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韦庄唐诗鉴赏
诗歌百练:台城(韦庄)(刘禹锡)

诗歌百练:台城(韦庄)(刘禹锡)台城①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②如梦鸟空啼。
最是无情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唐·刘禹锡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③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①台城:古都金陵(今江苏南京)的核心,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②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都建都今南京。
③结绮临春:“结绮”和“临春”是陈后主建造的两座穷极奢华的楼阁。
【译文1】江面烟雨迷濛,江边绿草如茵,六朝往事如梦只剩江鸟哀婉啼叫。
最无情的是那台城的杨柳,依旧像清淡的烟雾一样笼罩着十里长堤。
【赏析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台城,旧址在今江苏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
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中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刘禹锡《台城》);到了唐末,这里就更荒废不堪了。
吊古诗多触景生情,借景寄慨,写得比较虚。
这首诗则比同类作品更空灵蕴藉。
它从头到尾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着意造成了一种梦幻式的情调气氛,让读者透过这层隐约的感情帷幕去体味作者的感慨。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江面烟雨迷蒙,江边绿草如茵。
六朝先后衰亡,宛如南柯一梦。
江鸟哀婉啼叫,听来悲悲切切。
起句不正面描写台城,而是着意渲染氛围。
金陵濒江,故说“江雨”、“江草”。
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的雨丝中,四望迷蒙,如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碧绿如茵,又显出自然界的生机。
这景色既具有江南风物特有的轻柔婉丽,又容易勾起人们的迷茫惆怅。
这就为下一句抒情做了准备。
从首句描绘江南烟雨到次句的六朝如梦,跳跃很大,粗读似不相属。
其实不仅“江雨霏霏”的氛围已经暗逗“梦”字,而且在霏霏江雨、如茵碧草之间就隐藏着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台城。
诗词赏析:韦庄《台城》

诗词赏析:韦庄《台城》台城唐代: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译文江面烟雨迷濛,江边绿草如茵。
六朝先后衰亡,宛如南柯一梦。
江鸟哀婉啼叫,听来悲悲切切。
只有台城柳树最是无情,依旧灯笼十里长堤。
注释台城:也称苑城,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原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
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霏霏:细雨纷纷状。
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烟:指柳树绿阴阴的,像清淡的烟雾一样。
赏析二南京古称金陵,地处江南,“霏霏”正是状写其多雨而细密如丝的气候特征,芳草弥蔓,绿遍江岸无远不达,一个“齐”字既是形容它又点明季节,这里暗含了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江南三月,暮春草长”的意思。
总之,“江”、“雨”、“草”三者交衬共融,构筑出一派迷蒙清幽、如烟似雾的境界。
六朝即孙吴、东晋、宋、齐、梁、陈,金陵于六朝时称建业、建康,作为它们的都城,一直为宫廷所在地和皇公贵戚的活动中心,歌舞饮宴,竞相奢靡,可谓繁盛至极,但这里也是权力角逐的之地,三百余年间战乱频繁,六个王朝迭番更代,犹如走马灯一般,教人顿生目不暇接之感,直觉兴衰遽变,短暂的豪华亦难以持作凭依。
加之江南春雨朦胧、细草凄迷的气氛环境所形成的轻柔婉曼景调,这属于金陵固有节候地域表现着的自然风貌,它们相互熏染滋润,暗暗逗出一个“梦”字。
倘再作深层探究,“六朝”治乱盛亡的往事早已付诸浩浩江流,无从踪迹了,而“江雨”“江草”却是年年如此,当下映入眼帘的,又是烟笼雾罩般的暮春景色,抚今追昔,自然人事对照,怎能不满怀惆怅迷惘,顿觉一切如梦里境像呢?况且韦庄出身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郊)的世家大族,远祖韦待价曾为武则天朝宰相,四世祖是诗人韦应物,他自己却逢辰不偶,半世落拓,大唐帝国也濒临灭亡,难道就要再蹈“六朝”覆辙吗?正当潜沉到现实忧虑和历史反思的纷纭意绪中,留连踟蹰,忽地耳旁传来数声鸟啼,陡然惹起新的慨叹:鸟儿不解世事无常、治乱代变的严重,只依时序自在啼鸣,却让多情的人何以为堪?“空”字写出了因鸟声触发的感叹。
韦庄的怀古诗《台城》赏析

