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宗教宽容》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关于《宽恕》读书笔记400字范文精选五篇2019

关于《宽恕》读书笔记400字范文精选五篇2019

关于《宽恕》读书笔记400字范文精选五篇2019《宽恕》(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图图大主教最新疗愈之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宽恕》读书笔记400字范文精选五篇2019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关于《宽恕》读书笔记400字范文精选五篇2019(一)“宽恕”是一个美好的字眼,许多人都在追求它.但是,宽恕究竟是什么?读了《宽恕》这一文,我读它的理解是:当某个人伤害了你,你却在某种情况下原谅了他,这就是宽恕.我要感谢《宽恕》,是它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这篇文章讲饿是美国的哈伯特在小时侯,不小心打破一位老妇人的窗户,事后又帮老妇人修好窗户,最后老妇人宽恕他的故事.这件事尿小,但给我的启发很大.我从前不懂得宽恕别人,现在懂得了,只可惜以前做过的错事再也弥补不了了,只怨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记得是在四年前的一个冬天,那天的天气本来暖洋洋的,但我的一个朋友--小菲,去我家玩,碰巧在她去了之后,天气一下子冷了下来.我天生就怕冷,再加上衣服穿得少,冻得直哆嗦.于是,小菲提意:插个热水袋,暖一下.她刚说完,我就急忙插嘴:“不可以,妈妈说过,小孩子,不可以碰有电的东西,否则会有危险。

”“没关系,我们照着说明书上写的做,就不会有危险了.”我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就答应了.我们打开说明书,傻眼了,上面全是英文,可我们谁也不肯承认自己不会,只得装了.我们装模作样看完了它,然后又马马虎虎把它插了起来.结果可想而知,热水袋炸了.我把这一切都归罪于小菲,她当时生气及了,立马说:“这一切怎么可以全怪我,我和你以后不再是朋友了.”小菲说完这句话,就跑出了我家.不久,爸爸妈妈回来,我把来龙去脉告诉了他们.听完,爸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女儿,你有没有想过,这件事你也有责任.姑且就算这全部是小菲的责任,不管怎么说,她都是你的朋友,你不应该这么说她.毕竟"友谊第一"嘛.”事后,我也后悔,想向她道歉,可一打听,她已经搬走了,真是没办法.通过这件小事,我懂得:有时侯,宽恕别人比呵斥别人更有魅力.关于《宽恕》读书笔记400字范文精选五篇2019(二)“宽恕”是一个美好的字眼,许多人都在追求它。

《宽容》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宽容》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宽容》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读书笔记虽然这本书早就读完,但是因为一直没有时间(懒)做个总结。

今天将此书重新速读一遍,又增加了些许体会,在此还清旧账。

人类从开始到现在从来就没有彻底宽容过,所有的悲惨事件无一不是因为思想观念的固化而导致的冲突流血,不宽容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没完没了,即使在现在也没有看到结束的那一天。

当苏格拉底整天埋没于街头巷尾,与人争论不休,说些奇谈怪论,“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要寄希望于上帝";而雅典人的观念根本难以理解,最终这位伟大的小个子哲学家还是被那些据说能通晓上帝旨意的目不识丁的粮贩子之流依法死刑。

当一杯毒酒解决了这个令人厌烦的倔强老头之后,那些据说通晓上帝旨意的雅典人,自认为对社会做了极为有利的事情,在对他的学生们下手之后,终于如释重负,世界清静了,没有了令人讨厌的带有亵渎上帝的异端学说在耳边叨叨。

但是一切风平浪静之后,那一套思想依然飘荡在雅典上空,渐渐侵入到雅典人的精神骨髓里。

虽然自己也是犹太人,当耶稣看到犹太教义不合理的地方,着手进行修改,而被少部分人信仰而成新教派的领袖,这是他本人完全没有意识到的。

基督教义因为饱含关怀的私人感情和更亲密的接触,在当时的奴隶社会的思想中获得了广大底层民众的欢迎。

但是犹太民众怎么能容忍这么一个擅自修改自己的民族信仰,于是一场广场审判将其送往十字架。

在当时看来宽容博爱的基督教义,此后不断出现观念冲突,在1500年后,一个新的异端——布鲁诺就被基督教宗教法庭死刑,在罗马的鲜花广场的火刑柱上被活活烧死。

难道随着布鲁诺的骨灰随风飘逝,基督教义就可以被维护得不受尘埃半点侵了?也许是借用或真的对于基督教义的很多不满,最终形成了加尔文和路德的宗教改革,但是改革本身只是对原有教义小修小补。

