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K背景辐射

合集下载

宇宙背景辐射 微波辐射

宇宙背景辐射 微波辐射

宇宙背景辐射微波辐射宇宙微波背景(英语: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简称CMB,又称3K背景辐射)是宇宙学中“大爆炸”遗留下来的热辐射。

在早期的文献中,“宇宙微波背景”称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R)或“遗留辐射”,是一种充满整个宇宙的电磁辐射。

特征和绝对温标2.725K的黑体辐射相同。

频率属于微波范围。

宇宙微波背景是宇宙背景辐射之一,为观测宇宙学的基础,因其为宇宙中最古老的光,可追溯至再复合时期。

宇宙微波背景很好地解释了宇宙早期发展所遗留下来的辐射,它的发现被认为是一个检测大爆炸宇宙模型的里程碑[1]。

宇宙微波背景是宇宙学中“大爆炸”遗留下来的热辐射。

历史1964年美国射电天文学家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偶然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这一发现是基于于1940年代开始的研究,并于1978年获得诺贝尔奖[2]。

预测时间轴1934年,Tolman发现在宇宙中辐射温度的演化里温度会随着时间演化而改变;而光子的频率随时间演化(即宇宙学红移)也会有所不同。

1941年安德鲁·麦凯勒试图测量星际介质的平均温度,并提出依据星际吸收线的观测研究,辐射热平均温度为2.3 K。

1946年罗伯特·迪克预测“…辐射来自宇宙物质”,约为20 K,但未提及背景辐射1948年伽莫夫计算温度为50 K(假设为3亿岁的宇宙。

1948年拉尔夫·阿尔菲和罗伯特·赫尔曼估计“宇宙中的温度”为5 K。

即使他们未具体提出微波背景辐射,但可由此推断。

1950年拉尔夫·阿尔菲和罗伯特·赫尔曼重新估算的温度在28 K1953年伽莫夫估计为7 K。

1955年埃米尔·勒鲁的南塞放射天文台,在天空对λ= 33公分搜寻,发现接近各向同性的背景辐射为3开尔文,加减2。

1956年伽莫夫估计为6 K。

1957年迪格兰夏玛诺夫(Tigran Shmaonov)报告说,“绝对有效的辐射放射背景温度……为4±3K”。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又称3K背景辐射)是一种充满整个宇宙的电磁辐射。

特徵和绝对温标2.725K的黑体辐射相同。

频率属与微波范围。

预测1934年,Tolman是第一个研究有关宇宙背景辐射的人。

他发现在宇宙中辐射温度的演化里温度会随著时间演化而改变;而光子的频率随时间演化(即宇宙学红移)也会有所不同。

但是当两者一起考虑时,也就是讨论光谱时(是频率与温度的函数)两者的变化会抵销掉,也就是黑体辐射的形式会保留下来。

1948年,由旅美的俄国物理学家伽莫夫带领的团队估算出,如果宇宙最初的温度约为十亿度,则会残留有约5~10k 的黑体辐射。

然而这个工作并没有引起重视。

1964年,苏联的泽尔多维奇(Zel'dovich)、英国的霍伊尔(Hoyle)、泰勒(Tayler)、美国的皮伯斯(Peebles)等人的研究预言,宇宙应当残留有温度为几开的背景辐射,并且在厘米波段上应该是可以观测到的,从而重新引起了学术界对背景辐射的重视。

美国的狄克(Dicke)、劳尔(Roll)、威尔金森(Wilkinson)等人也开始着手制造一种低噪声的天线来探测这种辐射,然而另外两个美国人无意中先于他们发现了背景辐射。

发现196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阿诺〃彭齐亚斯(Penzias)和罗伯特〃威尔逊(Wilson)架设了一台喇叭形状的天线,用以接受“回声”卫星的信号。

为了检测这台天线的噪音性能,他们将天线对准天空方向进行测量。

他们发现,在波长为7.35cm的地方一直有一个各向同性的讯号存在,这个信号既没有周日的变化,也没有季节的变化,因而可以判定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无关。

起初他们怀疑这个信号来源于天线系统本身。

1965年初,他们对天线进行了彻底检查,清除了天线上的鸽子窝和鸟粪,然而噪声仍然存在。

于是他们在《天体物理学报》上以《在4080兆赫上额外天线温度的测量》为题发表论文正式宣布了这个发现。

紧接着狄克、皮伯斯、劳尔和威尔金森在同一杂志上以《宇宙黑体辐射》为标题发表了一篇论文,对这个发现给出了正确的解释:即这个额外的辐射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微波背景辐射

