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壁鸠鲁的快乐论及其伦理反思
谈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浅析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一.快乐主义的基本内容快乐主义的伦理学说,是伊壁鸠鲁哲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中心是人生问题。
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快乐就是人生最高的善。
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快乐是幸福人生的开端也是其终结,因为快乐是唯一的生而为善的东西。
由快乐出发,人生开始了各种选择和取舍,并把快乐的感觉作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所以,快乐也是人生的全部归宿。
但是,伊壁鸠鲁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指奢依放荡的快乐,而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他所说的快乐主要是指持久的,不伴随或较少伴随痛苦的快乐,即心灵的快乐。
他所说的快乐我们的一种“自然的快乐”,指身体健康和灵魂平静。
伊壁鸠鲁从理性出发,他区分了三类不同的欲望:第一类是自然的也是必要的欲望。
这是为了维持人的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如吃饱穿暖,渴饮困睡,其目的在于消除体内的痛苦。
;第二类是自然的,但是却是不必需的欲望,如性欲的满足,或者奢侈的宴饮,这类欲望的满足同样体现为快乐,但却不能增加新的快乐;第三类是既不自然又不必需的欲望,而是由虚幻观念产生的。
认为这种欲望违背了人的天性。
如虚荣心、权利欲的满足,当然同样可以给人带来快乐。
伊壁鸠鲁认为,自然的又必要的欲望可以解除痛苦,例如渴的时候想喝水。
自然而非必要的欲望则是指仅能使快乐多样化而不能消除痛苦。
同时,我们可以把人的欲望归结为:自然欲望和社会欲望。
自然欲望带来的痛苦是可以祛除的,而社会欲望则是无止尽的,使人陷入无边的痛苦。
所以,我们看到虽然是自然但却不是必要的以及那种既非自然又非必要的欲望,需要我们节制与抛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获得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在区分三类不同快乐的同时,伊壁鸠鲁还区分了动态快乐和静态快乐。
他认为,前者是欲望的要求和满足,如娱乐和高兴,后者是痛苦的消除,如无饥无渴、无欲无求的轻松状态。
,心灵的快乐、静态的快乐才是一种最高的快乐、最高的善。
伊壁鸠鲁快乐主义对大学生的有益启示

伊壁鸠鲁快乐主义对大学生的有益启示(一)快乐与善的关系伊壁鸠鲁主张快乐本身就是善,因此快乐也即是生活所追求的目的。
伊壁鸠鲁曾言:“快乐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辛福生活是我们天生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高目的乃是得到快乐,而以感触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
既然快乐本身就是善,人们理应去主动寻求和享受人间的快乐;但伊壁鸠鲁同时强调快乐绝非是专门追求物质的满足和感官的享受,更绝非是沉溺于平庸和奢靡的享乐主义,而是通过控制和减少内心不必要的欲望从而获得的精神宁静。
(二)快乐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具有两种形态,一是来自于身体上的动态快乐,一是来自于精神上的静态快乐。
虽然快乐常常被人们体验为静态与动态的统一,但是静态的精神快乐价值远高于动态的肉体快乐,因为动态快乐给人们带来的只是短暂的欢娱,并且这种欢娱时强时弱,只有静态快乐能给人们带来持久稳定的幸福。
因此静态快乐才是一种完美的快乐,人们不应只陷入动态快乐便停滞不前,而应进一步通过节制欲望谋求静态快乐。
(三)快乐是一个发展过程伊壁鸠鲁认为对快乐的追求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快乐的最高境界是肉体上完全无痛苦和精神上完全无纷扰,但伊壁鸠鲁认为这样的境界实际上难以企及,因为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层次,我们便不再需要任何东西,这样与神无异,但我们毕竟不可能成神。
