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资本主义
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涵盖了几个世纪的历史。
以下是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关键阶段:1.早期商业资本主义(16世纪 - 18世纪初): 在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经济逐渐从封建制向商业资本主义过渡。
城市化和贸易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初步萌芽,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兴起加速了这一过程。
2.绝对王权时期(17世纪 - 18世纪): 尽管法国在路易14统治时期 (17世纪后期)实行了重商主义政策,但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较慢。
政府采取了强大的控制措施,限制了贸易和产业的自由发展。
3.法国大革命 (1789年): 法国大革命带来了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巨大变革。
封建制度被废除,财产制度改革,社会阶层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
这一时期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尽管革命后的混乱也带来了一些不确定因素。
4.工业革命(19世纪初 - 20世纪初): 19世纪初,法国经历了工业化的浪潮。
铁路、煤矿、纺织业等行业迅速发展,城市化程度上升,劳动力市场的变革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5.资本主义的崛起与挑战(20世纪): 20世纪初,法国成为工业化国家之一,资本主义在国家经济中扮演着主导角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但战后迅速复苏,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
然而,社会主义运动、五月风暴运动等社会运动也反映出对资本主义的一些挑战和批判。
6.全球化时期 (20世纪末至今):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法国资本主义进入新的阶段。
国际贸易、金融市场的发展,欧盟的形成,以及科技革命等因素影响着法国经济结构。
在这一过程中,法国经历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的变革。
总体而言,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早期商业资本主义的萌芽,到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根本性变革,再到工业化和全球化时期的挑战与变革,构成了法国资本主义演进的历史脉络。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集体所有制:通过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将原本的私人所有制企业转变为集体所有制企业。
这意味着企业的所有权归于劳动者集体或全民所有,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2. 经济计划: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的计划和管理,通过五年计划等方式,对生产、分配和资源配置进行统一规划和调控,以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3. 政府领导和指导:国家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对企业进行指导和管理,确保企业按照社会主义方向进行经营和发展。
政府在宏观层面上对企业实行宏观经济调控,推动经济的社会主义化。
4. 合作化运动:通过组织农民、手工业者和小资产阶级参与合作社,实现农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合作化运动使得农民可以集体经营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并共享收益。
5. 逐步实现国有化:国家通过收购、合并等方式,逐步将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国有企业。
这样可以确保国家对关键产业和重要领域的控制,推动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总的来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进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旨在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人
民的幸福。
关于资本主义产生的三阶段

关于资本主义产生的三阶段一、引言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组织模式,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经济特征。
本文旨在探讨资本主义的三个阶段,分别是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并且以具体案例为例,探究这些阶段下的经济现象及其影响。
二、商业资本主义商业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初阶段,它的出现是与欧洲古代城市贸易有关,商业资本家控制着市场,通过买卖商品获利。
此阶段的特点是商品生产还较落后,商人以货物流动为主要对象,商品关系占主导地位。
1. 商品生产起步商业资本主义的标志是商品生产系统的建立,商品制造从个体手工生产走向分工制造,社会各方面向分工化逐渐推进,商品流通体系逐渐形成。