打倒旧权威和旧禁忌的同时,却树立了一个同样让人不能冒犯的新权威和新禁忌。

从动物性来说,人类天生是具有恐惧心理的。

当有人跟自己不同时,如果此人与很多人都不同,就会打着维护正确思想的旗号,改造所谓的异端;如果发现自己是异端,就会陷入担忧之中,多数人就改变自己,让自己跟别人一样。

洛克论宗教宽容

洛克论宗教宽容

洛克论宗教宽容吴 飞(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 100871)摘 要:洛克的《论宗教宽容》,是现代西方处理宗教冲突的基本理论依据。

但新近发现的文献表明,洛克早年是反对宗教宽容的。

本文将洛克对宗教宽容的几次讨论放在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宗教冲突的政治背景之下,指出洛克前后期虽然主张不同,但都遵循同样的理论基础,即《第二篇政府短论》中提出的“神法—人法—兄弟法—私人法”的法律结构,只是针对英国现实问题,在这一框架当中适当调整。

无论他主张宗教宽容还是不宽容,目的都是为了清除天主教在英国政治中的势力,围绕圣公会建立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

他晚年与普洛斯特有过多次争论,但所涉及的并不是原则性的分歧。

我们今天思考宗教冲突与宽容问题,应该看到洛克宗教宽容思想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宗教冲突;宗教宽容;自然法;无关紧要的事中图分类号:B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919(2008)0420055210收稿日期:2008205206作者简介:吴飞,男,河北省肃宁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副教授。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宗教冲突与对话研究”(04J Z D005)。

① John Marshall ,John Locke ,Toleration and Early Enlightenment Cul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约翰・洛克发表于1689年的《论宗教宽容》,是现代西方政治处理宗教问题的理论基础。

对于这篇并没有多么艰深的重要文献,历代评价一直比较明确,即认为它从理论上论证了宗教分离的方式,以此避免将宗教争论演化为暴力冲突或政治迫害。

不过,20世纪40年代,洛克的后人公布了洛克的大量遗稿,即著名的“拉乌雷斯档案”,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评价洛克的思想,特别是他的宗教思想。

拉乌雷斯档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洛克早年的若干篇短文,其中有两篇,现在一般被称为“两篇政府短论”,明确反对宗教宽容,这与后期洛克的主张完全相反。

宽容读书笔记范文(通用20篇)

宽容读书笔记范文(通用20篇)

宽容读书笔记宽容读书笔记范文(通用20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宽容读书笔记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宽容读书笔记篇1《宽容》是一部宗教的历史,一部宽容与不宽容的历史,也是一郜人性血腥与进步的历史。

在本书中,作者用生动睿智的语言讲述了漫长的人类思想发展史,以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为依据,以社会和人是否宽容为标尺,用轻松的方式来揭示真理,主张宽容与和平,倡导思想解放。

此书是关于宽容和自由思想的经典之作。

《宽容》一书出版于1925年,是房龙的代表作之一。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是荷兰裔美国人,作家、历史地理学家。

著有《宽容》《人类的故事》《文明的开端》和《圣经的故事》等作品。

当时作为通俗历史学家的房龙在美国已是家喻户晓。

他用手中那只有魔力的笔,生动地描绘了在西方文化最显著的脉络——在文化的发展中,人类是怎样一直与“不宽容”做斗争的。

在这本书里,大多是关于“不宽容”的描述。

人类因为固执、无知和利益而无法克服自身的恐惧,没办法进入一个真正多元、健康、完善的世界。

这个书名恰好是对人类文明进程中一切“不宽容”的绝佳反讽,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对“宽容”最有力的呼唤。

这是一本时间跨度相当长的历史类书籍。

作者从蛮荒时代一直写到了20世纪20年代,从尼罗河流域跨到了冰岛,与其说这是一部西方宗教方面的简史,我觉得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性与发展的思想史。

