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壁鸠鲁
伊比鸠鲁悖论

伊比鸠鲁悖论
伊壁鸠鲁悖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提出的一种理论,又被称为邪恶问题、苦难问题。
这个悖论的内容是:如果神想阻止“恶”而阻止不了,那么神就是无能的;如果神能阻止“恶”而不愿阻止,那么上帝就是邪恶的;如果神既想阻止又能阻止“恶”,那为什么我们的世界还充满了“恶”呢?如果神既不想阻止也阻止不了“恶”,那我们为什么还称之为“神”呢?
对于伊壁鸠鲁悖论,网友也提出了反驳:善恶是不能和人剥离的,将恶与人剥离开来,将恶与人对立起来的同时又将善定义在除恶的基础上。
实际上,恶与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是万恶之源。
神要是想立即消灭恶很容易,只要消灭人就行了。
这种除恶的方式,作为人本身是很难接受的。
对于这个悖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你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伊壁鸠鲁的原子论

伊壁鸠鲁的原子论
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极小的原子构成。
原子不仅有大小、形状、位置和次序的差别,而且有重量上的不同。
原子不仅有直线运动,而且由于原子内部的原因,还可以产生脱离直线的偏向。
正是由于这种倾斜运动,使原子之间产生冲突而互相结合起来,因而产生世界万物。
伊壁鸠鲁这种既承认物质运动的必然性又承认它的偶然性的学说,以及对物质运动内在根源的推断无疑闪耀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光辉,它克服了德谟克利特片面强调必然性否定偶然性的客观存在的宿命论,将原子论学说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在认识论上,伊壁鸠鲁肯定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强调“一切感官都是真理的报道者”。
而理性认识是对感觉进一步研究的结果。
对伊壁鸠鲁死亡哲学的思考

对伊壁鸠鲁死亡哲学的思考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哲学家之一,他对人生和死亡的思考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他的死亡哲学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死亡本身的看法,其次是对人们如何应对死亡的建议。
伊壁鸠鲁认为,死亡是人类生命的必然结局。
他认为,死亡是自然规律中的一部分,就像生命的其他方面一样。
他说:“当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中的某一部分停止工作时,我们就死亡了。
”在他看来,人们没有必要对死亡感到恐惧或焦虑,因为它是生命的一部分,并且不可避免。
伊壁鸠鲁进一步指出,对死亡的逃避和恐惧只会浪费我们有限的时间和能量。
他说:“无论我们多么恐惧死亡,它终将来临。
”他的意思是,我们应该接受死亡的存在,并将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生活上,而不是浪费时间担忧不可避免的事情。
他提出了名为“生死平等”的概念,即生与死是对等的,我们应该用同样的态度对待它们。
伊壁鸠鲁还主张享受眼前的生活,以及追求快乐和满足。
他认为,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并尽可能地享受其中的美好。
他说:“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浪费在伤心和恐惧上,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追求快乐。
”他鼓励人们选择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享受活着的喜悦和乐趣。
伊壁鸠鲁并不是鼓励人们沉迷于肉欲和短暂的享乐中。
他主张一种适度的快乐和满足,而不是无所顾忌的放纵。
他说:“我们应该从适度的满足中获得快乐,而不是追求一时的刺激和短暂的满足。
”他警告人们不要沉迷于肉体的欲望和物质的追求,而是要在适度和平衡中寻找快乐。
伊壁鸠鲁对死亡和生活的看法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他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接受它的存在,并将注意力集中在活在当下。
他鼓励人们追求快乐和满足,但同时也警告人们不要陷入无节制的放纵和欲望之中。
通过他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面对死亡,并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求快乐和满足。
伊壁鸠鲁

要领:
不能把快乐仅仅归于感性的肉体快乐,而是把 它区分为自然的和非自然的,认为前者是适度 的、健康的,后者是过度的、令人厌恶的。
感性快乐是基础,但精神的快乐高于感性的快 乐。这种快乐就是“肉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 纷扰”,亦即“不动心”的至善状态。
同学们,像哲学家那样,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 福吧,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经常看看太阳,心就 会不知不觉地暖洋洋而亮光光。
谢谢大家,再见!
