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免疫抑制剂在皮肤科的应用

合集下载

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ppt

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ppt
多项临床试验证实,他克莫司在肾移植、肝移植和心脏移植中能有效降低排斥反应发生率 ,提高移植物存活率。此外,他克莫司在风湿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 等治疗中也有一定疗效。
安全性评估
长期使用他克莫司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高血压、糖尿病和感染等不良反应。近年来,随 着药物剂量的个体化和监测手段的改进,他克莫司的安全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使用他克莫司时应权衡治疗利弊,并咨询医生的 建议。
05
他克莫司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 望
研究进展
药理作用机制研究
他克莫司通过抑制T细胞活化、细胞因子产生和细胞增殖发挥免疫抑制作用。近年来,研 究发现他克莫司对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具有较好的疗效。
临床试验进展
肾功能损害
他克莫司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 ,表现为肌酐升高、蛋白尿等

高血压和糖尿病
一部分患者在使用他克莫司后 可能出现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症
状。
神经系统副作用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副 作用,如震颤、抽搐等。
药物相互作用与注意事项
避免同时使用增强免疫抑制的药 物
他克莫司与某些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产生 相互作用,增强免疫抑制作用,增加感染 的风险。
用于多种疾病治疗
他克莫司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肾脏移植、肝脏移 植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改善患者预后
在移植手术后使用他克莫司,有助于降低排斥反 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不良反应与副作用
01
02
03
04
感染风险增加
由于免疫抑制作用,使用他克 莫司的患者感染的风险增加, 特别是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
02 他克莫司在免疫抑制中的作用

外用他克莫司在皮肤科的应用

外用他克莫司在皮肤科的应用
crolimlls(n凸06)thempy in a child诵山pyode咖gaIlgrenosulll.
J Pfxlia Gastroenteroi9影明d Nutrition 2002;34:555—557.
13 Pandller BS,Rustin M}认,蹦sary AV,et a1.7I妇tⅡlent“bal飘一 i石s x叫mca obbte啪s with topical tacmhmus.J Urol 2003;170:
tr}eat·
mem.ArchDe删tol 20Q5;14l:43—46.
L,Rodriquez—I脚z 9 Ahnei(Ia P,Borrego
J,et a1.Vimi妒.7Ikat—
H地nt of 12 ca8es witll topical tacroliInus.Actas De硼o Sifiliog乒血cas
2005:96:159—163.
10潘炜华,刘晓刚,温海.他克莫司软膏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 的疗效观察.中国美容医学20cr7;16:78—79.
1l郝飞,钟华.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
万方数据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年6月第24卷第6期
临床疗效观察.临床皮肤科杂志20cr7;36:54—56. 12 l(imble Roy M,TicUer,Ae衄one K,et a1.Success“topical ta—
由于他克莫司对胶原合成无抑制作用?会引起皮肤萎缩同时局部外用安全性高耐受性好所以可用于面部生殖器和间擦部等薄嫩部位皮肤75结语他克莫司软膏是一种新型的外用免疫抑制剂其局部应用方?有效且安全随着对他克莫司作用机制深入的研究及在非特应性皮炎的其他皮肤疾病中的应用其适应症可能会逐渐扩大

他克莫司在皮肤科临床应用新进展

他克莫司在皮肤科临床应用新进展

他克莫司在皮肤科临床应用新进展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皮肤科,广东广州510700【摘要】目的:总结他克莫司在皮肤科相关疾病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方法:查阅近期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他克莫司在皮肤科临床应用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他克莫司具有免疫抑制、促神经再生、抗炎等作用;与许多药物存在相互作用,可引起神经毒性、心肌增厚、牙龈增生等不良反应。

皮肤科合理使用可有效治疗特应性皮炎、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银屑病、白癜风、脂溢性皮炎、扁平苔癣、皮炎、湿疹等疾病。

结论:可联合保湿剂等,减轻副作用,拓展其临床应用范围。

【关键词】他克莫司;皮肤病;药理作用;不良反应一、研究背景:他克莫司(FK506)是一种大环内酯类药物,属于强效免疫抑制剂,临床常用于预防实体器官的移植排斥、促神经再生以及特应性皮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近年来,其在皮肤科临床应用日益增多。

