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词语总复习(正确使用虚词)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实词、虚词的概念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2. 能够正确辨别和使用实词、虚词,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3. 通过复习,加深对实词、虚词用法的理解,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实词、虚词的概念及其在句子中的运用。
2. 教学难点:辨别和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句讲解实词、虚词的用法。
2. 运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3. 采用练习法,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内容1. 实词、虚词的概念及其分类。
2. 实词、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3. 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举例。
4. 实词、虚词的辨析与运用。
5. 课后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实词、虚词的概念及其分类。
2. 讲解:结合具体例句讲解实词、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分析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
3. 互动: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实词、虚词的用法,组织讨论,加深理解。
4. 练习: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练习:1. 请举例说明下列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分析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a. 动词b. 形容词c. 副词d. 介词e. 连词f. 助词2. 请辨别下列句子中实词、虚词的使用是否正确,并对错误之处进行修改。
a. 他很努力学习。
b. 我和她一起去商场买东西。
c. 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d. 他们两个人很相似。
3. 请用所学实词、虚词造句,要求句子意思完整、通顺。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实词、虚词概念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后练习、课堂讨论、提问回答。
3. 评价内容:实词、虚词的概念记忆、用法辨析、句子构造。
4. 评价时间:课后、课堂。
七、教学拓展1. 实词、虚词在古汉语中的应用。
2. 对比分析现代汉语与古汉语中实词、虚词的差异。
3. 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文献,加深对实词、虚词用法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案、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正确使用词语(虚词)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03.3正确使用词语(虚词)教学目标明确考点要求,掌握正确使用词语(虚词)的方法技巧教学重点正确使用词语(虚词)的几种辨析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做题规律教学过程一考点概要虚词在语言中起着“经络”的作用,虽然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很高。
虚词往往没有实在意义,使用十分灵活。
在高考命题中一般与实词合并命题,更多体现在语病辨析题中,要想准确辨析或使用虚词,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二题点讲解(一)正确使用现代汉语中的虚词“五看”辨析虚词使用正误1.看词性词性不同,虚词的语法功能就不同,只有把握词性,才能准确使用。
例如:“固然”和“诚然”都可充当连词,但“诚然”还可充当副词意思是“实在”。
[例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过分推崇文笔,其实折射出的是一种孱弱的文学观。
文笔差劲不行,但仅仅文笔好,也实在不配自傲。
若沉迷其中,对自己抚词弄句的能耐沾沾自喜,可能耽误自己更上层楼。
退一步说,在随笔里,对文采的推崇应有所节制。
文采若不能与主题、风格水乳交融,只是一种美感噱头,类似汤面上的几根青葱、奶油蛋糕上的几朵花。
A.虽然就算还绝对B.固然即使也充其量C.诚然尽管却或许D.当然如果仍实际上2.看搭配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混用。
在辨析虚词时,要结合句中出现的词语,看关联词是否搭配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的搭配关系。
一些虚词如有多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则只能与“反而”搭配。
常用关联词语如下: (详见课件)[例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体系稳定延续的基本前提。
人类社会的活动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总会对某些生物物种过分偏爱,对另一些生物物种漠然视之,对某些物种厌恶有加,在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的生物物种,在人类社会中总会受到各不相同的待遇。
