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壁鸠鲁学派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上册古希腊的伊壁鸠鲁派与斯多葛派

八年级历史上册古希腊的伊壁鸠鲁派与斯多葛派

八年级历史上册古希腊的伊壁鸠鲁派与斯多葛派在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历程中,伊壁鸠鲁派与斯多葛派是两个重要派别。

他们在对人类生活和道德规范的理解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就古希腊历史上的伊壁鸠鲁派与斯多葛派展开探讨。

一、伊壁鸠鲁派伊壁鸠鲁派是由伊壁鸠鲁所创立的哲学派别。

他认为,人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快乐,并且认为快乐可通过避免痛苦和不断追求欢乐来实现。

伊壁鸠鲁派的核心理念即为“至arōɡɑrđo”。

他们主张人们应该通过享受物质生活和追求私欲来获得快乐。

伊壁鸠鲁派将人类生活的真谛定位为个人感受的享乐,强调多元化的人类需求。

他们认为快乐是最高的善,应该成为人类追求的唯一目标。

在伊壁鸠鲁哲学中,追求快乐是一种道德行为,无论是身体上的享受还是心灵上的宁静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二、斯多葛派斯多葛派是古希腊哲学家斯多葛创立的一门哲学学派。

他们强调理性和自我控制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斯多葛派认为,快乐不应该是人生的最终目标,而是应该通过追求道德美德、自我修养和精神内心的平静来实现。

斯多葛派主张个人的幸福和快乐是通过理智和道德生活来达到的。

他们相信人应该担起自己的责任,发扬勇气和坚韧的品质,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保持内心的稳定和平静。

斯多葛派将道德和品德视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在伦理规范下遵循道德的行为准则。

三、伊壁鸠鲁派与斯多葛派的比较1. 关于快乐与忧虑伊壁鸠鲁派主张通过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来获得快乐,避免痛苦和忧虑。

而斯多葛派认为,快乐来源于内心的平静和对理性的追求,通过自我控制和品德修养来实现。

2. 关于伦理道德与自律伊壁鸠鲁派强调每个人应该追求自身的快乐和物质享受,无论是否符合伦理道德。

而斯多葛派则强调个人的责任和道德规范,认为应该自律,追求道德美德。

3. 关于生活态度伊壁鸠鲁派鼓励人们享受生活,通过追求物质欢乐来实现快乐。

而斯多葛派认为,个人应该通过理性思考和内心平静来面对生活,追求智慧和道德的至善。

综上所述,伊壁鸠鲁派与斯多葛派虽然在对待人生目标、道德观念和生活态度上存在差异,但都是对人类生活和道德规范进行了深入探讨的古希腊哲学派别。

伊壁鸠鲁派和斯多亚派哲学考研

伊壁鸠鲁派和斯多亚派哲学考研

伊壁鸠鲁派和斯多亚派哲学考研伊壁鸠鲁派和斯多亚派是古希腊哲学中两个重要的学派,它们对于人类生活和幸福有着不同的见解。

本文将就伊壁鸠鲁派和斯多亚派的哲学思想进行探讨,分析其在考研中的意义和价值。

伊壁鸠鲁派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创立的一种哲学学派。

伊壁鸠鲁派主张追求快乐和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标,认为快乐是通过满足欲望和避免痛苦来实现的。

他们主张人应该追求简单的欲望,避免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带来的烦恼。

伊壁鸠鲁派认为,人应当学会享受生活中的小事情,如与朋友共进晚餐、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等,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快乐和满足感。

斯多亚派是另一种古希腊哲学学派,由斯多亚创立。

斯多亚派的哲学思想更加注重理性和冷静的思考。

他们认为,人应该通过理性思考来认识自己和世界,通过克服欲望和情绪的控制,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斯多亚派的追随者认为,通过理性思考和冷静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人可以达到真正的智慧和幸福。

伊壁鸠鲁派和斯多亚派的哲学思想在考研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们都强调人的内在追求和个体需求的满足。

考研阶段是一个充满压力和挑战的时期,很容易使人迷失自我。

而伊壁鸠鲁派的思想可以提醒考研的学生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压力,保持积极的心态。

斯多亚派的思想则提醒考研的学生要通过理性思考和冷静面对各种考试和学习的困难,不要被负面情绪所左右。

伊壁鸠鲁派和斯多亚派的哲学思想都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

考研阶段,学生需要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伊壁鸠鲁派的思想强调个体的主观意识和自主选择,提醒考研的学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目标,不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