资本家通过低价购买手工商品,统一加工成大批量商品,通过出口带来利润。
2. 未能形成统一的资本积累体系受制于以后两个时期的资本主义阶段,商业资本家并未形成统一的资本积累体系,大多数商业活动都由私人行为组成。
资本积累的过程也十分缓慢,因资本家没有大规模投资,资本积累速度放缓。
3. 发达的贸易和商业商业资本主义的阶段,还没有建立完整的市场经济体系,但是商业贸易却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
商品交换的广泛性和高度分排的市场关系,极大地拓展了资本家的扩张空间。
案例1:意大利文艺复兴意大利文艺复兴是商业资本主义阶段的重要事件,同时也是商人阶层的兴起、精神风貌的变革。
由于文化产业的繁荣,兴起了贵族婚礼、艺术品竞价等时尚活动,对全欧洲文化生活的潮流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工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第二阶段,以工厂生产和制造业为主导,不断推动物质生产方式的革命,充分利用等级和劳动力完成商业资本主义未完成的资本积累。
1. 工厂工业取代手工工业在工业资本主义阶段呈现的是经济的大规模增长和快速积累,大规模的应用机器代替手工工业,从而提高了生产能力。
资本家将工厂制造用于大规模生产,在以前的家庭制造上取得了更广阔的积累。
商业资本

运用公式
超市用作流通费用的商业资本的构成,类似生产资本的构成:用于购买为实现商品流通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 那部分商业资本,类似生产资本中的不变资本c,为区别起见,把它记作K;用于购买商业雇员劳动力的那部分商 业资本,类似生产资本中的可变资本v,也为了表示区别,把它记作b。用作商业费用的商业资本K+b,作为价格 的追加因素,它的追加方式,又类似生产资本的价值转移方式,还可以再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总之,如果把前述直接用于买卖的预付资本B和这里所讲的流通费用K+b加在一起,那么,商业资本=B+(K+b)。
④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商业资本家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对市场状况、流通渠道和商品行 情都比较熟悉,因而可以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
增值
在产业资本循环中,具有实现剩余价值职能的流通资本,本来就同生产资本一起参与利润率的平均化,取得 平均利润。一部分流通资本独立化为商业资本,会使产业资本减少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它仍然参与利润率 的平均化,继续取得平均利润。其差别在于:产业资本只是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已经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商业资 本则不仅要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它的利润,而且要通过流通领域获得利润。商业利润从其获利的形式看,来自商品 的购买价格与其出售价格的差额,从其利润源泉看,则来自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实现商品价值的费用
为购买和销售商品的费用,也就是纯粹为价值形态转化(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转化为货币)而支付的费用, 它不创造价值。从社会资本的总运动来看,纯粹流通费用只能由剩余价值来补偿。如果没有商人,产业资本家就 要自己经销商品,还要为此支付流通费用,并且作为资本来预付。
产生原因
产业资本运动包括购买、生产、销售三个连续的阶段,并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资本 形态。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生产规模不大,市场范围狭小,产业资本通常是一身二任,自产自销。因此, 总有一部分资本投在流通领域,表现为商品资本。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商品流通量的日 益增加,需要建立庞大的商业机构、营销网络,需要雇佣商务代理人和大量商业店员。如果产业资本家仍坚持自 产自销,不可避免地会增大商业开支,减少生产领域中的资本投入,降低利润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商业 资本专门从事商品买卖,具有产业资本家所不具备的商品流通方面的特有优势,产业资本家就把商品流通的业务 专门交给商人去完成,使商品资本职能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成为商业资本。
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末期的欧洲。
以下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1. 商业资本主义:在15世纪后期至17世纪初,在欧洲的城市中兴起了商业资本主义。
这一阶段是由独立商人和商业家组成的个体企业经营商业活动,以追求个体利润为目标。
商人们通过海洋贸易、货币交换和产业驱动的发展,逐渐积累了财富。
2. 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在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期,工业资本主义开始兴起。
这个阶段的重要标志是产业革命的爆发,这使得生产力大幅增加。
工业资本主义通过大规模生产和机械化生产方式,推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资本家通过投资机器和技术改进,寻求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大的利润。