所以人们追求的快乐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是动态的,在满足一定的生活所需之后,再去追求静态的愉悦,而且要注重把握尺度,既不能只沉溺于身体上的动态快乐追求享乐,也不使自己陷入盲目的静态快乐而脱离现实。
(四)快乐与古希腊传统四美德的关系伊壁鸠鲁以快乐为核心把古希腊传统的四美德——爱智、公正、节制、勇敢,纳入了其伦理体系,认为“各种美德都与愉快的生活共存,愉快的生活是不能与各种美德分开的”,由此美德就变成了人们借以达到快乐的手段。
人们凭借智慧美德可以接近快乐、达到快乐、拥有快乐,尤其是有助于获得长久的、心灵上的静态快乐。
论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学

论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学伊壁鸠鲁是希腊哲学家之一,他的快乐主义伦理学成为了古代伦理学的一种流派。
他认为快乐是人类生活的终极目标,并通过理性思考、自我控制和互助合作的方式来达到快乐。
伊壁鸠鲁将快乐分为“精神快乐”和“肉体快乐”两种。
他认为精神快乐是最高境界的快乐,这种快乐源自于理智思考和对道德的实践。
而肉体快乐则是人类本能的愉悦感受,如食物、性爱、睡眠等。
他认为肉体快乐与精神快乐相比,只是一种低级的快乐。
在伊壁鸠鲁看来,快乐和幸福是由人类的内心所决定的,而不是由外部因素所决定的。
因此,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和理性思考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从而实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伊壁鸠鲁提出了四个基本原则来指导人们实现快乐和幸福。
首先,他强调了理性思考的重要性,认为我们需要通过深思熟虑的方式来考虑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其次,他强调了自我控制的重要性,认为我们需要抑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以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第三,他提出了互助合作的原则,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合作相互帮助,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最后,他强调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认为我们应该爱护自己的生命,并尽可能地延长寿命,以享受更长久的快乐和幸福。
在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学中,他认为道德是快乐和幸福的关键因素之一。
他认为道德行为可以使我们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快乐,而不是为了符合社会的期望或道德规范而奉行道德行为。
他认为道德的本质是以人类的快乐为最终目标,因此,我们应该在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中考虑道德和快乐之间的平衡。
总的来说,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学是以快乐和幸福为终极目标,提倡通过理性思考、自我控制和互助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快乐和幸福。
他认为快乐是自我内在的,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来实现。
此外,他还强调了道德在实现快乐和幸福中的重要性,认为道德的本质是以人类的快乐为最终目标。
伊壁鸠鲁快乐主义

二、哲学前提
1、本体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追求自我的快乐(不要把希望寄托于神) 2、认识论:辩证的 (1)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结合 →→现实残酷,人却有主观能动性 (2)感觉是唯一可靠的认识源泉和标准 →→肉体的快乐和感官的快乐是一切原 →→追求自我的快乐(不要把希望寄托于神) 2、认识论:辩证的 (1)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结合 →→现实残酷,人却有主观能动性 (2)感觉是唯一可靠的认识源泉和标准 →→肉体的快乐和感官的快乐是一切快乐的起源和基础 最终导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快乐是唯一的终
