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_新史学_的先声
美国新闻史读后感

美国新闻史读后感美国新闻史是一部关于美国新闻发展演变的历史巨著,通过对美国新闻发展的全面、深入的研究,揭示了美国新闻产业的发展轨迹,展现了美国新闻业的独特魅力。
阅读这部书籍,让我对美国新闻发展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新闻行业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美国新闻史中,作者对美国新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从殖民地时期的印刷媒体到今天的多媒体新闻时代,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作者通过对新闻业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揭示了新闻业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密切联系,使我对新闻业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特别强调了新闻业的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导向。
美国新闻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始终将公共利益置于首位,秉持着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资讯。
美国新闻业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民主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美国社会的守护者和监督者。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努力为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客观、公正的信息。
另外,美国新闻史还让我对新闻业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新闻业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革和创新。
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体正在逐渐被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所取代,新闻报道的形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
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新闻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和趋势,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新闻工作者也需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坚守新闻的公共利益导向,为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客观、公正的信息。
总的来说,美国新闻史是一部对美国新闻发展历程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巨著,通过阅读这部书籍,我对美国新闻业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新闻行业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新闻业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多元的新闻报道。
同时,我也会时刻铭记新闻的社会责任,努力为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客观、公正的信息。
美国史学流派

查尔斯•比尔德(Beard, 查尔斯•比尔德(Beard,18 (Beard,18 74-1948) 74-1948)
• 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发表过三百多篇论 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 美国文明的兴起》 文。如《美国文明的兴起》(1927 美国宪法的经济观》 年)、 《美国宪法的经济观》。此书 是比尔德运用“经济决定论” 是比尔德运用“经济决定论”阐释历史的 最主要著作。 最主要著作。
新左派史学
• 新左派产生于 年代初,60年代兴起的黑人 新左派产生于60年代初 年代兴起的黑人 年代初 争取平等权利的民权运动,反越战抗议活动 争取平等权利的民权运动 反越战抗议活动 以及遍及各大学校园的学生文化反叛浪潮 促使知识界重新认识美国社会文化和传统。 促使知识界重新认识美国社会文化和传统。
