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了解七大题材把握内容情感

合集下载

古典诗歌题材分类及思想感情

古典诗歌题材分类及思想感情

古典诗歌题材分类及思想感情古典诗歌题材分类及思想感情一、古典诗歌中主要的思想感情1、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念亲友、闺中怀人、边关思乡等。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李商隐《夜雨寄北》等。

2、离愁别绪——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柳永《雨霖铃》、白居易《南浦别》等。

3、写景抒情——赞江山之美、边塞之美、爱好自然、感身世时事、叹节物变迁等。

如王维《山居秋瞑》、杜甫《登高》等。

4、咏史怀古——叹世事变迁、昔盛今衰、讽喻现实、仰慕英雄、自比自况、怀才不遇等。

如杜甫《蜀相》、刘禹锡《石头城》、杜牧《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5、建功报国——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忧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等。

如陆游《书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岳飞《满江红》6、生活杂感——与人酬唱、出游感悟、生活喜悦、归隐闲居等。

如李白《独坐静亭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孟浩然《过故人庄》等二、不同题材诗歌情感鉴赏要点(一)思乡怀人诗①了解常见思想情感:羁旅愁思、思念亲友征人思乡、闺中怀人②分析人们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③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示例: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 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

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

1、“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明确:“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

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二)边塞征战诗①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生活艰苦)②情感:对家乡思乡念亲;对友人惜别感伤;报国豪情;壮别感奋;厌恶战争③风格——雄壮豪迈。

2017年语文高考诗歌备考

2017年语文高考诗歌备考
4
思乡咏怀类 赠友送别类
阐发哲理类
诗歌考点统 计三大方面 10个具体考点
⑴景物形象鉴赏 鉴赏形象 ⑵人物形象鉴赏 ⑶事物形象鉴赏 ⑴语言技巧的鉴赏 鉴赏语言及表达 技巧 2012⑨
已考情况
2012⑧ 2015⑧ 2016乙卷⑧ 2016甲卷⑧
2015卷2⑧ 2016丙卷⑧
⑵表达方式的鉴赏
⑶表现手法的鉴赏 ⑷结构手法的鉴赏 ⑸语言风格鉴赏 ⑴思想情感分析 2011⑧ 2012⑧ 2015⑨ 2014 ⑨ 2011⑨ 2012⑨ 2014 ⑧ 2016乙卷⑨
(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2分)
答案: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 在钓鱼所以说荒废了旧钓矶。
课堂讲评:追加变式训练
6、鹧鸪天【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1低。劳劳2燕 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 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 的下片分析。(3分) 修禊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自己远离家乡 、漂泊异地而不能参加,增添愁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能寐,江畔 独步折柳,更又回想亲人苏堤“折柳”送别之场景, 更添思乡之愁苦.也就令人愁眉不展了。
诗歌复习详表
11
诗歌备考的宏观思路和具体操作系统
诗歌备考的具体操作
课前可以让学生板书2首诗歌的答案,在讲解中给分,点评, 一节课详讲2-3首,其他点讲,多给学生时间读、悟、质疑、整 理,晨读要利用好,要保证诗歌的阅读量、训练量。 在训练讲评过程中贯彻“读法”“答法”“方法”, 学生 多做多读多理,老师要慢讲。 一轮要形成答题基本范式,讲究外在的规矩。同时要培养学 生的不仅仅是诗歌、答案的积累,更要让学生形成总结归纳读法 方法的自觉。

高考语文必备之古诗七大题材

高考语文必备之古诗七大题材

熟悉古诗七大题材,快速把握诗歌内容情感不能出现乱套用术语、分析不对位或不分析的情况一、整体感知二、具体把握(一)山水田园诗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之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发展到唐代,有了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1.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庙、五柳、明月、渔歌等。

2.常用手法: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白描、反衬(乐景哀情)、景与情的关系(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色彩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夸张、对比等)3.内容感情: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闲适自得,向往田园,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③歌颂劳动生活以及与农民的深情厚谊;④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⑤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二)边塞军旅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晋升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人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寄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戍”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烽火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楼台、龟兹、夜郎、安西、胡羌等)。

