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合集五篇
教学设计方案锦集5篇_1

教学设计方案锦集5篇教学设计方案篇1《郑和远航》教学设计[教材简解]: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其中的一个,它足以令世人骄傲。
课文《郑和远航》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
像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是历史上所罕见的,那课文是怎么来记叙这样的事件的呢?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
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
课文第一部分可以分为三层:第一至三自然段为第一层,写1405年7月11日,在苏州府刘家河码头,郑和受皇帝派遣,第一次率船队出使西洋时的壮观场面。
(扬帆起航)第四自然段为第二层,写郑和与所到的亚非各国人民进行了友好交往。
(友好交往)第五自然段为第三层,写郑和在航行中多次战胜狂风巨浪和海盗袭击等凶险。
(化险为夷)[目标预设]: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通课文,分清条理,能讲述课文大意,知道课文详写第一次航海经历,略写后六次。
明确中心段落。
[重点难点]:读通课文,分清条理,能讲述课文大意,知道课文详写第一次航海经历,略写后六次。
明确中心段落。
[设计理念]:明确高年段学习目标,不逾越,不饱胀,认真落实好第一课时目标。
强化初读,引导把握课文大意。
[设计思路]:导入,初识郑和——初读,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再读,理清条理——回归整体。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出示郑和图片。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5篇)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5篇)教案的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品味人性的美与丑2.学习文章使用的对比手法在人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3.体会本文精巧的构思二、重点、难点的突破:以分组讨论、编故事的形式显示人物性格的对比写法和小说的结局艺术三、教学流程:1.由作者、文题、体裁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小小说,这就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写的《窗》。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3.用一句话说明从小说中你看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学生:美与丑;对丑恶灵魂的无情鞭挞和对美好心灵的热情赞扬;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4.这一篇小说最精彩的地方在哪儿?(学生:最后一句话)——“短篇小说是写高潮的艺术,小小说是写结局的艺术。
”5.假如这时又进来一位病人,将会发生什么故事?(编故事,分组进行)6.为什么这样编?有没有依据?结局坏:“纹丝不动”§9结局好:“他为自己的想法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样想”§6(良知未完全泯灭)7.由此总结出两个人物性格:私欲膨胀,冷酷无情;关心他人,道德高尚8.为什么将两个人物对比着写?(扬善贬恶)9.讨论结尾:“窗”是心灵的窗口,“墙”是道德的丰碑,如果写窗外不是一堵墙,而是公园,那里确实有……有什么不好?四、学习情况检测练习:迁移训练:续结尾“第二十一位应聘者”五、布置作业:创作一篇小小说,注意结局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六、教后反馈、反思得失:教学设计方案篇二一、教材分析《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
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
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教学设计方案5篇

教学设计方案5篇教学设计方案篇1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学习斧、盖、造等16个生字。
2、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子的意思,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课前准备: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环保的图片和小故事。
课时安排:二课时一、师生谈话,复习检查:课文讲了一个小村庄的什么故事?二、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对课文哪个地方印象最深,想和大家说一说吗?学生交流。
三、把握重点,理解课文:1、根据学生交流的感受,筛选出重点句子。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2、读句子,联系全文,自由质疑。
师生梳理出主要问题。
3、联系上下文解疑。
(1)什么都没有了指的是哪些东西没有了?(有美丽的村庄,有房子、家具、工具以及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东西)师:你能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个小村庄是怎样美丽吗?①学生交流。
②课件演示。
③指导朗读第一段。
(2)是什么原因使什么都没有了?①学生结合上下文讨论,探究,谈出自己的观点。
②练习,思考:谁家想做(),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
③指导读课文相关部分。
四、前后联系,探理激情:(1)师创设情景,生前后联系,总结升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五、结合实际,拓展延伸:(1)结合实际议一议身边破坏环境的行为。
(2)为呼吁大家都来关心环境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做?师生交流。
(3)课后作业:收集有关环保图片、资料,办一期墙报。
教学设计方案篇2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10个生字。
认识4个字。
2、领会课文内容,知道喜欢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
2、分角色朗读。
课前准备1、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2、乌鸦、狐狸等头饰。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一、板书课题看课题:这是谁和谁?我们来看看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二、激趣引入教师口述,同时课件演示:狐狸直流口水。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5篇_7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5篇教学设计方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⑵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⑶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⑴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⑵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⑶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⑷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⑸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⑹初步学习推销的方法,增强竞争意识。
