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知识梳理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知识梳理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知识梳理部编版课文详解: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 鱼我所欲也/《孟子》10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11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12 词四首099 鱼我所欲也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此篇需背诵。

二、全文展示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主题概述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心”,即“羞恶之心”。

四、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先前)(二)古今异义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示可能或者能够。

2.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名著梳理及练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名著梳理及练习

.“ 部编版《儒林外史》名著梳理及其练习一.考点解读及其解题技巧◆考点剖析中考涉及的文体文学常识及名著阅读的试题,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考查: (1)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外国作家的国别及作品; (2)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的出处及主要人物及性格;(3)新课标推荐的中学生必读的名著作品,掌握:作家,主要人物的姓名、绰号、性格及有关故事 情节、作品思想方面的内容;(4)考查学生对名著的评价性阅读等,能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体验;能对一些内容或人物作出自 己的评价。

如对名著整体、名著中的一个人物、名著中的故事情节的评价等。

主要题型有:选择类题。

填空类题。

理解概括型、感悟评价型和语言运用型。

◆解题技巧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精华,阅读文学名著不仅能享受到优良的文学艺术熏陶,还能体悟人生 经验与智慧,激发孩子们的人性情怀、精神理性和社会责任感。

对该知识点,要作具体而细致的复习, 要做到梳理清楚,心中有“数”。

具体应做到:1.广泛阅读,熟悉推荐的十二部必读的文学作品,了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

回目或梗概。

熟悉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字、绰号和典型语言。

2.精读一部分文学作品,精读可用勾画法、摘录法,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都作一番深入的探讨与研 究,得出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3.要做好读书笔记,写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在阅读名著时,对名著中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甚 至个别句子都要做好笔记,写感悟与体会可就整篇而言,也可抓住某一点去写。

4.名著阅读题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我们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积累、较强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解答文 学常识和名著阅读题要抓住题旨,看清题目要求,选择恰当的方法,灵活作答。

5.掌握重点题型的的解析技巧: 考试题型:(1)文学常识积累题 中考试题中对文学常识内容的考查,目前都局限于课程标准所列出的 12 部 (类)中外文学名著。

这类积累题可以给出作品中的人物,问这个人物出自哪部作品,还可以考作品 的作者叫什么名字,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的,该作者还有哪些著作等。

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三单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第五课少年的担当一、走向世界大舞台1.我们是如何探索世界的?(1)在父母的引领下,我们开启了认识世界的第一扇窗,迈出了探索世界的第一道门。

(2)世界是多彩的,我们走向世界的形式是多样的。

我们会与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

(3)在交往中探索世界,努力建立起彼此之间的协作关系,彼此守护,共同成长。

2.走向世界的我们在交往中有哪些收获?(1)学会关爱,相互理解,嬴得尊重,获得成长的力量。

(2)面对困难时,学会勤于沟通,真诚合作更加理性、智慧地解决问题。

(3)一路历练、成熟,不断自我更新,承担更多的责任。

3.我们为世界添光彩的原因和做法。

(1)原因:①我们与丰富多彩的世界紧密相连,始终与这个世界彼此互动,同呼吸,共命运;②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中的一员,所做的事都可能对世界发展产生影响。

(2)做法:要从普通的事做起,通过自身的努力为人类发展和世界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4.适应世界发展趋势的要求,全面提升个人素养,我们应该怎么做?(1)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增强人文底蕴。

(2)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3)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会观察、思考各种社会现象,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二、少年当自强1.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1)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未来与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

(2)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2.我们这一代青少年的历史责任及对我们的要求。

(1)历史责任:肩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任,成为国家的栋梁。

(2)对青少年的要求: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创造自己精彩的人生。

3.青少年应该如何肩负使命,走向世界?(青少年应如何为人类发展和世界进步作出贡献?)(1)弘扬中国价值。

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案设计 【预习笔记+知识点+习题(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案设计 【预习笔记+知识点+习题(附答案)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预习笔记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不平衡的集中体现:后起的国家无法面对殖民地已经被基本瓜分完毕的现实。

)2、一战之前形成的两个同盟:三国同盟:、奥匈帝国、三国协约:、法国、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进程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2、一战爆发的标志:1914年,奥匈帝国向宣战,一战爆发;3、原本在同盟国的在一战爆发后转投协约国;4、一战当中最惨烈的战役、一战转折点:1916年,(“绞肉机”);5、1917年: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力量,退出一战。

