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科学与文明刍议》阅读训练及答案
山东菏泽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山东菏泽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家都知道,获得银牌的选手的成绩肯定比获铜牌选手的更好一一第二名当然强过第三名。
那么,第二名的选手应该比第三名的选手更加开心吧?研究结果却给出相反的答案:银牌得主往往并不满意。
戴维.松本和鲍勃·威林厄姆分析了2004年雅典夏季奥运会柔道选手的面表情,最终结果发现,几乎所有(93%)金牌得主都露出了笑容,大部分(70%)铜牌得主也露出了笑容,但是没有一名银牌得主露出笑容。
研究人员将研究结果命名为“银牌脸现象”。
为什么铜牌得主比银牌得主更高兴呢?和普通人一样,运动员会把自己与最相近的人做对比。
对于银牌得主,最的比较对象就是金牌得主。
人人梦寐以求的是金牌,而不是银牌。
但是从客观上来说,银牌也代表着巨大的成就,所以银牌得主在与金牌得主相比时,只会感到深深地自卑。
领奖台上与金牌得主,银牌得主会情不自禁地联想自己若能再往上走一步的情形。
而对铜牌得主来说,情況又不一样了。
铜牌得主更于下行的对比,也就是和第四名进行比较。
第四名没有任何奖励,在领奖台上也没有位置。
所以铜牌得主觉得自己是的,挤进了前三也就意味着他不仅是“参赛者”,更是一名“奖牌得主”。
能够获得银牌当然更好,但是第二名和第三名都能够获得奖牌,也很不错。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显而易见近在咫尺倾向幸运B.显而易见近在咫尺偏向庆幸C.有目共睹触手可及偏向幸运D.有目共睹触手可及倾向庆幸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一一第二名当然强过第三名”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画的真好。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③“相反相成”“物极必反”,这是古代儒家与道家的共同观点。以这类观点为指导的思想方法,用西方的名词来说,就是辩证法,所谓辩证法即是揭发思想言论中的矛盾并解决思想言论中的矛盾的方法。如果用中国固有的名词来说,可以称为“辨惑法”。孔子及其弟子很注重“辨惑”。《论语》说:“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即是自相矛盾。“辨惑即是辨别自相矛盾,正与西方所谓辩证法意义相近。中国古典哲学和医学都长于辩证思维,这是值得赞扬的。
C.古代儒家、道家主张的“相反相成”“物极必反”,体现了辩证思维,以其为指导的思想方法和西方的辩证法意义接近。
D.汉儒的“三纲”说,改变了先秦儒家“从道不从君”的伦理内容;宋儒宣扬的主张则将臣对君演变为绝对服从的关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孟子倡导的“无鬼神”,比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思想更进一步,丰富了先秦儒学的内容。
A.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老子》)
B.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张介宾《景岳全书》)
C.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张载《太和》)
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
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六)解析版

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六)·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1~5题。
材料一:儒学,一向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当务之急是对儒学进行现代重构,使现代化建设植根于其上,并形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软实力。
儒学的现代重构必须在它的核心范畴系统、道德观念系统、道德践履系统和儒学经典系统四大方面进行全面启动。
儒学的核心范畴系统是备受研究者关注的问题。
崔大华认为“仁、礼、命”三范畴,构成了“心性的、社会的、超越的”三层面的完整体系。
郭沂提出了“礼、仁、易”三范畴代表了孔子的核心的“教化”、“内省”、“形上学”三阶段思想。
把“仁”和“礼”作为儒学在心性和社会层面的核心范畴,这在学术界没有大的分歧。
但在超越层面的儒家核心范畴,既做到忠于文本,又注重现代价值的,当推“道”。
儒经提到“形而上者谓之道”,而且“道”可用很多现代话语加以阐释,转化为现代人所能理解的超越性。
还应该把“和”纳入儒学核心范畴系统。
“和”是儒学在方法论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的最重要范畴,因此,儒学核心范畴系统为“道—仁—礼—和”。
儒学的道德概念非常丰富。
表现为对上的有:忠、孝、恭数;对下的有:宽、厚、慈、惠;表现为左右的有:恕、信、义、敦、睦;还有范围较宽泛的有:智、勇、敏、让、廉、耻等。
儒家论述的德目如此众多,各德目的内涵以及相互的关联性,都值得细细梳理和阐释。
可是概念繁多,总难以一时使百姓弄懂,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选择重要德目加以着力阐释。
例如,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四德,汉代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定为“五常”,在明清有人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合称“八德”。
还要注意,儒学还有些道德观念并没有受到以往思想家的重视,譬如“公”与“正”观念。
除此,重构儒学的道德观念系统,不单是从儒学资源中发掘,更要倾听社会的呼声。
儒学在二千多年中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得益于它的道德践履及系统。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150分,150分钟) 2024.10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本题共5小题,16分)材料一: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
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
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
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材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
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济宁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测试高一语文(答案在最后)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论语》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者李泽厚从中总结出中国的“乐感文化”,他认为“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诗性智慧。
