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苏东坡传》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一之苏轼

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
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
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
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
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那么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
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
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
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
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
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
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
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
应试苏东坡传林语堂阅读答案

应试|苏东坡传|林语堂|阅读答案应试|苏东坡传|林语堂|阅读答案①殿试的日子到了。
皇帝任命欧阳修为主试官,另外若干饱学宿儒为判官。
在读书人一生这个紧要关头到来之际,大家心中都是紧张激动,患得患失。
过去多年来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读力学,都是为了这一时刻。
考生必须半夜起身,天甫黎明就要来到皇宫之外,身上带着凉的饭食,因为没考完是不许出考场的。
在考试时,考生要各自关闭在斗室之中,有皇宫的侍卫看守。
朝廷有极严厉的规定,借以防止纳贿或徇私。
考生的试卷在交到考试官之前,先要由书记重抄一遍,以免认出试卷的笔迹。
在重抄的试卷上,略去考生的名字,另存在档册里。
考生在考完放出之时,考试官则关入宫中闱场,严禁与外界有任何接触,通常是从正月底到三月初,直到试卷阅毕呈送给皇上为止。
考生首先考历史或政论。
次考经典古籍,最后,在录取者的试卷已阅毕,再在皇帝陛下亲自监察之下考诗赋,然后再考策论。
宋仁宗特别重视为国求才,对这种考试极为关注。
他派贴身臣仆把题目送去,甚至有时为避免泄露,他还在最后一刹那改变题目。
②苏氏兄弟都以优等得中。
苏东坡的文章,后来欧阳修传给同辈观看,激赏数日。
那篇文章论的是为政的宽与简,这正是苏东坡基本的政治哲学。
不过,不幸有一个误会。
欧阳修对此文章的内容与风格之美十分激赏,以为必然是他的朋友曾巩写的。
为了避免招人批评,他把本来列为首卷的这篇文章,改列为二卷,结果苏东坡那次考试是名列第二。
在仁宗嘉佑二年(一○五七)四月八日,苏东坡考中,在四月十四日,他那时才二十岁,成为进士,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几乎名列榜首。
得到此项荣誉,于是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
③苏东坡这个才气纵横的青年,这次引用历史事例,却失之疏忽,而且在试卷上杜撰了几句对话。
他发挥文意时说,在赏忠之时,宁失之宽厚,在罚罪之时,当恻然有哀怜之心,以免无辜而受戮。
他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曰杀之三。
尧曰宥之三。
”这几句对白读来满好,显示贤君亦肯用不肖,使之有一展长才之日,这种史实颇可证实明主贤君用人之道。
苏东坡传阅读答案

苏东坡传阅读答案【篇一:苏东坡传阅读考级题库】>1、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字子由。
()2、苏东坡去世后,孝宗时溢号文忠公。
()3、苏轼为纪念求雨成功而把后花园亭子改名为“喜雨亭”。
()4、“王安石变法”中,苏轼因上神宗皇帝万言书而遭罢免。
()5、“东坡居士”别号由来:苏轼被贬徐州务农开垦了城东一块坡地。
()6、苏东坡上湖州任职因《谢恩表》中关心农人无粮食而入京受审,史称“乌台诗案”。
()7“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杭州像苏轼的第二故乡。
()8苏堤是苏轼在疏浚西湖挖出的泥筑成的一道堤坝。
()9、在王安石变法政争中反对派之首是苏东坡。
()10、“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飞蓬”象征了苏东坡一生漂泊。
()11、苏轼最难过而又写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是在任密州太守时。
()12、“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苏东坡用的是“八面受敌读书法”。
()13、“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
()14、雄心万丈的神宗皇帝信任苏东坡,反对变法。
()15、苏东坡在惠州白鹤峰的住所经后人辟为“小住胜地”。
()16、苏东坡认为养生须卫生环境、运动锻炼。
()17、苏轼为农民祈福,但妻子朝支却染疫而亡。
()18、苏东坡到海南岛时,宋朝统治下的大多是汉人。
()19、苏东坡到海南设法改变了当地人杀牛祭神治病的风俗。
()20、读《林语堂》苏东坡传让我们感受到苏东坡那伟大的思想、伟大的心灵。
()21、苏东坡调到河中府的任命取消,改任徐州太守。
()22、苏东坡喜爱徐州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为“小住胜地”。
()23、王安石曾花巨资疏浚黄河水道,却以失败告终,苏东坡指导有方,最后取得了治水的大胜利。
()24、苏东坡喜欢炼瑜珈,还赋给了瑜珈几项中国要素。
()25、苏东坡迷恋炼丹,他曾到道观闭关七七四十九天。
()26、苏东坡在徐州治水成功。
()27、苏东坡曾与程颐结怨。
()28、自从苏轼兄弟在雷州罗湖醉游之后,罗湖改为西湖。
苏东坡传阅读题学生版

