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译文
文言文十二则全部翻译

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二、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人出谋划策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三、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四、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五、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六、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七、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拘泥于某一方面的才能。
”八、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则常常忧愁。
”九、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到了严寒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十、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十一、原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身品行端正,不用命令也能行动;自身品行不正,即使命令也无法遵守。
”十二、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犯了错误不改正,这就是真正的错误。
”。
文言文原文及译文精选

文言文原文及译文精选1.《高凤专心致志》阅读题及译文原文: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
妻常之田,暴麦于庭,令凤护鸡。
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
妻还怪问,乃省。
译文: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
妻子曾到田地(劳作),在庭院里晒麦,让高凤看守着鸡。
正值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使麦子流走了。
妻子回来感到惊讶询问,高凤才醒悟过来。
道理:说明了人做事贵在坚持,专心。
2. 《狼子野心》文言文原文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杀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惇言。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自贻患耶!《狼子野心》文言文翻译有个有钱人家偶然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圈养,也和狗相安(无事)。
两只狼渐渐地长大了,还是很驯服。
(主人)最终忘了它们是狼。
一天,主人白天睡在客厅里,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发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
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前面一样(吼叫),(他)便假睡来观察情况。
便发现两只狼等到他没有醒,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
富人就杀了它们(狼)取它们的皮。
这事是我的堂侄虞惇说的。
狼子野心,(是)真实(而)没有诬蔑(它们)啊!那凶恶的本性只不过是被深深地隐藏罢了。
表面上装作很亲热,但背地里却心怀不轨,更不是只有凶恶罢了。
禽兽并不值得说什么,这个人为什么要收养这两条狼给自己留下祸患呢?寓意:狼子野心意思是狼崽子虽幼,却有凶恶的本性,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3.《得过且过》五台山有鸟,名曰寒号虫,四足,肉翅,不能飞。
其粪即“五灵脂”。
当盛暑时,毛羽文采③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若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
文言文初中必背及译文10篇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初中必背及译⽂10篇。
欢迎阅读参考!1.⽂⾔⽂初中必背及译⽂ 论语⼗⼆章 孔⼦及其弟⼦〔先秦〕 ⼦⽈:“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学⽽》 曾⼦⽈:“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逾矩。
