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编码

合集下载

IP地址的网络编码和数据传输

IP地址的网络编码和数据传输

IP地址的网络编码和数据传输在现代信息化的社会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最为常用的工具之一。

而要实现互联网的正常运作,IP地址作为网络通信的基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IP地址的网络编码和数据传输的相关内容。

一、IP地址的基本概念IP地址全名为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是互联网协议地址的缩写。

它是指分配给连接到互联网上的设备的一组数字,用于唯一地标识该设备。

在IPv4协议下,IP地址由32位二进制数组成;而在IPv6协议下,IP地址由128位二进制数组成。

二、IP地址的网络编码1. IP地址分类为了方便地址分配和路由选择,IP地址被分为若干个类别。

根据地址的使用范围和网络规模的不同,IP地址分成了A、B、C、D、E五个类别。

2. 子网划分由于IP地址数量的有限,不可能每一台设备都拥有自己独立的IP地址。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IP地址资源,可以通过子网划分将一个IP地址段分配给多个子网。

这样,每个子网可以有自己独立的IP地址范围。

3. CIDRCIDR,全称为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是一种用于对IP地址进行编码和分配的方法。

相比传统的IP地址分类方法,CIDR更加灵活,可以更高效地使用IP地址资源。

三、IP数据传输过程1. 数据封装在进行数据传输时,应用层的数据被分为一系列的数据包(packet)进行封装。

每个数据包包含了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以及传输数据等信息。

2. 路由选择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需要通过多个网络设备,比如路由器,才能到达目标地。

路由选择就是根据数据包中的目标IP地址来确定下一跳的路径。

3. 数据传输经过路由选择确定路径后,数据包在各个网络设备之间进行传输。

每个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都会被封装成数据帧,并通过链路层的物理媒介进行传输。

4. 数据解封装到达目标设备后,数据包经过解封装过程,将数据从数据包中提取出来,传递给应用层进行处理和展示。

网络编码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

网络编码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

网络编码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摘要:网络编码是通信网络中信息处理和传输理论研究上的重大突破,其核心思想是允许网络节点对传输信息进行编码处理。

运用网络编码能够提升网络吞吐量、均衡网络负载和提高网络带宽利用率等。

本文介绍网络编码的基本原理以及主要优缺点,总结了网络编码的几种典型应用。

关键词:网络编码原理应用2000年,网络编码的概念在被提出后就得到了广泛地关注。

网络编码融合了路由和编码的概念,使网络节点不仅可以对数据进行存储转发,还可以进行编码处理,已证明了使用线性网络编码已经能足够达到络多播容量。

但网络编码的好处不止这些。

一、网络编码基本原理网络编码的本质是利用节点的计算能力提高链路带宽的利用率.图1(b)阐述了网络编码的基本原理,图中s是信源,x,y是信宿,各边的带宽均为1比特/单位时间,现要将2比特数据a,b同时从s传到x,y.易知s与x,y之间均分别存在两条独立路径,若采用传统路由方法,如图1(a)所示,由于两组路径间存在共有链路wz,a,b 不能同时在边wz上传输,则:到x,y的最大信息流速率为1.5比特/单位时间.若采用网络编码方法,在节点W上对a,b执行异或操作并转发,则节点x可以通过aba 的计算解出b,同理y也可以解出a,从而使、到x,y的信息流速率达到2比特/单位时间,带宽利用率提高33%。

有向图G=(V,E)是网络编码研究的基本模型,点集V包括信源集合S、信宿集合T和中继节点集合1.边集E是所有通信链路的集合,1 (u)和0 (u)分别表征节点v∈V的入边和出边集合.通常假设边的带宽为单位容量,允许节点间存在多条边,并忽略边的传输错误及延时.网络编码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字母表、编解码速度和编码增益等.其中,字母表是最重要的性能指标,决定了网络编码解的存在性、编解码复杂度、延时以及存储开销.编解码速度反映了编解码操作的计算复杂度.编码增益则表征网络带宽的利用效率.网络编码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尽可能使用小的字母表和低复杂度的编解码操作来提高网络吞吐量或减小延时。