林语堂《苏东坡传·试应》传记阅读题学生版2014/4/12【作家介绍】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系学习。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作了《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1952年在美国与他人一起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在香港逝世。
【内容概括】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
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后量移诸州。
哲宗元祐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知制诰。
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
文言文《宋史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祐二年,试礼部。
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关中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
河决,汇于城下。
轼诣武卫营,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李定等遮其表语以为讪谤,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
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
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知杭州。
既至杭,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请外,出知颍州。
绍圣初,御史论轼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
遂以本官知英州,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
昌化,故修耳地。
初俄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修人运甓畚土以助之。
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七•苏轼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B.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C.明年春/又减价集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D.明年春/又减价/集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人幼时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
苏 轼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苏轼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答:B解析: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
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元昊,党项族,西夏的开国皇帝, 在位时对北宋作战,连续夺得胜利,扩展、确立了西夏的疆域。
C.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答案:C【解析】(唐朝刺史是州最高行政长官,而非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汉代才是。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
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
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
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
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答案. D【解析】(不是首次任职,从“再莅杭”可以看出来;“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错,还用来排泄湖水。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宋史苏轼传》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宋史苏轼传》含答案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遵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徒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
②畚锸:箕畚铁锹。
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月色入户./木兰当户.织B.怀民亦未寝./暮寝.而思之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愿人长久D.轼庐.于其上/南阳诸葛庐.1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河将害城事急虽禁军且为我尽力11.【甲】文结尾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请说说你对闲人的理解?12.✬【甲】【乙】两文分别体现了苏轼怎样的性情品质?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答案】9.D 10.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11.①“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
②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③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闲游赏月。
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5-1苏东坡传(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含答案)

