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荀子的社会分层思想及其特点

合集下载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特点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特点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特点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思想家,他的主要思想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荀子提出了“性恶论”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本恶,人的本性都倾向于追求自身的欲望和利益,而不愿意追求道义和公平。

他认为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建立是为了制约人性的恶,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了对立,成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分歧点。

其次,荀子强调天命和动静观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的命运是由天命决定的,个体的努力和奋斗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命运的走向。

他同时提出了“寓言教化”的观点,认为通过讲述寓言和故事来启迪人们的智慧和道德观念,通过观察天象和变化来预测命运和社会变革。

荀子的这些观点体现了他对命运与人道关系的思考,以及对宇宙和社会运行规律的关注。

再次,荀子注重礼仪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通过学习礼仪和遵守道德规范来约束自身的欲望和行为,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进步。

他提出了仁义、礼法、王道等概念,认为这些是建立和维持社会正义和道德秩序的基础。

荀子对礼乐的重视和儒家伦理观念的发展,为后世的儒家思想和社会伦理观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最后,荀子强调人类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追求。

他认为人类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为社会作出贡献,还包括个体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他主张通过学习和修炼,追求人的内在素质和道德境界的提升,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精神追求。

荀子的这种关注个人追求和发展的思想,为后世的人文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综上所述,荀子的主要思想特点可以归纳为性恶论,注重天命和动静观,强调礼仪和道德规范,以及关注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追求。

这些思想不仅为儒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贡献,也对后世的哲学思考和社会伦理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荀子的社会分层思想及其特点

论荀子的社会分层思想及其特点
维普资讯
青 海师专 学 报 { 会科 学 ) 社
J R A NG t IJ NI T A H R C L E E OU N L OFQI I U OR E C E S’ O L G A
{oil c neE io 】 S c i c dt n aSe i
其功 用在 于 “ ”将 天 与 人 分 开 , “ ” “ ” 分 , 将 性 与 伪 分 开 , 不 同 的职业 分开 , 将 只有 这样 , 能 防止 人 与人 才 为利 而残 因此 , 子认 为 , 人 的本性 上 来 说 , 苟 从 社 会必须 分 为不 同层 次 , 是 社 会 存 在 和 发展 的必 要 这 条件 。从 而 , 子在 人 性 假 设 的 基 础 上证 明 了社 会 苟 分层对 人 类社会 秩序稳 定 的必 要性
准形 成 的 , 亲友成 “ ” 于 其 间 的 亲情 、 群 在 友情 ; 臣 君 成 “ ” 于其问 的礼数 、 群 在 尊卑 。所 以 , 苟子认 为“ ” 群
式体现 了出来 。后 来这 一思 想 经 孔 子 、 子等 人 的 孟
丰富, J 到 , 战国末期 , 苟子在他们 的基础上将其理论 化、 化, 系统 对其 进 行 了精 辟 的阐 述 , 才使 其 从 理 想
20 02年第 1 期
论苟子的社会分层 思想及其特点
马 志 刚
( 北京师 范大 学 哲学 系 . 北京 107 ) 085 摘 分析。 关键词 : 苟子 ; 社会分层 ; 札制 中图分类号 :22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7 17 20 ) 1 OO 3 B2 A 1 —0 1(0 20 一O2 一0 0 要: 苟子理论 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分层思想 。人性论和社会 起源论是 其理论 基础 等级 丹层和职业 分层是 其理论 核

荀子的社会思想

荀子的社会思想

荀子的社会思想
荀子 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 国末期赵国人,约生于公元前 313年以后,卒于前219年以前。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他是孔孟之后的又一位著名儒学 思想家。他的社会思想反映在 《荀子》一书中。
一、社会运行思想



