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
植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

1、植物组织样品的采集植物组织样品多用于诊断分析,采集植物组织样品首先要选定植株。
样株必须有充分的代表性,通常也象采集土样一样按照一定路线多点采集,组成平均样品。
组成每一平均样品的样株数目视作物种类、种植密度、株型大小、株龄或生育期以及要求的准确度而定。
从大田或试验区选择样株要注意群体密度,植株长相、植株长势、生育期的一致,过大或过小,遭受病虫害或机械损伤以及由于边际效应长势过强的植株都不应采用。
如果为了某一特定目的,例如缺素诊断而采样时,则应注意植株的典型性,并要同时在附近地块另行选取有对比意义的正常典型植株,使分析的结果能在相互比较的情况下,说明问题。
植株选定后还要决定取样的部位和组织器官,重要的原则是所选部位的组织器官要具有最大的指示意义,也就是说,植株在该生育期对该养分的丰欠最敏感的组织器官。
大田作物在生殖生长开始时期常采取主茎或主枝顶部新成熟的健壮叶或功能叶;幼嫩组织的养分组成变化很快,一般不宜采样。
苗期诊断则多采集整个地上部分。
大田作物开始结实后,营养体中的养分转化很快,不宜再做叶分析,故一般谷类作物在授粉后即不再采诊断用的样品。
如果为了研究施肥等措施对产品品质的影响,则当然要在成熟期采取茎秆、籽粒、果实、块茎、块根等样品,果树和林木多年生植物的营养诊断通常采用“叶分析”或不带叶柄的“叶片分析”,个别果树如葡萄、棉花则常做“叶柄分析”。
植物体内各种物质,特别是活动性成分如硝态氮、氨基态氮,还原糖等都处于不断的代谢变化之中,不仅在不同生育期的含量有很大的差别,并且在一日之间也有显著的周期性变化。
因此在分期采样时,取样时间应规定一致,通常以上午8—10时为宜,因为这时植物的生理活动已趋活跃,地下部分的根系吸收速率与地上部正趋于上升的光合作用强度接近动态平衡。
此时植物组织中的养料贮量最能反映根系养料吸收与植物同化需要的相对关系,因此最具有营养诊断的意义。
诊断作物氮、磷、钾、钙、镁的营养成分状况的采样还应考虑各元素在植物营养中的特殊性。
高中生物: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植物或植物的一部分通过采集,压制,上台纸,标 明采集时间、地点,定了学名后成为标本,称为腊 叶标本。 一份合格的标本应该是:(1)种子植物标本要带 有花或果(种子),蕨类植物要有孢子囊群,苔藓 植物要有孢蒴,以及其它有重要形态鉴别特征的部 分,如竹类植物要有几片箨叶、一段竹竿及地下茎。 (2)标本上挂有号牌,号牌上写明采集人、采集号 码、采集地点和采集时间4项内容,据此可以按号码 查到采集记录。(3)附有一份详细的采集记录,记 录内容包括采集日期、地点、生境、性状等,并有 与号牌相对应的采集人和采集号。
3.换纸干燥:标本压制头两天要勤换吸 湿草纸。每天早晚二次换出的湿纸应晒干 或烘干,换纸是否勤和干燥,对压制标本 的质量关系很大。要特别注意,如果两天 内不换干纸,标本颜色转暗,花、果及叶 脱落,甚至发霉腐烂。标本在第二、三次 换纸时,对标本要注意整形,枝叶展开, 不使折皱。易脱落的果实、种子和花,要 用小纸袋装好,放在标本旁边,以免翻压 时丢失。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植物标本因保存方式的不同可分许多种,有腊叶标 本、液浸标本、浇制标本、玻片标本、果实和种子 标本等。我们介绍最常用的腊叶标本的制作方法。 一般真菌类标本装入玻璃瓶中,用福尔马林或硫酸 铜溶液浸泡保存,少数柔嫩易碎的种类可采取烘干 法加以保存。藻类、地衣、苔藓植物一般较小,容 易散失,可用小纸袋装好,再用腊叶标本压制的方 法处理;较大者可直接贴附于台纸上。蕨类及种子 植物一般均压制成腊叶标本保存。
小锄头用以挖掘具有深根、块根、根状茎、 球茎、鳞茎或石缝中的草本或灌木 掘铲用以挖掘小草本植物用。 枝剪用以剪断木本植物枝条,有手枝剪和 高枝剪两种。 吸水纸(采集纸、草纸)用以压制标本时吸 收植物水分之用,一般纸张均可,但以吸 水力强的麻皱纹纸等为佳。
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方法(史上最全)

