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三月暮》的宋词原文翻译及赏析.doc
望江南·暮春原文及赏析

望江南·暮春原文及赏析望江南·暮春原文及赏析望江南·暮春苏轼〔宋代〕春已老,春服几时成。
曲水浪低蕉叶稳,舞雩风软纻罗轻。
酣咏乐升平。
微雨过,何处不催耕。
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
春色属芜菁。
译文春已归去,春衣几时制成?小溪弯弯水缓浪低平,盏盏蕉叶杯儿水面稳稳行。
舞雩坛上风轻轻,轻轻拂动轻柔纻罗衣襟;让我们尽情高歌欢舞,歌唱天下升平。
小雨才飘过,何处农家不催耕?喧春的百舌鸟儿已无语,绚丽的桃李也已开过芬芳尽。
那催春的布谷鸟啊,也早已飞进深深茂密的桑林。
春天啊一片春色,已嘱托根硕叶肥的芜菁。
注释望江南:词牌名。
又名“忆江南”、“梦江南”、“江南好”。
《金奁集》入“南吕宫”。
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
宋人多用双调。
春服,春天所穿的衣服。
指夹衣。
成,穿得住。
蕉叶,蕉叶状如杯,借指酒杯。
舞雩(yú):鲁国祭天求雨的土坛,在今山东曲阜。
此处借指春游的亭台。
纻(zhù)罗:指麻织和丝织的服装。
酣(hān)咏:畅快地饮酒吟诗。
升平:太平。
百舌:鸟名。
到晚春桃李花谢时,便不啼鸣。
柘(zhè)林:灌木林。
鹁鸪(bó gū):鸟名。
天将雨,其鸣甚急,故俗称水鹁鸪。
芜菁(wú jīng):蔬菜名。
又名蔓菁,俗称大头菜。
赏析这首词与名作《望江南·超然台作》不仅词调相同,起句也极为相似,只是以“未”、“已”一字之差显示了创作时间的某种差异性。
不过,两篇写景的艺术视角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如果把作者比作一位高明的摄影师,那么前篇是登高览景,作者在进行定点拍摄,本篇则写晚春游兴,作者兴之所至,移步换景,因而不断变换拍摄的方位、角度和距离。
上阕以城中曲水、亭台两个景点为中心,展开叙写。
起笔点明题意,并借用《论语》中的典故,写出了初试春服的心理,很像是现代影视中的“画外音”。
接着用对仗分别写两个景点:在一弯曲水上,波浪微微涌动,流杯在水面上平稳地行进,——这里再现了曲水流觞的动态景物,像是在高处拍摄的鸟瞰式的镜头;在春游的亭台上,春风柔和,将人们轻便的春服轻轻飘起,——这是一个近镜头,同时伴随着人们的触觉感受(“软”)。
《望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注释①斜晖:偏西的阳光。
②脉脉(mòmò):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
这里形容阳光微弱;③白?(pín)洲:开满白色苹花的水中小块陆地。
古代诗词中长用以代指分别的地方。
白苹,一种水中浮草。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九年级上册,“苹”简体:上“艹” 下“频” 读pín。
译文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
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
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苹洲上。
赏析此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
这是一首小令,只有二十七个字。
“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一句一字闲不得”(《白香词谱笺》)。
起句“梳洗罢”,看似平平,“语不惊人”。
但这三个字内容丰富,给读者留了许多想像的余地。
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来的洗脸梳头,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夫),在特定条件(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下,一种特定情绪(喜悦和激动)的反映。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以“炉薰阖不用,镜匣上尘生。
绮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之类的描写来表现思妇孤寂痛苦的生活和心情。
本篇用法有所不同,离别的痛苦,相思的寂寞,孤独的日子似乎就要过去,或者说她希望中的美好日子似乎就要来到,于是,临镜梳妆,顾影自怜,着意修饰一番。