韦庄的怀古诗《台城》赏析《台城》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赏析】诗中的“台城”本是朝廷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到了中唐时期,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了,到了唐末,这里就更荒废不堪了。
起句写江南的春雨、春草,着意渲染气氛。
“江雨霏霏江草齐”,这是江南典型的春景,充满柔婉曼丽的情致。
江雨如梦,而江草丛生,一岁一枯荣,给人带来盛衰之感。
于是,作者由眼前景物生发出“六朝如梦鸟空啼”的感慨。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两句,以无情的杨柳衬托出诗人的无限伤痛。
杨柳依依,总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当年的台城,十里长堤,杨柳堆烟,何等繁华热闹,如今,台城长满了野草,只有亘古如斯的柳树依旧若无其事地生长着。
这优美的自然景色和破败的历史遗迹形成鲜明的对比,代表着六朝的繁华转瞬即逝,因此在作者看来这景色是粗目惊心的。
但台城的柳树却不管历史如何沧桑巨变,更不管人世朝代的兴亡荣辱,只是“依旧烟笼十里堤”,所以,台城柳是最“无情”的。
柳本来无情,作者却强调柳之“无情”,正透露出诗人心中的伤痛悲哀。
王士禛:“咏柳从无人说‘无情’者,一翻用,觉感慨不尽。
”扩展阅读:韦庄的简介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
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
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
宋代张唐英曾高度评价其:“不恃权,不行私,惟至公是守,此宰相之任也。
”乾宁元年(894年)韦庄年近六十时方考取进士,任校书郎。
李询为两川宣瑜和协使时,召韦庄为判官,奉使入蜀,归朝后升任左补阙。
天复元年(901年),韦庄入蜀为王建掌书记,自此终身仕蜀。
天祐四年(907年),韦庄劝王建称帝,任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定开国制度,举荐张道古等忠直文人。
韦庄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
《台城》原文、翻译及赏析

《台城》原文、翻译及赏析《台城》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的感慨之中暗寓伤今之意,采用了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台城》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台城唐代: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译文江面烟雨迷濛,江边绿草如茵,六朝往事如梦只剩春鸟悲啼。
最无情的是那台城的杨柳,依旧像清淡的烟雾一样笼罩着十里长堤。
注释台城:也称苑城,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原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
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霏霏:细雨纷纷状。
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烟:指柳树绿阴阴的,像清淡的烟雾一样。
赏析一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台城,旧址在今江苏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
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中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刘禹锡《台城》);到了唐末,这里就更荒废不堪了。
吊古诗多触景生情,借景寄慨,写得比较虚。
这首诗则比同类作品更空灵蕴藉。
它从头到尾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着意造成了一种梦幻式的情调气氛,让读者透过这层隐约的感情帷幕去体味作者的感慨。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江面烟雨迷蒙,江边绿草如茵。
六朝先后衰亡,宛如南柯一梦。
江鸟哀婉啼叫,听来悲悲切切。
起句不正面描写台城,而是着意渲染氛围。
金陵濒江,故说“江雨”、“江草”。
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的雨丝中,四望迷蒙,如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碧绿如茵,又显出自然界的生机。
这景色既具有江南风物特有的轻柔婉丽,又容易勾起人们的迷茫惆怅。
这就为下一句抒情做了准备。
台城寻踪话沧桑——韦庄《台城》诗赏析-学术论文写作怎样查资料案例

