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的人生哲学_11_15

合集下载

谈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谈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浅析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一.快乐主义的基本内容快乐主义的伦理学说,是伊壁鸠鲁哲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中心是人生问题。

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快乐就是人生最高的善。

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快乐是幸福人生的开端也是其终结,因为快乐是唯一的生而为善的东西。

由快乐出发,人生开始了各种选择和取舍,并把快乐的感觉作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所以,快乐也是人生的全部归宿。

但是,伊壁鸠鲁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指奢依放荡的快乐,而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他所说的快乐主要是指持久的,不伴随或较少伴随痛苦的快乐,即心灵的快乐。

他所说的快乐我们的一种“自然的快乐”,指身体健康和灵魂平静。

伊壁鸠鲁从理性出发,他区分了三类不同的欲望:第一类是自然的也是必要的欲望。

这是为了维持人的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如吃饱穿暖,渴饮困睡,其目的在于消除体内的痛苦。

;第二类是自然的,但是却是不必需的欲望,如性欲的满足,或者奢侈的宴饮,这类欲望的满足同样体现为快乐,但却不能增加新的快乐;第三类是既不自然又不必需的欲望,而是由虚幻观念产生的。

认为这种欲望违背了人的天性。

如虚荣心、权利欲的满足,当然同样可以给人带来快乐。

伊壁鸠鲁认为,自然的又必要的欲望可以解除痛苦,例如渴的时候想喝水。

自然而非必要的欲望则是指仅能使快乐多样化而不能消除痛苦。

同时,我们可以把人的欲望归结为:自然欲望和社会欲望。

自然欲望带来的痛苦是可以祛除的,而社会欲望则是无止尽的,使人陷入无边的痛苦。

所以,我们看到虽然是自然但却不是必要的以及那种既非自然又非必要的欲望,需要我们节制与抛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获得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在区分三类不同快乐的同时,伊壁鸠鲁还区分了动态快乐和静态快乐。

他认为,前者是欲望的要求和满足,如娱乐和高兴,后者是痛苦的消除,如无饥无渴、无欲无求的轻松状态。

,心灵的快乐、静态的快乐才是一种最高的快乐、最高的善。

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

“快乐”是一种善———试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观摘要: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思想是以他的感觉论和原子论为哲学基础的。

伊壁鸠鲁认为,人生的幸福就是追求和获得快乐,快乐是人间最高的善。

他所追求的快乐,主要是指人的精神快乐。

伊壁鸠鲁强调,人们在追求快乐时应该遵循德性的指导,这样他就把快乐主义与享乐主义区别开来,赋予人的快乐以道德价值。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思想成为后世功利主义的滥觞。

希腊化时期的伦理思想多以个人为思考对象,形成了不同于古希腊伦理思想的个人伦理学。

古希腊的伦理学强调社会性要求,认为人的德性的养成和幸福生活的获得必须通过城邦才能实现,因为“人是城邦的动物”。

但是,随着马其顿王国的入侵,城邦纷纷瓦解,依附于城邦的公民成为无依无靠的个人,原有的城邦伦理丧失其道德价值,关于个人的思考反而成为一种潮流,人们认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养成德性、得到幸福。

“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希腊化时期的伦理思想无一例外地关注个人如何安身立命、倡导追求个人幸福、张扬个人价值。

而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学正是这一时期的个人伦理学的重要代表。

一、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观的哲学基础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思想首先是建立在他的感觉论哲学基础上的。

他认为,感觉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关于一切事物的知识都是产生于感觉。

人们的认识离不开感觉,因为感觉是最可靠的。

“一切感觉都是真理的报道者”。

离开了感觉,一切事物都会失去判断标准。

当然,这里所说的感觉既是指人的身体、肉体的感觉,又是指人的心灵的感觉与体验,而快乐就是人们唯一的真实的感觉和体验。

“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而以感觉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

从感觉出发来判断快乐与痛苦,成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思想的鲜明特征。

既然“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那么人们就应大胆地去追求快乐。

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

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

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引言伊壁鸠鲁(Epicurus)是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他被誉为快乐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他教导人们通过追求快乐来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

