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荀子的逻辑思想_曹欢荣
荀子传

荀子传生平和著作荀子,名况,赵国人。
时人相尊,称为荀卿。
汉宣帝讳询,汉人避嫌,称为孙卿①。
生卒年不详,重要活动大约在公元前298 年至前238 年②。
荀子是战国晚期的一位儒家大师。
他的一生,跟孔子、孟子都有些相象。
他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曾到赵、齐、楚、秦等国进行政治活动。
他从事著述,也是在政治主张不得实现的晚年。
他游历各国的具体时间,难于确考,只能根据《荀子》、《史记》等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
荀子初到齐国①的时间,应在齐湣王末年,大约是公元前285 年间,据说当时是五十岁,荀子是到齐国稷下来游学。
齐国都城临淄设置的稷下学宫,齐威王时已具规模,有淳于髡、邹忌等名士。
齐宣王喜好、尊宠“文学游说之士”②,前来稷下学宫游学的人,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七十六人,被授予相当于大夫的爵位③。
①《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索隐》。
②据汪中《荀卿子年表》。
①《韩非子·难三》记:“燕子哙贤子之而非孙卿,故身死为僇。
”据此,荀子似在到齐国前曾到过燕国,但确否难定。
②《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③《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④《荀子·强国》篇。
以下,凡引用《荀子》,只出篇名。
荀子初到齐国,正当齐湣王兵强势盛的时候。
他曾经打算说服齐相,治国不能只凭权力地位,而要施行“胜人之道”,争取统一天下。
荀子说:“处胜人之势,行胜人之道、天下莫忿,汤、武是也。
处胜人之势,不似胜人之道,厚于有天下之势,索为匹夫不可得也,桀纣是也。
”他接着说:“然则胡不敺(运用)此胜人之势,赴胜人之道,求仁厚明通之君子而托王焉,与之参国政、正是非?如是,则国孰敢不为义矣?君臣上下,贵贱长少,至于庶人,莫不为义,则天下孰不欲合义矣?贤士愿相国之朝,能士愿相国之官,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齐为归,是一天下也。
”④他又向齐国君臣告诫说:“今巨楚县(悬)吾前,大燕 吾后,劲魏钩吾右”,齐国如果不奋发行“胜人之道”,将有被瓜分的危险。
卷三十二 荀 子

卷三十二荀子荀子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先秦唯物主义集大成者,继孔子、孟子之后的儒学大师。
荀子生当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国前夕。
此时封建制在各诸侯国已经确立,结束分裂,建立集中统一的封建国家的条件已经成熟。
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也提出了对百家学说进行批判综合的任务。
荀子顺应历史潮流,在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哲学、政治、伦理、经济、教育、军事等内容丰富的思想体系。
荀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荀子在战国末期就名声显赫,他的两个学生韩非、李斯对秦国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汉代以后,经学兴起,儒家经典《易》、《诗》、《礼》、《乐》、《春秋》均为荀子所传。
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对汉唐思想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汉桓谭的形神关系理论和王充反对鬼神迷信的思想及其唯物主义自然观,都是对荀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刘禹锡也深受荀子影响。
柳宗元的《天说》、《天对》发挥了荀子“天道自然”、“明天人之分”的思想。
刘禹锡则借用荀子《天论》的题目写了《天论》一文,发展了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著名学说。
荀学历史命运的转折始自中唐时期的韩愈。
韩愈著《原道》为儒家争道统,把荀子排除在儒家道统之外。
在《读荀子》一文中认为“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小疵”,开此后抑苟褒孟之先河。
宋代理学的代表程颢、程颐不遗余力地攻击荀子的性恶论,“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朱熹亦贬斥荀子的性恶论和重法思想,视荀子为“异端”,甚至把秦朝“焚书坑儒”也归罪于荀子。
明代以后对荀子的评价开始发生变化,归有光认为“荀卿独能明仲尼之道,与孟子并驰”,李贽视荀子为“德业名巨”。
至清代考据学兴起,学者抛弃宋儒的观点,开始重视荀子,出现了一批研究与注释《荀子》的著作。
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对荀子的评价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在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机械唯物论的同时,注意吸收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