微波背景辐射
精确的图像将会对消除宇宙演化理论的分歧有所帮助。大多数宇宙学家深信在“隔 离”开始前宇宙曾经历了一个“暴涨”阶段它膨胀的速度甚至超过了光速。但是对于各 种暴涨理论参数的测量表明它们都包含着许多重大的错误这导致了人们无法确定哪
个理论是正确的。位于威尔士的加的夫大学的MAP小组成员Philip Mauskopf说 “如 果你想要否定那些理论家你就必须有真正的证据。” 两只眼睛 美国发射的“宇宙微 波背景辐射探测器” 无论CMB多么重要 太空计划的昂贵花费使人们对于两个探测 器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这两个探测器计划是由其相应的机构在1996年先后不到1 个月的时间里批准的。一些研究者私下说 这两个机构把CMB作为它们最优先的天 体物理学研究但是却对对方的选择程序缺乏信任。附属于MAP小组的科学家说 他 们不相信Planck——它既昂贵又使用了很多未经试验的技术——能够通过ESA的批
准程序。无论什么原因CMB科学家很高兴看到发射两个探测器的结果这使他们的数 据有了双保险。“CMB是如此的重要因此两个计划都是必须的”BOOMERANG和 MAP小组的成员Page这样说。新的CMB数据也可能将暴涨理论完全排除——这种情 况的可能性也是有的。最初的地面试验的数据似乎是支持暴涨理论的但是那些数据
COBE相同的是新的探测器观测整个天空但是这次的分辨率更高。COBE无法观测到 角分辨率小于7°的起伏1°大约是满月张角的两倍。BOOMERANG对于有限天区的分 辨率大约在0.25°。如果一切顺利下周我们就能看到NASA发射“微波各向异性探测 器”MAP它能对全天实施角分辨率为0.3°的观测。2007年欧洲航天局ESA将发射普朗 克Planck探测器航天局还计划发射更加精密的角分辨率达0.17°的CMB探测器。 宇 宙学家急切盼望着MAP和Planck拍摄的图像。根据形成CMB偏差的理论不同尺度上 的起伏源于早期宇宙不同的基本原理。在大约1°尺度上的起伏是由于早期钪娴恼鸬 础R κ酝祭 拔镏逝ㄌ馈钡獗还庾釉硕 难沽λ纯埂U庵帧袄绷 汀把埂绷υ炀土艘幌盗械姆瓷洳⑶以斐闪诵】榍虿痪鹊拿芏取 饩褪切〕叨绕 鸱脑颉?对于“物质浓汤”曾经的运动所造成的起伏的分析将会向宇宙学家揭示 出这锅“物质浓汤”的结构。研究者期待MAP和Planck的数据会使他们更好的估计早 期宇宙的属性诸如质子和电子的密度以及物质和辐射之间的能量分配问题。这些更