在文明的进程中,宽容与不宽容始终在斗争,从未停止过。

也许,恐怖是导致不宽容行为出现的最重要的原因。

在任何一个时代,统治者出于一种害怕不安的心理,便会将这种心理转化成行动,颁布各种不宽容的政策法规,来压制他的臣民。

其实政策也好,宗教也罢,我认为这都是一种手段。

一种统治者希望达到自己目的所采取的行动。

这种行动一旦开始,也就是“不宽容”的开始。

房龙《宽容》读书笔记五篇

房龙《宽容》读书笔记五篇

房龙《宽容》读书笔记五篇《宽容》是荷裔美国作家亨德里克·威廉·房龙所著的宗教历史普及读物,首次出版于1925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房龙《宽容》读书笔记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房龙《宽容》读书笔记五篇(一)著名作家房龙的名著《宽容》,是一部描写人类思想发展史、畅销近百年的通俗历史读本。

作者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从不同宗教派别的冲突中寻找背后的深层根源,为我们展示了一幕幕因为固执己见所带来的人间悲剧,勾勒了一幅幅人类因为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发展场景。

作者对宽容的阐述,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心灵获得一种释放和净化,给人启迪。

何谓宽容?《不列颠百科全书》下定义曰:宽容,即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

《现代汉语词典》曰: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

而我在阅读了房龙这部用文艺性笔法叙述了自中世纪以来人类反抗无知、偏执和暴虐的历史作品后,对宽容的理解更简单明了。

宽容即宽恕和包容,就是用一颗宽大、包容的心去对待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

这绝不是无原则地一味迁就,也不是懦弱无能地委屈忍让;宽容是宽而有度地恕,包而见底地容。

让,不是软弱无能,而是一种智慧,一种风度,一种雅量。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是成熟的一个标志。

能够宽容别人是一种美德,能够理解别人是一种智慧,能够赞美别人是一种修养,而能够不断否定自我,则是一种博大。

宽容是人类至高无尚的美德,放射人性独有的光芒。

因为宽容包含着人的心灵,因为宽容可以超越一切,因为宽容需要一颗博大的心。

宽容别人,首先要学会宽容自己。

在人生的旅途中,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摔上几跤也在所难免。

高山不理解流泉,设臵了许多路障,泉水却永不停歇,饶过顽石,跳下断崖,变成了飞瀑,变成了大江,奔向浩瀚的大海。

船不理解岸,总要离去,但岸总是等待着,永远张开宽大的臂膀。

太阳不理解月亮,不喜欢她惨白的光,月亮却永远追随着太阳,当太阳落山后,她却用淡淡的柔光照亮整个黑夜。

洛克——论宗教宽容[amdyang]

洛克——论宗教宽容[amdyang]
下,刑罚是完全不合适的,因为它们无助于使人心里信服。如前所述,相
信任何信条,遵从任何外部礼拜形式,除非表自信仰和举行礼拜仪式的人
自己在内心里深信前者为真理、后者为上帝所领受,对于灵魂的拯救都是
没有用处的。刑罚决不会使人产生这样的信念。只有启发和明证才能改变
人们的见解,而肉体痛苦或其他任何外部的惩罚都是不可能使人得到启发
理他们,但你们不可这样”(《路加福音》第22章第25节)。真正的宗教
完全是另一回事。它并不是为了制定浮华的仪式,也不是为了攫取教会的
管辖权或行使强制力,而是为了依据德性和虔诚的准则,规范人们的生活。
不论是谁,如果他愿意置身于基督的旗帜之下,对他说来,首要的和高于
一切的,就是向自己的邪恶和私欲开战。任何人若没有圣洁的生活、纯洁
斯·普洛斯特的教士的反驳。他认为,为促进“纯正的宗教”,使用强
制手段是正当的和合法的。洛克为答复尤纳斯·普洛斯特的论点,先后
于1690、1692和1704年,又以书信形式写了三篇论宗教宽容的著作,但
最后一篇尚未写完即与世长辞。这四篇书信合在一起,就是收入《洛克
全集》的《论宗教宽容》。
房屋、家俱等外在物的占有权。
官长的职责是:公正无私地行使平等的法律,总体上保护所有的人并具体
地保护每一个公民属于今生的对这些东西的所有权。如果有谁敢于违犯旨
在维护上述所有权的、公正和平等的法律,其不法企图将会因为慑于惩罚
而受到限制。惩罚包括剥夺或限制他的公民权利或财产,亦即在正常情况
己的内心里不是充分确信前者为纯正的信仰,后者为上帝所喜悦,这样的
表白和礼拜便毫无稗益,而且注定会成为我们灵魂拯救的巨大障碍。因为
这样做,不仅没有通过礼拜赎免我们原有的罪过,反倒因为我们用看来会

