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环境卫生学检测要求[001]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与要求内容

为了合理规范我院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可比性,特作如下规定及要求:一、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按规定的要求开展监测项目,严格遵守规定的监测时限,真实规范采样,完整填写申请单。
按时(每月底前)做好报表工作。
二、各科室(部门)对每月监测结果要进行效果评价并将资料妥善保管。
对不合格项目要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达到不断持续性改进的目的。
三、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要务真求实,对不合格项目应如实上报。
避免单纯追求合格率,而虚报、闹假、走形式。
经核实将按奖罚条例进行重奖、重罚。
四、检验科(细菌室)保证对全院各科室(部门),监测所需合格采样试管、培养皿的供应,并每月做无菌试验。
按要求做到培养时限准确、中和剂添加正确、报告结果规范。
五、检验科(细菌室)对各科室(部门)送检的采样标本有不合格,采样不规范,申请单填写不符合要求的,有权拒绝出示报告结果。
六、感染控制科对全院重点科室(部门)的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负责监督、并开展随机抽查采样监测。
各科室应积极主动配合,对在随机抽查采样中态度不端正、找借口、推诿等影响工作正常进行的,将按奖罚条例进行扣罚。
七、各科室(部门)监测时间具体安排㈠重点科室(部门):⑴Ⅰ、Ⅱ类科室及相关科室手术室、新生儿里间、监测时间:每周一次(周二)。
内镜室1w、供应室3w、产一科1w、产二科1w、母婴同室1w、分娩室2w、人流室1w等。
监测时间:每月一次。
(第1w、2w、3w)、(3*、9*)㈡普通科室(部门):Ⅱ、Ⅲ、Ⅳ类科室及相关科室外科(换药室)3w、五官科1w、儿一科3w、儿二科3w、儿三科3w、新生儿科3w、妇一科2w、妇二科2w、、检验科3w、血库3w、医疗废物储存室2w、放射科2w、病理室1w、外科3w、注射室2w、换药室2w、泳吧1w、妇科门诊1w、儿童乐园3w、儿科门诊治疗室3w、手足口病诊室2w监测时间:每月一次。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6篇)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____年版)》《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____年版)》的有关具体要求,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根据我院实际制定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提高监控效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全院重点部门及各科室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消毒后(灭菌后)物品等的监测。
三、监测要求各科室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按时规范采样,检验科负责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院感科负责制定监测计划并指导科室完成监测工作。
当可能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要及时进行监测。
如监测结果不合格,检验科要向院感科及所在科室报告,院感科与科室一起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复检至合格为止。
四、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1、紫外线灯管强度的监测频次新领紫外线灯管使用前进行强度监测,使用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强度监测(____月、____月)。
2、灭菌剂、消毒剂及灭菌物品、消毒物品染菌量的监测频次使用中灭菌剂及灭菌物品每月进行细菌监测,使用中消毒剂及消毒物品每季度进行细菌监测。
3、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培养及透析液内毒素的检测频次1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培养每月一次,透析液内毒素检测至少每____个月一次。
透析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每台透析机至少每年检测一次。
4、消毒内镜、灭菌内镜监测频次消毒内镜每季度进行细菌监测,灭菌内镜每月进行细菌监测。
5、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监测频次(1)洁净手术室及洁净部门:每月监测一次,不同级别手术间每月至少监测一间,每年每个房间至少监测一次。
(2)非洁净手术室(眼科、美容科)、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重症加强治疗室、消毒供应室、血液透析室、口腔科、腔镜室、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每季度监测一次,加床超过20℅以上应当月进行监测。
医院环境卫生学检测要求word精品

医院环境卫生学检测要求环境卫生学检测范围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室。
普通手术室,导管室,产房,新生儿室,早产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 室,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存放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
普通病房的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血液净化室,消毒供 应中心检查包装及灭菌区。
传染科和病房。
二 环境卫生学检测时间i, n 类环境每月一次。
川,w 类环境每季度一次。
当医院有感染流行,怀疑于医院感 染流行病学因素有关时,及时进行检测。