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方法(全)植物标本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大量信息,诸如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物候期等,是植物分类和植物区系研究必不可少的科学依据,也是植物资源调查、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重要资料。
在自然界,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它的季节性以及分布地区的局限性。
为了不受季节或地区的限制,有效地进行学习交流和教学活动,也有必要采集和保存植物标本。
第一节国内外主要植物标本馆简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大小植物标本馆(室)2639个,共收藏标本近3亿份。
这些标本的76%保存在15个国家内,其中美国占22.1%,法国占7.4%,原苏联占6.6%,英国占5.7%,德国占5.6%,中国占3.7%。
世界上馆藏100万份以上的标本馆有55个,其中500万份以上的标本馆有7个。
这55个标本馆分布在22个国家,其中美国最多有12个,其次是英国、瑞典、德国和原苏联各4个,再次是法国、瑞士、日本各3个。
上述数据表明植物标本收藏数量与国家的发达程度成正相关,不仅发达国家标本搜集起步早、搜集范围广,而且近年来增长速度也是最快的。
如瑞典自然博物馆以每年16万份的速度增长;美国不仅大标本馆最多、占世界标本总数的比例最高,标本增加速度也最快,5年增加490万,占同期世界增长量的27.7%。
第二节腊叶标本的制作方法植物标本因保存方式的不同可分许多种,有腊叶标本、液浸标本、浇制标本、玻片标本、果实和种子标本等。
本书介绍最常用的腊叶标本和液浸标本的制作方法。
将植物全株或部分(通常带有花或果等繁殖器官)干燥后并装订在台纸上予以永久保存的标本称为腊叶标本。
这种标本制作方法最早于16世纪初由意大利人卢卡·吉尼(Luca Ghini)发明的,世界上第一个植物标本室建于1545年的意大利帕多瓦大学。
一份合格的标本应该是:(1)种子植物标本要带有花或果(种子),蕨类植物要有孢子囊群,苔藓植物要有孢蒴,以及其它有重要形态鉴别特征的部分,如竹类植物要有几片箨叶、一段竹竿及地下茎。
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是指将新鲜植物体的全株或一部分经过特殊处理(物理或化学方法)以便长期保存和进行教学与研究的植物实物样本。
在自然界,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它的季节性以及分布地区的局限性。
为了不受季节或地区的限制,有效地进行学习交流和教学及研究活动,采集、制作和保存植物标本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植物标本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大量信息,诸如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物候期等,也可反映出植物生长生境中诸如土壤因子、气候因子、生物因子的生态因子的特性,是植物分类和植物区系研究必不可少的科学依据,是植物资源调查、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旅游资源、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等的建设、开发、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资料。
同时还是进行生态保护、环境保护、园林绿化、植物地理等相关学科、行业工作和学科研究的必要资料。
植物标本按照制作和保存方法的差异通常可以分为腊叶标本、浸制标本、风干标本、砂干标本及叶脉标本等。
这里介绍高等植物腊叶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方法:一、植物标本的采集(一)采集用具进行标本采集前先要做好材料用具的准备工作。