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有多重内涵。
“乐生”的生命精神。
《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夫子得知马厩失火后,并没有关心自己的财产,而是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热爱。
“乐生”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为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
《子罕》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境之中,才能磨砺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
《论语》中“慎终,追远”(《学而》)的生命关怀也是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
中国人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要“慎终追远”。
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
“乐群”的生存智慧。
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
因此,《学而》中才会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言论。
由于“乐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认为,我们人类走不若马,力不若牛,又没有外在的上帝可以依靠,没有一个“超人”帮助我们。
只能自己依靠自己,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团结,正如李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
要使这‘共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
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4月高考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4月高考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荀子以主张“人性恶”而著名,这与孟子所主张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
表面上看,荀子对人性的评价很低,而事实上恰好相反,荀子的理论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哲学。
他的理论主旨是认为,一切良善和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创造的。
价值来自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创造性成就。
因此,在宇宙中,人和天地同等重要。
荀子认为,天、地、人构成宇宙的三个力量,它们又各有自己的作用。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这是天、地的作用。
至于人的作用,则是运用天时地利以创造自身的文化。
按照荀子的看法,人性也应当受到教养,没有经过教养就不可能成善。
在《性恶》篇中,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伪,就是人为。
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正好相反,但是他也同意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他自己也说过“涂(途)之人可以为禹”,即路上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禹。
这种一致,让有些人认为这两位儒家并无根本的不同,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在孟子看来,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善端”,人只要充分发展这四善端,就能成为圣人。
而荀子的看法是:人生来不仅没有善端,相反地倒是具有恶端。
在《性恶》篇中,荀子一方面认定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另一方面也肯定人生来又有智性,可以使人成善:“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
”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荀子认为涂之人皆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有智性。
沿着荀子的思路,势必要引导出这样一个问题:人怎样才能够在道德上达到善呢?既然人生来就有恶端,那善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荀子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下学期4月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3-2024学年福州市高三年级4月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生态位”是近年来开始流行的一个生态学术语,其意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空间上的位置以及这个种群与自然及其他种群之间的功能和价值关系。
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类显然有属于自己的生态位,但人类的生态位不是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某一固定区域,而是指人类的活动有其特定的边界并受特定规则的约束。
人类的生态位责任包括补偿性责任与前瞻性责任。
德国学者约纳斯将责任区分为追溯性责任与前瞻性责任。
这为人类履行生态位责任提供了有益启迪。
追溯性责任也就是补偿性责任,它要求人类必须对人类活动已经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负责,竭尽全力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而前瞻性责任则是指人类必须对自己的经济政治决策、科学技术创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科学评估与预测,从而择优弃劣而行。
无论是履行补偿性责任还是前瞻性责任,都要求人类通过生态环境立法、政府的制度设计、公民的生态道德践行乃至国际社会的协同合作,一方面弥补、修复我们已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另一方面有效预防人类对生命共同体造成更进一步的伤害。
人类履行生态位责任的根本途径是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因为这是既符合自然规律、也符合人类需要的社会实践。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人类既可以享有、又可以放弃的权利,而是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
