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山水画欣赏
100幅国宝级宋画,真过瘾!

100幅国宝级宋画,真过瘾!宋画之美,美在简单、含蓄、谦卑、轻柔的艺术态度,在困顿中浪漫,在缺憾中赞美,于人物、山川、花鸟中轻叩生命的价值。
▲《绣栊晓镜图》宋王诜团扇绢本设色纵24.2厘米横25厘米山水卷在整个中国绘画传统中,最独特最辉煌的成就正是山水画。
而宋代艺术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山水画。
▲《万壑松风图轴》北宋巨然200.1cm×77.6cm 现存于上海博物馆《万壑松风图》以水墨为基调,罩染清淡的黛青,景色葱郁氤氲。
以全景高远式构图,体现出水深林密的意境。
▲《读碑窠石图》北宋李成绢本水墨126.3cm×104.9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此画是李成与人物画家王晓的合作,画家在寒林平野中描写了几株历尽沧桑的老树和一座古碑。
从这件作品中不难看出,李成艺术的“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无不与他企图展示其敏感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紧密相关。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绢本设色206.3cm×103.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范宽发展了荆浩的北方山水画派,并能独辟蹊径,因而宋人将其与关仝、李成并列,誉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在用笔上多采用“雨点皴”,再施以“抢笔”,在刻画北方山水的风骨方面可谓得天独厚。
▲《春山瑞松图》宋米芾轴纸本设色纵35厘米横4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米芾,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襄阳(今湖北襄樊),世称“米襄阳”。
其画擅山水,出自董源,天真烂漫,不求工细,多以水墨横点,人称“米点皴”,而其山水面貌多云烟变灭之景,人称“米家山水”,在中国山水画中别具一格。
▲《早春图》北宋郭熙绢本水墨158.3cm×10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画表现出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的细致的季节变化。
在章法上兼有高远、深远、平远,层次分明。
画上有清乾隆皇帝御题诗:树绕岩叶溪开冻,楼阁仙居家上层。
不籍柳槐间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
▲《万壑松风图》宋李唐绢本双拼188.7cm×139.8cm此画构图满实,有一种威压的力量欲突出画面,用浓墨重色画万松深壑,高岭飞泉,云雾峦嶂,山石作大斧劈皴,气势雄厚之极。
宋元时期的山水画题跋

06
宋元时期山水画题跋的传承与保护
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文物损坏严重
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宋元时期的山水画题跋 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如褪色、残缺等。
缺乏科学保护
由于缺乏科学保护措施,部分山水画题跋出现了 不可逆的损坏,如发霉、虫蛀等。
保护意识淡薄
社会对宋元时期山水画题跋的价值和保护意义认 识不足,缺乏自觉保护意识。
元代
元代的山水画在继承宋代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同时,元代的文人墨客也经 常在画作上题诗赋文,使得山水画题跋在元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山水画题跋的价值与影响
艺术价值
宋元时期的山水画题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们不仅是绘画作品的一部分,更是书法、 文学和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这些题跋不仅使画作更加生动有趣,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 代文化和艺术的宝贵资料。
05
宋元时期山水画题跋对后世的影响
对明清时期山水画题跋的影响
继承与发展
宋元时期的山水画题跋在形式、 内容和艺术特色上为明清时期的 题跋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的山 水画题跋在继承宋元传统的基础 上,结合时代特点有所创新和发 展。
丰富绘画理论