3、情感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2、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教学难点】1、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2、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
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屏风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
(课件展示)2、这些图片很漂亮,有谁知道它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也许我们有的同学家中还在使用,但对于我们大数同学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
它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走近作者陈从周:(1918~),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通过预习说说你对作者感兴趣的地方。
)三、检查预习四、整体感知1、在生活中,你见过屏风吗?在哪里?2、教师配古筝乐曲,学生听音乐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⑴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五篇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五篇教学设计方案篇1这篇拟人的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
本课以谜语的形式某某某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能积极地思维,并通过学习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使外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
本课的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10个生字。
认识6个字。
2、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和变化。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一、多种形式朗读,质疑问难。
1.导入新课:今天有一位学习伙伴要和我们一起学习,它就藏在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里,它是谁呢?(板书课题)请大家小声读课文,把它找出来好吗?(课开始设置一个悬念,学生的心紧紧攥住,急切想知道是谁,具有撩拨好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功,与本课最后一句: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互为呼应。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读课文,然后,想一想:学习伙伴是谁?(水)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在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笔勾勒出不懂的词、句,记不明白的问题。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教师对难点字音及轻声音节进行指导。
鼓励学生创新识字。
(老师出示课件:我巧记:一只小黑狗,长着四个口(器)。
水大好发电(淹)。
禾苗的家(稼)。
家里玩火(灾)。
闯了大祸一只脚踢三球,一脚踢到树上头(躁)。
学生猜字谜,并自编字谜。
如:学生说:下雨天吃包子(雹),太阳在西边(晒)通过这个环节增加识字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4.以读促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充分朗读课文后,学生会提出各种问题,如极小极小是什么意思?汽为什么会变成云?为什么雪是在冬天下,不在夏天下呢?雹子是什么?等等。
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五篇【新版】

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五篇教学设计方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种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中对__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教具准备录音机、《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导语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
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
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自学指导]一、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
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
iuv教案(合集五篇)

iuv教案(合集五篇)第一篇:i u v 教案i uü一、教学目标:1.学生学会i u ü,能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乐趣,掌握音形结合的学习方法。
复习巩固六个单韵母,学会比较、记忆的方法。
3.学生明白学习汉语拼音能帮助识字和阅读,学习普通话。
有主动学习的兴趣。
有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教学重点i、u、ü的音、形教学。
三、教学难点读准单韵母的四个声调,其中二声和三声较难掌握。
四、教学准备情境图,a o e i uü卡片一张,乌龟、蚂蚁、鲤鱼图,iuü图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学音辨形1.出示情境图(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有趣的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上画的是一个村庄的小河边。
)图上画了哪些小动物?(图上画了蚂蚁、乌龟、鲤鱼)(2)这些小动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仔细看图,把你想到的故事和同桌说说。
(学生练说)谁来把你的故事告诉大家?老师把图上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儿歌,(出示儿歌)请跟我读。
(小蚂蚁,要过河,乌龟伯伯把它驮,鱼儿见了笑呵呵。
)2、学习韵母i、u、ü在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呢?为什么?(说到哪个动物,就教哪个单韵母)(1)学习u ①今天我们要学的单韵母u,读音就象乌龟的乌。
(出示u)②教师范读u ③讲述发音要点:读u时,嘴巴要拢圆,中间只留一个小孔,舌头要往后缩,请跟我读u,嘴巴小圆uuu ④开火车读⑤u的读音象乌龟的乌,老师编了句口诀,一只乌龟uuu。
(跟读)u的形状象茶杯,老师又编了句口诀,一只茶杯uuu。
(跟读)你能象老师一样根据u的读音、形状自己编个口诀吗?(火车开了uuu,一只乌鸦uuu)(2)学习i 图上的三个小动物中你还喜欢谁?为什么?(小蚂蚁,勤劳)(出示蚂蚁图)①蚂蚁的“蚁”是第三声,如果把它改为第一声,读音就有点像单韵母i了。
