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
赏牡丹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赏牡丹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赏牡丹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庭前芍(sháo)药妖无格,池上芙蕖(qú)净少情。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荷花的别名。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
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
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国色:倾国之色。
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
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
“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
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推荐下载 刘禹锡《赏牡丹》及赏析-最新

刘禹锡《赏牡丹》及赏析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
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
下面是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注释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创作背景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大和二年828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
文学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王禹傅《芍药诗序》。
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
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
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
《赏牡丹》赏析

《赏牡丹》赏析《赏牡丹》赏析《赏牡丹》赏析1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析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荷花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拟人:"妖无格"与"净少情"比喻:"真国色"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赏牡丹》赏析2牡丹芳唐代:白居易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
庳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
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
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
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
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
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
赏牡丹刘禹锡古诗翻译

赏牡丹刘禹锡古诗翻译
赏牡丹刘禹锡古诗翻译
赏牡丹
刘禹锡〔唐代〕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
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
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
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倾国倾城之美色。
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富贵美艳、仪态万千。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吉祥寺赏牡丹宋代:苏轼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译文:人老了,还把鲜花戴在头上,“我”不害羞,倒是花儿应该为自己在我头上而害羞。
赏花醉归引得路人哄笑,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都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
注释:人老簪(zān)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簪花:在头上插花、戴花。
羞:难为情。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扶:搀扶。
珠帘:珍珠缀成的帘子。
半上钩:帘子全部卷起来。
赏析:此诗即是当时记实之作,表现了观赏牡丹的热烈场面和诗人簪花的情趣。
第一、二两句是写诗人簪花之趣。
虽说当时礼俗士大夫集会时可以簪花,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终觉有些不好意思。
为了突出这种心态,作者掀起一道波澜,“花应羞上老人头”,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
而事实是,不管花愿意与否,还是上了老人的头,增添了不少情趣。
两个“羞”字,一说人,一说花,相映成趣,语妙天下。
同时说明包括诗人在内的官吏最终还是乐于在百姓面前亮相的。
花活了,人更活。
从而进一步缩小了官民距离,更有意义。
第三、四两句是写诗人醉归而路人嗤笑的场景。
这里诗人恰当地用了杜牧之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这支浩荡的插花队伍的经过,只需要点出这一点,当时盛况就好像在眼前。
于是,官民同乐的'主题也就圆满地表现出来了。
诗人之所以在珠帘上钩时用“半”字,是因为作诗需要留有余地,给读者以想像空间,说全上钩,而诗贵活。
前后联均暗用前人句意,用得贴切灵活,不着痕迹,如同已出。
“人”、“花”、“老”、“羞”四字有意重复使用,更使诗的音节回环往复,有助于这首诗运用夸张、拟人修辞手法并且连用几个动词,有利于渲染出一种喜剧情调氛围,体现了诗人极高的文学造诣。
表现出诗人超旷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在这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我们不难领略到诗人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刘禹锡《赏牡丹》的原文和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的原文和赏析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
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
《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七绝,此诗写的正是唐人赏牡丹的盛况。
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
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
“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
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
首句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喜爱。
《诗经》就写到过周朝郑国的男女以芍药相赠的欢乐场面,而同时期却不见有关牡丹的记载。
所以宋代韩琦在《北第同赏芍药》中写道:“郑诗已取相酬赠,不见诸经载牡丹。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习俗也在不断地变化。
到了唐代武则天执政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以至于有人将牡丹比为君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芍药地位的'下降,刘禹锡认为其格调不高,所以说芍药虽妖娆而无格。
芙蕖,即荷花,这是自屈原以来在诗文中经常以清高洁净面目出现的花。
大概由于它亭亭玉立于池塘水面之上,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吧,刘禹锡觉得它虽纯洁却寡情。
古诗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翻译赏析