第一讲 宇宙的起源

第一讲 宇宙的起源

2、观测事实
(1)星系距离越远退行速度越大 大爆炸理论的科学性令人不得 不信服。最直接的证据来自对遥远 星系光线特征的研究。20年代,天 文学家埃德温· 哈勃(Edwin Hubble)研究了维斯托· 斯里弗 (Vesto Slipher)所作的观测。他 注意到,远星系的颜色比近星系的 要稍红些。哈勃仔细测量了这种红 化,并作了一张图。他发现,这种 红化是系统性的,星系离我们越远, 它就显得越红。 大爆炸宇宙学图解
3、宇宙爆炸说的新挑战 (暗物质、暗能量) 宏观宇宙是相对无限延伸的。“大爆炸宇宙论” 关于宇宙当初仅仅是一个点,而它周围却是一片空 白,即将人类至今还不能确定范围也无法计算质量 的宇宙压缩在一个极小空间内的假设只是一种臆测。 况且从能量与质量的正比关系考虑,一个小点无缘 无故地突然爆炸成浩瀚宇宙的能量从何而来呢? 人类把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确定为衡量时间的标 准——年。但宇宙中所有天体的运动速度都是不同 的,在宇宙范围,时间没有衡量标准。譬如地球上 东西南北的方向概念在宇宙范围就没有任何意义。 既然年的概念对宇宙而言并不存在,大爆炸宇宙论 又如何用年的概念去推算宇宙的确切年龄呢?
2、上帝创造世界 第一天,上帝创造了昼夜 第二天,上帝创造了天空 第三天,上帝创造了陆、海及植物 第四天,上帝创造了日月 第五天,上帝创造了动物 第六天,上帝创造了男人及女人 第七天,上帝为他所创造的万物赐福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在及世间万物都不曾存在,只有上帝。 是上帝创造了天地及万物。 当上帝看见世界空虚混沌、暗淡无光时,就说:“要有光!” 于是光就立刻出现了,光芒四射,奕奕闪烁。上帝觉得光很好, 就决定把光明和黑暗分开。他称光明为昼,黑暗为夜。晨去晚来, 这便是世界的第一天。 上帝在淼淼水城的上空布上穹窿,这穹窿犹如一个巨型大拱 顶,清澈透明。上帝将这天穹称之为天,晚晨临,这便是世界的 第二天。 第三天,上帝说:“天底下的水要汇聚起来了,陆地也显露 出来”。上帝把有水的地方称为海,无水的地方称为陆地。他觉 得海洋与陆地非常好,就说:“陆地上要有花草树木,树木要根 据自己的品种结出果实。”就样,大地披上了一层绿装,点缀着 花草树木,空气里飘荡着花果的馨香。上帝看到这一切,心中非 常高兴。这时夜幕降临了,这是第三天。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4.2_电磁场与电磁波-4.4_电磁波谱》2024年同步练习卷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4.2_电磁场与电磁波-4.4_电磁波谱》2024年同步练习卷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4.2电磁场与电磁波-4.4电磁波谱》2024年同步练习卷(1)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1.下列各组电磁波,其波长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射线B.射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C.射线、X射线、红外线、可见光D.X射线、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2.红外夜视镜是利用了()A.红外线波长长,容易绕过障碍物的特点B.红外线的热效应强的特点C.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的特点D.红外线不可见的特点3.古代也采用过“无线”通信的方式,如利用火光传递信息的烽火台,利用声音传递信号的鼓等.关于声音与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和光都是机械波B.声音和光都是电磁波C.声音是机械波,光是电磁波D.声音是电磁波,光是机械波4.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K,主要发出可见光;人体温度约为310K,主要发出红外线;宇宙间的温度约为3K,所发出的辐射称为“3K背景辐射”,它是宇宙“大爆炸”之初在空间上保留下的余热,若要进行“3K 背景辐射”的观测,应该选择下列哪一个波段()A.无线电波B.紫外线C.X射线D.射线5.电磁波与机械波具有的共同性质是()A.都是横波B.都能传输能量C.都能在真空中传播D.都以光速传播6.当用手机A拨打手机B时,能听见B发出响声并且看见B上显示A的号码。

若将手机A置于透明真空罩中,再用手机B拨打手机A,则()A.能听见A发出响声,但看不到A上显示B的号码B.能听见A发出响声,也能看到A上显示B的号码C.既不能听见A发出响声,也看不到A上显示B的号码D.不能听见A发出响声,但能看到A上显示B的号码二、多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7.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场周围一定产生磁场B.磁场周围也一定产生电场C.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恒定的电场D.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恒定的磁场8.关于电磁场和电磁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电磁场就有电磁波B.电磁波的传播需要介质C.电磁波能产生干涉和衍射现象D.电磁波中电场和磁场的方向处处相互垂直9.关于电磁波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无线电波被广泛用于通讯B.紫外线可用于杀菌消毒C.验钞机利用了红外线的荧光作用D.骨折到医院拍X 光片是利用了X 射线穿透性10.应用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判断如图所示的表示电场产生磁场或磁场产生电场的关系图象中每个选项中的上图表示的是变化的场,下图表示的是变化的场产生的另外的场,正确的是()A. B.C. D.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解:电磁波按波长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伦琴射线,射线,则波长由小到大的是:射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依照波长的长短的不同,电磁波谱可大致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伦琴射线,射线伽马射线本题关键是明确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射线都是电磁波,同时要知道它们的波长的大小关系和频率大小关系.2.【答案】C【解析】解:红外线比可见光波长长,更容易发生衍射,则容易绕过障碍物,但红外夜视镜是利用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的特点,从而放大转化为可见光,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备战2015年高考)2014年全国名校物理试卷分项解析汇编:光、电磁波、相对论

