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实验五 空气在圆形直管中强制对流传热膜系数的测定
管内强制对流传热膜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管内强制对流传热膜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测定管内强制对流传热膜系数,并掌握传热膜系数的测定方法和技术。
二、实验原理管内强制对流传热是指在管内流体中,由于流体的运动而产生的传热现象。
传热过程中,液体或气体与固体表面接触时,会因为温度差而发生传热。
在强制对流条件下,由于流体的动力作用,会增加固体表面附近的液体或气体的速度,从而增加了固体表面附近的换热系数。
本实验采用垂直放置的管道,在管道内通过水来进行强制对流传热。
通过测量水进出口温度差、水流量以及管道内壁温度差等参数,计算出管内强制对流传热膜系数。
三、实验器材1. 垂直放置的导热试件2. 水泵和水箱3. 流量计和温度计等测试仪器四、实验步骤1. 将导热试件放入垂直放置的试件支架中,并连接好进出水管道。
2. 打开水泵,调整水流量,使其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3. 测量进口和出口水温,并计算出温度差。
4. 测量导热试件内壁的温度差。
5. 根据测量得到的参数,计算出管内强制对流传热膜系数。
五、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测量和计算,得到了不同条件下的管内强制对流传热膜系数。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流速下,传热系数随着壁温度差的增大而增大。
这是因为在强制对流条件下,液体或气体与固体表面接触时,会因为温度差而发生传热。
当壁温度差增大时,液体或气体与固体表面接触的面积增大,从而增加了换热系数。
六、实验误差分析本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 测量仪器误差:如温度计、流量计等仪器精度限制;2. 实验环境误差:如室内温度变化、水泵压力变化等;3. 实验操作误差:如读数不准确、流量控制不稳定等。
七、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测量水进出口温度差、水流量以及管道内壁温度差等参数,计算出管内强制对流传热膜系数。
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流速下,传热系数随着壁温度差的增大而增大。
本实验为管内强制对流传热膜系数的测定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和技术。
空气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空气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测定空气在圆直管中强制对流时对流传热系数。
2.通过使实验掌握并确定对流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中的系数;3.通过实验提高对准数的理解,并分析影响对流系数的因素,了解强化传热的措施;4.掌握强制对流传热系数及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5.了解热电偶和电位差计的使用和仪表测温方法。
二、实验原理1.本实验装置为套管式换热器,空气走管内水蒸汽走管间,两流体在换热器内进行热量交换,其传热基本方程式:Q=KA ∆t m其中:Q=Wc p (t 进-t 出)∆t m =(T-t 进)-(T-t 出)/Ln(T-t 进)/(T-t 出)当测取Q 、A 后便可得到K 值。
ii m O O A 1A b A 1KA 1α+λ+α= 分析可知蒸汽的对流传热热阻、金属导热热阻都远小于空气对流热阻,则上式可近似写成i i A 1KA 1α= 又 KA=O O i i A K A K =当传热面积A i (内管内壁面积)时,由上述内容可得:m i i i t A Q K ∆==α (1) 2.若从实验中通过热过热电偶,测取内管的外壁温度,由于金属管热阻很小可忽略其内外壁间的温差,于是αi 也可由牛顿冷却定律(对流传热速率方程)得出:m i i t A Q ∆=α (2) (2)式与(1)式比较只是∆'t m 与∆t m 略有区别,∆'t m 是以壁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的平均值。