1.1免疫抑制作用:FK506主要通过抑制钙调磷酸酶(CaN)的活性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MacMillan指出[1]:FK506进入T淋巴细胞与FKBP12和FKBP12.6结合形成药物-FKBP复合物,有效抑制CaN的肽脯氨酰顺反异构酶活性,抑制T淋巴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NF-AT)去磷酸化移入细胞核内,直接抑制T细胞活化及IL-2等细胞因子合成。

FK506还可以通过干预树突状细胞(DCs)的成熟及其抗原呈递功能,发挥间接免疫调控作用,诱导T细胞无能、Treg细胞产生等,从而诱导免疫耐受。

1.2促神经再生作用:FK506促神经再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Konofaos等[2]报道,FK506通过FK-BP52结合到由FK-BP52、阻遏蛋白Hsp90及小分子蛋白P23构成的类固醇受体复合体上,激活类固醇受体,促进特异基因转录,抑制脂质过氧化,防止钙内流和聚积,从而改善血流灌注,抑制炎性细胞、免疫细胞的浸润,利于神经细胞存活。

1.3其他作用:可通过抗炎、抗免疫等作用,应用于特应性皮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药物在皮肤科疾病治疗中的新靶点

药物在皮肤科疾病治疗中的新靶点

药物在皮肤科疾病治疗中的新靶点近年来,药物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突破,其中包括皮肤科疾病治疗。

随着对皮肤科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不断寻找和开发新的药物靶点,以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探讨一些药物在皮肤科疾病治疗中的新靶点,以及它们的疗效和应用前景。

一、免疫调节剂的新靶点1.1 IL-17通路IL-17是重要的炎症因子,在多种炎症性皮肤病中起到关键作用。

目前,针对IL-17的单克隆抗体已经用于治疗银屑病和牛皮癣,取得了显著疗效。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寻找通过调节IL-17通路来治疗其他炎症性皮肤病的新药物靶点。

1.2 JAK-STAT通路JAK-STAT通路参与多个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功能调控, 并在炎症性皮肤病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针对JAK-STAT通路的抑制剂已经被证明可以有效治疗苔藓样疣、银屑病等病症。

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具有更高选择性的抑制剂将有助于扩大该通路在皮肤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范围。

二、细胞信号通路的新靶点2.1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皮肤发育和修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与皮肤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联。

针对该通路的调控剂已经显示出治疗慢性创面愈合障碍和银屑病的潜力,并且正在进行更多临床研究以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

2.2 PI3K/Akt/mTOR信号通路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参与多种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存活调控,对于皮肤疾病的治疗也具有潜力。

抑制该通路可以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细胞凋亡,已经显示出改善银屑病和湿疹的疗效。

未来的研究将致力于发展更具选择性的药物来调控该信号通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皮肤微生物群的新靶点3.1 痤疮菌群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与皮肤微生物群的失调密切相关。

目前的治疗主要依靠外用抗生素,然而,这种治疗方法容易导致微生物耐药性。

未来的研究可以寻找和开发靶向痤疮菌群的新型治疗策略,如调整肠道菌群平衡以减少痤疮菌的生长。

5%咪喹莫特乳膏联合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

5%咪喹莫特乳膏联合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

5%咪喹莫特乳膏联合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8-12-04T13:48:35.78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9期作者:赵菊香[导读]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患者实施5%咪喹莫特乳膏联合CO2激光治疗的效果。

湘潭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湖南湘潭 411102 【摘要】目的:探讨尖锐湿疣患者实施5%咪喹莫特乳膏联合CO2激光治疗的效果。

方法:时间段:2014年3月-2015年10月,研究对象:本院收治的尖锐湿疣患者66例,按随机表法分为实验组(33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CO2激光,实验组:CO2激光+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93.94%vs75.76%)高于对照组,复发率(半年内9.09%vs30.30%;一年内15.15%vs39.39%)、不良反应发生率(9.09%vs36.36%)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尖锐湿疣患者实施5%咪喹莫特乳膏联合电灼治疗的效果显著,治疗后复发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关键词】5%咪喹莫特乳膏;电灼;尖锐湿疣;临床疗效尖锐湿疣是具有传染性、复发性的一种疾病,传播途径主要为性传播。