《论宗教宽容》读书报告

《论宗教宽容》读书报告

《论宗教宽容》读书报告启蒙运动开始之前,欧洲的宗教组织多半表现出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密切关系。

统治者通常力图确保其臣民只信奉一种信仰,要么是罗马天主教,要么是某个新教教派。

拒绝遵奉国教的人,不论是犹太人还是某种不受欢迎的基督教教派的信徒,经常会遭到迫害。

十七世纪的英国饱受因宗教带来的社会动荡之苦,如何解决宗教问题成为英国当时的思想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洛克不是最早关注英国宗教问题的思想家,但他对宗教问题尤其是宗教宽容的见解使他影响深远。

宗教宽容就是允许个人选择并非国家认可的宗教信仰形式的政策。

形成于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一个标志在于人们广泛要求宗教宽容,并且形成了要求国家支持这种改革的政治理论。

这场改革运动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

启蒙运动结束时,欧洲主要国家及美国都正式实行了宽容政策。

因此,启蒙运动的重大成就之一就是开创了一种政治理论和相关的博爱观,使各国不再把宗教迫害作为控制公民行为的手段。

启蒙时代紧跟在一个宗教骚乱和宗教迫害时代之后,因此,早期启蒙运动的政治理论与宽容问题联系密切。

在早期启蒙运动发源地的英格兰,洛克撰写了《论宗教宽容》,以回应因宗教争端所引发的社会和政治动乱。

约翰·洛克(1632-1704),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否先驱者之一。

他出生于律师家庭,早年在牛津大学攻读哲学和医学,曾参加辉格党的政治活动,担任过政府的贸易和殖民事务大臣。

为了了解他的主张和思想,我阅读了洛克这本发表于1689年的《论宗教宽容》,这本书原文是拉丁文,我选择的版本是商务印书馆2009年发行的吴云贵的中译本。

虽然说这是本书,其实,这是洛克于1685至1704年间所写的宗教宽容的四封书信的第一封信,是写给他的好友菲力·范·林堡格的。

这封信在英国公开发表后,即遭到牛津大学女王学院的一个名叫尤纳斯·普罗斯特的教士的反驳。

他认为,为促进“纯正的宗教”,使用强制手段是正当的和合法的。

书评《论宗教宽容》

书评《论宗教宽容》

自由独立的光芒——读洛克的《论宗教宽容:致友人的一封信》作者:一心一意《论宗教宽容:致友人的一封信》原本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于1685-1704年间所写的论宗教宽容的四封书信的第一封,该封信原文为拉丁文,于1689年在荷兰匿名发表。

后来,这封信与洛克先后于1690、1692和1704年以书信形式发表的另外三篇论宗教的著作合起收入《洛克全集》的《论宗教宽容》部分,被集结成书出版。

在《论宗教宽容:致友人的一封信》一书中,洛克详细地阐述了自己关于宗教宽容这一宗教问题的看法,并提出了自己政教分离和信教自由的主张,全书中有着洛克作为启蒙思想家的独有的思想光芒。

全书所传递的思想主要是自由、独立,相信读过这本书之后的你也会被这圣洁的思想光芒感应到的。

洛克在表达就宗教问题的看法和主张时,以回答他友人的一个问题开始引入阐述。

“关于不同信仰各教派的基督徒之间互相宽容的想法”,洛克坦率地回答了友人的这个问题,洛克说:“我把那种宽容誉为纯正的教诲基本特征的标志”。

洛克从“一个真正的基督徒”的理论角度阐述了宽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洛克接着从与理论层面相照应的社会现实角度描述了当时英国社会“以宗教为口实,迫害、折磨、屠杀和毁灭他人”、“党同伐异”、“用火和剑来强迫人们信奉某种教义”的不宽容社会现实。