苏东坡传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斐.然/翡.翠盘桓./煊.赫覆.盖/狂放不羁.B.杀戮./指戳.戏谑./虐.待歉.疚/意犹未慊.C.湫.隘/龙湫.蹶.然/蹶.子醇.甜/纯.洁无瑕D.鲈.鱼/泸.州缆.绳/橄榄.蔷.薇/帆樯.如林解析:选D。
A项,fěi,huán/xuān,fù/jī;B项,lù/chuō,xuè/nüè,qiàn/qiè;C项,jiǎo/qiū,jué/juě,chún;D项,lú,lǎn,qiá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携眷颧骨匀亭推心置腹B.唾弃戏谑鹤唳夜阑风静C.窥探桂淖临皋余音袅袅D.徜怳颍河清宴无以侑解析:选B。
A项,亭-停;C项,淖-棹;D项,徜-惝。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苏东坡留恋在湖山之美的杭州,以天真快活的心情,几乎赤子般的狂放不羁....,将心中之所感,尽情歌唱出来。
B.辛亥革命前后的街头政治把民众当成革命者与国家权力进行斗争的工具,城市在谣言、炮火中经历了痛苦和灾难,民众生存环境恶化,城市街头风云际会....。
C.与傅雷夫妇素昧平生的江小燕为傅雷夫妇保存骨灰,鸣冤叫屈,却被打成反革命,十几年过着宵衣旰食....的悲惨生活。
D.4月4日苏州西山景区发生快艇撞船事故,该事故已造成4名大学生殒命太湖,清明节竟成了孩子们的祭日,人们纷纷对此评头论足....。
解析:选A。
A项,狂放不羁:指任性豪放,不受约束。
形容性格豪爽,蔑视世俗礼法。
B项,风云际会: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机会。
用在此处,属望文生义。
C项,宵衣旰食:形容勤于政务。
用在此处,属适用对象不当。
D项,评头论足:原指轻浮地议论妇女的容貌。
现也比喻任意挑剔。
用在此处,属误用贬义词。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我们的文学对于神话的淘汰,或者说是神话的褪色,速度比希伯来,比印度,比希腊都要快,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就是因为我们确立了一个以人为本的文明,把神的意义贬低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苏东坡传》
1.第一段划线句有何作用?
答案:文第一段划线句交代了徐州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
境。
为下文写黄河决口,洪灾产生,苏东坡苦心治理水患做
了铺垫。
2.文章在刻画人物方面多处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请
找出相关内容并分别说明其具体作用。
答案:写王安石曾设法疏浚黄河水道,付出昂贵代价,
工程竟归失败,反衬苏东坡治水方面的突出才能。
写富有之
家纷纷逃难被他劝回,用以突出苏东坡在当地的影响力。
禁
卫军在他的恳求下欣然相助,说明他的行为富有感召力。
皇
帝对他的成就特颁圣旨嘉许,表明他的治水卓有成效。
3.苏东坡治水有哪些突出表现,这些表现的思想根源
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答案:表现:奋不顾身,不顾个人安危;有高度的责任
心与使命感;有超人的智慧与才能。
思想根源:关注民生疾
苦,为国家分忧解难。
认识:。
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
在
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
路交会之处。
徐州离一个地区近在咫尺,此地区即在此后数
十年内因为一个盗匪巢穴受《水浒传》的渲染而出名。
徐州
位于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急流,在城边流过。
当
地出产上等花岗岩、煤、铁,苏东坡时已开始开采,因此徐
州也以产刀剑着称。
苏东坡喜爱此地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
也种类繁多,因称之为“小住胜地”。
在八月二十一日,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
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万缗,工程竟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
黄河现在是在
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向东方决口,水势开始蔓延,淹没了几
百方里。
水到徐州城边时,被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到了九月,水深达到两丈九尺。
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
内的街道。
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
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
富有之家
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
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
”这样把大家劝回去。
此处不是细谈苏东坡建筑工程天才之所,不过也得说他是亲
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
在盘旋滚转的洪水势将越过
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强城基和增加城高。
防水工程
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
完成这项工程,需
要数千人之众。
苏轼亲身趟水到武卫营,唤来了卒长,向他
寻求帮助。
因为禁卫军直接受皇帝命令,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
指挥官欣然应允,他说:“大人都亲自监工,我们自然应当尽力。
”同时在徐州北方也正在准备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
旧水道,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曾改道多次。
洪水威胁徐州城四
十五天。
在十月初五,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
处入海,洪水才开始撤退。
百姓欢天喜地,感谢全城得救。
但是苏东坡对临时的堤
防感到不满,附以详细数字说明,修表呈奏朝廷,请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
空等好久之后,苏东坡修改
了原定的计划,建议改用坚强的木材加强堤防,不再用石头。
皇帝对他的成就特颁圣旨嘉许,在次年二月,朝廷拨予苏东
坡三万贯,一千八百石米粮,七千二百个员工,在城东南建
筑了一条木坝。
在外围城墙上,由于苏东坡喜爱建筑,他兴
工建筑了一座楼,一百尺高,名之为黄楼。
后来黄楼一词成
了苏东坡在徐州所作诗歌总集的名称,正如他在密州建筑的
超然台,成了他在密州所写诗集的名称一样。
黄楼之所以如此命名,缘于苏东坡对古老中国的宇宙论
的信念。
根据中国的宇宙论,宇宙中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行
所构成。
五行中每一行都代表一种性质,如同坚硬、生长、
流动、热、重等等,这些性质都具有一种宇宙的意义,不但
用以指物质的宇宙,也用以指生命的功能与人的个性行为,
也可以用于男女的婚配。
生命离不开五行的交互作用,比如
相生相克。
每一行皆有其颜色,正好象征那种元素的性质。
说也奇怪,黄代表土,黑代表水,黄土因具有吸水力量,所
以可以克服水。
黄楼之命名即含有防水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