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山水画多用绢

合集下载

《千里江山图卷》简介

《千里江山图卷》简介

《千里江山图卷》由北宋画家王希孟绘制,绢本,设色,纵51.5cm,横1191.5cm。

此图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现了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水林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蓬楼阁,以及捕鱼、游赏、行旅、呼渡之类的人物活动。

画面上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淼,气象万千,壮丽恢弘。

山间高崖飞瀑,曲径通幽,房舍屋宇点缀其间,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秀丽。

山水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茅屋草舍、水磨长桥各依地势、环境而设,与山川湖泊相辉映。

此卷以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一向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

《千里江山图卷》是北宋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属国宝级书画作品之一。

[1]《千里江山图卷》 - 构图画家在构图上充分利用传统的长卷形式所具有的多点透视之特点,在十余米的巨幅长卷中将景物大致分为六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分之间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沟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达到了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

高远、深远、平远多种构图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引人入胜。

《千里江山图卷》 - 设色《千里江山图卷》《千里江山图卷》在设色上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敷色夸张,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被称为“青绿山水”。

此种表现方法是中国山水画技法中发展较早的一种,在隋唐时期如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等许多画家均擅长青绿山水画。

纵观宋代画坛,虽然也有一些画家用此法创作,但从目前存世作品看,尚无一件可以超越《千里江山图》卷。

王希孟在继承前法的基础上,表现出更趋细腻的画风,体现了北宋院画工整严谨的时代风格。

《千里江山图卷》 - 用笔此图用笔精当,一点一画均无败笔。

人物虽细小如豆,却动态鲜明。

微波水纹均一笔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曳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

综观全幅,又不失雄阔的境界和恢宏的气势,远观近睹均令人折服。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色彩和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色彩和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色彩和人文精神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色彩和人文精神。

在古代,绘画的主要载体是纸、丝和绢。

无论是壁画、绢画还是宫廷绘画,它们都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美学观念、哲学思想和审美追求。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色彩鲜艳、明快、充满生命力,在古代世界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随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画家们的色彩表达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在绘画的颜色运用上,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五彩斓然的唐卡绘画和粗犷简媚的山水画。

早在唐代,中国绘画家就开始使用上乘的颜料来表现丰富多彩的图像。

唐以后,五彩绢和彩画卷的流行,使得绘画的色彩更加鲜艳。

在宋代,以颜色的淡雅和高雅著称,画家们尝试使用轻柔的色彩表达柔和、细腻的情感。

而到了明清时期,画家们开始大量使用矿物颜料,色彩更加强烈,此时的山水画特别是水墨画达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巅峰。

除了色彩的表现方式,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还具有极强的人文精神。

中国绘画的创作不仅只是一种表现艺术的方式,更是表达和传达文化、思想、生活方式的载体。

中国古代绘画常常通过图像、图案以及留白的手法,表现出人类文化和生活的多重境界和感受。

中国绘画的人文精神形成于其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

当时的文化环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人类与自然以及人类与社会之间高度关联的关系。

以在唐代武则天时期兴盛的玄宗宫廷壁画为例,它们不仅表现了美丽的宫殿,还表现了不同的人物场景、服饰、家具、器具等细节,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还表现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一种独特的敬畏态度。

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山水画、花鸟画等作品,往往表现了中国人对于自然坚韧不拔、富有韵律美的叙事能力。

中国山水画特别是以水墨画为代表,可以表达出中国人对于大自然的致敬,同时也以自然为启示,表达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博大与深邃。

总结来说,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色彩和人文精神是相互交织、相得益彰的。

艺术家挖掘出了世间的人文之美,通过艺术表达出来,而在这个过程中色彩成为了表达感情和思想的桥梁。

“南宋四大家”之首:李唐

“南宋四大家”之首:李唐

“南宋四⼤家”之⾸:李唐李唐(1066—1150),南宋画家。

李唐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

初以卖画为⽣,宋徽宗赵佶时⼊画院。

南渡后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

南渡擅长⼭⽔、⼈物。

擅长⼭⽔、⼈物变荆浩、范宽之法,苍劲古朴,⽓势雄壮,开南宋⽔墨苍劲、浑厚⼀派先河。

晚年去繁就简,⽤笔峭劲,创“⼤斧劈”皴,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家”。

李唐《晋⽂公复国图》北宋初年统治阶级重⽂抑武,设⽴翰林图画院招募优秀的画师,设⽴翰林图画院使得上到⽂⼈⼠⼤夫下到平民百姓,都很重视⽂化的培养,中国画的发展在宋代到达了⿍盛时期,⼭⽔画也在这⼀时期逐渐成熟。