极的善,而痛苦是唯一的恶。
3、伊壁鸠鲁的快乐的内涵
(1)精神的快乐高于肉体的快乐 真正的快乐不在于肉体的不死,而在于精神的快
乐。 (2)“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当需要吃东西的时候,面包和水就能给人极大
的快乐。” (3)满足既自然又必要的欲望
欲望的三大分类:
第一类:“既非自然也非必要的” 第二类:“自然而非必要的” 第三类:“既自然又必要的” “如果我们一时忍受痛苦,而可以有更大的快乐
“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一、生平为人 二、哲学前提 三、伦理思想
一、生平为人
1、一位身处乱世的哲人
(1)自由城邦时期:从“七贤”→→亚里士多 德
(2)马其顿统治和罗马共和国时期:希腊化时 代
(3)罗马帝国时期
2、一位受人尊敬的学者
(1)生卒(公元前341年,卒于公元前270年 ) (2)“花园学派”
随之而来的话,我们就认为有许多种痛苦比快 乐还好。”
(4)与昔勒尼学派的亚里斯提卜的快 乐主义的区别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肉体和感官的快乐是基础,但精神的快乐是终极。 亚里斯提卜的快乐主义: 肉体和感官的快乐就是终极。
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的人生哲学_26_30

他必须了解如何把自己从身外世界解脱出来,如何只在自己身上寻找幸福。
“因为他没有战胜他身外世界的力量,他就必须战胜他身内的世界,他必须战胜外在世界给予他的影响。
这些影响在于外界和生活在一个人身上激起的感情和欲望。
”①关于身体健康这一点自然是人人都企求的,但是人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疾病的烦扰的。
那么当遭遇疾病折磨时,人是否就意味着与快乐无缘了呢?并不尽然,当人的身体承受疾病折磨时,伊壁鸠鲁认为“持续的痛苦在身体中不会存在很久。
相反,极度的痛苦只会短暂地存在。
那种几乎压倒快乐感觉的剧烈身体疼痛不会持续许多天。
久病的人甚至有可能感到远远超过痛苦的身体快乐。
”②这并不是空谈,伊壁鸠鲁自己就亲身体验了这一点。
伊壁鸠鲁一生有很长的时间都经受着疾病的折磨,但是他却处理得当,依然享受到心灵的宁静,即快乐。
他之所以能在病痛中感受到快乐,是由于他的哲学思想。
他认为人在遭受不幸时,要清楚地明白发生的事情是无法变更的,因而,不要烦躁,要幸福地回忆过去的好事,让心灵恢复平静,同时,要一直坚持学习哲学,即使在病中也要坚持,因为快乐是与学习哲学相伴随的。
在学习哲学中,快乐一直伴随着知识的增长过程,快乐并不是在学习之后才来到的,相反,快乐和学习一道前进。
另外,我们在遭受某些身体的痛苦之后,就能学会避免其他类似的痛苦。
伊壁鸠鲁在临终书信中对学生说,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的结石病和胃病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他用回忆和学生讨论哲学而保持心灵宁静,因而他依然感到这一天他是快乐的,幸福的。
快乐对人是极好的,那么对人来说,快乐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亚里斯提卜认为人应该尽可能享受得多,尽可能享受得有劲头,即要不顾一切地享乐。
伊壁鸠鲁虽然认为快乐是首要的好和天生的好,但是并不主张人时时刻刻追求快乐。
他认为“只有当我们在缺少快乐就会感到痛苦时,快乐才对我们有益处。
当我们不再痛苦时,我们也就不再需要快乐。
”③所以,快乐虽好,但我们不能贪得无厌而应该懂得知足,珍惜。
伊壁鸠鲁快乐学说的本质解读

伊壁鸠鲁快乐学说的本质解读伊壁鸠鲁的快乐学说,也被称为“伊壁鸠鲁主义”或“伊壁鸠鲁伦理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提出的一种伦理学理论。
该理论的本质解读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首先,伊壁鸠鲁的快乐学说强调了人类追求快乐的本能。
他认为,一切人的行为都是出于对快乐的追求,或者为了避免痛苦。
在伊壁鸠鲁看来,快乐是人类最终的目标,而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制定的。
因此,他提出了“快乐是善的根据,痛苦是恶的根据”的观点,强调了快乐对于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其次,伊壁鸠鲁的快乐学说也包含了一种理性的元素。