尖锐湿疣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所致的生殖器、肛周出现增生性损伤,其多发于中青年,潜伏期在3个月左右,好发于性生活活跃的人群,传播途径为性接触传,内衣、浴巾、马桶圈等间接接触,母婴传播,在临床上多表现为细小丘疹(淡红色),伴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增多,且会进行相互融合,应早进行有效的治疗。

本次随机选择66例尖锐湿疣患者,给予其5%咪喹莫特乳膏联合CO2激光治疗,观察其实施效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66例尖锐湿疣患者,分为2组。

诊断标准:参考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合《实用皮肤科》中相关的标准进行诊断[1]。

入选标准: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符合尖锐湿疣诊断标准的患者。

长期外用他克莫司软膏对特应性皮炎患者免疫力的影响

长期外用他克莫司软膏对特应性皮炎患者免疫力的影响

长期外用他克莫司软膏对特应性皮炎患者免疫力的影响蒋冲;邓俐;陈飚;孙乐栋;张堂德【摘要】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患者长期外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后血药浓度的变化以及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使用他克莫司软膏(0.1%)治疗12例特应性皮炎患者,疗程12个月,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治疗一周时和治疗结束后使用ELISA检测患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治疗1周时,他克莫司血药浓度为(1.73±0.48)ng/mL,治疗12个月后浓度为(1.07±0.42)ng/mL,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85,P<0.05);他克莫司软膏使用总量与Th/Ts比值变化量无相关性(r=-0.40,P>0.05).结论:特应性皮炎长期外用他克莫司软膏存在低水平的系统吸收,他克莫司低水平系统暴露对特应性皮炎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无影响.【期刊名称】《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年(卷),期】2013(020)002【总页数】4页(P93-96)【关键词】外用他克莫司;系统暴露;特应性皮炎;免疫力【作者】蒋冲;邓俐;陈飚;孙乐栋;张堂德【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皮肤性病科,广东,广州,5102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5+9他克莫司软膏是一种新型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相对分子量较小,能够穿透表皮屏障,外用后可检测到一定的血药浓度,更有证据显示与吡美莫司相比他克莫司具有更强的皮肤渗透性,这是因为他克莫司较少与皮肤蛋白结合,更易经皮吸收[1]。

他克莫司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常在器官移植术后用于预防排斥反应,有潜在的致癌风险。

口服他克莫司的不良反应有肾毒性、糖尿病、神经毒性、高血压、腹泻等[2]。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瘙痒、多形性皮损并有渗出倾向,约60%的患者于1岁以内发病,外用糖皮质激素是控制病情、缓解症状的主要药物,但长期应用可引起皮肤萎缩等副作用,尤其不宜用于面部。

0.1%他克莫司软膏联合红蓝光照射疗法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观察

0.1%他克莫司软膏联合红蓝光照射疗法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观察

CSS 评分为(10.63±2.74)分;分析组患儿的CSS 评分低于参考组患儿,P <0.05。

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的对比组别例数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总有效率(%)分析组4423(52.27)19(43.18)2(4.55)95.45参考组4414(31.82)18(40.91)12(27.27)72.73χ²值 3.7770.0478.4948.494P 值0.0520.8290.0040.0042.3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血清NO 水平及血肿体积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NO 的水平及血肿体积相比,P >0.05。

治疗后,分析组患儿血清NO 的水平、血肿体积分别为(367.89±43.27)nmol/L、(11.28±6.32)mL,参考组患儿血清NO 的水平、血肿体积分别为(395.75±44.85)nmol/L、(18.36±6.43)mL ;分析组患儿血清NO 的水平低于参考组患儿,其血肿的体积小于参考组患儿,P <0.05。

详见表3。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CSS 评分的对比(分,s x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分析组4423.44±5.75 5.47±2.65参考组4423.75±5.3810.63±2.74t 值0.2618.979P 值0.7950.001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血清NO 水平及血肿体积的比较0.1%他克莫司软膏联合红蓝光照射疗法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观察李 慧(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山西 长治 046000)[摘要]目的:探讨联用0.1%他克莫司软膏和红蓝光照射疗法对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在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164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2例)和研究组(82例)。

浅述他克莫司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

浅述他克莫司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

浅述他克莫司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摘要】他克莫司是一种新型的皮肤外用免疫抑制剂。

