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裂缝的愈合
混凝土开裂的原因及修复方法

混凝土开裂的原因及修复方法一、前言混凝土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的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开裂现象,这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对结构安全产生潜在威胁。
因此,了解混凝土开裂的原因及修复方法,对于建筑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二、混凝土开裂的原因1.干缩裂缝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产生收缩,而混凝土的强度又不足以抵抗其自重的压力,因此会出现干缩裂缝。
2.温度裂缝混凝土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容易发生温度变化,从而产生温度差异,导致混凝土受力不均,出现温度裂缝。
3.荷载裂缝混凝土在承受荷载时,由于受力不均,容易出现荷载裂缝。
4.结构设计不合理当混凝土结构设计不合理,如截面尺寸过小、钢筋数量不足等,容易出现裂缝。
三、混凝土开裂的修复方法1.表面修复表面修复适用于混凝土表面出现小裂缝的情况,通常采用填充材料进行修复,例如聚合物修补材料、水泥浆等。
修复前需要清理裂缝,确保填充材料能够充分填满裂缝,修复后需要进行养护,以确保修复材料能够充分硬化。
2.局部修复局部修复适用于混凝土表面出现较大裂缝或混凝土局部损坏的情况。
具体修复方法包括:(1)局部更换当混凝土局部损坏比较严重时,需要采取局部更换的方法进行修复。
具体方法是将损坏部分去除,重新浇筑混凝土,注意新旧混凝土的粘结性。
(2)环绕加固对于混凝土裂缝较长的情况,可以采用环绕加固的方法进行修复。
具体方法是在裂缝周围设置加固钢筋,并进行渐进式施力,以达到裂缝闭合的目的。
(3)局部加固当混凝土局部受力过大,导致裂缝时,可以采用局部加固的方法进行修复。
具体方法是在受力部位设置加固钢筋,以增加混凝土的受力能力。
3.整体修复整体修复适用于混凝土整体受损的情况,通常采用混凝土加固材料进行修复。
具体方法是将加固材料涂抹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一个新的混凝土保护层,以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四、修复后的养护修复后需要进行养护,以确保修复材料能够充分硬化。
具体养护方法包括:1.保持湿润修复后的混凝土需要保持湿润,以防止混凝土表面过快干燥,影响修复材料的硬化。
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方法

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方法混凝土作为建筑领域中最常用的材料,其强度和耐久性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由于混凝土的特性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混凝土表面常常会出现裂缝。
这些裂缝不仅影响混凝土的美观性,更重要的是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下降。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裂缝自愈合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方法。
一、化学自愈合方法化学自愈合是指通过添加一些化学物质来实现混凝土裂缝自愈合的方法。
常用的化学自愈合方法包括微胶囊自愈合技术、聚合物自愈合技术和微生物自愈合技术等。
1. 微胶囊自愈合技术微胶囊自愈合技术是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一些微胶囊来实现裂缝自愈合的方法。
这些微胶囊中包含有一些活性物质,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这些微胶囊就会破裂,释放出活性物质填充裂缝。
该技术的优点是可以实现裂缝自愈合,同时不会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产生影响。
但缺点是微胶囊的添加会增加混凝土的成本,且微胶囊的分布不均匀会影响自愈合效果。
2. 聚合物自愈合技术聚合物自愈合技术是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一些聚合物来实现裂缝自愈合的方法。
这些聚合物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可以在混凝土的裂缝中自行流动,填充裂缝并固化。
该技术的优点是可以实现裂缝自愈合,同时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影响较小。
但缺点是聚合物的添加会增加混凝土的成本,且聚合物的固化速度较慢,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自愈合效果。
