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的危机传播危机传播研究的理论述评

合集下载

传播学视角下如何应对舆论危机的传播风险

传播学视角下如何应对舆论危机的传播风险

传播学视角下如何应对舆论危机的传播风险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舆论危机如同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给个人、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从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到政府的政策决策,从明星的绯闻丑闻到公共卫生事件,舆论危机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料。

在传播学的视角下,深入理解舆论危机的传播机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降低传播风险,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课题。

舆论危机的产生往往源于某个事件或问题的曝光,这些事件或问题可能触动了公众的敏感神经,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一旦舆论危机爆发,信息便会在各种传播渠道中迅速扩散。

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快速,一条消息可以在瞬间传遍全球,引发无数人的关注和评论。

而传统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则进一步加深了舆论的影响力,使得舆论危机的传播范围和程度不断扩大。

在舆论危机的传播过程中,公众的情绪和态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公众对某个事件或问题感到愤怒、不满或担忧时,他们会积极地参与到舆论的传播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

这种情绪的传播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容易引发更多人的共鸣和参与,从而进一步加剧舆论危机的传播风险。

那么,在传播学视角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舆论危机的传播风险呢?首先,建立有效的监测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及时了解舆论的动态和趋势,掌握公众的情绪和态度,是应对舆论危机的前提。

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各种传播渠道进行实时监测,包括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论坛等,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以便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潜在的舆论危机。

同时,建立专业的舆情分析团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判断舆论危机的严重程度和可能的发展趋势,为制定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其次,保持透明和及时的信息发布是关键。

在舆论危机爆发后,公众往往渴望了解事情的真相和进展。

如果信息不透明、不及时,就容易导致谣言和猜测的产生,进一步加剧舆论危机的传播风险。

因此,相关主体应该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全面的信息,向公众说明事情的真相和采取的措施,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危机信息传播的社会网络结构和传播动力学研究共3篇

危机信息传播的社会网络结构和传播动力学研究共3篇

危机信息传播的社会网络结构和传播动力学研究共3篇危机信息传播的社会网络结构和传播动力学研究1危机信息传播的社会网络结构和传播动力学研究在当今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一个重要属性。

无论是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还是社会安全事件,都需要通过有效的危机信息传播来展开。

然而,危机信息传播往往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如信息不对称、媒体选择、信任缺失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传播效果的不确定性。

因此,研究危机信息传播的社会网络结构和传播动力学显得尤为重要,这可以有效帮助我们理解危机传播的机制,针对性地制定策略,为危机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社会网络结构对于危机信息传播的影响非常大,传统的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社会网络是以个体为中心形成的,个体之间通过人际关系形成网络。

但是在危机信息传播的情境下,网络结构受到了轻微的改变,人们的关注集中在事件本身,而非个体。

因此,网络结构转变成以事件为中心的网络,并且其中的节点可以是机构组织、专家学者、公众个体等。

此外,社会网络结构中的弱联结也是影响危机信息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弱连接不仅能帮助信息传播跨越不同社会群体,还可以使得更多的信息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获得认可。

比如,在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境中,医疗专家和社区工作人员之间的弱连接对于信息的传播十分重要。

他们可以不仅可以在专业领域内交流信息,还可以帮助这些信息在较广泛的社会网络中传递。

其次,传播动力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危机信息传播的传播过程。

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传播速度和接受速度的不匹配。

传统上,大多数网络传播模型假设传播速度和接受速度是相等的,但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往往会感到信息传递过快,而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却并未跟上。

因此,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考虑信息的接收方心理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正确评估信息的效果,并选取合适的传播媒介。

除此之外,传播动力学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对危机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也很大。

比如,信息的可信度、传播媒介的选择、信息的生命周期等等。

风险传播与危机传播的研究辨析

风险传播与危机传播的研究辨析

风险传播与危机传播的研究辨析作者:郭小平来源:《媒体时代》2013年第02期一、风险社会的来临与危机事件频发当代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根本性的变革,这场变革向以启蒙运动为基础的现代性提出挑战并开启了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人们选择了新的、尚未预期的社会与政治形式。

吉登斯说:“现代性降低了某些地区和生活方式内部的总的风险性,但与此同时,它也导入了一些以前的时代基本或完全不知道的新的风险参量。

”其中,科技、决策以及受其影响的生态环境就是吉登斯所言的“新的风险参量”之一,影响并塑造现代社会。

德国社会学家卢曼说,我们生活在一个“除了冒险别无选择的社会”。

一系列风险事件,如宣告人类进入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所言的“世界风险社会”或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所言的“失控社会”。

1986年英国“疯牛病”(BSE)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2003年的SARS、2005年湖北省江夏区非法种植转基因水稻、2007年厦门事件、2009年广东番禺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争议、2011年日本福岛电站的核辐射与大连福佳大化PX项目、2012年四川什邡事件与江苏启东事件……各种风险议题或危机事件经媒体报道后,给公众敲响了一个又一个警钟。

对风险社会的反思,要理解世界风险社会的文化和政治能力,不能把风险与媒体、文化等分开,因为风险是“人造的混合物”,“包括和结合了政治学、伦理学、数学、大众媒体、技术、文化定义和认识”。