本文简要介绍它在皮肤科中的一些临床用途,而且它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确实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它能在皮肤病的治疗中不断应用和推广,并能发现它有更多的临床用途。

【关键词】他克莫司;免疫抑制;皮肤科近年来,他克莫司软膏作为一种新型的全球首个获批准的非皮质类固醇类外用免疫抑制剂。

它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局部应用方便,临床应用很广泛。

它的通用名称为他克莫司,英文名称为Tacrolimus Ointment,它的分子式是C44H69NO12·H2O。

他克莫司作为一种外用免疫抑制剂,在皮肤科临床中目前应用较多,特别是在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白癜风、结缔组织疾病、特应性皮炎等疾病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就他克莫司在皮肤科中的一些用途报告如下。

1 临床应用1. 1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由于长期外用激素,一方面激素发挥抗炎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加重因其疾病导致的皮肤屏障破坏,另一方面激素本身也可以诱导某些因子的表达,特别是停药后1~2周内更为明显,导致面部皮肤炎症的反复并逐步加重,从而产生对外用激素的依赖。

在用他克莫司外用的同时,作者给予口服非索非那定片和复方甘草酸苷片,共治疗了68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

通过作者的临床观察发现,外用他克莫司软膏后2周大多数患者获得明显而肯定的疗效,持续一个月其疗效稳定,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对激素均失去依赖。

他克莫司在治疗该病中显示出了一点的优越性,它与中等强度的糖皮质激素疗效相当,局部不良反应少而小。

它不会出现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后所致的皮肤萎缩和色素改变等不良反应,反而能扭转已引起的皮肤萎缩[1]。

1. 2 特应性皮炎特应性皮炎以皮肤炎症和剧烈瘙痒为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对于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治疗常用糖皮质激素,然而短期应用或治疗不足易使疾病复发,长期应用或治疗过度易引发激素依赖或激素性皮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免疫抑制剂在皮肤科的应用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赵天恩免疫功能的异常将导致机体的病理变化而致病,而这种功能的异常主要包括免疫功能异常亢进和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

对异常的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的药物称为免疫调节剂(immunregulative agents),此类药物大体上分为免疫抑制剂(immunosuppressive agents)和免疫增强剂(immunoenhancers)。

传统的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CTX)、甲氨蝶呤(MTX)、硫唑嘌呤等,在皮肤科早已广泛用于过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等疾病的治疗,近年来新型免疫抑制剂层出不穷,旨在尽可能具有高度的靶位点选择性,提高疗效,降低其不良反应。

但迄今这些新型药物尚不足以替代或淘汰传统的免疫抑制剂。

一、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环磷腺苷(cAMP)对维持细胞的分化、增殖等具有重要的生理调节功能,PDE 抑制剂的作用是避免cAMP水解,升高细胞浆cAMP的水平,从而抑制角质形成细胞(KC)过度增殖,抑制Th2及其分泌的IL-4、5、6、10和B细胞分泌IgE。

现用于临床的药物有1%RO30-1724软膏或霜剂,用于异位皮炎(AD)的疗效与1%氢化可的松霜相当;0.5%CP-80633霜有作用迅速而持久的抗炎作用,用于AD、湿疹和接触性皮炎等。

有外用皮泼林(pipeline)治疗银屑病的报告,但相关文献尚少。

罗利普兰(rolipram,ZK62711)是PDE4抑制剂,可抑制T细胞增殖,抑制其产生IL-2;抑制嗜碱性粒细胞释放IL-4、IL-13, 降低IL-6和TNF-α水平;抑制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白三烯B4(LTB4);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抑制CD69、ICAM-1及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的表达;抑制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

可系统用于哮喘、荨麻疹、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银屑病和湿疹等病的治疗。

扎达维林(zadaveelin)和benzafentrine 可同时抑制PDE3和PDE4,从而发挥其抗过敏和抗炎作用。

其适应症同罗利普兰。

.哌罗司特(pemirolast,吡嘧司特)通过抑制PDE活性而升高细胞浆cAMP水平,并可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为白三烯(LT),前列腺素(PG);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用于慢性荨麻疹、AD的治疗,成人每次10mg,2次/日,口服。