2024高考备考正确使用实词虚词(实词 即学即练)(上)-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20.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 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典例剖析】 【例1】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阐释学的观点是,不再追求一个阐释的终点。阐释不是披沙拣金, 千方百计地搜索某一种定音的标准答案,从而结束漫长的理论_____。 即使某个时代的读者达成了评价一部作品的______,另一个时代的阅 读又可能________不同的观点。 A.跋涉 共识 催生 B.旅行 共识 衍生 C.旅行 见解 衍生 D.跋涉 见解 催生
【审答题眼】本题题眼是“词语”“最恰当”。 【思路分析】“跋涉”,形容旅途艰苦,十分艰难。“旅行”,远行;去 外地办事或游览。从语境中分析可知,“阐释学”的概念曾经经历过 漫长的理论探讨的过程,因而此处应选“跋涉”。“共识”与“达成” 搭配,而“见解”与“达成”不搭配。“催生”,因为某些原因,被迫 形成当前状态。“衍生”,实际上或理论上从母体物质得到的“物 质”(如经过取代或水解)演变而产生。语境分析可知,对一部作品的 阅读,不同的时代,读者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同观点。因而这里应选“催 生”。 答案:A。
举例
①“冷僻”与“冷落”,前者侧重指“偏 僻,不熟悉”,后者侧重指“不热闹,不热 情”。②“陡峭”与“峻峭”,前者侧重 指“陡直”,后者侧重指“高峻”。
“嘲笑”与“讥笑”都含有“看不起人、 取笑人”的意思,只是语义轻重程度不 同:“嘲笑”指一般的取笑,语义较轻;“讥 笑”指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取笑,语义 较重。
高三语文总复习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教学案高三全册语文教学案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实词虚词〔才能层级为E级,考试重点为成语〕考情梳理考点2正确使用实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种。
考察频率较高的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考察的主要形式是根据详细的语言环境为句子选择词语,考察的主要对象是近义实词,命题的角度有与成语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实词的使用特点,主要涉及实词的功能、意义、用法、色彩和范围等。
下面分类举例加以分析。
1.语法功能。
许多近义实词,发音或者者书写相似,但因其词素不同,其词性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也就不同,词的语法功能决定了词与词之间的搭配规那么,违犯规那么,就造成错用。
这为命题角度之一。
2.语义差异。
近义实词的词义差异不在迥别,而在微异,差之毫厘,就易出错。
这也就成为了命题角度。
3.感情、语体色彩。
词语表情达意,要有爱憎,要分交际场合,使用是否得当也就成了命题角度。
4.适用范围。
即便是近义实词,其使用范围的大小,多少会有不同,适用对象也有差异。
这也是命题角度之一。
5.搭配习惯。
词语之间的搭配有规那么,也有习惯,如随意为之,就易出错。
这也是命题角度之一。
根据典题的分类例析,如何正确使用实词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针对实词的主要考察对象和命题角度,熟悉并掌握实词的根本知识,为有效辨析近义词打根底。
详细有以下五点:(1)区别词性与语法功能。
有些近义词词性不同,它们在造句时的功能就不同,要抓住这个因素,仔细辨析,正确选择。
如典题例析第1类。
(2)区别词义内涵。
近义实词的辨析,关键是分析不同词素的意义。
有的适用于重要的、较大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适用于抽象事物,有的适用于详细事物;有的适用于甲类事物,有的适用于乙类事物。
如典题例析第2类中“曼延〞“蔓延〞两词的使用。
(3)辨明感情、语体色彩。
感情色彩是词类属性之一,词语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含肯定、赞许、喜悦的感情)、贬义(含否认、贬斥、憎恶的感情)和中性(既不明显褒奖,也不明显贬斥)三种。
高考总复习 语文第2编1-3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第三节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第二编 专题突破
语文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能力层级:为E级。
第二编 专题突破
语文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词语的使用,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考试
大纲(课标实验版)》对这一考点表述为“正确使用词语(包 括熟语)”。显然,它有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两个层面, 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 (这里面不仅有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更好的问题)。
第二编 专题突破
语文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从高考命题规律看,未来的高考,实词仍将以同音词 或近义词的意义、用法和感情色彩为考查重点,所选词语 多为生活中常见却又容易忽视的词语,语境与生活实际、 热点挂钩;虚词仍将考查副词、连词、介词、助词等词的
规范使用,关联词还将是考查的重点。实、虚词结合考查
的形式仍将沿用,考查中加入熟语的辨析也将会被更多地 采用。
本考点包括正确使用实词、虚词和熟语三部分。本专题只
涉及实词、虚词。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高考考查的 近义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同音近义词,另一种是异
第二编 专题突破
语文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音近义词。虚词的考查主要有两类:一是辨析虚词使用正 确与否,二是辨析选择用法相近或易混的关联词语。题型
主要有两类:一是比较填空式选择题,一是加点词使用正