3. 微生物自愈合技术微生物自愈合技术是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一些特殊的微生物来实现裂缝自愈合的方法。
这些微生物可以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一层生物膜,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这些微生物就会填充裂缝并固化。
该技术的优点是可以实现裂缝自愈合,同时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影响较小。
而且,微生物自愈合具有一定的环保性,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但缺点是微生物的添加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和成本支出,同时微生物的生长受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自愈合效果不稳定。
二、物理自愈合方法物理自愈合是指通过混凝土本身的物理性质来实现裂缝自愈合的方法。
混凝土裂缝的自我修复方法

混凝土裂缝的自我修复方法混凝土作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在建筑、道路、桥梁等领域得到广泛使用。
然而,由于混凝土结构的使用环境、负荷变化、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混凝土往往会出现裂缝,而裂缝的存在会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和美观度。
因此,混凝土裂缝的自我修复方法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裂缝的自我修复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一、物理方法物理方法是指利用物理原理或物理效应来实现混凝土裂缝的自我修复。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自愈合混凝土自愈合混凝土是指在混凝土中加入微胶囊或微纤维等物质,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这些物质会释放出来填充裂缝,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自我修复。
其中,微胶囊是一种小型的胶囊,内部装有修复材料,当混凝土发生裂缝时,微胶囊破裂,修复材料流出,填补裂缝。
微纤维则是一种细小的纤维,它们可以在裂缝处形成桥梁,从而增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2.微生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微生物来修复混凝土裂缝。
在混凝土中加入微生物,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微生物会在裂缝处繁殖生长,形成胶状物质填充裂缝。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分解混凝土中的有害物质,从而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3.热自愈合热自愈合是指利用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来实现混凝土的自我修复。
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混凝土中的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胶状物质填充裂缝。
二、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指利用化学反应来实现混凝土裂缝的自我修复。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化学自愈合化学自愈合是指在混凝土中加入化学物质,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这些化学物质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胶状物质填充裂缝。
其中,最常用的化学物质是聚氨酯,它可以在混凝土中形成胶状物质,从而填补裂缝。
2.纳米材料修复纳米材料修复是指在混凝土中添加纳米材料,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这些纳米材料会在裂缝处形成胶状物质,从而填补裂缝。
其中,最常用的纳米材料是纳米硅粉和纳米氧化铁,它们可以在混凝土中形成胶状物质,从而填补裂缝。
混凝土地面裂缝修补方法

混凝土地面裂缝修补方法
混凝土地面裂缝是常见的问题,修复方法也有多种。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修补方法:
1. 填补裂缝
填补裂缝是最常见的修补方法。
首先要清理裂缝,去除杂物和灰尘。
然后使用混凝土
补丁材料将裂缝填补好。
填补深度应该至少大于裂缝宽度的1/2。
填补深度越深,修复后
的强度和耐久性就越好。
