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壁鸠鲁哲学下的终极关怀
伊壁鸠鲁主义的法律思想

伊壁鸠鲁主义的法律思想摘要“人是政治的动物” ,亚里士多德这句名言对于当时的一般古希腊人来说是不证自明的,人只有在城邦生活之中才能获得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这一基本思路决定了当时古希腊人的整个关于人性、自然、正义、善等等问题的哲学思考。
然而, 奠定在这种思路上的政治哲学、法哲学, 是与现代启蒙主义精神格格不入的, 如果“人是政治动物”这一判断被人们当做不可动摇的真理一直保持下来, 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开创的近代的政治哲学、法哲学就是不可想象的了。
而本文所要研究和探讨的, 正是动摇亚里士多德这一论断的那个伟大人物的法律思想, 也就是伊壁鸠鲁主义的法律思想。
本文的主要任务就是追根溯源, 主要是从法哲学的角度上, 重新认识、发现伊壁鸠鲁主义??这个承前启后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学派。
我把文章分成若干层次,由浅到深的讨论伊壁鸠鲁主义的法律思想。
以一定的逻辑链条将文章各部分串联起来。
在古希腊时代,伊壁鸠鲁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异类” ,他既不像前苏格拉底时代的一般古希腊人那样视参与城邦生活为吃饭喝水般寻常, 也不像柏拉图那样高扬“理念” ,也不同于泰勒斯等自然哲学家仅仅沉醉于自然的神奇之中而不顾其他。
伊壁鸠鲁凭借他的敏锐和犀利的思想, 创造出了一种带有革命意义的、奇异而又玄妙、极富魅力的哲学。
伊壁鸠鲁主义的全部思想都可以说是关注于一个目的,即如何帮助人类摆脱外在的恐惧, 获得一种心灵上的平静, 从而达到一种独立自足的自然快乐。
这可以称得上是伊壁鸠鲁主义的理论宗旨。
伊壁鸠鲁主义的认识论与这一理论宗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伊壁鸠鲁主义者认为, 只有一种直接建基于感觉经验的认识方法才能帮助人类摆脱来自于未知领域的恐惧。
在古希腊时代,任何一种法律思想必然有其哲学上的背景。
比如说,一个思想家在宇宙论上的图景很可能影响到其对于法律的本质的态度。
所以本文花一定的篇幅来介绍伊壁鸠鲁主义的自然哲学、伦理学上的一些思想, 是十分必要的。
论伊壁鸠鲁的治疗哲学及其现代启示

房屋拆迁委托书(精选7篇)房屋拆迁委托书(精选7篇)当我们需要委托他们代表自己形式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可以为其出具委托书。
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经常用到委托书。
还是对委托书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房屋拆迁委托书,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房屋拆迁委托书篇1委托人:姓名:xx,性别:x,身份证号码:xxx受托人:姓名:xx,性别:x,身份证号码:xxx我拥有位于xxxxx的房产一套,因房产拆迁需登记,本人工作繁忙,不能亲自回家办理房屋拆迁的相关手续,特委托x作为我的合法代理人全权代表我办理相关事项,对委托人在办理下述事项过程中所签署的有关文件,我均予以认可,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委托人系夫妻关系,受托人可以我的名义办理如下事项:x一、全权办理上述房产房屋拆迁有关登记以及签字手续,代为签署上述房产拆迁合同,受托人有权自主选择补偿房产或补偿拆迁款。
二、如若补偿拆迁款,受托人可全权收取房屋拆迁补偿款。
三、如若补偿房产,受托人可全权于相关部门办理上述房产的登记手续。
四、此房屋的房产证以及本人的相关证件复印件等证件,已全部交给受托人受托人可持有所有证件全权办理相关手续。
受托人在其权限范围内签署的一切有关合法文件及办理的相关手续,我均予承认。
委托人:受托人:20xx年xx月xx日房屋拆迁委托书篇2甲方(委托人):乙方(动迁机构):甲方经区计经综(xx)xx号及批准征地通知(xx)1、2、3、4、5号批准,在村一带进行征地拆迁,建设现代通信工业园14—18号地块前期开发建设项目。
根据《市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管理条件》、《杭市区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有关规定,甲方将房屋拆迁补偿安置事宜委托给乙方办理。