二、风险传播研究的兴起与发展社会沟通意义上的“风险传播”(即“风险沟通”)研究始于Starr在1969年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高科技技术应用的不确定性引发环境、公共安全和健康问题,引起公众与学界对风险议题的关注。

其后,Slovic、Douglas、Wildavsky等研究者开始考虑将个体的价值观、社会等因素纳入风险研究。

风险议题关涉风险规制、议程设置与媒体沟通。

研究者们开始注意到,风险论述不再被专家与管理者所掌控,风险论述被社会运动、大众传媒与公众所重塑。

近年来我国危机传播的研究及其反思

近年来我国危机传播的研究及其反思
推 进创 新 理论
探 索创 新实践
ONGN N C ANB 学 平 — 理 研 A H U O 术 台 — 论究
近 年来我 国危 机传 播 的研 究及 其 反思
蒋 蓉
(陕西师0 2)
摘 要 : 我 国危 机 传 播 的 全 面 研 究从 20 0 3年 S RS爆 A 发后 开始 。自2 0 第一本有 关危机传播 的著作 诞生后 , 0 4年 学 界便兴起 了研 究危机传播的热潮 。有关危机传播的文章 与著 作很 多, 内容 涉 及 危 机 传 播 管理 技 巧 、 机 中媒 体 的 角 色与 危 功 能 、 体 与 政 府 和 民 众 的 关 系 、 机 事 件 实证 研 究 、 家形 媒 危 国 象与对外传播 等诸 多方 面。但是 , 究中尚存在 着重复研 究 研 的现 象、 论研 究过 于贫乏、 究领域过 于集 中、 理 研 没有形 成一 定的研究规模 等缺 陷与不足。在今后 的研 究 中我们 应克服这 些缺陷 , 而形成一套成 熟的危机传播 学术体 系。 从 关键词 :危机传播 媒体 角色 国家形象 近年 来 , 国危 机 事 件 频 发 , 我 既有 以 “ 安 事 件 ” 代 表 瓮 为 的群 体 事 件 , A S 甲流 等 公 共 卫 生 事 件 , 有 南 方雪 灾 、 SR 、 又 汶 JI 震 等 特 大 自然 灾 害 。我 国 危 机传 播 的 研 究 有 两 个 重 要 的 I 地 转折 点 : 是 2 0 一 0 3年 爆 发 的 非典 , 它激 发 了 政 府 对 信 息 公开 的 重 视 , 我 们 从 “ 闻 、 闻 、 闻 ” 入 了第 一 时 间 全 方位 使 新 旧 不 进 报道危机事件 的时代 ,公民的知情权开始得 到真正 的保障 , 媒体 在 面 对 危 机 时 开 始 成 熟 , 究 危 机 传 播 的 文 章 与 著 作 开 研 始 增 多 : 是 汶 Jl 震 , 使 我 们 更 加 认 识 到信 息 公 开 的 重 二 I 地 它 要性 , 认识 到传媒在 危机事 件 中应该 发挥 的重要 作用 , 危机 传播的研 究也随之更加全面 与深入。本文拟对 2 0 0 3年 至今 我 国 的危 机 传 播 研 究进 行 总 结 与 反 思 , 为今 后 建 立 一 个 成 熟 的危机传播研 究体 系提供参考 。 危机传播的概念界定 危机传播是伴随着 危机 管理、 危机 公关等学科 的研究而 进 入 人们 的视 野 的 。 危 机 管 理 这 门 学 科 被 系统 介 绍 到 国 内 , 是在 2 0 0 3年 S S爆发 期间 , AR 而危 机传 播是政府部 门、 企业 等 组 织 进 行 危 机 管 理 的 一 个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学 者 们 一 致 认 为 , 机 管理 的核 心 就 是 危 机传 播 。 危 简单 来说 , 媒体 与危机 的关系有二 : 一是 报道 危机事件 。 由于危机事件具有 突发性、影响性和特殊 性等新 闻价值 , 因 此 一 旦 危 机 事 件 发 生 ,便 成 为 各 大 媒 体 展 示 自 己 实 力 的 舞 台。 传 播 在 危 机 处理 的 过 程 中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作 用 : 体 在 媒 危机事件报道 中起着 议题设置作用 , 引导着社 会舆论 。媒体 的 报 道 对 于 疏 导 公 众 心理 、 护 和 塑 造 国 家 形 象 , 而 化 解 维 进 危机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 危机对媒体来说 , 也是一 种 机 遇 , 于 危 机 的 报 道 可 以全 方 位 展 示 媒 体 实 力 , 功 的 对 成 危机传播能打造媒体品牌。 二是树立危机传播观。 危机 已经 成 为 我 们 生 活 的 常 态 , 地 震 、 灾 、 大 交 通 事 故 、 行 病 大 洪 特 流 毒 … …等 等 , 们 听 说 的 太 多 , 经 历 的 太 多 。与 其 当 危机 发 我 也 生时我们 束手无 策 , 不如在 全社会树 立危机 意识 , 良好 的危 机预 警比有效 的危机管理 更有利 于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 危机传播在 国内也被称为 “ 危机沟通 ” 目前 , 。 对危机传 播进行确切定 义的只有史安斌 , 在< 他 危机 传播与新 闻发布》 中提 出:危机传播就 是在危机前后及 其发生过程 中 , “ 在政 府 部门 、 组织 、 体 、 媒 公众 之 内 和 彼 此 之 间 进 行 的 信 息 交 流 过