填补混凝土需要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进行,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
2. 使用聚合物树脂修补
聚合物树脂是另一种填补裂缝的方法。
这个方法需要先用特定的聚合物树脂填补裂缝。
填补后,树脂会润湿混凝土表面,并变得透明。
透明可以让层叠在上面的混凝土更容易融合。
此时,可以在聚合物树脂上加一层混凝土以达到预期的高度。
3. 开槽修补
如果裂缝太严重,可能需要开槽修补。
首先,需要在裂缝附近使用电锤和电锯开槽,
以达到更好的填充效果。
然后,清理槽中的灰尘和碎石。
最后使用混凝土来填充槽。
4. 重铺混凝土
如果裂缝太宽或太长,也可以考虑重铺混凝土。
首先将现有的混凝土全部打碎,然后
用一层新混凝土重新铺地。
这个方法可以确保裂缝不会出现在新的混凝土上。
总之,以上几种方法都可以对混凝土地面裂缝进行有效的修补。
在进行修补之前,请
确保清理地面,去除杂物和灰尘。
选择何种方法要根据裂缝的大小和位置,以及所需要的
修复级别来确定。
混凝土裂缝开裂修补方法

混凝土裂缝开裂修补方法一、引言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出现裂缝开裂的情况。
裂缝不仅影响建筑物的美观,还可能导致结构的进一步损坏。
因此,及时有效地修补混凝土裂缝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混凝土裂缝开裂修补方法。
二、表面修补法1. 混凝土表面修补剂混凝土表面修补剂是一种专用的修补材料,通过填充裂缝内部,修复裂缝。
使用时,先将裂缝清理干净,去除杂质和松散的混凝土颗粒,然后涂抹修补剂。
修补剂具有较强的粘结力和耐水性,能够有效地修复裂缝。
2. 玻纤网布加强修补对于较宽的裂缝,单纯的表面修补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此时可以使用玻纤网布加强修补。
先将裂缝两侧的混凝土表面清理干净,然后在裂缝上方和下方开槽,将玻纤网布嵌入其中,再用修补剂进行填充平整。
玻纤网布能够增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提高修补效果。
三、注浆修补法1. 低压注浆低压注浆是一种常用的混凝土裂缝修补方法。
注浆材料一般为聚氨酯或环氧树脂,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和粘结性。
修补时,先将裂缝表面清理干净,然后在裂缝两侧钻孔,将注浆材料注入孔洞中,直至裂缝被充分填满。
2. 高压注浆对于较宽或较深的裂缝,低压注浆可能无法完全填充。
此时可以使用高压注浆进行修补。
高压注浆需要专业设备,操作复杂,但能够有效地修复混凝土裂缝。
注浆材料一般为聚氨酯或环氧树脂,通过高压将材料注入裂缝中,填充裂缝内部的空隙,实现修补效果。
四、局部更换法1. 混凝土切割更换对于严重损坏的混凝土结构,局部更换可能是较为有效的修补方法之一。
首先,将裂缝周围的混凝土切割掉,然后重新浇筑新的混凝土。
这种方法适用于裂缝较大,结构强度较低的情况。
2. 钢筋加固在一些情况下,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原因是钢筋的锈蚀和腐蚀。
此时,可以通过钢筋加固的方式修复裂缝。
先将裂缝周围的混凝土清理干净,然后用防锈剂处理钢筋,并加固裂缝附近的钢筋。
最后,重新浇筑混凝土,使结构恢复强度。
五、预防措施除了及时修补混凝土裂缝,预防裂缝的发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混凝土裂纹修复方法

混凝土裂纹修复方法1.介绍混凝土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裂纹现象。
裂纹不仅会影响混凝土的美观度,还可能引起结构强度和耐久性的下降。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混凝土裂纹修复方法。
2.表面裂纹修复表面裂纹是混凝土表层出现的较为常见的裂纹类型。
常用的修复方法有以下几种:2.1 破碎整修法此方法适用于较大面积的表面裂纹。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清除裂纹表面的松散物质和灰尘。
用锤子轻击裂纹周围的混凝土表面,清除松动的部分。
用水管冲洗裂纹表面,确保裂纹周围干净___。
在裂纹上涂抹适量的修补材料,并用批刀或抹子将其抹平。
等待修补材料充分干燥,并进行必要的养护。
2.2 注浆修复法此方法适用于较细小的表面裂纹。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清除裂纹表面的松散物质和灰尘。
在裂纹上钻孔,孔距约为20cm,孔径约为10mm。
使用专用的注浆设备将修补材料注入钻孔中,直至溢出。
等待修补材料充分固化,并进行必要的养护。
3.结构裂纹修复结构裂纹通常较为严重,可能需要采用更加复杂的修复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修复方法:3.1 封闭焊缝法此方法适用于宽裂纹或裂纹较深的情况。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清除裂纹表面的松散物质和灰尘。
在裂纹两侧钻孔,孔距约为20cm,孔径约为10mm。
将钢筋棒或钢板插入钻孔中,与裂纹保持一定间距。