经双方协商,签订协议如下:一、拆迁范围:乙方负责实施甲方现代通信工业14—18号地块前期开发建设项目范围内107户农居建房审批面积合计约26811平方米房屋的拆迁评估补偿工作,并拆除旧房将场地交付给甲方施工。
伊壁鸠鲁:回到哲学,严肃地对待幸福这件事

伊壁鸠鲁:回到哲学,严肃地对待幸福这件事公元前341年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出生于萨摩斯岛,离现代土耳其的海岸几英里远。
他胡子很长,作品有三百多本,是那个时代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
他出名的原因是他巧妙并坚持不懈的钻研一个特别的主题:幸福。
之前的哲学家想知道怎样才是善;伊壁鸠鲁坚持关注怎样才能幸福。
之前很少有哲学家坦承对这个坦率务实的主题的兴趣。
所以伊壁鸠鲁让很多哲学家大为意外,特别是他开办了一家幸福学校,里面发生的事情让人震惊又极为挑逗。
一些不满的享乐者们泄露了学校里发生的事情。
提摩克拉底说伊壁鸠鲁每天要呕吐两回,因为他所有时间都躺在沙发上,一群奴隶伺候他吃大鱼大肉。
斯多葛派的狄俄提姆斯发表过据称是伊壁鸠鲁写给年轻学生的的五十封充满色欲的信,这些信是他喝醉酒春心荡漾的时候写的。
由于有这么多的八卦,我们到现在还用“伊壁鸠鲁的”来形容人奢侈腐化。
但这样的关联子虚乌有。
关于伊壁鸠鲁的事实远没有那么刺激,但远比这些更有趣。
这位希腊哲学家确实关注幸福和愉悦,但他对满足口腹之欲没兴趣。
他只有两件袍子,靠面包橄榄为生,偶尔犒劳自己吃片奶酪。
相反,经过多年对幸福的耐心研究,伊壁鸠鲁对于我们如何才能幸福得出一组重要的革命性的结论,这些结论震古铄今。
伊壁鸠鲁认为我们谈论幸福的时候犯了三个错。
1. 我们认为需要浪漫的亲密关系所以一直以来我们对爱都非常着迷。
但伊壁鸠鲁观察到,幸福与爱(就别说婚姻了)总是背道而驰。
这里面有太多嫉妒,误会和痛苦。
性总是很复杂,少有充满爱意的和谐。
他总结说,最好,对待亲密关系永远不要太有信心。
比较而言,他说大多数友谊回报更多:对朋友我们是礼貌的,我们求同存异,我们不会破口大骂,也不会占有欲太强。
问题是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看朋友,而让工作家庭排在前面。
我们没时间。
他们住太远。
2. 我们认为需要很多钱所以一直以来我们沉迷于职业发展,对金钱和掌声的欲望让我们趋之若鹜。
但伊壁鸠鲁强调受雇于人的种种麻烦:嫉妒、诽谤、壮志未酬。
伊壁鸠鲁哲学的生死观

伊壁鸠鲁哲学的生死观
伊壁鸠鲁的生死观主张“无我”,即一个人死了不会继续存在,死亡就意味着她的一切都消
失了,因此,生命不仅是可以在永恒和无常之间左右选择,而且仅仅是一轮临时的轮回,
朝花夕拾声声入耳楚歌独抒怀,就像芸芸众生回帝父之前,只是暂时来玩一圈,又怎能用
永恒去形容。
所以伊壁鸠鲁把生命看作一段“转世”的过程,理解为“即生即死”。
在道家思
想中,生死观认为,人的本质是永恒的,当一个人死了,不仅仅是他的肉体死掉,而是他
的灵魂穿越了一个大洪荒,重新再生而出,回到另一个存在。
因此,生死不是真正的终结,而只是一种转变,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
《伊壁鸠鲁的哲学》读后感

《伊壁鸠鲁的哲学》读后感《伊壁鸠鲁的哲学》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哲学著作,作者通过对伊壁鸠鲁哲学思想的深入解读,揭示了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伊壁鸠鲁对于幸福和快乐的理解,以及他对于人类生活中的痛苦和困扰的深刻洞察。
伊壁鸠鲁的哲学主张追求简单而纯粹的快乐,他认为快乐是人类生活的最高目标,一切行为都应当以追求快乐为根本动机。
他主张通过理性思考和自律来达到快乐,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选择和节制,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这种对于快乐的理解,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思考了什么才是真正让人幸福的东西。
另外,伊壁鸠鲁对于痛苦和困扰的看法也让我深有感触。
他认为痛苦的根源在于欲望的无止境追求,只有通过控制欲望和理性思考,才能摆脱困扰和痛苦。
这种对于痛苦的理解,让我反思了自己在生活中的追求和欲望,思考了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以及如何摆脱无谓的痛苦和困扰。