伊壁鸠鲁虽然把快乐与幸福相等同, 但却坚决反对把快乐与享乐相等同。
与人们的欲望相联系,人们的快乐也就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欲望是自然的和必要的,如生活中饿了要吃饭,
渴了要喝水,这类欲望的满足就能产生根本上的快乐; 第二类欲望是自然的,但却并不是必要的,如对性欲的
需要,或者奢侈的宴饮,这类欲望的满足同样体现为快 乐,但却不能增加新的快乐; 第三类欲望是既不属于自然的也不属于必要的欲望,如 虚荣心、权力欲、占有欲的满足,同样可以给人带来快 乐。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生死有命, 富贵在天”、“朝闻道,夕死可矣”
庄子齐生死:相对主义生死观
海德格尔的死亡观
(返回)
五、社会观
快乐主义的原则应用于社会,产 生出要求正义、社会合作和友谊的道 德准则。
(一)伊壁鸠鲁论正义
正义不是绝对的,而是人们相互交往中产生的 协议,规定一个人不伤害别人,也不被别人所 伤害。
(返回)
二、哲学观
哲学乃是一种追求幸福生活的实践体系;它只 需要常识而不需要逻辑或数学或任何柏拉图所 拟定的精细的训练。
伊壁鸠鲁名言名句

伊壁鸠鲁名言名句伊壁鸠鲁(约前341年-约前270年),古希腊哲学家,被公认为伦理学和幸福论的创立者之一。
他强调了人类欲望的理性调控以实现幸福生活,并提出了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的思想。
伊壁鸠鲁的名言和名句体现了他对人类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幸福的追求。
以下是一些精选的伊壁鸠鲁名言名句。
1. “什么是幸福?无非就是温和与和睦,由对内与对外的心灵获得的。
”这句话强调了内心的平和与与人相处的和谐对于幸福的重要性。
伊壁鸠鲁认为,只有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和谐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2. “任何人对幸福的追求都是为了心灵中的快乐。
”这句话暗示了伊壁鸠鲁对于幸福的定义,他认为幸福就是人们内心的快乐。
他强调了人们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名誉的荒谬,并强调了内心的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之源。
3. “智者最大的喜悦就是贡献自己的智慧,帮助他人实现幸福。
”伊壁鸠鲁强调了智慧和善行对于幸福的重要性。
他认为智者最大的乐趣就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帮助他人,并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4. “现在而言,幸福实际上被追求,而不是因为它实际上达到。
”伊壁鸠鲁指出了人们对于幸福的错误追求。
他认为现代社会过于关注外在的物质追求,而忽视了内心真正的满足与平静。
他认为幸福不是通过追求来获得的,而是通过内心的满足而实现的。
5. “智者也会感到痛苦,但他们的痛苦来源于对自己智慧的后悔,而不是对外界事物的无力。
”这句话强调了智者和普通人在面对痛苦时的差异。
智者的痛苦来自于对自己智慧的后悔,他们在遭遇困难时能够以智慧和理性的方式应对,而不是被痛苦所压倒。
6. “无论你过去的经历如何,未来都是可以改变的。
”伊壁鸠鲁的这句话传递了希望和改变的信息。
他认为人们不应该被过去所束缚,应该积极向前看,相信未来的变化,通过努力和决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7. “最大的胜利,是能够拒绝对现状的无意义顺从。
”这句话强调了个人意志和坚持对于幸福的重要性。
伊壁鸠鲁认为,个体应该有勇气和力量去拒绝对不合理现状的顺从,去追求真正的幸福。
伊壁鸠鲁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和伦理学家

伊壁鸠鲁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伊壁鸠鲁(Epicurus)是古希腊哲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学说对人类伦理道德的探讨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伊壁鸠鲁的生平、学说以及他对伦理学的贡献进行论述。
一、伊壁鸠鲁的生平与思想背景伊壁鸠鲁生活在公元前341年至公元前270年,他出生在古希腊的撒摩斯岛。
在年轻时,他曾在亚里士多德门下接受哲学的教育,但后来放弃了传统哲学,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学派。
伊壁鸠鲁在雅典创建了一个称为“花园”的学派,他的学说以追求幸福为核心,并通过自我约束和精神静心来实现幸福。
二、伊壁鸠鲁的学说伊壁鸠鲁学派的核心思想是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
他认为人类追求快乐是最重要的目标,而痛苦则是应该回避的。
伊壁鸠鲁将快乐分为两种:肉体上的快乐和心灵上的快乐。
他认为肉体上的快乐是通过满足基本需求而获得的,如饮食、性欲等;而心灵上的快乐则是通过消除内心的恐惧和困扰来实现的。
为了实现心灵上的快乐,伊壁鸠鲁主张人们应该遵循“适度”的原则,即不过度追求欲望和享乐,同时不要过于节制和自我抑制。
他提倡适当的享乐,认为适度地追求快乐和满足需求是人类幸福的关键。
三、伊壁鸠鲁的伦理学思想伊壁鸠鲁的伦理学思想主张个人的幸福和自我利益,并认为这与道德行为密切相关。
他认为人们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的本能使他们具备了道德感和良知。
在伊壁鸠鲁的伦理学观念中,道德行为是通过遵循自然法则来实现的。
他认为人类天生有基本的道德倾向,人们会因为同情和合作而建立共同利益的社会规范。
他主张人们应当追求正义、友善和公平,并通过遵循自然法则来实现这些目标。
伊壁鸠鲁的伦理学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他认为个人的幸福与道德行为紧密相联,而这种幸福是通过快乐和自由的生活方式实现的。
