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感综述

大学生安全感综述

人 文 论 坛

205

INTELLIGENCE

大学生安全感综述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张 瑶

摘 要:对近年来大学生安全感研究的现状及其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就安全感概念、测量工具、影响因素等3个问题进行探讨,指出了目前国内该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大学生 安全感

一、安全感的定义

关于安全感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看法,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

1、黄希庭认为安全感是人在摆脱危险情境或受到保护时体验到的情感,是维持个体与社会生存不可缺少的因素。[1]

2、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指“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2]

3、丛中和安丽娟则认为,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感与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

综合以上观点,虽然不同专家对安全感的解释不同,但他们对安全感的本质的理解却类似。可以发现在心理学意义上安全感具有以下特性:

(1)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和体验;

(2)安全感总是对外界风险的预测和评估,它可以是外部实际环境带来的,同时也是主体内心感受到的风险。

本文,认为具有良好安全感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环境里是安全的,相信自己有处理现实以及未来潜在风险的能力,同时被自己重要他人所喜爱、支持。

二、安全感的测量工具

1、安全感量表(Security Questionnaire),由丛中、安丽娟2002年编制,分为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两个维度。该量表有16个题目,每个维度为八个题目,以1—5级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间隔3周的重测系数为0.74。

2、马斯洛的安全感—不安全感量表(S-I)量表,编制于上世纪50年代,该量表有75个题目,有“是”、“否”两个选择。其中0~24分属于正常范围;25分以上,则具有不安全感的倾向;31分以上,则具有不安全感,39分以上则具有严重的不安全感,即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

三、影响安全感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学校安全感的相关因

素有很多。目前研究表明,大学生学校适应既与主体自身的人格特点、气质、神经症等内在因素有关,也与其家庭、社会支持等外在因素有关。

1、内在因素

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身体状况、气质等内在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安全感。钟友斌教授特别指出:强迫的核心是恐惧和不安全感。汪海彬,姚本先研究得出:大学生心理安全感与神经质维度呈显著负相关,高神经质人格特征的人多喜怒无常、多愁善感,对各种刺激容易产生强烈的反应,激动之后又久久不能平静,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很难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外倾性与人际安全感、安全感总分相关呈显著正相关,这可能是因为外倾人格有爱社交,广交朋友的特点,此类型的人能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因此在心理安全感中人际安全感维度上的得分就比较高。[3]亲和型、自强型的幽默风格对安全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嘲讽型对安全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贬型对安全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4]

2、外部因素

家庭因素 谭凤娥指出:安全感高的大学生与安全感的低的大学生在亲密度、矛盾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组织性、独立性上都差异显著;家庭类型(完整、不完整),家庭收入(上、中、下)对安全感的主效应显著;在安全感高的组别上,家庭类型与家庭收入交互作用显著,即降级收入好的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可抵消不完整家庭所带来的不安全感。[5]王艳芝发现正式工、工作年限长、收入高的幼儿园工作人员的安全感要高于临时工、工作年限短、收入低的工作人员。[6]

社会支持 雷丹、赵玉芳等实证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安全感各维度均显著相关,当加入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后,改变了安全感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回归系数大小,说明当个体具有较低的安全感的时候,如果能够给予强大的社会支持,灾民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严重程度将明显下降。[7]在研究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安全感的特点和弹性发展就中发现,社会支持中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能

正向预测安全感弹性发展,即社会支持越多,心理安全感发展的越好。[8]

小结

国内对安全感理论,虽然目前的研究还是比较少:

1、安全感的定义,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的定义,对其内容研究的角度也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角度划分为不同的维度;

2、对安全感的研究,只是两两变量进行研究,缺少对影响安全感的整体因素的分析,同时鲜有有研究者从学校适应的后置性因素进行研究。

3、国内大学生安全感量表,多采用马斯洛S-I 量表或者丛中、安丽娟的自编安全感量表。首先S-I 量表编制于上世纪50年代,时效性较差,中西文化差异也比较大,而且国内也没人对此量表进行科学化的修订;对于丛中、安丽娟的量表虽然也可以用于正常人群安全感的测查,但是对于大学生这一高学历群体,针对性就不是很好。