”《为政》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为政》 ⼦⽈:“贤哉,回也!⼀箪⾷,⼀瓢饮,在陋巷,⼈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饭疏⾷,饮⽔,曲肱⽽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 ⼦⽈:“三⼈⾏,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述⽽》 ⼦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罕》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罕》 ⼦夏⽈:“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
”《⼦张》 译⽂ 孔⼦说:“学了(知识)然后按⼀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从远⽅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吗?” 曾⼦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替别⼈办事是不是尽⼼竭⼒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说:“我⼗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岁能独⽴做事情,四⼗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所⽀配的事情,六⼗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岁做事才能随⼼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 孔⼦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点去做⽼师了。
” 孔⼦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中充满疑惑⽽⽆定见。
文言文通用单字翻译

一、人【原文】人,天地之大德也。
【译文】人,是天地间最大的德行。
二、道【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译文】道,如果可以说出来,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三、德【原文】德者,本也。
【译文】德,是根本。
四、仁【原文】仁者,爱人。
【译文】仁,就是爱别人。
五、义【原文】义者,宜也。
【译文】义,就是适宜。
六、礼【原文】礼者,敬人也。
【译文】礼,是对人的尊敬。
七、智【原文】智者,知也。
【译文】智,就是知道。
八、信【原文】信者,诚也。
【译文】信,就是真诚。
九、天【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天行健,君子应该自强不息。
十、地【原文】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地势坤,君子应该以厚德承载万物。
十一、山【原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译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十二、水【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最高尚的品质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与之争。
十三、风【原文】风行天下,万物得以生长。
【译文】风行天下,万物得以生长。
十四、火【原文】火烈如火,能照千里。
【译文】火烈如火,能照亮千里。
十五、木【原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译文】树木过于茂盛,风必摧毁之。
十六、金【原文】金生丽水,润泽万物。
【译文】金生于清水,滋润万物。
十七、土【原文】土中生金,金生于土。
【译文】土中生金,金生于土。
十八、金玉【原文】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译文】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守住。
十九、富贵【原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译文】富贵不能使人淫乱,贫贱不能使人改变,威武不能使人屈服。
二十、生死【原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译文】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以上仅为文言文中常用单字之翻译,实则古文博大精深,翻译之技巧亦需不断磨练。