四、伊壁鸠鲁的影响与意义伊壁鸠鲁的学说在古希腊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他通过对快乐和痛苦的论述,提出了以幸福为中心的伦理观念,并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价值。
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Epicurus, 公元前341~前270年)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
伊壁鸠鲁成功地发展了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的享乐主义,并将之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
他的学说的主要宗旨就是要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
伊壁鸠鲁生于公元前341年的萨摩斯,但父母亲都是雅典人,他在18岁时搬到雅典,之后曾去过小亚细亚,并在那里受到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影响,公元前207年开始在雅典建立了一个学派,这个学派在他去世之前一直在雅典活动。
传说中该学派居于他的住房和庭院内,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因此被人称为“花园哲学家”。
据说在庭院的入口处有一块告示牌写着:“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
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
” 伊壁鸠鲁的学说和苏格拉底及柏拉图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强调远离责任和社会活动。
伊壁鸠鲁认为,最大的善来自快乐,没有快乐,就不可能有善。
快乐包括肉体上的快乐,也包括精神上的快乐。
伊壁鸠鲁区分了积极的快乐和消极的快乐,并认为消极的快乐拥有优先的地位,它是“一种厌足状态中的麻醉般的狂喜”。
同时,伊壁鸠鲁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趣时,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它所带来的副作用。
在追求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是否可能获得更大、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
他还强调,肉体的快乐大部分是强加于我们的,而精神的快乐则可以被我们所支配,因此交朋友、欣赏艺术等也是一种乐趣。
自我的欲望必须节制,平和的心境可以帮助我们忍受痛苦。
伊壁鸠鲁相信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但他并不认为原子的运动受各种自然法则的支配。
伊壁鸠鲁否定宗教,否认神是最高的法则制定者,因此也就蔑视必然原则。
伊壁鸠鲁也同意德谟克利特的有关“灵魂原子”的说法,认为人死后,灵魂原子离肉体而去,四处飞散,因此人死后并没有生命。
他说:“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
”伊壁鸠鲁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是非理性的。
伊壁鸠鲁学派奇葩故事

伊壁鸠鲁学派奇葩故事
古希腊有一位著名的无神论哲学家,叫伊壁鸠鲁。
一天,他对几个相信神的人雄辩地证明神的不存在。
他说:“听你们说,世界上有神的存在对吗?”那几个信神的人鸡啄米地连连点头说:“是的是的。
”伊壁鸠鲁说:“那么,神只能有这么三种可能性:神或是愿意但没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或是有能力而不愿意除掉世问的丑恶;或是既有能力而且又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
但是,如果神愿意而且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那么,为什么世间还有丑恶呢?如果神不愿意而且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那么,这和神的全知全能不是矛盾的吗?如果神有愿望而且也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那么,为什么世间还有丑恶呢?神是不存在的。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快乐”是一种善———试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观摘要: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思想是以他的感觉论和原子论为哲学基础的。
伊壁鸠鲁认为,人生的幸福就是追求和获得快乐,快乐是人间最高的善。
他所追求的快乐,主要是指人的精神快乐。
伊壁鸠鲁强调,人们在追求快乐时应该遵循德性的指导,这样他就把快乐主义与享乐主义区别开来,赋予人的快乐以道德价值。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思想成为后世功利主义的滥觞。
希腊化时期的伦理思想多以个人为思考对象,形成了不同于古希腊伦理思想的个人伦理学。
古希腊的伦理学强调社会性要求,认为人的德性的养成和幸福生活的获得必须通过城邦才能实现,因为“人是城邦的动物”。
但是,随着马其顿王国的入侵,城邦纷纷瓦解,依附于城邦的公民成为无依无靠的个人,原有的城邦伦理丧失其道德价值,关于个人的思考反而成为一种潮流,人们认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养成德性、得到幸福。