参考文献:[1] 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辞典》,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528。

[2] 阿瑟·S ·雷伯:《心理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765。

[3] 汪海彬、张俊杰、姚本先:《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人格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研究》,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2)。

[4] 高珊珊、姚本先:《大学生幽默风格与安全感的关系研究》,中国新医学,2009, 13(1):13-15。

[5] 杨元花、谭凤娥:《大学生安全感发展与家庭环境因素的相关研究》,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7,17(2)。

[6] 孟海英、王艳芝、冯超:《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相关因素分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39)。

[7] 雷丹、赵玉芳、汤永隆、邓丽俐、刘玲爽、李哲:《四川灾区震后一个月PTSR、社会支持、安全感状况及相互关系》,西南大学学报,2009,31(8)。

[8] 朱丹:《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特点及弹性发展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9,104(2)。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文献综述1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文献综述1

文献综述 题目大学生创业专业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所在学院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创业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在当前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寄希望于自谋职业,自己创业。自主创业作为大学生毕业选择之一,一方面可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也可有效磨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平台,自主创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或推动或阻碍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对其展开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当前有关创业的众多研究中,直接针对特定区域的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研究重点较多的集中在人格特质上,对创业意愿的研究,最著名的是博德的创业意愿维度分析,而该分析也并未针对大学生这个主体进行研究,其对大学生创业模型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现实意义并不强。因此,为了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应该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与梳理。

个人特质方面 人格特质(Personality tarit)是个人心理思维及行为模式的综合体,亦是个体对压力源的感受或压力源对个人的主观意识,对个人解决问题之过程有极大的影响。早在1970年,Hornadya和Bunker在《人事心理学》一书中就开始讨论成功创业者的心理特征。钱永红(2007)研究指出个体特质对个体的创业意愿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创业意愿。Murry&MacMillan(1988)研究归纳出了影响创业意愿的主要心理特征有成就欲望、内控信念、风险承担倾向、识别和利用机会的能力、模糊性承受能力、处理问题的风格、企业家的个人价值观选择等,以上特征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得到了大量研究的证实。下面是就每种特质相关研究的归纳:第一、冒险精神。人们通常认为创业者是些喜欢冒险的人。对于冒险性的测量可以分为投射法和自陈法两种方式。对以往采用自陈法的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表明创业者的冒险性高于非创业者(J.Miner&Raju,2004;W.Stewart&Roth,2004;张玉利和杨俊,2003)。国内学者张玉利和杨俊(2003)做了有关的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结论包括:(1)个体冒险性和能力经验与创业动机、创业行为之间正相关;(2)在越有利创业的文化环境和越好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家的冒险性就越高,也越自信;(3)企业家个人所具备的创业必须的能力经验越高,其冒险性也越强。 第二、内源控制。Brockhaus(1980)研究认为成功的企业家大多属于内控型人格。他们习惯于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自己的生活。 第三、风险承担。许多学者想要探讨创业家是否比一般经理人更为偏好风险,其中以Brockhaus在1980年进行的研究最为具有代表性。Brockhaus将创业家与经理人分为两组,透过许多与实际商务行为相同的情境模拟,来观察二者的风险偏好程度。但这项实验的结果却指出,创业家与经理人的风险偏好并无显著差异(李乾文,2004)。计划行为模型方面 许多学者认为人们在采取具体行动之前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倾向(Intention),而这一倾向反过来又会决定具体行为。Bird(1988)指出新企业的成立需要投入时间制定详细的计划,因此计划行为理论很适合用于创业意愿的研究。Ajzen(1991)提出的计划行为模型(TPB),他指出创业意愿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起主导作用:第一、创业态度。Brayfield&Crockett(1955)首次解释了态度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而学者Cialdini等和Cacioppo(1981)进一步做了实证检验,证实了态度与创业意愿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根据Shapero(1982)的研究,独立、财富、挑战等都将影响创