李唐作为两宋最杰出的⼭⽔画家,有如此⾼的绘画成就,除了⾃⾝的学识修养,还与统治阶级对⽂学艺术的偏爱分不开。

南宋李唐濠濮图绢本设⾊天津博物馆藏李唐濠濮图局部明代⽂⼈唐志契的《绘事微⾔》中,记载了⼀个有关李唐的⼩故事:“北宋政和年间,徽宗设翰林画院,为简拔画⼯技艺,尝以唐诗⽵锁桥边卖酒家为题,命众画师作画,诸⼈均着笔于酒家之上,独李唐迥然,画桥头⽵外酒旗飘动,⽽不见酒家,徽宗喜其得诗中锁字之趣。

”这充分说明在北宋画院时期,李唐的绘画构思就已经独具⼀格,并且为徽宗所喜爱。

南宋李唐江⼭⼩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李唐作为南宋四⼤家之⾸,他的绘画风格⼏乎贯穿影响了,整个南宋⼭⽔画坛,李唐早期的作品多偏⽤浓墨,《万壑松风图》、《长夏江寺图》、《江⼭⼩景图》皆是如此,《江⼭⼩景图》乍⼀看是纯⽔墨画,其实有着淡淡的⾊彩痕迹,是典型的⼩青绿⼭⽔作品。

南宋李唐长夏江寺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万壑松风图》《万壑松风图》通过对⼭⽯的意象,表达丰富画⾯的视觉感受,⾼⼤挺拔的⼭峰、郁郁葱葱的松林、⼭间的流⽔,都是⽤线勾勒轮廓,然后在结构上进⾏皴擦。

宋李唐万壑松风局部多种皴法的结合使得画⾯中的笔法更加丰富,也增加了⼭⽯的质感。

从中也可以看出李唐深厚的笔墨功底,和⼤胆的创新意识。

宋李唐万壑松风绢本设⾊ 188.7x139.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溪渔隐图》《清溪渔隐图》是李唐绘画风格转变期间的代表作。

故宫博藏宋代《清明上河图》

故宫博藏宋代《清明上河图》

故宫博藏宋代《清明上河图》一幅画,一世界---故宫博藏宋代《清明上河图》今天,给你讲一幅著名的画作——《清明上河图》。

这件《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厘米,绢本设色。

在这幅五米多长的巨幅画卷上,生动记录了一千多年前的北宋都城——东京的市井生活情景。

这个东京不是日本的东京,这个东京,又叫做汴京,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

这幅画中描绘了清明时节依河而建的城市景象,一共绘制了人物580个,牛、骡、驴、骆驼等等牲畜73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

房屋、桥梁、城楼等等各有特色,都真实的展现了当时宋代建筑的风格,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因此,它跟《千里江山图》一样,都是国宝级的文物啊。

画师张择端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你看,在城内大街上骆驼商队的右下角处,有一家专门刮胡子的小铺,店家正在给客人服务呢,而且两个人都是高坐在椅具上的,前面马爷爷给你讲过起居中的“席地坐”和“垂足坐”,在画卷里,这些细节也都随处可见。

顺着往右边看,来到一家招牌为“赵太丞家”的药店兼诊所,两边的招牌上还写着“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大理中丸医肠胃冷”,这是一家专门治疗肠胃病的诊所。

街道两边全是店铺,还有占道经营的,其中饭馆、茶馆最多。

这些画面透出了什么信息呢?说明北宋晚期的商品经济已经相当的发达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生活消费的选择空间也很大。

