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七大题材专项训练学习版

合集下载

古典诗歌的题材分类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古典诗歌的题材分类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古典诗歌的题材分类中国古典诗歌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感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ft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

一、ft水田园诗1、内容ft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南北朝谢灵运开创ft水诗派,至唐代两者合流,形成盛唐ft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等。

2、意象常见意象有溪水、ft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3、思想情感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闲适自得的心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

4、描写手法:远近高低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反衬等。

例题:1、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 题。

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5 分)8、全联视听结合(1 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1 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1 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 1 分)“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1 分)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1 分)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6 分)9、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2 分:答全得 2 分,少 1 关键词扣 1 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古代诗歌七大题材整合-课件-(共57张PPT)

古代诗歌七大题材整合-课件-(共57张PPT)

题材3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边塞征战诗
题材建模
题材特征
思想情感
常用技法
内 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 涵 诗。
标 志
①标题常含“塞”“征”“军”“塞 上”“塞下”“征人”“从军”“戍”等 与军旅有关的字词。 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 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 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 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 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 乐曲类(《梅花落》《折杨 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
(2)请简要赏析“快吹尽陵峰暮霭,等麻姑空翠飞来”两句的妙处。(6分)
解析:“赏析”可从内容、结构、手法、语言等角度考虑,这四个角度可结合起来 谈;“妙处”应重点谈效果和作用。 答案:①作者运用用典、想象等表现手法,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暮霭散去、空翠飞来 的期待之情,有力地深化了诗歌的主旨。②两句气势磅礴,奇伟瑰丽;上承“江山吟 断”,下启“渺渺予怀”,使结构更为完整缜密。
古代诗歌七大题材整合突破
题材1 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咏史怀古诗
题材建模
题材特征
思想情感
常用技法
内 涵
标 志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①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
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 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
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 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
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 的感慨。 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②感慨国运衰微、盛衰无常,感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
解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建立在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 技巧的赏析之上的。为此,考生平时应注重积累,多阅读一些古诗词名作,多研读一些关 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水平。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 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 限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 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这个考点,在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及赏析练习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及赏析练习

一、咏物言志诗咏物言志诗是借吟咏自然景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

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惜花韩偓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

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皱白”“腻红”均指代花朵,“离情”“愁态”写残花的心理。

前者用“高处切”形容那种紧迫的危殆感,后者用“静中深”传达那种脉脉无语的愁思。

B.颔联以诗人感受写景,寓情于景。

眼睛追随着坠落水中的花瓣顺流而去,再抬头望见残留在枝上的花朵还在遭受风雨摧残。

这满目狼藉的景象,怎不教人满怀怅恨?C.颈联设想落花的两种遭遇:青苔遮蔽和污泥沾染。

两句诗一放一收,波澜顿挫,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落花命运的深切关怀和悼惜。

D.全诗虚实结合,层次分明地展现了春去花落的过程。

诗人借花寄慨,将咏物、抒情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2)全诗围绕“惜”字,唱出一曲春去花落的挽歌。

请从内容上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汉宫春·梅晁冲之①潇洒江梅,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

东君②也不爱惜,雪压风欺。

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

惟是有、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③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④去后,冷落新诗。

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

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注]①晁冲之,北宋词人,因朝廷党争遭贬,后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

②东君:司春之神。

③玉堂:指华贵的宫殿。

④故人:此指林逋。

这首词的下片借梅花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二、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历史人物的议论、历史陈迹的描绘,或讽刺当朝统治的黑暗,或抒发个人的沧桑之感,有怀古惜今、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的作用。

古代诗歌常考的七大题材

古代诗歌常考的七大题材

古代诗歌常考的七大题材(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田园乐(其六)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首诗绘形绘色,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①思解愠②,愿斫五弦琴③。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②愠:疾苦、怨愤。

③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诸子登岘首①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②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岘首:即岘山,又称岘首山,在湖北襄阳南。

②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在襄阳很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纪念。

这首诗的首联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内容?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七种题材知识点讲解+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七种题材知识点讲解+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七种题材知识点讲解+练习题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送别怀人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思乡诗、咏物言志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等七种类型。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看看吧!一、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内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内容】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常见意象】1、时间意象:日暮、斜阳、暮雪、暮钟、月夜、清晨等表明时间的词语。

2、空间(地点)意象:长亭、短亭、劳劳亭、谢亭、南浦、阳关、古道、灞桥等。

3.具体物象:景物意象:落日、明月、西风、浮云、流水、杨柳、蓬草、春草、烟波、渡口等。

动物意象:鸿雁、杜鹃、哀猿、寒蝉等。

人文意象:孤帆、舟船、孤城、残笛等。

【常见手法】1、比喻、拟人、烘托、想象、虚实结合2、以景结情(情→景):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

这类诗词的情先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

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含蓄、委婉、蕴藉。

注:以景结情在大类上仍属借景抒情。

3、直接抒情(直抒胸臆)4、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思想感情】1.依依不舍的留念。

《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2.情深意长的勉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坦陈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5.表达豪迈、洒脱之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6.分手之后的孤寂、凄凉、沉重、落寞。

例:《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课内诗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精品 推荐 高考古诗词常考七大题材练习题(含答案)

精品 推荐 高考古诗词常考七大题材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古诗词阅读配套练习一、常考七大题材(一)(咏史怀古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桂枝香·金陵怀古①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②荣辱。

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③,时时犹唱,《后庭》④遗曲。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出任江宁知府之时。

金陵系六朝古都,从公元222年东吴在此建都起,东晋、宋、齐、梁、陈亦先后在此建都。

北宋时期,这里依旧一派繁荣气象。

②谩嗟:空叹。

③商女:卖唱的歌女。

④《后庭》:陈后主陈叔宝写的一首《玉树后庭花》简称《后庭花》或《后庭》,古人把它看做亡国之音(杜牧在《泊秦淮》诗中曾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词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借古讽今的手法。