弗雷得里克·J·特纳 弗雷得里克·J·特纳(Frederick. J. 特纳(Frederick. Turner, 1861-1932) 1861• 1893年他写出了著名的《边疆在美国历史 年他写出了著名的《 年他写出了著名的 上的重要性》一文,并于同年7月 日在芝 上的重要性》一文,并于同年 月12日在芝 加哥举行的美国历史协会会议上宣读。 加哥举行的美国历史协会会议上宣读。 在文章中,特纳提出了著名的“ 在文章中,特纳提出了著名的“边疆假 这一假说认为: 直到现在为止, 说”。这一假说认为:“直到现在为止, 一部美国史在很大程度上可说是对于大西 部的拓殖史。一个自由土地区域的存在, 部的拓殖史。一个自由土地区域的存在, 及其不断的收缩, 及其不断的收缩,以及美国定居的向西推 可以说明美国的发展。 进,可以说明美国的发展。”
• 从美国史学发展的角度看,特纳“边疆假说”的 从美国史学发展的角度看,特纳“边疆假说” 提出,需要有很大的“反潮流”的勇气, 提出,需要有很大的“反潮流”的勇气,因为当 时在美国史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制度史学派” 时在美国史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制度史学派”。 这个学派以所谓欧洲“生源论”(germ tleery)来 这个学派以所谓欧洲“生源论” 来 解释美国制度和文化的起源, 解释美国制度和文化的起源,以为美国早期的历 史只不过是这种“生源” 史只不过是这种“生源”在美洲环境中的发展而 已,而对美国史中的美洲因素和特点表现出不屑 一顾的态度。与之相反,特纳却认为, 一顾的态度。与之相反,特纳却认为,“只有把 视线从大西洋沿岸转向大西部, 视线从大西洋沿岸转向大西部,才能真正理解美 国的历史,并郑重地提出了“ 国的历史,并郑重地提出了“把边疆作为经济学 和历史学的一个领域来认真研究”的任务。 和历史学的一个领域来认真研究”的任务。
美国新经济史学的发展历程

i C ih st o yr ) 是 与美 国紧密 相连 的 。 新 经
me 济史学 又 称 “ 历 史计 量 学 ” ( C li o
计 或 ) t r ie S
“
om 量 经 济 史 学 ” ( e e o n
从 其 ) e t r ic h is ot r y 。
19 5 8 年诞 生到本世 纪 末 , 新 经 济史 学 已 走 过
来 讲就 是将 经济 理论 与数量 方法 运用 到经济 史研究 中。 新经 济史 学运用 的经 济理论 是新 古典经 济学 , 新 经 济 史 学 是在 新 古 典 经济理 论框架 下搜 集 数 据 , 用计 量 和统 计方 法 对数 据进行处 理 , 最后 得 出定 量 结 果 的 。 格 雷夫 在肯定 这样 做 的好 处后 指 出 , 这 样 做 也 是有 代价 的 , 即新 古典 经 济 理 论 的充 斥和 统计 技 巧 的局 限 , 限 制 了 新 经 济 史学 家所 能 写 出 的 经济 史 的类型 。 但从 80 年代初 开 始 , 上述情 况有 所缓解 , 表现 为下 面 两 点。 一 是 由于 出
计 量学 首届 年度学术 会议 于 1 9 60 年 12 月 在 美 国普 度大 学 召开 。 之 后 , 历 史 计量 学 大会
新史学 名词解释

新史学名词解释
“新史学”有不同层面的含义。
一方面,“新史学”可以指20世纪初开始萌动,旨在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的史学新潮流,这是史学领域的一个重大变革。
这个潮流的倡导者包括法国学者西米昂、亨利·贝尔、乔治·勒费弗尔,美国学者鲁宾逊、比尔德等人,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提倡广阔开拓史学研究领域,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分支合作,强调史学家解释,重视历史学与现实的关系即史学功能等。
他们反对那种狭隘的外交政治史,倡导一种“总体历史”观念。
另一方面,“新史学”也可以指20世纪初出现的以“进化论”为指导的中国史学新思潮。
其代表是梁启超、夏曾佑等,标志是梁氏于1901、1902年相继发表的著名论文《中国史绪论》和《新史学》。
梁以“新史氏”自号,呼吁“史界革命”,以鲜明立场批判中国旧史学(传统史学);通过输入西方近代史学理论,以明确论点倡言“新史学”,旨在改造旧史学,建立新史学,以全新的史学事业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提高民众掌握国家民族命运的责任感。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新史学”的资料文献,或者咨询历史学家,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鲁滨逊“新史学”的起源

鲁滨逊“新史学”的起源鲁滨逊的新史学,又称为“鲁滨逊主义”,是指基于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历史研究方法和理论。
这种新史学的主要思想是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考察和实证分析,以及对历史事实的精确描述和统计分析,从而获得准确的历史资料和真实的历史描写。