3. 金融资本主义的崛起: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金融资本主义开始崛起。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金融机构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加。
银行、保险公司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成为资本积累和资本流动的关键角色。
金融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更多的融资途径,还推动了企业的合并与收购,进一步加剧了资本的集中。
4. 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的思潮推动了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
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贸易和资本流动更加便利,促进了国际产业分工的发展。
新自由主义则主张减少国家干预,强调市场自由和私有产权的保护,进一步强化了资本主义的特征。
总的来说,资本主义经历了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和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等不同阶段的发展。
这种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广泛应用,并对全球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表格

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一、前资本主义阶段1. 封建制度在封建制度下,生产资料归封建主人所有,农民和手工业者受到封建主的剥削和压迫。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比较落后,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
2. 商业资本主义商业资本主义是封建制度解体之后,市场交易和商品经济开始发展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萌芽状态下的发展,商人成为主要的资本家,他们通过商品交换获取利润。
二、工业资本主义阶段3. 工业革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大规模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工业资本家成为统治阶级。
这一阶段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成熟和扩大的阶段,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初形成的阶段。
4. 垄断资本主义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工业资本的集中和扩张,出现了金融资本和跨国公司,形成了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是资本的集中和垄断,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竞争也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
5. 金融资本主义20世纪后期,金融资本的垄断地位不断加强,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相结合,金融资本的国际化和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成为这一阶段的特点。
金融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金融资本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三、当代资本主义阶段6. 全球化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全球化成为当代资本主义阶段的主要特征,跨国公司和跨国资本的力量不断增强,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加剧了国际竞争。
全球化使得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迅速扩大。
7. 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逐渐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特征。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生产力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也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
结语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上述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经济和社会特点。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也将不断发展和演变,而人类社会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了许多阶段和变革。
从早期的商业资本主义到工业革命的崛起,再到金融资本主义和全球化的蓬勃发展,资本主义不断地适应着不同的时代要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原因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制度,其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原因和特点。
本文将探讨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阶段,并说明其原因。
