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望江南·重九遇雨翻译赏析
温庭筠《望江南》原文和翻译

温庭筠《望江南》原文和翻译1、温庭筠《望江南》原文和翻译温庭筠《望江南》原文和翻译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译文:梳洗化妆已罢,独自倚靠在望江楼上(眺望)。
过完了上千只船儿都不是(心上人船只),只有日落前的余辉含情凝睇着悠悠江水,(让人日日)愁肠寸断于白蒴洲头。
解释:梳洗:梳头洗脸、化妆等妇人的生活内容。
独:独自,单一。
望江楼:楼名,因临江而得名。
千帆:上千只帆船;帆:船上使用风力的布蓬,又作船的代名词。
皆:副词,都。
不是:不是(自家夫君归来之船)。
斜晖:日落前的日光;晖:阳光。
脉脉:默默含情达意的样子,这里是拟人手法。
肠断:形容极度悲伤愁苦。
白蘋;一种开白花的水草,蕨类植物。
洲:水边陆地。
2、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译文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王安石原文: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
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
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
”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
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
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④。
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
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
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
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
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
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
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素
养
2.文化传承和理解:建继承和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诵理
解古代诗歌,掌握古代诗歌写
作技巧和情感表达。
考点分析: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
叁
度。
就该考点而言,实际上是
“写什么” (形象)
“怎么写” (语言、表达技巧)
“为了什么”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高中语文(2024年高考专题复习)
高三语文组
理 三想二提一
解 、内、高、
情 学涵阅文培
感 习,读学养
, 鉴 领 古 修 鉴课
掌 握
赏 古
悟 作
代 诗
养 ;
赏 诗
程
壹
手 代品歌
歌标
法 诗的,
。 歌魅理
作 品
准
的力解
的
基;诗
阅
本作人
读
方品的
兴
法
思
趣
,
,
贰 1.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诗歌中
学 科
思想感情,通过审美、评价等 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和鉴赏 品味,加以理解诗歌主题。
8.(分析事物形象)两首诗中鹭鸶的形象和诗人寄托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①形象:杜诗描写的为群体形象,写鹭鸶聚群捕鱼、惊散远飞,突出其洁白美丽、轻灵 自由的特点;欧诗描写的为个体形象,写鹭鸶在巨浪风雨中悠然挺立,突出其独立不倚、 气定神闲的特点。②情感:杜诗咏物抒情,表达对鹭鸶的迷恋,流露出诗人闲适自在的 情感;欧诗托物言志,表达对鹭鸶的赞誉,寄托诗人虽遭贬谪而高洁不群的志向。
4.(分析人物形象)从诗歌最后两句,你读出了词人哪些形象特点?请概 括分析。(6分)
《望江南·重九遇雨》翻译赏析

《望江南·重九遇雨》翻译赏析《望江南·重九遇雨》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岑参。
其古诗全文如下:重阳日,阴雨四效垂。
戏马台前泥拍肚,龙山会上水平挤。
直浸到东篱。
茱萸胖,菊蕊湿滋滋。
落帽孟嘉寻篛笠,休官陶令觅蓑衣。
都道不如归。
【前言】《望江南·重九遇雨》作者是宋代的康与之。
这首词是一首有名的谐谑词。
《词苑丛谈》中曾介绍:“建炎中,康伯可上中兴十策,名振一时。
后专应制为歌词。
重九遇雨,奉敕口占《望江南》。
”【注释】1、重阳:农历九月九日,这一日有登高和赏菊的风俗,称重阳节2、戏马台:即项羽的掠马台。
在江苏徐州市南。
南朝宋武帝常在重阳节登临此地。
后每逢重阳节都有很多人登临游览3、龙山会:晋代征西大将军温桓曾与幕僚宾客,在重阳节登游龙山,聚会饮乐,后人称其为“龙山会”4、东篱: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一诗,泛指赏菊之处5、茱萸:川谷的植物,其味香浓,古人重阳节有佩戴茱萸的习俗6、落帽孟嘉:《晋书·孟嘉传》载:孟嘉作温桓参军时,陪温桓登游龙山,风吹落孟嘉的帽子,孟嘉不觉。