鲁滨逊的新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的历史研究主要是经典历史学和文献史学,即对古典文献和史料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官方文献和实证史料进行研究。
然而,这种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受到了新的挑战,人们开始质疑官方历史叙述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同时,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和对历史的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促进了新史学的发展。
鲁滨逊出生于美国,他对于美国异化的历史和文化感到极大的困惑和不满,因此,他在对美国历史的研究中非常注重实证分析和经验主义。
他认为,要真正了解一个社会或国家的历史,必须以实际事实为基础,通过精确的数据分析和实证方法获得可靠的历史资料。
据悉,鲁滨逊出版了一本名为《多普勒法则在经济科学上的应用》的书籍,在这本书中,他对实证研究方法进行了解释和应用。
他尝试以相似的方法应用于历史学的研究。
他倡导使用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和统计学的方法研究历史,提出了新史学的观点。
鲁滨逊的新史学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实证研究,强调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考察和实际分析,强调历史事实的精确描述和统计分析。
此外,新史学还强调利用现代技术和工具来收集、分析、处理和展示历史资料和数据。
这种历史研究方法强调对历史现实和社会问题的实际关注,反对将历史研究看作是单纯的学术研究和历史学研究。
新史学的兴起引发了许多学者的批评和反对。
他们认为,新史学忽视了历史的人文意义,过度注重实证数据和数据统计,忽略了文化与历史的联系和内在意义。
对此,鲁滨逊反驳道:新史学并不否认历史的人文意义,只是通过实证数据和统计分析,揭露历史的矛盾和问题,为历史的人文解释提供基础。
总之,鲁滨逊的新史学是20世纪历史研究范式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的理论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历史研究方法的局限和偏见,促进了历史研究与社会科学、技术、工程等领域的融合。
新史学

二、历史的历史
• 自古至今,历史的观念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不同于当今 “史心”极其发达的今天,在于欧洲上古时代,历史学家 所著的历史文学意味太浓,正如我们看修希底德的《伯罗 奔尼撒战争史》对于希罗多德的《历史》的进步,但当时 历史著作其总体范畴仍然没有超越文学,还原最真实的历 史。自基督教传入欧洲,历史就脱去文学的衣裳,穿上了 宗教的大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如Augustine的《上帝之城》同他的弟子 Orosius所著的《通史》就是两例,所以历史刚逃出文学 狼窝又钻进了神学的虎口,但是,历史终究是历史,即使 他被神学的唯心附加成四不像,但是在宗教改革中,新教 和旧教徒仍然用历史作为宗教战争的利器。 • 这种受压迫直到十六世纪和十八世纪才逐渐解除掉
一、新史学
• • • • • 传统史学的不妥在于: 一、从前的历史家差不多以叙述人名地名为极则 二、旧日的历史家又有偏重政治史的毛病 三、还有一种专述惊心触目的事实的趋向 四、又有以为人类是处于一治一乱的循环里面。历史学家 对于乱事津津乐道,对于平时轻轻略过,以为研究各种制 度的和平进步,是专门学者的事业,不是普通人的所能作 • 五、旧日历史家对于选择史料,实在不甚妥当 • 六、所有的历史著作,所记史实不足应付我的需要,即其 实用价值〈对于今天告诉发展社会而言〉
当历史有了变成科学的“野心”
• • • • • 时间:十八世纪后 背景:启蒙思想兴起,所有学科新兴,历史也不甘寂寞 代表作:Buckle的《文明史》 依据:历史继续的原理 结果:历史真的快成为科学了,因为有了科学的真理,也 让我们知道研究历史要做到:将历史变为历史,就是研究 历史不但要研究历史的“然”,而且要研究历史的“所以 然”。到今天,我们才知道世界是一个变化的东西,“历 史的继续”是一个科学的真理,研究变化的程序,是一个 科学的问题。虽然各种科学各有历史,但是在历史的分工 研究下,将其融会贯通是我们历史学者的责任和义务
读《美国新闻史》

读《美国新闻史》《美国新闻史》是一部自1954年首版后轰动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学界并影响到西方其他国家的作品,同时也是一本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解释性新闻与大众专播史力作,被国内外很多大学的新闻院系选为教材。
也正因为如此,我认识到读一遍《美国新闻史》的重要性。