愿世人共勉,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经典高中文言文及译文5篇

经典高中文言文及译文5篇1.经典高中文言文及译文篇一赤壁赋苏轼〔宋代〕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冯通:凭)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共适一作: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
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
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
文言文翻译古诗词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文言文翻译】寝床之前,明月之光,疑为地上之霜。
仰头观明月,低头忆故乡。
【译文】在床前,明亮的月光照在地面,我怀疑那是地上的霜。
抬起头来,望着那轮明月,低下头,思念起远方的故乡。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文言文翻译】白日随山而尽,黄河流入大海之流。
欲穷尽千里之目,须更上一层楼。
【译文】太阳随着山峦的尽头而落下,黄河流入大海的潮流。
想要看尽千里之外的景色,就必须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春晓》唐代·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文言文翻译】春日里睡梦不知天晓,处处可闻鸟儿的啼鸣。
夜晚里风雨之声传来,花落多少,谁能知晓。
【译文】春天里沉睡,不知不觉天已亮,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鸣叫声。
昨晚风雨交加,声音传得很远,花儿飘落了多少,谁又能数得清呢?《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文言文翻译】荒野之上,离离的草,一年一枯,一年一荣。
野火虽能烧尽,春风一吹,又重新生长。
远处的芬芳侵袭着古老的道路,晴朗的绿色连接着荒废的城池。
再次送别王孙离去,茂盛的草地充满了离别的情感。
【译文】在荒野之上,茂盛的草,每年一次枯萎,每年一次繁荣。
野火虽然能够烧尽,但春风一吹,又重新生长。
远处的花香侵入了古老的道路,晴朗的绿色连接着荒废的城池。
再次送别远行的王孙,茂盛的草地充满了离别的情感。
文言文翻译古汉语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不忧。
生之谓性,死之谓命。
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不为福先,不为祸始。
感而后应,理而后言。
己乎,己乎!天下莫能与汝争辩矣!【译文】古代的真人,他睡眠时不做梦,醒来时无忧无虑。
生下来就是他的本性,死去就是他的命运。
他活着的时候顺应自然,死去的时候万物都发生变化。
他安静时与阴气相合,动荡时与阳气相随。
不主动追求幸福,也不主动招致祸患。
受到外界影响才做出反应,理顺了才说话。
唉,唉!天下没有人能与你争辩了!《论语·为政》原文及翻译: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处在自己的位置上,所有的星星都围绕着它。
”《诗经·关雎》原文及翻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理想的对象。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找不到,白天黑夜总思念她。
绵绵不断长又长,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译: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乎?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夫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夫唯仁者,是以无敌于天下。
”【译文】孟子去见梁惠王。
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也将有什么好处给我们国家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难道不是还有仁义吗?大王说:‘怎样使我国得利?’大夫说:‘怎样使我家得利?’士人和普通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得利?’上上下下都只追求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文言文专题突破参考答案5.C(值:遇到)6.A(②是说王古直才华横溢,③是说有人打算打他④是说他途中被殴的事实)7.“执意辞职以避劳累之苦”是事实,但“不听他人的劝说”这一说法没有依据。