三 环境卫生学检测方法㈠ 空气1•时机 室内环境清洁消毒处理后, 关闭门窗无人走动情况下, 静置十分钟后采样 2. 方法 室内面积w 30 m 2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内外点的布局位置距墙壁 1m 处,高度距地面不低于 80 c 血,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边缘,暴露5分钟 盖好送验3.标准 I 类环境w 10cuf / m3;n 类环境w 200 cuf / m3;川类环境w 50 cuf / m3 ㈡物体表面 •内容 根据科室特点重点监测, 如治疗台, 雾化器, 氧气湿化瓶, 体温计, 病床, 床旁桌椅等 .时机 选择在清洁消毒后或使用前采样,如暴发流行则尽可能对未消毒处理的现场进行采样,并增加采样点 3•方法 棉拭子涂抹法, 小于1 m 的平面全部涂抹,大于 1 m 的平面用1 — 4个5cmx 5 cc 大小的标准灭菌规格板,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抹各5次,立即送验。
4标准I,n 类环境w 5cuf /cc 2 ;川类环境w 10cuf /cc 2 ;W 类环境w 15cuf / c 2。
无菌物品不得检出细菌。
㈢ 手卫生 1时间 每月对I, n 类环境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消毒效果检测,川,W 类环境每 季度监测,怀疑医院感染爆发于医务人员手卫生有关,应及时监测。
2 方法 手卫生后采样, 采用六步洗手法 5指并拢, 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 脱液浸湿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 2次,一只手涂擦面 积约 30 c 2,立即送验。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

1. 采样时间:常规在消毒处理后进行采样。
2. 采样方法:用 5cm×5cm 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 采样面积≥100cm 2 ,连续采样 4 个,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 液的棉拭子 1 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 5 次, 并随之转动棉 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入 10ml 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 洗脱液试管内, 即将送检。
门把手等不规则物体表面用棉拭子直接涂 擦采样。
3.结果判定:1. 采样时间:消毒处理后或者规定的通风换气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 样。
采样前关好门、 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 静止 10min 进行采样。
2. 采样方法:平板暴露法,根据室内的面积决定。
(1)室内面积≤30 ㎡,设内、中、外对角线 3 点,内外点布点 部位距墙壁 1m 处; 室内面积>30 ㎡,设 4 角及中央 5 点,4 角的布点 部位距墙壁 1m 处。
范围洁净手术室;其他洁净场所 非洁净手术室; 产房;导管室;重 症监护病区;新生儿室等 母婴同室; 血液透析室; 消毒供应中心的无菌物品存放区; 其他普通 住院病区等普通门(急)诊及其检查、治疗(换 药等) 室;感染性疾病门诊和病区菌落总数(CFU/cm 2 )≤5≤5≤10≤10环境类别 Ⅰ类Ⅱ类Ⅲ类Ⅳ类(2)采样方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 9cm)放在室内 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 1.5m ,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 于平板旁,暴露 5min ,盖好后即将送检。
3. 结果判定:Ⅱ类区域:空气平均菌落数≤4 CFU/(15 min ·平皿); Ⅲ、Ⅳ类区域:空气平均菌落数≤4 CFU/(5 min ·平皿)。
洁净手术室空气净化微生物监测包括静态 (空态) 空气采样和动 态空气采样。
1. 静态(空态)空气采样(1)采样时间:新房验收、净化设备检修或者更换后,在洁净系 统自净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是为了确保医院环境的安全、卫生和舒适,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以下是一篇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水平,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包括空气质量、物体表面、水质、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效果等方面的监测。
第三条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科学管理、规范操作、持续改进的原则。
第四条医院应设立环境卫生学监测组织,负责全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管理和指导。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第五条环境卫生学监测组织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检验科、护理部、后勤部等相关科室组成。
第六条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全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管理和指导,监督各部门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
第七条检验科负责环境卫生学监测样本的采集、检验和报告,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提供指导。
第八条护理部负责病房、门诊等临床科室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确保医疗环境的安全、卫生。