(出示i)②教师范读i ③讲述发音要点:读i时,上下牙齿要对齐,舌尖抵住下牙齿背,请跟我读i,牙齿对齐iii ④开火车读⑤你能根据i的读音、形状自己编个口诀吗?(一件衣服iii, 一位医生iii,)(3)学习ü图上的三个小动物中还有一条可爱的小鲤鱼(出示鲤鱼图)①鲤鱼的“鲤”是第三声,如果把它改为第一声,读音就有点像单韵母ü了。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五篇_7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五篇教学设计方案篇1【课前思考】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曾经用无数个句子想解读我们的语文,诠释我们的语文,但总不如一句话来得贴切,那就是: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我们曾扎扎实实地训练,我们正如火如荼地感悟,这好像两阵风,把我们吹得有点迷糊。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以前是训练太多,现在则觉得感悟太多,如果这样一味地感悟下去,那么不知若干年之后,我们拿什么来感悟?其实,课程标准一开始就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于是这样一个问题已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如何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和谐地统一?我正是带着这样的思考走进《燕子专列》的课堂的。
【学习目标】在品词的过程中积累词语,在相关句式的训练中提升情感,深刻体会瑞士人民对大自然和生命的关爱,从而激发对弱小生命的同情。
【预设过程】一、复习词语,创设情境1、师:同学们,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有一件事始终让我们揪心,那就是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
在这件事情的叙述中,有这样一些词语,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会忘记。
2、出示:气温骤降风雪不止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3、师:请你自由读读这些词?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二、深入研读,训练感悟1、师:同学们,成千上万的燕子飞到瑞士时,气温骤降,风雪不止,此时的燕子由于长途跋涉,饥寒交迫,已经濒临死亡。
此刻,你觉得这些燕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同学们,轰轰烈烈的救护燕子的行动已经开始了。
请你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瑞士人民的哪些举动令你感动,请你把相关的词语用笔圈出来。
2、交流。
随机出示:于是,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火车站。
指名读,评价:是呀,小小的燕子竟然惊动了政府,谁能再读这个句子,让我们感受到瑞士政府在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吗?评价:瑞士的人民已经准备行动了,谁能让人们赶快行动起来?指名读!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方案合集五篇教学设计方案合集五篇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
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篇1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 4 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 .理清记叙顺序,把握故事梗概。
3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教学流程:一、激情入境,引入文本 1 .播放运用超声波来为飞机、轮船导航,超声波治病,超声波勘探的几组 CAI 课件,让学生体会超声波的广泛用途。
( 超声波这个词语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
通过课件的介绍,一方面让他们了解超声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习课文设下悬念。
) 2 .你们知道超声波是怎样被发现的吗?它缘于一位科学家的夜间实验。
3 .出示课题:《夜晚的实验》。
二、扣题生疑,走近文本 1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 此课题信息储藏量大,学生可能会提很多问题。
如:谁做实验?为什么在夜晚做实验?怎样做实验?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它与超声波有何联系?等等。
教师要及时梳理问题。
) 2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要善于从这里发现问题,再带着这些问题读书,才是有目的的读,才会提高读的效率。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吧 ! ( 学贵有疑。
引导学生由课题生发开去,进行质疑问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愤悱的状态,激发了读书的欲望,也培养了自读能力。
) 三、扫除障碍,走进文本 1 .自由朗读课文。
2 .学习生字,检查认读,读准后再写写。
3 .轮读课文,检查自读。
4 .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的问题。
5 .交流:你读懂了哪些问题?把你在文中找到的依据读一读。
( 通过交流,让学生解决谁做实验做了什么实验为何在夜间实验等几个浅显的问题。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 四、读中探疑。
深入文本 1 .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再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
(1) 快速浏览课文,将写斯帕拉捷实验过程的几段标出来。
(2) 默读 2 6 自然段,填写表格。
实验次序怎样试验实验结果第一次蒙住眼睛仍能自由飞行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实验结论: (3) 比较 4 次实验,讨论:斯帕拉捷为何对第一次实验的结果感到如此惊讶。
(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斯帕拉捷先蒙住蝙蝠的眼睛。
是因为在我们的思维定势里总是认为眼睛是用来看清东西,辨别方向的,只有细心观察,多动脑分析,勤于实验,才能发现真正的秘密。
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 2 .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夜空,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让我们读读第 7 8 自然段,细细探明究竟。
指名读第 8 自然段,用手电筒配合一面镜子帮助学生理解蝙蝠如何用超声波探路的。
3 .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人们也因此发现了超声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超声波的巨大作用。
齐读第 9 自然段。
4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启发?五、设疑生疑,感悟文本 1 .是呀,超声波的作用真不小,超声波是斯帕拉捷发现的吗?为什么课文末尾写道斯帕拉捷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实验会给人类带来如此大的恩惠呢? ( 再次让学生潜心会文,理解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无限意蕴。
真正领悟文本的精髓,整合三维目标。
) 2 .默读全文,说不定你会找到更多的疑问,在你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又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文本。
) 六、自选作业,拓展文本 1 .将自己的疑问列出来,准备下节课与同学讨论交流解决。
2 .查阅并收集有关发现或实验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与同学们交流。