通过阅读《伊壁鸠鲁的哲学》,我深刻体会到了哲学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哲学不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自己的思绪,认清自己的欲望,找到真正让自己幸福的东西。
在这个物质丰富而精神贫乏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哲学这种深刻的思考和反思,来指引我们走向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总的来说,读完《伊壁鸠鲁的哲学》让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对于快乐和痛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反思,我们才能找到真正让自己幸福的东西,走向更加充实和满足的人生。
愿我们都能像伊壁鸠鲁一样,通过哲学的指引,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伊壁鸠鲁的社会观

伊壁鸠鲁的社会观
伊壁鸠鲁的社会观
<1>追求合理:伊壁鸠鲁认为,合理的智慧超越了宗教,仁慈和伦理品质,有利于人类和社会发展,实现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
<2>友爱:伊壁鸠鲁认为,因为大家都是生活在母体大地上,因而所有灵魂都是一个整体,应当互相友爱、互助共存。
<3>相互尊重:当前所有社会成员无论是什么社会地位、能力或者社会阶层,都应该把彼此的价值尊重,理解彼此的善、恶、好坏,一起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
<4>温柔仁慈:伊壁鸠鲁认为,安宁的心态有助于社会的政治稳定,对待他人时,应该有温柔仁慈的态度,耐心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想法,进而实现社会和谐和共融。
<5>不彪悍:伊壁鸠鲁持有一种反掠夺和抗争的原则,认为一切欺凌行为都触犯友爱的原则,并认同慈悲怜悯的道德行为。
<6>崇尚平等:伊壁鸠鲁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客观现实往往造成社会贫富悬殊,但他强调,在道德上、文化上和社会认可上,不同社会地位、社会阶层的人都应该平等对待,在应予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完
善和发展。
<7>勤恳孝顺:伊壁鸠鲁认为,一个家庭有勤劳孝顺的子女,就能把父母安慰,对老人来说,有儿女照顾是最重要的。
因此,伊壁鸠鲁崇尚恭敬父母的孝道以及充满勤劳的精神。
<8>向善:伊壁鸠鲁的社会观也提倡人们向善积极行善,他认为善行可以帮助人们走出困境,并且可以创造一个安宁的社会环境。
哲学的慰藉——伊壁鸠鲁和塞内加

《哲学的慰藉》阿兰德波顿人物二:伊壁鸠鲁1、伊壁鸠鲁很早就为哲学所吸引,14岁就长途跋涉去听柏拉图学派和原子论哲学家的讲课,但是他对他们所讲的很多都不同意,于是在不到30岁时决心把他的思想整理成自己的人生哲学,一生著作达300余部。
2、“我们最终诉诸快乐,用这一感觉来判断一切善”“快乐是有福的生活的起点和目标。
”这位古希腊哲学家把快乐视为人生最高价值,他的哲学因此被冠以享乐主义的名称,他本人则俨然成了一切酒色之徒的祖师爷,这真是天大的误会。
事实上,伊壁鸠鲁喝水而不喝酒,一顿饭只要有面包、蔬菜和一把橄榄就足以满足了。
他对一位朋友说:“送我一罐奶酪,好让我想要的时候饱餐一顿盛筵。
”这就是把快乐定为人生目标的哲学家和爱好。
3、伊壁鸠鲁学的核心是:我们若是凭借直觉回答“怎样才能快乐”,立即出现的答案往往是错的。
由于我们灵魂对自身的病痛不了解,我们应当先审视我们的欲望是否合乎理性,其方法类似苏格拉底的诘难法。
最终,伊壁鸠鲁列出了三个构成快乐的要素:友谊、自由与思想。
关于友谊:“凡智慧所能够提供的、助人终身幸福的事物中,友谊远超过一切。
”真正的朋友不以世俗标准来衡量我们,他们看中的是我们的本质,就像理想的父母一样,他们对我们的爱不以我们的外表和社会地位为转移,所以我们身穿旧衣服、承认今年没赚多少钱,都不会于心不安。
追求财富的欲望不一定单纯出于对奢侈生活的渴望,更重要的动机可能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和善待。
我们追求发财的最大目的可能就是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和关注,否则他人就会对我们视而不见。
伊壁鸠鲁分析了我们内心的需要以后,指出:一小群真正的朋友可以给予我们的关爱与尊敬是财富不一定能提供的。