“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希腊化时期的伦理思想无一例外地关注个人如何安身立命、倡导追求个人幸福、张扬个人价值。
而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学正是这一时期的个人伦理学的重要代表。
一、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观的哲学基础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思想首先是建立在他的感觉论哲学基础上的。
他认为,感觉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关于一切事物的知识都是产生于感觉。
人们的认识离不开感觉,因为感觉是最可靠的。
“一切感觉都是真理的报道者”。
离开了感觉,一切事物都会失去判断标准。
当然,这里所说的感觉既是指人的身体、肉体的感觉,又是指人的心灵的感觉与体验,而快乐就是人们唯一的真实的感觉和体验。
“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而以感觉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
从感觉出发来判断快乐与痛苦,成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思想的鲜明特征。
既然“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那么人们就应大胆地去追求快乐。
但是横亘在人们心灵中的两大障碍———对神的恐惧和对死的害怕———阻碍了人们对快乐的追求,要破除人们的这种恐惧心理,就必须从根本上颠覆其产生的思想基础。
在继承和发展德谟克利特原子论思想的基础上,伊壁鸠鲁运用其原子论思想对人们进行了心灵的哲学治疗。
伊壁鸠鲁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世界的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物质产生的,而不是由物质世界以外的某种力量创造的,创造宇宙万物的物质就是原子。
伊壁鸠鲁强调,整个宇宙世界是由形体与虚空组成的,其中,构成形体中复合物的就是原子。
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原子相互冲击与碰撞的产物。
所以原子既是创造宇宙世界的本体,又是生成世界万物的动因。
当然,原子的这种自身运动,不仅生成了世界万物,也生成了人,生成了神。
世界是物质的,因而生活在这个物质世界中的人以及神也是物质的。
首先,伊壁鸠鲁从根本上否定了神的神圣性与绝对性。
在当时人们的思维习惯中,认为神是凌驾于世界万物之上的一种绝对力量,神始终干预人们的生活,它具有神圣性。
伊壁鸠鲁以原子论为思想武器,指出既然所有的存在都是物质的,都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神既然是一种存在,它也是物质的,也是由原子构成的,而不是什么超越宇宙万物的神秘力量,它也是有形体的、有重量的,也是会作盲目运动的,因而在本质上与人没有什么区别。
伊壁鸠鲁认为,神没有主宰世界的绝对权力,也没有赐予人们幸福与痛苦的权力;神从来不关心也不干预人间的事情,它只关注自己的事情。
因而,人世间的一切事情都与神无关。
人们对快乐和幸福追求的态度和行为决定了自己的生活面貌,因而人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守护神。
其次,伊壁鸠鲁彻底否定了灵魂不朽的观念。
在古希腊,伴随着对神的敬畏的就是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由于灵魂不灭观念的普遍存在,导致了人们害怕死亡,而对死亡的恐惧,又影响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人们轻视当下的现实生活,缺乏追求当下现实生活快乐与幸福的热情,而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来世的生活。
对此,伊壁鸠鲁提出了灵魂消亡的思想。
他指出,人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的,而肉体和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
灵魂与肉体紧紧地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没有肉体就没有灵魂,没有灵魂也就没有肉体。
人一旦死亡,肉体和灵魂就再无感觉,也就没有现世与来生的区别。
因而,人们完全没有必要为那虚无飘渺的来世而烦恼,而应以自己的自由意志好好地过好当下的生活,追求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观伊壁鸠鲁认为:人生的幸福就是追求和获得快乐。
快乐是幸福的出发点和归宿;快乐同样是善的出发点和归宿。
离开了快乐,既无幸福可言,也无什么善可论。
但是人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快乐,伊壁鸠鲁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观点:首先,只有“既自然而又必要的”快乐才是我们所要选择和追求的快乐。
伊壁鸠鲁把快乐看成是人生最高的善和目的,但这种快乐绝不是一时的庸俗的物质满足和肉体享受,而是伴随人一生幸福的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快乐。
这种快乐是希腊化时期个人力图摆脱社会环境束缚、追求个人幸福与价值的一种反映,因此不能把它与享乐等同起来。
伊壁鸠鲁认为,要正确选择和追求实现人生幸福的快乐,首先就要学会对不同的快乐进行区分。
与人们的欲望相联系,人们的快乐也就有三种类型:即第一类欲望是自然的和必要的,如生活中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这类欲望的满足就能产生根本上的快乐;第二类欲望是自然的,但却并不是必要的,如对性欲的需要,或者奢侈的宴饮,这类欲望的满足同样体现为快乐,但却不能增加新的快乐;第三类欲望是既不属于自然的也不属于必要的欲望,如虚荣心、权力欲、占有欲的满足,同样可以给人带来快乐。