台城寻踪话沧桑——韦庄《台城》诗赏析-学术论文写作怎样查资料案例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南京旧称金陵,向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美誉(谢朓《入朝曲》)。
钟山、汤山、方山、雨花台、牛首山、石头山(即今清凉山)、幕府山坐落在它的四郊,形成天然屏障;长江、秦淮河环绕在它的周围,变为难以逾越的天堑。
故周威王、秦始皇称之有王气,诸葛亮也盛赞:“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
”(《建康实录》引《吴录》)唐代之前,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相继在此建都达三百年之久。
诚如李白所说:“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
”(《金陵歌送别范宣》)金陵一跃而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
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李白《金陵三首》之二)就描写了当时的盛况。
六朝统治者都将自己的宫城(即台城)依山傍水建在城中。
山者,鸡笼山(即今北极阁山)也;水者,北湖(即今玄武湖)也。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刘禹锡《台城》)“结绮”“临春”,还有“望春”是陈后主在宫中修的楼阁名。
其实六个朝代都新建或改造了不少宫殿,宫殿周围还要积石为山,引水为池,种植花草树木。
此外,它们还在都城内外兴建了三十多处皇家花园与离宫别馆。
其中以鸡笼山为中心的华林园和以覆舟山(今九华山)为中心的乐游园为最有名。
宋文帝甚至还在烟波浩渺的玄武湖中建起了名为方丈(今梁洲)、蓬莱(今环洲)、瀛洲(今樱洲)的三神山。
当然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们也在首都兴建了大量花园豪宅,还有为数众多的佛寺遍布都城各地山林。
杜牧的《江南春》大致描写了六朝时期南京地区的美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公元589年,陈朝灭亡,隋文帝下令将六朝首都的城墙、皇宫、官署夷为耕地,以免后人据以称王称霸,并且将扬州州治从金陵移往江都(今扬州),只留下比较小的石头城作为蒋州(今南京)的州城。
台 城 韦庄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年),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7.答: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
)8.答:同意。
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题干上又说是凭吊六朝古迹,这样问题已能够基本解决。
诗句本身有“六朝如梦”之说,暗示了六朝如过眼云烟之意;台城柳为什么无情,因为它“依旧烟笼十里堤”。
要害在于“依旧”上,六朝及其繁华早已破灭,你为什么不随它而去,还要在这里卖弄风姿?这是诗人严厉的责难,也是诗人痛心的缘由。
其实,进一步地说,责难台城柳也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实在是诗人眼见晚唐国势已日薄西山,一天不如一天,痛惜伤感之心溢于言表!)[鉴赏提示] [注] ①台城:古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附近。
②“江雨”二句:意思是台城春雨蒙蒙,春草茂盛,六朝的事迹已如梦幻,只有鸟儿啼鸣,好像在凭吊兴亡。
台城靠近长江,所以说“江雨”、“江草”。
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金陵,称“六朝”。
六朝统治时期短暂,政治混乱,使人感伤。
③“无情”二句:用柳树的蓬勃茂密,反衬台城的一片荒芜,用柳树的无情,反衬诗人的伤感。
《台城》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起句不正面描绘台城,而是着意渲染氛围,次句感叹六朝如梦。
韦庄《台城》——以物之无情,反衬人之多情

韦庄《台城》——以物之无情,反衬人之多情文/赵方涛据说,大约二十多年前,有一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给学生上唐诗课,讲韦庄的《台城》。
不成想,他所用台湾出版的《唐诗三百首》中“六朝如梦鸟空啼”中的“鸟”字,误印成了“乌鸦”的“乌”字。
结果,洋教授大力阐述这个“乌”字,并总结说这首诗之所以好,就好在这个“乌”字上。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台城》。
其诗曰: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在今南京,本为三国时期吴国的后苑城。
自东晋至南朝,它又一直是尚书省与皇宫之所在。
“雨霏”“草齐”“鸟啼”本是在台城上所见之美景,而六朝繁华又不知曾惹多少后人艳羡。
然而,诗人在“六朝如梦鸟空啼”一句中先著“如梦”二字,又著一“空”字,遂令这些美景与六朝繁华顿时黯然失色。
并且“如梦”二字,将六朝繁华化实为虚,其间正不知包含多少兴亡感叹。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也正有此意。
韦庄晚年入蜀,曾在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旧址居住。
他之所以选择在那里居住,便是出于对杜甫的景仰,所以杜甫的诗他肯定非常熟悉。
此“空”字未必一定是从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中来,然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来,南唐后主李煜的《菩萨蛮》“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亦将“空”与“梦”两个意象连用,表达自己的无限今昔之感。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既然说“无情最是台城柳”,此“无情最是”自然是比较而言,换言之,“雨霏”“草齐”与“鸟啼”也都是无情的,但是它们还比不上“台城柳”的无情。
长江之上,细雨霏霏;长江之滨,芳草萋萋;烟柳之中,鸟鸣啾啾。
每年春天皆是如此。
它们丝毫不管朝代兴亡、人事变迁,真可说是无情了。
然而,在诗人看来,那柔媚的“一树碧无情”的“台城柳”才是最无情的。
柳条袅袅娜娜,清风徐来,它们便东摇西摆,仿佛在热情地迎来送往。
故而诗人说“无情最是台城柳”。
然而,“台城柳”本就无情,而诗人却以“无情”来责备它。
台城韦庄阅读答案

