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荀子《乐论》传统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荀子天论》乐教以成人思想

《荀子天论》乐教以成人思想

读书心得——《荀子天论》乐教以成人思想音乐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

周公“制礼作乐”,由此奠定了宗周礼乐文明的基础,成为儒家思想的源头。

《礼记·乐记》记载:“天下大鼎,然后正溜驴,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

”在周代以乐德、乐语、乐舞教授国家儿童,在其中“乐德”尤为重要。

所谓“乐德”即“中、和、袛、庸、孝、友”,通过乐舞的一些审美属性来体现宗法等级道德观念,从小培养贵族子弟相敬、相和、相友的道德品德,以期造就“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和谐秩序,收到“广博易良”的社会效果。

但春秋战国时代,国家征战,社会变革剧烈,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收到动摇,因而其秉承的思想制度也开始瓦解,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力推先王乐教,将之视为成就人格的必经途径。

提出“兴于诗,礼于礼,成于乐”。

君子修行以学诗为始,成人以乐。

荀子继承孔子思想认为乐能感发人的心灵,使人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实行人道,可将乐中所蕴含的道德精神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人性。

本文试就荀子的乐教思想以及其对人格的塑造,使人达到从善如流的成人境界作论述,以期对现代社会的德育有所帮助。

1 荀子乐教的理论基础“乐教”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广博易良,《乐》教也。

”孔颖达对此解释为:“乐以和通为体,无所不用,是广博简易良善,使人从化,是易良。

”由此可见,所谓“乐教”就是以音乐来进行伦理政治教化。

因而《礼记·乐记》说道:“广乐以成其教。

”而在荀子生活的春秋战国之际,整个思想界存在着一股“非乐”思想,道家、墨家、法家对儒家所推崇的先王乐教持批判甚至否定的态度,使得儒家乐教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为了应对这一“非乐”思潮,荀子在弘扬孔子的礼学之外更提出了乐教,其继承了孔子“礼”“乐”对举思想,认为礼乐两者是相辅相成,无乐何以成礼。

在中国古代,天人关系是一切理论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荀子与孔孟二者不同,他并非将天视为道德意义上的天,而是将天作为客观存在之物,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从荀子《乐论》看音乐美学思想

从荀子《乐论》看音乐美学思想

从荀子《乐论》看音乐美学思想摘要:荀子作为儒学大师,力推人文教化,尤其重音乐教化,试图借助音乐等艺术作品来打造充满人文气息的文化氛围,尊礼崇礼。

同时,他认为人人经过自身的修为都可以成为善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自己的把控。

这些观点对于推行人文教化大有启示:即要重视音乐等艺术作品及良好文化氛围对人的熏陶与“化”的作用。

本文通过《乐论》中的一些观点谈及对音乐美学思想的认识以及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荀子;《乐论》;音乐教化;音乐思想荀子肯定了音乐“人情之所必不免也”的同时,又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音乐的引导教育的作用,就是:移风易俗。

《荀子·乐论》开篇指明:“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

”音乐,在大部分人的眼中具有欢乐、快乐的意思,欢乐、快乐是每个人情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的一个项目。

人们常常比喻荀子为东方的亚里士多德。

与荀子所认识到的音乐的教化作用相同的是,亚里士多德也认为:音乐应当成为一门学科,具有调谐灵魂之作用。

在《尚书·尧典》中详细记录了帝尧命夔典乐教胄子,以养其正直温和、宽容谨慎、刚正不暴虐、简约不傲慢之性,并提出“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乐教思想。

周代设立了大司乐之官教国子,用乐德、乐语、乐舞。

《国语》中记载楚申叔教太子:“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

孔子是仁论乐的基础上倡导达到一种尽善尽美的思想境界,而孟子是以“性本善”的人性论的基础上出发构建了一个“与民同乐”的乐教思想系统。

荀子是在孔子、孟子之后又一位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与前两位大家一样继承了儒家乐教的传统思想。

但由于墨子主张“非乐”,批判和反对那些主张脱离生产而从事艺术活动的统治者、人,认为发展社会生产,必须要禁止音乐“,所以荀子批判这样的思想;最后,其立足于“性恶”的人性根源及“明分使群”的社会现实需要,对“乐”展开了论述,构建其“乐教”思想体系,并认为要从道德和审美两方面建立一个尽善尽美、美善相乐的社会。