结果是热烈的希望之火遇到冰冷的现实,带来了深一层的失望和更大的精神痛苦,重新又要回到“明镜不治”“首如飞蓬”的苦境中去。
这三个字,把这个女子独居的环境,深藏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吗?。
《望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注释①斜晖:偏西的阳光。
②脉脉(mòmò):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
这里形容阳光微弱;③白?(pín)洲:开满白色苹花的水中小块陆地。
古代诗词中长用以代指分别的地方。
白苹,一种水中浮草。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九年级上册,“苹”简体:上“艹” 下“频” 读pín。
译文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
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
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苹洲上。
赏析此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
这是一首小令,只有二十七个字。
“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一句一字闲不得”(《白香词谱笺》)。
起句“梳洗罢”,看似平平,“语不惊人”。
但这三个字内容丰富,给读者留了许多想像的余地。
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来的洗脸梳头,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夫),在特定条件(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下,一种特定情绪(喜悦和激动)的反映。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以“炉薰阖不用,镜匣上尘生。
绮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之类的描写来表现思妇孤寂痛苦的生活和心情。
本篇用法有所不同,离别的痛苦,相思的寂寞,孤独的日子似乎就要过去,或者说她希望中的美好日子似乎就要来到,于是,临镜梳妆,顾影自怜,着意修饰一番。
结果是热烈的希望之火遇到冰冷的现实,带来了深一层的失望和更大的精神痛苦,重新又要回到“明镜不治”“首如飞蓬”的苦境中去。
这三个字,把这个女子独居的环境,深藏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吗?接着,出现了一幅广阔、多彩的艺术画面:“独倚望江楼。
”江为背景,楼为主体,焦点是独倚的人。
这时的女子,感情是复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情绪是变化的。
初登楼时的兴奋喜悦,久等不至的焦急,还有对往日的深沉追怀……这里,一个“独”字用得很传神。
《望江南·三月暮》译文及其赏析

《望江南·三月暮》译文及其赏析《望江南·三月暮》译文及其赏析三月暮,花落更情浓。
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
堤畔画船空。
恹恹醉,长日小帘栊。
宿燕夜归银烛外,啼莺声在绿阴中。
无处觅残红。
译文三月暮春时节,花儿凋落后,情意反而更为浓厚。
人离开后秋千在月光中静静地悬挂着,拴在杨柳树下的马儿疲倦得都不想迎风嘶叫。
停驻在堤边的画船上空无一人。
小帘栊中的人整日感到浑身无力,昏昏欲睡。
归家的燕子因为银烛正亮着,不敢飞回巢中。
绿树荫内,流浪的黄莺不停地啼叫。
春光流逝了,连那凋萎的花也无处可寻。
注释①望江南:又名“梦江南”“忆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
”《金奁集》入“南吕宫”。
小令,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
②恹恹(yān):精神不振貌。
③“宿燕”句:借用温庭筠《七夕》“银烛有光妨宿燕”诗意。
赏析/鉴赏这是一首伤春怀人之词。
所怀者谁已不可确考。
杨铁夫《吴梦窗事迹考》说:“甲辰暮春,姬去归苏州(自此以后,每逢清明寒食必有忆姬之作,知姬必以三月中行,触景故伤情也)。
”认为这首词“有忆姬之意”。
夏承焘《吴梦窗系年》则认为:“集中怀人诸作,其时夏秋,其地苏州者,殆皆忆苏州遣妾;其时春,其地杭者,则悼杭州亡妾。
”两位先生推测可供研究参考,但都不尽然。