新闻传播学对网络舆情与危机传播的应对策略

新闻传播学对网络舆情与危机传播的应对策略

新闻传播学对网络舆情与危机传播的应对策略网络舆情和危机传播是当今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其对于个人、组织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闻传播学作为研究舆情与传播的学科,提供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以应对网络舆情与危机传播带来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学对网络舆情与危机传播的应对策略,并分析其对于舆情管理和传播效果的影响。

一、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针对网络舆情的迅速传播和扩散特点,新闻传播学强调了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的重要性。

通过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公众的声音和态度,抓住舆论关键点。

预警机制则能够在危机发生前进行预判,提前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

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的建立,为舆情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提高了应对危机的效率和准确性。

二、信息发布与传播策略新闻传播学倡导科学、准确和及时的信息发布与传播策略。

在网络舆情和危机传播中,正确的信息发布和传播是管理舆情的关键。

新闻传播学强调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应对舆情时应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和炒作,提高信息的可信度。

同时,新闻传播学也推崇及时发布信息,以尽快掌握舆论走向,引导公众舆论,化解危机。

三、倡导与引导公众参与新闻传播学认为公众参与是管理网络舆情与危机传播的重要策略之一。

公众的参与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公众视角,也能够凝聚舆论力量,共同应对危机。

通过互动平台、问卷调查等形式,新闻传播学倡导公众参与舆情的研究和管理,提高公众对舆情的理解和参与度,减少舆论对于组织的负面影响。

四、媒体与公关管理策略新闻传播学强调媒体与公关管理在网络舆情和危机传播中的作用。

媒体作为传播舆情的重要渠道,对于舆情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闻传播学倡导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合作和有效沟通,控制舆论的发展,并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在危机传播中,公关管理是组织应对危机的核心策略之一。

通过公关管理,组织能够有效地管理危机,缓解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组织的形象和信誉。

五、跨学科合作与社会责任新闻传播学强调跨学科合作与社会责任在舆情与危机传播中的意义。

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中危机传播的原则与策略浅析——以“7·20河南暴雨”为例

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中危机传播的原则与策略浅析——以“7·20河南暴雨”为例