斯多亚派的思想则强调个体的理性思考和冷静判断,提醒考研的学生要在做出决策和选择时,要理性思考,不要被情绪所左右。

伊壁鸠鲁派和斯多亚派的哲学思想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社交。

考研阶段,学生需要和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和合作。

伊壁鸠鲁派的思想强调友谊和共享,提醒考研的学生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互相支持和帮助。

伊壁鸠鲁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和伦理学家

伊壁鸠鲁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和伦理学家

伊壁鸠鲁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伊壁鸠鲁(Epicurus)是古希腊哲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学说对人类伦理道德的探讨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伊壁鸠鲁的生平、学说以及他对伦理学的贡献进行论述。

一、伊壁鸠鲁的生平与思想背景伊壁鸠鲁生活在公元前341年至公元前270年,他出生在古希腊的撒摩斯岛。

在年轻时,他曾在亚里士多德门下接受哲学的教育,但后来放弃了传统哲学,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学派。

伊壁鸠鲁在雅典创建了一个称为“花园”的学派,他的学说以追求幸福为核心,并通过自我约束和精神静心来实现幸福。

二、伊壁鸠鲁的学说伊壁鸠鲁学派的核心思想是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

他认为人类追求快乐是最重要的目标,而痛苦则是应该回避的。

伊壁鸠鲁将快乐分为两种:肉体上的快乐和心灵上的快乐。

他认为肉体上的快乐是通过满足基本需求而获得的,如饮食、性欲等;而心灵上的快乐则是通过消除内心的恐惧和困扰来实现的。

为了实现心灵上的快乐,伊壁鸠鲁主张人们应该遵循“适度”的原则,即不过度追求欲望和享乐,同时不要过于节制和自我抑制。

他提倡适当的享乐,认为适度地追求快乐和满足需求是人类幸福的关键。

三、伊壁鸠鲁的伦理学思想伊壁鸠鲁的伦理学思想主张个人的幸福和自我利益,并认为这与道德行为密切相关。

他认为人们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的本能使他们具备了道德感和良知。

在伊壁鸠鲁的伦理学观念中,道德行为是通过遵循自然法则来实现的。

他认为人类天生有基本的道德倾向,人们会因为同情和合作而建立共同利益的社会规范。

他主张人们应当追求正义、友善和公平,并通过遵循自然法则来实现这些目标。

伊壁鸠鲁的伦理学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他认为个人的幸福与道德行为紧密相联,而这种幸福是通过快乐和自由的生活方式实现的。

四、伊壁鸠鲁的影响与意义伊壁鸠鲁的学说在古希腊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他通过对快乐和痛苦的论述,提出了以幸福为中心的伦理观念,并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价值。

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Epicurus, 公元前341~前270年)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

伊壁鸠鲁成功地发展了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的享乐主义,并将之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

他的学说的主要宗旨就是要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

伊壁鸠鲁生于公元前341年的萨摩斯,但父母亲都是雅典人,他在18岁时搬到雅典,之后曾去过小亚细亚,并在那里受到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影响,公元前207年开始在雅典建立了一个学派,这个学派在他去世之前一直在雅典活动。

传说中该学派居于他的住房和庭院内,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因此被人称为“花园哲学家”。

据说在庭院的入口处有一块告示牌写着:“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

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

” 伊壁鸠鲁的学说和苏格拉底及柏拉图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强调远离责任和社会活动。

伊壁鸠鲁认为,最大的善来自快乐,没有快乐,就不可能有善。

快乐包括肉体上的快乐,也包括精神上的快乐。

伊壁鸠鲁区分了积极的快乐和消极的快乐,并认为消极的快乐拥有优先的地位,它是“一种厌足状态中的麻醉般的狂喜”。

同时,伊壁鸠鲁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趣时,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它所带来的副作用。

在追求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是否可能获得更大、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

他还强调,肉体的快乐大部分是强加于我们的,而精神的快乐则可以被我们所支配,因此交朋友、欣赏艺术等也是一种乐趣。

自我的欲望必须节制,平和的心境可以帮助我们忍受痛苦。

伊壁鸠鲁相信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但他并不认为原子的运动受各种自然法则的支配。