古诗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翻译赏析《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古诗全文如下: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前言】《赏牡丹》为刘禹锡所做的七言绝句,是一首托物咏怀之作。
该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每到春暮夏初牡丹盛开的季节,卖花人、看花人便挤满了京城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车水马龙、人潮鼎沸的热闹场面。
作者在这首诗中,一方面热情歌颂了牡丹的美丽,另一方面又将自己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融入笔下,从而大大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感染力。
【注释】①牡丹:属毛茛科植物,又名木芍药、洛阳花,初夏开花,单生,大朵,一般有红、白、紫三色。
②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郑虔《胡本草》:“芍药,一名没骨花。
”③妖无格: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④芙蕖:即荷花。
《尔雅·释草》:“荷,芙蕖。
其茎茄,其叶越,其本蔷,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
”⑤净少情:淡雅,缺少情韵。
⑥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唐诗纪事》卷四十李正封《赏牡丹》诗:“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⑦动京城:指唐代观赏牡丹风气极盛。
每春暮。
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白居易在《牡丹芳》中有“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之叹。
【翻译】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丽的花,当它盛开的时候,轰动了整个的京城。
【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此颂彼的反衬之法。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牡丹,是中国的特产,素有花中之王、百两金等尊贵的称号,春天开花,花大而绚丽,历来得到人们的钟爱。
《赏牡丹》诗词译文及鉴赏

《赏牡丹》诗词译文及鉴赏《赏牡丹》诗词译文及鉴赏《赏牡丹》唐代:王建此诨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赏牡丹》译文这花声价不同其他花草,开放时间溢满整个国都。
芳香处处苓蔆惭愧欲死,颜色火红踯躅失容枯槁。
柔软光华笼罩纤细肢体,妖媚颜色温暖柔嫩肌肤。
花朵中填满金粉般花蕊,翻卷花瓣好似大红流苏。
香味和顺能够熏染御服,姿势美丽应当画入宫图。
将谢如淡淡哀愁的新妇,凋谢同望着病夫的女子。
请咱们知道这花时时间短,客人再留下赏识顷刻吧。
一夜清风吹起花事完毕,即便千金也难买回花开。
《赏牡丹》注释赏牡丹:这是诗人居官长安时写的一首赏牡丹诗。
全诗环绕一个“赏〞字,写自己看牡丹时的审美感受。
名价别:(牡丹)声名、身价都有别于他花。
名价犹声价。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有一俊士,自许史学,名价甚高。
〞按:唐人嗜牡丹,到王建日子的中唐时期此风尤盛。
皇都:国都,此处指唐上都长安。
唐韩愈《早春呈张水部》诗:“最是一年春优点,绝胜花柳满皇都。
〞益:水溢出器皿,此引申为满。
香遍:香满。
苓蓤(líng):《全唐诗》作苓菱。
唐人以为苓即荷花。
唐人李善《文选注》云:“苓,古‘莲’字。
〞汉代枚乘《七发》云:“蔓草芳苓。
〞言其以芳香著称。
菱一名芰,与荷花同是芳香花卉,有词牌《芰荷香》可证。
此句谓牡丹花香四溢,使苓蔆相形见拙,惭愧欲死。
红烧:把戏红艳如火。
踯(zhí)躅(zhú):指山踯躅,又叫红踯躅,山石榴、映山红、杜鹃花。
见《本草纲目》卷一七。
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诗:“高枝濯濯辛夷紫,密叶深深踯躅红。
〞软光:柔软的光泽。
细脉:犹言气脉。
此句写牡丹的韵致。
脉在古文中解释为似血管相同连接成体系的东西。
参阅历代诗文,细脉多实指细水流,这儿翻译为细水流或能做一说,可是结合全篇来看,这儿应该诗正面描绘牡丹的姿势,细脉指牡丹的枝干更适宜一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代当时唐朝时期的京城洛阳。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洛阳城。
赏析:
芍药、荷花也算是享有盛名的佳卉,诗人只用了“妖无格”和“净少情”,便将这两种花的美中不足点了出来。
应该说诗人观察得很细,笔法却是写意的。
芍药与牡丹同科(牡丹又名“木芍药”),盛开时极艳丽,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顶端,未免呆板、张扬了些,花形少变化,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绿叶扶疏中,千姿万态,婀娜多姿,花色丰富。
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艳,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而且,即使在最盛开之时,荷塘里也还是绿肥红瘦,不成气候。
诗人在点评了“芍药”、“芙蕖”的美中不足后,笔锋陡转,由静态转为动态,由微观到宏观,直抒胸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那种春光万里、姹紫嫣红、倾城倾国的美景,诗人只字不提,一个“动”字,就把无限的想象和美感留给了读者去延伸……昔日的唐都就是今日的花城洛阳,牡丹花会期间,当您置身于牡丹花的海洋,就会了解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的诗句了。
解读: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 烘托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
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
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 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