从热阻观点看(1)式忽略了蒸汽对流传热热阻和金属管壁导热热阻。
而(2)式只忽略了金属导热热阻,因此用(2)得到的αi 应更好些。
如用(1)计算αi 可认为用代替蒸汽温度,使αi 更接近真实。
3、空气在圆直管中强制对流传热时,对流传热系数的准数关联式可写成如下形式:n p Pr Re c Nu =在一定范围C 、P 、n 内为代定系数,其中在这里为已知系数,被加热时取n =0.4由实验可测得数据并整理出各准数系列数据。
强制对流平均换热系数的测定

组别
物理量
单位
表 10-2 计算结果
一
二
1
41.96
55.74
壁温
2 ℃
3
48.46 66.04
70.84 93.04
4
74.95
117.23
过余 温度
1
2 ℃
3
24.96 31.5 49.04
38.54 53.64 75.8
气流密度
Kg/m3
4
57.95
1.2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78
100.1 1.21778
1
四
55.43 64.3 78.8 87.82 38.23 46.63 61.62 70.62 1.21778 15.34 10.31 6.764 5.733 36.32 40.75 48.00 52.51 268.4 271.5 276.6 279.8 16.63×10-6 17.04×10-6 17.74×10-6 18.18×10-6 9.471 262.16 212.79 162.70
强制对流平均换热系数的测定
实验目的 1.测定强制对流时空气横掠园管的平均换热系数 α。 2.应用相似理论将实验结果整理成准则关系式,并在双对数坐标上绘出 Nu - Re 曲线。 3.了解实验的基本思想,加深应用模型试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中具体问题的认识。
实验原理 “热对流”是指流体中温度不同的各部分相互混合的宏观运动所引起的热量传递现象。根据引起流体宏
I = V2 (A) V = T × V1 × 10-3 式中 V —— 工作段电压降。T 为分压箱电压倍率,T = 201 。V1 为工作段电压经分压箱后测得的 mV 值。 ⑶ 放热管壁温 tw 由于放热管是由很薄的不锈钢片制成(厚约 0.2 mm),所以可认为钢片内外表面温度相等,壁温热电 势可用下式计算:
【2017年整理】实验五对流传热系数

实验五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学会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2.测定空气在圆形直管内(或螺旋槽管内)的强制对流传热系数,并把数据整理成准数关联式,以检验通用的对流传热准数关联式。
3.了解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
二、实验内容测定不同空气流量下空气和水蒸汽在套管换热器中的进、出口温度,求得空气在管内的对流传热系数。
三、基本原理1.准数关联式对流传热系数是研究传热过程及换热器性能的一个很重要的参数。
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经常采用间壁式换热装置来达到物料的冷却和加热目的,这种传热过程是冷热流体通过固体壁面(传热元件)进行的热量交换,由热流体对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固体壁面的热传导和固体壁面对冷流体的对流传热所组成。
由传热速率方程式知,单位时间、单位传热面所传递的热量为q=K(T-t) (5—1)而对流传热所传递的热量,对于冷热流体可由牛顿定律表示q=αh·(T-T w1) (5—2)或q=αc·(t w2-t) (5—3)式中q———传热量,W/m2;α———给热系数,W/m2·T———热流体温度,℃;t———冷流体温度,℃;T w1、t w2———热、冷流体侧的壁温,℃;下标:c——冷侧h——热侧。
由于对流传热过程十分复杂,影响因素极多,目前尚不能通过解析法得到对流传热系数的关系式,它必须由实验加以测定获得各影响因素与对流传热系数的定量关系。
为了减少实验工作量,采用因次分析法将有关的影响因素无因次化处理后组成若干个无因次数群,从而获得描述对流传热过程的无因次方程。