宋元时期的山水画题跋蕴含着丰 富的绘画理论,这些理论对明清 时期的绘画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 了重要影响。明清画家在实践中 进一步丰富了山水画的绘画理论 ,推动了其发展。
文献价值
宋元时期的山水画题跋还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它们记录了古代文人和画家对于自然、人 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影响深远
宋元时期的山水画题跋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不仅为后世提供了学习 和借鉴的范本,也激发了后人的创作灵感,推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持续发展。
中国美术史宋元美术第六讲

而略有发展。另一类则是在继承苏轼、米芾等文人画传统
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占主流地位的水墨花鸟画,大都借梅兰 竹菊之形以寓君子之德。
•
花鸟图
钱选
元
•
墨梅图
王冕
元
•
秀石疏林图
赵孟頫
元
三、道释壁画和人物画
• 元代人物画成就远不如唐宋时期。唯有肖像画成绩比较突 出。同时,宗教壁画和界画受到元代统治者的偏爱,有了 较快的发展。
泼 墨 仙 人 图 梁 楷 宋
•
• (三)城市风俗画
• 张择端,字正道,北宋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
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 、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存世 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 古代的艺术珍品。
• 清明上河图(局部)
武宗元:武宗元擅画道释人物,曾为开封、洛阳各寺观 作大量壁画。功人物、佛道、鬼神,师吴道子法,行笔如 流水,神采活动,大抵如写草书,笔术精高。
• 朝元仙仗图(局部)
武宗元
宋
• 李公麟:北宋著名画家,号龙眠居士。文人士大夫画家,
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
,擅长白描。传世作品有《五马图》等。
(一)宗教绘画和白描人物画 宋代的宗教人物画不及唐代盛行,也不及唐代气势雄伟。但
仍有不少名家参加了寺观壁画的创作与绘制,一定程度上继
承了唐代以来的传统。宋代人物画的表现主题、题材范围比 起唐代、五代的绘画则有明显的变化和拓展,平民市井的乡 村生活,各种社会风俗活动,以及边区少数民族生活,都成 了画家们精心构思和表现的内容。
• 《溪山行旅图》北宋早期山水大家范宽代表作,图画峻伟
北宋时期著名山水画家燕文贵二十六幅经典绘画作品赏析

北宋时期著名山水画家燕文贵二十六幅经典绘画作品赏析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共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
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柴宗训被逼禅位于赵匡胤,宋朝建立,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1126年靖康之变后,金国军队兵临汴梁,次年灭亡。
北宋建立以后,绘画艺术发展迅速,反映现实生活绘画内容极为突出。
尤其是宋徽宗时期,继承前朝旧制,在宫廷中设立了“翰林图画院”,一批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应运而生,包括帝王宋徽宗在内的诸多画作,更加注意写生和技法的探索,呈现出巨匠辈出,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使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一时期比较有名的山水画家较多,杰出代表有齐鲁画派李成,关陕画派范宽。
宋后期的水墨山水画以米芾最为著名。
还有李公麟、郭熙等人,他们擅长用多层烘染和画点点的排列,使积墨、破墨等技法,达到云山蒙笼,烟雾缭绕的效果。
前面我们已经欣赏李成、范宽、米芾、李公麟、郭熙和张择端六位著名画家的作品,下面我们欣赏武宗元、王居正、燕文贵、赵昌、王诜和赵佶等六人绘画作品。
北宋著名山水画家燕文贵绘画作品有:《江山楼观图》《溪山楼观图》《群峰雪霁图》《秋山琳宇图轴》《三仙授简图》《秋山萧寺图》《纳凉观瀑图页》《奇峰万木》《奇峰万木图》《楼阁山水》《秋江晚翠图》《江村图》《烟岚水殿图》《层楼春眺图页》《寒林雪栈图》《江干雪霁图》《江山雪霁图》《梅石瀑泉图》《秋山访道图》《山水》《山水2》《山水3》《武夷叠嶂图》《雪景山水》《雪山行旅图》《雪山图》《岳阳楼图》等。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北宋著名山水画家燕文贵绘画作品燕文贵,浙江吴兴人。
原本是军中仆役,于太宗朝驾舟至京师,受高益举荐,进入翰林图画院,参与相国寺与玉清昭应宫壁画制作,真宗时升任图画院祗候。