第38卷第3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8,N o .32022年5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M a y 2022ʌ收稿日期ɔ2021G09G10ʌ作者简介ɔ王璇(1993-),女,甘肃兰州人,兰州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传播理论研究.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中危机传播的原则与策略浅析以 7 20河南暴雨为例王㊀璇(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传媒学院,甘肃兰州㊀730010)ʌ摘要ɔ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作为危机事件的一种,由于其突发性等特征比其他的危机事件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与反复性.该种危机事件发生时信息的传播容易产生舆论的混乱从而引起民众的恐慌,所以相较其他突发性事件在进行危机传播活动时更需要讲求一定的原则与策略.以 7 20河南暴雨 为例,运用斯蒂文 芬克危机传播阶段分析理论对该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中政府㊁媒体与公众所进行的危机传播进行分析.就分析提出原则和策略上的建议,以期对之后突发性自然灾害危机事件中的危机传播提供一些启示.ʌ关键词ɔ7 20河南暴雨;突发性自然灾害;危机;危机传播ʌ中图分类号ɔG 206.3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2)03G0125G04A n a l y s i s o fC r i s i s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a n dS t r a t e gi e s i nS u d d e nN a t u r a lD i s a s t e rE v e n t s T a k i n g t h e J u l y 20R a i n s t o r mi nH e n a n a s a nE x a m pl e WA N G X u a n(S c h o o l o f B u s i n e s s a n d M e d i a ,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i n a n c e a n dE c o n o m i c s ,L a n z h o u 73001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D u e t o t h e u n c e r t a i n t y a n d f r e q u e n c y of s u d d e n n a t u r a l d i s a s t e r e v e n t s ,t h e c r i s i s a n d c r i s i s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g e n e r a Gt e d i n th e e v e n t n e e d t o p a y m o r e a t t e n ti o n t o t h e c r i s i s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s t r a t e g y t h a n t h o s e i no t h e r e v e n t s .B y c o m b i n i n gc a s e a n a l y s i s a nd l i te r a t u r e a n a l y s i s ,t 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 t h e c r i s i s a n d c r i s i s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a n d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s t r a t Ge g i e s g e n e r a t e db y t h e J u l y 20H e n a nr a i n s t o r m b y c o m b i n g t h e c o n c e p t sof c r i s i sa n dc r i s i s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g e n e r a t e db yt h e s u d d e nn a t u r a l d i s a s t e r e v e n t s a n d a p p l y i n g S t e v e nF i n k s c r i s i s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 t a g e a n a l y s i s t h e o r y a n d t h e 5S p r i n Gc i p l e o f c r i s i s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a n d p u t s f o r w a r d s o m e s u g g e s t i o n s o n c r i s i s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a n d s t r a t e g y i n t h e e v e n t o f s u d Gd e nn a t u r a l d i s a s t e r s i no r d e r t o g i v e s o m e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i n t h e e v e n t o f s u d d e nn a t u r a l d i s a s t e r s .K e y wo r d s :J u l y 20H e n a n r a i n s t o r m ;s u d d e nn a t u r a l d i s a s t e r ;c r i s i s ;c r i s i s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㊀㊀近年来,全球突发性危机事件层出不穷.信息传播的错乱㊁谣言四起等往往伴随着该类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所发生.2021年7月中国河南省发生罕见的7 20暴雨危机,该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引发的一系列的信息传播方面的危机使整个社会产生了很大的舆论压力. 媒介即讯息 ,在现代媒体技术与手段的发展下,讯息在社交媒体上会迅速传播并不断发酵,但是信息传播速度的提高不能保证信息能精准地传播到每一个目标受众,也不能保证每一条讯息都是准确无误.传播中种类过多㊁速度过快的信息也会产生一些对舆情非常不利的因素.这些不利因素不仅不能使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所产生的信息传播危机得到很好的解决,还会对正常进行的危机传播有负面的影响.所以搞清楚危机事件各时期政府㊁媒体所进行的危机传播,合理运用危机传播的原则与策略才能够避免危机传播中信息错乱㊁冗余等因素所造成的大众不必要的恐慌,减少突发性危机事件中信息传播引发的社会舆论压力.一㊁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与危机传播(一)危机事件与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国内外学者,对危机有不同的定义.国外学者罗森塔尔(U r i e lR o s e n t h a l)将危机界定为:对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运行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紧迫,不确定性很强的情况下必须作出关键性决策的事件[1].国内学者刘刚在«危机管理»中,把危机定义为一种对组织基本目标的实现构成威胁,要求组织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关键性决策和进行紧急回应的突发性事件[2].2021年发生的7 20河南暴雨是一场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该危机事件极具破坏性与迅速性,并且不确定性极强,使得我国河南人民的生活㊁生命㊁财产等受到了威胁.(二)危机传播美国女学者费恩 班克斯(K a t h l e e nF e a r n -B a n k s,1941-)认为,危机传播是 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前㊁之中以及之后,介于组织和其公众之间的传播 [3].胡百精教授的«危机传播管理»认为危机传播是混乱符号和不确定意义的扩散过程,是信息传播主体与客体失序互动的过程[1].作为危机传播前锋与后盾的政府来讲,做到信息的相对透明与沟通的顺畅是进行的危机传播的核心;而作为公众需要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是进行危机传播的基础;媒体在危机传播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合理的传播策略来传达政府的声音,维护社会稳定.二㊁7 20河南暴雨中的危机传播模式阶段性理论是危机传播理论在危机管理理论中的借鉴与应用,斯蒂文 芬克在1986年提出四阶段论,该理论将危机传播过程划分为危机潜在期㊁危机爆发期㊁危机蔓延期㊁危机解决期四个阶段.运用阶段性理论对7 20河南暴雨中的危机传播做相对系统的梳理,可以更加完整地了解该危机中媒体㊁政府与大众进行危机传播的模式.(一)危机传播的潜在期:危机传播不只要提前预警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迅速,政府与媒体对于暴雨这种突发自然灾害危机事件可以做到第一时间的报道与预警.2021年7月16日中国气象报道称,河南省气象局启动暴雨四级应急响应,气象部门各相关单位严格按照应急响应规定做好工作.虽然政府㊁媒体已预警,如前期新华社㊁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在自己的两微信一端上均就灾害给出预警.但是因为前期政府㊁民众对预警不够重视,使得政府和媒体刚开始的危机传播陷入被动,在7 20河南暴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铺天盖地的各种媒介信息㊁报道纷涌而来,公众对政府的救援㊁灾民的安置等都产生了质疑.政府在官方媒体的两微一端立马发布准确的信息:第一时间公布河南该次暴雨的雨势情况,发布求救电话㊁救援信息㊁避难帮助场所等;同时避谣社交媒体上传播的错误信息.