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15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1)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1)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独有的智慧和财富,是国家和民族的根基。
作为历史悠久且经久不衰的文化体系,它包含了众多的元素,如礼仪、宗教、哲学、文学、艺术、传统医学等。
在这些元素中,我认为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部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尤其是男女关系、亲情、友情和礼义规范等方面。
在传统观念中,男人应该负责家庭经济和外部劳动,而女人则要承担居家和育儿之责。
同时,中国婚姻是家庭伦理的重要方面之一。
在传统婚姻观中,妻子要侍奉丈夫,又称“三从四德”,即“从父、从夫、从子,德言、容貌、工艺、品行”。
在交往方面,中国古代有“朋友之交淡如水,爱人之交甜如蜜”的名言。
这说明在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中,人们关注的是亲情、友情和社交礼仪。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人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儒家文化中,礼仪、廉政、纯朴、爱国、诚信、宽容等都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准则。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融入了宗教和哲学,如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体系强调中庸之道、仁、智、信、勇等美德。
这些美德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道德指导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也包括了许多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艺作品,如唐诗、宋词、元曲、京剧等,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都有很多成就,称得上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承载了人类千百年的智慧和经验,它体现了人类追求高尚品德和卓越文明的精神。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使它在新时期得到发扬光大。
传统文化之我见

传统文化之我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每个中国都引以为豪。
今天我看了传统文化公益光盘,让有一定收获,也有一些深刻的领悟,传统文化的精华固然好,但如何传播好,发扬好传统文化就显得任重而道远。
三从四德,长幼有序,这种基本价值观无可厚非。
但教育子女一定要这么死板吗?是不是可以灵活些呢?民主,自由,平等,就一点不可取吗?孝道,仁义,长幼有序……..这些传统与民主,自由,平等就一定对立吗?我们的思维并没有真正打开。
谁说白色的对立色就是黑色?谁说正确的对立面一定是错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交融,凝结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要想有生命力,必须发展,必须创新。
马克思主义再好也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需要借鉴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发展经验。
“传统文化公益活动”也因该灵活些,传统文化不是万能,但我们决不能离开传统文化。
但绝对不是纯粹的人伦,天伦。
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下,传统文化要学但要有所创新。
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是历史的必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所带来的。
不可逆转,因此,我们必须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找到历史的具体的,可行的适合时代发展主流的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的文化建设就显出了单薄,文革时的“人定胜天”完全曲解了传统文化《易经》中的含义,“定”是安定祥和的意思,而大跃进中却断章取义,认为人多力量大,将其与主观能动性联系在一起,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党员干部认识不到位,部分认为《弟子规》《论语》《孟子》这些经典著作脱离时代,竟有人认为弟子规是教育小孩做人的,是小孩学的。
《弟子规》其实是孔子及其弟子总结的做人,修身,齐家,治国,的规律。
我们必须提高认识。
大众传媒的发展要满足不同岗位,不同需求群体的要求。
但人民喜闻乐见的却不一定是社会中最有价值的。
有的仅仅是一种消遣,放松,增加一种氛围。
有的却是耐人细细品味的,经典的,纯粹的,艺术的。
主流媒体的娱乐节目收视率很高,但戏曲,杂技,新闻,名著…….的收视率就显得低了。
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