擅画山水、屋木、舟车等题材,在宫廷画院中,燕文贵所创立的“燕家景致”与范宽的“巨嶂山水”并列,是继关同、李成之后,北方山水画派的两大主流。
10幅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

10幅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001 《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宋人摹本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顾恺之(345-406),字长康,昆陵人,诗文书画皆能。
画风细劲柔和,笔墨连绵不缀,有“游丝描”之称。
此画是以曹植的《洛神赋》为蓝本创作的。
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
从开头描写平静的水面上出现飘飘若仙、含情脉脉的洛神,似来又去与曹植处于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之中。
后几段画洛神在云间遨游,或与曹植在一起游赏。
最后画洛神驾六龙云车而去,曹植坐舟追寻。
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
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002 《游春图》隋展子虔唐人摹本绢本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展子虔, 渤海(今山东阳信)人。
历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
擅长画道释、人物、鞍马、楼阁和山水,创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
此画描绘达官贵人在风和日丽的春天踏青游乐的情景。
《游春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两大特点: 一是青绿勾填技法的运用。
山石树林有勾无皴, 填以青绿色为主的厚重色彩,二是在构图上, 脱离了魏晋时期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人大于山, 水不容泛”的处理方式, 而变为以山水为主, 人物只作点景出现的独立完整的山水画, 具有与自然景物的空间关系相适应的“远近山水, 咫尺千里”的画面效果。
003 《江帆楼阁图》唐李思训绢本设色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表现游春情景, 近景山岭间有长松桃竹掩映,山外江天空阔, 烟水浩淼,意境深远。
整个画面山势起伏, 江天辽阔很有气势。
山石林木以曲折的细笔勾勒, 画树交叉取势, 变化多姿。
山水构图的整体大势与局部“豆马寸人, 须眉毕露”的一丝不苟的精致描写, 统一在一起。
山石着色, 以石青、石绿两种浓重色彩, 显得金碧辉煌。
李思训继承和发扬了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技法, 已形成“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
宋元文人山水画题款

2023-11-08
目 录
• 引言 • 宋元文人山水画概述 • 宋元文人山水画题款的类型与形式 • 宋元文人山水画题款的文学性与文化内涵 • 宋元文人山水画题款的历史价值与影响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定义与背景
定义
宋元文人山水画题款是指宋元时期文人所创作的山水画作品中的题字与款识。
本研究在题款内容、形式和作用等方面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但仍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研究不足与展望
由于宋元文人山水画题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能全面涵盖所 有题款类型和风格。
对于题款与绘画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题款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和研 究。
未来可以对宋元文人山水画题款进行更全面、深入的研究,包括对不同类型、不同风格题款 的分类研究,以及对题款与绘画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题款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等方面的探 讨。
宋元文人山水画题款还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将禅宗思想融入画面之中,强调“悟”与 “空”的哲学思考。
题款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互动