3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有趣的实验或发现?写出来与大家交流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篇2一、教材背景: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精练、生动的故事里的文学体裁。
它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事物“人格化”。
这寓言写的是印度的一个挑水工,用两只水罐挑水。
一只水罐完好无损,另一只有条裂缝。
后来当有裂缝的水罐感到惭愧的时候,挑水工与其对话,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世界上每个人、每样东西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既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作用,同样能给人类以美的享受。
从课题“一路花香”着手,可以引起学生无限联想,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急于了解一路花香是怎样的一幅美景、为什么会一路花香、从这个故事里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二、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接受教育。
2、能自主学习课文,并通过合作拓展思路发展交流能力,抒发自己感受。
3、通过这则寓言故事或深或浅地感悟其中的道理,四年级的学生可能有些困难,应对的策略是精心设计,形成读书系列活动,并通过合作、交流能有所领悟。
三、教学准备: 1、挂图 2、关于“鲜花”的动画四、教学设计、设计意图阐述:教学步骤每个教学环节的教与学的设计(中间可以分成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两部分)每个教学法环节设计意图的阐述五、教学步骤:第一教时一、抓住题眼,激发阅读兴趣。
1、师:板书“花香”,读读想想感觉怎样?再完整板书“一路花香”,再读读题目,说说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生说题:(1)说到花,我们脑海里会自然浮现怎样的一幅图画?会用什么词来赞美来描绘?(2)老师也送给大家一组有关花的词语。
(3)说到“花香”,我们又会想到哪些词呢。
(4)老师也送给大家一组关于“花香”的词语。
从题入手,想象课文可能描绘的景观,从易入手,从词入手。
读题时要富有诗意的语气来朗读。
3、请学生扣住“路”字设置疑问:这一路的花香是怎么来的?是谁浇灌了这么的鲜花呢?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学习新课时,一般可以抓住题眼,创设一定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继续阅读课文的情趣。
二、初读课文,养成习惯。
1、讨论:我们初读课文应该做些什么? 2、小组交流后,归纳学习的方法。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请全班学生推荐三名同学分节朗读,并讨论其他听的同学该做些什么? 5、学生读文,老师采访:取得这么好的读书成绩,有何感想? 6、精读课文对话部分,自行寻找伙伴分角色练读。
7、推选一组读,相机采访读得不太出色的同学有何感想? 8、再读角色对话,想想说说读懂的意思。
在初读课文时做到:读准子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遇到不理解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积累想一想,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同时,逐步养成认真倾听,积极思索,勤动笔墨的良好习惯。
三、看画面,展想象。
1、欣赏动画,闭眼想象,一路鲜花的景象。
2、结合刚才的提供的词语描绘一下。
3、观察课文插图,说说破水罐给路旁鲜花的作用。
在阅读过程中,适时恰当地利用媒体播放动画,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适当展开联想,可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想象空间能力。
四、感悟课文,合作探究这美丽的鲜花与破水罐有什么关系呢?.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自主→合作(先考虑,后小组讨论。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提高。
五、读中理解,抒发感受 1、在班中你可能是个成绩不太突出的学生,学了这课文你会想…… 2、在以后的日子里你可能是个不太出色的人,想想小学时读的这篇课文你会想…… 在探究中紧密联系实际,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事例,以让学生进一步领会寓言的哲理,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
六、课内延伸,设疑拓展 1、师谈感受。
2、设疑:你从挑水工这个角色又体会到什么呢? 3、课外再要求学生读文。
读通课文是学习课文的基本要求,同时读课文的过程也是一个感悟课文不断深入的.过程,从通顺到流畅到感情朗读,在这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困难,让学生不断地尝试不断地练习。
通过采访,间接地让学生感悟课文主题。
先抑后扬,通过观赏动画想象情境,让学生感受鲜花的美丽,然后与破水罐联系起来,一美一丑,一扬一抑,前后对照形成鲜明对比,领悟其间涵着的道理。
设置话题,创造平台,让学生抒发感受,既内化了课文又拓展了文本。
教学设计方案篇3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学习重点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学习准备:课前搜集读书名言。
课时安排:3课时学习过程品读书滋味(第一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进行了读书交流,从交流中我感觉到读书真的很重要。
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
这节课,就让我们去品读书滋味,跟着《窃读记》融入书的海洋,和作者林海音共同感受一番读书的滋味吧。
(板书课题)二、一品读书滋味,丰富阅读体验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2.谈一谈,通过第一遍读文章,你读懂了什么味?三、二品读书滋味,体会音乐美 1.接读课文。
2.接读的学生来说说读书的滋味;听书的学生来说说听书的滋味。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书给我们带来的声音美、音乐美,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滋味。
3.根据自己对窃读的理解,对接读的同学进行评价。
在评价中进一步朗读,评价后进一步练读。
四、三品读书滋味,感悟读书乐趣是啊,读书有千百种滋味。
让我们回到林海音的时代,回到她窃读书的书店,一起来感受一下窃读的滋味。
1.自由读课文。
读完后划出说明窃读滋味的句子。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我们此时此刻无法亲身体会到窃读的滋味,但是,如果一篇文章写得好,就能让我们如临其境,就能和作者的情感一起跳动。
再去仔细的读读课文吧,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
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多读一读。
结合画出的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急匆匆地赶,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急切地寻找,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心里却高兴地喊,依依不舍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心里非常的高兴,特别想读书正好读到了书的高兴滋味。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
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