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反差,洛克在书中分析了形成“不宽容”宗教问题的原因。

洛克认为没有严格区分公民政府事务和宗教事务,政教融杂是导致“不宽容”宗教问题的基础性原因。

当牵涉到世俗权力的公民事务与关乎灵魂拯救的宗教事务相融杂时,一些人所追求的“恰恰是另一个王国,而不是为了促进上帝之国”,他们所追求的是统治他人的世俗权力和权威,“竭诚礼拜上帝只是他们的幌子”,残忍地反基督和迫害他人才是他们的真意。

接下来,洛克从公民事务、宗教事务应该由谁负责管理的角度阐述了政教分离的必然性和有效性。

洛克提出,政教分离是公民事务和宗教事务在内容上差异化导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宗教宽容》读书笔记说实话,我对宗教之类的书籍没有什么涉足,更别说研究了,读《论宗教宽容》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挑战,也学到了很多从未了解的知识。

以前只是高中历史课的时候学过洛克这个人物,不过也没有详细地学,只是作为众多知识点中的一个小点去掌握了解,因此对洛克没有很多了解,现在读这本《论宗教宽容》让我更加深入细致地去认识了解洛克的理论思想。

洛克被称为第一位自由主义思想家,自由主义学说的始祖。

约翰•洛克,英国哲学家,生于1632年8月29日,卒于1704年10月28日,终生未娶。

他开创了经验主义,也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以及提倡人的“自然权利”的哲学家,他的政治理念深远地影响了美国、法国、英国以及其它的西方国家。

洛克出身于清教徒家庭,从小接受严格的教育。

洛克既憎恶经院哲学,又憎恶独立教会派的狂热,主张宗教宽容。

他深受笛卡尔哲学的影响,穷其一生而不为独断论所困扰。

1666年洛克结识了艾希利勋爵,亦即后来的沙夫茨伯爵成为他的助手兼好友,并在此期间开始了其一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人类理智论》的创作。

1682年沙夫茨伯爵因卷入一次失败的叛乱而逃往荷兰,洛克也随行。

伯爵在翌年去世,而洛克则在荷兰一直呆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

在荷兰,洛克隐姓埋名,并且完成了包括《人类理智论》在内的多部重要著作。

宽容一词来源于拉丁文tolerare,意为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具有耐心和公正的容忍。

在各种论述宽容的文献中,对宽容问题的讨论最多也可能是最早的,是关于宗教的宽容。

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在人类历史上有深远影响,它否定了罗马教会对信仰的垄断权威,承认人在思想上独立,尊重人的思想独立,提倡宗教宽容,这种观念奠定了资本主义信仰自由的基石。

宗教宽容成为社会的呼声,是中世纪黑暗愚昧的反动,是以多年来教外,教内残酷流血纷争为代价换取的。

为什么会产生不宽容呢?人们往往以为自已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并且顺理成章地认为,正确的不允许错误的存在。

但是,谁能肯定自已必然正确呢,洛克说通往天国的路只有一条,“在人们所走的如此纷繁杂芜的道路中,究竟哪一条是正路,却仍然是疑问”,(P19)洛克在认识论上以白板论出名,但他并没有用认识论的思路更多去批驳不宽容,不知在别的地方讲过没有。

不过,洛克显然认为没有人拥有压制别人的绝对权威,至少教会不具备这样的资格。

他不断抨击教会的丑行,指责“奸淫、邪荡、欺诈等和异端邪教伤风败俗的丑恶行径在其使徒中间中此充斥与盛行”。

(P2)洛克指出教会不宽容是因为“用宗教和关心他人的灵魂作为借口多么易于成为贪婪,掠夺和野心的掩饰物。

”这篇论文同时是一篇声讨教会的战斗檄文。

洛克在论述中充分地否定了不宽容的暴力行为。

他认为信仰是人内在良心的事业,“真正的宗教的全部生命和动力,只在于内在的心灵里的信仰,没有这种确信,信仰就不成其为信仰”(P6)。

用暴力来干预,是不会有效的。

强力不能将真理带人心,反而会逼人伪善,以谎言来欺骗世人和上帝。

只有在宽容的环境中,用劝勉,启发,印证的方法,真理反而以够得到更好的传播,他说:“只有当强有力的论辩和充足的传播时,真理才能占据优势。

”(P15)同时,洛克认为宽容是合乎基督教仁爱精神的。

宽容的主张落实到现实生活中,要求政教分离,国家是人们为谋求、维护和增进公民自已的利益而组成的,政府的职能只在于平等地行使法律、保护所有权、惩制违法、逾越这个界限去干预公民信仰的份内事是不允许的和徒劳的,只有公民信仰损害了社会利益时,它才有权干涉。