第九条后勤部负责医院基础设施、设备、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确保医院环境的整洁、卫生。
三、监测内容与方法第十条环境卫生学监测内容包括:空气质量、物体表面、水质、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效果等方面的监测。
第十一条空气质量监测包括:病房、门诊、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关键区域空气中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监测。
第十二条物体表面监测包括:床栏、床垫、床头柜、洗手池、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细菌监测。
第十三条水质监测包括:饮用水、消毒水、洗涤水等水质的微生物、有机物、重金属等指标的监测。
第十四条医疗废弃物监测包括:废弃药品、血液制品、一次性医疗用品等废弃物的分类、存放、处理等方面的监测。
第十五条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包括:消毒剂、灭菌剂的使用效果,医疗设备、器械、物品的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

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监测
5*5cm
步骤(在25c㎡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抹各5次,连续采4个规格板面积)
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监测
检测方法:充分震荡采样管后,取不同稀释倍数的洗脱液1.0ml接种平皿,将冷至40℃~45℃的熔化营养琼脂培养基每皿倾注15ml~20ml,36℃±1℃恒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进行目标微生物的检测。
手卫生效果的监测
细茵茵落总数计算方法:细茵茵落总数(cfu/ cm2) = 平板上菌落数×稀释倍数 采样面积(cm2)
手卫生效果的监测
结果判断:《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4.4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
5
千级
万级
Ⅲ
一般洁净手术室
2个/30min·Φ90皿 (75个/m3)
4个/30min·Φ90皿 (150个/m3)
5
万级
十万级
Ⅳ
准洁净手术室
5个/30min·Φ90皿(175个/m3)
5
三十万级
结果判读1.洁净手术部(室)和其他洁净场所,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要求应遵循GB50333
空气的消毒效果监测
2.未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采用沉降法: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内、外点应距墙壁1m处;
空气的消毒效果监测
室内面积>30 m2,设四角及中央五点,四角的布点位置应距墙壁1m处。
空气的消毒效果监测
采样方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皿(Φ90mm)放置各采样点,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m~1.5m;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规定时间后盖上平皿盖及时送检。
消毒液的监测
采样时间对使用中的消毒液在有效期前采样。结果判定使用中灭菌用消毒液无菌生长;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未检出致病菌。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要求大全

环境卫生学监测要求大全环境卫生学监测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项工作,空气监测频次是多少?物表和手多久做一次采样?有没有规范规定呢?关于医院感染管理的各种规范层出不穷,本文将相关要求进行归纳总结。
一、环境卫生学监测一般要求①重点部门监测频次是每个季度一次。
②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剂等污染有关时,应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剂等进行监测,并针对目标微生物进行检测。
(WS/T510-2016《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③非重点部门没有明确规定,只是有些“常规监测”字样,那就需要本单位自己制定啦。
二、空气净化效果的监测要求医院应对感染高风险部门如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层流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同室、血液透析中心(室)、烧伤病房的空气净化与消毒质量进行监测。
监测频度为每季度。
洁净手术部(室)及其他洁净场所新建与改建验收时以及更换高效过滤器后应进行监测;根据洁净房间总数,合理安排每次监测的房间数量,保证每个洁净房间能每年至少监测一次。
遇医院感染暴发怀疑与空气污染有关时随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微生物的检测。
WS/T368-2012《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三、手卫生效果的监测要求医疗机构应每季度对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洁净层流病区、骨髓移植病区、器官移植病区、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同室、血液透析中心(室)、烧伤病区、感染性疾病科病区、口腔科、内镜中心(室)等部门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消毒效果的监测。