1.吸湿草纸(废旧报纸和吸水纸均可)足量,用于干燥植物标本。
其大小规格应与标本夹相配套(42×29cm为宜)。
2.标本夹:是压制标本的主要用具之一。
它的作用是将吸湿草纸和标本置于其内压紧,使标本的花叶不致皱缩凋落,枝叶平坦,容易装订于台纸上。
标本夹可用坚韧的木材为材料,一般长约43厘米,宽30厘米,用宽3厘米、厚约5~7毫米的小木条,横直每隔3~4厘米,用小钉钉牢,四周用较厚的木条(约2厘米)嵌实。
3.枝剪:用以剪断木本或有刺植物。
4.采集箱或背篓:临时收藏采集品用。
5.小锄头(或掘铲):用来挖掘草本及矮小植物的地下部分。
6.记录薄、小标签、铅笔:用以野外记录用。
7.纸袋:用牛皮纸制成,10cm×7cm,用于盛取种子及标本上脱落下来的花、果、叶、鳞茎、块根等8.钢卷尺:用来测量植物的高度、胸高、直径等。
植物标本采集制作及保存方法(最全)

植物标本采集制作及保存方法(最全)概述植物标本采集制作是进行植物分类、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过程,并提供保存方法,以便确保标本的质量和持久性。
采集方法1. 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点:采集时应选择植物具有代表性的个体,最好是在植物的生长旺盛期采集,同时应选择环境友好、无污染的地点。
2. 采集工具准备:携带必要的采集工具,例如剪刀、手锯、手提箱等。
3. 标本的选择: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标本类型,如整株标本、花果标本、叶片标本等。
4. 采集操作:仔细将植物标本采集下来,包括根部、茎段、叶片、花果等重要部分。
5. 标本处理:将采集到的标本进行简单处理,去除多余的泥土和杂质。
6. 标本标签:在标本上附上标签,标明采集日期、采集地点、植物名称、采集者等信息。
标本制作方法1. 标本分类:将采集到的标本按照植物的科、属进行分类。
2. 清洗和处理:将采集到的标本进行清洗,用水冲洗去除泥土和杂质。
如标本有虫害,则需要进行适当处理。
3. 干燥:将清洗后的标本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保持标本的自然形态,使其逐渐失去水分。
4. 长期保存:标本干燥后,将其放入标本袋或标本盒中,同时在标本袋中放入除湿剂以防潮。
5. 标本标签:在标本上标注科、属、种名,并用透明胶带固定标签。
标本保存方法1. 温度和湿度控制:保存标本的房间应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一般在16-24摄氏度、相对湿度在40-60%之间。
2. 防虫害处理:定期进行标本检查,如发现虫害,可进行冷冻处理或使用虫害防治剂进行处理。
3. 定期更换除湿剂:标本袋中的除湿剂需要定期更换,以保持标本的干燥状态。
4. 光照控制:尽量避免暴露在强阳光下,以免标本变色或退色。
5. 定期检查和整理:定期检查标本的质量和保存情况,如有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整理。
总结通过正确的植物标本采集、制作和保存方法,可以保证植物标本的质量和保存持久性。
在进行标本制作和保存时,需注意采集时机、地点选择,采集操作要细致,制作过程要规范,保存环境要恰当。
植物标本制作流程

植物标本制作流程
1. 采集植物样本:在野外或园林中定位目标植物,选择健康有代表性的枝条、叶子、花、果实等部位。
用剪刀或手轻易地剪下采集,并标明采集时间、地点和编号。
2. 处理植物样本:用水清洗植物样本,去除泥土、尘埃和其他杂质,同时切割较大的叶片或花朵,使其适合放在标本上。
一些粘液或蜡油的植物需要用乙醇溶液浸泡,有些则需放在暗处晾干。
3. 制作标本:将处理好的植物样本放置在标本纸上,根据植物的大小和形态选择相应的标本纸。
将植物样本平放在纸上,用针或小刀将枝条或叶片等固定在标本纸上。
4. 定标本:在标本纸上标注所采集的植物的名称、科名、采集时间、地点、高程、编号等信息。
同时设计制作标签,并将其附在标本纸的角上。
5. 干燥标本:制作好的标本需要放在空气流通、低湿度的环境下干燥。
根据植物的大小、厚度和含水量不同,干燥时间会有所不同。