先秦儒家诸子 “正名”逻辑思想探微

措手 足 。 ”事 实上 ,孔 子 的 “ 名 ”思想包 涵 了两个 方 面 的内容 ,即 “ 正 正形 名 ”的名 实概念 和 “ 名分 ”的 正
发展 。
春秋 末 期 ,周 朝 的礼乐 制 度无 法 传 承 ,处 于名存 实 亡 的状 态 。于 是 ,孔子 提 出 了具有 鲜 明政 治 伦理 色 彩 的 “ 名 ”思 想 。孟 子 在继 承 孔 子 “ 名 ”思想 的前 提下 ,将 孔子 的 “ 正 正 正名 以正 政之 说 ”扩充 为 四项 ,
内涵性的概念逻辑系统 。他们在许多方面提出 了独特的新见解 ,充实和发展了儒家 “ 正名”逻辑理论
学说 。
【 关键词】“ 正名 ”思想 ;论辩 ;逻辑体系 【 中图分类号】 2 B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8 18 (0 2 4 0 1 — 3 10 — 7 X 2 1)0 — 0 6 0
先秦 儒 家诸 子 的 “ 正名 ”逻 辑思 想 是在 对政 治伦 理 问题 的分 析 与辩 驳 中产 生 的对 思 维确 定 性 的考 察结 果 。先秦 诸 子并 未将 “ ”作 为一个 特 定 的对象 来研 究 。在 不 同 的逻 辑 思 维领 域 , “ ”不 仅 蕴含 了不 同 名 名 的涵 义 ,而且 涉及 思维 学 、语言 学 、伦理学 、政治学 等各 学科 的诸 多方 面 。因此 ,先秦 儒 家诸 子 的 “ 正名 ”
伦理观 。其 “ 正形名” ,主要 针对 自然 、社会和一般事物 的客观历史 真实反映 ,对其要进行 “ 立名言 ” 、 “ 同异” “ 别 、 明是非” “ 、 辨真伪”等有关逻辑 内容的 “ 事实判断” ;其 “ 正名分” ,则从主观去考察政治伦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题型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题型北京高考语文试卷题型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6题。
材料一荀子(约前325—前238),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
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后人对荀子争议颇大,有的说他是孔门嫡传,有的说他是儒门异端;有的说他是法家,有的说他是道家……其实,荀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价值,荀子对儒学的贡献,就在于他的“杂”,他的“异”。
人们一般都以为荀子姓荀,名况,字卿。
这种说法其实有误。
先秦两汉的著作都称其姓为“孙”,特别是荀子著作集《荀子》一书,几乎都称其为“孙”。
荀子是赵人,为孙氏,很可能是卫公子惠孙之后,由卫而入赵。
荀子十五岁起到齐国稷下游学,后离齐赴楚,再后又回到齐国。
在齐国,他三次被推为祭酒(才高望重者)。
在范雎任秦相的时候,荀子到秦国拜见秦昭王,看到了秦国“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得出了“治之至”的结论;也作出了“殆无儒”,是“秦之所短”的判断。
由于秦国实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国的思想在那里就行不通了。
后来荀子也曾回到过赵国,几经辗转,最后由于春申君的邀请,荀子留在了楚国,任兰陵县令。
春申君被杀后,荀卿被罢了官,不几年就去世了。
荀子的思想以儒家为中心,并具有兼融百家的色彩。
他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孔子思想的真正继承者。
荀子学问渊博。
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吸收各家所长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自然观方面,他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反对信仰天命鬼神,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良善,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主张礼治法治相结合。
论荀子与儒家礼乐观的情感论转向

论荀子与儒家礼乐观的情感论转向刘延福【摘要】荀子在继承了儒家传统礼乐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历史性地改造,第一次比较深入全面地探讨了礼乐思想的不同内涵与作用,提出并论述了“乐合同,礼别异”的观点.他认为,强制性原则的礼与调和性原则的乐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张力,但两者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礼乐同构、“情通礼乐”,“情”是沟通礼与乐的桥梁,二者通过“情”从其根源上实现了内在张力的平衡.儒家传统的礼乐思想,在荀子的手中实现了情感论的转向.荀子将礼与乐放在同一个视域中进行考察,为制度理性与审美价值的和谐一致找到了合法性依据,对中国传统的诗学与美学理论也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期刊名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4(043)001【总页数】6页(P106-111)【关键词】荀子;礼乐;张力;情感转向【作者】刘延福【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河南焦作454003【正文语种】中文纵观中国儒学史,荀子及其学说所受诟病最多。