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深受许多人的赞同和追随,他的理论观点对现代的心理学、道德哲学等学科也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

伊壁鸠鲁的快乐观伊壁鸠鲁的快乐观围绕着“快乐是最高善”的理念展开。

他认为所有的行为和追求都是为了达到快乐的目的。

然而,伊壁鸠鲁的快乐观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快乐不同,它更注重内在的、持久的精神快乐,而非外在的短暂欢愉。

快乐的含义伊壁鸠鲁将快乐定义为一种没有痛苦、无干扰的心灵状态。

他认为快乐是最终的目标,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追求。

在伊壁鸠鲁看来,快乐是一种精神的满足和内心的安宁,它来源于对理智的追求和生活的自律。

快乐的来源伊壁鸠鲁认为,快乐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1. 身体上的满足:即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如食物、水和住所。

只有当身体得到满足,人们才能有更多的精力追求更高层次的快乐。

2. 心灵的满足:这与思想的追求有关。

伊壁鸠鲁认为,通过思考、学习和理解世界,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深刻的满足感。

3. 人际关系的满足:伊壁鸠鲁提倡人们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认为,通过与他人分享快乐和痛苦,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幸福和满足感。

追求快乐的实践方法伊壁鸠鲁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方法来帮助人们追求快乐。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克服苦难、痛苦和内心的纷乱,最终达到精神上的平静和快乐。

减少欲望与功利主义伊壁鸠鲁认为,欲望是导致人们失去快乐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提倡适度和简朴的生活方式,主张对物质财富的追求适度抑制。

他认为,过多的物质欲望只会使人们陷入追逐无尽欲望的苦恼之中。

预防痛苦与困扰伊壁鸠鲁指出,痛苦和困扰是人们追求快乐的障碍。

他提出了一些方法来预防痛苦和困扰,例如通过审视思想和情绪,逃避不必要的纷争和争执,以及摒弃对不可控制事物的担忧。

论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学

论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学

论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学伊壁鸠鲁是希腊哲学家之一,他的快乐主义伦理学成为了古代伦理学的一种流派。

他认为快乐是人类生活的终极目标,并通过理性思考、自我控制和互助合作的方式来达到快乐。

伊壁鸠鲁将快乐分为“精神快乐”和“肉体快乐”两种。

他认为精神快乐是最高境界的快乐,这种快乐源自于理智思考和对道德的实践。

而肉体快乐则是人类本能的愉悦感受,如食物、性爱、睡眠等。

他认为肉体快乐与精神快乐相比,只是一种低级的快乐。

在伊壁鸠鲁看来,快乐和幸福是由人类的内心所决定的,而不是由外部因素所决定的。

因此,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和理性思考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从而实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伊壁鸠鲁提出了四个基本原则来指导人们实现快乐和幸福。

首先,他强调了理性思考的重要性,认为我们需要通过深思熟虑的方式来考虑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其次,他强调了自我控制的重要性,认为我们需要抑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以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第三,他提出了互助合作的原则,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合作相互帮助,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最后,他强调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认为我们应该爱护自己的生命,并尽可能地延长寿命,以享受更长久的快乐和幸福。

在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学中,他认为道德是快乐和幸福的关键因素之一。

他认为道德行为可以使我们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快乐,而不是为了符合社会的期望或道德规范而奉行道德行为。

他认为道德的本质是以人类的快乐为最终目标,因此,我们应该在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中考虑道德和快乐之间的平衡。

总的来说,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学是以快乐和幸福为终极目标,提倡通过理性思考、自我控制和互助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快乐和幸福。

他认为快乐是自我内在的,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来实现。

此外,他还强调了道德在实现快乐和幸福中的重要性,认为道德的本质是以人类的快乐为最终目标。

浅谈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浅谈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浅谈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摘要:伊壁鸠鲁是“快乐主义”的代表,他的思想影响广泛,曾被人误解为享乐主义。

但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以辨证的态度对待伊壁鸠鲁的快乐论,努力成为一个快乐、幸福的人。