个别的大型标本,需要在干燥过程中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6. 存放标本:处理好的植物标本需要妥善保管。
大多数情况下,植物标本被放置在室温下,存放在密闭的标本箱中,以减少灰尘和昆虫的进入。
7. 添加标本信息:为保证标本的完整性和保值性,需要对标本的附加信息进行添加管理,包括标本名、品种或品系、生长情况及形态特征,形态特征包括叶、花、果实、枝、树干、根系等。
8. 保存标本资料:完善的标本资料,需要有良好的保存并妥善加以管理,进行分类存储以方便资料查找和使用,特别是针对分类、生态、生理特性和地理分布等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分类存储。
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一、目的要求植物标本(腊叶标本)就是进行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材料,“没有腊叶标本,也就没有植物分类学”。
由此可见,掌握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的一整套工作方法,对一个植物学工作者与教师来讲,就是极为重要的。
通过本实验,掌握植物标本的采集、植物标本的制作与保存方法。
在标本制作过程中,查找工具书,进一步掌握鉴定、描述植物的方法。
二、材料用品标本夹、吸水纸、采集袋、枝剪、高枝剪、标本、台纸、铅笔、小刀、镊子、白纸条、大针、机线、乳白胶、采集记录表、采集号签、标本鉴定签、剪刀、毛笔、胶水等材料用品。
种子植物科属词典、中国种子植物科属检索表、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志、缙云山植物志等工具书。
三、内容与方法(一)种子植物野外观察、采集、记录1、野外观察我们在野外观察种子植物时,要了解它们所处的环境、形态特征,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种子植物的种类就是很多的,全世界约有20多万种,它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就就是同一环境,却生长着不同的植物,这些植物有它们的形态特征及繁殖方式,而且,它们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野外,我们可以瞧出,植物随着季节的不同,生长发育的阶段就是不同的,就就是同一季节,各种植物生长发育的阶段也不就是完全相同的,可能有的植物正在开花,有的已经结果,有的可能正以果实或种子埋没于土壤处于休眠状态,情况极不一致。
我们在春夏进行野外观察时,可见植物多在开花、结果,我们应多选择有花、果的植物进行解剖观察,才能掌握这种植物的特点。
在野外观察一种植物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了解植物所处的环境:植物生长地的环境包括地形、坡度、坡向、光照、水湿状况、同生植物,以及动物的活动情况等。
尽量作到观察全面细致。
(2)植物习性:野外观察时要瞧该种植物,就是草本还就是木本。
如果就是草本,就是一年生,二年生还就是多年生,就是直立草本还就是草质藤本;如果就是木本,就是乔木,还就是灌木或半灌木,就是常绿植物还就是落叶植物。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保存植物标本是指全株植物体或其中一部分,经过采集和适当的处理后能长期保存其形态的植物体。
根据处理和保存方法的不同,可将标本分为干制标本和浸制标本。
干制标本又可分为风干标本、砂干标本和压制标本。
压制标本是最常用的一种也就是(腊叶标本),即将新鲜植物体的全株或其一部分用标本夹和吸水纸压制而成的标本。
通常把压制标本称为蜡叶标本。
浸制标本是指用化学药剂制成的保存液将植物体浸泡而制成的标本。
1菌类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1.1 采集方法采集常见的真菌时,一定要注意保持其子实体的完整。
地生种类应用掘根器仔细挖掘,树生种类应连同它们的一部分或全部基部(树皮、树枝)取下来,长在木桩上的可用刀剔取或用锯连同木材一同锯下来。