伊壁鸠鲁认为,我们追求和选择的快乐只能是对“自然和必要的”欲望的满足,而那种虽然是自然但却不是必要的以及那种既非自然又非必要的欲望,需要我们节制与抛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获得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其次,心灵的快乐、静态的快乐才是一种最高的快乐、最高的善。
伊壁鸠鲁认为最高的幸福都是不可增减的,因此他把快乐分为静态的快乐和动态的快乐。
动态的快乐由于受制于人们欲望尤其是非必要的或非自然的欲望的变化,因而在运动中表现出强弱的变化,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引起人们身体的痛苦与灵魂的纷扰,这是一种低级的快乐。
而静态的快乐是一种高级的快乐,静态的快乐则少有这种变化感,它使人们在平衡不变的幸福状态中获得快乐。
静态的快乐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的和必要的物质利益的获得,它为维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因而使人的快乐处于一种持续的、平衡的、没有什么波动的幸福状态。
二是心灵的快乐。
获得心灵的快乐需要以一定的物质利益作为保证,缺乏物质利益的保证,就会影响人们身体的健康,而身体的健康得不到保证,人们的心灵就不会达到宁静,就不会获得心灵的快乐。
但是,伊壁鸠鲁更强调心灵的作用,他认为心灵的宁静是绝对重要的,只要心灵宁静,即使是身体不健康,或者维护身体健康的物质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证,人们依然会获得快乐,并且是一种稳定平衡的快乐。
在这里,显现了伊壁鸠鲁对人的自由意志的强调和对精神生活的重视,反映了希腊化社会背景下对人生价值与个人幸福的思考。
三、以德性指导去追求快乐怎样使得人们从对动态的快乐追求转向对静态的快乐的追求?伊壁鸠鲁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人生的修炼而获得美德,即以德性的指导去追求快乐。
在伊壁鸠鲁的伦理思想中,快乐是人生的目的,人不是为道德或者善而活,但德性是人们追求和获得快乐的一种能力和指向,依靠德性,使人们对快乐的追求获得了一种伦理上的支撑,并赋予快乐以道德的价值。
伊壁鸠鲁认为只有把快乐与德性联系起来,以德性作为指导,才能获得一种最高的快乐,因此,人们必须做到:首先,要对快乐进行审慎的选择。
伊壁鸠鲁认为,“审慎”是人们获得快乐的一种方法。
虽然人们的快乐源自对欲望的满足,但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是自然的,都是应该满足的,人们应该学会在德性的指导下做出正确的选择。
判断一种欲望是否必要,主要看它是否是自然和必要的,是否能够给我们带来身体上的无痛苦和心灵的无纷扰。
伊壁鸠鲁反对人们对感官的和物质的放纵性追求,提倡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感官追求的克制,消除无节制的物欲对灵魂的干扰,努力做到不动心,达到其灵魂的宁静与快乐。
如果人们一味地追求放荡的快乐和肉体之乐,沉湎于对财富和权力的追逐,就会使自己陷入无尽的烦恼当中,失掉心灵的宁静和生活的幸福。
所以,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思想充满了节制、淡泊的品格,它使人们达到一种身心平衡怡然自得的“不动心”的人生理想境界。
其次,追求快乐要注重友谊和公正。
在伊壁鸠鲁看来,追求快乐不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一个涉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快乐和幸福的权利和自由,只有当每一个人与他人友好相处,处理好自己与他人利益时,才能追求和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快乐和幸福,才能使自己的心灵保持永久的宁静和快乐,从而达到最高的善。
伊壁鸠鲁反对人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快乐而损害他人的快乐,在此俨然显现出被后世欧洲功利主义奉为圭臬的思想曙光。
为了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做到和谐、快乐,伊壁鸠鲁还提出了公正原则。
所谓公正,就是人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共同制定、共同遵守的一种互利契约,这种约定主要用来防止人们相互伤害、保护各自的权利与利益。
在伊壁鸠鲁看来,“公正对于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都是指在交往中给彼此带来益处”,这种益处就在于通过对人们彼此之间利益关系的约定,保证了每个人都能够追求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这样,伊壁鸠鲁就把个人的快乐和幸福同他人的快乐和幸福联系起来,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快乐的局限,赋予个人快乐以伦理道德的意义。
作为唯物论感觉主义思想家和快乐主义伦理学家,伊壁鸠鲁的哲学不再以本体论为目的,而是以个人的生活实践为目的,从而成为一种哲学治疗,他的“所有的理论著作和实践著作都旨在形成某种称为不动心的精神上的健康或平静状态,以及身体上的健康状态”。
他把生活道德与人们的个人利益联系起来,使得伦理道德生活化、现实化、当下化,反映了对人生的快乐与痛苦、善与恶的辩证思考,从而使个人获得一份不可剥夺的尊严。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思想对欧洲影响深远,并成为后世功利主义的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