8. (1)王古直曾经做谢方石的幕僚,谢方石因为父母中有人去世离开,他就给给事林克冲做幕僚。
(主:给……做幕僚;忧:古代指父母的丧事;林给事克冲:给事林克冲)(2)他不如我强,我怎么能替他做事呢!(不吾:不如吾;安:怎么;行:做事)(3)王古直说:“您不用问了,我大概是个奇怪的人吧!”他也是喜欢自己的道路的吧!(“大抵”前补充主语;善:喜欢;道:道路;最后一句带有感叹语气)【文言文译文】王古直,名佐,字仁辅,后来去掉车字旁叫甫, 古直就是他所取的别号,他凭借此号流行于世。
居住在黄岩台,现在分到了太平县地界。
年少时作诗并练习行书草书,在京师漫游。
有他的同乡人因事犯罪,王古直到官府门前静侯案情。
官吏一起把所有静侯的人抓了起来,非常急迫地询问王古直的同乡的妻子儿女在哪里。
王古直宁愿受侵害羞辱,最终没有说出王古直的同乡的妻子儿女所在地。
后来把他送入了刑部大牢,他独自站在烈日下暴晒,也不和那些囚犯为伍。
有个主事李廷美觉得非常奇怪,翻检他的衣帽时找到了柯学士的一些诗,问王古直说:“你能作诗吗?”就让他以日影为题作诗,(一会)诗便作成了,李廷美就放了王古直,王古直作了长揖便离去。
管监狱的官吏都笑了。
然而王古直也因此获得了名声。
王古直和侍郎黄定轩,侍讲谢方石结为朋友。
王古直曾经做谢方石的幕僚,谢方石因为父母中有人去世离开。
他就给给事林克冲做幕僚。
王古直寄食京城三十年,没有仆人,没有置备锅碗器皿。
有五六个大箱子,其中只有几百幅诗卷画卷,中间存放着一壶酒,每天早晨拿出来喝一两勺,喝后再锁上后才离开。
上元节京城流行用烧干糯米做成的瓶子,可以灌水养鱼,旁边用蜡烛照亮,通透明亮很好看,民间称为炮灯。
王古直买了一个放在谢馆,天天赏玩做小孩子样的游戏。
一天,不小心碰碎了,内心非常不高兴,说:“我一生的家当都在这,现在都没有了!”正当他想挥写草书时,碰上小官吏来了,说:“竟然败了我的兴致。
”许多小官吏想要打他,有人私下在计划。
王古直说:“我本来也该被打,打架也使我的名声更加彰显。
一天在路上遇到了这些人真的被打了,他独自承受后离开,也不在意。
有人劝他谋官职,他大声说:“我来京城难道是为了封官进爵吗!”有人问,“为什么不参加科举呢?”他笑着答道:“哪能用约束小孩子那套来约束我。
”他曾经在酒馆,叹息道:“这也是功名事业的一部分。
”显灵宫道士请他当学堂的老师,馈赠待遇非常丰厚。
过了一个月,突然辞职说:“怎能劳累枯燥地坐在书桌前运用笔墨!”林克冲到海外出使,想让他一起去,他没有答应。
有人问他原因,他说:“他没有我强,我怎么能为他做事呢!自古以来有名望的人不出海也不能限制他,难道一定要出海后才能很快发展?”王古直的性格刚直不阿就是这样不愿向人屈服。
然而性情风度耿直,内心不会拐弯使坏,遇到自己喜爱的,会高兴得忘记离开,人们也乐意和他交往。
写这篇文章的人说:“谢方石先生曾说:天地如此之大,中间觉得喜欢,觉得悲叹,觉得怪异,觉得可笑的事哪里没有呢?怎么能说得完呢!”按察沈仲律曾经遇到王古直,询问他的地址姓名籍贯不停,王古直说:“您不用问,我大概是个奇怪的人吧!”他也喜欢自己的道路!《周官》记录士农工商,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分古今人物为九等,魏晋以来有九品之制。
我一向知道王古直,但不能分辨出他是怎样的人。
于是为王古直作这篇传。
5、C(质行:躬行,实行;即品行高尚)6、B(①为皇帝与石奋开玩笑的话,是说石奋一家荣耀无比④对子教育管理严格,也即为侧面写万石君的恭谨的性格⑥间接写万石君的性格特征)7、A(文中有相关信息,“爱其恭敬”中的“爱”是喜欢的意思,非“信任”:“积功劳而至大中大夫”而不是“官至太仆”:“恭谨无与比”是对他一生的性格特征的概括)8、⑴他做官靠积累功劳当上了大中大夫。
没有文才学问,但恭敬谨严没人能比。
(“文学”1分,,“恭谨”1分,句意通顺1分)⑵他的子孙做小官。
回家来进见他,万石君一定穿着朝服来接见,不称呼名字。
(“谒”1分,“名”1分,句意通顺1分)⑶孔子有句话说“君子言语要迟钝,行动要迅速”,说的大概是万石君吧?(“讷”1分,“敏”1分,“其……之谓?”1分,句意通顺1分)万石君名叫奋,姓石。
(当时)十五岁,做小官吏,侍侯高祖。
高祖和他谈话,喜欢他的恭敬,问他说:“你还有什么人?”回答说:“我只有母亲,不幸失明。
家里贫穷。
还有一个姐姐。
”高祖说:“你能跟随我吗?”他说:“愿意尽力效劳。
”于是高祖召他姐姐来封为美人,让石奋任中涓,把他家迁到长安城里的中戚里,这是因为姐姐做了美人的缘故。
他做官靠积累功劳当上了大中大夫。
没有文才学问,但恭敬谨严没人能比。
到孝景帝即位。
石奋的长子石建,二子甲某,三子乙某,四子石庆,都因为品行善良,孝敬父母,办事谨严,做官做到了二千石。
于是景帝说:“石君和四个儿子都是二千石官员,作为臣子的尊贵光宠竟然集中在他一家。
”称呼石奋为万石君。
孝景帝晚年,万石君回家养老,每年根据定期作为大臣参加朝会。
经过皇宫的门楼,万石君一定下车快步走,看见皇帝的车驾,一定俯身按着车前横木表示敬意。
他的子孙做小官。
回家来进见他,万石君一定穿着朝服来接见,不称呼名字。
子孙有错误,不谴责,因此而不坐正座,面对食案而不吃。
然后儿子们互相责备,通过长辈的帮助说情,光着上身坚决地谢罪,改正错误,才答应。
皇上时常给他家赏赐食物,他一定跪下叩拜俯伏着吃,好像就在皇上眼前,子孙遵循他的教导,也和他一样。
万石君一家凭着孝敬谨严而闻名于各郡各国,即使齐、鲁地方那些儒生的虔诚庄重的行为,都自认为比不上他。
长子石建任郎中令,小儿子石庆任内史。
石建有事应该向皇帝说,避开别人,畅所欲言,说的恳切,到了朝廷上进见就好像不会说话一样,因此连皇帝也尊重他。