温命7人作文嘲笑,孟嘉闻后,即兴对答,文采斐然,四座叹服8、箬笠:用箬竹叶编结的斗笠9、休官陶令:指弃官归隐的陶渊明。
陶渊明为彭泽令时,一日,督邮至,县吏曰:“应束带见之。
”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辞职【翻译】这首词上片写重阳节,秋雨绵绵,道路泥泞,骑马到戏马台前,溅得满身泥浆。
龙山脚下,水漫数尺之深,浸没了东篱花圃,泡得茱萸发胖,菊花湿漉漉。
下片借用孟嘉落帽和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典故,诙谐地写出遇雨的狼狈样。
遇到如此大雨,潇洒的孟嘉也要四处找斗笠,陶令也要觅件蓑衣披上,那顾得上插茱萸、赏菊花,都会说回家吧。
【鉴赏】这首谐谑词很有名气。
据说是作者在“重九遇雨,奉敕口占”(见清徐釚《词苑丛谈》卷十一)。
词的情调是滑稽调侃,起到的艺术效果是“俗不伤雅,谑不为虐”的艺术效果。
词的上片写猖獗的语势,下片写登淋雨的`狼狈相,采用夸张词侃手法。
温庭筠望江南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温庭筠望江南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温庭筠望江南原文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苹通:蘋)温庭筠望江南译文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
上千艘船过去了,所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
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蘋洲上。
温庭筠望江南注释⑴望江南:又名“梦江南”“忆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
”《金奁集》入“南吕宫”。
小令,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
⑵梳洗:梳头、洗脸、化妆等妇女的生活内容。
⑶独:独自,单一。
望江楼:楼名,因临江而得名。
⑷千帆:上千只帆船。
帆:船上使用风力的布蓬,又作船的代名词。
皆:副词,都。
⑸斜晖:日落前的日光。
晖:阳光。
脉脉:本作“眽眽”,凝视貌。
《古诗十九首》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后多用以示含情欲吐之意。
⑹肠断:形容极度悲伤愁苦。
白蘋(pín):水中浮草,色白。
古时男女常采蘋花赠别。
洲:水边陆地。
温庭筠望江南赏析“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是写这位女主人公早上起来,匆匆梳洗后,独自倚在望江楼上眺望。
从这了了的八个字中,应该可以读出几层意思:①“梳洗”点明了时间是早上,对下文的傍晚(斜晖)来说也是个伏笔。
唐圭璋先生在《唐宋词简释》中说这是午睡后的梳洗,时间短去了半天,则下文的“过尽千帆”极言等待之久便无着落,似不可取。
②“梳洗罢”,隐含着女主人公盼归的期望,如果不是有这份心情在,她可能就会象温庭筠在他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词中所说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了。
“女为悦己者容”,这容是为了心上人才有意义的,正因为她期望中丈夫会回来,希望他看到自己的美好容貌,所以她才会认真梳洗。
③一个“罢”字之后,紧接“独倚”,反映了女主人公急切的心情DD她黎明即起,刚一梳洗完毕就匆匆的赶去江楼了。
2024年望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4年望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望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1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O洲。
: 1.梳洗:梳头洗脸、化妆等妇人的生活内容。
2.独:独自,单一。
望江楼:楼名,因临江而得名。
3.千帆:上千只帆船;帆:船上使用风力的布蓬,又作船的代名词。
4.皆:副词,都。
不是:不是(自家夫君归来之船)。
5.斜晖:日落前的日光;晖:阳光。
脉脉:默默含情达意的样子,这里是拟人手法。
6.肠断:形容极度悲伤愁苦。
白O;一种开白花的水草,蕨类植物。
7.洲:水边陆地。
: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官终国子助教。
精通音律。
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丽,?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
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存词七十余首。
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O洲。
: 《望江南》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词,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 梳洗化妆已罢,独自倚靠在望江楼上(眺望)。
过完了上千只船儿都不是(心上人船只),只有日落前的余辉含情凝睇着悠悠江水,(让人日日)愁肠寸断于白蒴洲头。
: 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