3. 常用手法:修辞手法(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描写手法(正面、侧面描写,铺垫、烘托,细节描写,虚实结合等)4. 内容情感:①建立功业、保家卫国的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恶英雄气概;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④山河沦丧的痛苦;⑤久居边关的乡愁;⑥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⑦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⑧对统治者穷兵黩武和将军贪功启衅的不满;⑨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高考诗歌鉴赏:古代诗歌7大题材+答题模式

高考诗歌鉴赏:古代诗歌7大题材+答题模式

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BC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起句照应诗题,“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望”字 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 B.“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 在平淡的叙述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C.飞花、坠絮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飞花姿态优美,坠絮落地无痕,二者 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 D.“那堪”与“已是”呼应,语意上更进一层,写旧恨新愁相继,让人难以承受, 突出了忧愁之深重绵长。 E.“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 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幽怨愤慨之情。
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临江仙 登凌歊台感怀李之仪①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 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 ①李之仪(约1035-1117),北宋词人,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 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 现代汉语“难道是……吗”。
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
(1)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 观点或看法。
(2)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 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3)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
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 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
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七种题材知识点讲解+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七种题材知识点讲解+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七种题材知识点讲解+练习题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送别怀人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思乡诗、咏物言志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等七种类型。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看看吧!一、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内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内容】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常见意象】1、时间意象:日暮、斜阳、暮雪、暮钟、月夜、清晨等表明时间的词语。

2、空间(地点)意象:长亭、短亭、劳劳亭、谢亭、南浦、阳关、古道、灞桥等。

3.具体物象:景物意象:落日、明月、西风、浮云、流水、杨柳、蓬草、春草、烟波、渡口等。

动物意象:鸿雁、杜鹃、哀猿、寒蝉等。

人文意象:孤帆、舟船、孤城、残笛等。

【常见手法】1、比喻、拟人、烘托、想象、虚实结合2、以景结情(情→景):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

这类诗词的情先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

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含蓄、委婉、蕴藉。

注:以景结情在大类上仍属借景抒情。

3、直接抒情(直抒胸臆)4、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思想感情】1.依依不舍的留念。

《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2.情深意长的勉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坦陈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5.表达豪迈、洒脱之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6.分手之后的孤寂、凄凉、沉重、落寞。

例:《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课内诗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古诗词七大题材--诗歌鉴赏

古诗词七大题材--诗歌鉴赏

里,六师不发。阃外④何人, 迹毁塌湮没,勾勒出一幅苍凉的景色。
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 暗指英雄人物及他们的豪情业绩一去
台欹⑤,怀贤阁杳,空指冲冠 不复返,表达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追 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思和对现实的无奈与失望之情。
二、咏物言志诗
对接教材:《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 《望岳》(杜甫)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细节描写:前诗写鹤伫立、展翅的细小动 作,后诗写鹤嫌菱刺污香泉而不洗濯的细微心理。 B.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烘托手法:前诗以夕阳、沙滩、红蓼为背 景烘托,后诗以溪涧、蓝天为背景烘托。 C.两诗都采用了虚实结合手法:两首诗中鹤的颜色、动作为实 写;两首诗都着一“应”字表猜测,是虚写。 D.两诗都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两诗吟咏鹤的形象,其实都融 入了诗人内心的观照,寄托了诗人的志趣。 E.两首诗的表达技巧有所不同:前诗运用夸张手法,动静结合; 后诗也用夸张手法,只有动态的描写。
概要
鉴赏诗歌时,我们总能发现有些诗歌题材相同。由于 题材相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为此, 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 知一类诗”的效果。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咏史怀古诗、咏物言 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 园诗、爱情闺怨诗等几种类型。
②标题中有“咏
①针对历史人物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 或事件,发表自 景)②对比(眼前衰 己②达类的缅敬比观怀仰古点前或人或贤惋,看,惜 寄法表;托。败历③、史用荒上典凉的(的繁借景华典象兴故,盛寄与)托
史、怀古、登某 伤感或哀思。③ 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
古迹有怀、古迹、托古讽今,忧国 的讽喻)④衬托(以