伊壁鸠鲁否定宗教,否认神是最高的法则制定者,因此也就蔑视必然原则。

伊壁鸠鲁也同意德谟克利特的有关“灵魂原子”的说法,认为人死后,灵魂原子离肉体而去,四处飞散,因此人死后并没有生命。

他说:“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

”伊壁鸠鲁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是非理性的。

伊壁鸠鲁学派奇葩故事

伊壁鸠鲁学派奇葩故事

伊壁鸠鲁学派奇葩故事
古希腊有一位著名的无神论哲学家,叫伊壁鸠鲁。

一天,他对几个相信神的人雄辩地证明神的不存在。

他说:“听你们说,世界上有神的存在对吗?”那几个信神的人鸡啄米地连连点头说:“是的是的。

”伊壁鸠鲁说:“那么,神只能有这么三种可能性:神或是愿意但没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或是有能力而不愿意除掉世问的丑恶;或是既有能力而且又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

但是,如果神愿意而且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那么,为什么世间还有丑恶呢?如果神不愿意而且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那么,这和神的全知全能不是矛盾的吗?如果神有愿望而且也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那么,为什么世间还有丑恶呢?神是不存在的。

”。

伊壁鸠鲁主义名词解释

伊壁鸠鲁主义名词解释

伊壁鸠鲁主义名词解释
伊壁鸠鲁主义(Epicureanism)是古希腊哲学中的一个流派,起源于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

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该学派强调追求快乐、避免痛苦,并认为最高境界是达到一种无痛苦的状态。

伊壁鸠鲁主义的核心理念包括以下几点:
1. 去除因神话和宗教信仰所带来的恐惧和焦虑,以真实的自然
法则作为指导。

2. 快乐被认为是人类生活的终极目标,而痛苦则是让人们逃避
的事物。

3. 通过理性思考和实践,找到快乐的来源,并寻求平静、愉悦
的经验。

4. 建立友谊关系,使人们能够共享快乐,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和安全感。

5. 拒绝贪婪和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倡导简朴而自给自足的生活
方式。

总之,伊壁鸠鲁主义主张通过理性思考和实践达到快乐的生活状态,这种快乐不是短暂的刺激感受,而是长期、稳定的情感体验。

伊壁鸠鲁派的主要哲学思想

伊壁鸠鲁派的主要哲学思想

伊壁鸠鲁派的主要哲学思想
伊壁鸠鲁派,又称上古伊壁鸠鲁派,是古印度哲学史上最古老的
学派
伊壁鸠鲁派的主要哲学思想是“阿普拉宗”的思想,最早系统地阐述于《维又豆》。

它主张,客观存在的一切都是不变的,它们有着不同的构成,当其中一部分改变时,它一定会影响其他部分。

这个思想几乎是一种原子论,它认为,物体由许多变化不定的物质组成,每个物质有其质性,并且以某种方式相互影响,结果就是复杂的已知的客观实体,例如人、树、石头、水。

此外,伊壁鸠鲁派还倡导一种“命运”的思想,即认为一切都受到伟大的“运动”所支配,这种“运动”类似于一种根据物质构成及其交互作用而生成的物理宇宙潮流,它受限于以下几个原则:和平、均衡、有序、变化和复杂性。

另外,伊壁鸠鲁派还着重强调“空”的阐述,即认为“空”是宇宙中虚无的存在,它使客观世界的物质和变化获得永恒的定义,并为宇宙的生命赋予了持续的意义。

“空”受到绝大多数哲学家的普遍认可,并且被伊壁鸠鲁派当作基本哲学观点
虽然它们中的许多思想已被古代历史赋予不同意义,但伊壁鸠鲁派一直为无数文化、政治和宗教思想提供了基础思想。

它丰富了古老印度哲学文化,也传播到了其他文化,为世界哲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幸福观的比较