自宋以来,学者对荀子之学的解释一直迷失在“以孟解荀”的误区中,“诋其言为异端之说,摈其学于道统之外”①。
作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刺取百家、融会贯通,创立了一套特有的荀学理论,开启了一个新的儒学范式。
就儒学的核心——礼乐文化而言,荀子在继承孔孟等儒家传统礼乐思想的同时,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对礼乐的内涵及其关系做了更深一步的探讨,赋予了它们更加科学的解释。
他改造与重构了传统的礼乐观,在儒学史上首次以“情”为纽带论述了礼与乐之间的内在张力,调和了礼与乐的对立与冲突,进一步完善了以礼乐为核心的儒学规范化的建构。
荀子的思想不仅对传统的礼乐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中国传统的诗学与美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作为强制性原则的礼对礼的起源的认识,一开始具有巫觋色彩和祭祀文化的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认识逐渐被淡化。
儒家认为,礼是伴随着“大同”社会的结束和“小康”社会的到来而出现,礼起于“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的需要,是特有的社会制度下的产物。
荀德麟的荀子礼法思想三议

荀德麟的荀子礼法思想三议2017中国兰陵荀子礼治思想论坛专家教授讲坛系列二十三荀子礼法思想三议淮安市荀德麟荀子,作为战国末期最杰出的集大成的思想家,其思想的形成与其生活的时代密切相关。
战国末期,奴隶制生产关系式微,土地私有制逐步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生产力表现形式。
土地私有制萌芽于公元前598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元前359年秦国商鞅变法,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平赋税。
这不仅为秦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家的发展强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为分封制与井田制敲响了丧钟。
在社会政治生态方面,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都处在激烈的动荡不安之中,诸侯杀伐,王国征战,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从“三家分晋”到田氏代齐,诸侯国之间不断瓜分蚕食,兼并鲸吞。
同时,呈现“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局面。
(《荀子·解蔽》)因此,这种背景下诞生的诸子学说也大都是一种政治学说,不论其主张相去多远,其目的却大体一致:建立一个政治统一、社会安定的国家。
《荀子》三十二篇对以往的学术流派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是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总结。
荀子的政治学说,以孔子的“礼”为主色调,融合法家等诸子之长,批判性地继承与发展了孔子的礼治思想,形成了战国末期最具特色最有影响的礼法思想。
荀子礼法思想的“理论外壳”是孔子的礼治思想;这一思想所植根的理论依据则是他所创立的性恶论;礼法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以儒家的“礼治”、法家的“法治”思想为主体,对诸子政治学说的批判吸收与有机融合。
利用孔子礼治思想作为其礼法思想的“理论外壳”礼治思想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孔子很崇拜周礼,主张“复礼”、“为国以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治秩序。
孔子提出的“复礼”的办法是“正名”,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所谓的“礼”,不仅属于道德层面,更是一种行为准则和制度规范,是具有与法律同等地位,具有国家强制力的社会运行规范。
他主张通过所谓“齐之于礼”,达到社会的安定有序,国家的有效治理,实现“礼治”。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一)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一)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
“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
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