危机潜在期是危机传播相对容易的时期,也是更大的传播危机最不容易被发现的时期.所以,政府与媒体在危机传播中应该随时提高警惕,树立良好危机传播意识,始终防患于未然[4].(二)危机爆发期:危机传播需要具体报道一旦危机潜在期结束,信息传播面临的危机将会彻底爆发,并且过程是不可逆的.这是四个阶段中最短的阶段,但是稍有不慎都会让危机传播发展到很不利的地步.7 20河南暴雨中危机事件经过媒体报道,受到社会很大关注.但是由于危机的突发性,准确的消息的调查考证需要一定时间.网络繁杂的信息使得危机爆发期谣言遍地,大众出现焦躁情绪,一是质疑预警与防范;二是迫切想了解灾区的情况及群众的救援和安置等问题.大量媒体聚焦河南,具体地对河南各地的灾情与受灾群众的现状进行报道.如央视新闻发布7月20日,河南郑州地铁5号线五龙口停车场及其周边区域发生严重积水现象导致的乘客不幸罹难的具体人数;人民日报官微报道了郑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防汛救援最新情况.为大众提供官方信息,解决信息不透明造成的谣言四起.在危机的爆发期,信息传播的模棱两可㊁混乱无序会造成危机传播的失误.所以要利用现代媒介的便利性具体准确地进行危机传播,让媒体报道更加具体化是危机传播的关键.(三)危机蔓延与恢复期:危机传播需正确引导危机延续的同时也在恢复,危机恢复期通常指危机的 清理阶段 ,危机蔓延期是四阶段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5].面对处于危机蔓延与恢复期的7 20河南暴雨事件,危机传播一刻也不能停息,并且需要正向的引导,才能迅速且高效地解决传播危机问题.在7 20河南暴雨事件中政府迅速给出相应的指示,针对舆论热点及时发布官方消息,防止谣言的扩散和传播;媒体也进行正确引导,不断报道救人抢险,各地捐款捐物的新闻,为此次突发自然危机事件创造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定受灾人民战胜灾难的决心.政府㊁媒体所进行的正确舆论引导使得处在危机蔓延与恢复期的信息传播危机进一步得到缓解.(四)危机解决期:危机传播需谨慎对待危机解决阶段,不意味着政府㊁媒体的危机传播完全结束,关于政府后续形象的重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6].虽然河南暴雨慢慢变小,陆续进入灾后重建和理赔阶段,舆论也渐渐淡化.媒体主要就危机事件发布灾害重建和赔偿等消息,最大程度树立政府的正面形象.在新闻媒体上报道一些灾害重建,赔偿等危机解决信息的同时,也做一些预警报道,如在2021年8月21日,媒体还对河南部分地区将迎来新一轮的暴雨进行了预警.事实上,危机解决期,危机传播应该更加谨慎.一旦对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掉以轻心,会使之后的危机传播变得措手不及,影响危机传播之前所取得的良好效果.所以媒体应做好由于危机事件折返继续进行危机传播的准备,小心谨慎地进行危机解决阶段的危机传播.三㊁7 20河南暴雨的危机传播原则(一)政府和媒体需要主动承担危机传播的责任在突发性自然灾害危机引发传播危机后,政府㊁媒体应该第一时间承担起危机传播的责任.政府部门第一时间通过微博㊁微信等新闻客户端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消息,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指示.官方媒体在互联网上也第一时间承担起了权威报道的责任,对暴雨进行了权威㊁详细㊁准确的报道.如人民日报的官微一直发布第一手危机事件的官方信息,在危机传播中一定程度起到了引导舆论的作用,承担起了作为官方媒体的责任.(二)政府和媒体需要真诚沟通㊁真实报道灾害无情,政府和媒体需要真诚地与群众进行沟通,使突发事件危机传播更加有人情味.任何不真诚的沟通都会导致危机传播情况变得越来越糟,使得传播危机蔓延.在危机传播中,无论是官方媒体还是地方媒体都需要真诚沟通,真实报道灾情与救援的真实情况,而不是进行虚假㊁夸大的隐瞒报道.媒体在做到真实报道的同时要进一步了解群众迫切需要的信息.在对于这场暴雨危机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几乎都是第一时间真实报道了灾情的发展,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与受众进行真诚沟通并且真实报道新闻事实避免谣言的传播.(三)遵循速度第一且报道准确快速处理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的信息传播是政府㊁媒体危机传播成功的关键,一定要第一时间判断清楚形势,找出危机传播对策.在河南暴雨的危机事件中,政府与媒体合理利用 两微一端 ,迅速及时进行危机传播,尤其是微博避谣机制,往往在谣言发生的第一时间,就粉碎谣言,传播真相.如在网络传播中,社交媒体上流传一则4秒钟的短视频,显示一条巨大的鱼状物体在街区洪水中翻腾,据称是郑州 荥阳海洋馆被冲破,海洋馆中的鲨鱼逃出来 ,媒体和大众立马一起避谣,证实为假新闻,避免再次加重灾情中群众的恐慌.在这场自然灾害危机事件中政府㊁媒体和大众利用现代媒介实现了真正的危机传播的速度第一原则.(四)相互协作,系统运行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中政府㊁媒体与公众进行的危机传播要遵循正确㊁完整的相互协作原则并进行系统运行.在这次事件的危机传播中不仅政府㊁媒体及大众相互协作,政府与政府,主流媒体㊁地方媒体㊁还有其他媒体也相互协作.同时各种媒体深入灾情报道一线,系统报道灾情,对灾情的报道使用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相互协作,系统运行的原则可以使大众系统地掌握危机事件的信息,坚定决心与信心打赢信息危机仗,使受众获得了系统信息,最终使得危机传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五)发布权威性信息在突发性自然灾害危机事件的危机传播中,权威信息的发布更能取得大众的信服,媒体发布权威人士的消息报道可保证危机传播具有权威性.如主流媒体发布中共中央总书记㊁国家主席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这次7 20河南暴雨对防汛救灾工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7月21日人民日报直播了中央气象台与河南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等专家解读此次特大暴雨的过程特点㊁成因与未来几天的预报.政府㊁媒体随时用权威证实原则,打消一些由于大众对媒体传播信息不信任产生的恐慌.四㊁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中危机传播的策略分析㊀㊀在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的危机传播中需要一定的危机传播策略去更好地进行当下的危机传播,对于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危机传播策略有以下几点建议:(一)做好政务社交媒体沟通政务社交媒体危机沟通是指危机事件发生前后,政府和公众如何通过政务社交媒体进行沟通[7].平时就要做好政务社交媒体与受众的沟通,保持与受众之间的消息畅通与相互信任.这样不管是在河南暴雨还是其他突发性自然灾害危机中,政务社交媒体都可以发挥自己官方媒体的身份优势,传递讯息.有效的政务沟通能让大众迅速㊁准确地获取信息,同时一旦危机事件发生政府也能更快确定危机传播的方向.(二)合理利用意见领袖,强调社会责任危机事件中的危机传播策略之一便是要合理利用网络上的意见领袖.因为他们本身具有一定受众,在关于重大自然性灾害事件的危机传播面前,他们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帮助社会消除一部分传播危机,在社会的危机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中危机传播的意见领袖,已经不单单只能查找㊁传播信息,为受众提供观点与建议.他们还需要收集信息,辨别信息的真假,并且引导自己的粉丝.提高危机传播的正向信息的传播速度,促进传播危机的解决.比如在7 20河南暴雨事件发生时很多微博大V转发救援信息,但是其中就有假的求助消息泛滥,看似事小其实很容易引起大众的恐慌,不利于危机传播,所以需要意见领袖先去辨别一下消息的真假.很多媒体的官方微博㊁微信公众平台在这次河南暴雨中也起到一定的危机传播作用,所以在危机传播策略中合理地利用意见领袖,强调社会责任,才能使危机传播更加深入㊁广泛㊁有效.(二)必须时刻保持信息的畅通与准确大量的冗余信息与谣言也会导致危机传播的失败.很多媒体线上传播救援信息㊁灾情中的救人的英雄事迹等一些灾情相关的报道,但是这些信息过多会导致信息的不通畅,对危机传播产生不好的影响.危机传播成功的关键在于时刻保持信息的畅通和准确,所以这就需要媒体里专业的人从大量消息中筛选出准确有用的信息并且立刻发布出去,否则会形成信息的冗余,使得消息真假难辨.如在灾情期间微博及时建立专项小组进行救助信息的筛选,将相对准确的求助信息发送出去.越是在这种信息杂乱无章的时候越要保持传播信息的畅通与准确,危机传播才更有效率.五㊁总结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中的危机传播过程需要随机应变.由于突发性自然灾害危机社会关注度高,在此类事件的危机传播中运用危机传播原则和策略时应该更加注意方式与方法,要因时㊁因势而变.在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中的危机传播的原则与策略方面我们应该更加注意真实㊁准确传播信息,创造一个良好的传播环境.ʌ参考文献ɔ[1]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8.[2]刘刚.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3]C o o m b s,WT.C h o o s i n g t h e r i g h tw o r d s:T h e d e v e l o pGm e n t o f g u i d e l i n e s f o r t h es e l e c t i o no f t h e a p p r o p r iGa t e c r i s i sr e s p o n s es t r a t e g i e s[J].M a n a g e m e n tC o mGm u n i c a t i o nQ u a r t e r l y,1995(8):447G476.[4]上官酒瑞.互联网+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300.[5]余玉花.科学防范现代危机的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384.[6]温琼娟.美国危机传播研究八大理论流派[C]//第六届公关与广告国际学术论坛.国家品牌 社会资本与文化软实力论文集,2013:300G324.[7]谢起慧,彭宗超.基于T AM的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危机沟通机制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17,36(5):106G112,100.[责任编辑:王敬儒]。