浅议荀子《乐论》的美学思想

浅议荀子《乐论》的美学思想

浅议荀子《乐论》的美学思想
荀子的《乐论》是原来传统苦乐论的重要著作,提出了一套美学思想,深受社会和儒家关注。

首先,荀子认为心态决定一切,持乐观信心的态度就是完美的状态。

他认为,乐观的人可以通过接受外部环境和主观意识来认识客观事物,只有拥有和谐美 kou,才能达到真正的文明和进步。

他强调,首先要以谦和、有礼和自我反思的态度看待外界,而不是用不良的行为来表现自己。

此外,他指出,人们应该学会通过审美来探索客观事物,从中领悟其本质,并从客观事物中能够获得美的满足感。

其次,荀子倡导着重审美的“开放的思维模式”,这一思想主张要以积极的心态来去除内心的局限,决定性地改变传统的苦乐论,以实现自然而社会中更高层次的理性和公平。

最后,他主张重新定义和审视“美”的概念,将美视为心灵的诗意自在,而不是性向的对立。

应该从精神性的关系中去获得一种和谐的美感,无论它来自内心还是外部环境,都能使人获得真正的心灵抚慰。

总之,荀子的《乐论》提供了一套深刻认识和审视“美”的概念,乐观的求知观念和开放的思维模式为儒家美学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

荀子的“乐教”思想 ——从荀子对墨子“非乐”思想的批判谈起

荀子的“乐教”思想 ——从荀子对墨子“非乐”思想的批判谈起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9, 8(5), 743-747Published Online May 2019 in Hans. /journal/asshttps:///10.12677/ass.2019.85104Discussion of Xunzi’s Musical EducationThought—Discussion on Xunzi’s Criticism on Mozi’s “Against Music”ThoughtChengzhi Song1, Mudong Wang1, Songge Wang21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Shandong2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Received: Apr. 23rd, 2019; accepted: May 7th, 2019; published: May 14th, 2019AbstractXunzi inherited the main idea of Confucius’ musical education thought, and developed it in terms of the origin of “music”, the combination of “ritual and music” and the influence of “music” on people’s inner feelings. Xunzi’s musical education thought basically represents the mainstream of Confucian music thought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KeywordsXunzi, Mozi, Musical Education荀子的“乐教”思想——从荀子对墨子“非乐”思想的批判谈起宋承志1,王慕东1,王颂歌21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曲阜2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收稿日期:2019年4月23日;录用日期:2019年5月7日;发布日期:2019年5月14日摘要荀子继承了孔子“乐教”思想的主旨,并且在“乐”的起源、“礼乐”结合及“乐”对人内心情感的影响方面,大大演化和发展了孔子“乐教”思想内容。

浅析荀子“乐教”思想的教学意蕴

浅析荀子“乐教”思想的教学意蕴

浅析荀子“乐教”思想的教学意蕴作者:潘泳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12期摘要本文主要基于荀子的“乐教”思想来谈对当前学校教学的意蕴。

从荀子“乐教”的含义得出乐教具有陶冶人性,化性起伪的作用。

从为何要“乐教”的角度,提出了“乐教”具有表达人的共同情感、道德教化、心灵沟通这三个方面的功能。

并且由此提出了在教学中通过配乐导入,创设氛围;由情入境,激发学生情感;以乐立德,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乐教教学策略。

关键词“乐教”思想荀子“乐教” 教学意蕴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荀子是先秦乐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孟子“辟杨墨”的基础上,提出了“墨家蔽于用而不知文”,积极推进孔子的“成于乐”的成人指向。

从荀子的乐教思想中认为人的教育可以从感官到实践,从感性上升至理性,将“审美”和“品德”的培养相互融合,使人的感官、认知和行为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在核心素养的具体实践中,当代教育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化人的教育方式逐步受到各中小学学校和教师的重视,但应试教育背景下,大多数一线教师仍然忽视了“乐教”的作用,荀子的乐教思想对于解决当代教育问题具有启示作用。