阅读时,由于其中列举了大量案例、图片、图表,使得全书更加通俗易懂,也不至于太枯燥,每章后附有的关键词和相关资料,对于我们这些读者来说也是非常有用的。
它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多种媒介形式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其中包括报纸、通讯社、出版,乃至广告、公共关系、新闻摄影、电影等等,内容十分丰富。
书中提到,新闻媒体是除了美国立国的三权外的“第四权"。
而在当今的美国社会确实做到了这样,作为特殊的政治权力新闻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美国的政治生活,而政治则又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新闻媒体的发展。
回顾历史 新闻媒体在推动美国社会的变革、净化风气和遏制腐败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功效。
水门事件就是一个美国媒体挖出丑闻的典型案例。
美国新闻史既是美国新闻的历史,也是美国民主发展进程的纪实。
这部《美国新闻史》,既是一部媒介发展史,也是一部政府不断发展,媒体自身开始不断完善解决这个问题的历史。
但现如今的中国媒体,大多数都在隔靴搔痒。
他们完全避开敏感话题,让事实不能得到公开。
一部分原因是迫于各界压力,还有就是为了保全自己。
但是媒体算是群众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这样的话又如何能够为人民说话?中国虽然历史远远长于美国,但是就真正意义上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来说,中国却是差了许多。
因为民主制度真正在中国确立只是五十多年,而美国却已经走过了三百年的历程。
美国的新闻工作者们不是从立国那天起就“光荣与梦想”了,那是经历了三百余年,靠着无数人的拼杀努力才换来今天的令全世界瞩目的新闻业典范和这一本厚重的《美国新闻史》。
联大系统信阳师范学院-西方史学史所有答案

联大系统信阳师范学院-西方史学史所有答案[填空题,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一个由()这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共同目标和在这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答案是:协作的意愿|信息交流[填空题, _______被称为“政治史之父”,他的《__________》是政治军事史的范例,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古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
答案是: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填空题,文艺复兴这个词最早是由世纪的法国学者谢尔·德金尔克提出来的。
答案是:18[填空题,古德诺的行政学研究和威尔逊的研究有着相当一致的地方,他也是站在利益一边,主张公共行政权力的答案是:中小资产阶级|集中[填空题,登哈特认为,()已经成为美国人生活中的一个主题答案是:社区[填空题,在奎德看来,与政策分析密切相关的政治因素主要表现在与两个方面。
答案是:政治可行性|谁是真正的委托人[填空题, ____是罗马史学的真正奠立者,他被称为“爱国史家”。
答案是:老伽图[填空题,古希腊三大史学家是答案是: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填空题,罗马三大史家有撒路斯题乌斯答案是:李维|塔西佗[填空题,李维的_________又称《罗马史》。
他的史学思想有三点:_________、_________、文笔优美。
答案是:《建成以来史》|通史体例|垂训思想[填空题,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特点有:答案是:典范性|整体性|当代性[填空题,怀特认为,政府的行政效率从根本上来说是以行政组织中()与()的五分配为基础的。
答案是:责任|权力[填空题,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称之为“时代”。
答案是:荷马[填空题,目标管理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1954一书中作为一种新管理方法法提出来的,其宗旨是用()代替()答案是:自我控制的管理”|“压制的管理”[填空题,林德布洛姆对渐进分析的层次进行了划分,即划分为简单的渐进分析、()和()三个层次。