细味本词所写时间为暮春,所写之地:杨柳、堤畔,似是西湖之景,姑依夏说,为梦窗伤悼杭州亡妾之作。
这是一首伤春怀远的艳情词,在名家的笔下以雅秀的笔意和绵密的章法描摹而出,一点都不显俗套,反而是曲曲传出了恋人的真挚情感和深微心理。
“三月暮,花落更情浓”。
暮春三月,这里说的不是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的时节。
“更情浓”,浓情密意,指的应是欢情。
那么,“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
堤畔画船空”几句呢,初读之下,很可能觉得是在写“方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分手情状;况且“秋千闲挂月”,也容易使人联想到韩偓的《寒食夜》:“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或者梦窗自己的《风入松》:“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纳兰性德《望江南·咏弦月》译文及赏析

纳兰性德《望江南·咏弦月》译文及赏析《望江南·咏弦月》是由纳兰性德所创作的,作者看见佳人倩影,心生怜爱之情,于是写下这首词。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望江南·咏弦月》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望江南·咏弦月》清代:纳兰性德初八月,半镜上青霄。
斜倚画阑娇不语,暗移梅影过红桥,裙带北风飘。
《望江南·咏弦月》译文初八的月亮,如同半面妆镜,悬挂青空。
她斜靠在雕花的栏杆上娇媚不语,梅花的影子随着月光暗暗移过红桥。
北风吹来,裙裾飘飘。
《望江南·咏弦月》注释望江南:词牌名。
又名“忆江南”“梦江南”“江南好”。
小令,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
初八月:上弦月,即农历每月的初七或初八前后的月亮。
青霄:蓝天,天空。
画阑:刻有画图的栏杆。
红桥:当指有雕饰的桥,或仅仅是对桥的雅称。
一说为位于瘦西湖南端的红桥,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原为红色栏杆的木桥,后在乾隆元年改建为拱形石桥,取名虹桥。
裙带北风飘:语出李端《拜新月》:“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望江南·咏弦月》创作背景这首词的写作时间不详。
据词意可知,一日晚,作者和闺中佳人(妻子)在月下说话,作者看见佳人倩影,心生怜爱之情,于是写下这首词。
《望江南·咏弦月》赏析古诗词中往往有些短章,言少情多,含蓄不尽。
词人驾驭文字,举重若轻,而形往神留,艺术造诣极深。
纳兰的这首《望江南》即其一例。
这首小词清丽空灵。
前两句平淡起笔,以碧空悬半镜喻初八上弦之月,随意着墨之间勾勒出一派清冷素雅景致。
后接以倚阑不语的娇人情景,又转而刻画月移梅影极蕴情昧的景象。
清初著名文人吴绮在《扬州鼓吹词序》中是这样描述它的:朱栏数丈,远通两岸,彩虹卧波,丹蛟截水,不足以喻。
而荷香柳色,曲槛雕盈,鳞次环绕,绵亘十余里。
春夏之交,繁弦急管,金勒画船,掩映出没于其间,诚一郡之丽观也。
戏曲作家李斗亦形容它如“丽人靓妆照明镜中”。
在桥上观瘦西湖美不胜收,文人墨客皆好在此凭栏吊古,吟诗赋文。
纳兰性德《望江南·咏弦月》原文译文赏析

纳兰性德《望江南·咏弦月》原文|译文|赏析《望江南·咏弦月》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一首词,这首词清丽空灵,作者的无聊心绪,无限愁情全在其中。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望江南·咏弦月》原文清代:纳兰性德初八月,半镜上青霄。
斜倚画阑娇不语,暗移梅影过红桥,裙带北风飘。
译文及注释译文初八的月亮,如同半面妆镜,悬挂青空。
她斜靠在雕花的栏杆上娇媚不语,梅花的影子随着月光暗暗移过红桥。
北风吹来,裙裾飘飘。
注释1、望江南:词牌名。
又名“忆江南”“梦江南”“江南好”。
小令,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
2、初八月:上弦月,即农历每月的初七或初八前后的月亮。
2、青霄:蓝天,天空。
3、画阑:刻有画图的栏杆。
4、红桥:当指有雕饰的桥,或仅仅是对桥的雅称。
一说为位于瘦西湖南端的红桥,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原为红色栏杆的木桥,后在乾隆元年改建为拱形石桥,取名虹桥。
5、裙带北风飘:语出李端《拜新月》:“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赏析古诗词中往往有些短章,言少情多,含蓄不尽。