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医务人员手卫生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WS/T313-201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四、ICU监测要求应每季度对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和空气进行消毒效果监测。
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ICU新建或改建以及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时,应随时进行监测,采样方法及判断标准应依照GB15982。
医疗机构环境卫生学检测

三、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a、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应≤10cfu/cm2。
b、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应≤5cfu/cm2。
四、口腔科1、口腔科综合治疗台治疗用水,每季度进行生监测,菌落总数应≤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口腔综合治疗台第一次使用前、水路系统故障维修后、水路系统污染消毒处理后,需检测合格后方可开展诊疗活动。
2、每季度对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进行消毒效果监测,例如印模的消毒效果应符合 GB 15982 的“低度危险性医疗器械”,消毒后的菌落总数应≤200 CFU/ 件,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印模托盘的消毒效果应符合 GB 15982 的“中度危险性医疗器械”,消毒后的菌落总数应≤20 CFU/件,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五、透析液及透析用水监测1、透析液、浓缩液(B液),每月进行微生物监测,菌落总数应≤100cfu/mL,超过50%应干预。
最大允许水平的50%。
每季度进内毒素检测,内毒素≤0.5EU/mL,超过50%应干预。
2、透析用水:每月进行微生物监测,菌落总数应≤100cfu/mL,干预水平:最大允许水平的50%。
每季度、设备完成安装时进内毒素检测,内毒素≤0.25EU/mL,超过50%应干预。
六、消毒剂皮肤黏膜消毒液(使用中的碘伏、酒精等)的菌落总数≤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如含氯消毒剂)的菌落总数应≤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七、检验科1、储血冰箱内严禁放其他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无霉菌生长或培养皿(90MM)细菌生长菌落数<8cfu/10MIN。
2、生物安全柜:每年进行悬浮粒子、下降风速、流入风速、照度、振动、噪声、高效过滤器检漏、气流流型、浮游菌、沉降菌检测,各项指标符合相关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环境卫生学检测要求一环境卫生学检测范围①Ⅰ类环境包括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室。
②Ⅱ类环境包括普通
手术室,导管室,产房,新生儿室,早产儿室,普通保护性隔
离室,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存放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
房。
③Ⅲ类环境包括普通病房的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
治疗室,血液净化室,消毒供应中心检查包装及灭菌区。
④Ⅳ类环境包括传染科和病房。
二环境卫生学检测时间Ⅰ,Ⅱ类环境每月一次。
Ⅲ,Ⅳ类环境每季度一次。
当医院有感染流行,怀疑于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因素有关时,及时进行检测。
三环境卫生学检测方法㈠空气⒈时机室内环境清洁消毒处理后,关闭门窗无人走动情况下,静置十分钟后采样⒉方法室内面积≤30㎡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内外点的布局位置距墙壁1m处,高度距地面不低于80㎝,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边缘,暴露5分钟盖好送验⒊标准Ⅰ类环境≤10cuf∕m³;Ⅱ类环境≤200 cuf∕m³;Ⅲ类环境≤50 cuf∕m³ ㈡物体表面⒈内容根据科室特点重点监测,如治疗台,雾化器,氧气湿化瓶,体温计,病床,床旁桌椅等⒉时机选择在清洁消毒后或使用前采样,如暴发流行则尽可能对未消毒处理的现场进行采样,并增加采样点⒊方法棉拭子涂抹法,小于1㎡的平面全部涂抹,大于1㎡的平面用1-4个5㎝×5㎝大小的标准灭菌规格板,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抹各5次,立即送验。
4标准Ⅰ,Ⅱ类环境≤5cuf∕㎝²;Ⅲ类环境≤10cuf∕
㎝²;Ⅳ类环境≤15cuf∕㎝²。
无菌物品不得检出细菌。
㈢手卫生1 时间每月对Ⅰ,Ⅱ类环境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消毒效果检测,Ⅲ,Ⅳ类环境每季度监测,怀疑医院感染爆发于医务人员手卫生有关,应及时监测。
2 方法手卫生后采样,采用六步洗手法5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浸湿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²,立即送验。
3 标准洗手及手消毒后≤10cuf∕㎝²,外科手消毒后≤5cuf∕㎝²。
四紫外线灯的检测㈠方法⑴辐射强度检测:新灯功率为30w,40w时辐射强度必须≥90μW∕㎝²,每年监测一次;辐射强度89~80μW∕㎝²,每半年监测一次,辐射强度79~70μW∕㎝²,每季度监测一次,当辐射强度<70μW∕㎝²应更换灯管。
⑵时间监测:登记每只灯管的起始及累计使用时间,超过1000小时应及时更换。
㈡注意事项1 灯管购置应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2 保持灯管清洁,每周及监测前用95﹪的酒精擦拭灯管 3 辐射强度监测应有专人使用合格的监测仪进行
4 每次监测后记录监测时间及强度
5 更换灯管应记录更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