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幸福观的比较
伊壁鸠鲁是德谟克利特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更深入地指出原子具有重量以及在运动过程中会发生偏斜。他认为一切皆由原子构成,人、灵魂、神亦是如此,也会面临死亡。人一旦死亡,聚集的原子就会分散,灵魂和肉体也就不复存在。自然就不会有任何感觉,更从无从谈痛苦,因而死亡并不可怕。同样的,神也是由原子构成,神并不能干预和主宰人的生死福祸,人们没必要把希望寄托于神,也没有理由畏惧神。所以,不要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无法把握,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应珍惜生活,活在当下,敢于追求快乐。其次,原子还具有重量上的区别。也正因为原子具有重量,它在直线落体的过程中,会因内部因素而脱离原来的轨迹,向自己的轨迹外偏离,并与其他的原子相互碰撞从而产生万物。他明确原子运动具有偶然性,承认客观必然性的同时又肯定人具有自由意志的可能性,从而为人的自由活动创造了空间,使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寻找通向幸福的途径,从而获得幸福。
快乐虽然是最高的善,但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快乐,必须忍受一时的痛苦。唯有经历过风雨的痛苦,才能拥有见到彩虹后的快乐。经历过疾病,便知道健康就是快乐;经历过饥饿,便知道温饱就是快乐。所以忍受一时的痛苦,我们就会收获更多的快乐。虽说快乐是善,但并不是每一种快乐都是好的,因此我们要进行明智的、理性的选择。在他看来,肉体的快乐是一种暂时和庸俗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肉体的快乐与感官快乐的适度结合才是真正的快乐。毕竟相对于肉体上的愉快,精神上的愉悦是更为高级的,实实在在的快乐。也就是说,真正的快乐是“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无烦恼”,是通过理性的作用从而达到一种幸福的生活状态。
(二)快乐和恐惧
(二)感觉主义认识论
伊壁鸠鲁继承和发展了居勒尼学派的伦理观。他坚持认为快乐与痛苦的感觉是人们评判一切的依据,是我们判断好与坏的直接感触。居勒尼学派认为个人的感觉是直接真实的,只有它才能够提供真实的知识,所以,感觉就是我们判断好与坏的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壁鸠鲁学派作为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延续了4个世纪。

伊壁鸠鲁的学说广泛传播于希腊——罗马世界。

罗马时,伊壁鸠鲁学派的著名代表有菲拉德谟和卢克莱修。

他写的哲学长诗《物性论》,系统地宣传和保存了伊壁鸠鲁的学说。

伊壁鸠鲁派宣扬认为人死魂灭,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同时提倡寻求快乐和幸福。

但他们所主张的快乐决非肉欲物质享受之乐,而是排除情感困扰后的心灵宁静之乐。

伊壁鸠鲁派生活简朴而又节制,目的就是要抵制奢侈生活对一个人身心的侵袭。

古希腊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哲学家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年---公元前270年)创立的哲学派别。

伊壁鸠鲁生在萨摩斯岛的一个教师家庭,曾在小亚细亚的许多城邦教授哲学,后来在雅典的一个花园里建立了自己的学校,称为“伊壁鸠鲁花园”,逐渐形成了伊壁鸠鲁学派。

伊壁鸠鲁的著作很多,但大都失传,现仅留下来三封信和一些残稿。

他继承和发展了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既承认必然性又承认偶然性。

伊壁鸠鲁派宣扬无神论,认为人死魂灭,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同时提倡寻求快乐和幸福。

但他们所主张的快乐决非肉欲物质享受之乐,而是排除情感困扰后的心灵宁静之乐。

伊壁鸠鲁派生活简朴而又节制,目的就是要抵制奢侈生活对一个人身心的侵袭。

伊壁鸠鲁就曾发誓要放弃政治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对现实世界漠然置之。

他认为最大的快乐是友谊,而个人的幸福就在友谊和社会之中。

伊壁鸠鲁的学说包括准则学、伦理学和物理学三个部分。

3世纪以后,伊壁鸠鲁的学说成了基督教的劲敌。

在中世纪,伊壁鸠鲁成了不信上帝、不信天命、不信灵魂不死的同义语。

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卢克莱修《物性论》的发现和出版,扩大了伊壁鸠鲁学说对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17世纪P.伽森狄全面恢复了伊壁鸠鲁学说,它直接影响了17—18世纪英、法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