在此基础上组织实验,并经过数据处理得到相应的关系式,如流体在圆形(光滑)直管中做强制对流传热时传热系的变化规律可用如下准数关联式表示N u=CR e m P r n(5—4)Ndu=αλ(5—5)R du dw A e ==ρμμ(5—6) 式中 N u ———努塞尔特准数;R e ———雷诺准数;P r ———普兰特准数;w ———空气的质量流量, Kg /s ;d ———热管内径, m ;A ———换热管截面积, m 2;μ———定性温度下空气的粘度, Pa ·S ;λ———定性温度下空气的导热系数, W /(m ·℃);α———对流传热系数, W /(m 2·℃)。
空气在圆直管内作强制湍流时给热系数测定实验

实验三空气在圆直管内作强制湍流时给热系数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学习测定传热系数和给热系数的方法。
2、加强对传热理论的理解。
3、学习化工中常用的准数关联方法及对数坐标纸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1、从传热原理知道,对于稳态传热有:Q=Vs·ρ·Cp·(t2-t1)=K·A·Δtm=α·A·Δt即K= Vs·ρ·Cp·(t2-t1)/ A·Δtm其中Δtm= t2-t1 / ln[(T-t2)/(T-t1)] (℃)由于蒸汽冷凝热阻与黄铜管壁热阻远小于内管空气对流给热热阻,可以忽略不计,故有K ≈α2、由因次分析可得知,空气在圆直管内强制湍流传热中,有:Nu=C·Rem 式中μρdu=Re将上式两边取对数得:lgNu=lgC+mlgRe可见,若以Nu与Re在双对数坐标纸上标绘,应得斜率为m截距为lgC的直线。
3、上面式中符号意义Q ——传热速率,W;Vs——空气在实验状态下的体积流量,m3/sA——传热面积,m2K——总传热系数,W/(m2·K)Δtm——传热平均温度差,℃α——空气侧对流给热系数,W/(m2·K)Δt——给热温度差,℃t1 、t2——被加热流体进出口温度,℃ρ——空气在实验状态下的密度,m3/KgCp——空气比定压热容,J/(kg·K)4、有关参数的测定空气温度t1 、t2——用热电偶测出电位数值,经转换用数码显示仪显示空气流量——用转子流量计测出蒸汽压力——用弹簧压力计测得三、实验装置1、实验装置结构及流程见图2、套管换热器尺寸:内管为黄铜管,Φ31mm×3.5mm,L=1.6m,套管为50mm水煤气管,并覆以保温材料。
四、实验方法1、首先熟悉实验原理和实验装置结构及流程2、正确操作顺序:(1)启动罗茨鼓风机,并打开空气调节阀,使空气进入套管换热器内管(2)打开电热锅炉注水阀,向锅炉注水至1/2~2/3液面处,打开加热器开关,加热并产生一定压力的蒸汽(3)打开电热锅炉的出口调节阀,让蒸汽进入套管,并排放套管内空气,仪表盘动态显示系统各温度值(4)按动“显示数据”按钮,调入原始数据记录表(5)待系统稳定后,按动“确定”按钮,当前一组数据计入原始数据表,在整个测量范围内划分为8个以上测点,并按上述方法记录各组数据(6)按动“处理数据”按钮,进入数据处理环境界面,按动“显示结果”按钮,便可查看数据处理结果数据表、曲线及其回归方程式五、实验结果1、PCE-ES处理结果:2、Excel数据处理结果:六、思考题1、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有哪些?答:①流体的物性与种类;②流体流动的原因;③流体流动的状态;④传热面的形状;⑤位置与大小等;即可用表达式表示为α=f(ρ,μ,Cp,λ,u,L,βg△T)。
气体强制对流传热膜系数的测定

大时,管壁温度将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3.管内空气流动速度对传热膜系数有何影响?
当空气流量增大时,空气离开热交换器时的 温度将升高还是降低?为什么?
4.如果采用不同压强的蒸汽进行实验,对
式的关联有没有影响?
⒌ 测取数据前,为什么要排不凝性气体?如
果输水器操作不良,会导致什么后果?
特别是小流量时尤是如此。
t进——进口温度(℃)
——传热量
⑷ 计算不同流速下的总传热系数K值。
⒌ 测取数据前,为什么要排不凝性气体?如果输水器操作不良,会导致什么后果?
四、 操作要点
㈠. 在实验开始前,必须熟悉整个实验流程,掌握热 电偶测温原理及使用方法。 ㈡. 实验开始时,先通空气。再通加热蒸汽。并打 开放气咀12,待空气排净后再关小,但在整个实验 过程中,它始终微开(以冒少量蒸汽为宜),以便 不凝性气体能连续排除。
温度计作为监测热电偶用,以便及时发现热电偶断 ⑶ 将实验得到的半经验准数关联式和公认式进行比较。
式中: ——传热膜系数
C’——空气流量系数(C’=0.