(一)人性恶论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 谓之性”,可以看出,荀子所说的性是人们与生俱来的 生物性。“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把人生来就有的求食、自卫、性欲等本能称为 “性”,如果放纵这些性无节制地发展,必然导致社会 的纷争和混乱,这些本能就成了恶,就是“性恶”。 人的性恶是普遍的,没有高下贵贱之分。“君子之与 小人,其性一也”。 孔、孟、荀人性论之区别: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性善论(社会性) 荀子:性恶论(自然生理本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注重人 主张隆礼重法,但是认为人不是法的工具。人是法、礼的主体, “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 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要整合社会,首先要选那些善于“调一天下,制强暴”的“大儒” 作为社会的管理者。 (二)“王道”国家 荀子认为霸道是实现王道的可行的阶段性选择。“义立而王,信立而 霸,权谋立而亡”。但是在霸道立国后,必须实行王道,要求如下: 1.加强内政建设,让百姓服从。“修仁义,伉隆高,正法则,选贤良, 养百姓”。 2.加强军队建设,为王道服务。“仁义之兵”来“禁暴除害”。 3.加强经济建设,从而国富民殷。 4.爱民养民。 荀子认识到,民心向背是实现王道的关键。“君者,舟也;庶人 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的这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学说,对后世历代圣帝、贤相都影响极大。

荀子的观点

荀子的观点

荀子的观点荀子的观点如下: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

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

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

一、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

即礼义等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后天的人为的努力得来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恶》篇中,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所说的“性”是指与生俱来、自然而成的“自然之性”或生理本能。

“伪”不是“真伪”、“虚伪”的“伪”,而是“人为”之义。

荀子一针见血地指出:饥欲饱、寒欲暖、耳好声、目好色等都是人生儿具有的天然之性,但是如果不对这种天然之性加以人为的节制和引导,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发生争夺、暴乱和相互残害。

所以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要想达到儒家追求的至善,就要人为地用礼义法度来制约人之恶性。

二、荀子的天人论,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主张“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并没有迷信或畏惧于“天”,而是把“天”看作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运行的自然。

荀子认为,人世间的吉凶祸福是由人自己的掌握和调控而产生的,而不是由“天”来左右和预兆的。

正所谓“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天有天道,人有人道。

人要做的就是要明天人之分,应天以治。

三、荀子的社会道德观,隆礼重法、人而能群、分等级而治是荀子的又一重要思想主张。

其中,“隆礼”最为突出。

荀子是主张隆礼的,而且主张国家应分等级而治,尊君重法。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需要用礼义法度来加以制约,这在《荀子》的《礼论》、《王制》、《强国》、《天论》、《非相》、《君道》等篇中皆有论述。

荀子社会治理思想

荀子社会治理思想


他主张“尚贤使能”的思想有两个要点:一是任人唯 贤。选拔人才,举荐贤者要“不恤亲疏,不恤贵贱, 唯诚能之求”(《荀子· 王霸》);“虽王公上大夫之子 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 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大 夫”(《荀子· 王制》)。这就是说,不论亲疏,不论贵 贱,不论门弟,只要是贤者、能者都应该提拔使用, 人尽其才,“由天子至于庶人也,莫不骋其能,得其 志,安乐其事”(《荀子· 君道》)。要做到“无德不贵, 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幸位,民无幸 生”(《荀子· 王制》)。因为,“隆礼重法则国有常, 尚贤使能则民知方”(《荀子· 君道》)。
4、“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 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 富国》) 即礼是规定人们等级差别的一种社会秩 序,“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 天下之通义也”(《荀子· 仲尼》)。因此 治世社会应该有“等”、有“差”,礼 则是规定这些“等”、“差”的依据。
三、尚贤使能

荀子认为要达到治世,仅“隆礼重法"、“明分使群"还不够、 “礼”、“法”、“分”只是一种社会规范体系、一种社会制度, 最终还得由人去贯彻、去执行,所以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应该 “尚贤使能”,做到“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 君 道》)。在他看来,“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 古有今,未尝闻也”(《荀子’王制》)。因为,“法者,治之端 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 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荀 子· 君道》)。他认为天地是万物生存的根本,礼义是治世的根本, 君子是礼义的根本,而君子的责任则在于实行礼义,贯彻礼义, 不断地积累礼义,使之达到尽善尽莱的程度。即他所说的,“天 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为 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荀子· 王制》)。