词人驾驭文字,举重若轻,而形往神留,艺术造诣极深。
纳兰的这首《望江南》即其一例。
这首小词清丽空灵。
前两句平淡起笔,以碧空悬半镜喻初八上弦之月,随意着墨之间勾勒出一派清冷素雅景致。
后接以倚阑不语的娇人情景,又转而刻画月移梅影极蕴情昧的景象。
清初著名文人吴绮在《扬州鼓吹词序》中是这样描述它的:朱栏数丈,远通两岸,彩虹卧波,丹蛟截水,不足以喻。
而荷香柳色,曲槛雕盈,鳞次环绕,绵亘十余里。
春夏之交,繁弦急管,金勒画船,掩映出没于其间,诚一郡之丽观也。
戏曲作家李斗亦形容它如“丽人靓妆照明镜中”。
在桥上观瘦西湖美不胜收,文人墨客皆好在此凭栏吊古,吟诗赋文。
连通两岸的红栏木桥,荷花飘香杨柳映色,春夏之际空气中浮动着乐声香气,在这精工雕画的红桥四周形成一种令人沉迷的情境。
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稹(后人亦称王渔洋)也是为红桥之美深深着迷的人之一。
2024年望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4年望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望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1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O洲。
: 1.梳洗:梳头洗脸、化妆等妇人的生活内容。
2.独:独自,单一。
望江楼:楼名,因临江而得名。
3.千帆:上千只帆船;帆:船上使用风力的布蓬,又作船的代名词。
4.皆:副词,都。
不是:不是(自家夫君归来之船)。
5.斜晖:日落前的日光;晖:阳光。
脉脉:默默含情达意的样子,这里是拟人手法。
6.肠断:形容极度悲伤愁苦。
白O;一种开白花的水草,蕨类植物。
7.洲:水边陆地。
: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官终国子助教。
精通音律。
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丽,?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
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存词七十余首。
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O洲。
: 《望江南》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词,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 梳洗化妆已罢,独自倚靠在望江楼上(眺望)。
过完了上千只船儿都不是(心上人船只),只有日落前的余辉含情凝睇着悠悠江水,(让人日日)愁肠寸断于白蒴洲头。
: 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
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频洲上。
: 词中痴情女子对爱人的思念,真挚感人。
望江楼上悄然独立,只为能找寻心上人的归踪。
《望江南》原文赏析

《望江南》原文赏析《望江南》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
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
原文: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释1、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2、壕,指护城河。
3、寒食,古时于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即清明前两日(亦有于清明前一日),禁火三日,谓之寒食节。
寒食与清明相连,是旧俗扫墓之时。
游子在外不能回乡扫墓,极易牵动思乡之情,故下文云"咨嗟","思故国"。
4、咨嗟,嗟叹声。
5、故国,指故乡,亦可理解为故都。
6、新火,寒食禁火,节后再举火称新火。
新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六引《学林新编》云"茶之佳品,造在社前;其次则火前,谓寒食节前也;其下则雨前,谓谷雨前也。
"此处新茶指寒食前采制的火前茶。
译文登上超然台远眺,春色尚未褪尽,和风习习,吹起柳丝千条细,这一湾护城河水绕了半座城,满城内皆是春花灿烂,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