使用专用的焊接设备将钢筋或钢板与裂纹的两侧焊接在一起,形成固定结构。
对焊接部位进行必要的防腐处理。
3.2 预应力加固法此方法适用于大面积结构裂纹的修复。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清除裂纹表面的松散物质和灰尘。
使用预应力锚具将预应力钢束或预应力钢板固定在裂纹的两侧。
通过张拉预应力钢束或钢板,产生对裂纹的压力,使其闭合。
对张拉部位进行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预应力材料遭受外界损害。
4.总结混凝土裂纹修复是维护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措施。
根据裂纹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可以选择适合的修复方法。
以上介绍的几种修复方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具体操作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混凝土裂纹修补方法

混凝土裂纹修补方法混凝土结构中出现裂纹是常见问题,如果不及时修补,裂纹会逐渐扩大,导致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下降,甚至危及结构的安全性。
混凝土裂纹修补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修补方法。
1.填充修补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混凝土裂纹修补方法。
首先,将裂纹处的松散杂物清除干净,然后用刷子或喷枪将预先调制好的填充剂填充到裂纹中。
填充剂可以选择与混凝土相似的材料,如聚合物修补材料或聚合物水泥浆料,以确保修补后的颜色和性能与原混凝土一致。
填充剂填充后,用刮刀将其刮平并抹平,使其表面与周围的混凝土平齐。
最后,等待填充剂完全干燥,修补后的部分可以进行砂光和打磨,使其与原混凝土表面无缝衔接。
2.注浆修补法:这种修补方法适用于较宽的裂缝。
首先,通过钻孔将注浆管插入到混凝土裂缝的深度,然后用泵将修补材料注入到裂纹中。
修补材料可以选择聚合物注浆材料、硅酸盐水泥浆料等。
修补材料注入后,即可密封裂纹并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强度。
注浆修补法具有快速、有效的优点,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修复较大范围的混凝土裂纹。
3.纤维增强材料修补法:纤维增强材料修补法主要是利用纤维增强材料的高强度和韧性来修复裂纹。
首先,将混凝土裂缝的两侧切割成坡口形状,然后将纤维增强材料按照裂纹的长度和宽度进行剪裁。
接下来,用专用的胶粘剂将纤维增强材料粘贴在坡口处,确保与混凝土完全粘结。
修复完成后,可以进行后续处理,如涂刷防水层或者再次涂刷一层防腐剂,提高修补部分的耐久性。
4.砌筑修补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较大的混凝土裂缝或局部破损区域。
首先,将裂纹周围的混凝土材料全部清除干净,然后按照原有的结构形状和尺寸,用新的混凝土砌筑修补。
修补部分的混凝土要与原有的混凝土进行良好的粘结,可以采取湿润基面、使用粘结剂或者使用钢筋等方法提高粘结强度。
修补后,要对新砌筑的混凝土进行湿润保养,以确保其强度的发展。
5.热修补法:热修补法主要适用于大面积、宽裂缝或冷缝的修补。
该方法通常使用高温水或蒸汽来加热混凝土表面,然后用高压水冲击或高温砂浆热砂喷涂等方法来进行修补。
混凝土裂缝常见的15种修补方法

混凝土裂痕常有的13 种修理方法深圳市深固建筑加固技术有限企业混凝土裂痕修理的常有方法:1.树脂灌输法;2.表面关闭法;3.钻孔嵌塞法;4.柔性关闭法;5.表面附带钢筋法;6.灌浆法;7.干嵌填法;8.钉合法;9.聚合物浸入法(重力渗透和真空渗透);10.迭合面层和表面办理法等等。
l修理方法的选择一般要考虑的要素:1.判断裂痕是活动的仍是静止的?2.修理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减少过多的渗漏、使裂痕处完整水?能否需要加固办理?3.裂痕产生的主要原由是什么?4.裂痕将来的变化(数值和方向)怎样?l常有的混凝土裂痕修理原理的基本重点:1.树脂灌输法环氧树脂是最常有的裂痕灌输资料。
它拥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并能抵挡混凝土所碰到的大部分化学侵害,树脂能够灌入到 0.05 ㎜的裂痕。
除某些特别的环氧树脂以外,当裂痕是活动的、有渗漏的、不可以干透的或许裂痕数目很多时,往常不易采纳树脂灌输法。
压力灌浆技术是混凝土裂痕灌浆领域包含资料、机具、施工的一项综合补强技术。
该技术研制了可对混凝土微细裂痕进行自动压力灌浆的新式机具和适应各样形态裂痕修复的灌浆树脂、配套资料,供给了混凝土缺损维修的聚合物沙浆和界面办理技术,并对裂痕成因和微细裂痕注入理论进行了剖析,经过深固加固技术大批工程实践,总结拟订了一套自动压力灌浆操作细则和质量保证系统,为建筑物的维修理强改造供给了有价值的技术门路和实行手段 !自动压力灌浆技术是树脂灌输法的最正确工法之一。
2.聚合物浸入法2.1 重力渗透法低粘度的液态树脂可用来密封路面、桥面的不小于0.1 ㎜的裂痕。