他认为,人类应当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行为来追求快乐,而不是被欲望和情感所左右。
他主张人们应当通过自律和节制来控制自己的欲望,以达到真正的快乐。
因此,伊壁鸠鲁的快乐学说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理性主义的伦理观。
此外,伊壁鸠鲁的快乐学说还包含了一种相对主义的成分。
他认为,快乐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东西,但不同的人对于快乐的定义和实现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他主张每个人都应当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求来追求快乐,而不是盲目地追随他人的标准或期望。
这种相对主义的观点使得伊壁鸠鲁的快乐学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包容性。
总的来说,伊壁鸠鲁的快乐学说是一种强调快乐追求的伦理学理论,同时也包含了理性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元素。
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自律的行为,每个人都可以追求并实现真正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又是道德行为的根据。
这一理论在古希腊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伦理学和道德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伦理的快乐——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学辩驳

自然的但不是必要 的; 有的既不是 自然的也不是 必要 的, 而是 由于虚 伊壁 鸠鲁( pc rs 公 元前 3 1 E iuu , 4 一前 2 0年 ) 阿瑞斯 提普斯 7 在 幻 的 意 见产 生 的 ” 1 ( i ip s的享乐主义、 Ar t u ) sp 德谟克利特 的原子论的基础上 , 首次建立 了 211 自然的和必需的欲 望,也就是 维持人正 常生理 需要所必 .. 以感觉主义为 出发点 ,以追 求个人 的身体无痛 苦和 灵魂 的无干扰为 需的物质条件 , 是人 的生命存在 的前提 , 它是 为 了消除 肉体 的痛苦 , 目的的快乐主义伦理 学体 系。然而 , 几千年 以来 , 的快 乐主义伦理 他 以求身体 的快 乐, 比如 : 食、 、 衣、 住 行等基本需要。 他说过 :一切善的 “ 学 一 直 受 到 误 解和 批 判 , 视 为 纵欲 主 义和 享 乐主 义 学 说 。 其 实 , 被 细 根源都 是 口腹 的快 乐, 哪怕是智慧和文化也推源于此 ”1 [ 7 。这些论述 , 细 阅读伊壁鸠鲁留下的文章 、 书信 , 我们将揭开快乐主义伦理学的面 也正是后人将他 的伦理学视为纵欲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根源。其实不
伦 理 的快 乐
— —
为伊壁鸠 鲁快 乐主义 伦理 学辩驳
李久 华 (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 学院)
摘要 : 伊壁鸠鲁建立的以追求个人的身体 无痛苦和灵魂 的无干扰为 目的 的 快 乐 。 的快 乐主义伦理 学体系 , 认为人生的 目的就是追 求快乐 , 乐就是 人生最高 快 21身体的快乐 . 的善。然而 , 人们将其理论误解纵欲主义和享乐主义学说。事 实上 , 他所说 的 所谓 身体 的快乐 , 就是指人的欲望的要 求和满足 , 是一种感觉快 快 乐, 主要是指人 的精神快乐 , 遵从理性和 德性指 导的快 乐。 他将生理学意义 乐。 伊壁鸠鲁对身体 的快 乐的论述基于其对人的欲望 的考察。 他把人 上 的快 乐提升到 了道德的快乐 , 予人的快 乐以道德价值。 赋 的欲望分为三种 :在所有的欲 望中, “ 有的是 自然 的和必要的 ; 有的是 关键词 : 伊壁鸠鲁 快乐主义 精神快 乐 德性
解读伊壁鸠鲁的论快乐

解读伊壁鸠鲁的论快乐伊壁鸠鲁快乐于我们乃至善且自然之追求,正因为如此,我们并不选择每一种快乐,而是偶尔放弃多种快乐,因为这些快乐会带来更大的不安;同样,我们认为许多痛苦优于快乐,因为当我们长期忍受痛苦之后,更大的快乐便随之而来。
就其与我们之自然联系而言,每一种快乐都是善的,然而并非每一种快乐都是可取的;同理,虽然每一种痛苦都是恶的,但并非每一种痛苦从本质上都应当加以躲避。
不过,我们必须依据某种鉴别的尺度,通过权衡利弊来形成对于一切事物的判断。