网络编码原理

网络编码原理

网络编码原理
网络编码是一种数据传输方式,通过在发送端对数据进行编码处理,再在接收端进行解码,从而达到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和可靠性的目的。

网络编码的原理主要包括源编码和恢复编码。

源编码是指将数据进行编码处理的过程。

在源编码过程中,发送端将数据划分为一定大小的数据包,并对这些数据包进行编码。

常用的源编码方式包括重传编码和线性编码。

重传编码是将原始数据包进行冗余编码,即在发送端对每个数据包进行冗余复制,接收端在接收到一定数量的数据包后,可以通过解码这些数据包来恢复原始数据。

线性编码则是通过对一组数据包进行线性组合,生成新的编码包发送出去。

接收端在接收到一定数量的编码包后,可以通过解码这些编码包来恢复原始数据。

恢复编码是指在接收端对接收到的编码包进行解码恢复的过程。

在恢复编码过程中,接收端通过解码接收到的编码包,获得一组数据包。

常用的恢复编码方式包括高斯消元法和LDPC码。

高斯消元法是通过将解码问题转化为一个线性方程组求解问题,从而得到原始数据包。

LDPC码则是通过矩阵解码的方法,从
一组接收到的编码包中恢复原始数据。

网络编码的优势在于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

通过编码冗余,网络编码可以抵抗数据包损坏和丢失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同时,通过对数据包进行编码组合,网络编码可以将多个数据包一起传输,从而有效利用了网络带宽,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总的来说,网络编码通过源编码和恢复编码的方式,对数据包进行编码处理,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网络编码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数据传输场景,如无线传感器网络、多播通信等。

通信网络中的网络编码技术

通信网络中的网络编码技术

通信网络中的网络编码技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的通信方式也在不断地升级,从最初的电报、电话,到现代的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从未停止。

然而,在这些通信技术的背后,有一个强大而不为人知的技术——网络编码技术。

网络编码是一种网络技术,其实际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从基础的数据传输,到高级的视频流媒体,都可以使用网络编码进行优化。

网络编码技术的基本思想是将数据进行冗余度的增加,从而提高传输的可靠性和速度。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网络编码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一、网络编码技术的原理网络编码技术是如何实现冗余度的增加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

在传统的数据传输中,数据包是以原始形式逐一发送的,当遇到网络中断或者数据损坏时,整个数据包就需要重新发送。

这种方式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低效,因为数据包的传输效率较低,而且需要不断地重试;二是不稳定,因为单个数据包的丢失就会导致整个传输过程的失败。

网络编码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

在网络编码中,数据包并不直接发送,而是经过编码之后再发送。

具体的方法是将多个数据包合并成一个编码包,再将该编码包通过网络进行传输。

这个编码包中包含了原始数据包的冗余信息,即冗余度的增加。

如此一来,当数据包传输过程中出现网络中断或者数据损坏时,只需要重新发送出现问题的编码包即可,这意味着效率大大提高,同时还可以保证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二、网络编码技术的应用我们刚才说到网络编码可以应用于基础的数据传输和视频流媒体,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它的应用情况。

1、基础的数据传输在基础的数据传输中,网络编码技术可以通过多个数据包的编码来实现传输效率的提高。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P2P 文件共享网络,而 BitTorrent 就是使用了网络编码来提高下载速度和数据冗余度。

2、视频流媒体视频流媒体是一种高级的应用场景,它要求传输的速度和稳定性都非常高。

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编码技术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