这种理解不把国家目的神圣化,不把国家职能无限扩大,显然是合乎时代潮流的。

当某些“邪”教的信徒准备自尽时,作为宽容的倡导者,我们要怎样呢?人们用武力夺下他们自尽的手段,然后加以劝说,最终没能奏效我们要怎样呢?社会不是按照设计精美的伦理原则建造,伦理原则的作用在于他方便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假如如此理解,我们也许就不会为此而过于失望。

宽容也许不是最有效率的,却是最安全的。

在论宗教宽容的时候,洛克的“全部论点总括起来就是,每个人应当享有和其他人同样的权利”。

洛克的宗教宽容思想是建立在他整个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中的,这才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

而宗教宽容的保障在于世俗权力与教权的分离。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论述教会如何宽容个人——不信仰该宗教、不加入该教会的人;第二个部分则在讲教会之间的宽容,尤其是世俗权力的掌握者所选择的教会对别派的宽容。

事实上,洛克论述的宽容并不是指善心,而是理性。

这点从他的理由中可以看出:信仰是出于自己良心的事,也必须信奉和执行是自己良心认同的信仰和宗教仪式,才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拯救。

所以,信仰——对永生的关注,只是公民个人的事。

他并不涉及世俗利益,信仰者只对上帝负责。

因此世俗的权力不应和教权相混淆。

在一个世俗化的社会中,宗教信仰是私人事务而不是公共事务或国家事务,因而,国家也好,政府的官员也好,都不应当插手私人的信仰,国家与政府的职责是管理公共事务而不是私人事务;信仰的选择完全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政教必须分离,国家与教会必须划清各自的权力域限,人们在宗教与信仰问题上应当和平共处,相互宽容。

这是洛克《论宗教宽容》一书的中心论旨。

用洛克自己的话说:我以为以下这点是高于一切的:必须严格区分公民政府的事务与宗教事务,并正确规定二者之间的界限。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那种经常性的争端,即以那些关心或至少是自以为关心人的灵魂的人为一方,和以那些关心国家利益的人为另一方的双方争端,便不可能告一结束。

”(第5页)一开始,洛克就批驳了种种假借宗教外衣的陋习,例如“夸耀其出生地及名字的古老,或其外部仪式的华丽”,“以其宗规改革相炫耀”等。

洛克指出这“无非是为了标榜其信仰的正统性”,并指出“这不过是人们相互争夺通知他人的权力和最高权威的标志罢了”。

洛克强调“我把那种宽容视为纯正的教会基本特征的标志”,“真正的教会……依据德行和虔诚的准则,规范人们的生活”,“任何人若没有圣洁的生活、纯洁无暇的行为,缺乏仁爱和忍让的精神而僭取基督徒的美名,都是徒劳无益的”。

对于宗教迫害,洛克说道“我要向那些以宗教为口实,迫害、折磨、屠杀和毁灭他人的人的良心呼吁:他们这样做,是处于对他人的友善和慈爱吗?”。

“怂恿这些与基督徒名字不相称的不义或不道德的行为……他所追求的是另外一个王国,而不是促进上帝之国”。

对于宗教仪式,洛克说道“对于这些众所公认的、直接违背基督教信仰的道德败坏的邪恶行为视而不见,不加任何处罚,反之挖空心思去致力于推动一些细微繁琐、超出常人理解力的利益并为其制造舆论,这又是为什么呢?……一个跟从基督,信仰主的教义,听从主的召唤的人,尽管他离弃父母、脱离他的国家公共教会和礼拜,或者不管他离弃了什么人或者东西,是不能被宣判为异端的”。