6、1918年,投降,一战以失败而结束。

7、一战的评价:一战是西方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而发动的一场战争。

8、一战对世界的影响:①一战从根本上动摇了的优势地位;②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③一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点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历史背景: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瓜分世界。

19世纪后半期,法与德,俄国与奥匈帝国,英与德矛盾不断激化。

三国同盟:1882年,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

三国协约:20世纪初,英国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三国协约。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费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

这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意大利叛变: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一战的主要战场:战争主要在欧洲战争进行,在欧洲战场形成了东线、西线和南线三条战线。

一战扩大:战争后来逐渐扩大到了非洲、亚洲等地。

凡尔登战役:1916年,德国和法国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一场10个月的阵地战。

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全一册知识梳理第三单元《Unit 3 Section A》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全一册知识梳理第三单元《Unit 3 Section A》

Unit3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the restrooms are?Section A一、常用短语二.考点精练▶考点一Could you please...?的用法1)“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how to get to...?”是问路的常用句式,相当于“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how I canget to...”,译为“你能告诉我怎样去...吗?”➩ Excuse me,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how to get to No.1 Middle School?➩ Excuse me,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how I can get to No.1 Middle School? 打扰了,你能告诉我怎样去第一中学吗?【用法必备】“Could you please do sth....?”译为“请你做某事好吗?”,是表示有礼貌地提出请求的交际用语,后接动词原型。

否定式:"Could you (please) not +动词原形?",译为“请你(不要)做某事好吗?”常用答语:肯定回答:Sure. / Of course. / Certainly. / No, problem.否定回答:Sorry, I can’t. / Sorry, I’d love to, but I...➩Could you please help me carry this big box? 你能帮我搬一下这个大箱子吗?【小试牛刀】1.Could you please ___________(not play) the computer games?2.— Could you please help me choose an MP4 player online?— ___________. My computer doesn't work.A.I don't agree.B.I hope so.C.I'm afraid I can't.D.Sure.3.—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________? — Two months ago.A.when did you take this photoB.when you took this photoC.where did you take this photoD.where you took this photo答案:1.not play2.C3.B▶考点二go along的用法go along ,意为“沿着...向前走”,多指沿着街道、河边或堤坝等向前走,这是指路的常用语,和go down 可以互换。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9.《鱼我所欲也》一、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思想家、教育家。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二、朗读节奏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8.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内容理解1.中心论点:人应当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内容结构(1)第一段:人应当舍生取义①论证过程:先通过鱼和熊掌来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要舍生取义。

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证明义比生命更重要。

然后得出结论“所欲有甚至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最后进一步论证,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②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2)第二段人应保有本心,不要见利忘义。

①论证过程:先从正面举贫者不食嗟来之食的实例,证明保有本心才能做到舍生取义。

其次从反面举贪求“万钟”的例子,论证丧失本心会见利忘义。

最后通过反问,强调人应当保有本心。

②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③反例所用修辞和论证方法,所起作用?排比:强有力的批判了这种丧失本心、见利忘义的行为。

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人应保有本心,不能见利忘义,要舍生取义的论点,鲜明有力。

四、重点问题1.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①以生活常理为喻,生动形象,通俗易懂;②引出中心论点; ③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④暗含着大义比生命重要的观点。

【人教部编】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人教部编】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思维导图】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课程标准】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

2.作战双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德国是核心。

(2)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英国是核心。

3.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4.爆发: 1914 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大战爆发。

5.转折点: 凡尔登战役。

6.结果:1918年11月, 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战败而宣告结束。

7.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课程标准】了解十月革命的知识,理解十月革命的重要意义。

1.二月革命(1)时间:1917年3月。

(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评价:临时政府并没有满足人们的要求,引起人民的不满。

2.十月革命(1)时间: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即“十月革命”。

(2)领导者: 布尔什维克党。

(3)结果: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4)巩固①措施: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组建红军;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废除不平等条约;退出一战。

②结果:苏维埃政府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

(5)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1.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阅读《儒林外史》知识梳理及练习.doc

1.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阅读《儒林外史》知识梳理及练习.doc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阅读《儒林外史》知识梳理及练习作者简介《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