伊壁鸠鲁的社会契约说是近代社会契约论的直接先驱,他的伦理思想对英国J.边沁、J.S.密尔等的功利主义发生了影响。

伊壁鸠鲁的学说被他的历代弟子奉为必须遵守的信条。

伊壁鸠鲁的著名学生有麦特罗多洛、科洛特和继承伊壁鸠鲁学园领袖的赫尔玛可。

伊壁鸠鲁的哲学正像他那时代所有的哲学(只有怀疑主义是部分的例外)一样,主要是想要获得恬静。

他认为快乐就是善,并且他以鲜明的一贯性坚持这种观点一直到底。

他说:“快乐就是有福的生活的开端与归宿”。

第欧根尼·拉尔修引过他在《生命的目的》一书中所说的话:“如果抽掉了嗜好的快乐,抽掉了爱情的快乐以及听觉与视觉的快乐,我就不知道我还怎么能够想象善”。

又说:"一切善的根源都是口腹的快乐;哪怕是智慧与文化也必须推源于此"。

他告诉我们说,心灵的快乐就是对肉体快乐的观赏。

心灵的快乐之唯一高出于肉体快乐的地方,就是我们可以学会观赏快乐而不观赏痛苦;因此比起身体的快乐来,我们就更能够控制心灵的快乐。

“德行”除非是指“追求快乐时的审慎权衡”,否则它便是一个空洞的名字。

例如,正义就在于你的行为不致于害怕引起别人的愤恨——这种观点就引到了一种非常有似于“社会契约论”的社会起源学说。

准则学伊壁鸠鲁所谓的准则学相当于眼下所说的认识论--“准则”即“真理”。

伊壁鸠鲁认为这样的标准有三条:感觉、前定观念和感情。

伊壁鸠鲁克服了早期原子论者对感觉的不信任态度,他肯定地说:“所有可感的东西都是真实的,每一个印象都是某些存在的东西的产物,并与那些作用于感觉的事物相似”。

当时有三种关于感觉的观点:第一种是怀疑派的观点,认为所有的感觉都是不真实的;第二种是逍遥派的观点,认为感觉的内容真假参半;第三种是伊壁鸠鲁所持的观点,认为所有的感觉都是真实的。

针对第一种观点,他反驳说,判断感觉不真实的标准来自于感觉,没有完全独立于感觉之外的判断真假的标准;即使表面上看来与感觉不同的思想,归根到底也来自于感觉。

他说,依据感觉的标准说所有感觉都不真实,这犯了自我否定的错误。

针对策二种观点,他说,我们没有区分真实的感觉和虚假的感觉的标准。

人所具有的各种感觉相互验证,而不相互矛盾。

比如,在远处看到的一个较小的塔在近处看较大,视觉并没有欺骗我们。

对塔的视觉与对视者和塔之间距离的感觉相互配合,告诉我们塔的真实大小。

在排除其余两种观点之后,最后剩下的唯一可能的观点是:“所有可感的东西都是真实的。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感觉的对象是真实存在的事物;第二,感觉的内容是真实的影像,就是说,它与产生它的外在事物相像。

伊壁鸠鲁的感觉论为感觉的真实性作出了最彻底的辩护。

前定观念前定观念是伊壁鸠鲁准则学的第二条标准。

依伊壁鸠派的解释,前定观念是指示知识对象的一般观念。

前定观念作为知识的基础,先于知识的其它部分而存在。

否则便不能对知识的对象进行深入讨论和论证.比如,在讨论诸如“这是一头牛还是一匹马”的问题时,讨论者至少应有“牛”和“马”的观念,才能就认识对象进行讨论和判断。

伊壁鸠鲁认为,前定观念是“自明的”,是“名称最初所依赖的基础”,它们是知识的先决条件。

在此意义上,这些观念是“前定”的。

需要强调的是,前定观念并不是先于感觉而存在的天赋观念;相反,它们是在感觉的基础上,经过重复和记忆的过程而获得的“观念菩积的普通性”。

伊壁鸠鲁要求区别“关于普遍东西的普通感觉”和“关于个别东西的个别感觉”。

前定观念可以被解释为普遍感觉,即适用于同一类所有个别情况的感觉。

我们虽然不知道他如何阐述从个别感觉到普遍感觉这一认识过程,但可以肯定,前定观念先于知识的基础作用与个别感觉先于前定观念的基础作用是相一致的。

原子论伊壁鸠鲁是德摸克利特的原子论的忠实继承者。

面对各派自然学说,他坚决维护原子和虚空的真实性。

原子和虚空虽然是不可感的,不能被自明的感觉所直接证明,但它们的真实性却是不可辩驳的,就是说,如果不设定原子和虚空,那么自明的感觉将被推翻。

感觉的自明性证明了原子和虚空的真实性。

具体论证:他首先从人们公认的两条原则出发:存在不能从无中产生,存在不会消逝为无,因此得出结论:存在的整体是不增不减的。

接着,他又论证:存在的整体是形体和虚空的总和,形体的存在被感觉自明地证明。

虚空的“存在”的无可辩驳也是自明的,因为若不设定虚空,则形体的运动则不可能;反过来,我们感觉到的运动的自明性保证了虚空的真实性。

最后,形体存在的自明性保证了原子的存在无可辩驳,因为形体不可能无限地分割下去,分割的终圾部分虽然不是可以感觉到的最小部分,但是,只有设定这些构成可以感觉到的部分的终极部分为有形体,才能解释可感的最小部分的形体,否则就会得出“有形产生于无形”这样一个被自明的感觉所否定的错误结论。