高中生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高中生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引言: 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有三点是一致的:"第一,认为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第二,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为'公众'的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在我国,关于安全感的研究有: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决定开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活动的有关文件中,第一次提出要将人民群众普遍具有安全感作为社会治安根本好转的标志之一;1988年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主持了"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的课题,这一课题在"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指标体系"的编制过程中,把"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作为其三个子课题之一;1988年和1991年,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安全感调查,深入了解了公众安全感状况;1998年,中国公安大学的"中国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发现居民社会安全感不容乐观,主要受社会治安状况影响;2002年"上海市重点大学学生心理安全感的调查分析",发现上海市重点大学生在心理安全感的安定感、归属感、适应不良性上普遍表现出较为良好的状况,但在尊重感的获得上表现出普遍不足和显著差异。 保持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治安秩序,提高群众的安全感,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因此,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是事关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一件大事。中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对社会安全感的主观体验程度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这一特殊时期所出现的一系列影响到中学生安全感的因素及问题所在,我们通过自编问卷针对社会在中学生心目的安全感系数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以问卷方式抽样调查,参加调查人数11人,共发放问卷1100份,收回1100份,其中有效问卷1016份,有效率92.4%。现将此次调查情况公布如下: 活动起止日期:2009年1月10日—2009年2月10日 实践地点:河南省部分县市高级中学(焦作,南阳,商丘) 调查对象:16——20岁之间的高中生 调查结果: 1.焦作市2009年1月22日星期四上午10:24 调查人员:员照英,李备,高帅,董慧超 这是一所育人环境优美,校园文化氛围浓郁、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善的学校,在办学的历程中她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和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全部收回。针对本次调查结果,我对部分问题进行如下分析:

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文献综述

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文献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文献综述 姓名: 胡洲锋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42班 学号: 2224220 指导教师: 秦淳霞职称: 讲师 2007年6月30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胡洲锋 指导教师秦淳霞 摘要:旅游消费行为是旅游的各项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也是旅游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在旅 游细分市场中,大学生旅游是整个旅游市场中一个独立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因此~研究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行为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经济来源~大 学生旅游动机产生的各种原因~以及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各种影响~并进一步提出了增进大学生 旅游消费的几项积极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消费消费行为 A review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onsumption behavior 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Hu Zhoufeng Tutor Qin Chunxia Abstract : tourism consumption behavior is the most important activity in any other tourism activities ,is also an important research object in the domain of tourism research. The travel marke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and independent market, which has very big developmental potential. Thus, it’s necessary to do the research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onsumption behavior.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economic sourc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onsumption; the causation of bringing unive rsity students’ tour motivation ; the influenc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onsumption and proposing some activ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university students’ consumption in further step.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tourism consumption; consumption behavior