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全椒吴氏在清初曾经显赫一时,“五十年中,家门鼎盛”。

到了吴敬梓生活的雍正、乾隆时期则已逐渐败落,也正是这一坠入困顿的过程让吴敬梓窥破了世间的真相,他“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自三十六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绝朝廷的征辟,不再走传统士人出仕为官、显亲扬名的道路,而是隐居于南京,将自己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贯注于《儒林外史》的写作之中。

内容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

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人物介绍书中重点描绘了一群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儒林丑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正面的典型——王冕、杜少卿。

从周进的哭,范进的笑,王玉辉的笑而后哭,可以看出作者笔锋所指不是某个人,而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因此,作者在对人物进行褒贬时,他的讽刺总是紧密地围绕着事物的本质问题而显示其分寸。

不同的人物典型体现出了不同的思想认识价值。

主题思想《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艺术特色1.该书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

2.成功地运用了写实主义的讽刺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课文详解: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 鱼我所欲也/《孟子》10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11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12 词四首099 鱼我所欲也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此篇需背诵。

二、全文展示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主题概述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心”,即“羞恶之心”。

四、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先前)(二)古今异义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示可能或者能够。

2.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古代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4.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好处;今义:增加。

5.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三)一词多义1.故不为苟得也(取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给予)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指某种方法)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4.所欲有甚于生者(表比较,比)万钟于我何加焉(表对象,对)5.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四)词类活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名词作动词,感恩、感激)(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鱼,我所欲也。

(“……也”表判断)2.倒装句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所欲有于生甚者”)3.省略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完整句子应为:“我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六)成语积累1.舍生取义: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

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

2.嗟来之食: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3.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一看。

形容极端轻视。

五、鉴赏品读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又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本文的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提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

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

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

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总之,本文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全文主旨就在这一劝勉上。

2.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事例:①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后被杀害,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②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泰然赴死,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③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④闻一多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发表最后一次演讲。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这并不表示我们不能见义勇为,不去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更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造成损害。

全文翻译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两者不能同时都得到,(我)会放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两者不能同时都得到,(我)会放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就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坏的事,所以有祸患(我)就不躲避了。

如果人们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让人)得以生存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所憎恶的没有比死亡让他更憎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活下来的方法)就可以活着,却有人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避患的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却有人不去做。

因此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即义),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即非义)。

不只是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坚守这种思想不至于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

(如果)无礼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遭轻视而不屑接受。

丰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肯接受(不愿接受的东西),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肯接受(不愿接受的东西),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肯接受(不愿接受的东西),如今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天性。

1010 唐雎不辱使命预习重点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是后人加的。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

该书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当时各国政治、外交的情况。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互相独立的单篇。

二、全文展示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三、主题概述本文通过讲述唐雎受命出使秦国的故事,表现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同时也揭露了秦王的蛮横狡诈、欺软怕硬、色厉内荏的本质。

四、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秦王不说(“说”通“悦”,喜悦,高兴)2.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放)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4.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二)古今异义1.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

2.大王加惠古义:施予;今义:增加。

3.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虽然如此;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常与“但是”连用。

4.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义:于是;今义:因为。

5.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对,正确。

6.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只是;今义:成直线的。

7.以头抢地耳古义:撞;今义:抢夺。

8.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9.长跪而谢之曰古义:一种坐姿;今义:双膝着地。

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10.徒以有先生也古义:仅仅,只是;今义:徒弟。

(三)一词多义1.免冠徒跣(裸露)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是)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派遣)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3.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发语词,无实义)4.此庸夫之怒也(生气,发怒)怀怒未发(愤怒)(四)词类活用1.请广于君(形容词作动词,增广,扩充)2.轻寡人与(形容词作动词,轻视)3.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使动用法,使……伏,使……流)4.天下缟素(名词作动词,穿白色丧服)5.亦免冠徒跣(使动用法,使……免,使……徒)6.与臣而将四矣(数词做动词,变成四个人)(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也”表判断)2.倒装句①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先王受地”)②请广于君(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请于君广”)(六)成语积累1.不辱使命:指不辜负别人的差使。

2.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脚。

五、鉴赏品读1.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首先,唐雎与秦王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

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

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2.本文通过人物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请选取一例加以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