将树脂涂刷到表面上,或许在水平表面上沿裂痕修建暂时的围堤,使树脂溢于裂痕表面。
2.2 真空渗透法更合适关闭多重无规则表面裂痕。
先将裂痕表面密封,抽去真空,使裂痕中和孔隙中的空气所有清除。
再在大气压力下用纯环氧树脂浆料注入裂痕表面中。
3.钉合法当一定恢复主裂痕断面的抗拉强度时,使用钉合法比较适合。
特别比较适合在不会破坏四周构造的场合下用来锁闭活动裂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强度混凝土裂缝的愈合程度摘要这里研究的目的是检测混凝土裂缝愈合的程度。
用劈裂拉伸试验在混凝土样本内生成一定宽度的裂缝。
低压水渗透试验(WPT)在此用来测试混凝土样本的水渗透性。
使混凝土裂化和重复100天WPT试验后立即进行弹性波信号传输试验,随着初始裂缝宽度减小,水的渗透性显著增加,而信号传输性能则随时间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已经裂化的样本的水渗透性会降低,但是信号传输会随时间而加强。
无论是水渗透性试验还是信号传输试验,最好在样本裂缝的自发愈合情况下进行。
然而,随着裂缝愈合,信号传输的恢复却不如渗透性恢复的好,因此推断这只是样本裂缝发生了一部分机械愈合的原因。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自愈合引言1925,艾布拉姆斯第一次提出,有文献表明:水通过混凝土裂缝的流动性随时间降低。
最可能的原因是混凝土裂缝的自发性愈合,赫恩(1992)和莫理(1997)提出的自封无裂缝的材料也说明了这一观点。
可能的愈合原因是化学沉淀的氢氧化钙、碳酸钙、机械阻塞以及极其细微的材料在细小裂缝内的阻塞和产生裂缝的混凝土表层的膨胀和再水化。
裂缝愈合率取决于初始有效裂缝宽度。
例如,初始裂缝有效宽度小于50微米时,裂缝宽度能在24小时内降低至20微米,而初始裂纹有效宽度在50到100微米时裂缝宽度会在7天内降低到20微米(1985)。
其他研究表明,初始有效宽度在200微米左右的裂缝经长时间在水体外暴露后能在7周完全愈合(Ed-vardsen 1996)。
各种各样的方法已被用来研究裂缝的愈合。
大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使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或通过对化学和矿物学的研究来观察沉积在裂纹之间的水化产物。
除了机械测试,基于超声波脉冲速度的无损评价测量技术(UPV)也被用来评估裂纹的愈合程度(Munday et al。
1974;·阿卜杜勒·贾瓦德和哈达德1992)。
虽然利用UPV试验可以探测到裂纹愈合的发生,但结果表明,这种方法不能准确地确定裂纹愈合的程度。
反馈控制拉伸试验,用于诱导混凝土标本的细微裂缝的产生。
之后用低压水渗透试验来评价裂缝样本的水渗透性。
它是一个无损评价技术,利用应力波传输测量技术,来量化水泥块裂缝的愈合程度。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到开裂范围,水通过裂缝样本的程度几乎趋近于无裂缝样本。
因为混凝土裂缝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愈合,从而长期的渗透率表现出降低的趋势,另外,应力波传输测量被证明是一个量化裂缝愈合的有效方法。
1实验方案这项研究在这里呈现了部分长期性研究混凝土透水性的计划,这个实验完全是由Aldea(1990)等策划的。
这封报告将专注于对普通强度混凝土的研究结果。
1.1测试项目和混凝土的配合比例表1和2表明了材料的混合比例和混凝土材料的特性。
试验采用了100*200毫米圆柱形浇筑试件。
圆柱形试件存储在一个20摄氏度的环境中,在100% RH的环境下养护28天,然后锯成25或50毫米厚片,中间片用于测试。
样品在切开后立即在室温条件下浸泡在水中。
切割是在通过反馈控制拉伸试验诱导裂缝的前一天进行的。
一般的诱导裂缝宽度范围为14至350微米。
一个试件只用来测试一种宽度的裂缝。
裂缝样品随后进行信号传输测量,然后根据美国实验材料学会C1202-94(1994年标准)建立透水性试验(WPT)。
共有12个样本用于透水性和信号传输测量。
1.2反馈控制测试根据王等(1997)和Aldea等的描述,反馈控制分割测试用来对每个样本进行诱导产生可控制宽度的裂缝。
(1999)。
由于样本的几何形状,很可能使每个样品沿加载取向产生单一裂纹。
位移监测是由两边的标本和两个线性变量位移传感器(线性差动变换器)控制记录的(Gettu等。
1996)。
标本在反馈控制条件下被加载,直到平均裂缝宽度达到预期的值,然后卸载。
部分裂缝在卸载时闭合。
1.3透水性试验对开裂的样品的WPT试验包括监测吸管内的水位,然后用注射器将水位添加到初始位置,见图1(王等。
1997;Aldea et al . 1999)。
在测试期间,只测量流入量。
整个装置是基于轴向水流通过样本的想法,导致产生约30厘米低压水头。
依据卸载后平均裂纹张开程度和实验开始后所对应的时间,水头变化被定期记录。
水渗透率是从监控多达90 - 100天的所有标本检测得出的。
水渗透率被用来量化水在裂缝样本内的流动性,基于达西定律,使用连续性水流的假设,这计算是假设层流水从裂了缝的材料流过的,(王et al.1997;Aldeaet艾尔.1999)2实验结果2.1通过WPT实验研究裂缝的自愈合水渗透率是通过监控样本多达90 - 100天后检测而得出的。
水的流动性随时间急剧下降;因此,渗透率大幅度降低,见图2。