新闻传播中的风险与危机管理研究

新闻传播中的风险与危机管理研究

新闻传播中的风险与危机管理研究现代社会,新闻传播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风险和危机。

,正是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而展开的重要领域。

一、新闻传播中的风险与危机新闻传播领域涉及到的风险和危机种类繁多,包括虚假信息传播、信息失控、舆论风波、声誉危机等。

虚假信息传播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仅会误导公众,还可能导致社会动荡。

信息失控则可能导致消息不当传播,进而引发负面影响;舆论风波则可能由于传播渠道的广泛性而迅速扩散,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声誉危机是企业、相关部门或公共人物常常面临的问题,一旦声誉受损,将难以挽回。

二、新闻传播中的风险与危机管理策略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和危机,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首先,建立健全的新闻传播道德规范和制度是防范虚假信息传播的基础。

其次,加强信息监控和管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及时发现并处理出现的问题,防止信息失控。

此外,建立有效的舆论管理机制,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化解舆论风波。

最后,建立健全的声誉管理体系,建立稳固的品牌形象,以减少声誉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新闻传播中的风险与危机管理案例分析通过对一些新闻传播中出现的风险与危机案例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成因和应对措施。

例如,某知名企业因产品质量问题被曝光,导致声誉受损,企业形象受到严重影响。

企业应及时回应问题,采取措施改善产品质量,恢复信誉。

又如,某相关部门部门发布的信息失控,引发舆论风波,严重影响相关部门形象。

相关部门应加强信息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回应社会热点问题,缓解舆论压力。

四、新闻传播中的风险与危机管理研究展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新闻传播中的风险与危机管理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新闻传播中的风险与危机管理,探索更加有效的管理策略,为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相关研究者能够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新闻传播中的风险与危机管理研究取得更大进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高校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机,不仅会对高校的声誉造成严重影响,还可能造成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损失。

