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学的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中医药膳学全套课件

中医药膳学全套课件
药膳理论研究 药膳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第一章 药膳学的概念及发展史
——药膳学的概念及内容
药膳专著
唐代:孟诜 《补养方》
昝殷 《食医心鉴》 杨晔 《膳夫经手录》 陈士良《食性本草》
宋代:陈真《养老奉亲书》 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 明代:《食物本草》
第一章 药膳学的概念及发展史
——药膳学的概念及内容
药膳专著
清代:沈李龙《食物本草会藄》 章穆《调疾饮食辨》 文晟《本草饮食谱》 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 袁子才《随园食单》 费伯雄《食养疗法》 黄皓《粥谱》
第二章 药膳的特点、分类和应用
——药膳的特点
历史悠久 隐药于食 辨证配伍 注意调理 影响广泛
第二章 药膳的特点、分类和应用
程度。 【方法】 1清炒:不加任何辅料,将原料炒至黄、香、焦的方

第四章 药膳制作的基本技能
——药膳原料的炮制
炮制方法 炒制【方法】
1清炒 炒黄:将原料在锅内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淡 黄色,使原料松脆,便于粉碎或煎出药效,并可矫味矫臭 (鸡内金) 炒焦:将原料在锅内翻动,炒至外黑存性为度(焦山楂)
第四章 药膳制作的基本技能
——药膳制作工艺
药膳制作特点
药膳的调味特点:
1.尽量地保持药膳的原汁原味 2.适当用一般调味品如油、盐、味精等 3.具有膻腥味的原料,可用一定的调味品矫正
异味 4.辛香类调味品(胡椒、茴香、八角茴、川椒、
桂皮等)本身具有行气活血,辛香发散的功效, 应视为药膳原料的组成部分
第四章 药膳制作的基本技能
——药膳原料的炮制
炮制的目的
减轻原料毒性,保证食用安全(半夏炮制后消除
呕吐、咽喉肿痛)

总论第一章至第三章药膳学的基本理论

总论第一章至第三章药膳学的基本理论
味可口。
药膳的炮制
炮制的目的
药膳的炮制主要是为了去除药材中的 杂质和毒性成分,使其更加纯净安全 ;同时,炮制还可以改变药材的质地 和口感,使其更适合食用。
炮制的方法
药膳的炮制方法包括浸泡、炒制、煮 沸、蒸煮等,不同的药材需要采用不 同的炮制方法,以达到最佳的食用效 果。
药膳的烹饪方法
1
炖煮
炖煮是将药材和食材放入锅中,加入适 量的水,用慢火长时间加热至熟烂的一 种烹饪方法。这种烹饪方法能够充分提 取药材和食材的营养成分,使药膳更加 浓郁可口。
药膳学的特点与分类
药膳学的特点
药膳学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和食疗特色,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差异和因人制宜,以调整人体生 理机能和预防疾病为主要目的。
药膳的分类
根据药膳的用途和制作方法,可以将药膳分为多种类型,如粥类、汤类、茶类、酒类、糕点类等。不同类型的 药膳具有不同的功效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2
蒸制
蒸制是将药材和食材放入蒸锅中,利用 蒸汽加热至熟的一种烹饪方法。蒸制能 够保留药材和食材的原汁原味,使药膳 更加鲜美。
3
煮汤
煮汤是将药材和食材放入锅中,加入适 量的水,用中火加热至沸腾后转小火熬 制的一种烹饪方法。煮汤能够使药材和 食材的营养成分充分溶解在汤中,使药 膳更加营养丰富。
03
药膳的应用与效果
药膳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食医”, 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药膳学逐渐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药膳学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所发展,如汉代 的张仲景、唐代的孙思邈、明代的李时中等 历代名医都对药膳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现代药膳学的发展
现代药膳学在继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 现代营养学、烹饪学、食品科学等学科的知 识,不断发展创新,为人们的健康事业做出 了积极贡献。

药膳学基本理论

药膳学基本理论

药膳学基本理论药膳的基本概念药膳学发展简史药膳学现代应用发展状况药膳专著:饮膳正要食物本草随园食单中国药膳辨证治疗学药物、食物的性味性味理论的核心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一、四性(寒、热、温、凉)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

•寒凉属阴,凉次于寒→治疗阳热证。

温热属阳,温次于热→治疗阴寒证。

寒凉药食作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熄风温热药食作用: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平性:是指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的一类药物、食物。

如:大米、玉米、党参、山药、甘草等。

五味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

药物和食物的滋味不止五种,辛甘酸苦咸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

食物、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反应,更是对食物及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辛: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化湿作用。