在一般情况下,渗透率降低几个数量级,然而渗透率降低取决于初始裂纹的张开程度。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所有破碎的标本,渗透率降低的程度基本与无裂缝的材料相接近。
这种现象揭示了破裂的混凝土的及时自愈能力。
实验结果(90 - 100天)表明了有裂缝和无裂缝的材料对渗透率变化的影响(图2)。
然而,有裂缝的混凝土样本与无裂缝样本的水渗透性的降低程度是很接近的。
2.2通过无损评价技术研究裂缝的自愈合有实验证明,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超声信号传输测量时,若混凝土中存在开裂损伤,实验时会产生一个非常敏感的信号(Sellick.1998)。
然而,在对混凝土样本进行实际信号传输测量实验时,由于信号源源,信号接收器受到干扰以及耦合方式的可变性,这个性能的测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实际上,对金属的信号传输测量由于使用一个“自补偿式”过程,已获得通过。
最近,西北大学研发出了对混凝土进行实际信号传输测量的自动补偿技术,(Popovics等.1998)。
已经证实,信号传输测量对开裂混凝土的敏感性大于波速对其的敏感性(宋等.1999)。
使用无损评价技术是为了监控纹愈合的程度。
弹性(应力)波是由一个集中荷载作用于实验样本表面而产生的,且通过接收器检测(微型加速度计),用蜡涂在实验对象表面的沿直径线源头。
实验装置呈现在图3。
虽然其他直接波和矩形波同样可以捕获,但瞬态响应的获得主要是表面波的形成。
随着波在两个接收器之间传播,一部分的总信号传播和其余信号会不断衰减。
接收器之间的信号传输计算是在频域间进行的,这是应用程序自动补偿的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加速度计的变化及耦合等实验误差造成的影响。
传输响应是一个函数的频率,并可以显示为振幅的比值,信号从较远的加速度计到较近的加速度计。
因此,一个传输值为- 1表示完成信号传输(无信号振幅损失),而一个值0表示没有信号传输(完整的信号幅度损失)。
片面的应力波传输测量被用来测试裂缝产生后材料的性质,然后经过100天的WPT 试验,一种电磁驱动的影响源生成一个频率的电波,频谱的波0 - 60 kHz被用来产生这些波。
信号被一个数字示波器发送到计算机GPIB接口后进行进一步的信号处理。
两个信号接收器之间的距离为20毫米。
源接收器和接收器位置被标定且所有执行的测试在每个样本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进行。
五个信号的各自测试被分别记录。
所有从样本获得的信号显示出了良好的一致性,频率范围为30 - 60 kHz。
因此,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信号传输值对存在裂纹的所有标本测试是十分敏感的(图4)。
初始裂缝宽于100微米时,与无裂缝的材料相比较,信号传输值会大幅下跌。
传输测量清楚地区分了裂缝宽度阈值;裂缝宽度小于100微米的样本比大于100微米的样本显示出了更大的信号传输能力。
传输测量无法明确区分在裂纹宽度范围内超过100微米的裂缝,然而传输测量100天后被施行的WPT试验显示出破解样本传输性能会增加,从而接近于无裂缝的样品(如图5所示)。
观察发现,对混凝土的信号传输试验证明混凝土的裂缝会发生自体愈合。
通过开裂混凝土的渗透率和信号传输测量可以确定,混凝土的裂缝会发生自体愈合,初始裂纹宽度不同的样品的渗透率的恢复情况(包括无裂缝的样本)如图6所示。
初始渗透率(k,1)对比渗透率100天后WPT试验中的(k,100)几个初始裂纹宽度。
WPT 试验之后破碎的混凝土渗透性以几个数量级降低。
事实上,破裂的混凝土的渗透性在100天的WPT试验后结果和未破裂的几乎是一样的。
几个有初始裂缝的混凝土样本在WPT试验时信号传输性能的增加如图7所示。
传输区域用于在混凝土样本(图7)中进行信号传输,传输信号在可用频率范围(30 - 60 kHz)之内,信号传输区域开裂后立即对比了100天之后WPT试验(A,100)。
在信号传输区域,样品经100天后WPT实验结果变得更接近那些无裂缝的样本。
然而, 裂纹愈合后的信号传输性能的改变与先前观察到的渗透率的改变并不是一样可观的,;混凝土裂纹的信号传输未恢复到WPT试验后的无裂缝的混凝土的信号传输值。
这表明,虽然愈合裂纹使得产品大大减少水分,但这些产品都是比消声材料更机械兼容的材料。
3结论下面的结论基于以上论文的数据得出的:(1)开裂混凝土的渗透性随时间显著降低。
(2)弹性波信号传输测量对混凝土裂缝宽度的大小是敏感的;裂缝宽度较大导致信号传输降低。
(3)开裂混凝土样本经过100天水浸作用后信号传输性能有所增加。
(4)对开裂混凝土的渗透率和信号传输测量表明混凝土裂缝会发生自动愈合。
然而,破裂再愈合之后混凝土信号传输的恢复程度并不如渗透率的的恢复程度那样可观,这可能是由于这些材料比无裂缝混凝土更机械兼容的原因。