确定感、安全感、控制感——人的安全需要的三个层次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Maslow(1968)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论证了人类在不同境遇下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对指导人类自身行为的重要意义和对不同环境下人格成长发展的心理意义。他认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列成阶梯式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它们与生俱来,并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水平,成为个体行为的动力。其中对于安全需要(safety need),Maslow说道:“几乎一切都不如安全需要重要,甚至有时包括生理需要[1]。”由此可见安全需要的重要性。 沈学武等(1998)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和马斯洛的五种基本需要学说,将人的基本需要归为四大类:生存需要、人际交往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自我实现及成功需要,而将与个人的自身体验有直接相关的安全需要单独提出来,作为追求这四种基本需要和确保其顺利实现的总变量[2]。根据M aslow的描述,安全需要是指人们“对安全、稳定、依赖、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的需要,对体制、秩序、法律、界限的需要,对于保护者实力的要求等[1]。”由此可见安全需要的复杂性。基于此,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对人的安全需要进行经验描述和理论建构,将安全需要划分成三个层次,即确定感、安全感和控制感,下面分别对各层次进行分析论述。 1.确定感 有关确定感(certainty)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领域、经济学领域和医学领域,心理学领域关于不确定感的研究还不多见,大多是在心理咨询方面,并且是在安全感或安全需要的名义下进行的。而在其它领域,对确定感进行研究时大都是冠以不确定感的名称。 不确定感(uncertainty)最早由Budner于1962年提出,认为不确定感是个人对一件事情无法给予恰当地分类或组织时所产生的一种认知[3]。1988年M ishel提出了“疾病不确定感理论”[4],主要用来解释当疾病引起相关刺激时,个人会对 确定感、安全感、控制感—— —人的安全 需要的三个层次 于世刚 摘要:文章对人的安全需要进行经验描述和理论建构,认为人的安全需要可以分为确定感、安全感和控制感三个层面。在不安全状态下,人的安全需要是对不确定因素的寻求,表现为不确定 感和确定感。在安全状态下,人的安全需要是对确定因素的寻求,表现出确定感和控制感。 并指出人的安全需要的满足需在三个层面上依次得到满足,才能使个体获得身心健康。 关键词:安全需要确定感不确定感安全感控制感 作者简介:于世刚,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格与心理过程。 3

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文献综述

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文献综述 张三李四 【摘要】人际交往是个体在社会中的基本需要。作为社会后备力量的大学生都应该清楚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而大学生的寝室人际关系占有很大的比重。据有关数据显示,大学生的寝室人际关系状况普遍不和谐。各种问题突出。如何有效的处理好这种问题,大学生自身的完善以及学校和社会的外部干预是重要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现状建议 人际交往形成的人际关系对处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作为一个经历充沛、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的大学生更尤为重要。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全面发展各发面的潜能。对以后社会的发展也有巨大的帮助。而大学生的寝室人际关系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不良的寝室人际关系不仅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对周围同学和校园也是一个隐患。因此,如何有效的建立良好的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现状 2013年四月“复旦大学投毒案”成为微博一热点,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时间大学生的寝室人际关系成为了学校社会的共同话题。关于寝室人际关系的调查也大量涌现。其中重庆医科大学卫生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答全校随机抽取的60名学生则仅有43%的学生认为寝室状况十分融洽,超半数的学生认为寝室关系紧张或有点紧张。而在“和室友相处的感觉”中仅有43%的同学感觉温暖,余下的57%中有24%认为无所谓、33%认为厌烦。从以上的调查数据让我们看到了当今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已经贴上了“紧张、不和谐”的标签。 二、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状况成因问题的探析 (一)客观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由于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家庭背景、拥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彼此都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对不同的行为有自己的认知和评价。这有可能会产生矛盾;其次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无论是大学校园还是学生都和社会的联系紧密相关,良好的积极乐观向上的社会精神会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相反,不良的社会风气也会影响大学生消极堕落。如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对自己有用的同学就积极结交、没用的就不搭理。最后是网络信息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网络的发展对社会进步是非常重要的,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对大学生寝室关系的影响就是上网时间过长,室友交流过少、造成人际关系的冷漠和紧张。 (二)主观因素的影响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性格可以说就代表了这个人。性格不仅决定命运,在人际关系中亦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表现,对寝室的人际关系的具体表现有:一、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和作息习惯往往是各种寝室矛盾的导火索。“被熬夜”和打扫卫生造成寝室矛盾的例子屡见不鲜。二、口头争论。三、自我中心论如“我的观点和做法绝对正确”“不管什么话题总要彻底反驳对方才罢休”经常或持续与寝室成员抬杠等等。四、妒忌猜疑等不良心理造成寝室人际关系部和谐。在涉及学生切生利益和各种荣誉、奖励时。如奖学金、助学金等有可能寝室的同学难免产生不平衡心理从而影响寝室的和谐共处。 三、建议措施 (一)加强个人修养,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 在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矛盾。当产生矛盾时,应该正确的对待和理解宽容别人。加强沟通、交流和换位思考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问题自然消除,除此之外在与人交往时应力求真诚、友善、热情的态度。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最后应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