偶有胃肠道反应。

罗氟司特(roflumilast)是PDE4抑制剂,可减少炎症介质如组胺,LT和5-羟色胺(5-HT)的释放而发挥作用。

300-500ug/d,口服,可用于哮喘、慢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

正在进行临床实验的PDE4抑制剂有多种,例如RP-7430(piclamilast)、SB207499、LAS31025、登布茶硷(denbufylline)等,目前统归入非甾体抗炎药物,主要试用于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皮肤科应用尚少。

二、子囊霉素(ascomycosis)或大环内酰胺类此类药物是从子囊菌(ascomyceticus)培养基中获得的,由于菌种不同,故分别分离出环孢素A(CsA)、他克莫司(FK-506)、匹美克莫司、西罗莫司(RAPA)、胍立莫司、SDZ281-240、ABT-281和L-732531等产品。

此类药物的共同点是通过与其细胞浆中的受体——亲免素家族(immunophilines family)中的某一种结合,选择性抑制T细胞的活化而发挥效应。

由于它们作用的最终靶位点是“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故又称为NF-AT抑制剂。

1.环孢素(山地明,cyclosporin,CsA)(1)作用机制:CsA是从真菌tolypocladium inflatum培养液中分离出来的环多肽混合物,主要作用于Th1细胞,当CsA进入Th1细胞后,先与其受体即亲环素(cyclophilin)结合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抑制细胞浆中神经钙调磷酸酶(CaN)的活化,进而使得原来在细胞核内的去磷酸化NF-AT重新磷酸化,并由核内转移到细胞浆中,如此NF-AT便不能与核内某些蛋白形成转录复合物,也就不能与其靶基因调控元件结合以调控靶基因的表达,故而细胞因子如IL-2、IFN-γ等的转录过程受到抑制,T细胞的增殖、分化也受到抑制。

(2)适应症:①银屑病:用于传统疗法无效的顽固性斑块状银屑病,也包括红皮症型、脓疱型和关节型银屑病。

一般剂量为3-5mg/(kg·d),6-12周为一个疗程,约2-3个疗程。

②AD: 3-5mg/(kg·d),儿童酌减。

疗程为6-8周。

③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有人报告,小剂量泼尼松(30-40mg/d)加CsA 3-5mg/(kg·d)而控制了天疱疮病情,但也有报告此疗法无效者。

类天疱疮的用法同天疱疮。

对大疱病的疗效似乎还难以作出明确结论,尤其单用CsA,多认为无效.。

④SLE肾病:由于CsA本身有肾毒性,故多不主张应用,但瑞典等西欧国家的一些学者,主张对CTX和激素冲击治疗无效者,可用小剂量CsA加小剂量激素和小剂量CTX三联疗法可以奏效,但应密切观察血液尿肌苷和BUN。

⑤其它:可试用于白塞病、坏疽性脓皮病、扁平苔藓、皮肤T细胞淋巴瘤、掌跖脓疱病、毛发红糠疹和顽固性痒疹等。

由于CsA分子量较大(1202kd),不易透入皮肤,故多不主张外用。

有人用其制成微乳剂外用,取得一定疗效。

(3)不良反应:肾脏毒性和诱发高血压是主要的不良反应,而且与剂量相关。

诱发肿瘤的报告极少,有人报告,应用CsA内服治疗一例儿童AD诱发了CD30+T 细胞淋巴瘤,停药后肿瘤消退。

2.他克莫司(tacrolimus, FK-506, 他克罗姆,prograf)(1)作用机制:该药是从放线菌streptomyces tsukubaensis培养液中提取的,动物实验表明,其抑制T细胞活性的能力比CsA大10-100倍。

其作用机制与CsA相似,但在细胞浆中的受体是FK结合蛋白(FKBP),所形成的复合物通过抑制细胞浆中的CaN,最终抑制NF-AT去磷酸化,从而抑制细胞因子IL-2、3、4、8及IFN-γ的转录,并抑制IL-2受体和IL-7受体的表达。