履行这一责任包含着“肯定性”与“否定性”两方面的现实要求。
就肯定性要求而言,就是人类要将符合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要求的理念、技术、政策、法律、方案等运用于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之中;从否定性要求看,就是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其他物种的生命来换取人类的利益和发展,彻底摒弃那些非绿色、非生态与反绿色、反生态的理念、技术、政策、法律、方案,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科技创新方式的绿色化变革,从源头上防范生态环境危机的再次发生,以造福生命共同体。
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中2018届高三年级月考试卷(2018.12.15)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
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
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
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关于青蒿素的研究,正是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方”所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启发了新的研究思路,通过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富集了青蒿的抗疟组分,最终发现了青蒿素,应用于世界特别是非洲地区,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
有着“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的吴文俊关于数学机械化思想方法的研究,受启发于《隋书·律历志》的记载:祖冲之领先世界千年之久的圆周率π值源于刘徽《九章算术注》“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对中国传统科学的发展是有积极影响并有现代意义的。
中国传统科技基因,完全可以古为今用。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儒学的开门祖师孔子,是开创“私学”的大教育家,他以“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培养“博学通才之士”为方针和目标,对学生进行礼、乐、书、数、御、射“六艺”教育。
其中,数即数学,乐和声学有关,御和力学有关,射和机械有关。
儒家的“六艺”教育具体付诸教材,即古代经典,这其中遍布古代科学的因子,如《易》,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力;《诗经》中包含有大量虫鱼、鸟兽、草木,以及天文、地理、农业生产等知识;《礼记》中有农业与季节相关的知识;《考工记》则是有关手工业技术的专门著作。
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问、思、辨、行,完全符合研究科学的方法和步骤,即获取信息、提出题目、逻辑推理、检验结果、躬身实践。
作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的《大学》,有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前四目指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格物致知”为知之始,“诚意正心”为行之始,是为本;后四目是知行观外推于家国和社会,是为末。
孟子曰:“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冬至、夏至)可坐而致也。
”强调的是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论语》,称,“子尽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就是说,孔子在讨论题目时不主观,不武断,不固执,不唯我独尊。
“当仁不让于师”,即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这种科学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就。
在规律和制度方面,数学讲“规矩准绳”,天文讲“天行有常”,冶铸讲“合剂模范”,建筑讲“营造法式”。
中国传统科技在农业文明中领先于世界,也影响了世界,促进了世界科技文明的进步。
从汉唐到宋元,中国通过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阿拉伯地区,同西方有频繁的科技交流。
据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研究,在中世纪1000年间,中国作为世界科技强国,有26项技术发明传到西方,对欧洲近代科技革命产生过积极影响。
(摘编自王渝生《儒学、科学与文明刍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隋书·律历志》记载的祖冲之的圆周率π值,启发了吴文俊关于数学机械化思想方法的研究。
B.我国古代儒学教育为培养“博学通才之士”,要对学生进行礼、乐、书、数、御、射的“六艺”教育。
C.《大学》有八目,前四目探究知识和实践的关系,后四目是知行观外推于家国和社会,所以更重要。
D.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领先于世,影响了世界,促进了世界科技文明的进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屠呦呦研究青蒿素、吴文俊研究数学机械化思想方法的例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第三段引用了《中庸》的话来印证中国传统儒学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使得论述有理有据。
C.文章把“当仁不让于师”和“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进行对比,赞赏这种可贵科精神。
D.文章从各个角度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对中国传统科学的发展的积极影响,有其现实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既有对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方”的继承,又有创新和发展。
B.尽管中国古代没有传统科学的专著,但是在作为“六艺”教育教材的古代经典中,遍布古代科学的因子。
C.重视传统文化中的科技基因,努力发掘,为我所用,才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才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D.我们同西方的科技交流,对欧洲近代科技革命产生过积极影响,也大力促进了中华民族文明与发展的进程。
参考答案:
1. B(A.偷换概念,应是祖冲之的圆周率π值的来源启发了吴文俊C. “后四目更重要“错D. “领先于世”张冠李戴)
2. C(“对比”错)
3. B(“中国古代没有传统科学的专著”属于推断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