它可以通过增加视频流的冗余度来提高传输的速度和稳定性,并可以很好地应对网络抖动和丢包等问题。

《随机线性网络编码》课件

《随机线性网络编码》课件
随机线性网络编码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网络编码方法,对 于推动网络编码在实际网络系统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现状
近年来,网络编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 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包括理论研究成 果和实际应用案例。
然而,随机线性网络编码在实际应用 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如编码和解码的 复杂度、安全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 研究和解决。
随机性
编码矩阵的元素通常随机选择,这有助于提高网络 的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
线性性
编码矩阵的元素通常满足线性关系,这使得解码过 程可以通过线性方程组求解,简化了解码过程。
稀疏性
为了降低计算复杂度和通信开销,编码矩阵通常设 计为稀疏的。
解码方法
1 2
最小二乘法
最常用的解码方法是基于最小二乘法的,通过 求解接收到的信号的线性方程组来恢复原始数据 。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02
随机线性网络编码的基本原理
网络编码的定义
网络编码是一种允许在通信网络中同时进行信息传输和处 理的机制。通过在网络中的节点上对信息进行编码,可以 实现信息的混合传输和处理,从而提高网络的传输效率和 可靠性。
网络编码的主要思想是利用网络中的节点对信息进行编码 ,使得信息在网络中传输时能够被有效地处理和利用。这 种机制可以克服传统的路由传输方式的限制,提高网络的 吞吐量和鲁棒性。
动态调整编码参数
根据网络状况和实时需求,动态调整编码参数,以适应实时传输 的需求。
优化数据分片和重组
研究更有效的数据分片和重组策略,减少处理时间,提高实时性 。
安全性问题
加密和隐私保护
01
研究加密算法和隐私保护技术,确保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

网络编码GB2312、GBK与UTF-8的区别

网络编码GB2312、GBK与UTF-8的区别

⽹络编码GB2312、GBK与UTF-8的区别GB2312、GBK与UTF-8的区别这是⼀个异常经典的问题,有⽆数的新⼿站长每天都在百度这个问题,⽽我,作为⼀个“伪⽼⼿”站长,在明⽩这个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有必要详细的解答⼀下。

⾸先,我们要明⽩,GB2312、GBK和UTF-8都是⼀种字符编码,除此之外,还有好多字符编码。

只是对于我们中国⼈的⽹站来说,⽤这三种编码⽐较多。

简单的说⼀下,为什么要⽤编码,在计算机内,储存⽂本信息⽤ASC II码,每⼀个字符对应着唯⼀的ASCII码。

最初计算机是由美国发明的,他们也⽤的是键盘和上⾯的字母,所以他们的字符ASCII好解决。

但是我们中国的就不同了,每个汉字要对应唯⼀的ASCII码。

这样,就出来了国家制定的字符编码标准:GB2312、GBK等。

其他国家,其他语⾔也有他们对应的编码标准。

GB 就是国标的意思,GB2312和GBK主要⽤于汉字的编码,⽽UTF-8是全世界通⽤的。

意思就是说,如果你的⽹页主要⾯对使⽤汉语的中国⼈的话,使⽤GB2312和GBK⾮常好,⽂字储存体积要⼩,有⼀些优点。

如果你的⽹页要⾯向世界的话,你再⽤GB2312和GBK作为⽹页编码的话,有些电脑上的浏览器没有这种编码,你的⽹页汉字内容就会变成⽆法识别的乱码。

它们通常⽤在⽹页的meta标签内,例如:<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gb2312″ />,表⽰这个页⾯使⽤的是GB2312编码。

这个信息是给浏览器看的,浏览器会优先考虑使⽤从⽹页头部提取出来的编码信息对⽹页进⾏解码。

当然,我们也可以强制浏览器使⽤某种编码解释⽹页,这样我们就看到了传说中的乱码。

请看下图IE浏览器:百度⾸页使⽤的是GB2312编码,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是正常的。

我们右击页⾯,选择“编码”->“其他”->“Unicode(UTF-8)”,意思就是强制浏览器使⽤UTF-8的编码⽅式解析页⾯,我们可以看到奇迹发⽣了: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resource/baichuan/ns.js';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百度页⾯上所有的汉字都变成了乱码。

三大移动imsi编码规则

三大移动imsi编码规则

三大移动imsi编码规则题目:三大移动IMSI编码规则引言:IMSI(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是用于唯一标识全球移动通信用户的一种编码规则。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IMSI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关联用户与移动网络进行通信。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大移动IMSI编码规则,包括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以及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