本文主要从何谓“乐教”、为何“乐教”、“乐教”思想的教育意蕴做具体阐释。

1何谓“乐教”孔子的“乐”是以“仁”为基础,从个体对理想的追求而展开的“乐”,这种追求是精神上的追求,将社会责任感作为追求的尺度,而并不是对物质上的追求。

孟子的“乐教”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之上,更多倾向于人与社会和谐共处,强调个体严于律己自我反省。

但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自身的反省是远远不足的,还受教育、社会环境和遗传因素多方面的影响。

相较于孔子和孟子的“乐教”思想,荀子的“乐教”观更具有时代特色,更能适应当时社会的和个体的发展。

荀子认为:“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荀子·乐论》)声乐的第一个特点是“人也深”,即能够深入人心。

【课外阅读】《荀子乐论》中的思想及其实践意义

【课外阅读】《荀子乐论》中的思想及其实践意义

【课外阅读】《荀子·乐论》中的思想及其实践意义《荀子》一书共有三十二篇,荀子各方面的思想均体现其中。

荀子对音乐以及对艺术的作用的一系列观点在他的《乐论》、《礼论》、《天论》、《劝学》中均有所体现,不止在当时代有其独到之处,对后世亦有深刻启示意义。

荀子是从“礼”和“人性”相统一的高度来表述艺术的社会功能的,实际上就是把艺术看作是一种使人成为社会人,从性恶成为“善者伪也”的手段。

那么,“乐”的实践和这两点有着怎样密切的联系的呢?首先,对人性的定位可以说是荀子理论的基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性恶》)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善良不过是人为的结果。

而“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礼论》),这表明“性”与“伪”是相辅相成的,人要成为美的、善的,必加以后天努力,要学习、教育,而音乐艺术就是通过其语言、动作和节奏的变化改变恶性,使之成为善良人的重要手段。

换句话说,人生下来只具有生物性而不具有社会性,音乐艺术就是使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其次,荀子的“礼”和“乐”的思想是相辅相成的。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礼论》)人性是有欲望的,且始终存在,但外界满足这些源源不断的欲望的能力是有限的,于是产生了巨大矛盾,人们为使自己享乐的欲望得以满足,就产生了争夺、算计、阴谋,以至于整个社会的动荡和不和谐。

于是塑造人的行为、规范人与人的等级关系的“礼”就应运而生了,由此可见“礼”和“乐”的初衷是一致的,都是维护社会正常运行的制度。

只不过,“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乐合同,礼别异。

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

”(《乐论》)音乐使人们和谐一致,礼使人们区分等级差别,“礼”和“乐”的总体管束着人们的思想,使人在社会中和平共处、各安其位。

可见,“乐”是实现其社会理想的途径。

现今人们不再似往常只为生计奔波,精神生活的体验日渐丰富,音乐、艺术也更广泛地走入人们的生活。

美善相乐——荀子《乐论》思想理路发微

美善相乐——荀子《乐论》思想理路发微

2019年9月Sept. 2019第29卷第3期Vol.29 No.3邯郸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ndan University 美善相乐荀子《乐论》思想理路发微许春华(河北大学哲学系,河北保定071002)摘 要:生命情感乃“乐”之生发根源,这种自然天性情感为“天情”;“乐”有“适情”“安情”之作用。

“道” 乃''乐”教化之道,是一种人伦关系之道、社会理性之道、礼乐调适之道;“雅颂之声”不仅从外在的社会伦理引导、 教化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精神情感,而且深入内心之“情性”,感动人之“善心”;“道”既是一种由外向内的价值导 引,又是一种由内向外的情感体验,这种双重转化的价值效应,凸显了荀子乐论思想的独特性。

“中和”是“乐”的 一种工夫路径,它既有生命根源之地由内向外的情感流动和畅显,亦有''正身”“安国”乃至“宁天下”的工夫效应, 它开拓了 “乐”通向“美”与“善”的路径。

“美善相乐”乃“乐”之理想境界,“乐”之情感是艺术情感与道德情 感的统一,“乐”之理性是审美理性与道德理性的统一,“乐”之规则是审美原则与道德原则的统一。

荀子“美善相 乐”思想是对孔门儒学“尽善尽美”乐论境界的传承与发扬,早期儒学存续的这种开放性、包容性的礼乐精神传统奠 基了中华民族对“乐”之教化功能、善美内涵、最高境界的理想构筑。