关键词:快乐;幸福;伊壁鸠鲁伊壁鸠鲁是古希腊晚期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他的哲学体系包括三个部分:研究真理标准的准则学;研究自然及其生灭的物理学;研究人生及其目的的伦理学。

伊壁鸠鲁在他感觉主义准则和原子论物理学的基础上,改造和发挥了昔兰尼学派的快乐论,提出了自己的快乐主义,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始点和终点。

一、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伊壁鸠鲁说“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

”但是,“我们认为,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不受干扰”。

伊壁鸠鲁把快乐分为两类:一是“动态”快乐,是人们在满足自己的愿望的过程中获得,主要指感觉的快乐。

一是“静态”快乐,是一个人愿望得到满足后,那种满足的状态本身,主要指精神的快乐。

伊壁鸠鲁认为精神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在他看来,肉体的快乐是必要的,但无法实现灵魂的快乐。

而精神的快乐是深刻的,能使人体会到内心的宁静。

在伊壁鸠鲁看来,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是不应该沉迷于肉体感官享乐的人,而是一个追求精神快乐的人。

从这一角度来看,伊壁鸠鲁并不像人们长期误解的那样鼓吹单纯追求感官的快乐和欲望的满足。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并不等同于纵欲主义和享乐主义。

二、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快乐与愿望。

伊壁鸠鲁把欲望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自然的、必要的愿望”。

包括衣、食、住等。

这类欲望应该尽量满足,“一切善的根源都是口腹的快乐。

哪怕是智慧与文化也必须根植于此”。

筇二类是“自然的,但不必要的愿望”。

例如对奢侈食物的渴望。

第三类是“徒劳的、无意义的愿望”。

表现为权欲、财欲、名欲等等。

这些愿望干扰了灵魂的宁静,应该把它们消除。

聪明的人能够控制住这些欲望,保持心灵的宁静,获得幸福。

快乐、美德与友谊。

伊壁鸠鲁认为友谊是获得幸福的工具。

伊壁鸠鲁快乐主义

伊壁鸠鲁快乐主义

二、哲学前提
1、本体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追求自我的快乐(不要把希望寄托于神) 2、认识论:辩证的 (1)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结合 →→现实残酷,人却有主观能动性 (2)感觉是唯一可靠的认识源泉和标准 →→肉体的快乐和感官的快乐是一切原 →→追求自我的快乐(不要把希望寄托于神) 2、认识论:辩证的 (1)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结合 →→现实残酷,人却有主观能动性 (2)感觉是唯一可靠的认识源泉和标准 →→肉体的快乐和感官的快乐是一切快乐的起源和基础 最终导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快乐是唯一的终
极的善,而痛苦是唯一的恶。
3、伊壁鸠鲁的快乐的内涵
(1)精神的快乐高于肉体的快乐 真正的快乐不在于肉体的不死,而在于精神的快
乐。 (2)“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当需要吃东西的时候,面包和水就能给人极大
的快乐。” (3)满足既自然又必要的欲望
欲望的三大分类:
第一类:“既非自然也非必要的” 第二类:“自然而非必要的” 第三类:“既自然又必要的” “如果我们一时忍受痛苦,而可以有更大的快乐
“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一、生平为人 二、哲学前提 三、伦理思想
一、生平为人
1、一位身处乱世的哲人
(1)自由城邦时期:从“七贤”→→亚里士多 德
(2)马其顿统治和罗马共和国时期:希腊化时 代
(3)罗马帝国时期
2、一位受人尊敬的学者
(1)生卒(公元前341年,卒于公元前270年 ) (2)“花园学派”
随之而来的话,我们就认为有许多种痛苦比快 乐还好。”
(4)与昔勒尼学派的亚里斯提卜的快 乐主义的区别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肉体和感官的快乐是基础,但精神的快乐是终极。 亚里斯提卜的快乐主义: 肉体和感官的快乐就是终极。

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思想综述与遗产

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思想综述与遗产

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思想综述与遗产在伊壁鸠鲁看来,学习哲学真正的目的在于让人过上快乐的生活,下面是搜集的一篇探究伊壁鸠鲁哲学体系的,欢迎阅读参考。