.可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抑制B细胞活化及T细胞和KC细胞的增殖。

.FK-506还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前列腺素D2(PGD2)等炎症介质。

由于分子量较小(822KD),可供局部应用。

(2)适应症:①AD:0.3%软膏或霜剂治疗AD,1-2次/d,外用,8天后94%成人和100%儿童均获显著疗效,但无外用激素的不良反应。

.②银屑病:0.3%软膏外用,其疗效与0.05%丙酸氯倍他索霜剂相同。

多不主张系统应用。

有人报告对顽固性银屑病,3-5mg/(kg·d),口服,8-12周为一疗程,经2个疗程治疗PASI值明显下降,对四肢和头皮疗效欠佳。

.③糖皮质激素皮炎:治疗棘手,Goidman外用0.075%FK-506软膏,2次/d,一周后明显好转,4周后痊愈。

④其它:接触性皮炎、坏疽性脓皮病、扁平苔藓、天疱疮、类天疱疮、盘状红斑狼疮,湿疹等,多为局部应用。

有人报告局部或系统应用对白塞病有较好疗效。

(3)不良反应:较CsA少而轻。

系统应用可有轻度肾毒性及高血压发生,局部应用很少发生不良反应,偶有暂时性轻度局部刺激。

3.匹美克莫司(pimecrolimus,PMCM,ASM981,SDZ ASM981,elide,爱立得)(1)作用机制:主要作用于T细胞,作用机制与CsA相似,但它在细胞浆内的受体是亲免素(immunophilin)及FK结合蛋白-12(FKBP-12),与之结合后形成两种复合物,即亲免素-匹美克莫司复合物和FKBP-12-匹美克莫司复合物,该两种复合物通过抑制CaN, 最终抑制NF-AT去磷酸化,使多种细胞因子的转录过程受阻。

它.对抗原的初次致敏阶段无作用,但可抑制相同抗原再次暴露引起的变态反应。

对KC细胞的直接作用很小,也不抑制成纤维细胞,可抑制中性粒细胞释放IL-8,并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炎症介质。

其分子量为810kd,对皮损组织有较好的渗透性,故皮肤科主要以外用为多。

(2)适应症:①银屑病:1%软膏与0.05%氯倍他索霜对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相等。

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匹美克莫司30mg,2次/d,4周后治疗组PASI值下降75%,显著高于安慰剂组,未见系统性不良反应和试验室异常。

它可通过抑制Th1释放细胞因子而间接抑制KC增生。

②AD:1%匹美克莫司软膏外用,2次/d,有显著疗效,且无副作用。

其1%霜剂与基质作对照,3周后,前者AD严重指数下降71%,而基质组仅下降10.3%,差异非常显著,止痒效果尤佳。

外用1%软膏治疗AD,经6-12月随访观察,愈后无复发者占61.3%,认为可以替代或减少糖皮质激素制剂。

.③接触性皮炎:0.4%匹美克莫司软膏与0.05%丙酸氯倍他索的疗效相当,且无副作用。

④其它:湿疹,皮肤变应性血管炎,天疱疮,类天疱疮,红斑狼疮等。

(3)不良反应:局部应用可有轻度皮损处灼痛,多发生于治疗的第6周,但能耐受,无皮损萎缩及毛细血管扩张的副作用,也无证据表明鼻咽炎,头痛,上呼吸感染与应用本药有关。

4.西罗莫司(sirolimus, 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1)作用机制:RAPA是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培养液中提取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FK-506的结构相似,其作用机制也相似,但它进入T细胞后,与其受体FKBP-12结合形成RAPA-FKBP-12复合物,该复合物再与一种多功能激酶mTOR结合形成复合物,使mTOR活性受到抑制,再通过抑制不同的细胞因子受体,阻断信号传导,阻断T细胞周期由G1期向S期转变,同时还使B细胞停止在G0期,从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它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优于CsA和FK-506,对LAK细胞,NK细胞,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也有抑制作用。

(2)适应症:有人外用0.2-0.5%溶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有良效,其0.2-0.5%霜剂封包可治疗AD,银屑病等。

其分子量为991 kd,在适宜的基质中可供外用。

RAPA与CsA及FK-506有协同作用,内服RAPA 3mg/(m2·d)加CsA1.25mg/(kg·d) 治疗斑块状银屑病,其疗效与5mg/(kg·d) CsA相同,但副作用明显小于后者。

很少引起肾毒性和高血压。

6-10mg/d内服可试用于红斑狼疮、天疱疮、类天疱疮等自身免疫病,维持量为2mg/d 。

(3)不良反应:局部应用尚未见明显副作用报道,内服可有消化道反应,久用有可能出现间质性肺炎,高血脂,高血压,但报道不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