–萝卜、洋葱、陈皮、生姜、芫荽用于表证、气滞、血瘀、窍闭、神昏、湿阻等证。

甘: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山药、大枣、甘蔗、狗肉、粳米、鸡肉用于正气虚弱、肢体诸痛、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

酸:具有收敛、固涩的功效。

乌梅、五味子、覆盆子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等证。

苦:具有清热泻火、泻降气逆、通泻大便、燥湿祛湿、泻火存阴等作用。

苦瓜-用于治疗热证、火证、实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咸: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海带、海蜇、淡盐水、鸭肉。

用于大便燥结、瘰疬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证。

淡: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

苡仁、冬瓜、茯苓。

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证。

涩:有收敛止汗、固精、止泻及止血等作用。

菠萝、首乌、芡实、莲子。

用于治疗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反映食物、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食物、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中医药膳学的理论基础ppt课件

中医药膳学的理论基础ppt课件

整理版课件
20
四、归经
▪ 1.归经:药物或食物对人体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药物 或食物归经理论是前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根据药物或 食物作用于机体脏腑经络的反应而总结出来的。如梨能止 咳,故归肺经;山药能止泻,归脾经。药物或食物归经理 论是具体指出药物或食物对人体的效用所在。
▪ 2.药物或食物的归经与其五味理论有关。辛入肺,甘入 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如生姜、芫荽等辛味食物 治疗肺气不宣的咳喘,苦瓜、绿茶等苦味食物治疗心火上 炎或移热小肠证。
▪ 苦味药物或食物——清热、泄降、燥湿、健胃等作用,多用于热性 体质或热性病证,如苦瓜用于壅塞气逆的病证,黄芩用于湿热的病 证。咸味药物或食物——软坚、润下、补肾、养血等作用,多用于 瘰疬、痰核、痞块等病证,如海带;
▪ 淡味和涩味,淡味药物或食物——渗湿、利尿的作用,多用于水肿、 小便不利等病证,如茯苓、薏苡仁、冬瓜等;涩味药物或食物具有 收敛固涩的作用,与酸味药物或食物作用大致相同。
整理版课件
7
▪ 中医临床施膳过程,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 证的区别。
▪ 相同的证,可用基本相同的治法; ▪ 不同的证,必须用不同的治法,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
异”。
▪ 为什么中医治病、施膳要特别强调“证”?中医认为,证,也 名证候,它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 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病名更 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整理版课件
4
二、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证论治为施膳原则
▪ 辨证论治: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特 点之一,是中医理论具体应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通过四诊获取患者各种症状和体征,然后对其复杂的 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就是 辨证;进而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确定相应的治疗方 法,就是论治。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 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辨证论治,就是认识疾病 和解除疾病的过程。

中医药膳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药膳学的理论基础

四、以五行学说为指导的施膳观
1.五行的概念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学说基本内容
(1)五行相生
(2)五行相克
木 肝
相生
相克
水肾
心火
肺 金
脾 土
五行生克规律
五行学说指导药膳学:如酸入 肝属木等
五脏在生理上既相互资生又相 互抑制,方能生化无穷;
病理上太过与不及,均可为 害。五脏相互补充,可祛疾 延年。
二.药或食的归经与其五味理论有关。辛入肺,甘入 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如生姜、芫荽等食 物治疗肺气不宣的咳喘,苦瓜、绿茶等食物治疗心 火上炎或移热小肠证。
THANKS
主讲人:宋子颛
人体病理变化:人体生理状态的阴阳动态相对平衡被打破。 阴阳任何一方偏盛偏衰都导致机体发生病变。 (三)以调整阴阳为根本的药膳观 生理状态:阴阳变化动态相对平衡来维持。
病理变化:阴阳失衡,即物质与功能间的动态失衡,人体对 营养物质吸收与消耗之间的动态失衡。
中医药膳学:以调整阴阳,使其变化趋于动态平衡为根本目 的。对阴阳偏盛表现为实证,泻其有余;对阴阳偏衰表现为 虚证,补其不足。
辨证论治:着眼于证的分辨→正确的施治。例如感冒
具体应用。疾病证候 诊断明确后,确定治 则,选药膳食品,针
对治疗。
01
中医理论、药膳实践 相结合,施膳规范
02
(一)以阴阳平衡为中心的生理观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充满着阴阳对立、依存的关系。
(二)以阴阳失衡为核心的病理观
三、以阴阳 五行学说为
理论基础
并以这种观念来认识病证、 组方施膳。
二、以辨证论治为施膳原则
辨证论治: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四诊获取各种症状和体 征,然后对其症状,综合分析,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就是辨证;进而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确定相应的治疗方 法,就是论治。