伊壁鸠鲁出生于希腊萨摩斯岛,父母是雅典人,从小就开始接触不同的老师及学派,他熟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学说及皮浪的怀疑论学说。

在各城邦讲学后,于公元前305年在雅典创立了“花园”学园,他敞开大门欢迎妇女及奴隶前来学习,与学生的关系更像是朋友,他的学生们也同样给予了他强烈的忠诚感,他们着书立说,以膜拜自己的老师。

伊壁鸠鲁生活在希腊化时代,当城邦失去了依靠,心灵便无所归依。

动荡的生活让他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向内转移,为心灵找寻安身之处。

他以原子本体论为哲学基础,发展出快乐主义伦理学,使伊壁鸠鲁学派成为希腊化时代最为着名的派系之一。

一、伊壁鸠鲁哲学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诚然,伊壁鸠鲁的哲学体系的形成是由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而成,但其中的两点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一)社会背景“在亚历山大病逝后,将领们便掀起了瓜分帝国的狂潮,形成了三大王国。

”[1]人们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口中学习到的以城邦为本体的古典伦理学早已不复存在,战争使人们失去安身立命之所,城邦的破坏让人们的心灵家园也无所归依,人们不再从参与公共生活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是要考虑如何在个人与庞大帝国中来寻找自己的处世之道。

文德尔班就曾将这一时期的希腊定义为“探讨伦理的时期”[2],如何在大变化的时代下寻求自身的幸福便成为人们的不断思考的问题。

伊壁鸠鲁哲学就在这时登上历史舞台。

可以说,伊壁鸠鲁的伦理观首先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哲学治疗”,将人们从彷徨迷失中解救出来。

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的同时,研习伊壁鸠鲁提出的快乐主义伦理观,寻求内心的愉悦和灵魂的宁静。

许多人在探讨伊壁鸠鲁哲学时仅仅认为这是单纯追求享乐与自我感受的学派,在我看来,这是片面的。

我们应该认识到,伊式哲学的提出,有其内在深厚的社会积淀,伊壁鸠鲁只是在时代变革的转折点上积极寻找着救世良方。

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

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

伊壁鸠鲁(Epicurus)是古希腊哲学家,他的哲学被称为伊壁鸠鲁主义(Epicureanism)。

伊壁鸠鲁的哲学强调人们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的重要性。

以下是关于伊壁鸠鲁哲学中自然和快乐的要点:⚫自然观:伊壁鸠鲁认为自然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宇宙是由无数个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的。

他反对神话和超自然的解释,主张通过理性和观察来认识自然。

⚫快乐的追求:伊壁鸠鲁主义的核心理念是追求快乐。

他认为快乐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一切行动的动力都是为了获得快乐。

快乐被定义为无痛苦的状态,不仅包括身体上的快乐,也包括心灵上的满足和内心的宁静。

⚫避免痛苦:伊壁鸠鲁认为痛苦是人们应该避免的最大恶。

他将痛苦分为身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痛苦,主张通过智慧和理性的运用来减少痛苦的发生。

例如,对于身体上的痛苦,他主张适度的享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适度和简朴的生活:伊壁鸠鲁主义主张适度和简朴的生活方式。

他反对奢侈和过度追求物质财富,认为过度欲望会导致痛苦的增加。

相反,他主张减少欲望,满足基本的需求,并享受简单而美好的事物,如友谊、智慧和思考。

⚫友谊的重要性:伊壁鸠鲁认为友谊是快乐和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真正的友谊应该基于相互的理解、尊重和善意,而不是基于功利或利益。

通过与朋友分享快乐和痛苦,人们可以得到更多的满足和内心的安慰。

伊壁鸠鲁的哲学主张通过追求简朴的生活、避免痛苦、理性的思考和发展真诚的友谊来实现快乐和幸福。

他的哲学观点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和自身的满足感,而非社会的权力或物质的追求。

伊壁鸠鲁主义对后世的哲学和伦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哲学的代表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仅有好学的正派青年,还有奴隶、妓女等,伊壁鸠鲁对他们一视同仁,绝无歧视。