参考社会安全感现状与原因调查分析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指导教师:安中吉 J 丿? i \j —1—4 ■ 1 亠 J 丿 班级:电气信息类112 李璧舟 学号:1108040140 杨彬彬 学号:1108040142 刘建军 学号:1108040135 课题:社会安全感现状与原因调查分 析 组长: 组员:

教师评 语

引言 摘要 调查背景 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建议和意见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目录 10 10 11

引言: 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最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有三点是一致的:“第 ,认为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第二,其感受的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为‘公众'的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 虽然这里所说的“社会安全感”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和变异性,但由于它是对一定时期内社会现实的反映,因此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同时,和个体安全感的易变性不同,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安全感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些都构成了测量的前提。 摘要:社会安全感是公众对社会安全状况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是公众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生活中对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或可能受到侵害或保护程度的综合心态反应,也表示公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认知,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水平等,社会安全感是衡量一个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指标,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在贵州大学南校区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摘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梳理,并对有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干预及培养进行展望。 关键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干预及培养 一、情绪自我效能感概念 Bandura(1986)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与能力有关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应付或处理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作为自我的一个方面,它是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层面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Schultz(1990)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自信、自重与自尊等方面的感受。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概念最早由意大利心理学家caprara等人提出。Caprara等人(1999)认为个体在管理日常情绪体验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不仅在于个体的管理技巧和能力,还在于不同个体对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干上有很大差异,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Bandura等人(2003)同样强调个体管理情绪生活的能力感,他们认为个体具有自我情绪调节技巧是一回事,在不同的场合中能够坚持运用这些技巧是另外一回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Bandura,caprara等,200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情绪的形成、保持、回避和抑制能力的评价及对内部情绪调控的信心/信念(Caprara, Alessandri&Eisenberg, 2012)。 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 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与测量 Watson &Tellegen(1985)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为两个维度: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expressing positive affect , POS)和调节负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negative affect , NEG)。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指个体面对成功或其它愉快事件时,体验或表达注入快乐、热情、自豪等整形情绪的效能信念(Bandura etal ., 2003; Caprara & Gerbino , 2001) 。调节负性情绪的自