对柔软易碎的标本,可把纸卷成漏斗形,将标本放入后,把漏斗的两端拧起来,这样的包法可以使菌盖和菌柄上的某些特征不被破坏。
要表达标本的生长和生态分布时,可用照相机连同它们的周围环境一同拍摄下来,并作描述。
1.2 标本的制作与保存干制标本:木质、木栓质、半肉质及其它含水较少,不易腐烂的菌类,均可制成干制标本。
即将标本放在通风处风干,或日光下晒干,后放入纸盒内,贴上标签。
盒内放上樟脑可长期保存。
浸制标本:将标本放入5%甲醛或FAA固定液内浸制,密封后可长期保存。
2地衣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2.1标本采集地衣植物标本的采集不受季节的限制。
枝状地衣和叶状地衣以假根或脐固着于基质上,采集时要用手抓住,用刀轻轻从基质上剥离下来。
壳状地衣则牢固而紧密地贴在基质上难以剥离,因此采集时应连同基质一起采集。
土生地衣可用刀挖取。
树生地衣可连同树枝一同剪下或同树皮一起剥下。
石生地衣须用锤敲打下其着生的一片石块。
采集的标本可直接放入用牛皮纸制成的纸袋中。
按记录册的要求随采随记录地衣的颜色、生态环境、基质、采集地点、海拔高度、标本号等内容。
2.2标本制作与保存干制标本:地衣标本容易干燥,风干后直接装入袋内。
大型标本也可压制成蜡叶标本长期保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植物标本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大量信息,诸如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物候期等,是植物分类和植物区系研究必不可少的科学依据,也是植物资源调查、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重要资料。
在自然界,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它的季节性以及分布地区的局限性。
为了不受季节或地区的限制,有效地进行学习交流和教学活动,也有必要采集和保存植物标本“没有植物标本,也就没有植物分类学”。
由此可见,掌握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的一整套工作方法,对一个植物学工作者和教师来讲,是极为重要的。
植物标本因保存方式的不同可分许多种,有腊叶标本、液浸标本、浇制标本、玻片标本、果实和种子标本等。
本书介绍最常用的腊叶标本和液浸标本的制作方法。
一.腊叶标本的制作将植物全株或部分(通常带有花或果等繁殖器官)干燥后并装订在台纸上予以永久保存的标本称为腊叶标本。
这种标本制作方法最早于16世纪初由意大利人卢卡·吉尼(Luca Ghini)发明的,世界上第一个植物标本室建于1545年的意大利帕多瓦大学。
一份合格的标本应该是:(1)种子植物标本要带有花或果(种子),蕨类植物要有孢子囊群,苔藓植物要有孢蒴,以及其它有重要形态鉴别特征的部分,如竹类植物要有几片箨叶、一段竹竿及地下茎。
(2)标本上挂有号牌,号牌上写明采集人、采集号码、采集地点和采集时间4项内容,据此可以按号码查到采集记录。
(3)附有一份详细的采集记录,记录内容包括采集日期、地点、生境、性状等,并有与号牌相对应的采集人和采集号。
(一)、标本采集用具1.标本夹:是压制标本的主要用具之一。
一般长约43cm,宽30cm,以宽3cm,厚约5~7mm的小木条,横直每隔3~4厘米,用小钉钉牢,四周用较厚的木条(约2cm)嵌实。
它的作用是将吸湿草和标本置于其内压紧,使花叶不致皱缩凋落,而使枝叶平坦,容易装订于台。
2.枝剪或剪刀:用以剪断木本或有刺植物。
3.高枝剪:用以采集徒手不能采集到的乔木上的枝条或陡险处的植物。
4.采集箱、采集袋或背篓:用以临时收藏采集品用,过去是用铁皮制成采集箱,但由于使用不便,且易压坏,现在采用70X50厘米的塑料袋,采用塑料背包则更为理想。
5.丁字小镐:用来挖掘草本及矮小植物的地下部分。
6.吸水纸:易于吸水的草纸或旧报纸。
用来吸收水分,使标本易干。
最好买大张的,对折后用订书机订好。
其装订后的大小为,长约42cm,宽约29cm。
7.号签、野外记录签和定名签。
号签是用较硬的纸,剪成4×2厘米,一端穿孔,以便穿线用。