没有一个教师像伊壁鸠鲁那样,受到他的学生们的爱戴和尊敬,整个团体紧密团结在伊壁鸠鲁周围。

他们的主要饮食是面包和水,团体生活的经费很大部分主要靠自愿捐助,并且捐助金额并不太多,因为伊壁鸠鲁只接受最简朴生活所必需的钱财。

伊壁鸠鲁的身体状况不好,多年遭受着疾病的折磨,但是疾病丝毫不能削弱他的快乐,他以极大的勇气去承担疾病所带来的痛苦。

伊壁鸠鲁孝敬父母,对兄弟慷慨大方,对学生真诚、温和、直率、平易近人。

他给学生们的孩子写轻松愉快的信,并对学生的孩子认真抚养,甚至在他临终时他也写信嘱咐花园的继承人继续好好抚养他的学生梅特洛多诺和波力阿诺的孩子们。

伊壁鸠鲁终身未婚,没有自己的孩子。

伊壁鸠鲁虽然对弟子们和蔼可亲,但却不允许他们对他的学说质疑。

他认为自己已经清楚阐明了世界的本质,人生的真谛,学生们再无需探索更深的哲学,只需像宗教徒背教义一样将他的著作背熟了、理解透了、丝毫不差的继承就行了。

他的学生们对他非常信任,对他的话照做不误,丝毫不变,因而他的哲学学说一成不变的传递下去。

以至于整个两三百年中,伊壁鸠鲁学派的哲学内涵没有削减、增添、修改之处,意思就是这个学派的学说没有退化,也没有进步、发展,这个学派在伊壁鸠鲁之后在学术方面再没有进一步的贡献,因为学生们的思想全被圈在伊壁鸠鲁所划的学术圈子内。

伊壁鸠鲁对待别的哲学家就不像对待学生那样温和了,他对别的哲学家态度相当苛刻。

他对于人们所认为的他的老师Nausiphanes(诺昔芬尼)相当瞧不起,称他为软体动物。

他也不承认他的学说是来自德谟克利特的,他甚至认为从来都没有留基波这样一位哲学家。

①当然了,当时的许多哲学家对他的学说也是评头论足,极尽攻击之能事。

甚至说他不是真正的雅典公民,出身贫贱,小时与母亲挨家挨户骗几个小钱,帮父亲代课教书;说他是只知道声色犬马、口腹之乐的享乐主义者,与一帮下贱的奴隶、妓女混在一起;还说他是学术的骗子,没有真正自己的思想,是从德谟克利特那里剽窃来原子论,从昔勒尼派那里剽窃来快乐主义,并且损害败坏了德谟克利特学说的某些地方以彰显自己的不同。

尽管雅典哲学各派围剿伊壁鸠鲁学说,但是伊壁鸠鲁学派并没有被铲除,反而连绵不断,信众多且很虔诚,很有凝聚力,这几乎成了伊壁鸠鲁学派的一个特点。

伊壁鸠鲁于公元前270年逝世。

去世之前,他对死亡的态度非常从容。

虽然他的身体承受着极大的痛苦,他仍从容地洗了一个澡,喝了杯酒,告诉学生们不必伤心流泪,嘱咐学生们记住他的学说,记住他的嘱托。

伊壁鸠鲁一生著作很多,据说总共有三百卷。

这些著作不幸散佚了,只留传下几封书信及一些格言,这些书信都是他的著作的导论式纲要。

后人研究伊壁鸠鲁的学说除主要研究这些残存的部分,一般也研究伊壁鸠鲁的弟子卢克莱修哲学长诗《物性论》。

伊壁鸠鲁派“尊师”的特点使卢克莱修的《物性论》严格地重述伊壁鸠鲁的观点。

1.2哲学的意义哲学,按照习惯的理解,是对宇宙观和人生观一般问题的科学论述。

这种科学论述①【英】罗素著,何兆武. 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上卷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p308的目的是什么?对人类有何意义呢?被黑格尔称为人类导师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运用思辨的方法使人获得对真理的知识,获得真理知识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就能分享神一样的自我意识的极乐世界。