在音乐艺术繁荣昌盛、影响力愈加广泛与深入 的时代,申张荀子《乐论》的思想主旨与理想境界,积极倡导“雅乐”"正声”的价值效应,大力消解"邪音”“淫 声”的不良作用,强化其“移风易俗” “管乎人心” “美善相乐”等社会教化功能,这无论是对于个人完美人格的实 现,还是对于和谐社会的建构,均有其现实价值与深远意义。

关键词:乐;天情;人道;中和;善美相乐中图分类号:B22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30(2019)03-0038-06收稿日期:2018-09-10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生命哲学视域下老子德性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研究”(编号:HB18ZX003)的阶段性 成果;河北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资助作者简介:许春华(1963—),男,河北雄县人,河北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 哲学。

“以道制欲,乐而不乱”——试论荀子的音乐教育思想

“以道制欲,乐而不乱”——试论荀子的音乐教育思想

Che a g nY n
( c o lo M u i ,S a d n i e st f Te h oo y,Zio2 5 4 ,Ch n ) S h o f sc h n o g Un v riy o c n lg b 5 0 9 ia
Ab ta t Xu z , t e Con u i n sr c : n i h f c a ma t r o t l e s e f he at W a rn a e rod, a t t nd n t n r r i g St t s pe i n ou s a i g hi ke , m a e tc t i to o t e de l m e fa s he isi u i .“ nz Yue u de gr a on rbu i n t h veop nto e t tc n m sc Xu io l n”e b i shi d — m od e si e a n m u i du a i n. Xun ib le e h t p o e n e s o sc e c to z e i v d t a e pl e d musc H e a fr e h o e m u i l y d i i. fim d t e r l sc p a e n c mm u c tn moto swe la n e i e n ma t e,be au et r s“ a t u r l o nia i g e ins a l s i nl ght ni g hu n na ur c s he ei be u y ofne t a — ia i n r ny i z ton a d ha mo ” n musc H e as b l ve h t O be o e a me n f e lgh e n n o b i. lo e i d t a ,t c m a s o n i t ni g a d t e e pr v n e r m a ln nt v l e e t d f o f li g i o e is,m u i s c mus e i c o da e wih t e r q ie e s o t b n a c r nc t h e u r m nt fmor l y a a i nd t rt .Thi p r b g ns wih e l i g t io o i a e r ie spa e e i t xp orn he ph l s ph c lr ma k of“ Gov r e o s ,musc wil e n d by Ta im i l b i e s e i s e d ofe is rng USpl a ur n t a v l ”。a ur he xp ndst o e ,na ur n u to s o n iS nd f t r e ou he c nt nt t e a d f nc i n fXu z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荀子《乐论》的传统教育思想
对人性的探讨历来就是我国传统哲学与伦理思想的重头戏,荀子则是我国人性论史上性恶论者的代表。

数千年来,由于荀子被视为儒家的“别宗”,因此受到的关注程度远低于孔子和孟子。

而最近几十年里,学术界对于荀子的研究则突然多了起来,关于他的性恶论也有了一些不同角度的阐释,但基本上都没有否认其性恶立场。

荀子在《性恶》等篇中说“人之生,故小人”,强调“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他所说的“人性恶”是否就真的是人们所通常理解的“人性本质为恶”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弄清楚荀子性恶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性本自然。

在先秦儒家思想中,荀子和孟子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根源就在于两者人性观的差异。

不过,对于人性自然的理解,荀子与孟子却基本一致。

孟子主张天生人有“四端”之善,人之善性与生俱来,“如水之就下也”,是自然而然的。

荀子亦认为所谓的人性指的是“生之所以然”,是人生而即有的自然之性,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而且,无论是尧舜还是桀纣,是人皆如此。

明代大儒王守仁的《传习录》(下册)中曾提及:“荀子性恶之说,是从流弊上说来”,而“孟子从源头上说性,要人用功在源头上明彻。

荀子从流弊说性,功夫只在末流救正”。

王守仁在这里认为导致孟、荀二人对人性本质的伦理评价的不同,就在于二者对人性判断起点的把握有巨大差异。

他指出荀子的人性思想是从自然之性的“流弊上说来”,不无道理,荀子对人性“恶”的评价就正是从自然之性与社会生活的交感流变中得来。

那么,这种人性的“自然”性体现在何处呢?笔者以为,它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性与生俱来,与身偕行;其二,非善非恶的伦理本质。