线或短路等可能出现的故障。 式中: ——传热膜系数
◆试验中改变空气的流量以改变准数 的值。 ◆温度由铜—康铜热电偶测量,通过与之相接的XMZ数字温度显示仪,显示测量的温度值。
则 Nu ARm ePrn
2、本试验中,可用图解法和最小二乘法计算准数
关联式中的指数m、n和系数A 。
◆用图解法对多变量方程进行关联时,可取n=0.4,
这样就简化成单变量方程。两边取对数,得到直线
方程:
lgPNr0u.4 lgAmlgRe
◆在双对数座标系中作图,找出直线斜率,即为方
气体强制对流给热系数的测定

5.4 气体强制对流给热系数的测定 P108一.实验目的:1.测定强制对流的给热系数;2.数据整理成特征关联式。
二.实验原理:对于流体在圆形直管中作强制湍流时的对流传热系数的准数关联式可以表示成:Re Pr a bNu A = (1) 系数A 与指数a 和b 则需由实验加以确定。
对于气体,Pr=0.7基本上不随温度而变b=0.4,可视为一常数,因此,式(1)可简化为: Re a Nu C =lg lg lg Re Nu C a =+ (2)式中: λαd Nu 2= μρdu =Re 通过实验测得不同流速下转子流量计的流量,空气的进、出口温度和换热器的壁温(因为换热器内管为紫铜管,其导热系数很大,且管壁很薄,故认为内、外壁温度与壁面的平均温度近似相等,进出口处温度略有偏差,取算术平均值),根据所测的数据,经过查物性数据和计算,可求出不同流量下的Nu 和Re ,然后用线性回归方法(最小二乘法)确定关联式Re a Nu A =中常数A 、a 的值。
三.实验流程及设备四、主要实验步骤五、注意事项:1.区别传热面积与截面积;2排气、排水;3.用origin 对数据进行处理。
六、提问:1.此装置是否可以测定K ?答:可以,根据传热机理:21()m V P Q A t q C t t αρ=∆=-可知,由于蒸气的对流传热系数一般>104,而紫铜管的导热系数也很大,二者的热阻占总热阻的比例很小,可忽略不计,这样冷流体侧的对流传热系数可作为总传热系数对待。
可用12111K δααλ=++∑来分析。
2. 一般换热的三种方式是什么?答:蓄热式,间壁式,冷热流体直接混合式。
3. 传热机理:传热通过哪三种方式进行?A.辐射:斯蒂芬-波耳兹曼定律。
B.热传导:傅利叶定律;C.对流:牛顿冷却定律。
4. 间壁式换热器类型:夹套式、沉浸式、喷淋式、套管式、管壳式 P223本实验使用套管式换热器,冷热流体分别走管程和壳程。
实验五空气在圆形直管中强制对流传热膜系数的测定

实验五 空气在圆形直管中强制对流传热膜系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掌握传热膜系数α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影响α的因素;2、掌握确定传热膜系数准数关联式中的系数C 和指数m 、n 的方法;3、通过实验提高对α关联式的理解,了解工程上强化传热的措施;4、掌握测温热电偶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对流传热的核心问题是求算传热膜系数α,当流体无相变化时对流传热准数关联式一般形式为:Nu = C Re m Pr n Gr p对强制湍流,Gr 准数可以忽略。
Nu = C Re m Pr n本实验中,可用图解法和最小二乘法两种方法计算准数关联式中的指数m 、n 和系数C 。
用图解法对多变量方程进行关联时,要对不同变量Re 和Pr 分别回归。
为了便于掌握这类方程的关联方法,可取n = (实验中流体被加热)。
这样就简化成单变量方程。
两边取对数,得到直线方程:Re lg lg Prlg4.0m C Nu+= 在双对数坐标系中作图,找出直线斜率,即为方程的指数m 。
在直线上任取一点的函数值代入方程中得到系数C ,即mNu C Re Pr 4.0=用图解法,根据实验点确定直线位置,有一定的人为性。
而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可以得到最佳关联结果。
应用计算机对多变量方程进行一次回归,就能同时得到C 、m 、n 。
可以看出对方程的关联,首先要有Nu 、Re 、Pr 的数据组。
雷诺准数 μρdu =Re努塞尔特准数 λαd Nu 1=普兰特准数 λμp C =Prd —换热器内管内径(m )α1—空气传热膜系数(W/m 2·℃)ρ—空气密度(kg/m 3)λ—空气的导热系数(W/m·℃) Cp —空气定压比热(J/kg·℃) 实验中改变空气的流量以改变准数Re 之值。
