诊疗和健康照顾有关的知识与技能 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科学的知识与技能 与职业价值观形成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与参与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自身和团队业务发展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总之,围绕着人的健康,以学统术,中医学的理论始终 是中医全科医师发挥其作用的基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社区中医知识与技能示范培训基地; 国内首先开展中医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现已培养毕业博士2名, 硕士11名。
34
敬请大家指正!
35
3
1
产生背景
学科的定位
从中医学的学术发展史来看,中医学从来都具有很强的 包容性和开放性,总是吸收和融合着所处历史时期的最 新研究成果。 中医全科医学学科的产生:对全科医学而言,其是中国 特色,是理念创新;对中医学而言,是继承发展,是丰 富完善,是中医学多元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4
1
1
产生背景
15
2
中医全科医学的定义
1.2中医全科医学是对中医的丰富和发展
全科医学对现代医学来讲是一种全新的医学观和卫生服 务模式,与中医学有着惊人的相似,完全可以为中医学 所借鉴。 中医全科医学的内核是中医学和全科医学的密切融合, 而不是简单的结合。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三因制宜、治未病等医 学思想,同样是中医全科医学的精髓所在。全科医学的 理念可使中医理论和服务模式得到深化。
11
2
中医全科医学的定义
中医学在多方面体现着这种全科特性
中医学强调个人背景对健康的的影响,明确指出学 医之道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行 医之道要“入国问俗,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
中医学重视医患关系互动的重要性。认为:“病为本, 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凡“拘于鬼神者, 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 治者,病必不治”。
17
2
中医全科医学的定义
1.3中医全科医学是中国特色全科医学的重要内容
本土:全科医学在各国的发展状况不尽相同,英国、美国、 加拿大、澳大利亚的模式各具特点,其原因就是充分结合 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医疗卫生状况,因此,本土化 是全科医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和重要特点。 特色:中医学是我国卫生服务体系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资 源之一,把二千多年来一直昌盛不衰,且被人民群众广泛 认可的中医学融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来,是中国特色 全科医学的重要内容。
这些耳熟能详的中医学基本观念,从全科医学的视野 去审视,将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同时也成为中医 全科医学医学思想的核心。
从整体来把握这些中医学的基本观念,能更好地认识 中医学的人本性、整体性、综合性、可及性,加深对 中医学全科特征的理解。 因此,中医学医学思想中贯穿着全科的印记,在这显 而易见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兼容并蓄,是时代对中 医学发展的要求。
内涵
20
2
中医全科医学的定义
深化--中医学在长期基层卫生服务中积 累的理念及经验; 移植--全科医学的知识、方法和技术; 创新—提升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
外延
21
3、中医全科医疗的优势
22
3
中医全科医疗的优势
3.1中医全科医疗的定义
中医全科医疗是在中医学和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指导下, 整合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以发挥中医学特色和优势 为根本,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一种基层医疗服务。 中医全科医疗首先是中医的,同时也包括了全科医疗的基 本内容。
继续教育
积极参加各类继续教育活动,通过终身学习, 不断提高服务社区的能力和水平。
32
学科简介
1999年开办中医全科医学方向;2000年成为山东省教育厅试点 专业;2001年成立校中医全科医学研究室;2008年成立校社区 中医卫生服务研究中心。 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为山东省首批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实验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