“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关键词:中庸、时中、中正、中和TheInheritLogicalityofConfuciusTheoryof“TheMean”Abstract:Confuciustheoryof“TheMean(Zhongyong)”hasitsInheritLogicality,(Zhongyong,usuallytra nslatedas“TheMean”,meanstoattainduemeasureanddegreeandtoavoidextremes.)theauthor’sview pointcanbesummarizedasthefollowingfourpoints:First,thelogicalstartof“theMean”theoryis“Shangzhong”,(whichmeanstolaygreatstresson“theMean ”always.)Theessenceof“theMean”is“Shizhong”,(meaningtoadheretotheprinciplesof“theMean”allt hetime.Thiscanalsobeexplainedas“toseizetherighttimeandattainduemeasureanddegree”.)“Zhongz heng”isthe“canon”of“theMean”,(whichmeanstofollowtheprinciplesof“theMean”inaccordanceoft hemornsofthesociety.)“Zhonghe”,(meaningtoattainahighlyharmoniousstateistheidealtargetofthet heoryof“theMean”.Thebasicconnotationof“Shangzhong”is“nottooverdoandnottounderdo”or“nomuchandnoless”.“Sh izhong”means“nothingwrongandnothingrightbecauseofthatjudgementtoathingvariesatdifferentti me”.“Zhongzheng”is“proprietyandrighteousness”.“Zhonghe”ahighlyharmoniousstateofthenature.“Shangzhong”isaconceptbelongingtotraditionaltheoryoriginally.Andtheconceptsof“Shizhong”,“Zh ongzheng”and“Zhonghe”weredevelopedfromthe“Shangzhong”byConfucius.Theseconcepts,which arethemajorpartof“theMean”theoryofConfucius,hadgreatlyenrichedandexpandedthetheoryof“S hangzhong”.KeyWords:theMean、Shizhong、“Zhongzheng、Zhonghe“中庸”思想,起源甚古。
“礼义之统”与“全尽之道”

“礼义之统”与“全尽之道”作者:东方朔来源:《人文杂志》2024年第06期关键词礼义之统共理荀子牟宗三一、引言荀子喜言“统”,尤喜言“类”,亦喜“统类”连言,与此相关联的词又有“伦类”“道贯”等。
在《荀子》一书中,言“统”者共15见,又有“本统”2见,“四统”2见;言“类”者则有53见,又言“统类”者凡6见。
与荀子言“礼”或“礼义”概念相比,“类”或“统类”概念出现的次数并不算多。
不过,在荀子的思想中,“统类”这一概念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致于引发众多学者争相探究。
荀子曾云:“推礼义之统,分是非之分,总天下之要,治海内之众,若使一人。
”(《荀子·不荀》)此言“统”也,谓纲纪;“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度也。
类不悖虽久同理。
”(《荀子·非相》)此言“类”也,谓共理;荀子又云:“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荀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僚,张法而度之,则崦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
”(《荀子·儒效》)“故学者以圣王为师,案以圣王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
”(《荀子·解蔽》)此则言“统类”也,意含既有“类”,即有其所以成类之共同条理以统领贯通同类一切事物的作用,是谓“统类”,①而统贯于历代因革损益之典章法度中永远不变的共理,荀子谓“礼义之统”,①故荀子云:“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荀子·劝学》)那些能够“知通统类”的人,被荀子称作“大儒”,即能举统类以应之,能够应变曲当,齐一天下之人。
毋庸讳言,学者对荀子的“统类”概念已有大量研究,包括本文所欲讨论的牟宗三对荀子“统类”概念的看法,学者也多有论及,对此我们无法一一列举。
但检索相关文献,我们又不难发现,这些研究虽然明确指出了牟宗三对荀子“统类”概念的重视,但对其间的理绪似乎仍存待发之覆,例如学者对牟宗三在阐释荀学大略时何以必附之于《正名》篇的疏解似乎就注意不够,也因此之故,虽学者咸知牟宗三认为荀子之心是认知之心,但对其何以得出此一结论的理由仍了解不足,至于荀子之逻辑的、建构的心思形态与其礼义之统的客观化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联也显然有待我们作进一步的阐发,类似问题对于把握牟宗三所理解的“荀学大略”意义重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荀子的逻辑思想曹欢荣