关于自由:伊壁鸠鲁及其同道为了避免在自己不喜欢的人手下受其喜怒无常的屈辱,他们辞去了雅典商业界的工作,以简朴换取独立。
他们钱少了,但从此不再需要听从那些令人厌恶的上级指示。
而生活的简朴并不妨碍朋友们感到自己是有地位的人,因为他们已然同雅典世俗的价值观拉开了距离,家徒四壁不必汗颜,黄金万两无可炫耀。
对伊壁鸠鲁死亡哲学的思考

对伊壁鸠鲁死亡哲学的思考【摘要】本文介绍了从伊壁鸠鲁的哲学观点认识死亡的角度,阐述了伊壁鸠鲁对死亡的审视结论,探讨了伊壁鸠鲁死亡态度的哲学意义。
认为,幸福在于拥有善良的德行和灵魂的安宁;贤者既不畏惧死亡,也不厌恶生存。
因此,在死亡未到来时好好的生活,在死亡到来时不惧,这就是我们要从他的哲学中汲取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伊壁鸠鲁;死亡哲学;幸福观如何追寻幸福是几乎所有古希腊哲学家持续关注并思考的问题,伊壁鸠鲁学派认为幸福生活的终极目的,是追求身体上的无痛苦和精神上的无纷扰。
但是人们对于死亡的担忧和恐惧使人们无法达到真正的幸福,因而消除对人们死亡的恐惧至关重要。
要解读伊壁鸠鲁对死亡的哲学思考,就要从他的主要哲学观点入手,探寻他的生死观在当代的哲学价值。
一、从伊壁鸠鲁的哲学观点认识死亡1、物理学与死亡哲学要探究并解决生死问题,就得了解我们是在何处生何处死。
伊壁鸠鲁的物理学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哲学。
他继承了德莫克里特的原子论,认识万物是由原子构成的。
一方面,他认为世界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事物是由原子组成;另一方面,他又在继承原子论的基础上,指出原子具有偏斜运动。
这些都为他对于死亡的探索有了新的思路。
伊壁鸠鲁认为,任何事物都由原子构成,消散之后又复归于原子,再由原子组成新的事物,事物的形成是原子在虚空中运动的结果。
放在个人身上,也就是一个人的生死就是原子聚散离合的过程,但是生活当中,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不可能有一模一样的人,单纯从原子的离合无法解释。
于是伊壁鸠鲁引出了原子偏斜理论。
伊壁鸠鲁认为,原子互不接触的运动无法解释事物的产生。
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做偏斜运动,才使得大地上的生物有着自由意志。
伊壁鸠鲁也因此将原子偏斜运动引入到了人类社会,指出了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他有不受神和命运摆布的可能性,人可以靠自己而获得幸福。
2、准则学与死亡哲学我们是如何认识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的呢?伊壁鸠鲁在他的准则学中有相关表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壁鸠鲁哲学下的终极关怀
摘要:终极关怀作为人的精神世界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渴望,是对宇宙人生形上层次的哲学思考,这个论题一直都占据着哲学和宗教的核心地位,基于人类是作为徘徊于物质和精神两个世界的主体,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如何经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人生的救赎。
伊壁鸠鲁哲学中的唯物主义与无神论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别于宗教意义下的终极关怀。
我们可以从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以及其死亡哲学中去探讨这一论题的答案。
关键词:伊壁鸠鲁终极关怀死亡哲学快乐主义
在西方古典哲学中,哲学生活又谓人生的“静观”,而对于人生最大的静观问题,则莫过于对死亡的静观。
自上古、中古至今,西方还是东方。
在对死亡和生命的终极关怀这一问题上,哲人们的思想出奇产生了一种共鸣。
那便是对至高的善的讨论,以及对“精神家园”慰藉。
但是在这其中,由于价值观的取向不同,以及人对人、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感的不一致,导致了一些局部区域的分歧。
“真正的追求哲学, 无非是学习死, 学习追求死的状态”。
大哲人苏格拉底如是说《斐多》。
当这无处逃匿的肉身终将面对这一悲剧性的终将—死亡,人们会产生恐慌、焦虑、焦虑、或者期待。