第一阶段:商业资本主义的兴起商业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起始阶段,主要发生在16世纪至18世纪的欧洲。
这一阶段的主要原因包括大航海时代的开始、殖民地经济的发展以及金本位货币制度的兴起。
在这个阶段,商人们通过海外贸易和殖民地控制,获取更多的财富和资源。
商业资本主义的兴起也促进了手工业、制造业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阶段:工业资本主义的崛起工业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主要发生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的欧洲。
这一阶段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爆发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工业革命通过机械化和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改变了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变革。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导致了更多资本的积累和集中。
由于工业资本主义的特点是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对立,因此这一阶段也伴随着社会运动和工人阶级的抗争。
第三阶段:金融资本主义的崛起金融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主要发生在20世纪初至今的全球范围。
这一阶段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和技术的全球化,以及跨国公司的崛起。
金融资本主义的特点是财富集中在金融机构和少数大型跨国公司手中。
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使得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更加便捷,大量的投机活动和金融创新也带来了金融危机的风险。
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市场的扩张也推动了金融资本主义的崛起,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使得资本能够更自由地流动,进一步加剧了全球不平等的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变革。
尽管资本主义在不同阶段带来了全球范围的财富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但也伴随着社会不平等的加剧、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因此,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更加可持续和平等的社会发展。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法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法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国有化:将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转为国有企业,实现对企业的直接控制和管理。
这种方法常见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工业化和计划经济时期,以达到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和发展目标。
2. 监管和法规: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的监管政策、法规和法律,对资本主义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限制和约束,以防止其滥用权力和产生垄断行为。
此外,监管也可以通过监督企业的财务报告、政府审批和许可等手段,保证企业公平竞争,促进市场的公正和透明。
3. 政府干预:政府可以通过直接干预市场,对经济进行调控和引导,通过制定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等,以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市场的公平竞争。
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补贴等方式,来扶持和发展一些战略性和关键性产业。
4. 社会主义合作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合作经济,如合作社、劳动互助组等形式。
这种经济形式将个体经济与集体经济相结合,通过共同经营和共享经济成果,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的统一。
5. 培育竞争对手:通过鼓励和培育竞争对手,打破市场的垄断,促进市场的竞
争和创新。
这可以通过提供创业支持、减少准入限制、鼓励技术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来实现。
总的来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法主要包括国有化、监管和法规、政府干预、社会主义合作经济和培育竞争对手等,通过这些手段来调节和引导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以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公平和国家的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邦国是新生命派的重要成员,所以同样高举“商业资本”大旗,以之贯穿于对中国历史的分析,要害在于认定封建社会的前身是氏族社会,而非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后身,也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他说,殷周之际是氏族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封建之形成在西周,东周时代已在崩溃过程中。