因此,真正的最小形体虽然不可感受,但必定存在,它们不能再被分割。

这正是“原子”的意义。

伊壁鸠鲁认为,原子除有形状、次序和位置之外,还有重量这一性质。

原子的数量是无限的,但原子形状的种类是有限的。

无限的原子在无限的虚空中运动。

原子的运动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原子自身的重量,原子在无限的虚空中垂直下落;二是由于原子相互碰撞,原子可沿着任何方向运动。

造成原子碰撞的原因是某些原子在下落运动时产生偏斜,碰撞沿另外垂直方向运动的原子,产生出这种横向和斜向的运动。

原子的重量是齐一、有序的运动(垂直下落)的原因,原子的偏斜是杂多、无序的运动(碰撞)的原因。

用这种方式,伊壁鸠鲁克服了德谟克利特混淆“必然性”和“原因”所产生的困难,区分了原子运动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并进一步说明了偶然运动的原因所在。

“偶然性”和“偶然原因”思想对伊壁鸠鲁的伦理学也有重要意义,他以此否认命运决定论,论证意志的自由。

唯物主义伊壁鸠鲁依原子论的学说得出了一些唯物主义的结论。

一般意义上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坚持认为存在的一切或是有形的,或是有形体的属性,否认无形的东西的独立存在。

在近代唯物主义诞生之前,伊壁鸠鲁是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

他不但肯定只有原子和虚空存在,其余的一切只是原子和虚空的结果或变形,而且否定超自然的无形东西的存在和作用,这些东西包括神、灵魂和命运。

伊壁鸠鲁承认神的存在,并说关于神的知识是自明的,但是,他又说,神并不像人们所相信的那样主宰着世界,神只是至福的和不朽的生物,居住在世界之外,从不干预世界和人间的事务,因为管理世界所引起的烦恼不适合神的至福本性和幸福生活。

”他对“灵魂”作出了符合原于论的解释。

他认为灵魂是热、气、风和一种非常精细的原子构成的无名的东西的混合物;灵魂的一部分存在胸中,一部分散布全身。

灵魂的主要功能是感觉,但这种功能是身体赋予的,身体为感觉活动提供场所。

感觉是灵魂和身体的共同活动。

两者的同步、对应和配合产生出感觉。

我们既不能说眼睛在看,也不能说灵魂通过眼睛在看,应该说眼睛和灵魂一起在看。

身体死亡之后灵魂不再具有感觉的功能,因此,灵魂随着身体的死亡而朽灭。

伊壁鸠鲁还否定了命运的存在。

在这一方面显示出他与德谟克利特的重大分歧。

他认识到,如果包括人的活动在内的一切事件都被原子运动严格地决定,那么人将不应为自己活动的后果承担责任;如果人不能选择自己的话动,他们有理由对支配自己的命运感到恐惧,那么人将永远得不到心灵的安宁,达不到快乐主义设定的目标。

出于伦理学上的考虑,他拚弃了德模克利特原子论中命定论的成分。

他认为命定论不仅不能解释原子的偏斜,而且不能解释人的自主活动。

人对自主性的自明感觉和关于责任的前定观念都充分辩驳了命定论。

他还争辩说,反命定论并不违反原子论,人的活动固然由原子运动构成,但人在活动之前,体内各种原子运动只是潜在的“种子”,有多种活动方向供它选择:他既可选择一些原子运动的方向活动,又可接受另一些原子运动的作用。

在无序原子运动的影响下,采取哪一种行为完全取决于个人自己。

从根本上说,原子论的唯物主义结论也是伊壁鸠鲁的选择。

他之所以选择这样一种哲学,是因为它比任何其它哲学更易于满足快乐主义的伦理要求,让心灵摆脱痛苦和恐惧。

后来的伊壁鸠鲁主义者提出的医治心灵的“四药方”集中表达了这种唯物主义的伦理学意义:“神不足惧,死不足忧;乐于行善,安于忍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