根据定性温度计算对应的Pr 准数值。
同时由牛顿冷却定律,求出不同流速下的传热膜系数α值。
进而算得Nu 准数值。
因为空气传热膜系数α1远小于蒸汽传热膜系数α2,所以传热管内的对流传热系数α1约等于冷热流体间的总传热系数K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五 空气在圆形直管中强制对流传热膜系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掌握传热膜系数α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影响α的因素;
2、掌握确定传热膜系数准数关联式中的系数C 和指数m 、n 的方法;
3、通过实验提高对α关联式的理解,了解工程上强化传热的措施;
4、掌握测温热电偶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对流传热的核心问题是求算传热膜系数α,当流体无相变化时对流传热准数关联式一般形式为:
Nu = C Re m Pr n Gr p
对强制湍流,Gr 准数可以忽略。
Nu = C Re m Pr n
本实验中,可用图解法和最小二乘法两种方法计算准数关联式中的指数m 、n 和系数C 。
用图解法对多变量方程进行关联时,要对不同变量Re 和Pr 分别回归。
为了便于掌握这类方程的关联方法,可取n = 0.4(实验中流体被加热)。
这样就简化成单变量方程。
两边取对数,得到直线方程:
Re lg lg Pr lg
4
.0m C Nu
+= 在双对数坐标系中作图,找出直线斜率,即为方程的指数m 。
在直线上任取一点的函数值代入方程中得到系数C ,即
m
Nu C Re Pr 4
.0=
用图解法,根据实验点确定直线位置,有一定的人为性。
而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可以得到最佳关联结果。
应用计算机对多变量方程进行一次回归,就能同时得到C 、m 、n 。
可以看出对方程的关联,首先要有Nu 、Re 、Pr 的数据组。
雷诺准数 μ
ρdu =Re
努塞尔特准数 λ
αd Nu 1=
普兰特准数 λ
μp C =Pr
d —换热器内管内径(m )
α1—空气传热膜系数(W/m 2·℃)
ρ—空气密度(kg/m 3)
λ—空气的导热系数(W/m·℃) C
p —空气定压比热(J/kg·
℃) 实验中改变空气的流量以改变准数Re 之值。
根据定性温度计算对应的Pr 准数值。
同时
由牛顿冷却定律,求出不同流速下的传热膜系数α值。
进而算得Nu 准数值。
因为空气传热膜系数α1远小于蒸汽传热膜系数α2,所以传热管内的对流传热系数α1约等于冷热流体间的总传热系数K 。
则有
牛顿冷却定律: Q =α1AΔt m
A —传热面积(m 2)(内管内表面积) Δt m —管内外流体的平均温差(℃)
2
1
12ln
t t t t t m ∆∆-=
∆
其中: Δt 1= T - t 1 , Δt 2= T - t 2
T —蒸汽的温度,℃
传热量Q 可由下式求得: Q= w
C
p (t 2-t 1)/3600 =Vρ
C
p (t 2-t 1)/3600
w —空气质量流量(kg/h ) V —空气体积流量(m 3/h ) t 1,t 2—空气进出口温度(℃)
实验条件下的空气流量V (m 3/h )需按下式计算: 1
2732731
t t V V t
++⨯=
1
t V —空气入口温度下的体积流量(m 3/h )
t —空气进出口平均温度(℃) 其中1
t V 可按下式计算 1
1
68
.21t
t P V
ρ∆=
ΔP—孔板两端压差(KPa )
1
t ρ—进口温度下的空气密度(kg/m 3)
本实验装置是两条套管换热器,其中一条内管是光管,另一条内管是螺旋槽管,分别测定和对比流体在两种管内强制对流时的传热膜系数。
三、实验内容
1、测定水蒸汽—空气物系在常用流速范围内的传热膜系数;
2、.先设定一种操作条件,待达到定态操作后,再增加50%的热(或冷)流体量,并维持热(或冷)流体的进出口温度不变。
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
在实验中实施之。
四、实验方法