(2分)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4分,一点2分,得满4分为止。

)(二)(咏物言志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汉宫春·梅晁冲之①潇洒江梅,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

东君②也不爱惜,雪压霜欺。

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

却是有,年年塞雁,归来曾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③何似,茅舍疏篱。

伤心故人④去后,冷落新诗。

微云淡月,对江天、分付他谁。

空自忆,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注】①晁冲之,北宋词人,因朝廷党争遭贬,后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

②东君:司春之神。

③玉堂:指华贵的宫殿。

④故人:指宋代诗人林逋。

下阙借梅花寄寓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①“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②“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表达了对林逋的仰慕和追思;③“对孤芳、分付他谁”借林逋去世后无人欣赏梅的孤芳,表达了对无人赏识自己的忧愤。

诗歌鉴赏题材题型练习大全

诗歌鉴赏题材题型练习大全

(四)一词(句)统领全诗类 提问: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某词(句)统领全诗,请赏析。 回答:1、这词(句)在诗中的含义。(或翻 译此句) 2、这词(句)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或贯穿全诗的线索。 3、这个词(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如 铺垫,呼应、过渡、点题、由景(描写) 转情(抒情或议论)等。 4、该(句)渲染***意境,表达***情 感。
5、羁旅诗 意象:秋月、秋风、秋霜、衰草、梧桐、杜鹃、 猿啼、鸿雁、危楼、寒山、日暮等 风格:凄清幽静、空旷寂寥、孤独伤感、蕴藉深 沉 思想: 1、抒发羁旅漂泊、天涯沦落的孤独凄凉 2、抒发思乡怀人的愁绪
3、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功业未就、报国无 门的悲愤不平。
判断下列诗歌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李白《月夜忆舍弟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蝶恋花•出塞 清 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 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 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 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 深秋雨。 2、请赏析尾联。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 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 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3、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 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0、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 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 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 明。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古代诗歌常见题材分类训练

古代诗歌常见题材分类训练

答案
1.B “贝锦”比喻罗织罪名、毁谤诬陷别人的谗言。“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的意思是:到处都是苍 蝇一样的世俗小人的谗谤声,谈笑间令人心惊失色。 2.【答案】 ①世态炎凉的感慨。诗人想通过广泛交游来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但是“黄金散尽交不成”,尝尽了 世态炎凉。②受人排挤的愤懑。“一谈”两句写小人的毁谤之声非常喧闹,闻之令人心惊。“曾参”两句运用典故, 意指谗言可畏,揭露世间贤愚不分,贤者遭诽谤,小人得志猖狂的现状。③荣辱偕忘的洒脱。诗人与朋友倾心畅 谈,“荣辱于余亦何有?”表现了诗人襟怀磊落,洒脱无羁。④光阴虚度的无奈。“白首为儒身被轻”抒发了诗人年 华老去却不得重用、反被轻视的无奈。(每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点睛】 本诗第一至六句侧重写黑白不分、贤愚不辨的社会现实,朋友相交不得,谗毁之风盛行。第一、二句表现 世态炎凉。散尽了黄金也不得与世人相交;身为读书人,头发花白了依然被人看不起。“白首”与“身被轻”形成对 比。第三、四句中,“苍蝇贝锦”典出《诗经·小雅》,“苍蝇”比喻谗人,“贝锦”比喻罗织罪名、毁谤诬陷别人 的谗言。“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运用“曾参杀人”的典故,表现谗言可畏。以上六句对世风进行集中 批判,揭露世间贤愚不分,贤者遭诽谤,小人得志猖狂的现状。最后两句表达诗人荣辱得失偕忘的洒脱与旷达。
题材2 酬赠诗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9分) 秋凉诗寄正字①十二兄(节选) 李贺 大野生素空,天地旷肃杀。 露光泣残蕙,虫响连夜发。 房寒寸辉薄,迎风绛纱折。 披书古芸②馥,恨唱华容歇。 百日不相知,花光变凉节。 弟兄谁念虑,笺翰既通达。 青袍度白马,草简奏东阙。 梦中相聚笑,觉见半床月。
2.“披书古芸馥,恨唱华容歇”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七大题材”专项训练一
一、送别怀人诗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赴任。

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3分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15、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分析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6分)
对接教材:《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
内涵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
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
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
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
之情。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
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
亲人情人离别。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
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
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
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
之深。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
写哀或反衬)。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
合)。

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
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
切。

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
“送”“别”“赠”“酬”。

②常见意象:
“柳”“酒”“月”“水”四大
意象。

(“长亭”“短亭”“阳
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在
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
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
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
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
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
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
无章。

过关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此诗作于作者任职山东德州时。

黄几复,名介,江西南昌人,与作者少年交游,时任广东四会县令。

②蕲:通“祈”,祈求。

③三折肱:《左传》语,“三折肱,知为良医”。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首句写作者与友人一北一南,相隔辽远,海天茫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B、颈联表达对友人既有赞扬,也有抱不平。

友人虽在偏远任职,却颇能持家,而且还是一位良医,这样的贤才为什么得不到重用?
C、第七句写作者的想象,十年前在京城里把酒畅谈理想的朋友,如今已白发萧萧,却仍然像从前那样好学不倦。

D、最后一句写友人所居之地环境的恶劣,经常听到的是那从隔着瘴气弥漫的溪水边、野藤上传来的悲苦猿啼.这里颇有为博学多才的友人不得重用鸣不平的意味。

15、宋代张耒评论:“‘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真奇语。

”试分析其奇妙之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

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4、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

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
“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下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D、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

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15、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