一、GSM编码规则GSM是一种全球通用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在使用IMSI来唯一标识用户方面采用一定的编码规则。

IMSI编码规则由三部分组成:MCC(Mobile Country Code,移动国家码)、MNC(Mobile Network Code,移动网络码)和MSIN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Number,移动用户识别号码)。

1. MCC(移动国家码):MCC用来标识移动用户所属的国家或地区,它由三个数字组成。

例如,中国的MCC为460。

2. MNC(移动网络码):MNC用于标识移动用户所属的运营商或网络,它由两个或三个数字组成。

例如,中国移动的MNC为00,中国联通的MNC为01,中国电信的MNC为03。

3. MSIN(移动用户识别号码):MSIN是移动用户的唯一识别号码,由9至10个数字组成。

它与MCC和MNC 组合成了完整的IMSI。

二、CDMA编码规则CDM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多址传输技术,也采用了IMSI来唯一标识用户。

CDMA的IMSI编码由三部分组成:NID(Network Identification Number,网络识别码)、SID(System Identification Number,系统识别码)和MIN(Mobile Identification Number,移动识别码)。

计算机网络中的网络编码技术

计算机网络中的网络编码技术

计算机网络中的网络编码技术网络编码技术是计算机网络领域中一项重要且被广泛研究的技术。

它通过在数据包中引入冗余信息,以增强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

本文将介绍网络编码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编码技术的基本原理网络编码技术通过对数据包进行编码来增强传输过程中的容错性。

传统的数据传输方式是将数据拆分成若干个数据包依次发送,接收方则按照特定顺序接收并解码这些数据包。

然而,在网络传输中常常存在丢包、延迟等问题,这会导致数据包的丢失或者乱序到达,从而降低了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网络编码技术通过将多个数据包进行混合编码,生成一组新的编码包进行传输。

接收方则收到一定数量的编码包后,可以通过解码得到原始数据包。

这种编码方式可以将原始数据包的信息进行冗余处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传输的可靠性。

即使在数据包丢失的情况下,接收方仍然能够通过解码得到原始数据。

二、网络编码技术的应用场景1. 无线网络传输:无线网络通常面临严重的信道干扰和数据丢失问题。

网络编码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无线网络的容错性和传输效率。

例如,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之间通过编码方式传输数据,可以减轻节点之间的通信负担,延长网络寿命。

2. 分布式存储系统:网络编码可以增加分布式存储系统的冗余性,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传统的存储系统通常采用备份的方式进行数据冗余,而网络编码则可以通过对数据包进行编码,实现数据冗余的同时提高存储系统的性能和容错性。

3. 流媒体传输:在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流媒体传输中,网络编码技术可以提供更好的传输效果。

通过在流媒体数据包中引入冗余信息,可以减少数据包的丢失和乱序,从而提高视频和音频的传输质量。

三、网络编码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 应用广泛化:随着对数据传输可靠性要求的提高,网络编码技术将被应用于更多领域。

例如,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网络编码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

2. 实时性改进:目前的网络编码技术主要关注数据的可靠传输,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加重视实时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线宽带通信课程总结报告基于网络编码的无线宽带技术系(院):信息工程学院专业:通信工程姓名:指导教师:电话:完成时间:2014年6月18日论文题目:基于网络编码的无线宽带摘要网络编码可以优化网络传输的性能,网络编码的基本思想是网络节点不仅对数据进行存储转发,还参与数据处理。