上书奏事,奏章经皇帝阅后发回。
石建读它,说:“写错了‘马'字下面脚连尾应该五笔,如今只有四笔,少一笔。
皇帝会谴责我,我活不成了。
”十分害怕。
他的谨慎,即使是别的小事也这样。
小儿子石庆喝醉了回家,进入外门没有下车。
万石君听说了,不吃饭。
石庆害怕,光着上身去请罪,没有许可。
全族的人和哥哥石建都去衣露体请罪,万石君责备说:“内史是显贵的人,进入乡里,乡里的长辈都走开回避,而内史坐车中很自在,正是理所当然!”于是让石庆走开。
石庆任太仆,为皇帝驾车外出,皇上问驾车的马有几匹,石庆用鞭子一匹一匹地把马数完。
举起手说:“六匹马”。
石庆在儿子中是最简略随便的了,尚且这般谨慎。
他任齐国相,全齐国的人都仰慕石庆家的好品德。
不发表什么意见,齐国就感化而很太平,给石庆建立生祠。
太史公说:孔子有句话说“君子言语要迟钝,行动要迅速”,说的大概是万石君吧?因此他的教化不急而成功,不苛刻而安定。
这可以说是行为忠厚的君子了。
5. B项“遣”意为“打发”。
6. C项,都作第一人称代词,。
A项前“而”作转折连词,“然而”“却”;后“而”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且”。
B项前“为”作介词,“替、给”;后“为”作介词,表被动。
D 项前“以”作介词,“把”;后“以”作动词,“认为”。
7. C。
对“易于考止中上”明确提出质疑的是益昌县“能言何易于治状者”。
而非该项中所说的本文“作者”。
8.①现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于耕田,就是采桑养蚕,一点点时间都不可侵占。
②我难道爱惜自家性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害吗?我也不让罪过牵连到你们身上。
③子女弱小家业破败没有能力备办丧事的,何易于总是拿出自己的俸禄,派官员替他们操办。
【文言文参考译文】何易于曾经做益昌县县令。
益昌县离刺史的治所四十里,县城在嘉陵江南岸。
有一次,刺史崔朴乘着春光明媚,带了许多宾客,唱歌喝酒,从上游放舟东下,径直来到益昌县附近。
船到,就下令索取民夫拉纤。
何易于就把朝版插在腰带里,与几个民夫一起拉着船跑上跑下奔忙。
刺史发现县令在拉纤,很吃惊,问他拉纤的原委。
何易于说:“现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于耕田,就是采桑养蚕,一点点时间都不可侵占。
易于是您主管下的县令,现在没啥事干,可以来充当这个差使。
”刺史听了,和几个宾客跳出船舱,上岸骑马一起回去了。
益昌县的百姓多数在附近山上种茶树,收了茶叶赚得的钱完全归自己。
适逢盐铁官上奏朝廷要加强专卖制度管理,皇帝下诏书说,凡专卖物品生产地的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
何易于看了诏书说:“益昌不征茶税,百姓都还没法活命,何况要增加税赋去害百姓呢!”他下令官吏铲掉茶树。
官吏争辩说:“现在铲去茶树,比隐瞒的罪名更重。
我不过丢一条命,大人您难道不会因此而流放到荒远之地?”何易于说:“我难道爱惜自家性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害吗?我也不让罪过牵连到你们身上。
”他就自己放火烧掉了茶树。
州里的观察使听说了这个情况,认为何易于挺身为民,最终没有把这事上报而弹劾他。
益昌县百姓死了办丧事,子女弱小家业破败没有能力备办丧事的,何易于总是拿出自己的俸禄,派官员替他们操办。
老百姓缴正常的赋税,有头发花白弯腰驼背的拄着拐杖的老人,何易于一定喊他们坐下吃饭,向他们询问政事的得失。
庭院中来了打官司的,何易于都亲自跟他们谈话,替他们指明谁是谁非。
罪过小的劝解,罪过大的杖责,都立即打发走,不把他们交给下面的官员审问。
治理益昌县三年,监狱中没有囚禁的的百姓,百姓不知道有劳役。
改任绵州罗江县令,政绩与益昌县相当。
会昌五年,我路过益昌,有百姓详细告诉我何易于怎样治理政务,并且说:“皇帝设立考绩制度来劝勉官吏,但是何易于的等级仅仅是中上,为什么呢?”我问:“何易于催纳赋税做得怎样?”回答说:“他向上请求放宽期限,不要过急地勒逼百姓,使得粮食丝绸低价出售。
”我问:“何易于催服劳役做得怎样?”回答说:“财政经费不足,就拿出俸禄,希望贫苦百姓。
”我问:“馈赠来往的有权有势的官员如何?”回答说:“除了证件外什么也不送。
”我问:“擒捕盗贼做得怎样?”回答说:“我们这里没有盗贼。
”我说:“我在长安居住时,每年都听说给事中考核官员优劣,说‘某人治理某县,得到了上等的第三级,由考核得到了某官。
’问那些官员的政绩,说‘某人能够督促缴税,提前完成,某人能催服劳役,节省财政经费,某人(作官之地)正当交通要道,往来路过官员都说他接待得好;某人一年能抓到若干盗贼。
’县令的考绩,就是这样子的。
”那百姓听了我的介绍,一句话也不说,笑着走开了(意思是说:掌考核者原来如此腐败徇私啊,怪不得勤政爱民的何易于只考得一个中等偏上的成绩!)。
我认为如今在朝廷掌权的人,都懂得要迫切搜求人才。
到急需补充官员的时候,就说:“我忧虑没有好官可以共同治理。
”承受皇帝命令荐举贤才,就说:“我忧虑找不到人去完成皇命。
”等到有了好官贤才,有几个人能够赏识?再说,象何易于这样的好官,即使活着得不到什么,他死后一定美名流传,因为我们还有史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