台城韦庄阅读答案【篇一:《台城》赏析】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入眼帘的,又是烟笼雾罩般的暮春景色,抚今追昔,自然人事对照,怎能不满怀惆怅迷惘,顿觉一切如梦里境像呢?如果说前两句以总体笔墨,描摹金陵的景光风物,而情景中,只凭“梦”字轻轻透露消息;那么,后联则将目光回转到“台城”,正面点明题旨,并选择“柳”为高度凝聚的媒介形象,即景抒情,藉情统驭景,呈现了浓厚的主观指向。
就像京城是全国中枢似的,台城也是金陵的中枢,皇宫和台省(中央政府)都在这里,六代倾覆的最后一幕往往于此处结束。
然而,堆烟叠雾的杨柳却容颜未改,春来依旧绿遍十里长堤,一如台城豪华鼎盛时,所以说它“无情”。
由于韦庄从“六朝如梦”的感受里联想到严峻的现实危机,悲悼大唐帝国的江河日下,灭亡之势已不可回,面对烟柳的生机勃勃、逢春必发景象,排遣无计中,才托辞他向,归于“台城柳”的“无情”吧。
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它与《鹿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隐含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春色,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
这与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有异曲同工之妙。
于乐景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
《鹿柴》中的“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境界。
【篇二: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
(18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和尊严。
a.搁置自圆其说符合b.搁置无懈可击吻合c.放弃无懈可击符合d.放弃自圆其说吻合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 云南彝良地区,震后出现强降雨,引发泥石流,附近省市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救援人员第一时间前往灾区抢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城》韦庄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台城》是唐代韦庄的作品,这首诗借景寄慨,语言含蓄蕴藉,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
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原文】
台城⑴
江雨霏霏江草齐⑵,六朝如梦鸟空啼⑶。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⑷。
【注释】
⑴台城:也称苑城,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原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
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⑵霏霏:细雨纷纷状。
⑶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⑷烟:指柳树绿阴阴的,像清淡的烟雾一样。
【白话译文】
江上春雨霏霏岸边青草离离,六朝往事如梦只剩春鸟悲啼。
最无情的还是台城外的垂柳,依旧轻烟般地笼罩十里长堤。
【创作背景】
中和三年(883),韦庄客游江南,于金陵凭吊六朝遗迹,感叹历史兴亡,便成此吊古伤今之作。
【赏析】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中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到了唐末,这里就更荒废不堪了。
吊古诗多触景生情,借景寄慨,写得比较虚。
这首诗则比同类作品更空灵蕴藉。
它从头到尾采取侧面烘托的手法,着意造成一种梦幻式的情调气氛,让读者透过这层隐约的感情帷幕去体味作者的感慨。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起句不正面描绘台城,而是着意渲染氛围。
金陵滨江,故说“江雨”、“江草”。
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四望迷蒙,
如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碧绿如茵,又显出自然界的生机。
这景色即具有江南风物特有的轻柔婉丽,又容易勾起人们的迷惘惆伥。
这就为下一句抒情作了准备。
“六朝如梦鸟空啼”。
从首句描绘江南烟雨到次句的六朝如梦,跳跃很大,乍读似不相属。
其实不仅“江雨霏霏”的氛围已暗逗“梦”字,而且在霏霏江雨、如茵碧草之间就隐藏着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台城。
鸟啼草绿,春色常在,而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
从东吴到陈,三百多年间,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覆亡,变幻之速,本来就给人以如梦之感;再加上自然与人事的对照,更加深了“六朝如梦”的感慨。
“台城六代竞豪华”,但眼前这一切已荡然无存,只有不解人世沧桑、历史兴衰的鸟儿在发出欢快的啼鸣它从人们对鸟啼的特殊感受中进一步烘托出“梦”字,寓慨很深。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
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茂的局面。
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
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
“依旧”二字,深寓历
史沧桑之慨。
它暗示了一个腐败的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
堤柳堆烟,本来就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加以它在诗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感的凭藉,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也就特别强烈。
“无情”、“依旧”,通贯全篇写景,兼包江雨、江草、啼鸟与堤柳;“最是”二字,则突出强调了堤柳的“无情”和诗人的感伤怅惘。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免不了有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之感。
亡国的不祥预感,在写这首诗时是萦绕在诗人心头的。
如果说李益的《汴河曲》在“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的强烈感喟中还蕴含着避免重演亡隋故事的愿望,那么本篇则在如梦似幻的气氛中流露了浓重的伤感情绪,这正是唐王朝覆亡之势已成,重演六朝悲剧已不可免的现实在吊古诗中的一种折光反映。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感慨之中即暗寓伤今之意。
思想情绪虽不免有些消极,但这种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仍可以借鉴。
【作者介绍】
韦庄(836─910)唐末五代诗人、词人。
字端己,长安杜陵(今西安)人,唐初宰相韦见素后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
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
公元894年(乾宁元年)登进士第,授校书郎。
后任左补阙等职。
曾入蜀为王建掌书记。
唐亡,力劝王建称帝,王氏建立前蜀,他任宰相,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后终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他的诗词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
与温庭
筠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有《浣花集》。
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