1、首先用蒸汽发生器加热产生蒸汽,打开光管侧风机,调节孔板流量计R 值约为20
左右。
2、待进口温度t 1稳定在35°C 左右,蒸汽发生器停止加热,打开光管侧蒸汽进气阀,
开始读取温度T、t1、t2、t壁,孔板流量计R值及孔前表压Rp,将这些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
表上。
3、改变孔板流量R值约为30,再测取以上数据并记录,大约做5组数据。
4、然后打开蒸汽放气阀,让蒸汽发生器再次加热,直至其停止加热,同样再做5组数
据,重复几次,将数据记录到实验记录表上。
5、实验结束,先关闭蒸汽发生器加热电源,待系统冷却后,再停风机。
五、实验装置和流程
1.风机
2.流量计
3.调节阀
4.蒸汽套管
5.视镜
6.温度计
7.热电偶
8.安全阀
9.压力表10.压差计11.蒸汽阀12.放气考克13.疏水器14.热电偶转换开关
图 4 实验流程图
六、数据记录与处理
管型:管内径:17.8mm 室温:o C 实验日期:大气压强:(mmHg)
序
号
进口温度
t1(°C)
出口温度
t2(°C)
蒸汽温度
T(°C)
管壁温度
t壁(°C)
计前表压
Rp(mmHg)
流量计示值
R(mmH2O)
管子压差
△P(mmH2O)1
2
3
4
5
6
1、数据的计算整理及列表:
(a )对数平均温度,定性温度: △t m =
2
11
2ln
t T t T t t ---(o C ) t 定=(t 1+t 2)/2 (o C ) (b )密度ρ的计算:
ρ= 0.4645(
t
Rp
Pa ++273) (kg/m 3)
式中:P a —大气压强(mmHg ),可取当地全年平均大气压强计算;
R p —流量计前端被测介质表压强,mmHg t —流量计前介质温度(o C ),可取t=t 1
(c )质量流量(Vs ρ)查产品说明书得流量系数C′=0.001233 Vs ρ=0.001233ρ⨯R (kg/s)
R -压差计示值,mmH 2O
(d )雷诺数(Re )的计算:
Re=
μ
ρ
μ
πρμ
d V d dV dup
s m
m s 273
.14
2==
注:在0-120o C 范围内,μ可按下式计算: μ=1.72×10-5+4.77×10-8 t 定 (e )实测的Nu 数:
N u 测=
m
m p s t F t t c V d Δ进出⨯⨯-⨯⨯λρ)
(
其中Cp :0-70o C 范围内,Cp=1.005(kJ/kg·k );t 定=70~120o C Cp=1.009(kJ/kg·k ) 在t 定=40~80o 范围内可用下式计算λ:
)002491.0(024943.0定
t e =λ
F m =dL L d m ππ=,换热长度L=1.224(米) F m =π×0.0178×1.224=0.0685 m 2 (f )按通和关联式计算的Nu 数:
N u 计=0.0199×(Re)0.8(
壁
定
t t ++273273) 实测Nu 测与N u 计相比较,相对误差δ;
δ=
测
计
测Nu N Nu u -
2、实验结果列表和作图:
数据整理结果列于下表中,并且将结果作出lnRe —lnNu 关系散点图。
实验项目二 螺旋槽管给热准数方程的测定
实验时可以发现,加热蒸汽压相同,空气流量相同,但螺旋槽管的出口温度远比光管高,这证明螺纹强化了传热过程。
当然我们还应具体地测量它的给热准数方程式。
这项测定和前述光管的测定方法相同。
由于两种管子都是用同一管材轧制,为了便于对比,螺旋槽管管径取与光管一致,这样流量和定性温度相同时,两种管子的雷诺数相同。
这样处理方法,见诸于中、外文献。
实验的原始数据和结果见表:
因为Nu=cRe m LnNu=Lnc+mLnRe m 为lnNu-lnRe 直线的斜率,lnC 为截距。
从而得出m,c.因此可以 计算出这种螺旋槽管给热准数方程式是:
Nu=cRe m
七、思考题
1、在实验验中,有哪些因数影响实验的稳定性?
2、影响传热系数K 的因数有哪些?
3、在传热中,有哪些工程因数可以调动?你在操作中主要调动哪些因数?
八、实验注意事项
1、要注意电热蒸汽锅炉的水位控制和排污。
2、必须保证蒸汽上升管线的畅通,防止管线截断或蒸汽压力过大突然喷出。
3、必须保证空气管线的畅通。
即在接通风机电源之前,旁路调节阀必须打开。
要注意测量管中的空气流量控制,不要太大,以免冲走压差计中的水(特别是风机启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