收稿日期:2015-04-28作者简介:曹欢荣(1970-),男,哲学博士,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古希腊哲学,先秦哲学以及中西古典政治伦理思想比较等。
(九江学院庐山文化中心江西九江332005)摘要:荀子的“正名”论包含了丰富的逻辑思想。他反对“名家”那种纯粹的逻辑研究,主张“正名”是为了“明分”,并强调“王”的“制名”权。他探讨了“名”的种类,并在坚持感觉的基础性作用下,提出了“制名”的四种方法。为了回归“王”所制定的“名”,荀子认为儒者必须在“圣王没,名守慢”的时代以辩说来澄清谬论,从而驳斥那些“以名乱名”、“以实乱名”和“以名乱实”的诡辩。荀子的逻辑思想是先秦儒家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有其优势,也可能导致国民缺乏真正的“协商”意识和“科学”精神。关键词:荀子逻辑思想正名中图分类号:B2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80(2015)02-0050-(05)
荀子是战国后期的儒家思想家,也被称为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1]。他坚持孔子的“正名”论立场,并吸收各家理论,形成了先秦儒家丰富且颇具特色的逻辑思想。在先秦语境中,逻辑思想被称为“名学”。“逻辑”一词来自古希腊,“逻辑学”被用来统称关于如何获得和表达“真理”的学问。无论是先秦“名学”,还是古希腊“逻辑学”,其产生的背景和形成的动力都是源于“辩论”的需要[2]。由此看来,这种学问的初始目标与其说是为了发现“真理”,毋宁说是为了表达“真理”以说服别人,而逻辑的力量无疑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有种说法认为,逻辑学是研究理性思维规律的科学,这不太准确。逻辑学的产生可以认为是人的理性走向相对成熟的标志,但“逻辑学”本身显然无法承受研究人的“理性思维规律”之重。逻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语言表达形式和证明推理规则,其主要问题包括逻辑的意义、概念的形成和形式、判断的构成以及证明推理规则等。逻辑学的这几个主要问题都进入了荀子的理论畛域。一“正名”是为了“明分”从现有资料看,先秦“名家”辨析过许多有趣的逻辑命题,比如,“白马非马”,“山渊平”等。这是“百家争鸣”中结出的智慧之果,虽然不是正果,而是副产品,因为“争鸣”的主题无非是如何强国富国、如何治理天下等。然而,这种纯粹的逻辑研究被荀子斥责为玩弄辞藻,甚至更严重一点是“误国”,败坏纲纪,毒害国民。荀子说:“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琦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惠施、邓析也。”(《荀子·非十二子》)以邓析、惠施为代表的“名家”应该说对逻辑思想的产生有着巨大的贡献。任何一本现代人写的中国逻辑学史都绕不开他们。其实,荀子即使对他们扣了如此大的政治帽子,但也还是承认他们“甚察”、“辩”和“多事”。非常明察,尤其是对语言的明察,辩论严密以及做了很多事情,难道不应该是对他们所做的学术努力的正面评价吗?这里关涉的问题是,研究逻辑问题到底有什么意义?或者说这种语辞研究所要瞄准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后来人评价魏晋时代的“玄学”与荀子对“名家”的评价如出一辙,也认为他们“清谈误
国”。这恰恰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鲜明特色,那就是做学术研究一定要指向一个有意义,
(总第177期)(SumN0177)2015年第2
期
No,2,2015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Jiujia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或者说有效用的目的,不能像古希腊人曾经认为的那样,可以纯粹为了满足“好奇心”而进行为学术而学术的学术研究。学者李泽厚指称这种学术为“实用理性”,他说:“实用理性正是这种‘经验合理性’的哲学概括。中国哲学和文化特征之一,是不承认先验理性,不把理性摆在最高位置。理性只是工具,‘实用理性’以服务人类生存为最终目的,它不但没有超越性,而且不脱离经验和历史。”[3]不承认离开经验和历史的超越性也正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特征。而经验和历史总是被他们诠释过的,通过他们的诠释而要求被继承的传统是一切求“智”活动的宗旨。当然,他们并未将经验和历史诠释成为一种狭隘的功利主义,他们强烈反对过度渴望物质利益,也反对那种“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丛林规则。那么,儒家通过对经验和历史的诠释后所要维护的“传统”(这种传统被视为是“正统”,后来的儒家学者又从此中区分出“政统”、“道统”和“学统”)到底是什么呢?学者陈来认为:“从现代哲学的讨论所针对的问题如技术理性的统治而言,儒家的实践智慧比起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有其特色,也有其优越之处,即毫不犹豫地坚持道德的善是人类实践的根本目标,重视人的精神修养和工夫实践。”[4]所谓重视“实践”、“实用”,最终就是重视伦理道德与个人修养。儒家下了很大功夫去说明这种“实践”(prudence)智慧的好处,并把所有的“传统”都归结为道德实践。道德实践重行为而不重思辨,而逻辑问题是思辨问题。然而,儒家没有彻底反对逻辑,并重视“正名”,这并不是因为看到了逻辑问题的重要性和对于人的认识的基础性作用,而是不得以而为之的。