食疗药膳

食疗药膳

(二)药食的配伍理论
一、药食的四性
与阴阳学说相关
饮食治疗利用食物的阴(寒凉)、阳(温热)之性来 补偏救弊,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调整阴阳,恢复机体阴 阳的动态平衡。
二、药食的五味
酸 苦 甘 辛

敛汗、止泻、涩精
如梅子、乌梅等
清热燥湿、止咳平喘、泻下
如苦瓜、青果、枸杞苗等
补虚、和中、缓急止痛
如栗子、大枣等,
(八)卤 卤是将焯水走油后的原料置于多种 调料调好的卤汁中徐徐加热至烂,然后 将汤锅移离火口,浸其入味的药膳制作 方法
制作卤菜时首先要调制好卤汤;第二,原料必 须要经过焯水或油炸等初步熟处理;第三,掌握好 成熟度,加热恰到好处;第四,要有防烧焦或粘锅 的措施。 卤汁使用后,要定期清理残渣、碎骨、防止污 染;定期检查质量,经常加热;卤汤不够时添加清 汤或清水;色、味不足时要随时调整添加;每次卤 完菜后,要过滤撇油,烧沸保存,并放置于阴凉通 风处。 菜品特点:口味鲜香醇厚,五香气味扑鼻。
药膳与食疗的区别
不同点之一:称呼习惯药膳是近代的叫法;食 相 同 点 疗是传统的称呼。 多 数 情 不同点之二:内涵范围药膳的内涵较小,由药 况下药 物与食物两部分组成;食疗内涵较大,即药膳 膳与食 疗 两 者 一定是食疗,食疗不一定是药膳。 可 以 互 不同点之三:表达意义药膳表达的是药+食 替代。 +色香味形膳食形态概念;食疗表达的是作为 手段防止疾病膳食功能概念。
(九)炸 炸是以中至高温油作为传热介质,原料经 基本调味后挂糊,在大量油中加热成熟,上菜 时带调料佐食的一类药膳制作方法。 药膳炸制法主要有: 1.干炸: 干炸是将主料挂水粉糊, 在六至七成热油锅中反 复炸熟的一种炸制方法。 菜品特点:外脆里嫩。

中医药膳学(上篇_总论)完整版

中医药膳学(上篇_总论)完整版

馒头、包子及其他食物的制作方法。
四、明清时期药膳发展情况
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收载了大量食物(包括
乳腐、酥、鱼鲊等),并列举了许多食疗方,极大地丰富了药膳食
疗保健的内容。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记载了大量 饮食保健品的制作方法,如茶、酒、醋、酱 油、菜蔬、蜜饯等的制作法,内容丰富。
清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详细记载了
孙思邈《千金方》“夫为医者,当须先洞病源,知
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痊,然后命药”,并设
“食治”专篇。
王焘《外台秘要》在膳食食疗保健方面有十分宝贵的 记述,除在食物禁忌方面外,还有药膳食疗保健方,如气 嗽用杏仁煎,下痢用生姜汁加白蜜方、干姜加杂面为烧饼 熟食方等,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太平圣惠方》总结了药膳的作用,并列举了多种食疗 药膳保健食品,如软食之粥、羹,硬食之索饼,饮料之酒、 浆、茶、乳等。 《圣济总录》包含有食治方285个,食膳类型又增加了 散、饮、汁、煎、饼、面等。
物”。 《金匮要略》有“禽兽虫鱼禁忌并治”和“果实菜谷禁 忌并治”两篇,专门论述了“食禁”内容并有当归生姜羊 肉汤的药膳记载。
二、魏晋隋唐时期药膳发展情况
晋代葛洪《肘后救卒方》用海藻酒治疗瘿病、用 羊肝治雀夜盲、用猪胰治疗消渴病等。 孟诜《食疗本草》中共收载食物药261种(包括动 物、植物和矿物)。
姜茶饮
制作方法:把紅茶包放進杯中,以熱水沖泡,再加入適 量的生薑汁和黑糖(或是蜂蜜),就完成了。 紅茶的功效 紅茶的咖啡因有利尿作用,可以促進排尿。另外,從 中醫的陰陽論來看,紅茶之所以看起來紅紅的,是因 為它屬於溫暖身體的食物。也就是說顏色屬於藍、白、 綠的食物會冷卻身體,紅、黑、橙的食物會溫暖身體。 所以綠茶會冷卻身體,紅茶會溫暖身體。歐洲之所以 不流行綠茶而流行紅茶,就是因為歐洲天氣比較寒冷 的緣故。