大学生学习现状文献综述

大学生学习现状文献综述 一、序言 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主体, 是我国未来先进生产力、思想、精神和文化的创造者, 这些未来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素质, 关系到我们党执政兴国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而大学生个人素质的高低关键取决于自身的学习, 因此高校和社会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学习问题。尤其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研究当代大学生学习现状具有格外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学习问题我们需要对其有一个完整的了解。现有的研究大部分为针对大学生学习状况的单方面调查,主要有:学习动机问题、学习倦怠问题、学习拖延问题等几个方面,但缺乏整体的,系统的调查研究。所以我们的研究方向定位于从大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整体上分析大学生的学习现状所反映出的问题,为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提供帮助,令其更好的完成学习和教学工作。 二、历史发展 (1)学习拖延 Hin,Hill,chabot和Barrall(1976)对大学生进行了最早的有关拖延的问卷调查,共调查了5个大学的500名学生,让大学生对自己的拖延程度进行自我评定。他们的结果表明有5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绝大多数时间和绝大多数学习任务上都存在学习拖延,而且学生的拖延程度和年级是呈正比的。Bridrdy(1980)首次对大学生的拖延进行了以心理测量为基础的问卷调查,也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比如发现有20%的学生报告说自己是“问题型拖延者”。Aitken(1982)对大学生的拖延问题进行了一个更加广泛也更加可信的问卷调查。她研究的样本是美国两个州立大学的大约120位大学生。尽管Aitken从来没有公开发表她的问卷,但这依然是拖延研究中重要的工具。Aitken发现学生的拖延是呈正态分布的,而拖延分数在标准分一个标准差以上的学生都存在比较严重的拖延。她认为有超过25%的大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拖延,而且拖延和“低自尊”有着一42的相关性。solomon和Rothblum(一984)对342名大学生进行了有关拖延的调查,有半数的学生认为拖延是个中等的或者严重的问题。McCown,Johnson和Petzel在1986年也进行了类似的问卷研究。他们发现学生的拖延和学习成绩以及大学厦门论文网生活的满意度是呈反比的。但有关拖延的最大范围的研究是1994年McCown和RobertS进行的,他们用Aitken的问卷和其他行为问卷、自陈量表调查了共1543名大学生。他们发现拖延是学生的一个重要压力源,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在国内,对学习拖延的实证研究几乎是从2006年才开始的。陈宝华(2006)通过对上海476名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有大约20%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学习拖延。 (2)Maslaeh的三维倦怠理论 1981年,Masla。h与Jacks。n编制了工作倦怠量表(MaslachBurnoutInventory,MBI)。认为职业倦怠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加以定义,即情绪衰竭(emotionalexhaustion)、缺乏人情味(depersonalization)、个人成就感降低(diminishedpersonalacc。mplishment)。情绪衰竭是指个人的情绪资源及与之相关的生理资源被用尽的感觉,代表工作倦怠的个人应激维度。在三个维度中,情绪衰竭是报告最广泛、分析最彻底的一个,有很多研究报告指出,情绪衰竭维度代表着工作倦怠的核心内容。Maslach等人提出的这种三维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倦怠现象的本质,是职业倦怠研究领域中影响最大、居主导地位的理论模型。〔田MBI量表也被运用于学习倦怠的研究中,不同研究者在研切孟究学习倦怠时往往采用不同版本的姗I 量表。有些学者就曾根据MBI最早期版本发展了MBI的学生版。古尔德等(Goldetal.)学者曾以师范生为对象,探讨它们未来在教学上的倦怠现象。采用MBI一FormED.量表,修正量表中的工作地点、对象、及工作性质以适合学校情境,他们将此修正过的量表成为大学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2008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作者张晨 系别电气与信息工程系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年级08级 学号0828010009 成绩 指导教师张春香 年月日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摘要: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有三点是一致的:" 第一,认为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第二,其感受的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为'公众'的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 虽然这里所说的“社会安全感”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和变异性,但由于它是对一定时期内社会现实的反映,因此具

有一定的客观性;同时,和个体安全感的易变性不同,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安全感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些都构成了测量的前提。 关键词:社会安全感、社会治安、社会转型期、社会变迁、指标体系、正文: 1、调查背景及内容结果分析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社会安全感也在不断的发生之先河改变,不论社会发展的多么繁荣,它其中仍存有不安全的因素,仍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因此我自编问卷,在我的家乡秦皇岛进行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100 份,共收回100份,其中有效问卷 96份,有效率96%。内容设计了16个选择题,其中15个单选,1个多选,其中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地区治安状况、和几年前相比社会安全感如何变化,影响被调查者安全感的原因、治安问题,被调查者是否夜间敢单独出行,长期出门是否担心家中被盗,被调查者在那个地方最容易受到伤害,当你外出旅游时安全感是否会降低,网络方面被调查者是否愿意在网上购物,是否愿意公开自己的个人信息,以及当自己或看到有其他的人受到不法侵害时采取的措施,社会上违法的人主要有哪些,搞好安全措施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等。被调查者男女比例基本符合1:1,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虽然男女比例大致相当,但是35岁以下的占到了85.3%,他们认为这几年的社会治安并 没有多大变化,相反,36岁以上的人尤其时50岁以上的人却大部分认为社会治安比几年前有了大的提高,这也符合安全感是人的一种感受,不同年代出生的人经历的不一样,因此感觉也不一样。35岁以