①所以,在他看来,最好的幸福只为哲学家敞开大门。

其他的人运用理性思辨不如哲学家深刻,只能获得次等的幸福。

而忙于生计的普通民众无暇思辨,则与幸福生活较遥远。

伊壁鸠鲁认为哲学不是少数人为思辨而思辨存在的,哲学存在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用,是实践一种哲学治疗,把人们从错误观念和扭曲性情中解救出来。

伊壁鸠鲁认为那个时代关于事物的看法存在着大量的错误观念,并且像瘟疫一样在人间广为流行,使人陷入悲惨处境,这说明人的灵魂深处有病,而且病入膏肓。

哲学就是要对人的灵魂疾病实施治疗,把人们从错误观念中解救出来,获得幸福。

除此之外,哲学没有任何意义。

在伊壁鸠鲁看来,哲学如果不能帮助治疗人的心灵疾病,就像医术不能帮助解除身体的疾病一样,那就毫无用处。

所以,伊壁鸠鲁的哲学就是要使人们树立对世界、对人生的正确观念,去除扰乱人们心灵的错误观念,使人们获得幸福人生。

伊壁鸠鲁毫不含糊地把哲学定位为治疗人的心灵疾病,这与亚里士多德将哲学定位为获得真知有着完全不同的意向性。

这一定位的不同,体现着二者对社会及大多数人的态度不同。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基调是满足的,他认为社会和人虽然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问题并不严重。

他认为社会存在着基本良好的秩序,贵族、平民、奴隶各在其位,各司其职。

他并不关注社会基层的平民、奴隶的疾苦,认为最好的东西应只限于少数人即贵族享有,而大多数人只应该满足于次等的东西。

比如幸福人生是少数人尤其是哲学家应有的,普通民众不该奢望不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贵族的情感。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观点大体上代表着他那时代有教育的人,有阅历的人们的流行见解。

”②伊壁鸠鲁伦理学基调与亚里士多德不同。

他生活于希腊化时代,看到长年的战乱使民众的生活颠沛流离,不再安定。

人们的内心充满着比过去更多的恐惧感,害怕死亡,害怕宗教,出于追求安全感而疯一样的追逐钱财、权力、地位、名誉等;相互之间,争权夺利、互相厮杀、歹毒凶狠、流血满地,暴力、战争、杀戮时有发生。

这些事实说明人的本体已腐败变质了。

因此,他的伦理学就是要找出本体变质的原因,找到解决的方法,治疗人的本体疾病。

当代学界关于哲学的目的、意义的争议依然存在。

一种观点认可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大多数现代人认为“哲学只是一种思辨性较强的意识形态,它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没有多大的直接联系。

”③因而,哲学被看作是“象牙塔”式的高雅论调,而知识或者说科学才被看作是解决人类现实问题的主要途径。

另一种观点则大为推崇伊壁鸠鲁的看法,认为人的本体深处存在着许多错误观念,这些错误观念使人痛苦万分;然而,人却意识不到自己有病,“真正的哲学必须明白自己的唯一使命就是担当观念治疗的任务。

”④我非常同意伊壁鸠鲁对哲学意义的解读,知识不是万能的,不能必然导致人的幸福生活。

现实①【德】文德尔班著,罗达仁译,《哲学史教程》.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p208②【德】黑格尔著,贺麟 . 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p225③丁智琼.哲学是一个诊所.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④包利民. 伊壁鸠鲁哲学意义的现代读解.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社会长期充斥着错误观念,人们普遍恐惧诸神,以为它们对人生前死后施加惩罚;人们恐惧雷鸣,闪电和其他自然现象,以为这是神灵在表达愤怒;人们恐惧占星术报告,以为它们预示人无法逃脱的命运;人们恐惧死亡,担心灵魂会坠入地狱;另外,人们无休止地追逐财富、权力、地位,无止境地享受美食、娱乐、性爱;然而无论他们拥有的多寡,他们都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焦虑、恐惧中。