01
与书法艺术的互动
宋元文人山水画题款与书法艺术 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促进 、相互影响。
02
与诗歌文学的互动
03
与园林建筑的互动
宋元文人山水画题款与诗歌文学 的互动,使得画面更加富有诗意 和韵味。
文化交流与传播
宋元文人山水画题款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其他国 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现代绘画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艺术创作启示
宋元文人山水画题款对现代绘画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为现代 绘画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
美学思想传承
宋元文人山水画题款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对现代绘画的美学追求产生 了积极的影响,为现代绘画的美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第十讲 宋代山水画赏析

窠石平远图》 图17 [宋]郭 熙《窠石平远图》 宋郭
《寒林图》郭熙 北宋 寒林图》
郭熙《早春图》 郭熙《早春图》
同时,与郭熙画风相近的另一位画家王诜( 字晋卿, 同时,与郭熙画风相近的另一位画家王诜(1048-1104年),字晋卿,祖 年),字晋卿 籍太原,北宋开国功臣王全斌之后,娶英宗之女为妻,封驸马都尉。 籍太原,北宋开国功臣王全斌之后,娶英宗之女为妻,封驸马都尉。善书 富收藏,常与苏轼、黄庭坚、米芾、李公麟等文人书画家交往。 画,富收藏,常与苏轼、黄庭坚、米芾、李公麟等文人书画家交往。其山 水清润明快。水墨、丹青俱佳。流传作品有《渔村小雪图》 水清润明快。水墨、丹青俱佳。流传作品有《渔村小雪图》、《烟江叠嶂 梦游瀛山图》 王诜《渔村小雪图》 图》、《梦游瀛山图》等。王诜《渔村小雪图》局部
范宽《雪山萧寺图》 范宽《雪山萧寺图》
雪景寒林图》 范 宽 《雪景寒林图》
2.北派山水的集大成者――郭熙 .北派山水的集大成者 郭熙
郭熙,字淳夫,河南温县人,生卒不详,约活动于英 郭熙,字淳夫,河南温县人,生卒不详, 神宗、哲宗三朝( 初为御书院艺学, 宗、神宗、哲宗三朝(1064-1110年)。初为御书院艺学, 年)。初为御书院艺学 后为御画院艺学、待诏直长, 后为御画院艺学、待诏直长,在艺术上与关李范三家相媲 他主要继承李成传统,又吸收其他名家之长。 美。他主要继承李成传统,又吸收其他名家之长。他强调 山水画要有诗意,可望可即可游可居, 山水画要有诗意,可望可即可游可居,“不下堂筵而坐穷 泉壑。 发展了积墨法。在工具方面,进行大胆尝试, 泉壑。”发展了积墨法。在工具方面,进行大胆尝试,用 用墨,笔法都有新的尝试和创造。 笔,用墨,笔法都有新的尝试和创造。他的山水取法李成 而自成一格,开创了北宋山水画的新局面。画树挺劲, 而自成一格,开创了北宋山水画的新局面。画树挺劲,枝 头象鹰爪,画山耸拔盘回,折落有势;格局千态万状, 头象鹰爪,画山耸拔盘回,折落有势;格局千态万状,变 化丰富,故被誉为“独步一时” 化丰富,故被誉为“独步一时”。 今存主要作品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幽 今存主要作品有《早春图》 关山春雪图》 谷图》 窠石平远图》 谷图》、《窠石平远图》等。此外经其子郭思整理的理论 著述《林泉高致》 概述了他的创作经验,具有重要价值。 著述《林泉高致》,概述了他的创作经验,具有重要价值。
唐宋山水画的鉴赏300字

唐宋山水画鉴赏1.董源《龙宿郊民图》《龙宿郊民图》是董源重要的传世作品之一,它描绘了居住于江边山麓的民众庆贺节日的情景。
此图以山为主,右侧的两座大山占据了画面的大半,山顶且有矾头。
山下水面空阔,溪流蜿蜒,树木茂密成林。
山下的人家在树头挂起了灯笼,溪边又有两条舟船,上竖彩旗,数十人自岸及舟联臂排列,似正在表演庆贺的歌舞。
山下道路上点缀着一两行人,似在赶路,又似在游览。
这幅图画的用意应该是表现清雅的江南山水中居人生活的舒畅和愉悦。
在董源的山水作品中,这似乎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即使是以表现山水为第一目的,他还是情不自禁地要画出居人的生活图景,并将此中透出的生命活力感染给无言的山山水水。
此作技法池以披麻皴和水墨渲染为主,画山形时先勾出轮廓,再用长披麻皴手法,以中锋笔自上而下左右披拂,线条大致平列,但也时时交叠会合。
山上的矾头则作空心点皴,呈现草木葳蕤情状。
在皴染基础上画家又给山石敷以重绛色,同时将山头染为青绿。
这样就将李思训的精于设色和王维的擅用水墨巧妙地结合起来。
后人称赞董源“神品格高,无与比也”。
以《龙宿郊民图》验之,他的画的确不愧为有“品”有“格”的上乘之作。
2.李成《寒林平野》《寒林平野》呈现烟林平远景色,林木薄疏,小丘起伏。
李成注重真实的山水写生,深合透视画理,此画面墨法变化微妙,意韵精致。
另外,用墨不浓,轻淡如在烟雾里,显得缥缈幽清,李成的“惜墨如金”,由此可见。