寒食之后,春意是该减了,酒醒后,面对这许许多多的无力与责任。
简析春也未老,人也未老,于公务闲暇登台的知州,心境是否也一样"超然"?风儿以"细"状摹,可知正吹得轻冷;柳枝以"斜"勾勒,愈见得飘拂动人,漾映眼底的,是一带环城的碧水;辉照满城的,则有缤纷竞放的春花。
而后看鳞次千家的檐瓦,迷蒙在飘飘洒洒的雨影之中。
那情景,能不牵萦一颗"游于物外"的超然之心。
赏析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江南三月暮》的宋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江南·三月暮》作者为宋朝吴文英。
其古诗全文如下:三月暮,花落更情浓。
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
堤畔画船空。
恹恹醉,尽日小帘栊。
宿燕夜归银烛外,流莺声在绿阴中。
无处觅残红。
【前言】
《望江南·三月暮》是一首伤春怀远的艳情词,在名家的笔下以雅秀的笔意和绵密的章法描摹而出,一点都不显俗套,反而是曲曲传出了恋人的真挚情感和深微心理。
【注释】
①望江南:又名“梦江南”“忆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
”《金奁集》入“南吕宫”。
小令,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
②恹恹:精神不振貌。
③“宿燕”句:借用温庭筠《七夕》“银烛有光妨宿燕”诗意。
【翻译】
三月暮春时节,花儿凋落后,情意反而更为浓厚。
人离开后秋千在月光中静静地悬挂着,拴在杨柳树下的马儿疲倦得都不想迎风嘶叫。
停驻在堤边的画船上空无一人。
小帘栊中的人整日感到浑身无力,昏昏欲睡。
归家的燕子因为
银烛正亮着,不敢飞回巢中。
绿树荫内,流浪的黄莺不停地啼叫。
春光流逝了,连那凋萎的花也无处可寻。
【赏析】
“三月暮,花落更情浓”。
暮春三月,这里说的不是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的时节。
“更情浓”,浓情密意,指的应是欢情。
那么,“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
堤畔画船空”几句呢,初读之下,很可能觉得是在写“方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分手情状;况且“秋千闲挂月”,也容易使人联想到韩偓的《寒食夜》:“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或者梦窗自己的《风入松》:“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但细细寻绎下去,便会知道都对不上号。
这里绘制的绝不是雨横风狂三月暮的凄凉图画。
“人去”、“马停”的笔墨,其间实在是隐去了若干具体的情事。
一幕情深意密的“相见欢”,写到如此隐约迷离,含浑蕴藉,手法可谓高明极了。
不去实写柳阴摇出画船来的情状,也不去细摹仕女秋千会的场景,而是完全看不到人的活动,作者只是侧击旁敲,轻灵地烘托出一个类似“空镜头”的画面:闲挂月中的秋千索、驻泊堤旁的画船、拴系于垂杨的马匹。
这一切都在无误地牵引着读者的神思,循着词人的细密思路,顺理成章地凑泊过去:倦马嘶风、柳边船歇——待人归!夜已深沉,月已朦胧。
全部的环境完全被一种静谧、甜美、而又圣洁的氛围笼罩着。
这,就是词的上片的不写之写。
实际上,而今乐事他年泪,这种对欢情的描写,其实是在为下片的悲感作铺垫。
季节,由春入夏;情感,也由似酒如密的浓情过滤到神态恹恹
的如痴如醉。
世事犹如春梦,失去便不可复得;人也如同飞鸿离去后也不再复回。
密约幽期不可复得,峡云无迹各自西东,剩下的只有无穷的怅惘和不尽的忆念,她也许只会独自守着窗儿,整日价在情思昏昏中打发日子罢了。
“宿燕夜归银烛外”,用的是温庭筠《池塘七夕》诗“银烛有光妨宿燕”的旖旎字面,而指的却是人此时的孤栖处境。
下一句“流莺声在绿阴中”绿阴内流莺啼啭,更是使人伤春不忍听,加倍烘托出主人公徬徨寂寞的心境。
最后以“无处觅残红”歇拍,对应上文的“花落”,也点明景情迥异聚散匆匆的无奈,哀婉的歌声里倾注着作者对不幸的主人公的绵邈深情。
梦窗词擅长以离合吞吐之法抒写感怀旧游之情。
比较而言,长调慢词的篇幅更易于酣畅铺排,直抒哀乐,而《望江南》这样的小词,要传出虚实相生,悲欢迷见的韵调,实有相当的难度,而作者却巧妙地将上下片属于两段时间的情事加以比照,悲欢相续,构成了全词的浑然整体。
尤其是他咏写艳情而用的那种隐去情事,虚处传神的独特技法,造出了一个格调高雅、情意醇厚的空灵境界,这不能不令人击节叹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