误选择题。不管什么题型,高考对正确使用实、虚词的考 查,一直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注重引导考生把注意 力放在读懂句意上,从所考词语与语境联系的角度去把握 其意义和用法,而不是要求准确无误地记住某个词语的静
态词义。2009年高考涉及应关注语境,恰当使用。
第二编 专题突破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04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现代汉语虚词的类别

主标题:现代汉语虚词的类别副标题:虚词没有实在的意义,你能正确的区分虚词的类别吗?关键词:词语,虚词,类别难度:3重要程度:3内容: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一)副词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表程度的:很、最、极、挺、顶、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来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差不多、几乎、过于表范围的:都、总、共、总共、统统、只、仅仅、单、光、一齐、一概、一律表时间频率的:已、已经、曾、曾经、刚、才、刚刚、正、正在、将、将要、就要、马上、立刻、顿时、终于、常、常常、时常、时时、往往、渐渐、一直、一向、向来、从来、总是、始终,永、永远、赶紧表肯定否定的:必、必须、必定、必然、当然、准、的确、不、没有、没、未、别、莫、勿、未必、不必、何必、不便、不用(甭)、不妨表语气的:难道、岂、究竟、到底、偏偏、索性、简直、是、是否、可、也许、难怪、大约、幸而、幸亏、反倒、反正、果然、居然、何尝、其实、明明、恰恰、未免、只好1.副词只有“很”、“极”可以作补语。
例如:①这办法好得< 很> 。
②这办法好< 极> 了。
2.有一部分副词能起关联作用。
(1)单用的:说了又说吃得下就吃说清楚再走下大雨也去(2)前后配合用的:又…又越…越也…也不…不既…又非…不(3)和连词配合用的:不但…还只有……才既然…就虽然…却如果…就不论…都即使……也除非……才3.“没有”(没)在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否定行为的发生;在名词前是动词,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对事物的领有。
例如:①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学生。
(副)②你没有《诗经》吗?(动)“没有”和“没”是有区别的:“没”不能用在句末,也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没有”就可以。
如不能说“他来了没?”“没。
”只能说“他来了没有?”“没有。
”4.有少数形容词和某些副词,都经常作状语,要细心分辨。
例如:①雨后青山格外秀丽。
2017高三语文总复习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用“受权”。贯穿:穿过,连通。贯穿的事物一般都
比较具体。贯串: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
贯串的事物一般都比较抽象。第③句“曲径回廊”是 具体事物,不是抽象事物,因此该句应用“贯穿”。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①再全面的维生素补充剂对健康的弥补作用也不能 ______膳食结构不合理带来的损害。想要保持健康, 更重要的是维持饮食的平衡以及适度运动。 ②在自然环境中怎样才能______病虫害的侵袭呢?与 松树共生,就是杨树通过长期自然演化选择的一种自 我保护方式。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考点三 实词、虚词
一
实词
实词是指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主要包括名词、 动词、形容词、代词等。高考对实词的考查着重于近 义词的辨析和使用,因此考生必须掌握词语的一些基
本知识,如词性,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词义
的轻重,词义的范围等。
【技法归纳】 实词辨析四“关注”
1.关注词义
③高考作文基础等级的一等标准是:“切合题意,中 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__________,字 迹工整,符合文体要求。” A.沟通 C.沟通 武断 决断 顺溜 流畅 B.勾通 D.勾通 武断 决断 顺溜 流畅
【解析】选C。“沟通”指使两方能通连,中性词,如 “沟通感情”;“勾通”指暗中串通、勾结,贬义词。 此处“沟通”符合句①语境。“决断”指做出决定有 魄力,有决定权;“武断”指做出判断只凭主观意志,
② /
③ 也 /
④
⑤ 即使 由于
⑥ 然而 所以
那么
进而
C D
假如 只要
则 /
甚至 而且
更 还
【创新设计】2012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和虚词)课件 语文版

3. (2009·山东卷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山东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 山东卷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 了我对人民的爱。 了我对人民的爱。”
(
)
①谈起抗震救灾,温总理________很深。他动情地说:“这次抗震救灾,更加深 谈起抗震救灾,温总理 很深。他动情地说: 这次抗震救灾, 很深 在破解开发型资源城市转型难题的过程中,该市________原有资源,以钒钛资 原有资源, ②在破解开发型资源城市转型难题的过程中,该市 原有资源 源开发为重点,努力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源开发为重点,努力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作者科尔曼年轻气盛,观点鲜明,但常常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周, ③作者科尔曼年轻气盛,观点鲜明,但常常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周,________显得 显得 犀利有余,老练不够。 犀利有余,老练不够。 A.感受 感受 C.感触 感触 依托 未免 依托 不免 B.感触 依附 未免 . D.感受 依附 不免 .