当然,这里的“非善非恶”与告子所述及的性无善恶论有着本质区别。

性无善恶论否定了对人性进行善与恶的伦理价值评价的前提,而人性“非善非恶”的“自然”性则为人性的向善或向恶的转变以及相应的善恶判断提供了可能。

事实上,也只有人性所具备的这种“非善非恶”的“自然”性,才可能为荀子通过礼乐教化以提升个人德性预设下合理的人性基础。

第二,“性伪之分”与“性伪合”。

在孟子看来,“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逸”等各种人类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与“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礼之于宾主”、“知之于贤者”、“圣人之于天道”等道德准则一样,所凸现的都是上天的意旨。

不过,感官欲望和道德追求之间却有着“小体”与“大体”之分,“大体”才能归之为真正本体意义上的“性”,并成为人禽之别。

孟荀在人性自然方面存在着共同的理论基点,对人性内容的探讨也有着相同的范围:饱暖声色之欲和仁义礼智之德。

但选择却截然相反,孟子处“小体”与“大体”(即性)的区别在荀子看来则是“性”与“伪”的不同。

他在《荀子·性恶》篇中指出:“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在荀子那里,“性”乃是人类的自然属性,它“不可学”、“不可事”,是不需要学习而自然就有的东西,同时又有着“好利”“疾恶”极易导致“争夺”与“残贼”的可能;而“辞让”“忠信”等“善”的德行则是对“性”通过学习和践行礼义来进行人为控制与改造的结果,故称作“伪”,即人类的社会属性。

由此可见,荀子人性论中的“性伪之分”实则是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做了一个本与末、源与流的划分。

不过,《礼论》篇同时也指出: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在荀子的人性思想中,“性”与“伪”又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亦即“性伪合”。

也就是说,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于人性之中,彼此互为前提,缺一不可。

第三,性乃是“性”、“情”、“欲”的统一,而纵欲为“恶”。

荀子认为人性自然,生而即有趋暖避寒,求逸恶劳等本然因素,但他所谓人性之“恶”,却是由放纵这一本性不加节制所造成的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以传统道德观念加以判断而得来的,荀子自身并没有对人之恶性如孟子证明人性之善一般进行先验的论
证。

因此,荀子所谓性恶,其实质应当是纵性才谓恶。

而“性者,本始材朴也”,(《荀子·礼论》)性的本身却是自然朴实的。

不然,若以直接“受乎天”的“欲、求”之性本体为伦理评价之“恶”,荀子强调礼义“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岂不是有纵恶之嫌?
我们所常说的荀子论性恶之“性”,实际上只是一个笼统的泛概念,其中包含了性、情、欲三个方面的内容。

在《荀子·正名》中就对“性”作了具体的解释:“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情为性的实质内容,也是表现形式,因此“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好饱暖安逸,恶饥寒劳苦是人的自然本性,生而不得则有喜怒哀乐等相应的情感产生,面对纷繁的客观物质世界,自然就有了欲求。

即使只是守门之徒,“欲”也是不可去除的,因为那是人的本性中的一部分。

但欲望虽不可去除,却可以通过修习礼义使其得到有效的节制。

如果可节而不节,则“残贼”、“争夺”、“污漫”之事起,必会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

由此观之,人的“性”、“情”、“欲”均是本于自然的一个连锁反应,其中,欲有着充分的社会因素,具备了“恶”质(并非一定为“恶”)。

所以,我们可以依此认为,荀子所谓“性恶”之“性”乃是对“性”、“情”、“欲”三者的统称,故前文所述之纵性谓恶更精确些说也即是纵“欲”谓恶。

而“性”、“情”、“欲”三者本身则具有非善非恶的自然性,从上文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事实上其中也是暗蕴着“善”的可能性的。

因此,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只不过在荀子看来,如果“从人之性”,放纵这一自然人性不去管它,只可能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而很难产生善的结果。

他也正是依据这一点,才对人性做出了“人性恶”的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