于是这就使得哲学的目光凝聚于这一课题上,宗教哲学也如此,不遗余力的探讨着如何成全生与死的圆舞。
如此我们便很清楚的有个认识,那就是为何智者派的论题会集中到人——这一灵长类高级生物的身上,在哲学范畴里,我们称之为对主体的认识。
在早期希腊哲学时期,研究主题还是“世界的本源”,如伊奥利亚派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源”,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爱利亚学派则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不变的一。
在种种论点不得一致的时候,便引起了哲人们的另一思考,那便是“我们是什么?人是什么”。
所以在希腊哲学的鼎盛时期,主体的认识成为了热点。
譬如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亚里斯多德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德尔菲在阿波罗的圣殿上写着“认识你自己”诸如此种种,在哲人们引入这个话题的时候,便慢慢的认识到了探讨生命的终极关怀这一重要性。
伊壁鸠鲁学派作为后苏格拉底哲学,与当时的斯多亚学派一道,但却是最受责难的一个学派,历史上一直颇受诘难,好在在很多书籍上面,很多有识之士依旧认同伊壁鸠鲁学派伦理学方面的贡献。
这可以说是相当难能可贵的,思想若是在批判中任然屹立不倒,方显起价值,在本文中,将重点讨论伊壁鸠鲁学派的快乐主义与死亡意识,继而说明起哲学意义上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一、伊壁鸠鲁的死亡意识
首先,伊壁鸠鲁派哲人把消除世人对死亡的恐惧当作自己伦理学说的重心。
他们将幸福生活等同为精神与肉体俱无痛苦。
精神痛苦主要有两类: 焦虑与恐惧。
而这两种痛苦的根源在于民间宗教的种种说法以及对死亡的恐惧。
因此创始人伊壁鸠鲁把自己的伦理学说的精髓概括为四行“口诀”:
神明对众生漠然视之;
死无所惧;
善好易求;
苦恶易避。
①
对于死亡这一最大的“恶”, 伊壁鸠鲁认为实际由世人错误的“意见”造成。
世人对死亡的恐惧无非有两种情况: 一是担心死后下地狱受各种酷刑的折磨或是死后自己不再存在; 二是伴随死亡的肉体痛苦。
在伊壁鸠鲁看来, 对死后地狱的恐惧是大多数俗世之人的恐惧, 也是最容易克服的恐惧。
神明高居天宇, 远离芸芸众生。
他们是最高“宁静”的典范, 决不会介入人类事务。
那些关于地狱酷刑的种种传说倘若不是各种“伪宗教”居心叵测的伎俩, 就是诗人蛊惑人心的谎言。
在伊壁鸠鲁的著作中, “神话”是一个贬义词, 大多指非理性或空泛的“意见”。
②在否弃了死后地狱说之后, 伊壁鸠鲁转而处理死亡的另一种情况———死后“一切皆空”。
他并不像诗人或苏格拉底一派的哲人那样试图掩盖这一残酷的真相, 而是唤醒世人, 让他们觉察自己生命的脆弱: “我们可以在其他任何事物上获得安全感。
但是一涉及死亡, 我们这些肉体凡胎不过栖居在一座无墙的城邦中。
③”
“无墙的城邦”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灵魂在羸弱的肉身中对风刀霜剑的外部环境毫无抵御能力。
伊壁鸠鲁没有回避人类共通的感受, 相反,为了将人类从这一痛苦的深渊中拯救出来, 他“科学”地告诉世人灵魂的真相。
伊壁鸠鲁认为我们的身体是原子的集合, 作为身体一部分的灵魂自然也由原子构成。
他将死亡定义为“作为整体的原子集合的消散”。
在那个时候, “灵魂消散, 不再拥有它以前的力量, 也不能再运动,因此它也不再有感觉”。
在伊壁鸠鲁看来, 真正导致人面对死亡感到痛苦的是人渴望无限的欲望。
只要克制欲望, 就能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与其他哲学派别相比, 伊壁鸠鲁派较为注重肉身的感觉, 他们认为伴随死亡的病痛也是让人产生恐惧与焦虑情绪的重要原因。
伊壁鸠鲁对此开出的药方是: 任何长时间的痛苦都不会太强烈, 任何剧烈的痛苦都不会持续太长。
这些痛苦都在人可以忍受的范围之内。
于是这就联系到了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把幸福等同为快乐是伊壁鸠鲁伦理学的主要特色。
“快乐”在当时已成为一个经常讨论的主题。
在此间题上存在着两种倾向:昔兰尼派倾向于把快乐归结为自然欲望的满足,他们提倡的快乐主义流俗为享乐主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倾向于把快乐视为幸福的外在条件或标志,不承认快乐与德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伊壁鸠鲁在这两种倾向中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快乐主义。