在介绍《千里江山图》的时候,提到了“宣和画院”,这个“宣和”是宋徽宗赵佶在位期间的年号,院长你猜是谁?就是皇帝本人。

当时要想进这个画院,是十分困难的,就像是现在要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一样,是要参加十分严格的考试,另外还要通过皇帝亲自出题、监考这一环节,所以能进宣和画院的,所以能进去的肯定都是有绘画天赋的人。

一旦进入了画院,都会有很高的俸禄。

这幅画的作者,就是宣和画院的画师张择端。

他和王希孟的绘画风格很不相同,张择端更加强调细节和真实性,绘画的人物和场景都是等比例出现的,十分的严谨,所以才能画出这样一幅永载史册的传世长卷,你看看上面的图片是不是这样的呀?。

中国历代传世山水名画全集赏析——宋代(下)

中国历代传世山水名画全集赏析——宋代(下)

中国历代传世山水名画全集赏析——宋代(下)宋代山水画在题材上,多以论道、访友、寻幽、游乐为内容的山居图、行旅图等方式,在山水中寄托自己的情感,表现对人生理想与生活品味的追求。

本期为宋代专集的下半部分。

《千里江山图》宋王希孟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希孟(公元1096—?),北宋画院学生,受宋徽宗赵佶亲自指点,才华横溢,画艺早熟。

他18岁时用半年时间呕心沥血完成《千里江山图》,不久便去世了。

《千里江山图》是以一匹整绢创作的青绿山水画长卷,气魄宏大,构图严谨,刻画精细,色彩绚丽,充分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风貌。

画家在布局上独具匠心,使之“咫尺有千里之趣”。

此画用笔精细, 既能把握住山水景物的起伏变化大势, 对各个局部的刻画又细致入微,画面既显得富丽凝重而又和谐统一。

元人评价此画时道:“设色鲜明, 布置宏远, 使王晋卿(诜)、赵千里(令穰)见之亦当气短。

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 殆众星之孤月耳”。

《后赤壁赋图》部分宋乔仲常纸本墨笔纵29.3厘米横560.3厘米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藏乔仲常,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北宋后期画家。

工于杂画,师李公麟。

此画以白描手法分段表现苏轼的《后赤壁赋》内容,人物形象及山水树石笔墨极为简括,不受固定成法局限,风格质朴无华,是早期士大夫画之本色。

全卷以八幅纸相接,押缝处钤有北宋徽宗时期权势显赫的宦官梁师成的收藏印。

由于早期文人山水画很少有作品流传下来,此画显得弥足珍贵。

《潇湘奇观图》部分宋米友仁纸本墨笔纵19.8厘米横28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米友仁(1086—1165),字元晖,一字平仁,小名寅哥、螯儿、虎儿,自称懒拙老人。

米芾长子,世称“小米”。

官至兵部待郎、敷文阁直学士。

工书善画,承其父法,稍加己意,略有所变。

常自题“墨戏”二字。

画江上云山,湿笔勾皴点染,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创作。

《潇湘奇观图》是米友仁存世不多的作品之一,画面峰峦起伏,云雾出没,层林被飘渺的烟霭笼罩,山石和树木都用水墨点成,浑然一体,全然不觉线条及皴擦的痕迹。

难得一见的敦煌北宋绢画,海外亮相,惊艳世界!

难得一见的敦煌北宋绢画,海外亮相,惊艳世界!

难得一见的敦煌北宋绢画,海外亮相,惊艳世界!
这是一组大英博物馆馆藏的北宋敦煌绢画。

这些小型供养画,多方面体现了敦煌10世纪后期佛教美术的特点。

中国没有一家博物馆藏有敦煌绢画
它们大部分保存完好.这批敦煌绢画是100年前英国人斯坦因从敦煌王道士手上“买”回来的,以后就一直被单独存放在一个名叫“斯坦因密室”的库房里。

绢画细节清晰可见
这些绢画原出自我国甘肃敦煌莫高窟千佛洞、藏经洞、法经洞等地
它们是敦煌佛教艺术中的精品
但它们的命运同敦煌文书一样,一出世就流失海外
从本世纪20年代起,这些敦煌绢画才陆续被公诸于世,进行展出1900年,斯坦因用4个马蹄银(200两白银)廉价骗购了藏经洞敦煌写本24箱、绢画和丝织品等5箱。