研究和探讨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原因、特点和处置对策,对于高校管理者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原因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媒体报道媒体是传播舆情的重要渠道,一旦高校发生严重事件,媒体的报道往往会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引发舆情危机。

一些高校发生师生矛盾、考试作弊、腐败腐烂等事件,一旦被媒体报道,就很容易引发舆情危机。

2. 社交媒体传播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

一些不良事件往往在网络上被曝光,并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开来,引发舆情危机。

一些学生在校园内发生冲突,很快就会被拍摄视频并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引发舆情危机。

3. 网络谣言网络谣言是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的常见原因之一。

一些不实信息或者夸大信息往往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开来,扩大了事件的影响,导致舆情危机的发生。

有人在网络上发布虚假消息称某高校的食堂食品有问题,引发轩然大波。

1. 传播迅速网络舆情危机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旦事件发生,很快就会通过网络传播开来,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2. 影响范围广泛网络舆情危机的影响范围往往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甚至对国际形象产生影响。

3. 舆情危机突发性强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往往比较突然,高校管理者需要随时随地做好应对准备。

面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高校管理者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处理对策,及时化解危机,提升高校形象。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对策:1. 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高校应建立起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社会舆情动态。

可以通过设置网络舆情监控平台、聘请网络舆情监测公司等方式,及时获得网络舆情信息,做到随时掌握舆情态势。

2. 加强网络声誉管理高校应加强网络声誉管理,通过优化网络舆情发布方式、提升信息透明度、规范网络舆情回应等方式,积极宣传高校的正能量,树立健康向上的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杂的危机传播--危机传播研究的理论述评作者:褚建勋, 汤书昆作者单位:褚建勋(中国科技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 230026 国际传播学会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系统动力学(SD)专业委员会), 汤书昆(中国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230026 蓝帆知识管理研究所 中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 中国科技传播研究会)1.期刊论文邵培仁.潘祥辉危机传播推动中国媒介制度的变迁——从汶川地震看危机事件与媒介制度创新的内在关联-现代传播2008(4)汶川地震是一种"危机型"的媒介事件.它不仅通过媒介动员受众并使之参与其中、分享意义,更重要的是,这种"危机事件"为包括央视在内的媒介逻辑的演变提供了某种契机.在危机事件的"扰动"下,媒体的行为逻辑会产生一定的"变异",能够打破既有的制度框架和既定的角色功能.这种临时性的"制度创新"能否固化成为一种"常规路径"取决于政府及媒体自身偏好的转变.考察"危机事件"与"媒介逻辑"演变之间的关系为我们理解转型期中国媒介制度的变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2.学位论文任丙超广播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传播效果研究2009国外关于危机传播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的80年代,我国的相关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近几年开始逐渐升温。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近几年国内公共危机事件频发,且事件影响重大。

广播作为有较长历史的电子媒介,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近几年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2008年,国内发生了南方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灾害两件重大的自然灾害事件,在这两个事件中,广播媒体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在对当前危机传播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重点对广播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传播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

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探讨广播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传播效果。

第一部分:危机传播理论概述。

这部分主要是对当前危机传播理论的梳理。

公共危机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危及群众生存与生活以及社会安全与稳定的重大紧急事件。

公共危机事件不但带有突发性,而且演变迅速,冲击力强。

它会严重威胁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价值规范和共同利益,造成巨大的破坏性。

危机传播就是在危机前后及其发生过程中,在政府部门、组织、媒体、公众之间和彼此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

第二部分:广播传播理论概述。

分为以下三方面内容:相关的媒介传播理论,广播的传播优势,广播的传播特性。

广播作为一种公共电子媒介,有着独特的传播特性。

这一部份是在传播学基础理论的框架下,结合广播媒介的特点,对广播媒体传播特性的探讨,并为下文的研究进行理论铺垫。

第三部分:公共危机事件中广播媒体的传播效果分析。

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

广播媒介作为一种公共媒介,在一些国家是社会预警体系的一部分。

在我国近一段时期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中,广播媒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公共危机事件中,特别是公共危机事件的爆发期,广播是无可争议的“第一媒介”,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发丝绳阶段,广播媒体又在舆论引导、社会整合、情感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作用。

第四部分:有关优化广播媒体危机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这一部分是对广播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传播效果进行分析之后,结合相关的危机传播及广播新闻理论对如何优化广播媒体传播效果进行的探讨。

针对我国广播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传播现状,主要提出以下三个建议:广播媒体要及时、有序的传播;广播媒体要体现人文关怀;广播媒体要发挥信息整合优势。