高考语文课件第二 二 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二掌握7大题材运用要领解读诗歌

高考语文课件第二 二 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二掌握7大题材运用要领解读诗歌

楼、高楼、危
楼、危栏等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 (3)侧面落笔
叙写客居他乡的艰 (或叫“曲
难,抒发漂泊无定 笔”)。诗人
的孤苦。
在表现怀远、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思归之情时,
感念亲情之深,表 不是直接抒
达对亲人的思念。 发思念之情,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 而是从对方
之情。或表达人生 着笔,想象
感叹,流露年华易 对方思念自
曲》等)、人物类(戍卒、
将帅、胡人、单于等)
①保家卫国、建 立功名的壮志豪 情。
②奋勇杀敌、英 勇无畏的英雄气 概。
③雄奇瑰丽、奇 异独特的边塞风 光。
④征人思乡、闺 妇盼归的两地情 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 战情绪,凄厉沉 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 边疆生活、和睦 友好的民族往来 的向往
(3)意境的 营造方面: 常用景物 烘托、虚 实结合等 手法
教材链接:《出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燕歌行》(高适)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 涵
边塞征战 诗是以边 疆地区军 民生活和 自然风光 为题材的 诗
内 容
边塞诗多表 现从军出塞, 保家卫国, 民族交往, 塞上风情; 或抒报国壮 志,或发反 战呼声,或 记现实战事
(1)修辞方 面:主要有 夸张、对比、 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 方面:常用侧面烘 托、动作肖像描写、 细节描写等手法。
风景的诗。田
向往及厌倦官 用;④虚实结
园诗指主要以
场的超脱之情。 合(眼前之景与
标 志
农 田 咏村园 对自生 象然活的为诗景吟。物、情感
③憎恶黑暗, 寄托恬淡静雅 的隐逸之乐。
想象之景);⑤ 动静结合(以动 衬静、化动为