浅析荀子的社会规范思想

浅析荀子的社会规范思想
大 。可以大胆引入市场机制 ,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路子 ,采取市 供 了有利条件 。横向的社 区文 化联盟为街 道和社居委可 以通 场运作的方式 ,积极发扬共创共建模式。同时社区内的学校 、企 过参 股 、联营 、合作等方式 与其他私营文化 企业 、学校及 辖 业等相关单位往往文化资源相当丰富 。社区可以与它们相互协 区单 位组建覆 盖面广的社 区文化联盟 ,利 用广泛的 网络 、规 作,充分利用它们的资源更好的为社区服务,社区群众文化素质 模效 应来构建社 区文化宣传优 势。纵 向的社 区文化联 盟为向 的提高也能促进相关单位的发展 ,是共赢关系。社 区有义务向他 社 区的两端延 伸 ,一种是 以合资 、联营 的方式建立 紧密型的 们大力宣传 ,使他们认识到它们的社会责任和社区文化建设的重 契 约社区文化 联盟 ,另一种 是以业务合 作的方式建立松散 型 要性 。3 、社 区文化人才资源共享。根据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 , 的社区文化联 盟 ,可有效 整合社区文化 的各个要素和相 关单 社区文化在内容上应满足社 区成 员的不同层次需求,既要发展通 位 ,实现合作各方的互赢 。 俗文化,也要发展高雅文化 ,并形式具有多样化 ;在开展社区文 综合上述,社区文化建设不单是政府的责任 ,应 由以社区为 化休闲活动中,要把群众 自发、分散的活动组织起来 ,逐步建立 主体 ,联合社区内相关单位和团体形成的社 区文化建设联盟共同 和规范各种群众 性的文化社团,纳入统一管理,这都需要大量的 承担 。只有他们形成的联合体 ,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 ,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
[ 王青山 . 1 】 社区建设与发展读本【 . M】 北京 : 中共 中央党校出版社 ,0 l 2o 【 江泽民 . “ 2 】 论 三个代表”口 北京 : 棚. 中央文献 出版社 ,o l 2 0 [ 杨光华 . 3 】 社区文化建设新论【 . M】 北京 : 中央文献 出版社 ,0 7 2 0

荀子思想的社会学阐释

荀子思想的社会学阐释

荀子思想的社会学阐释郭晓东一、“化性起伪”与人的社会化二、“明分使群”的社会组织理论三、“隆礼重法”的社会控制思想注释在先秦社会思想史上,荀子是最为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孔子所创的儒家社会思想,在荀子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与发挥,并形成了一套颇为完整的思想体系。

如果以现代社会学来衡量的话,荀子的许多论述都有契合之处,荀学实可称之为儒家的社会学。

[1]一、“化性起伪”与人的社会化与孟子一样,人性理论是荀子全部社会思想的基础。

但对于孟子人性善的主张,荀子则根本上予以反对,认为人性本恶,仁义礼智等善的品德是后天人为造成的。

荀子所谓的“性”,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2] 它没有经过任何人为的加工与社会的改造,所以荀子又称性是“本始材朴”。

(《礼论》)就此而言,人性应不具有道德伦理的价值,性也就无所谓善与恶,这种观点与告子“无善无恶”说似没有太大的差别。

那么,荀子称“人性恶”的根据又何在呢?在他看来,善恶的分判并不能从自然的角度来观察,而应从社会组织的观点来看待,只有相对于社会组织而言才有善恶的对立。

具体地说,荀子认为,凡是能促成社会组织、维持社会秩序者为善,破坏社会组织与秩序者为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

是善恶之分也已”。

(《性恶》)对于荀子来说,“性”作为一种人的生物属性,它体现为人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趋利避害等方面。

这种人的本能行为本身无所谓善恶,但根据上述的衡量标准,如果放纵人们任其本性无节制地自由发展,则必然要导致社会的纷争与混乱,从而就要导向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於争夺,合於犯分乱理,而归於暴”。

(《性恶》)这也就是说,如果顺任人的自然本性,必然会导致争夺悖乱不已,从而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