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频洲上。
: 词中痴情女子对爱人的思念,真挚感人。
望江楼上悄然独立,只为能找寻心上人的归踪。
温庭筠《望江南》古诗赏析

温庭筠《望江南》古诗赏析温庭筠《望江南》古诗赏析《望江南·梳洗罢》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
这是一首写闺怨的小令。
全词表现了女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情真意切,语言精练含蓄而余意不尽,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风格清丽自然,是温词中别具一格的精品。
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温庭筠《望江南》古诗赏析,欢迎阅读收藏!望江南唐·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注释】⑴望江南:又名“梦江南”“忆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
”《金奁集》入“南吕宫”。
小令,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
⑵梳洗:梳头、洗脸、化妆等妇女的生活内容。
⑶独:独自,单一。
望江楼:楼名,因临江而得名。
⑷千帆:上千只帆船。
帆:船上使用风力的布蓬,又作船的代名词。
皆:副词,都。
⑸斜晖:日落前的日光。
晖:阳光。
脉脉:相视含情的样子,后多用以寄情思。
这里用来形容夕阳余晖使人留恋。
⑹肠断:形容极度悲伤愁苦。
白蘋(pín):水中浮草,色白。
古时男女常采蘋花赠别。
洲:水中的陆地。
【译文】清晨自愁梦中醒来,勉强梳洗后,就独自倚着楼阁,凝望碧波万顷的江流。
一片片归帆跳人眼帘,引起一阵阵内心的激动;可是,过尽了千片的帆影,都不是我所渴盼的`。
时光在等待中流逝了,到黄昏时,落日的斜晖映着悠悠的江水,真是恋恋不舍的样子。
无尽的期望似乎等于无尽的落空,怅望着长满白蘋草的沙洲,它的飘浮不定,又勾起我深深的愁伤。
【赏析】此词写思妇楼头,望人不归,只有二十七个字,为词中的小令。
“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一句一字闲不得”(《白香词谱笺》)。
起句“梳洗罢”,看似平平,“语不惊人”。
但这三个字内容丰富,给读者留了许多想像的余地。
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来的洗脸梳头,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妇),在特定条件(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下,一种特定情绪(喜悦和激动)的反映。
李煜《望江南》诗词原文及赏析

李煜《望江南》诗词原文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李煜《望江南》诗词原文及赏析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遇雨诗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遇雨诗专项练习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武牢关遇雨①吴融泽春关路迥,暮雨细霏霏。
带雾昏河浪,和尘重客衣。
望中迷去骑,愁里乱斜晖。
惆怅家山远,溟蒙湿翠微。
【注】①武牢关,原称虎牢关,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唐时因为避高祖的祖父李虎的讳亦称武牢关,为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诗人多次考试不第,此诗应为诗人科举应试再次落第,途经武牢关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关”字,写前路杳杳,暮雨霏霏,渲染了关山难越的氛围。
B.颔联出句紧承首联次句展开,因“暮”河浪“昏”,因雨而“带雾”。
C.颔联对句“重”字,既写诗人沾满尘土的衣着之重,也写出心情沉重。
D.尾联以景作结,再次营造了凄迷的氛围,寄托了忧国怀乡的复杂情感。
2.诗歌讲究炼字,请赏析颈联炼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宿湘江遇雨谭用之①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②。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①谭用之:约后唐明宗长兴中前后在世。
善为诗而官不达。
②刘琨:与祖逖俱为司州主簿,一日中夜闻荒鸡鸣,因起舞。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句交代了因雨受阻、夜宿湘江的处境,“锁梦魂”巧扣标题“宿”字,流露出诗人的无奈与怅惘。
B.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气象高远、境界壮阔,“芙蓉国”“薜荔村”极言芙蓉之盛,薜荔之多,生动形象。
C.本诗运用了夸张、融情于景等多种手法,情感呈现出由悲愤到雄壮的巨大变化,波澜起伏,动人心魄。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前半部分描写了湘江秋雨,后半部分抒发感慨,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4.本诗多处用典,请找出并简析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行遇雨袁说友约得东风二月春,稍①陪孤棹晓溪行。