4致谢本研究进行于西北大学ACBM中心,为此,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对美国国家统计科学研究院(NISS)在数据库管理系统(DMS / 9313013)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在此表示感激.5参考文献【1】Abdel-Jawad, Y., and Haddad, R. (1992). ‘‘Effect of early overloading of concrete on s trength at later ages.’’ Cement and Concrete Res., 22(5),927–936.【2】Abrams, D. (1925). ‘‘Autogeneous healing of concrete.’’ Concrete, 27(2),50.【3】Aldea, C., Shah, S. P., and Karr, A. (1999). ‘‘Permeability of cracked concrete.’’ Mat. and Struct., Paris, 32(219), 370–376.【4】Clear, C. A. (1985). ‘‘The effects of autogenous healing upon the leakage of water through cracks in concrete.’’ Tech. Rep. 559, Cement and Concrete Association, London.Edvardsen, C. (1996). ‘‘Water permeability and autogenous healing of separationcracks in concrete.’’ Concrete Precasting Plant and Tech-nol., 62(November), 77–85.【5】Gettu, R., Mobasher, S., Carmona, S., and Jansen, D. (1996). ‘‘Testing of concrete under closed-loop control.’’ Advanced Cement-Based Mat.,3(2), 54–71.【6】Hearn, N. (1992). ‘‘Saturated permeability of concrete as inuenced by cracking and self-sealing,’’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Cam-bridge, U.K.【7】Hearn, N., and Morley, C. T. (1997). ‘‘Self-sealing property of concrete—experimental evidence.’’ M at. and Struct., Paris, 30(August–Sep-tember), 404–411.【8】Munday, J. C. L., Sangha, C. M., and Dhir, R. K. (1974). ‘‘Comparative study of autogeneous healing of different concretes.’’ Proc., 1st Aus-tralian Conf. on Engrg. Mat., Sydney, 177–189.【9】Popovics, J. S., Song, W., and Achenbach, J. D. (1998). ‘‘A study of surface wave attenuation measurement for application to pavement characterization.’’ Proc., Struct. Mat. Technol.: An NDT Conf.,R.D.Medlock and D. C. Laffrey, eds.,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Bellingham, Wash., 300–308.【10】Sellick, S. F., Landis, E. N., Peterson, M. L., Shah, S. P., and Achenbach,J. D. (1998). ‘‘Ultrasonic investigation of concrete with distributed damage.’’ ACI Mat. J., 95(1), 27–36.【11】Song, W., Popovics, J. S., and Achenbach, J. D. (1999). ‘‘Crack depth determination in concrete slabs using wave propagation measure-ments.’’ Proc., FAA Airport Technol. Transfer 99 Conf.,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Washington, D.C‘‘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electrical indication of concrete’s ability to resist chloride ion penetration, designation C 1202–94.’’ (1994). An-nual book of ASTM standards, Vol.04.02, ASTM, West Conshohocken,Pa., 620–625.【12】Wang, K., Jansen, D., Shah, S. P., and Karr, A. (1997). ‘‘Permeability study of cracked concrete.’’ Cement and Concrete Res., 27(3), 38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