用 法 方 面
透露vs流露
品说空间,放大了民间话语的权力, 特别提示:网络拓宽了民众的言说空间,放大了民间话语的权力,加快了新闻 与观点的传播速度,甚至影响了现实事态的发展。特别在最近几年来, 与观点的传播速度,甚至影响了现实事态的发展。特别在最近几年来,任何一个热 一句流行语的出现,都离不开网络的推波助澜。网络词语走进了生活, 词、一句流行语的出现,都离不开网络的推波助澜。网络词语走进了生活,也走进 了新闻。我们要特别注意网络新词的出现,如下面几句中的加点词: 了新闻。我们要特别注意网络新词的出现,如下面几句中的加点词: (1)本次参加“亚运天使”海选选手学历普遍较高,大部分都是在校大学生,而 本次参加“亚运天使” .. 选手学历普遍较高,大部分都是在校大学生 在校大学生, 本次参加 且还多才多艺。 且还多才多艺。 (2)就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刚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网 就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刚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美国著名的《时代》 就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刚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 站就刊登了一组经过 PS 后的恶搞照片,他们把奥巴马 后的恶搞照片,他们把奥巴马“P”上了各大颁奖典礼的领奖 上了各大颁奖典礼的领奖 .. 音乐奖和奥斯卡金像奖, 台,其中就包括 MTV 音乐奖和奥斯卡金像奖,连奥运会的金牌都被挂在了奥巴马 的胸口。 的胸口。 (3)检验检疫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场上出现的未贴中文标签等不符合规定的 检验检疫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检验检疫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进口零食,是国内某些山寨厂或黑加工点生产的。 进口零食,是国内某些山寨厂或黑加工点生产的。 .. (4)网络传播的特点导致了重大新闻传播与舆论的滥觞,不再是精英,而主要是 网络传播的特点导致了重大新闻传播与舆论的滥觞,不再是精英, 网络传播的特点导致了重大新闻传播与舆论的滥觞 草根。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词语总复习(正确使用虚词)一、导入虚词的运用在高考中属于常考题,从1996年到2001年虚词年年必考,1998年考查了介词、副词等的运用,1999年考查了关联词的运用,2000年考查了助词“的”的运用,2001年春季高考又综合考查了连词、介词、副词。
二、了解虚词的分类及其特点(见复习用书三、看“高考例题大观”,把握命题趋势在看复习用书的基础上,补充:(1999年全国高考卷第2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BA、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
B、“五四”时期现代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的中国”,在国家观念上尽管包括了但又“超越了社稷和民族”。
C、在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一部分,虽然作为重点应当侧重抓,但它毕竟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得以解决。
D、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解析:“尽管”是一个连词,它有表示让步的意思,后面可用表转折的“但”一类的词与它相呼应。
“再”是个副词,它表示一个动作或一种状态的重复或继续,但它多用于指未实现或经常性的动作,对于已经实现的动作只能用“又”。
“得以”是个助动词,有能够、可以的意思,它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也不用于否定式。
“进而”是个连词,用于连接分句,后面的一个分句往往是表示在前一个分句行动基础上采取的进一步的行动。
D句中“进而”后面的分句“副食集体和国家利益”只是前面分句的结果,而不是在前一分句行动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行动。
(2000年全国高考卷第2题下列各句方括号中,必须加“的”字的一组是(⑴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国家将在西部地区新建十大工程。
⑵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一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断出来的。
⑶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上拼抢厮杀,谋求新的发展。
⑷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直拍选手快、灵、狠的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最大障碍。