儒家何以不得以而为“正名”呢?原因是儒家所诠释的那种以“礼”为核心的“传统”在现实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挑战。孔子认为他自己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并以传统的名义提倡“克己复礼”。如果“礼”不崩,“王”者在,那么在“王”的以教化为主要手段的道德示范式治理中就可以“民德归厚”,天下太平,又何须这帮儒者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无畏,并自毁自己崇尚的“木讷”的谦谦君子形象去“正名”,去费尽口舌地辩论。儒者们一方面不得不辩论,另一方面又讨厌辩论,认为那不过是在逞口舌之利,显得相当纠结。在《论语》中记载了子路与孔子的一段对话:“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子路以为,有机会去从政,那应该是先慷慨激昂地发表施政纲领,然后利用权力推行,怎么先要“正名”呢?这不是很迂腐吗?孔子说子路是“野人”,因为他不懂“名”被破坏后的后果。“名”的“实”(内容或者内涵)就是“礼”,所谓“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君”有君应该守的“礼”,“臣”有臣应该守的“礼”,“父”有父应
该守的“礼”,“子”有子应该守的“礼”。这些“礼”就是“君”、“臣”、“父”、“子”这些
“名”的“实”。如果“名”不符“实”,那就变
得“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这样的话还怎么治理天下呢?然而,要“正名”就必定牵涉到“名实”关系的逻辑问题,并且当别人质疑“正名”时,必定要进行推理和证明以澄清谬说。就这样,“木讷”的儒者们被拖上了辩论台。先秦儒家孟子也有同样的纠结,孟子学生公都子问孟子:“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答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认为当时圣王没,邪说起,为了维护儒家诠释的“传统”不得不奋起一辩,以正人心,以平天下。到了荀子这里,干脆就把“正名”以及“辩论”能力当作了成为“大儒”的基本条件。荀子说:“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焉。”(《荀子·非相》)儒者荀子的首要目标是维护“礼”的传统,当情势所迫而进行辩论时,他毫无疑问会将那种“正名”的逻辑活动的目的也定向于此。荀子对儒
家学说的发展还体现在他对“礼”的进一步理解。他认为“礼”是圣人制定的,其基本功用是“分”。荀子说:“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
莫大于圣王。”(《荀子·非相》)荀子反复强调“分”对于群体的意义,并试图从历史哲学的高度
说明“礼”的起源是由于“分”的必然性。他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人是群居的,“群”必定要求
“分”,“分”必然产生“礼”;反过来说,有了
“礼”人就有了“分”,才能“群”。“礼”和
·15·2015年第2期九江学院学报“分”是相向互动的。对“礼”这种基于历史哲
学的认识,同样推动了荀子对逻辑的意义的进一步确认。当圣王没,天下乱,儒者“正名”是为了“明分”。从“正名”活动本身及其目的来说,“明分”中“分”有两个含义:第一,从“正名”的逻辑活动说,“分”(fēn)意思是“分辨”,“区别”;第二,从“正名”的目的说,“分”(fèn)意思是“名分”,相当于“职责、义务和权力”。这两层意思把纯粹的逻辑活动与道德实践紧密关联,也就是通过“区别以确定名分”。当然,这里的“分”(fēn)也包含一般意义的对万物的区分和命名活动,并且这种区分和命名活动的基本规则也是确定“名分”的基本规则。由此,学者汪奠基说:“中国历史上关于‘名言’的逻辑形式,基本都与伦理规范的原则一致;逻辑是服务于伦理善恶的思想范畴的。”[5]二“名”的种类和“制名”的方法在了解了荀子对于逻辑活动的基本态度以及关于逻辑的意义的判别之后,才能真正理解荀子的逻辑思想的边界。荀子一方面驳斥那种纯粹的逻辑研究,另一方又不得不汲取他们的研究成果,从而阐发了一套以道德实践为旨归的逻辑思想。荀子的逻辑思想集中表现在他的《正名》篇中。王先谦注《荀子》云:“是时公孙龙、惠施之徒乱名改作,以是为非,故作《正名》篇。”[6]荀子首先试图划分“名”的种类:“后王之成名:刑名从商,爵名从周,文名从《礼》。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远方异俗之乡则因之而为通。”荀子对“名”的种类划分体现了他将逻辑活动的归属限定在伦理政治范围内的思想。他把“名”分为“刑名”“爵名”“文名”以及“散名”,这种分类显然不符合严格的逻辑分类法规则,但却符合他对逻辑的意义的一贯观点。比较《尹文子·大道上》的这段话能更清楚地看到这点,尹文子说:“名有三科,法有四呈。一曰命物之名,方圆黑白是也;二曰毁誉之名,善恶贵贱是也;三曰况谓之名,贤愚爱憎是也。一曰不变之法,君臣上下是也;二曰齐俗之法,能鄙同异是也;三曰治众之法,庆赏刑罚是也;四曰平准之法,律度权量是也。”从纯逻辑的角度看,尹文子的划分比荀子的更合理。然而,从逻辑的目的是为了“明分”的角度看,荀子在逻辑上推进了儒家关于“修养”问题的理论严密性。荀子的“刑名”、“爵名”和“文名”都是贵贱等级之名,与善恶有关;“散民”则是万物之名,与是非有关。荀子还进一步说,关于人的名,如“性”“情”“伪”等等也是属于关于万物的“散名”。而关于人的“散名”是人进行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