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篇一:选修课论文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1500字一直以来就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兴趣,然而在我读大学之前根本很少在课堂上所读接触这些东西。
眼下很高兴大学自己可以在大学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因为作为一名工科学生,极少平时少有机会能接触的这些东西。
通过对这门课程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但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的了解千倍七倍没有达到要求,因此,我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角度学术论文来完成这篇论文。
有人说,亚洲传统极为文化离我们很遥远,和我们生活不相干,我不这么认为,其实,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__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这些都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些则,与我们劳作紧密相联。
要想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编出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西式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承传发展的、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1988年76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集在巴黎开会,他们在宣言中呼吁: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赶来吸取孔子的智慧。
由此可见,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
那怎样去看待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呢。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用的观点去看待,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比如古人对于“言”和“行”有过精辟的论述,荀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是一个民族历史积淀的体现,是一个民族的得以延续的根本,更是一个民族的脊梁。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涤荡积淀的结晶,是中华文明光辉灿烂的标志。
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文明的最高水平,她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
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中国开始了她光辉的文化之旅。
然后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文化的血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设馆授徒,把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传与社会。
公元一世纪,“慈悲普度”的释教佛法东传,中华文化变得更为博大精深。
中华的传统文化就是这样不断的积累丰富。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占据着主导地位。
虽然百家争鸣更能突显文化的繁荣,但是不可否认儒学确实在几千的时间里影响着华夏儿女,即使在当今的现代中国我们还恪守着许许多多传统儒学美德,她从古代就规范了人们的行为。
虽然这样会禁锢人们的思想,但是她也使中华儿女从骨子里具有许多优良美德,以至当今无数海外友人热衷于学习我们的儒学,每年的“祭孔”大典更是学习宣传儒学的高潮,前不久的电影<<孔子>>不仅让世人加深了对孔子了解,更让世人重新认识了儒学。
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孝”“忠”“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她影响着中华儿女的传统价值观。
于是,中国人自古就“百善孝为先”“舍生取义”等古训。
因此,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不涌现着令人仰望崇敬的人物及事迹。
他们都是中华精神的代表,他们践行着中华的传统美德,用他们的精神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与发达。
确实,没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没有骨子里的传统美德,没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怎会有他们舍生取义等壮举的出现呢?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撑着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走过了几千年,我们渐渐壮大,渐渐富强,成为一个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优秀民族。
我们的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我们的精神是最纯粹的精神,我们用实际行动向全世界展现着我们的传统美德。
谈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我见导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作为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我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应该珍惜和继承的宝贵财富。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见解。
一、尊师重道的传统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尊师重道,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价值观之一。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我们应该尊重老师的教诲,虚心学习,并将这种传统的尊师重道精神传承下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身,造福社会。
二、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它对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忠诚、孝道等美德,提倡和谐共处和家庭和睦。
这些思想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石,也是现代社会建设的重要指导。
三、诗词文学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文学是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它流传千年,代代相传。
唐诗宋词的优美之处在于它们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深邃的情感,凝聚着作者的智慧和情感。
诗词文学的文化底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美的享受和灵感的源泉,同时也是人们心灵的寄托。
四、传统节日的文化独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丰富多样,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比如春节,它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代表着团聚和幸福。
清明节则在提醒我们要缅怀先人,珍惜生命。
这些节日的庆祝方式、习俗和传统音乐舞蹈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传承至今,仍然保持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五、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如京剧、昆曲、书法、绘画等,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京剧以其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演技吸引着观众。
昆曲则以其婉转动听的音乐和精妙的表演艺术被誉为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瑰宝。
书法和绘画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笔墨风韵和寓意丰富的艺术语言征服了无数人的心灵。
结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不仅彰显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我们民族自豪感的来源。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较新3篇),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1、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切东西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应当吸收,而坏的一面则应抛弃。
但是由于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都有这种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差不多既是好的,又是坏的。
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精华与糟粕两重性的特点,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2)中国传统文化既然是一种传统,它就须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实现现代化,否则,它就不能得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根据传统文化本身固有的精神,使那些可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部分,能够更好地发展,并尽量吸取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来弥补传统文化中不足的一部分,使其发展得更加完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存在两重性,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既有丰富发展,又有消解异化。
所以,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既肯定又否定,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它;另一方面,马克思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
只有在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才能促进自身的完善,实现马克思的创新与发展,成为适合中国的马克思。
2、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崛起。
这种崛起,也必然要求让我们中国特色的文化给多样化的世界文明注入活力。
文化的崛起,不仅仅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推进马克思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并吸收和借鉴其他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建环102 袁国兴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作为大学生,我认为我们除了应该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外,更应该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中国文化丰富的内涵,体味千年的人文韵味,这不失为提高自我修养的一条途径。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离我们很遥远,和我们生活不相干,我不这么认为,其实,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联。
对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的了解远远没有达到要求,因此,我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扬的角度来完成这篇论文。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
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
所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当前外来文化的侵袭,传统文化的一些价值观被冲击,圣诞节,万圣节,各种西方节日的流行相映的是重阳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的冷淡。
而在价值观上,也出现了许多歪曲,最近的佛上小悦悦事件,在网上吵得沸沸扬扬的郭美美炫富事件,还有在非诚勿扰里的拜金女等等,与我们的传统思想所讲究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完全相悖,这不禁让我们反思,中国人到底怎么了?我认为,这从侧面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的重要性,当然并不是全部继承,而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在这方面,就以大学为例,老师在上课时也提起过,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学习,这是很有道理的,首先,把中国传统文化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
大一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合集6篇)

大一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合集6篇)文字是人类用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
现代文字大多是记录语言的工具。
人类往往先有口头的语言后产生书面文字,很多小语种,有语言但没有文字。
文字的不同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书面表达的方式和思维不同。
文字使人类进入有历史记录的文明社会。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一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合集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一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篇1 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积淀的文明古国。
具有曲折而又漫长的发展过程,由中华各族人民共同书写创造,内涵丰富,从未丧失过它的根本—中华传统文化。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传统文化呢它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但它又与历史文化有所区别:它对人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不仅存在于历史中,还存在于现实中。
传统文化被称为中华文明之“根”,不单是因为它对于历史发展保留了其文明成果,同时也是因为它对于现实也具有积极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想如“以和为贵”、“实事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思想仍沿袭至今,它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至今“平等”、“和谐”仍印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中国旗袍,更是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已将它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从古至今,它代表着中国女性的古典韵味,标志着独具特色的东方时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那具有永恒意义的美,让世界为之倾倒。
但传统文化就全部是积极的、先进的吗任何事情都是有其两面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
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局限性,决定了其对当今社会也有消极的影响。
好比古代西汉时尊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于是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过于追求道德修养而忽视自然科学,让中国传统文化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
道德至高无上的观念把人的兴趣引向了道德修养和政治活动,而不是引向对自然的征服和对物质世界的剖析;这种极端的思想直到现在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直以来就对中国文化传统充满了兴趣,然而在我读大学之前根本很少在课堂上接触这些东西。
如今很高兴自己可以在大学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因为作为一名工科学生,平时少有机会能接触的这些东西。
通过对这门课程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但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的了解远远没有达到要求,因此,我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角度来完成这篇论文。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离我们很遥远,和我们生活不相干,我不这么认为,其实,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联。
要想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1988年76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集在巴黎开会,他们在宣言中呼吁: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由此可见,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
那我们怎样去看待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呢。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比如古人对于“言”和“行”有过精辟的论述,荀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治国者,要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相反,传统文化中的“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些阻碍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东西必须剔除。
近年来,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盛行,而冷落了象端午节,清明节等这样一些传统节日,不知城市里现在还有多少人自己包粽子,去看赛龙舟?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在面对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
毕竟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应保有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
其次就是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将西方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人权理论融合到中国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传统文化中去。
在学校教育方面,我觉得我们应该将如何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开设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让更多的人去系统的了解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而在媒介传播方面:利用现代化传播媒介的高速化、系统化、全面化的优势,向广大群众、向世界人民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在保有原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重新唤起社会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热情。
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总之,在将来中国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不能丢下我们几千年来宝贵的文化资源,未来的社会并不能屏弃前人的智慧,中国人也应该多从前人的经验中摄取智
慧来强大我们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