这些东西都是王道士从洞里取出的。

也许是对价钱不太满意,他在拿绢画时多了一个心眼,专门挑那些破旧的塞给斯坦因,总共大概500件。

王道士哪里知道,破旧意味着它们更古老更有价值。

他给斯坦因的破旧绢画大多是唐代的,是敦煌绢画中的精髓。

敦煌北宋絹畫地藏菩薩圖大英博物館收藏
敦煌北宋絹畫
敦煌北宋絹畫。

马远《月下观梅图》-南宋描绘人物梅花的山水小景画扇面大图赏析

马远《月下观梅图》-南宋描绘人物梅花的山水小景画扇面大图赏析

马远《月下观梅图》-南宋描绘人物梅花的山水小景画扇面大图赏析《月下观梅图》,宋代,马远,绢本设色,纵25.1厘米,横26厘米,大都会博物馆藏《月下观梅图》是一件团扇小景画山水作品,构图简洁而爽朗,画面丰富而宁静。

其左下半边内容较丰富:用焦墨勾勒的树干瘦如屈铁,大斧劈皴的山石坚实有力,劲健曲折的梅枝斜出石上,向右侧和右上角分别蔓延;一持杖高士,悠然自在地坐于山石一角,一携琴童子,紧随高士身后而立于山石旁,两者皆瞭望前方,静静赏梅。

其右上半边内容较空旷:隐隐约约几剪梅影,清清爽爽一轮圆月,剩余则留白。

由此可见,该作品是小景画,取景特点为典型的“马一角”,以偏概全地描绘了“月下赏梅”之优雅情境。

马远是宋光宗、宁宗时的画院待诏。

他继承家学并取法李唐,喜好大斧劈皴,作品干净利落、俊俏简括,且不乏清润柔美之气,独具风格。

其山水画,往往留出广大空间而只画一角或半边,极富诗意,因此被时人们称为“马一角”。

除了《月下赏梅图》之外,马远还有《梅石溪凫图》、《雪屐观梅图》等关于梅花的精品力作。

《梅间俊语图》宋马远梅间俊语图绢本设色 23.4x25.2厘米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马远(约1140-约1225年后),南宋画家。

字遥父,号钦山,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济),侨寓钱塘(今浙江杭州)。

出身绘画世家,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

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山水取法李唐,笔力劲利阔略,皴法硬朗,树叶常用夹叶,树干浓重,多横斜之态。

楼阁界画精工,且加衬染。

喜作边角小景,世称“马一角”。

人物勾描自然,花鸟常以山水为景,情意相交,生趣盎然。

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

由他们所代表的山水画派,在美术史上称为“院体”。

在“南宋四大家”中,如果说李唐是院体的开创者,那么,马远则是最具代表性的院体画家。

马远在构图上善于采用以局部表现整体的手法,常画山之一角、水之一涯,使画面呈露出大片空白,所以,被人称为“马一角”,被认为反映了南宋偏安的残山剩水,所谓“中原殷富百不写,良工岂是无心者;恐将长物触君怀,恰宜剩水残山也。

北宋、南宋及元代山水画的表现有何不同

北宋、南宋及元代山水画的表现有何不同

北宋、南宋及元代山水画的表现有何不同宋代的山水画多用绢,钩勒精细,刻画严谨,用墨则层层渲染,凝重恬静;元代山水画多用纸,利于干笔皴擦,“不为法缚,意超象外”,墨法则干、湿并用,变化莫测,一片莽莽苍苍。

可以说,中国山水画的技法,融洽宋、元,已然大成。

元以后,明清两朝,山水画明显逊于宋元,没有了宋元山水画的那种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宋朝绘画体现出空前未有的丰富、精致、写实之情,这一时期绘画得以进一步分科分为山水、花鸟、人物、宗教画及杂画等。