因此我们有时将好事视为坏事,反之则将坏事视为好事。
必须看到,有些欲望是自然地,另一些欲望则是无益的;在自然的欲望之中,有些是幸福之所需,有些是身体安康之所需,而另一些只在维持生计······苦恼活=或源于恐惧,或源于无益的毫无节制的欲望。
然而,倘若一个人能克制欲望,他便为自己赢得了彻悟人生的至福······在种种欲望之中,所有那些即使无法满足也不导致痛苦者,均属不必须之列。
而当其所求之目标难以实现或似乎有可能带来危害时,此类欲望随即烟消云散······有此自然的欲望即使无法实现也不带来痛苦之感,人们却求之不舍。
此类快乐队均源于无聊的想象,其所以示能驱散,并非本质使然,实乃根于人之幻想……无论是拥有巨额财富,还是荣誉,还是芸芸众生的仰慕,或任何其他导致无穷欲望的身外之物,都无法了结心灵的烦扰,更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我们不可悖逆天性,而应顺性而为。
所谓顺性,乃是去满足必需的欲望,以及自然的欲望,如果后者并不带来危寄害的话。
反之则应严加抵御……顺性而不为妄言蛊惑者,可独立于天地之间。
凡满足天性者,一点一滴便足以使人富有;而若是填补欲壑,纵然是万贯家财,所带来的也不是富有,而是贫困。
你之所以困难重重,乃因为忘却天性,是你为自己设置了无穷的恐惧与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壁鸠鲁的快乐论及其伦理反思唐土红1 喻权良2*(1.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2.长沙理工大学图书馆,湖南 长沙 410076)[摘 要] 伊壁鸠鲁的快乐论认为,快乐是天生的最高的善,理性是快乐的工具,哲学是医治心灵痛苦的良药,美德是获得快乐的手段。
他的思想曾一度受到普遍欢迎,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其快乐论,对于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教育极具警示意义。
[关键词] 伊壁鸠鲁 快乐 伦理 理性[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15(2006)03-0071-05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年~公元前270年)生于萨莫斯岛,创办过 伊壁鸠鲁花园。
他在政治上属于中小奴隶主的反马其顿党,在哲学上坚持的是原子论唯物主义路线,他把哲学分为物理学、逻辑学、伦理学三部分。
其中,前两者仅仅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人生的快乐,这也就是他认为的伦理学任务。
本文就其中的快乐论及其对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教育作些审视。
一 何为快乐!!!伊壁鸠鲁快乐论的内容和性质伊壁鸠鲁把快乐作为道德的前提和标准,提出 快乐是天生的最高的善。
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而以感触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
[1](P367)他把快乐与善联系起来,以快乐作为善的标准,把善归结为快乐,典型地表现出快乐主义的特质。
关于快乐的规定,用他的话来说就是 我们所谓的快乐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1](P368)具体说来,他指的快乐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就快乐的内容而言,快乐包括身体快乐和精神快乐,所谓身体快乐是指维持人的生命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得到满足。
他把人欲分三种:(1)自然的和必要的欲望,也就是为了维持人的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如吃饱穿暖、渴饮困睡,其目的在于消除体内的痛苦。
一切善的根源都是口腹的快乐,哪怕是智慧与文化也必须根植于此。
[2](P309)如果吃穿不能满足,人无法生存,哪谈得上快乐呢?(2)自然而不必要的欲望,如奢侈的宴饮、过度的物质享受,他认为这种欲望只不过是种类变化的快乐,因而 不必要。
他一方面强调基本物质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反对过度纵欲, 最能充分享受奢侈品的人,也就是最不需要奢侈品的人。
[1](P369)(3)既非自然又非必要的欲望。
如贪财、贪权等,认为这种欲望违背了人的天性,纯粹是 虚浮的,是人为制造的,当然不必要。