(备战2015年高考)2014年全国名校物理试卷分项解析汇编:光、电磁波、相对论

专题15 光、电磁波、相对论(选修3-4)一、单项选择题1.【2013·西安铁一中国际合作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K,主要发出可见光;人体温度约为310K,主要发出红外线;宇宙间的温度约为3K,所发出的辐射称为“3K背景辐射”,它是宇宙“大爆炸”之初在空间上保留下的余热,若要进行“3K背景辐射”的观测,应该选择下列哪一个波段()A.无线电波 B.紫外线 C.X射线 D.γ射线2.【2013·西安铁一中国际合作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假设一个沿着一定方向运动的光子和一个静止的自由电子发生碰撞后,电子向某一方向运动,光子将偏离原来的运动方向,这种现象称为光子的散射,散射后的光子跟原来相比A.光子将从电子处获得能量,因而频率增大B.散射后的光子运动方向将与电子运动方向在一条直线上C.由于电子受到碰撞,散射光子的频率低于入射光子的频率D.散射光子虽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频率不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碰撞知识可得:光子与电子碰撞,一部分能量转移给电子,所以光子能量减小,可得v减小,即光子频率减小.所以散射后光子的频率小于入射光子的频率.故根据E hvAD错误,C正确;光子与电子碰撞后偏离原来的运动方向,根据动量守恒知,散射后光子的运动方向与电子的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故B错误.考点:本题关键抓住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以及波速、波长、频率的关系进行分析求解.二、多项选择题3.【2014·桑植一中高三联考】关于光学镜头增透膜的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增透膜是为了减少光的反射损失,增加透射光的强度; B 增透膜的厚度等于入射光在真空中波长的1/4; C 增透膜的厚度等于入射光在薄膜中波长的1/4;D 因为增透墨的厚度一般适合绿光反射时相互抵消,红光、紫光的反射不能完全抵消,所以涂有增透膜的镜头呈淡紫色。

三、非选择题4.【2013·景德镇高三第二次质检】(9分)如图,厚度为D 的玻璃砖与水平实验桌成45°角放置。

星海求知:天文学的奥秘考试

星海求知:天文学的奥秘考试

古代中国的诸子百家当中,其思想表述与奇点问题不谋而合的当属()。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36根据洛希极限,质量十倍于太阳的黑洞,其引潮力的半径是()万公里。

采取“卧看牵牛织女星”的姿势,是因为两颗星升上中天时高度很大,不适合长时间站着或坐着观看。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5苏东坡名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前句体现了时间上的不同尺度之间的巨大反差,后句则体现了空间上的。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6寒来暑往的现象是地球公转加以自转轴存在倾斜角所致。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7星系中,越处于边缘的恒星的运动速度反而越接近最大速度,这与开普勒定律推出的体系是不一致的。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8“旅行者”号携带的光盘刻录了地球上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声音。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9由大望远镜拍摄制作的星团等深空天体的照片,其上各种或苍白或绚烂的色彩均是人眼可见。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0所有的星系都在退行,说明宇宙是在膨胀的。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1在地球上看到的星空是永远不变的,恐龙时代的星空与今天完全一样。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2凌星法一般更容易发现较大体积的系外行星。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3天鹅X-1的星等、光谱型等数据,是属于黑洞-巨星双星系统中的巨星。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4生物的多样性与一致性的统一与对立,其本质是基因的组成、序列与表达问题。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5引潮力使任何物体在一个方向上被无限极压,而在相反的方向被无限拉伸。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6太阳发出的光一共只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单色光。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7在几大空间望远镜中,具有红外线探测拍摄功能的包括“哈勃”和“斯皮策”望远镜。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8根据中国古籍的记载,超新星爆发的特点包括出现得特别突兀、亮度特别大、持续时间长。

3K微波背景辐射,原是宇宙引力波能的热辐射

3K微波背景辐射,原是宇宙引力波能的热辐射

3K微波背景辐射,原是宇宙引力波能的热辐射作者:江苏·扬州市亿顺科技有限公司耿玉顺今年,是美国科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3K宇宙微波背景辐射50周年,在此作者首先向前辈深表敬意!一.背景自3K微波背景辐射发现以来,美国宇航局(NASA)于1989年发射的"COBE探测器",先后发回了海量观测数据,验证了整个宇宙中都存在着各向均匀的2.7Κ微波背景幅射的事实,其是现代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但目前人们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本质及来源,众说纷纷,最出名的要数宇宙大爆炸论的作者。

其认为当宇宙创生之初必会产生大量辐射,并转化成物质,在宇宙背景下,至今还应有一些热辐射遗迹残存,充斥了整个宇宙空间。

如能观察到这种辐射,其波长红移约是现今的微波段,温度冷却到约5K左右。

现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的3K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验证了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正确性。