伊壁鸠鲁肯定快乐与德性之间相互蕴含:“若不谨慎、光荣和公正地生活,便不能快乐地生活,若不快乐地生活,便不能谨慎、光荣和公正地生活,因为德性与快乐生活自然相联,快乐生活与德性不可分离。
快乐主义的伦理观是感觉主义的准则学的延伸。
按照感觉、前定观念和感情三条准则来衡量,快乐无可辩驳地具有崇高的价值。
感觉证明了快乐为善、痛苦为恶这一常识的正确性,感情显示了趋乐避苦的自发性和自明性。
另外,视快乐为幸福也是在人类生活中形成的前定观念。
因此,快乐的伦理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真理。
伊壁鸠鲁虽然把快乐与幸相相等同,但却坚决反对把快乐与享乐相等同。
他强调人们应当谨慎地选择快乐。
如果一种快乐和另一种快乐同样持久和强烈,则彼此不相上下。
如果有些事情使放荡的人快乐,还能让他平安无事,对此不必加以谴责。
但是,事情并非如此。
不是所有的快乐斗志的选取,也不是所有的痛苦等应该避免。
有些快乐后面跟随着痛苦,有许多痛苦后面快乐接踵而至。
而且快乐的强度也有差别。
精神快乐大于肉体快乐,精神痛苦比肉体痛苦更坏。
因此,伊壁鸠鲁宣称,选择明智生活的快乐,是聪明智慧的职责。
而研究哲学,了解自然是人们获取选择相关知识的途径。
在这里,快乐是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所推崇的德性,即聪慧、勇敢、节制和正直联系在一起的。
伊壁鸠鲁区分了动态快乐和静态快乐,前者是欲望的要求和满足,如娱乐和高兴,后
者是痛苦的消除,如无饥无渴、无痈无求的轻松状态。
他坚持静态快乐高于动态快乐。
其理由是:最高的幸福是不可增减的,人们在动态快乐中得到的享受或强或弱。
只有在静态快乐中才能处于平稳不变的幸福状态。
伊壁鸠鲁认识到,享乐无止境,欲望对快乐的追求和满足是贪得无厌的。
伊壁鸠鲁所谓的静态快乐或无痛苦状态指身体兔遭痛苦和心灵不受干扰两个方面,或用肯定的方式表述,指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
伊壁鸠鲁认为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身体遭受痛苦时心灵不能宁静;反之,心灵受到干扰时身体健康也会受损害。
但是,他更加强调心灵的快乐,宁静的心态是静态快乐的主要特征。
伊壁鸠鲁把它和审慎的生活相联系,认为这种生活才是最高的善。
他本人对自己的伦理思想身体力行,一生过着宁静生活,赢得追随者的信任和尊重。
基于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在号召我们提升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从哲学意义上说,人类追求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的统一,是一个不断提升真、善、美人生境界的过程。
伊壁鸠鲁的哲学正是教我们禁欲致德的思想。
通过伊壁鸠鲁的死亡意识的讨论,我们可以在他那种超然终极悲哀的意识中苏醒,理性的去生存,去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那快乐主义的思想引导前进。
从而达到把握自身物质关怀和精神关怀的层次。
这种真正意义上的救赎,便是勇敢的面对生活,理性的认识生与死,不在恐惧,不在焦虑,而是勇敢的积极的保持一种淡泊的人生观。
真正的活出自我的过程,这便是伊壁鸠鲁哲学下的终极关怀。
伊壁鸠鲁便是在死亡意识的解剖下让人直面死亡的恐惧,从而做到对生的重视,尔后又在起快乐主义中提供了其救赎之道,此类救赎不同于宗教上的救赎,而是种个人上的解放,淡泊的人生观与积极生活的意识,这便是我理解的伊壁鸠鲁哲学下的超验的人生哲学给人类最直观的感受。
即伊壁鸠鲁式的中介关怀。
①J1Warren, Facing Death: Epicurus and his Cri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1 7.
②M1Gale, Myth and Poetry in Lucretiu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1141
③C1Segal, Lucretius on Death and Anxie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p. 31.
重点参阅《西方哲学史》(罗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