这一观点看上去与陶希圣有所不同,实质没有什么两样。
因为在他看来,封建社会完结后,尽管没有进入所谓前资本主义的商业资本社会,却进入了“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个过渡时期,与陶希圣主张的“先资本主义”没有两样。
他说,封建社会的起点在氏族社会的崩溃期,而不在奴隶社会。
这种崩溃有两个基本趋向,一是由农村公社渐至土地私有,归结为大土地的领有。
一以奴隶为主,由奴隶领有制的形式出现。
在西欧,中欧和北欧属于前一形式,南欧属于后一形式。
前一形式是一般封建制度之由来的道路,后一形式仅见之于希腊罗马,即马克思所指的“古代生产方法”。
因此,封建社会的发展也有两条道路,一是由氏族社会经过奴隶社会的过渡进入封建社会;二是“由军事部落的国家中军事领袖或军事领袖与农业领主的结合,构成了发展封建社会的经济条件。
”中国封建社会是直接从氏族社会发展来的。
[1]他说,殷末期已充分具备发展封建社会的条件,周只是作为历史的杠杆,完成了这一转变。
从经济(牧畜与农业结合的经济形式)与政治(没有集中的中央政权,各地诸侯各自为政)两方面看,西周之初便是封建社会了。
由氏族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的过渡形式,他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氏族社会内部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氏族组织本身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于是产生农村公社。
农村公社扮演了“由氏族社会到封建社会过渡”的角色。
井田制度就是神化了的“农村公社”。
这种公社在西欧历史上是存在过的。
没有理由说它不能存在,因为这“是与一般的历史发展规律相符”的。
他说:“社会阶段的划分,是应以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为准则的。
社会是跟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生产力发展了,那个社会阶段也就变化了。
”同时,随着交换与土地私有的发生,引起了社会经济不平等的发展,进一步导致农奴关系的形成。
另一方面,还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增加了剩余生产品的积累,战争增加,社会关系加紧,人口迅速扩大,导致扩大生产的需求,因此俘虏由从前单纯的奴隶而转变为生产者。
接下去,奴隶生产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于是扩大奴隶生产成为必要,结果确立了以奴隶生产为主与奴隶领有制。
陈邦国认为,殷周战事频仍,战争所获的俘虏正是用之于生产,但不能确定那时奴隶生产为主与奴隶领有制之存在,因为除了奴隶,还有自由民与农奴。
但在西周末年,劳动者却主要是农奴。
[2]至于封建社会崩溃的原因,他认为一是由于诸侯之间不断的战争,二是由于货币经济的发展。
他说,西周末年就开始了商品生产的形式,于是封建社会开始崩溃。
东周时期已经发展到城市手工制度的时代,末期则出现商业资本向土地上发展的现象。
城市手工业制度的特点为:“生产的性质是商品的,在家庭需要的生产上仍保持有自然经济的形式;在城市中有了手工业的作坊,分工相当的发展。
”从政治上看,诸侯在崩溃。
在土地关系上,土地集中,农民破产,客观上发生了国家统一的要求。
商业资本发展的最高标志,便是秦始皇的统一,所以“秦的统一,是商业资本的统一,秦始皇已经不代表封建,而是代表商业资本的政权形式。
”所以,“郭沫若以为秦的统一是封建社会的完成,这是绝大的错误。
”[3]至于秦统一至清鸦片战争前的历史时期,陈邦国不同意将其标志为“前资本主义时代”。
第一,前资本主义即商业资本,不能成为一个截然的阶段。
商业资本并不能改变生产方法。
第二,如果标志为“前资本主义生产方法时代”,则“我们在中国实际的历史发展上,只能大体地叙述一下商业资本发展时期中一般的社会形态。
这样,我们就没有机会可以提出中国历史的特点,如历史发展之长期的停滞,历史循环,封建社会之两条根本不同的发展道路。
”就是说,“前资本主义时代”过于笼统,掩盖了中国历史的具体特点。
所以他又说:“我们以为将这时期题为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较为恰当。
”[4]王瑛是奴隶社会的否定论者,这是他与托派分子王宜昌的不同之处,但他与王一样,主张从生产力特别是生产工具的角度去考察历史。
他说:“历史阶段的划分标准,应求之于生产工具及由生产工具决定的生产方式。
”同时,他也与王宜昌一样,将农奴生产和庄园经济视为封建社会的“特质”。
但他又比王宜昌绝对化,认为这两项是“封建社会的唯一特质”。
他说,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工具是溶解铁质造成的手用犁头、耕牛、手椎、磨子等等,社会结构是“农奴公社经济、交换发生,少数奴隶及大量农奴的存在、手工业的发展、借贷和抵押的产生、封土经济、武士、基尔特的存在、货币发生、种族国家及贡税的存在、政权割裂等等。
”[5]他说,学术界的一般意见认为周是中国的封建时代,商业资本、前资本主义、专制主义等皆不能自成一个独立的历史阶段,自周至鸦片战争的前夜为封建的崩溃时期。
[6]他本人也倾向于这种意见。
王瑛认为社会发展的一般模式是原始共产社会(包括氏族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
原始共产社会分为前期和后期。
资本主义社会可分为商业资本主义(即封建社会之后期)、工业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
[7]刘兴唐认为,西周确立起封建社会[8],其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出两个阶段,即初期封建社会(地方分权),自周初至周末;后期封建社会(中央集权),自秦至鸦片战争。