论荀子的社会化思想

论荀子的社会化思想

论荀子的社会化思想一、引言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

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分的本质属性,人性应该是一个有着具体内容的客观实在。

在我国,人性的考察始于西周时期。

,《诗经》和《尚书》对此也做了记载。

人性问题吸引了众多古代思想家的关注,战国时期,这个问题唱了讨论的热点,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趋恶,在明确这种前提下,才能设计出相应的社会整合方案。

荀子从性恶的假定出发,其目的在于改造那些破坏社会规范,有碍于社会秩序建立和正常运行的行为,是社会生活秩序处于和谐的运行状态中,因此可以说人性论是人们设计社会整合方案,调试社会生活秩序的理论前提。

荀子的社会化思想即是——“礼”和“伪”。

荀子认为,人性是人的本能欲望,不是后天习得之善性,而是天成之本性,“凡性者,天之就也。

不可学,不可事”,比如,好利、疾恶、耳目之欲、好声色等。

人性通过两个层面显示出来——生理层面和心理层面,后者表现为对荣辱利害的计较。

人性是趋恶,那人究竟怎样才能做到社会化呢?怎样成为一个“完全人”呢?怎样从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呢?人类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蕴含着深刻的矛盾。

一方面,生命以个体为存在单位,以自身的发展为终极目的;另一方面,生命却不能以个体的方式而必须以群居的方式通过群居的生活完成生命的流程。

荀子意识到这个矛盾并试图解决。

那么如何维持“群”呢?单凭人生来就有的东西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荀子认为,人的情欲是产生不道德行为的根源。

“人之性恶,明矣。

”但是同时,荀子认为,人性是可以改造的,优良的环境和专心致志的修养、教化,可以是行为成为习惯,经过日积月累,可以改变人的性情和志向。

荀子主张“以礼来节制人的欲望。

”荀子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从社会群体的角度看,在社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必须对人的欲望加以节制。

荀子认为要通过对人的礼义规范来控制和调节情欲,使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在满足人的自然欲望的同时,又不至于因为争夺而导致财富的匮乏和社会的混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12月第18卷 第4期东 疆 学 刊Dongjiang Jou rnal D ec .,2001V o l .18N o.4 收稿日期:2001-09-10 作者简介:马志刚(1976—),男,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研究生。

研究方向:社会学和经济哲学。

论荀子的社会分层思想及其特点马志刚(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5) 摘 要:荀子理论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分层思想。

人性论和社会起源论是其理论基础,等级分层和职业分层是其理论核心,礼制是其实现社会分层和建立王道政治秩序的手段。

研究荀子的这一思想,将有助于对当前社会不平等现象作出正确的分析。

关键词:荀子;社会分层;礼制中图分类号:B 2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007(2001)0420013203 荀子在继承和批判先秦社会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化的、符合时代发展的社会理论,社会分层思想是其精华。

他以人性论和社会起源论为其理论基础,以礼制为手段,详细阐述了等级分层和职业分层思想,为维护封建秩序和实现社会稳定作了理论辩护,为后世治理社会和研究相关理论提供了借鉴。

一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起,就有了社会分层的思想。

如《易》对天地、阴阳的划分,其实质就是对社会层次的划分的神化。

后来这一思想经孔子、孟子等人的丰富,到了战国末期,荀子又将其理论化、系统化,对其进行了精辟的阐述。

(一)社会分层思想的理论基础:人性论和社会起源论。

荀子是“性恶论”者,认为如果按照人的本性发展,就必然会导致混乱现象发生。

要想防止这种悖乱,就需制礼义。

“礼”是别异的,其功用在于“分”,将天与人分开,将“性”与“伪”分开,将不同的职业分开。

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人们为利相残。

因此,荀子认为,从人的本性来说,社会必须分为不同层次,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从而,荀子在人性假设的基础上证明了社会分层对人类社会秩序稳定的必要性。

在关注人的生物性的同时,荀子也不否认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具有社会性。

他说:“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荀子・王制》,下引《荀子》只注篇名)“群”是人的一个重要特征。