古代诗歌的常见七大题材鉴赏

古代诗歌的常见七大题材鉴赏
别后,我仍然会伫立江边眺望,不忍离去。见柳枝随风飘起,有些凉意,残暑渐消。夜幕降临,银河横亘高空 ,疏星淡月,断云缓缓飘动。万里江山,不知君今夜流落到何处?回忆过去与君对床夜语,畅谈心事,情投意合, 这情景已不可再得了。俗话说雁断衡阳,君去的地方连大雁也飞不到,写成了书信又有谁可以托付?我辈都是胸襟 广阔,高瞻远瞩之人,我们告别时,看的是整个天下,关注的是古今大事,岂肯像小儿女那样只对彼此的恩恩怨怨 关心?让我们举起酒杯来,听我唱一支《金缕曲》,送君上路!
此诗一开头就写进入深山的情景。“道由白云尽”,是说通向别墅的路是从白云尽处开始的,可见这里地势相当 高峻。这样开头,便已藏过前面爬山一大段文字,省掉了许多拖沓。同时,它暗示诗人已是走在通向别墅的路上, 离别墅并不太远了。
“春与青溪长”,伴随山路有一道曲折的溪水,其时正当春暖花开,山路悠长,溪水也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 溪水同其悠长。为什么春色也会“悠长”呢?因为沿着青溪一路走,一路上都看到繁花盛草,真是无尽春色源源而来 。青溪行不尽,春色也就看不尽,似乎春色也是悠长的了。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绍兴八年因反对“和议”、请斩秦桧等三人而贬为福州签判的胡铃,在这 年再次遭遣,除名编管新州(今广东新兴),亲友都不敢去送他,张元干却写这首《贺新郎》词送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辈梦魂经常萦绕着未光复的祖国中原之路。在萧瑟的秋风中,一方面,金兵营垒相连,军号凄厉;另方面, 故都汴京的皇宫宝殿已成废墟,禾黍充斥,一片荒凉,真是令人惆怅呵!为什么黄河之源昆仑山的天柱和黄河的中 流砥柱都崩溃了,黄河流域各地泛滥成灾?如今,中原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人口密聚的万落千村都变成了狐 兔盘踞横行之地。杜甫句云:“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J从来是天高难问其意。如今我与君都老了,也容易产生悲 情,我们的悲情能向谁倾诉呢?我只能默默地相送到南浦。送君远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 (5分) 【思维导图】 审·要求→要求鉴赏尾联的表达技巧以及思想感情 点·手法→根据尾联点明使用的手法 描·景象→诗歌的尾联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
悟·感情→抒发了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
上讽咏他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于是邀袁宏过船
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1)清代王士祯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其意蕴丰富,
请简析。(6分)
【思维导图】 审要求 释含义 描景象 析作用
鉴赏关键字 及理解诗歌 内容
①古盛今衰的感慨;②对前贤的缅怀仰慕; 情感 ③壮志难酬的悲叹;④借古讽今,抨击时弊; ⑤对历史的理性思考
(3)常用技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景象,与历史
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 讽喻。
④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4)方法突破 了解史实或人物⇒体会意图⇒领悟感情。
(2)内容情感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寓理、托物 内托;③怀 才不遇的悲叹;④命途多舛的伤感;⑤年华易 情感 逝的哀愁;⑥理想破灭的感慨;⑦悠闲舒适的 心境;⑧托物讽世的针砭
(3)常用技法 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 色)与侧面烘托。 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 人和对比。
如利剑般刺向秦都;呼应了“荆轲刺秦”的故事;寄 托了诗人对荆轲的深切同情。
(2)两首诗对荆轲的评价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两首诗都赞美了荆轲精神和壮举;袁诗赞美中
有同情,将刺秦失败归因为“匕首无灵”;尹诗赞美
中重批评,认为荆轲“生劫”秦王的想法是“迂腐”
的。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8分)
【典题例证】
【例1】(2015·内蒙古兴安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1)、(2)题。(11分)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 山。北端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 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谢尚
答案:最后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想象、寓情于景和
以景结情的手法。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自
己挂帆远去的情景,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
诗人因不遇知音而产生的孤寂、凄苦之情。
【学而思用】
1.(2016·东北师大五校联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
回答问题。(11分)
荆 卿 里
[清]袁枚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我头入虎狼。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4)方法突破
步骤一:析意象
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 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 尽其妙)。
步骤二:借技巧
借助咏物诗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在具体描写
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步骤三:悟感情 把握领悟“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展开联想,把 “空”的 “空”放入诗 本义和语 歌描写的景象 境义 中,体会妙处
“空”抒发了 诗人知音难觅、 怀才不遇的感 慨
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空:白白地,徒然。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 到袁宏乘月泛江咏诗遇知音,受到谢尚的赏识,名声 大著。而自己空负袁宏之才,谢尚却不复可遇。“空” 字抒发了诗人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
汴京纪事二十首(其五)
刘子翚①
联翩漕舸入神州,梁主②经营授宋休。 一自胡儿来饮马,春波唯见断冰流。
【注】①刘子翚(huī):历经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 的诗人,其父奉命出使金营,拒绝金人诱降,自缢而 死。②梁主:梁太祖朱温。朱温定都汴京后,大兴土 木,苦心经营,使汴京日趋繁华。
(1)第二句中的“休”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绪?请简要 分析。(4分) 答案:“休”字写出了朱温苦心经营的汴京传留给宋 朝后好景不再的状况,(1分)流露出作者的感伤情绪,
(1分)蕴含了作者对断送祖宗基业的统治者的愤慨和对
金国的憎恨。(2分)
(2)全诗是怎样表现汴河景象的?诗人这样写用意何在? 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全诗通过昔日汴河船只联翩而来的繁华与今日 汴河春水裹挟着断冰无语流过的破败形成对比,(1分)
融情于景,(1分)写出了北宋由盛而亡的历史,揭示了
国事沧桑的主题。(2分)
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 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
荆轲山(其二)
[清]尹礼
豪气无论剑不疏,祗缘生劫一筹迂。
图穷即断秦王首,千载应传好丈夫。
(1)袁诗尾联“刺”字用得非常精彩,请简要赏析。(5
分)
答案:“刺”字形象地表现了“乱山”山势的陡峭、
高耸;赋予“乱山”以人性,仿佛它也替荆轲抱憾,
第二节
了解七大题材 把握内容情感
一、古今多少兴亡事——咏史怀古诗
【题材阐释】 (1)题材特征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 内涵 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 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 标志 “古迹”“古人名”等
(2)内容情感
内容 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二、新松恨不高千尺——咏物言志诗 【题材阐释】 (1)题材特征 内涵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 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 标志 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 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 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
【典题例证】 【例2】(2014·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
问题。(7分)
商调·黄莺儿 赠 燕 [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