作用是在采集标本时,编好采集号后,系在标本上,具体式样如下:野外记录签的大小约7×10厘米,是用以在野外采集时记录植物的产地、生境和特征的,定名签的大小约为10×7厘米,是经过正式鉴定后,用来定名的标签,具体样式如下8.放大镜:观察植物的特征。
9.空盒气压计(测高表):测量山的海拔高度。
10.方位盒:观测方向和坡向。
11.钢卷尺:量植物的高度和胸径。
12.照相机和望远镜:拍照植物的全形、生态等照片,以补野外记录的不足;观察远处的植物或高大树木顶端的特征。
13.小纸袋:保存标本上落下的花、果和叶。
14.其他:如塑料的广口瓶、酒精、福尔马林(甲醛)、地图等。
(二)、植物标本的采集方法1.采集时间和地点:各种植物生长发育的时期有长有短,因此必须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进行采集,才可能得到各类不同时期的标本。
如有些早春开花植物,在北方冰雪开始融化的时候就开花了,如百合科的顶冰花。
而菊科、伞形科的有些植物到深秋才开花结果,因此必须根据要采的植物,决定外出采集的时间,否则过了季节,有些种类就无法采到了。
采集的地点也很重要。
因为在不同的环境里,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在向阳山坡见到的植物,阴坡上一般是见不到的。
生长在林下的植物是不会在空旷原野上见到;水里则生长着独特适应水生环境的植物。
在低山和平原、由于环境比较简单,因此植物的种类也比较简单。
但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形变化的复杂,植物的种类也就比平原要丰富得多。
因此,我们在采集植物标本时,必须根据采集的目的和要求,确定采集的时间和地点,这样才可能采到需要的和不同类群的植物标本。
2.采集标本时应注意的几点:(1)必须采集完整的标本。
除采集植物的营养器官外,还必须具有花或果,因为花、果是鉴定植物的重要依据,如伞形科、十字花科等,如没有花、果,是无法鉴定的。
(2)对一些具有地下茎(鳞茎、块茎、根状茎等)的科属,如百合科、石蒜科、天南星科,在没有采到地下茎的情况下是难以鉴定的,因此应特别注意采集这些植物的地下部分。
(3)雌雄异株的植物,应分别采集雌株和雄株,以便研究时鉴定。
(4)木本植物应采典型、有代表性特征、带花或果的枝条。
对先花后叶的植物,应先采花,后采枝叶,应在同一植株上,雌雄异株或同株的,雌雄花应分别采取。
一般应有2年生的枝条,因为2年生的枝条较一年生的枝条常常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时还可见该树种的芽鳞有无和多少,如果是乔木或灌木,标本的先端不能剪去,以便区别于藤本类。
(5)草本及矮小灌木要采取地下部分如根茎、匍匐枝、块茎、块根或根系等,以及开花或结果的全株。
(6)藤本植物剪取中间一段,在剪取时应注意表示它的藤本性状。
(7)寄生植物须连同寄主一起采压。
并且寄主的种类、形态、同被采的寄生植物的关系等记录在采集记录上。
(8)水生植物很多有花植物生活在水中,有些种类具有地下茎。
有些种类的叶柄和花柄是随着水的深度而增长的。
因此采集这种植物时,有地下茎的应采取地下茎,这样才能显示出花柄和叶柄着生的位置。
但采集时必须注意有些水生植物全株都很柔软而脆弱,一提出水面,它的枝叶即彼此粘贴重叠。
携回室内后常失去其原来的形态.因此,采集这类植物时,最好整株捞取,用塑料袋包好,放在采集箱里,带回室内立即将其放在水盆中,等到植物的枝叶恢复原来形态时,用旧报纸一张,放在浮水的标本下轻轻将标本提出水面后,立即放在干燥的草纸里好好压制。
(9)蕨类植物采生有孢子囊群的植株,连同根状茎一起采集。
(10)采集标本的份数:一般要采集2—3份,给以同一编号,每个标本上都要系上号签。
标本除自己保存外,对一些疑难的种类,可将其中同号的一份送研究机关,请代为鉴定。
他们可根据号签送给你一个鉴定名单,告诉你这些植物的学名。
若遇稀少或奇异的、或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还需多采。