后者又分为三个阶段:秦至东汉,魏晋南北朝,隋统一至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后是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半殖民地[9]。
他说:“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是超经济的剥削,同时有无报酬的强制的徭役制度。
封建关系是一种隶属关系,是超经济的强制剥削。
农奴的劳动,有一部分是自由的,在法律上是把他们固缚于土地之上,其中大半是领有自己的牲畜和工具,他们除交给地主田租之外,还有许多无报偿的徭役制度。
在这种社会内,农奴或再分得自己的耕地,或者只交地租,而没有自己的土地,这个都没有妨碍封建社会的本身。
其次,农奴因为有一部分劳动力是属于自己,所以这时有农奴家庭副业之存在。
”[10]刘兴唐还特别强调奴隶与农奴的相同面,认为广大的种族奴隶和封建的农奴制,根本上就没有什么不同;种族奴隶,就是中世纪农奴的先驱者。
[11]陈啸江的西周封建说颇独特。
他认为,封建制度的建立,不一定是在农奴生产占绝对优势的区域里,封建社会有许多不同形式。
中国封建制度建立于西周,基础是种族奴隶劳动。
郭沫若不了解封建制度可在奴隶劳动之上建立,所以不敢说西周是封建社会。
“我认为西周的封建制度,大体是建立于奴隶劳动之上,不消说其中一部分是早转化为农奴了。
”封建制度成立过程有两个必备的要素:强制劳动的经济基础、甲民族对乙民族之侵入。
“封建制度者,乃在强制劳动的经济基础是发展到氏族高期的胜利民族对于被征服的土地和人口所施行之一种统治形式也。
封建制度亦可认作强制劳动之典型化组织化。
”[12]“奴隶与农奴就是被强制劳动者,没有质的区别,而是本质相同。
”“封建农奴社会应分开两面来看,就农奴制本身说,它是由奴隶制逐渐变化来的,它与奴隶制度只是同一生产力基础之上的两种略异的体系。
就封建制度本身说,它一样是尚在强制劳动阶级的社会里,外族侵入的结果,它与其他民族的封建制度,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封建制度不一定在农奴基础之上发生,而在强制劳动之基础上都可发生。
经济史发展的铁则是:原始共同劳动到强制劳动(包括奴隶和农奴劳动),再到自由劳动,再到社会主义的共同劳动。
典型的强制劳动的社会崩溃之后(即封建社会崩溃之后),中西各走不同的路。
”[13]许宏杰也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始于周,是在氏族没落之后,跨越了奴隶制。
他强调,殷是氏族社会没落至封建社会的转形期,周是开始。
理由是:周已经发现铁且予以应用,农业大盛,而形成农业生产的地域经济自足。
夏殷没有井田,而周存在井田。
孟子去古未远,对井田的叙述不会毫无根据,而秦时商鞅废井田,是学者公认的事实。
封建社会的下限在周末。
由春秋战国至秦再至清末,是变形的封建社会。
[14]北京大学高耘晖认为,井田制只是一种社会理想,周不会存在,但周的土地制度是封建经济,土地私有已经完成。
农奴制度在西周初年完成,到春秋时代,土地从小地主到大地主的兼并很盛行,于是土地集中,而大地主愈富,农民愈贫苦,多流为盗贼。
春秋以后,地主更进而为高利贷资本家,剥削农人更甚。
而商业资本也开始抬头,渐渐破坏了农奴制度。
[15]高氏的某些见解曾得到吕振羽赞许,但吕不同意他否定井田制。
[16]王毓铨考察了北宋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提出:“铁的使用使人类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转变成了另一种新的形态,从此原始社会结束,封建社会出现。
然而,又因为铁器使用的普遍和精细,社会生产力得以急速发展,使这新社会形态-封建制度-的存在反而不可能了。
铁的使用创造了它,但也因铁的使用而破坏了它。
”他也主张封建社会建立在西周初年。
“从这时到周平王东迁,其间三百多年,因为铁在农业上普遍的应用,铁的农业工具的精巧化,使农业生产力达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灌溉的发明。
水利灌溉是东方国家所特有的,同时它也产生了东方国家所特有农业生产力。
农业生产力迅速的增大,不可免的和旧存的社会生产关系-贵族对农奴的剥削关系-发生了冲突,后者再不能容纳前者的发展,它变成新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物了;它自己毁坏了它的存在的根据,因而它就要崩溃了。
在东方各国家里,加速了旧封建社会的破坏和新社会制度的产生的,是国家公共事业-水利灌溉、河渠的修治等-的建设和管理。
这种公共事业的发展,改变了农业的生产形态,而且成东方国家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
这一农业社会的变化,公共水利的建设,惨酷的破坏了旧日的封建社会的构造,使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官僚政治机构很快降生了。
”春秋之后,封建时代结束,进入“由于商业资本主义所构成的专制主义社会”。
[17]王亚南的名文《封建制度论》反映了他早年的思考状况,也折射出当时史学界的一般研究状态。
所以,尽管他很快就放弃了文章的观点,但依然有介绍的必要。
该文共分八个小标题:引论、封建制度之理论与实际、欧洲封建制度之发生及其崩溃、日本封建制度之始末、中国封建制度之分解、中国封建制度与日本欧洲封建制度之比较、妨碍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达之原因、论证今日中国尚为封建社会之无根据,足见其所涉内容之广泛。
作者自称意在“泛论封建制度的性质”,核心在于批驳中国尚为封建社会的观点。
王亚南首先讨论了“封建”概念的涵义,依据《大英百科全书》归纳出封建概念的五大特征:一、封建制度主要以封土为基础;二、受封者对于其主人保有一种从属关系,且负有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如为主人谋利益、为主人守秘密、为主人防卫堡垒等;三、领受封土时须经过一种称臣受职的仪式。
这种仪式,乃受封者对于其主人之服从关系的开始,同时也正是对于其领有关系的开始;四、受封者得以封土为财产,永远传授于其子孙;五、封建制度最注重等级:首长之下有附庸,附庸之下又有从者;从者对于附庸的从属关系,一如附庸对于其首长的从属关系,其发展形式,如同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