答案是:断续的渐进分析|策略分析[填空题,奥古斯丁著有《_________》和《_________》答案是:《上帝之城》|《忏悔录》[填空题,沃尔多把组织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并非如此。 梁启超去世不久 , 彬彬 ( 徐彬 )在一篇文章中曝出 , 梁氏最著名之 #新史学 ∃及 #中国学 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 多以日人所著为蓝本 −−此固传译介绍 , 不同剽窃 , 且独擅之文格 , 亦 有润色之功能。 .那么 , 彬彬所说的日本学者会是谁呢 ? 据邬国义考证 , 梁启超的许多思 想源自日本浮田和民 / 的 #史学原论 ∃一书。这是一部讲述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的论著 , 据 考证大约作于 1898 年 4 月之后, 可能在 1899 年出版。全书四万余字 , 计分八章 , 分述历史 学的性质、 范围、 定义、 价值 , 历史与国家、 地理、 人种等之关系 , 以及历史大势与研究方法, 而这些内容与鲁滨逊 #新史学 ∃的主体部分颇为相似。它在日本史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时流亡日本的梁启超每日 广搜日本书而读之 , 章太炎推荐他读了该书。仔细比对确 实会发现, 梁氏 #新史学 ∃之重要篇章 史学之界说 即是据 #史学原论 ∃的第一、 二、 四、 八章 加以论述的 , 并且梁启超本人也曾表示, 当时读书 若行山阴道, 应接不暇, 脑质为之改易, 思想言论与前者若出两人。 0可见 , 彬彬的说法绝非空穴来风。 综上所述, 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第一, 新史学思想的提出者既不可能是梁启超也不可能 是鲁滨逊; 第二, 浮田和民的史学思想受之于美国 , 他的作用确切地说应该是 桥梁 , 那么 新史学思想的渊源当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而不是近邻日本 ; 第三 , 梁氏 #新史学 ∃与鲁滨逊 #新史学 ∃乃是同源异体的姊妹花。 既然 新史学 的提出者不是鲁滨逊也不是梁启超, 那到底是谁, 又是何时初次使用这 一术语的呢 ? 在刊物上最早公开使用 新史学 一词的当是道尔 ( E arleW ilbur Dow )。 1898 年 , 他发 表了题为 #新史学的特征: 评兰普勒希特的 ) 德国史 ∗∃的文章。德国历史学家兰普勒希特 在 1891年出版了 #德国史 ∃第一卷 , 该书当时在德国引起了正反两方面的强烈反响 , 正如道 尔所言 , 19 世纪很少有历史著作会像兰普勒希特的 #德国史 ∃那样, 在受到热烈欢迎的同 时又遭到如此激烈的反对 。三年后该书第二卷问世。于是乎 德国所有的主要学术刊
李勇: #鲁滨逊新史学派研究 ∃,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第 1页, 另见张广智为该书所做的 序 。 宋学勤: #梁启超、 鲁滨逊新史学思想比较 研究 ∃, #中 州学刊 ∃ 2003 年第 1 期。邹振 环早在 1987 年在 #两 部 )新 史 学 ∗的比较 ∃一文中就曾表达过类似的看法, 说 两人无论在表达方式 或是历史观方面 竟有着惊人的 相似点 , 参 见 邹振环: #两部 )新史学 ∗的比较 ∃, #探索与争鸣 ∃ 1987 年第 2期。另外, 侯云 灏对此也有同感, 参见侯云灏 # 20 世纪 初新史学的产生及其演变 ∃,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年第 5期。
& ∋ ( (
二者不仅书名一致, 而且书中的某些观点
出版说明 ; H arry E l m er Barnes , A H istory of
詹姆斯 % 哈维 % 鲁滨逊: #新史学 ∃, 齐思和译, 商务印书馆 1989年版, H istorica lW riting, Nor man , 1937 , p 375
∋ 师 , 开一代风气之先。 事实果真如此吗? 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 任何事物的发展
都是量变与质变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渐进式的量的积蓄与准备就不会有质的飞跃, 质变 固然重要, 但量变也不可小视, 不研究量变就无法全面、 彻底地了解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 历史学的发展也概莫能外。那么 , 新史学 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这 一发展历程的呢 ?
0
邬国义: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探源 1 1 1 代序言 ∃, 浮田和民讲述、 李浩生 等译、 邬国义编 校: #史学通论 四种 ∃, 华东 师 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第 11 49 页。
40
史学理论研究
2010 年第 4 期
物、 杂志、 大众知识读物都加入到评论这部新著的行列中来。如今公众的兴趣不再局限于 政治问题; 它越来越多地包括各个方面的社会现象。 道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了这篇书 评 , 他说 , 简而言之, 新史学把人类的全部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全部考虑进来 ; 政治现象 不是历史学的唯一对象。国家也不是统领万物的因素。 & 不过 , 道尔所谈论的实际上是德 国的史学特征, 这还不能算是美国 新史学 的正式露面, 而且 这篇文章并没有引起多大