但这种“群”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根据一定原则、标准形成的。

亲友成“群”在于其间的亲情、友情;君臣成“群”在于其间的礼数、尊卑。

所以,荀子认为“群”必须以“分”、“辩”为前提。

“分”、“辩”是人之本性,使人能区别于其他动物,最为天下贵,是“群”的原则,是“天下之本利也”(富国)。

“辩就是人与人之间有上下、贵贱、长幼、亲疏之别。

分就是社会分工,即所谓父子之亲,男女之别,就是社会组织。

”[1](P 165)人类为了生存,就要战胜自然,就必须“明分使群”,形成社会组织;同时,为了解决源于人性的争端,就要有根据一定原则形成的政治组织来制定惩罚制度。

显然,无论是从先天的人性还是从社会起源讲,都需要对社会分层。

荀子的人性论和社会起源论为其社会分层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社会分层思想的内容。

荀子在其人性论和社会起源论的基础上认为社会不可以没有一定的层次差等:“势齐则不一,众齐则不使。

”(王制)如果人们的权势地位相等,职业的好恶相同,那么由于财物不能同时满足人们的需要,31就一定会发生争夺,社会就要混乱。

因此,要实现安定统一,必须分层、分等,“维齐非齐”(王制)。

荀子的社会分层思想主要体现在:第一,等级分层。

荀子和孔、孟一样,极其重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王制)的等级制。

在荀子看来,分等级是“明分”的核心,没有了贫富贵贱的差等,社会就要乱,等级分层乃“天下之通义”(仲尼)。

这种等级分层不仅体现在礼节仪式上,而且体现在财富分配上。

因此,荀子一方面主张不同等级的人享有不同等级的礼,另一方面要求根据不同等级,即所谓不同的礼,分配财富,甚至在政治待遇上都要分等视之,“由士以上必以礼节之,众庶百姓必以法数制之”(富国),各等级层次均不可超过各自的权限、礼数。

基于此,荀子反对墨翟等无视差等的作法,甚至对主张等级分别的思孟学派也持异议,认为其不顾类的不同、等级的不同而编造为五行是不对的①。

因此,荀子一直将“王者之制”等同于后人所说的“封建等级制度”,并按不同等级权限对其作了明确划分,无论是械用、丧祭、人徒、衣服、宫室都须按等级规定,各得其宜。

正是从这一点而言,郭沫若认为荀子“开始此后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所谓纲常名教”[2] (P234)。

第二,职业分层。

荀子还重视农工士商的社会分职、分工。

战国时期,由于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化加剧,各行各业的人都要求根据自己的特长积习,从事专一职业。

荀子适应这一潮流,认为一个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儒效),而人不能兼通多种技能、职务。

因此荀子希望“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荣辱),要“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共己而已矣”(王霸)。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荀子讲的“职业分层”是以“等级分层”为前提的,用力的“小人”应受到有德的“君子”的役使,即所谓“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力者德之役也”(富国)。

至于社会分层的途径,荀子认为是要遵循礼治思想。

“礼”在荀子的社会理论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他在《礼论》中开明宗义地指出了“礼”的源起和功用:度量分界。

他说人生来就有欲望,欲望不能满足,就有所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标准、限度,就会发生争夺,因此,要制“礼”以别异,别异“不可少顷舍礼义”(王制)。

这种别“异”,主要体现在等级人伦上。

“贵贱有礼,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礼论)。

荀子反对不循礼的行为,认为“人无礼则乱”(性恶)。

他在《礼论》中分别对不同差等的人的礼作了详细的描述。

“礼”在荀子那里还是不同差等的人进行财富分配的尺度,“礼者,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礼论),分配是有差等的分配,这种差等是以礼为“度量分界”的,不同层次的人享受不同的待遇。

由此,荀子将礼的功能视作“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大略)。

荀子的“礼”与孔、孟的“礼”并不一样。

从孔子、孟子到荀子,他们之间的思想发展“是由单一逐渐过渡到融合的”[3]。

这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荀子的“礼”含有了法的内容,是立法的总纲,“礼义生而制法度”(非相),“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劝学)。