他反对把钱财和奢侈生活看得比灵魂的 宁静更重要,因为在他看来,痛苦来自于欲望的不能满足。
天性所要求的财富是有限的,而且很容易得到;而虚浮(荒谬)的欲望所要求的财富则是无限的。
[3](P94) 谁总觉得得到的少,那就什么也满足不了他。
[3](P97)欲壑难填便会产生道德上破坏性的动机,就会因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产生痛苦。
因此,他极力主张把人欲减少到最低限度,即自然而必要的欲望。
这样,一方面消除了那些难以满足的、徒劳的非份欲望,避免了与他人的冲突,保持了平静的心境;71*[收稿日期] 2006-03-11[作者简介] 唐土红(1976-),男,湖南临武人,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科系博士研究生;喻权良(1969-),男,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图书馆讲师。
另一方面,因为它很容易得到满足, 凡是自然的东西,都是最容易得到的。
[3](P104)并且一旦满足,就能给人带来很大快乐。
面包和水,当它们被放入饥饿的嘴唇时,就能带来最大可能的快乐。
习惯于朴素的、简单的饮食就可以保障为健康所需要的一切,能使一个人满足生活必需品而不挑剔。
[4](P649)身体快乐之外,便是精神快乐。
对伊壁鸠鲁而言, 快乐不等于物质上的安逸,而应是 不喜亦不惧的泰然抑或是精神上的愉悦。
他认为,身体的快乐只与 现在的感触有关,而精神的快乐则包括了 过去与 未来,它既可以通过记忆回想过去的快乐,也可以通过想象展望未来的快乐。
在两种快乐中,他更强调精神的快乐,认为身体的快乐是暂时的、表面的,而精神的快乐才是深刻的和持久的。
构成快乐生活的不是无休止的狂欢、美色、鱼肉以及其它餐桌上的佳肴,而是清晰的推理,寻求选择和避免的原因,排除那些使灵魂不得安的观念。
[4](P649)(二)就快乐的性质看,它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他的快乐论是从感觉主义认识论出发的。
伊壁鸠鲁坚信感觉的可靠性,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是一切知识的最初来源。
人永远要以感觉作根据,因为 一切善恶吉凶皆在感觉之中。
[3](P102)具体到快乐论来,所谓快乐也不过是人自身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并且,这种感受是他人无法取代的。
这样,他把认识论的感觉运用于伦理学,并借此证明他所倡导的 快乐是善,痛苦是恶的正确性,进而为人们趋乐避苦提供哲学依据。
他认为,人生中所有的善,包括 智慧与学识都源于口腹之欢。
如果抽掉了嗜欲的快乐,抽掉了爱情的快乐以及听觉与视觉的快乐,我们就不知道我还怎么能够想象。
[2](P309)其二,他的快乐论把快乐当作最高的善。
从宏观看,伊壁鸠鲁的整个伦理学乃至哲学,都在试图解决什么是快乐以及如何获得最大的快乐。
他曾指出,每一种快乐就其本身的性质而言,都是一种善,而一切痛苦都是恶。
他甚至认为,快乐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不管是法律、正义、友谊还是美德,凡是给人带来快乐的就是好的,否则便是恶的。
就个人而言,追求快乐是人的本性和奋斗目标,也是衡量个体是否幸福的惟一标准。
我们说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
[3](P103)因此,人要慎重地选择自己的行为,看它们是否有助于自身的快乐和幸福,而不至于与快乐和幸福冲突。
其三,他的快乐论是消极的、被动的。
伊壁鸠鲁所主张的快乐,主要强调 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是一种不伴随或少伴随痛苦的快乐,即心灵快乐。
他从反面判定快乐本身,认为善就是逃避恶,快乐就是无痛苦,把没有痛苦本身当作了快乐,而且是最真实的快乐。
快乐的量的极限,就是一切能致使痛苦的事物的排除。
[1](P369)对伊壁鸠鲁而言,作为个体性直接证明的快乐,人类个体是可以而且应该在自身中找到的。
为了肉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来考虑一切取舍,因为肉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乃是幸福生活的目的,我才竭力以求避免痛苦和恐惧。
[3](P103)伊壁鸠鲁以 消极的快乐来消除痛苦,保持心灵平静,在当时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个人命运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产生了共鸣,为不少人所追捧。