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二.3K微波背景辐射,原是宇宙引力波能的热辐射。

据作者近30年来的研究发现,万有引力及其初速度,并非天体之间运动的“永动机”,也非牛顿晚年身处教堂研究所言的“上帝”推动,而是物质的微观电子之间的电荷相互作用构成的一种宏观作用力,由此揭示了万有引力本质,并求得万有引力常数8=⨯G,(量纲:厘米³∕克·秒²,与目前精确实验值G误差仅为1.8‰);及相.6-10685476互关联的引力波长λ≈0.53cm,并由此得到引力波能的热辐射T≈2.71Κ。

由此证明,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的3K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原是宇宙引力波能量的热辐射。

三.宇宙来源奇点大爆炸正确吗?非也!宇宙大爆炸论,是当今流行的研究宇宙起源和演化的一种学术理论,其得到以下所谓的四个“科学”验证。

1.宇宙大爆炸后的余热——3Κ微波背景幅射。

2.哈勃星系红移退行速度及宇宙膨胀理论。

3.宇宙中的氦丰度相同。

4.宇宙年龄为137.3亿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K背景辐射
3K宇宙背景辐射是60年代天文学上四大发现之一。

发现者是美国的射电天文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他俩因此而荣获1978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科学院在颁奖的决定中指出:“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的发现是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发现:它使我们能够获得很久以前,在宇宙的创生时期所发生的宇宙过程的信息。


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是在研究天电对通讯的干扰中得到这个发现的。

1964年,他们在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安装一架卫星通讯用的喇叭形天线。

这架天线有很强的方向性,即喇叭口对向天空某方向时,从地面及空中别的方向来的无线电干扰极其微小。

他们利用这架天线去测量天空中各种原因造成的噪声。

这艰说的噪声,不是日常生活中的环境噪声(其人小用分贝表示),而是指电子仪器中的不规则的干扰信号。

这信号的大小用温度来表示.因为电路中的不规则信号,是电子的热运动造成的。

温度越高,电子的热运动越剧烈,仪器的噪声也就越大。

有时对于不是热运动造成的噪声的强弱,也用温度来表示。

彭齐亚斯与威尔逊经过一年多的观测,发现当喇叭形天线指向天空的各个方向时,天空中都有一种噪声,其温度相当于3.5K。

也就是说,这种从空中各个方向来的噪声是各向同性的。

他们认为这不可能是从某一个辐射源发射来的。

但究竟是怎么产生的,一时弄不明白。

恰在此时,他们从一位朋友那里得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有一个研究小组,领导人为迪克教授,也在作这方面的研究,迪克等人预言,宇
宙空间中有3K左右的背景辐射存在。

为了寻找这种信号,他们在1964年底设计了一架望远镜,其结构跟彭齐亚斯的几乎一样。

这架仪器还没有开始工作,他们就听到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的研究成果。

他们要寻找的正是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已测到的。

于是他们双方进行了互访,进行了科研合作,后来普林斯顿的小组完成了他们自己的测量,证实了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的观测和研究结果。

迪克等人是怎么做出那个预言的?原来,他们根据的是“大爆炸宇宙学”假说。

大爆炸宇宙学是40年代美国的伽莫夫等人提出的。

他们从星系的运动来考虑宇宙o演化问题。

观测表明,所有的星系都在不断地互棚麻了F。

如果设想将这些星系反方向运动,追溯过去,就会看到很早以前,它们是挤在一起的。

那是一种高温、离密度状态。

这种状态就叫做“原始火球”。

原始火球在一次大爆炸后分裂,物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膨胀。

随着膨胀,温度越来越障低,冷却到一定程度时,物质凝聚为恒星和星系。

在大爆炸时,温度是极高的,后米温度慢慢地降低,经过约150亿年的降温,到现在,在宇宙空间中还残留着3K左右的辐射。

这种辐射应该是热辐射。

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最早的测量是用4080兆赫,即7.35厘米波长。

随后,各国科学家在75厘米到0.3厘米的微波波段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

所有的测量都接近于3K。

这是比较准确的数值,完全符合于大爆炸宇宙学所推测的结果。

3K左右的微波辐射,在天空的各个方向上都存在,所以也叫做背景
辐射。

这个微波背景辐射的特征是各向同性的。

但是,近来有人指出,应当存在微小的非各向同性。

如果测量的灵敏度再提高,很可能会有所发现。

如果真的发现了对完全各向同性的偏离,哪怕是微小的偏离,都会引起人们对大爆炸宇宙学的某种怀疑。

事实上,1989年发现的宇宙物质的大尺度结构,即在天空的某些区域中,星系和星系团联接成长城式的链状结构,长度达5亿光年。

宇宙物质的这种不均匀分布,对于大爆炸宇宙学是个严重的挑战。

而3K微波背景辐射是否是完全各向同性之谜,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也是举足轻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