. 情是错误的 , 而有些事情则是犯下了致命的错误。而这就属于后者 。 埃格尔斯顿曾说: / 无论是活着的政治还是死去的政治我都一概不感兴趣 , 预言 历史在即将到来的年代
里会被撰写得更好。士兵将不会再占据他长期霸占的地位。但我并不是说那种鼓角争鸣 的史学将会消亡 ; 而是说到美国历史协会在一百周年集会时, 毫无疑问肯定会出现一大批 撰写人民史的天才作家 − −我们将会拥有文化史 , 真正属于男人和女人的历史 , 那些因 0 为写了城镇和城市编年史而感到卑微的史学家在不远的将来定会时来运转 。 于是, 詹 姆斯 % 哈维 % 鲁滨逊在 1912 年选择爱德华 % 埃格尔斯顿的 +新史学 , 一词 , 作为其宣言的
R ev ie w, Vol 3 , No 3 , Apri, l 1898 , pp 431- 448 G eorg G I ggers , The I m age o fRanke in Am erican and Ger m an H is toricalThough t , inH istory and T heory, Vol 2, No 1, 1962, pp 17- 40 埃格尔斯顿并非专业史家, 先前 是卫理公会的牧师, 中间曾向各种报纸、 杂志投稿, 担任过编辑而后又改从牧师, 直 到 19世纪 70年代后才开始潜心研史。他曾参与组建美国历史协会, 1900年当选为该协会主席。 E dw ard E gg les ton , Th e New H istory , Annua lR eport of the Am erican H istorica lA ssociation for the year 1900, Vol 1, W ash ington D C, 1901 , p 39 W Stu llH o l,t ed , H istorical S cholars h ip in th e Un ited S tates , 1876 - 1901: As R evealed in the C orrespondence of H ebert B Adam s , Balti m ore, 1938 , p 253 E dw ard E gg les ton , Th e New H istory , Annua lR eport of the Am erican H istorica lA ssociation for the year 1900, Vol 1, W ash ington D C, 1901 , p 47 E rn st Breisach, H istoriog raphy: Ancient, M ed ieval and M od ern, Ch icago, 1964, p 316
美国 新史学 的先声
41
& 抛开语义学范围 , 新史学 的历史还可以往前追溯几十年。 邓莱普 ( L eslie W h ittaker
Dun lap)在研究 17901 1860 年之间美国的史学组织的过程中发现: ∀ ∀ 美国早期史学组织的出版物上经常讨论历史的本质 , 这在近代是相当普遍的 现象。 在美国文物研究学会看来, 今后撰写的历史不再单纯是政府的历史和政 治的历史, 而是处于各种关系和利益当中所有人的历史 、 科学史 、 艺术史、 宗教史、 社会和家庭史 。 1849 年 , 弗吉尼亚历史学会评论说, 众所周知历史不应该只记 述 一国政府的活动, 还有人民的社交活动 、 进步和特征 。 为了满足这种历史学 家的需求, 各史学组织的图书馆不仅应该收藏有关人文主义机构发展的资料 , 还 要有反映斗鸡及类似娱乐活动盛行等方面的资料。 年轻的衣阿华州历史学会则 强调, 对于重要事件的描述远没有比弄清与这些事件的 根源和影响 有关的知 识重要 。这些影响经常被忽略, 其实它们才真正是历史的基础, 而那些重要事件
一、 新史学 的历史
新史学 ( N ew H istory) 的历史有多长? 在许多学者看来, 既然 新史学 的殊荣属于 #新史学 ∃, 那么这顶桂冠当然非鲁滨逊莫属 , 新史学 的历史自然是从该书问世的 1912 年算起。不过粗通中国近代史学史的学者都晓得 , 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梁启超早在 1902 年 就曾出版过一本与鲁滨逊 #新史学 ∃同名的小册子。而且二者尽管相差十年之久 , 但 从比 较史学的角度把它与 1912年问世的美国现代新史学派的奠基者詹姆斯 % 鲁滨逊的 #新史 学 ∃作对照 , 二者史学思想真是何其相似乃尔 !
∋ 的注意 。
在美国 , 应该说第一个大张旗鼓地正式提出 新史学 的是埃格尔斯顿 ( ( Edw ard Egg leston)。 1900 年年底他在美国历史协会的年会上发表了题为 #新史学 ∃ ( T he New H istory) 的主席演讲。埃格尔斯顿认为政治和军事内容是历史学必须涉及的领域 , 但若总是以政治 史和军事史为研究对象 , 就未免过于陈旧了, 因为过去的军事史研究忽视了作为历史主体 之一部分的广大妇女 , 政治史的写作实读 者的孩子。因此 , 他极力反对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弗里曼 ( Edw ard A F reem an) 关于 历史是 过去的政治 , 政治是活着的历史 这句名言 , 认为再也没有比这 更荒谬的事情了。有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