A、⑴⑵B、⑵⑷C、⑶⑷D、⑴⑶解析:“的”是助词,用在定语的后面,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是一般修饰关系和领属关系。
本题要求考生找出“必须加‘的’字的一组”句子,应该比较容易回答的,关键是看考生有没有相应的语感。
⑴句“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作介词“为了”的宾语,“的”字可加可不加,因为上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也没有用到“的”字,所以这一句不加“的”字,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这样A、D两项就可以被排除。
⑵句中“它们”作“存在”的定语,表领属关系。
“它们”指代上文的“28颗行星”,“存在”前必须加“的”字,才能作下文“是……的”的主语,这样,C项中没有⑵,又可以被排除。
⑶句“你[]钱袋立即充盈”作动词“使”的宾语,不能加“的”字,因为下文“有实力去市场上拼抢厮杀”、“谋求新的发展”的隐含主语仍是“你”,而不是“你的钱袋”,如果加了“的”字,表意反而不明确了。
⑷句中“是欧亚高手取胜[]最大障碍”则必须加“的”字,因为“是”的宾语是“障碍”,“欧亚高手取胜”是主谓短语作“障碍”的定语,不加“的”字,表意就不明确了。
与1999年相比,本题的难度有所降低,考查的内容更切实用,所选材料也较有现实意义。
(2002年全国高考卷第5题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C⑴中美关系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⑵你比他只是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⑶这几天我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多少往往B、再三多少常常C、一再稍微常常D、再三稍微往往从高考试题看,对虚词使用的考查主要涉及到副词、助词、介词和连词等。
解题时思考的角度有以下几种:1、是否合乎使用习惯如:上面所举2000年考题的例子,用不用“的”字,就涉及到短语的习惯组合。
又如1999年涉及到“得以”,它是个助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不能用于否定式。
2、是否有细微的语义差别如:1999年涉及到“再”字,它是个副词,多属于没有实现的动作,句中是已实现的动作,应该用“又”字。
3、词义是否合乎语境如:2000年春季高考涉及到“至少”,它是个副词,表示最小的限度,而句中“至少五万元以上”,就不合适。
4、用词是否合乎语义如:1999年涉及到“尽管”,它是个连词,表示让步,和后面的“但是”搭配,就是用得正确的。
四、引导学生看“备考资料博览”看的时候要不厌其细微,认真思考,弄清这些虚词的作用,和一些形近、作用相近、词性相同的虚词的用法。
这里主要有“易混虚词辨析”、“副词的八种类型”“介词的九大功能”、“常用关联词语”和“关于助词的四种情况”。
五、课堂巩固练习六、指导学生完成复习用书上的基础训练七、教学随想:在这一节复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备考方法,即:学习和运用虚词,需要做到四点:一是理解并掌握虚词的语法特点,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掌握虚词的用法,三是增加阅读量,培养语感,积极发掘规范使用虚词的潜意识,四是在写作中提高虚词的使用能力。
在虚词使用硬是中,不论哪种考查形式出现,做题时都应根据不同的虚词,采取相应的对策(具体内容见复习用书。
正确使用成语一、导入:成语运用题在高考中属必考题,从1992至2002年每年都有一道题。
命题点往往落在成语使用不当的四个方面:对象搞错、望文生义、语境不合、褒贬失当。
至于高考考查的成语的生疏度是有所控制的:既非十分生僻,又非过于浅显。
选项设置的语境,大多是经过强调的语境。
高考试卷,除了以正确使用成语的考查为主要题型外,汉字的字形、字音的考查也常常以成语为载体。
二、考点落实要求:成语的复习,一是要注意积累的“量”,二是要注意在使用过程中的“质”。
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几点:1、高度重视积累。
首先对课文中出现的成语,尤其是各册教材附录“现代汉语词表”中的成语及课文注解中的成语,要做到读得准确,写得无误,用得自如。
其次,把平时学习和复习中用错的成语进行梳理归纳,每隔一段时间分批分类复习一次,并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再次,要注意收集成语,注意积累报刊及其它课外读物中一些正确使用成语的例句或成语使用不规范的病句。
2、确切掌握意义。
首先要弄清成语的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
现代汉语中大部分的成语的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并不一致,它们的意义并非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往往是通过引申或用本义作比喻而产生的整体意义。
其次要注意成语中某些字的古义,了解成语的出处有助于对成语的理解。
成语主要来自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名句和口头俗语。