总论第章至第章药膳学的基本理论(1)

总论第章至第章药膳学的基本理论(1)

总论第章至第章药膳学的基本理论(1)药膳学的基本理论是一门关于草药与食物相结合的烹饪学,是中国传统食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药物治疗与食物营养双重作用。

以下将从总论第章至第章分点分析药膳学的基本理论。

一、总论第章:药膳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药膳学作为一门文化和技术学科,主要研究植物草药和食物的营养物质以及其药理作用。

药膳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开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成为一门具有极高实用价值的学科。

二、第一章:药膳学的食物学基础药膳学是由食物学与药学两门学科相结合而成的,药膳学的食物学基础就是对食材及其所含的营养成分的研究。

在药膳学中,食物被赋予了更多的药用价值,药膳营养更加全面和丰富,既满足了人体的营养需求,又能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功效。

三、第二章:药膳学的食疗学基础药膳学的食疗学基础是指对植物草药和食物的药理学研究,探索草药和食物的作用机理,以及它们在治疗疾病和保健方面的应用。

药膳营养学与药理学相结合,具有理论性和实用性,不仅能起到治疗、调养身体的作用,还能预防疾病,达到长寿健康的目的。

四、第三章:药膳学的药理学基础药膳学的药理学基础是指对草药成分的研究,包括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分离,草药的药理作用以及与身体的相互作用。

药膳的主要作用是将草药与食物相结合,使其在进入人体后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避免单纯地吃药而缺乏营养的弊端。

五、第四章:药膳学的烹饪学原理药膳学的烹饪学原理是指草药与食物的佐料以及烹饪技法的研究。

药膳烹饪关注食物的口感和草药的药理作用,追求餐餐美味、滋补身体。

药膳的烹饪技法主要有煮、蒸、炖、煎、炒等。

同时,药膳也注重药材的搭配和使用量,掌握好这些原理,才能更好地制作药膳。

六、总结药膳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药膳学的概念、食物学基础、食疗学基础、药理学基础以及烹饪学原理。

药膳营养学符合“以药补食”的传统理念,既满足了人体的营养需求,又能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功效。