网络编码的出现更迎合了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本文关注了网络编码在无线网络中的研究和应用,初步探讨了面对网络编码,我们应采取和研究的信息安全措施,同时提出了针对网络编码应着力解决的研究问题以及无线网络技术如何依靠网络编码进行安全有效的信息交换,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网络编码无线网络信息交换AbstractThe performance of network coding can optimize the network transmission, the basic idea of network coding is network nodes not only for data store and forward, is also involved in data processing. The advent of network coding and more to the development of wireless network technology,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network coding in wireless network, discusses the aspects of network coding, we should information security measures and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the problems should be solved in network coding and wireless network technology how to rely on network coding safe and effective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forecasted its development.Keywords: network coding wireless network information exchange目录摘要 (2)Abstract (2)目录 (3)第一章绪论 (4)1.1 无线通信发展历程 (4)1.1.1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4)1.1.2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4)1.1.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4)1.1.4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5)1.2 网络编码(Network Coding) (6)1.3工作原理 (6)1.4安全问题 (6)第二章网络编码技术 (7)2.1 网络编码技术与传统网络的差异 (7)2.2网络编码的概念 (7)2.3网络编码应用于无线网络信息安全的优势 (7)2.4网络编码如何提高无线网络的安全性 (8)2.5网络编码在无线网络的应用发展方向 (8)第三章网络编码机制 (9)3.1 系统模型举例 (9)3.2网络编码的优点 (10)3.3网络编码的缺点 (11)3.4网络编码与路由比较和统一 (11)3.4.1网络编码性能比路由优越是有条件的 (11)3.4.2基于应用层比较 (11)3.4.3基于物理层的比较 (11)3.4.4 网络编码复杂性降低 (12)3.4.5代价定义 (12)3.5融合网络编码理论的组播交换结构 (12)3.6可分级视频流的最优化网络传输 (13)第四章宽带无线热点 (13)4.1 公众宽带无线意识 (14)4.2无线通信技术发展 (14)结束语 (14)参考文献 (15)第一章绪论1.1 无线通信发展历程在十九世纪,法拉第、麦克斯韦尔、赫兹等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波现象,为以后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做出了最原始的基础。

终于在1897年,马可尼在陆地和一只拖船之间用无线电进行了消息传输,成为了移动通信的开端。

至今,移动通信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移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从1978年的第一代模拟蜂窝网电网系统的诞生到第二代全数字蜂窝网电话系统的问世,第三代个人通信系统的方案和实验均完善,然而,现如今人们的步伐已经开始踏入了第四代通信技术。

1.1.1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AT&T公司通过使用电话技术和蜂窝无线电技术研制了第一套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取名为先进的移动电话系统,即AMPS系统。

第一代无线网络技术的一大成就就在于它去掉了将电话连接到网络的用户线,用户第一次能够在移动的状态下拨打电话。

这一代主要有3种窄带模拟系统标准,即北美蜂窝系统AMPS,北欧移动电话系统NMT和全接入通信系统TACS。

第一代移动通信的各种蜂窝网系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很大差异,它们只能提供基本的语音会话业务,不能提供非语音业务,并且保密性差,容易并机盗打,它们之间还互不兼容,显然移动用户无法在各种系统之间实现漫游。

1.1.2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与第一代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相比,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了数字调制技术以及TDMA或CDMA接入方式,具有频谱利用率较高、保密性好、系统容量大、接口标准明确等优点。

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对语音业务以及低速数据业务的需求,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应用。

典型的通信系统有: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个人手提电话系统(PHS)、个人接入通信系统(PACS)。

1.1.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宽带数字通信系统,其设计目标是实现144Kbps的车载通信速率、384Kbps的步行通信速率和2Mbps的室内通信速率;在业务上更加重视移动多媒体业务,能提供多种类型的高质量多媒体业务,语音业务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能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具有全球漫游能力并与固定网络相互兼容。

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宽带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它能提供高质量的宽带多媒体综合业务,并且实现了全球无缝覆盖全球漫游它的数据传输速率高达2Mbit/s,其容量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的2-5倍,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有美国提出的MC-CDMA,欧洲和日本提出的W-CDMA和中国提出的TD-CDMA。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标准化工作由3GPP和3GPP2两个标准化组织来推动和实施。

3G与2G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线漫游,并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同时也要考虑与已有第二代系统的良好兼容性。