(三、)野外记录为什么在野外采集时要作好记录工作呢?很明显,正如以上所讲的:我们在野外采集时只能采集整个植物体的一部分,而且有不少植物压制后与原来的颜色,气味等差别很大.如果所采回的标本没有详细记录,日后记忆模糊,就不可能对这一种植物完全了解,鉴定植物时也会发生更大的困难.因此,记录工作在野外采集是极重要的,而且采集和记录的工作是紧密联系的.所以,我们到野外前必须准备足够的采集记录纸(格式见下),必须随采随记.只有这样养成了习惯,才能使我们熟练地掌握野外采集、记录的方法,只有熟练掌握野外记录后,才能保证采集工作的顺利进行。
至于记录工作如何着手呢?一般应掌握的2条基本原则是:一是在野外能看得见,而在制成标本后无法带回的内容,二是标本压干后会消失或改变的特征。
例如:有关植物的产地、生长环境,习性,叶、花、果的颜色、有无香气和乳汁,采集日期以及采集人和采集号等必须记录。
记录时应该注意观察,在同一株植物上往往有两种叶形,如果采集时只能采到一种叶形的话,那么就要靠记录工作来帮助了。
此外如禾本科植物象芦苇等高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我们采集时只能采到其中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必须将它们的高度,地上及地下茎的节的数目,颜色记录下来。
这样采回来的标本对植物分类工作者才有价值。
兹将常用的野外采集记录表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采集标本时参考以上采集记录的格式逐项填好后,必须立即用带有采集号的小标签挂在植物标本上,同时要注意检查采集记录上的采集号数与小标签上的号数是否相符。
同一采集人采集号要连续不重复,同种植物的复份标本要编同一号.记录上的情况是否是所采的标本。
这点很重要,如果其中发生错误,就失去标本的价值,甚至影响到标本鉴定工作。
(四)、标本压制方法在标本采来后,当天晚上就应以干纸更换一次,借此要对标本进行整理。
第一次整理最为重要,由于在标本夹内压了一段时间,植物基本被压软了,这是你想如何整理都行,如果等标本快干时再去整理就容易折断。
1.整形:对采到的标本根据有代表性、面积要小的原则作适当的修理和整枝,剪去多余密迭的枝叶,以免遮盖花果,影响观察。
整理时不要使多数叶子重叠,如果叶片太大不能在夹板上压制,可沿着中脉的一侧剪去全叶的百分之四十。
保留叶尖,若是羽状复叶,可以将叶轴一侧的小叶剪短,保留小叶的基部以及小叶片的着生地位,保留羽状复叶的顶端小叶。
叶子要正面反面都有,以便观察叶的正反面上的特征。
对肉质植物如景天科、天南星科、仙人掌科等先用开水杀死。
对球茎、块茎、鳞茎等除用开水杀死外,还要切除一半,再压制。
以便促使干燥。
落下的花、果要用纸袋装起来,和标本放在一起。
2.压制:整形、修饰过的标本及时挂上小标签,将有绳子的一块木夹板做底板,上置吸湿草纸4~5张。
然后将标本逐个与吸湿纸相互间隔,平铺在平板上,铺时须将标本的根部或粗大的部分经常,在一张吸湿纸上放一种或同一种植物,若枝叶拥挤、卷曲时要拉开伸展,叶要正反面都有,过长的草本或藤本植物可作“N”、“V”、“W”形的弯折,最后将另一块木夹板盖上,用绳子缚紧。
3.换纸干燥。
标本压制头两天要勤换吸湿草纸。
每天早晚二次换出的湿纸应晒干或烘干,换纸是否勤和干燥,对压制标本的质量关系很大。
要特别注意,如果两天内不换干纸,标本颜色转暗,花、果及叶脱落,甚至发霉腐烂。
标本在第二、三次换纸时,对标本要注意整形,枝叶展开,不使折皱。
4.干燥器干燥。
标本也可用便携式植物标本干燥器烘干。
原理是通过轴流风机将聚热室中的普通电炉丝和红外辐射同步加热的热气流均匀地吹向干燥室,从瓦楞纸中间的空隙穿过,将植物标本中的水分迅速带走,使标本得以快速干燥。
标本压制方法与上述一样,不同的是在每份或每两份标本之间插入1张瓦楞纸,以利水汽散发。
体积为50×30×30 cm的干燥器每次可干燥100-120份标本。
标本上的枝、叶干燥一般耗时20-24h,花、果因类型不同而耗时有不同程度增加。
利用干燥器压制标本,不需要人工频繁地更换和晾晒吸水纸,提高干燥速度,降低工作量,标本不因频繁换纸而损失,也不受气候影响,且能较好地保持标本的色泽。
同时干燥器所用的红外辐射有杀虫灭菌作用,有利于植物标本的长期保存。
(五)、标本的杀虫与灭菌方法为防止害虫蛀食标本,必需进行消毒,通常用升汞(即氯化汞(HgCl2),有剧毒,操作时需特别小心)配制0.5%的酒精溶液,倾入平底盆内,将标本浸入溶液处理1~2分钟,再拿出夹入吸湿草纸内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