由于画风多样,题材众多,水墨画的技法与理论也随着五代两宋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发展很快进入到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名家辈出:山水画方面如“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以及马远、夏圭等著名山水画家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花鸟画方面,随着文同、苏轼、米芾等文人学士们以墨竹、墨梅(与南宋末的兰、明后的菊合称“四君子”)等专科绘画的流传,崇尚主观意趣、崇尚笔墨形式趣味的“士人画”开始兴起,如法常的水墨花鸟画《老松八哥图》等为后世水墨画的发展又开新路。

徐熙开创了“野逸”风格的水墨形式与其孙徐宗嗣继其祖业创立的“没骨法”水墨花鸟在民间得以发展。

当然,水墨画在宋代人物绘画上也有新的发展。

如梁楷的“减笔”画《泼墨仙人图》、《李白行吟图》用极简洁的几笔勾出了诗人李白的性格特点,而成为绘画史上最成功的人物形象画之一。

元代带来的审美意识的变异,这给中国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深刻地影响。

水墨画大体上是依着以赵雪松为代表的文人画向前发展的。

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中,重视画家主观意志、兴趣和思想感情抒发。

赵雪松主张绘画的现实主义,强调绘画笔墨与书法的一致性,标榜复古、提倡书法笔墨的趣味。

作为元四家(赵雪松、黄公望、王蒙、吴镇、后董其昌也用倪鲢替换他)之首,引导了元代水墨画的新一轮重要变革,摆脱了宋人院体画风格,重视主观抒发,追求简淡高逸、苍茫深秀的艺术情趣。

他们用干笔皴擦代替湿笔晕染,逐渐用纸张代替绢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的山水画多用绢,钩勒精细,刻画严谨,用墨则层层渲染,凝重恬静.可以说,中国山水画的技法,融洽宋、元,已然大成。

元以后,明清两朝,山水画明显逊于宋元,没有了宋元山水画的那种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五代、北宋时期是山水画大发展到日趋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山水画,风格纷呈,画家众多,代表着五代杰出山水画水准的关键人物就是画史上常提及的“荆、关、董、巨”。

"荆”是指荆浩、“关”是指关同,“董”是指董源,“巨”是指巨然。

荆浩、关同是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董源和巨然则是南方山水画派的魁首。

以荆浩、关同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
总之,北方山水画派的几位画家是各有特点;关同的“峭拔”、李成的“旷远”范宽的“雄杰”、历来被称为“三家山水”,他们都因为各具个性而自成一体,而三家又都来源于荆浩,表现雄伟峻厚、风骨峭拔的突儿巨壑,用硬性的“钉头皴”、“雨点皴”、“条子皴”描绘出北方石质坚凝的山体,是他们共同的特色。

所以,他们共同组成了五代至北宋初山水画中的北方流派,与以柔性线条描绘平缓温润的江南山水的“南方画派”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派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表现的是江南一带的丘陵坡峦,尤以南京一带的风景为依据。

由于南方的丘陵多覆以土层,所以,在表现技法上,又创立了能够体现南方山水特点的“披麻皴”。

这种由董源创立的“披麻皴”技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明代"吴门画派"的沈周、文徵明,"淞江画派"的董其昌和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僧"(弘仁、八大、石溪、石涛),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其影响。

整个清代三百年的山水画,也几乎全都笼罩于“披麻皴”的表现形式之下,继承者甚多,董源可谓是江南山水画派的开山祖。

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卷
《清明上河图》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绢本设色画。

这幅十二世纪初所作的著名风俗画,真实地描绘了北宋清明时节繁荣热闹的都市生活。

其中许多场面可以和《东京梦华录》等史籍记载的情况相映证。

这幅画的艺术性也极为高超。

作者采用手卷的横式构图,将极为复杂的场景,如乡野、城市、街道、店铺、茶坊、酒肆、欢楼、舟船、栱桥和城楼描绘的一丝不苟,比例结构合理准确,图中的行者、官绅、大贾、文人、市民等五百余位人物,也描绘的神态各异,似喧闹有声,十分精妙。

张择端是活动于南北宋之交的画家,生卒年不详,山东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徽宗时期翰林图画院画家,尤擅界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