3.李成《晴峦萧寺图》《晴峦萧寺图》上半部两座高峰重叠,左右山峰低小淡远,当中一座楼阁突出,萧寺下及寺右边三四座小山冈,皆有树生其上,画的最下处是从山中流出的泉水而形成的溪水,一木桥架其上,山脚下有亭馆数间,人群来往。
用笔坚实有力,画山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勾勒而形极层迭,皴擦甚少而骨干自坚,都有李成画的特点。
画原为明末清初梁清标旧藏,一时尚难确定,但属北宋李成画风无疑。
4.李成《读碑窠石图》此图置境幽娄,气象萧瑟,是对荒芜日久之名胜的描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山水名家
李成 作品失传 荆浩、关仝欠成熟 董源——写江南平远真景,以浓厚的抒情性 的优美成为大家 范宽——写关峡峻岭,以某种戏剧性的壮美 成为另一大家
李 成 《 读 碑 窠 石 图 》
关 仝 的 画 作
董源《龙宿郊民图轴》
范 宽 《 溪 山 行 旅 图 》
雪 景 寒 林 图
三、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
无我之境向有我之境的过渡期 占据北宋花坛统治地位的宫廷画院把追求细 节的逼真写实发展到了顶峰。 代表作:柔细纤纤的工笔花鸟 对诗意的极力提倡日益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 美学标准 讲究含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 芙宋 蓉徽 宗 锦院 鸡体 画 图 》
宋徽宗花鸟画
画院考试题目
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蝴蝶梦中家万里 踏花归去马蹄香 野渡无人舟自横 竹锁桥边卖酒家
宋代绘画中第二种艺术意境
处在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过渡行程中,是 厚重的院体画而非意气的文人画,基本仍应 属于无我之境 重要的开拓,从内容到形式都丰富发展了中 国的美学传统 诗意追求和细节真实同时并重 虚实相生,无画处均成妙境。 ——笪重光《画筌》
三重境界
诗境深厚宽大,词境精工细巧,曲境酣畅明 达,直率痛快 诗多为无我之境,词多有我之境,曲大都是 非常突出的有我之境 诗境厚重,词境尖新,曲境畅达,各有其美Fra bibliotek 诗词曲三境对比
诗:夜阑更秉烛,相对 如梦寐 词:今宵剩把银釭照, 犹恐相逢是梦中 诗: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词:杏花疏影里,吹笛 到天明 曲:觉来红日上窗纱, 听街头卖杏花
宋元山水画欣 赏
一、缘起
山水画的由来
六朝:画论 宗炳《画山水序》 隋唐:发展期 吴道子 、李思训 中唐:独立期 落后于仕女、牛马图 宋代:高峰期
吴道子画作
李 思 训 画 作
中 唐 韩 滉 《 伎 乐 图 》
审美情趣的变化
历史的变迁 隐逸的意义由狭而广的拓展 艺术趣味与审美观念的改变 人与自然愉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基本 音调 以禅宗为代表的哲学思潮的影响
四、有我之境
元代审美趣味的变异 文人画确立,代表元四家:倪云林(倪瓒)、 黄公望、王蒙、吴镇 形似与写实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 的是主管的意兴心绪 突出强调笔墨,中国的线的艺术推上了最高 阶段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吴镇《枯木竹石图》
王 蒙 的 画 作
倪 瓒 《 幽 涧 寒 松 图 》
诗词曲三境对比
诗: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 词: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 风瘦马
结 语
赵孟頫《古木散马图》
元代文人画的特征
画上题字作诗,以诗文来配合画面,使之成 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墨画压倒青绿山水居于画坛统治地位 自然对象山水景物成为发挥主观意绪的手段 有我之境——宋元山水画中第三种意境,与 北宋、南宋三分鼎足,各擅胜场
美学理论的发展轨迹
宋代:师造化、理、法、传神、因性之自然,究物 之微妙 元代:法心源,趣、兴、写意,画者当以意写之。 高人胜士寄兴写意者,慎不可以形似求之 宋画:先观其气象,后及其去就,次根其意,终求 其理 元画:先观天真,次观笔意,相对忘笔墨之迹,方 为得趣
二、“无我之境”——北宋
山水画的三个里程、三种意境 北宋:李成、关仝、范宽——具有地域特色 学习五代画家荆浩,讲究气韵生动 构图细致严谨,要求精细准确观察描绘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 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郭熙《林泉高致》
荆浩的画作
宋元山水第一种基本艺术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