关于宗教宽容,洛克说道“对于那些在宗教问题上持有异见的人士实行宽容,这与耶稣基督的福音和人类的理智完全一致的”。

但他对很多人对这个观念的漠视感到吃惊,并指出有些人在采用不宽容的手段之后还寻求以虚伪的色彩加以掩盖,感到伤心。

洛克随之推出了自己关于实行宗教宽容和信仰自由的主张“严格区分公民政府的事务和宗教事务,并且规定两者之间的界限”。

并警告“如果做不到这点,那种经常性的争端(偏向于灵魂一方或偏向于国家利益一方)便不会停止”。

接着,洛克对国家的功能和公民的利益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洛克认为“国家是由人们组成的一个社会,人们组成这个社会仅仅是为了谋求、维护和促进公民自己的利益”。

“所谓公民利益,我指的是生命、自由、健康和疾病以及对诸如金钱、土地、房屋、家具等外在物的占有权。

官长的职责是:工程无私地行使平等的法律,总体上保护所有的人并具体地保护每一个公民今生对这些东西的所有权”。

洛克接着着重强调“既然官长的权力仅限于以上公民事物……它不能,也不应当以任何方式扩及灵魂拯救”。

洛克指出,政府和官员无权干涉宗教信仰自由的理由如下:首先,谁也没有责成官长比他自己更多地来掌管灵魂的事。

洛克认为,强迫和指令并不是宗教的本意。

真正的宗教全部的生命和动力,只在于内心的那份确认,没有这种确认,信仰便不成其为信仰。

其次,掌管灵魂的事不可能属于民事官长,因为他的权力仅限于外部力量,而纯真和救世的宗教仅在于心灵的内部。

悟性的本质在于,它不可能因为外部的力量而被迫去信仰任何东西。

刑罚无助于促进内心的信服。

第三、灵魂的拯救不属于民事官长,因为即令法律和刑罚的力量能够让人改变思想,但全然无助于灵魂拯救。

基于以上三个理由,洛克得出结论“公民政府的全部权力仅与公众利益有关,并且仅限于掌管今生的事情,与来世无任何想干”……“通往天国的唯一小路,官长并不比他人熟悉,因此我不能放心地让他们来充当我的向导”。

洛克接着又讨论了教会的问题。

洛克首先强调教会是一个自愿的团体。

洛克称“教会之所以是一个自由、自愿的团体,是因为任何人都不是生来就属于某一个教会”。

洛克说,人们之所以自愿地加入教会,是因为期待灵魂得救,这也是人们加入教会的唯一原因,也是人们继续待在教会的唯一原因。

“我们可以通过不感兴趣的手艺而致富,我们可以通过服用我们不相信的药物而治好了我的病,但是,我们绝不能因为信奉我们不相信的宗教和履行我们所厌恶的礼仪而得救”;“那个教会之所以成立,就只是为了以它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礼拜上帝”。

洛克后来也讨论到了非法礼拜活动的问题,他提到某些祭祀者可能提出以婴儿祭祀,或者干出那种淫秽的勾当,官长是否有权干涉?洛克认为这些行为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私人家里,都是不合法的,因此用于礼拜上帝或任何宗教集会都是不合法的。

洛克强调教会也必须存在一定的制度,例如聚会的时间和地点,入会和退会的原则,成员等级的区分等,但洛克反对教权世袭的观点。

他提出的理由如下:首先,基督教并未明文颁布此等法令;其次,那些强调某一教职应该神授或者教职应该蝉联的人们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最后,洛克认为与其浪费精力在此等事件上,不如花更大的精力在有关灵魂得救上。

洛克总结道,“教会的宗旨是共同礼拜上帝,并以此获得永生。

它的一切规定必须有助于此,教会的全部规定也必须仅限于此。

教会无权干涉公民的世俗事务,也无权使用强力。

应该这些均属于世俗官长们的职责”。

反对者继续提到如果教会缺乏强制性的权力,如何建立和维持教会的问题。

洛克回答道,“必须通过与事物本质相符合的手段来建立……使教会会员忠于职守的唯一手段是规劝、训诫和勉励。

如果通过这些手段仍无法使其改邪归正的,可将其逐出教会,这也是教会最大和最后的一项权力”。

洛克强调了宗教宽容的适用范围:宗教宽容不适用于那些屡次违反教规而不予以改正的人,否则教会将会立即解体。

洛克再次强调了政府与宗教之间权力的分离:公民政府不能授予宗教新的权力,教会也不能授权于公民政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