酒能宽我三更梦,雨不饶人半日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望江南·重九遇雨翻译赏析
《望江南·重九遇雨》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岑参。
其古诗全文如下:重阳日,阴雨四效垂。
戏马台前泥拍肚,龙山会上水平挤。
直浸到东篱。
茱萸胖,菊蕊湿滋滋。
落帽孟嘉寻箬笠,休官陶令觅蓑衣。
都道不如归。
【前言】《望江南·重九遇雨》作者是宋代的康与之。
这首词是一首有名的谐谑词。
《词苑丛谈》中曾介绍:“建炎中,康伯可上中兴十策,名振一时。
后专应制为歌词。
重九遇雨,奉敕口占《望江南》。
”【注释】1、重阳:农历九月九日,这一日有登高和赏菊的风俗,称重阳节2、戏马台:即项羽的掠马台。
在江苏徐州市南。
南朝宋武帝常在重阳节登临此地。
后每逢重阳节都有很多人登临游览3、龙山会:晋代征西大将军温桓曾与幕僚宾客,在重阳节登游龙山,聚会饮乐,后人称其为“龙山会”4、东篱: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一诗,泛指赏菊之处5、茱萸:川谷的植物,其味香浓,古人重阳节有佩戴茱萸的习俗6、落帽孟嘉:《晋书·孟嘉传》载:孟嘉作温桓参军时,陪温桓登游龙山,风吹落孟嘉的帽子,孟嘉不觉。
温命7人作文嘲笑,孟嘉闻后,即兴对答,文采斐然,四座叹服8、箬笠:用箬竹叶编结的斗笠9、休官陶令:指弃官归隐的陶渊明。
陶渊明为彭泽令时,一日,督邮至,县吏曰:“应束带见之。
”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辞职【翻译】这首词上片写重阳节,秋雨绵绵,道路泥泞,骑马到戏马台前,溅得满
身泥浆。
龙山脚下,水漫数尺之深,浸没了东篱花圃,泡得茱萸发胖,菊花湿漉漉。
下片借用孟嘉落帽和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典故,诙谐地写出遇雨的狼狈样。
遇到如此大雨,潇洒的孟嘉也要四处找斗笠,陶令也要觅件蓑衣披上,那顾得上插茱萸、赏菊花,都会说回家吧。
【鉴赏】这首谐谑词很有名气。
据说是作者在“重九遇雨,奉敕口占”(见清徐釚《词苑丛谈》卷十一)。
词的情调是滑稽调侃,起到的艺术效果是“俗不伤雅,谑不为虐”的艺术效果。
词的上片写猖獗的语势,下片写登淋雨的狼狈相,采用夸张词侃手法。
上片以口语的形式发端,点明时间是重阳,气候是限雨,极为平淡朴拙,不仅“老妪能解”,抑且“老妪能道”,忽然扣紧重阳登高的,连用两个富有韵致的典故,就收到了“以巧补拙,以灵济朴”的艺术效果。
戏马台即项羽曾经的掠马台。
在今江苏徐州市南,宋武帝刘裕曾于重阳到此,置酒赋诗,后遂成为重九登高的胜地,见于《水经注·泗水》。
龙山会,指东征西大将军桓温于重九日游龙山,宾客云集,互相调弄的韵事,见于《世说新语。
识鉴》注。
这两个的历史掌故,切合题旨,符合现实,随手拈来,浑化无痕,不愧为用典的妙手。
尤其是用典之后,分别续之以“泥拍肚”和“水平脐”,雅俗熔于一炉,意事合于一体,“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组成了雅俗互容的有机整体。
“直浸到东篱”,是承接“阴雨”而来,也是为下片的“菊蕊”和“陶令”和伏笔,使之顺利地过渡到下片。
东篱,是赏菊之地。
典出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赏菊饮酒,是古代重节习俗。
在这里,词人夸张调侃,征典用事,紧扣题旨,围绕重阳遇雨来写,故能宕而不野,
疏而不放。
过片处“须词意断而仍续,合而复分”(沈祥龙《论词随笔》)。
这首词过片的“茱萸胖,菊蕊湿滋滋”,是用“胖”和“湿”照应上片的“阴雨”,用“茱萸”和“菊蕊”照应上片的“戏马台”、“龙山会”和“东篱”等,便是“词意断而仍续”。
上片写雨大,写所见,下片写遇雨,写所见,都是写重阳遇雨,却各有侧重,便是“合而复分”。
在这断续分合之间,表现了这首词的“吞吐之妙”。
古代重阳登高时有插茱萸,饮菊酒的习俗,以避灾祸(见梁吴均《续齐谐记》),王维有诗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可是而今呢?雨垂水漫,“寻箬笠”、“觅蓑衣”还来不及哪还能插茱萸、赏菊花呀!即使是洒脱的孟嘉天真的陶潜,在那样的倾盆大雨下,也要面对现实,使自己可以逃脱“落汤鸡”的厄运。
“落帽孟嘉”照应上片的“龙山会上”。
孟嘉陪同桓温登龙山,帽子被风吹落,却没有发觉。
桓温让孙盛作风嘲笑他,孟嘉提笔作文回敬,文采甚美,四座叹服,后遂成为九日登高的韵事。
“休官陶令”与上片的“东篱”相呼应。
《宋书·隐逸传》说:陶潜当彭泽县令时,“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以见志”。
对这样两个潇洒、高洁的人,词人采用漫画的手法,涂抹出他们的狼狈相,进行调侃和嘲弄,最后,词以“都道不如归”作结。
曾有人把这句词改了,据周必大《二老堂诗话》记载:“与之自语人云,末句或传‘两个一身泥’,非也。
”他所以认为不是,是因为这样便成浅俗而无余韵的词文,使前两句对古人的雅谑得不到意趣的照应。
“不如归”者,
多用于久客思家或久宦思隐的场合。
这里却因承上雅人遇雨,体会他们的心意说:与其“寻箬笠”、“觅蓑衣”,倒不如赶快回家去,便淋不着矣。
化雅言为俗意,以妙语结词情,用笔既摇曳生姿,下语又冷隽可喜,不离谑雅风调,又收余味不尽的效果,所以为高。
元人小令中颇多这类隽语。
如卢疏斋《朱履曲》赋雪天饮酒听歌之乐,天云:“这其间听鹤唳,再索甚趁鸥盟。
不强如孟襄阳于受冷!”结句有如奇兵突出,借孟浩然踏雪寻梅故事而别有意会,耐人寻味,与此词结尾可谓异曲同工。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