从这个意义上讲,“礼”本身就是一种法权,是对社会分层的一种保障。

作为社会分层的途径,这是“礼”的表象,保障差等和等级秩序才是其实质功用。

真正对社会层次起“度量”作用的是那些标志着不同等级层次的地位、身份。

二荀子的社会分层思想始终贯穿着他的整个学说体系。

从人性论、社会起源论到他的王制、礼制思想无不与其社会分层思想相联系。

荀子的社会分层思想与孔、孟等人有原则上的不同,具有自己的特色:(一)荀子的社会分层思想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

这个时期是封建统一国家即将建立的前夕。

各国经过连年的争战和改革,已基本建立起了封建制度。

但阶级斗争仍十分激烈,在思想上主要体现在41①《孟子・尽心上》说过:“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君主也,知之于贤者也……”,荀子认为孟子将“仁义”视为“五行”,混淆了君臣等之间的差等。

奴隶主意识形态和封建地主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

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社会分层,旨在维护和发展新的封建制度,建立富强的封建统一国家。

孔子虽也极力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差等秩序,但他的这一思想是针对“无知”、“虚位”、“僭越”(《论语・八佾》)等情况提出的,目的在于“复礼”,即恢复旧有的奴隶制等级秩序,这恰恰与荀子的意图相悖。

同样,继承孔子这方面衣钵的孟子所致力追求的等级秩序也是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的。

(二)荀子的社会分层思想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荀子是主张功利的,他认为“人生而有欲”(礼论),即使天子也不例外。

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欲望得到相对满足。

所以荀子主张制礼以分层,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礼论),协调人们对欲望的追求。

同时,进行职业分工,以“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荣辱),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才能,以促进生产的发展。

而孔子和孟子对功利是避讳的,孟子的“何必曰利”将其对功利的态度表现得再清晰不过了。

也正是由此,孔子在财富分配上,不敢将分层主张到底,而要“均无贫”,以维护已经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三)关注职业分层,是荀子社会分层思想的一大特色。

尽管孟子等也主张职业上有“劳心”和“劳力”之分,但在从理论上将职业按“农工士商”划分并认识到各自社会功用方面,荀子要远远超过孟子等人。

荀子看到了各行各业的现实功用,重农而不否定商。

这种主张客观上有利于经济发展,是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

另外,荀子将社会分层和“裕民”、“富民”联系起来,认为社会分层有助于人们需要的满足,这是一个特别有价值的思想。

不可否认,作为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荀子的社会分层思想必不可免地带有剥削劳动人民的色彩。

他也像孟子一样,主张“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力者,德之役也”(富国),甚至认为君王“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重财而物之”都不算什么“淫泰”(富国),而是治理国家的需要。

可见其社会分层思想中深深地印有地主阶级的烙印。

但瑕不掩瑜,从总的方面来看,荀子的这一思想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荀子的这一思想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分层的研究本身是一种对不平等社会现象的研究。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社会分化加剧,社会层次增多,分配多层次化加强,贫富差距加大,怎样来对待和解释这一现象,维持社会的安定,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分层思想,尤其是荀子的这方面思想对于我们对这方面问题的解决必将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1]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郭沫若.十批判书[M].科学出版社,1996.[3]蔡贵德.孔、孟、荀:早期儒家三大师思想之演变[J].暨南学报,1999,21(4):84.[责任编辑 文三多]On Xunz i’s Idea s on Soc i a l Stra tif ica tion and The ir Fea turesM a Zh igangAbstract:Xunzi’s ideas on social stratificati on are con tained in h is theo ries,w ho se theo retical basis is theo ry of hum an natu re and theo ry of social o rigin and w ho se theo retical co re is social stratificati on and social divisi on of labou r.A nd no rm s of etiquette is the m ean s of social stratificati on and setting up a k ingly po litical o rder.T he study of Xunzi’s ideas is still help fu l to ou r in telligen t analyses of the p resen t social un ju stness.Key words:Xunzi,social stratificati on,no rm s of etiquette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