比如:汗牛充栋、望洋兴叹、目无全牛、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破釜沉舟、狡兔三窟、青出于蓝、登堂入室、屡试不爽、一衣带水、东施效颦、请君入瓮等成语,如果不追其本源,简单的照现代意义去理解,就会弄错成语的含义,以致误用成语。
3、仔细辨析差异。
不同的成语,感情色彩和适用范围常常不同,不理解这一点,就会导致成语运用不当。
像良莠不齐、巧夺天工、凤毛麟角、耳濡目染、萍水相逢、老气横秋、脍炙人口等,使用时就必须弄清它们的范围。
像始作俑者、趋之若骛、耿耿于怀、乐不思蜀、不可理喻、无所作为、大放厥词、罄竹难书、弹冠相庆等,运用时就必须辨明它们的感情色彩。
辨析成语时,尤其要注意辨析近义成语的细微差异。
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
例如:“风流云散”与“烟消云散”是对象的不同;“妄自菲薄”与“自暴自弃”是程度上的差别;“侃侃而谈”与“夸夸其谈”是褒贬的不同;“洞若观火”与“了如指掌”是侧重点的不同;“手无寸铁”与“赤手空拳”是范围的不同。
类似的还有,供辨析。
包罗万象—应有尽有,遍体鳞伤—体无完肤,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不动声色—无动于衷,不共戴天—势不两立,不谋而合—不约而同,不由自主——情不自禁,趁火打劫—浑水摸鱼,称心如意—心满意足,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当仁不让—义不容辞,道貌岸然—一本正经,东山再起—死灰复燃,独树一帜—标新立异,耳闻目睹—耳濡目染,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固若金汤—坚如磐石,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和衷共济—同心协力,囫囵吞枣—生吞活剥,等等。
4、巧扣语境选用。
使用成语,就表明成语是处在一种“动态”之中的。
巧扣语境,就是要对上下文的内容有清楚的理解,只有理解上下文的内容,才会知道所用成语的语境意义是什么。
可以说准确地把握了上下文,死死扣住语境,巧妙地联系语境,也就找到了解答成语运用题的钥匙。
三、介绍“高考成语使用”考点落实的方法高考语文卷中每年都有成语运用的题目。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可谓浩如烟海,这么多的成语,如何掌握呢?很明显,要掌握每一个成语,是绝对不现实的。
虽然高考命题点往往落在成语使用不当的四个方面:对象搞错、望文生义、语境不合、褒贬失当。
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掌握成语,这或许会使我们对正确使用成语的理解上升到一个理性认识的阶段。
1、要分辨成语的语义。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这时切忌望文生义,很多的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
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
例如: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
(1998年高考题“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
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万人空巷”(1997年是指人们都聚集在一起,致使巷子都空了。
“炙手可热”(1999年意思是手一接近便感到热,用来比喻权势气焰之盛的,多含贬义。
“首当其冲”(2000年春季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2、要辨明成语的细微差异。
汉语中的同义词极其丰富,同义成语也比比皆是,因而在运用时,我们要注意同义成语的辨析工作,通过辨明其细微差异,达到准确贴切运用的目的。
例如: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19 97年全国高考题“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乎不同。
“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可见句中的成语“不孚众望”运用是恰当的。
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应接不暇”“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美不胜收”(1996年,“耸人听闻”“骇人听闻”(1998年,等等。
3、要区分成语语义的范围。
成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正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大小。
例如:这次汇报演出,反映了我国文艺舞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
“姹紫嫣红”只用来形容花,而不能修饰“我国文艺舞台出现的繁荣景象”,上句显然超出该词的使用范围,因而误用。
该句应用“万紫千红”,其不但可用来形容花木,还可用来形容人、文章,或比喻景象繁荣昌盛,事物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