单纯说3G移动通信技术可能很多人不能理解什么是高速数据通信,其实简单一点地说就是能够实现高速无线上网、视频通话等等业务。

在我国3G移动通信技术还在应用初期,中国的3G之路才刚刚开始,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正在为3G的普及而做出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无线互联网流媒体业务将成为网络生活的主导。

1.1.4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如今,3G通讯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已进入商业用途。

然而到目前为主,在应用上也发现3G通信的许多缺点,例如缺乏全球统一的标准。

3G所採用的语音交换架构仍承袭了2G的"电路交换模式",而非采用纯IP方式,也因此容易受到多用户的干扰,导致传输速率无法大幅提高。

面对这些应用上的缺点,理想中的4G通讯技术应该具备以下的特色:⑴更大传输频宽对大范围高速移动的使用者频宽需求为2Mbps,中速移动的使用者频宽需求为20Mbps,低速移动或室内静止的使用者频宽需求为100Mbps;⑵更高储存容量由于传输频宽增大,因此资料储存容量至少需求为3G系统的10倍以上;⑶更高相容性4G通信技术必须具备向下相容、开放介面、全球漫游、与网路互联、多元终端应用等,并能从3G通信技术平稳过渡至4G;⑷不同系统的无缝连接行动使用者在移动中,特别是高速移动,也都能顺利使用通信系统,并在不同系统间进行无缝转换,传送高速多媒体资料等;⑸高度智慧化网路系统4G网路必须是高度智慧、能随状况自行调整的网路系统,它须具备良好的弹性以满足不同环境与不同用户的通信需求;⑹整合性的便利服务4G系统将个人通信、资讯传输、广播服务与多媒体娱乐等各项应用整合,提供更为广泛、便利、安全与个性化的服务。

尽管目前4G移动通信技术尚未成形,然而其雏形已大致具备,相关难题已经得到解决。

1.2 网络编码(Network Coding)传统的通信网络传送数据的方式是存储转发,即除了数据的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以外的节点只负责路由,而不对数据内容做任何处理,中间节点扮演着转发器的角色。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在中间节点上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工不会产生任何收益,然而R Ahlswede等人[1]于2000年提出的网络编码理论彻底推翻了这种传统观点。

网络编码是一种融合了路由和编码的信息交换技术,它的核心思想是在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上对各条信道上收到的信息进行线性或者非线性的处理,然后转发给下游节点,中间节点扮演着编码器或信号处理器的角色。

根据图论中的最大流-最小割定理[2],数据的发送方和接收方通信的最大速率不能超过双方之间的最大流值(或最小割值),如果采用传统多播路由的方法,一般不能达到该上界。

R Ahlswede等人以蝴蝶网络的研究为例,指出通过网络编码,可以达到多播路由传输的最大流界,提高了信息的传输效率,从而奠定了网络编码在现代网络通信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

网络编码技术自七年前诞生以来,可以说基本上藏身于各大学和实验室中而鲜为人知。

这是一种编码算法,支持者们声称它可以将现有的网络吞吐量提高一倍,同时还能改善网络的可靠性和防范攻击的能力。

网络编码技术最热心的支持者们说,该技术将会引发网络的下一代革命;其他人则认为,网络编码技术更有可能会潜移默化地改变目前基于路由的网络架构。

1.3工作原理网络编码的工作原理是把不同的信息转化成位数更小的“痕迹”,然后在目标节点进行演绎还原,这样就不必反复传输或者复制全部信息了。

痕迹可以在多个中间节点间的多条路径上反复传递,然后再被送往最终的目的端点。

它不需要额外的容量和路由—只需把信息的痕迹转换成位流即可,而这种转换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是可以支持的。

1.4安全问题研究人员承认,窃听方式与xor位流概念的混合可能会引发对安全性的担忧。

但是麻省理工学院的Medard却认为,网络编码在执行过程中伪装了数据,并且能有效地承载数据,所以实际上增强了信息的安全性,要比在网络上传输不可破译的算法流的传统加密技术更安全。

“在你做这种数据包的混合时,其本身就具备了数据隐藏的性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