3.期刊论文高亚妮.唐懿从SK-Ⅱ"铬钕门"事件看危机传播中企业和媒体的关系-商场现代化2007(11)SK-Ⅱ"铬钕门"事件的爆发导致了该品牌产品宣布退出中国大陆市场,这对跨国企业的危机传播提出了考验,本文通过对此次事件相关新闻报道的数量、内容和企业采取的措施的分析,试图从此次事件中吸取经验,提出企业在进行危机传播时和媒体的相处之道.4.学位论文金玥危机传播在我国危机管理中的作用研究2008危机事件处理是任何国家政府都不可避免要面对的,无论是由自然灾害还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危机事件,如由社会失衡、社会冲突导致的战争、暴力对抗以及恐怖事件等都是对一个国家政府的治理能力的考验。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类危机事件有逐步增多的趋势,其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

有效的应对各类危机事件,对保障人民群众的牛命与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的协调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危机事件中,信息的传播已日渐成为直接影响危机进程的关键变量。

在“SARS”危机和“松花江水污染”危机中,我们都不难发现这些公共危机实质上是一场公共信息危机。

危机传播就是指在危机前后及危机事件发生过程中,在政府部门、组织、媒体、公众之内和彼此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

良好的危机传播能为危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能促进政府内部以及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有效沟通,并对赢得信任与合作,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有着十分的重要意义。

因此,有必要对危机传播在危机管理中作用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对比并总结了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危机管理中危机传播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并结合实际中的案例,引入管理学和传播学相关理论对危机传播在危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改进我国危机传播的现状,完善和提高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并提出了完善我国政府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机制的一些举措。

在实践运用层面,本文的研究也为我国危机管理提供了一个本土化的危机传播视野,具有一定的实务参考价值。

5.期刊论文彭丽萍危机事件下媒介差异以及受众诉求——从厦门PX事件为例-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8(1) 现代科技的发展给社会以强大的前进力量但同时也伏下了不少危机.厦门PX事件见证了媒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也凸显了媒体间的差异.而受众对新媒体的偏好事实上也体现了大众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在危机传播中角色的部分缺失.文章通过这一事件探讨媒体报道特色以及受众真实诉求.6.会议论文王轩危机传播中不同社会组织与公众的互动--上海“非典”危机事件民意调研分析2004本文将“非典”危机事件中的“上海”作为一个个案,以StevenFink,WilliamBenoit,Thomas Birkland等人危机传播理论为框架,运用量化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上海市民在危机持续期对媒介、政府等社会不同组织的评价,以及在危机恢复期的公众理性回归等方面进行的调研,并且利用国际通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调查数据进行频率分析、交互分析、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因子分析,试图总结出在危机传播的不同阶段中政府、媒体等社会不同组织与公众之间良性互动的理论体系。

7.期刊论文王传宝.罗国金.Wang Chuan-bao.Luo Guo-jin试论政府对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及其对策--以"哈尔滨停水"事件为例-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22(3)"哈尔滨停水"事件,由于信息披露不及时,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酿成政府诚信危机.事件暴露了政府在应对危机传播时的"保守"与不足.反思对"哈尔滨停水"事件的传播教训,政府、媒体面对此类公共危机事件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传播策略.8.学位论文李英慧从“汶川地震”新闻报道看我国的危机传播2009后SARS时代的中国媒体和公众对各种危机事件的敏感度在逐渐上升,与此同时,宪法对公众知情权的保障要求政府部门在第一时间向媒体和公众公布实情。

目前,西方理论界处于危机传播研究的评价与发展阶段,包括对各种理论的综合与概念的建构,而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引介与推广的初级阶段。

危机传播正面临许多挑战,而眼下我国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成果尚不多,因此亟需学习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在危机传播管理方面的理论。

此次我国“汶川地震”的危机传播证明,新闻传媒对危机的发生和解决过程的客观真实地报道,有助于用正确的舆论导向遏制谣言,从根本上使公众解疑释惑,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稳定,呼吁各界共同寻求接触危机的办法,帮助社会减少灾难损失,直至平稳渡过危机。

本文是以危机传播作为基本理论基础,对我国媒体在08年“汶川地震”危机事件报道出现的新特点、新现象、新趋势加以研究分析。

从危机事件中媒体作用和功能的描述来看,结合这次地震报道实际,阐释了媒体在危机报道中,采取了什么报道策略?又有哪些报道突破?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有何作为?另外在这次危机事件中政府又是怎样妥善处理了政府、媒体与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赢得了一片赞许? 描述了此次危机传播在我国新时期背景下学术和现实的意义,并总结出危机到来时我国媒体的报道经验,从而更好的促进中国危机传播事业的发展。

9.期刊论文方雪琴信息公开与媒体理性--试论危机传播中的舆论引导策略-中州学刊2004(6)信息公开是一柄双刃剑.媒体在有了充分自主权的同时,更应该负起对受众、对社会的责任,采取一种更具理性的态度去报道事实真相,讲究传播策略,科学引导舆论,促使政府和民众尽快地摆脱危机,在不知不觉中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政府和媒体的形象,在正确引导中维护社会稳定.科学的态度、理性的精神、客观的尺度,是媒体在突发性危机事件中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媒体应尽的责任.应加快新闻法制建设,为传媒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宽松环境.10.期刊论文周琳从危机传播看国家形象塑造——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科教文汇2009(21)国家形象是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表征,是主权国家重要的无形资产,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大规模公共危机既对国家形象构成挑战,同时也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契机.对危机处理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对外形象.本文链接:/Conference_6893717.aspx下载时间:2010年4月19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