药膳学的发展具有典型的中华传统智慧特点,被视为一种具有医疗和饮食功能的特殊饮食习惯,不断丰富着文化内涵和烹饪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药膳学发展简史
一远古时期——药膳的起源
人类在最早的“茹毛饮血”时期,在为了生存而摄 取食物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某些食物在果腹的同时, 还具有增强体力,减轻疾病症状或“治疗”疾病的 作用。这使得人类从“偶然”而进入到主动寻求, 这种“寻求”的本能和经验的积累,就成了药膳食 疗的起源。至今仍有流传的生饮鹿血可以壮阳,生 吞蛇胆可以明目,就保留有上古时代食疗的痕迹, 但是,在使用火之前,人普遍是疾病多而寿短。自 燧人氏之后,人类进入了熟食时代,疾病减少,体 质得到了增强。火的使用,使人类的饮食物得到了 根本变革,也为药膳的形成开辟了全新的途径。
(二)药膳与食疗
“药膳”之名最早见于《后汉书•烈女传》,但历代 有关饮食疗法多以: “食养”、“食治”、“食 疗”的名称出现。药膳是指包含有传统中药成分, 具有保健防病作用的特殊膳食,从膳食的内容和形 式阐述膳食的特征,表达的是膳食的形态概念;食 疗是指以膳食为手段治疗疾病,其从膳食的效能作 用阐述了这种疗法的属性,表达的是膳食的功能概 念。药膳发挥防病治病的作用,即是食疗。食疗中 “食”的概念远比药膳广泛,它包含了药膳在内的 所有饮食。故食疗不必一定是药膳,但药膳则必定 具备食疗的功效。历代食养、食治所涉及的膳食主 要是药膳。因此,药膳学的学术范畴基本上涵盖了 古代食养食疗的全部内容。
总论 第一章药膳学的概念及发展简史 第一节药膳学的概念及内容
一药膳学的基本内容 (一)药膳与药膳学 中医药膳是具有保健、防病、治病等作用的特殊膳食。 在传统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将不同药物与食物进行 合理地组方配伍,采用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加工制作, 具有独特色、香、味、形、效的膳食品,既能果腹及 满足人们对美味食品的追求,同时又能发挥保持人体 健康、调理生理机能、增强机体素质,预防疾病发生, 辅助疾病治疗及促进机体康复等作用,因此,中医药 膳一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十分重视的膳食。 中医药膳学是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药膳 起源、发展、理论、应用及开发研究的一门学 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医学文献中的药膳内容, 药膳学的专门文献,反映了中医药膳的基本内容 和发展应用过程,是药膳学的重要内容。
药膳学虽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但因其是药食结 合之膳,故它有药食结合的理论系统。
药膳原料包含药与食两类物质,这些原料既有食 的特性,又有药的特征,故必须认识它们作为 “药膳”方面的性能功效。
(一)中医药专著中的药膳内容
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 属于五谷六畜、菜蔬、果品就有十余种,而 其他草木类药品中,也有很多可作食用。如 茯苓、柏实、枸杞、人参、灵芝等,均属久 服延年的药品,故该书应属于药食同功的药 学著作。《伤寒杂病论》被称为“方书之 祖”,是辨证论治的典范,但其中很多方剂 是药食相配,故也可称药膳,如白虎汤用粳 米、百合鸡子黄汤用鸡蛋,黄芪建中汤用饴 糖,瓜蒌薤白白酒汤等,都是药食同用的范 例。
第二节药膳学发展简史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则表明远古时代人们已经在 有意识,有目的地寻求“可食”与“治病”的原 料了。为后世本草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同时也 是“药食同源”的最早缘起,为后世药膳食疗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
追溯早期的药膳,自然离不开酒的酿造,酒,既 是饮料,也是治病的药品。酒起源于上古禹时代。 可以说酒的发明到使用,自开始就是医与食的混 合体。自酒的应用,药膳已经有了真正的发展。
针对人体的不同状况,必须按配伍原则组合不同 的药膳方,更好地发挥药膳的效能,这期间既有 配伍的理论、原则、经验。
二药膳学的任务与内容
药膳是特殊的膳食,其原料的加工炮制、 膳食的制作工艺,显然又是药膳的特点所 在。
人体的不同情况需要不同的膳方,而众多 的药膳原料在几千年中组合了无数的药膳 方,研究不同的药膳组方,也成为药膳学 的基本内容,等等。这些方面是药膳学的 主要内容,也是中医药膳学研究的主要任 务。
二先秦时期——药膳理论的奠基与应用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它不仅创立了 中医基础理论,同时也开创了药膳的理论体系。《内 经》论证了五脏与五味的相关。由于五脏之间存在相 辅相成的关系,五味合于五脏,也就可能损伤、损害 五脏。由于五行五味的相应,又可以通过五味之间的 生克制化来治疗调整前述病态,故《素问•脏气法时 论》论述了这种膳食疗法的原则:“肝苦急,急食甘 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 急食苦以燥之”等。针对五脏功能特性,以施食治: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禁 温食”等。同时还论述了各种食物的味,如黄黍、鸡 肉、桃、葱皆辛味等。
这一时期,中医药膳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受到人 们的高度重视。首先,在帝王宫廷中就设置了“食 医”的官职,《周礼•天官志》明确规定适宜的职责 是调配帝王的“六饮、六膳、百馐、百酱”。既是 掌食的医官,显然须运用具有治疗预防作用的膳为 帝王调摄健康。《周礼》所强调的“以五味、五谷、 五药养其病”,则指出药与食结合是当时治病养生 的重要流派。《礼记》指出五味的运用应为“春多 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记载药食调配的 四时运用原则。
尽管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文献极少,但从《内经》 与长沙马王堆医书看,当时治疗疾病的主流,似乎 是药食相结合的方法,这一点说明,药膳在春秋战 国时代有过一段相当繁盛的时期,只是在汉代以后, 中药方剂的运用才取代药膳而成为主要治病手段。
三汉代至清代——药膳的发展时期
汉代的中医药学得到了较大发展,成书于秦 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基础, 汉末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造了临床运 用中药方剂辨证治疗疾病的典范,使疾病的 治疗由药食结合为主演变为中药方剂为主的 体系,药膳因而进入了缓慢发展的时期,但 其始终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不断发展。
二药膳学的任务与内容
药膳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提供营养的“食”、 具有治疗作用的“药”,药与食结合形成的 特殊膳饮——“药膳”,由于药膳在中华民族 应用的时间跨度长,传播范围广,与中医学 密不可分,而又有其本身的特点,因此,药 膳学研究内容广泛。
中医药膳起源于两千多年,经历了漫长的发 展时期,故药膳史显然是研究药膳学的重要 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