二 怎样快乐!!!伊壁鸠鲁快乐论的手段和途径伊壁鸠鲁认为,灵魂的安宁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用什么方法能将灵魂从不安宁的状态中拯救出来呢?他提出了两大命题作为达到快乐的手段,即理性方式和道德行为途径。
(一)通过理性方式获得快乐伊壁鸠鲁很重视理性的作用,认为理性给了我们一切取舍的理由和最大福利。
它能使人正确认识宇宙和人生,消除神、死、欲望在灵魂中造成的纷扰。
理性能使我们思议肉体的终结和消散,而使我们解脱对未来的畏惧,理性使我们如此完备地得到生命所能得到的一切快乐。
[3](P95)人应该用理性指导自己的行动,审慎地做出选择。
具体而言,在物质上要讲究知足,因为 知足是件大善,∀∀当需要吃东西的时候,面包和水就能给人极大快乐。
[3](P104)只要内心知足,就会使灵魂宁静,就可以体会到一种独特的快乐;反之,则欲望有增无减,最后必然是不幸的。
这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人的感观快乐源自于欲望的满足,但并非一切欲望都是自然的,更不意味着一切欲望都该满足的,如何恰到好处地取舍各种欲望,这就须用理性加以辨别。
在精神上,伊壁鸠鲁认为只有遵循理性的指导,心灵才会无痛苦和无纷扰。
最大的善,乃是明智。
[3](P105)明智是众善之源,与人为善,与己幸福。
人要对快乐进行理性取舍,快乐固然是善,但并非一切快乐都是可取的,某些快乐从目前看是快72乐,但从长远看,不一定是快乐,它或许会带来更大的痛苦。
所以,当有些快乐带来更大痛苦时,我们要放弃这种快乐,而当一时痛苦会产生更大快乐时,我们就该接受这种痛苦,这就要有理性、明智或审慎的德性。
一个人除非审慎地、正大光明地、正当地活着就不可能愉快地活着;没有人会审慎地、正大光明地、正当地活着而不愉快地活着。
[3](P105)只有理性地计算我们所遇到的快乐和痛苦,并做明智选择,才能达到最大快乐。
在人生道路上,伊壁鸠鲁认为,实现人生快乐,仍需理性指导,理性不仅使我们感受到目前的快乐,还可以使我们思议未来的快乐。
他认为人既不要做必然命运的奴隶,也不要迷信机遇,而应在理性指导下,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这样才能使自己过上幸福愉快的生活。
伊壁鸠鲁不仅强调了理性的重要性,而且还把它用之于应对神与死给人所带来的恐惧之实践中。
伊壁鸠鲁身处希腊刚沦亡于马其顿的乱世,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普遍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宗教、占星术、巫术等神秘主义的东西经由统治者的倡导广为流传。
人们普遍相信神,认为神能干扰人世、保护道德,对人有巨大的威慑性。
在当时,神与死已成为希腊人内心恐惧的根源,也被统治阶级藉此作为维护社会安定和秩序的意识形态。
伊壁鸠鲁敏税地意识到了这一点,认为要从根本上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快乐就必须消除导致灵魂紊乱和恐惧的根源,理性地对待侵扰人们灵魂的主要因素,即对神的恐惧和对死亡的恐惧。
1.理性地对待神。
伊壁鸠鲁并不否认神的存在,但他所肯定的神根本不同于人们所想象的神,他认为众人肯定的神是虚妄的假定,必须予以摒弃。
摒斥众人所信的神灵的人,并不是不敬神灵的人,拿众人所存的关于神灵的意见加在神灵身上的人,才是不敬神灵的。
因为众人关于神的开动都不是从感觉得来的概念而是虚妄的假定。
[3](P101-102)那么,真正的神是什么呢?他认为,真正的神并不是超自然的东西,而是由原子构成的,它不存在于任何一个世界,而只存在于各个世界之间,并且它既不干涉人事,更不扰乱人们的生活,他甚至宣称,神根本没有兴趣关心平淡无奇的世俗世界。
凡是幸福者和不灭者(即神)自身既无烦恼,也不使任何他物烦恼。
伊壁鸠鲁通过对众人信从之神的理性排斥,把神逐出世界之外,与凡人断绝往来,既无法赏赐人,也无法伤害人,因而丧失了对人的一切威力。
因此,人们没有必要害怕神,恐惧神,而应保持心灵的宁静,把握自己自为自足的快乐生活。
2.理性地对待死。
伊壁鸠鲁要人们理性地对待死亡,消除对死亡的恐惧。
在他看来,人的身体和灵魂都是由原子构成,死之前,灵魂原子同肉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人便有了感觉;死之后,灵魂与身体的构架已经解体,原子随之消散,人便失去了感觉, 死亡无非就是感觉的丧失,[3](P102)因而,人毫无理由惧怕死亡。
为死的预感而痛苦,这是荒谬的, 如果有人说他之所以害怕死,并不是因为死在当前使他难过,而是因为死还未到使他难过,那就是个傻瓜了。
一件事情在当前并不使一个人忧虑,反而在未到时使他烦恼,这是很荒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