对于人类的这些疾病,以及所导致的痛苦,宗教只会蒙蔽人,欺骗人,不但不能解除痛苦,反而造成人更大的痛苦。

“为思辨而思辨”的哲学无视这些痛苦,只在那里高唱论调脱离于现实生活。

伊壁鸠鲁将哲学的目的定为治疗,纠正人的错误观念,根治社会的病根。

如此,哲学才有存在的意义。

今天,现代文明和社会已经从物质方面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许多问题,但是人们却越发经受价值与目标、生存与意义、自由与责任等问题的困扰,诸如“不安、厌倦、冷漠、无聊、麻木不仁、时代病、人的机械化以及人与自己、与同胞、与自然界的异化等问题比过去出现得更为频繁。

越来越多的人看不到人生的意义,精神空虚,被焦虑的痛苦完全打垮,如著名作家三毛,著名企业家方宏等,无不聪明过人,但却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

知识解决不了焦虑,“要帮助人们解除灵魂上的焦虑和痛苦,离开哲学的指导是不可能的。

”①因此,伊壁鸠鲁对哲学意义的定位对今天的人仍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1.3幸福观概述伊壁鸠鲁的学说主要是关于个体人生如何幸福的学说。

在他看来,幸福是人生至高无上的目的,是高于道德的。

“道德的意义就在于它是达到或者增进人的幸福必不可少的条件。

”②幸福是人类从古至今不断追求的目标和理想,是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

关于什么是幸福,人们的理解不尽相同。

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梭伦认为拥有健康、安宁、顺利、一定的财富和好儿孙,以及愉快、光彩的死亡就是幸福,梭伦认为幸福是上天或神赐予人的。

苏格拉底认为幸福就是拥有知识和道德,而道德依赖于知识,由此而知,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获得幸福的前提、关键。

柏拉图认为美德和至善是幸福的内涵,快乐不是真正的幸福。

对他来说,至善只能依靠理性能力才可能达到。

他认为人的理性才是高级的,人的感性欲望和人的肉体感官需求是低级的,③快乐属于低级的感性,因此与高级的幸福不相容。

柏拉图贬低快乐,伊壁鸠鲁则认为幸福的全部内涵就是快乐,在他的理论中,快乐等同于幸福。

伊壁鸠鲁说:“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

”④伊壁鸠鲁认为快乐不像柏拉图认为的那样只与感性、欲望联在一起,与理性无关。

他认为快乐有感性欲求方面的,因此,实现幸福离不开欲望的满足,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状况。

但是,他更注重精神方面的快乐,重视理性对快乐的重要作用。

对于伊壁鸠鲁来说,幸福不等于物质生活的安逸,而是不喜不惧的心中宁静。

伊壁鸠鲁的幸福观以原子论的自然哲学为其哲学基础,坚持感觉论的认识论和唯物①刘明矾.精神疾病时代心理治疗的哲学反思.医学与哲学 . 2005,(4)②赵军政.西方幸福观管窥.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③吴卫华.简述古希腊理性主义幸福观.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④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p367主义立场,立足理性,强调个体自由,崇尚友谊与社会公正,反对宗教迷信,理性对待死亡。

伊壁鸠鲁认为幸福主要是心灵感受,是心灵的宁静。

他将追求幸福与学习哲学联系在一起,他说:“要得到真正的幸福,你就必须为哲学服务,凡是倾心降志地献身于哲学的人,他用不着久等,他立即会变得自由,因为服务于哲学本身就是自由。

”①在他看来,学习哲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幸福生活。

希腊哲学在古典时期偏重强调共同体价值和公民德性,忽略了个体的独立性以及个人的苦乐感受。

希腊化时代,痛苦广泛流传着,尤其是社会基层的民众更是感受着重重的痛苦。

往日的公民精神所剩无几,恐惧代替了希望,生命的目的与其说是成就某种积极的善还不如说是逃避不幸。

伊壁鸠鲁顺应时代的潮流,响应民众的心声,一反长期以来忽略人的自然诉求的传统,着重关注个体的幸福与痛苦,尤其是他关注的对象不再是部分人而是绝大部分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