当代大学生生活消费的调查文献综述

当代大学生生活消费的调查 湛吾委行管2班9 之文献综述 【摘要】当代大学生消费是我国青年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根据1999 ~2011年发表在经管类核心期刊上的大学生消费研究文献,将大学生消费调查分为以下四个研究领域:“大学生消费特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大学生不同消费领域”和“大学生群体消费”【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文献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作为在当代中国社会巨大变迁和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其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具有许多鲜明的特征。对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的研究,对于合理引导大学生消费行为,顺应国家启动需、扩大消费的经济转型战略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消费研究的基本状况及研究方法 经过笔者统计,在大学生消费的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63%。其中,一手实证数据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51% ; 二手实证数据占全部研究文献的9% ; 非数据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3% 。非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37%。 通过实证研究采取选取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作为样本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回收问卷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并且辅以对部分研究对象进行访谈或文献研究作为实证研究的补充,也可参考一些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或其他论文的调查数据。通过对研究容进行

分类统计发现,对大学生消费观、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一般性研究的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49.0%,主要涉及对全国或部分地区大学生消费的现状特点、影响因素、问题误区等方面的研究。关于大学生消费领域的研究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40.1%。以上文献基本是将大学生视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此外,还有6. 8%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群体展开研究的,以女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3%,以贫困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1%,以90 后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2%。根据对文献容的初步统计,我们对“大学生消费特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大学生不同消费领域”和“大学生群体消费”这四大研究领域的文献做进一步的归纳和梳理。 二、研究的主要方向及结论 A.大学生消费特点分析 纵观知网的论文数据库,大多的知名论文在大学生消费这个方面都会涉及到消费特点分析,笔者对其中5篇进行了简单的归纳与总结如下: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消费总体水平也在上升。父母“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观念,助长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 2010 年,禹小英对省市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通过对回收的504 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得出结论: 2010 年与2006 年相比,大学生月平均消费支出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以相对中等的501 ~1000 元这一区间最为普遍,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

心理安全感综述

心理安全感综述 一、心理安全感的内涵 当今工作环境和现实问题日益复杂,提高员工的心理安全感会带来很多积极作用,有帮助员工更好的适应环境等很多实践意义。心理安全感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热点课题。 学者Schein和Bennis(1965)率先提出关注员工的心理安全感有利于组织变革,他们也是心理安全感的最早研究学者。当前心理安全感的有关研究仍较少,心理安全感的研究涉及到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层面,心理安全感也是从这三个方面来界定的,一是团队成员个体心理安全感,二是团队心理安全感,三是组织心理安全感。Kahn(1990)率先提出个体心理安全感的概念,将心理安全感定义为“员工认为在表现和展现自我时,其自我形象、地位和职业生涯不会遭受负面的后果与打击的感知”。Tynan(2005)提出了团队成员的个体层面的心理安全感,他认为心理安全感包含两部分:自我心理安全感和他人心理安全感。自我心理安全感是个体感知到他人对于自身安全的影响;他人心理安全感是个体对他人心理安全的感知,即个体在与他人的交际中感知他人是否安全,当感知安全时,个体就会表现出积极的人际互动。 Edmondson(1999)率先对团队心理安全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她认为团队心理安全感是团队成员对自己在团 GAGGAGAGGAFFFFAFAF

队内所做的人际风险行为的安全程度的知觉,当感知安全时,团队成员会相信自己的团队不会阻碍真实意见的表达。可见,Edmondson认为团队心理安全是在群体水平的,是团队特征。 Brown和Leigh(1996)首次把心理安全感正式引入到组织层面,将心理安全感作为组织氛围的影响因素之一,将组织心理安全定义为“员工从心理上认为环境是安全和有意义的程度”。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其他一些研究也将心理安全扩展到了组织层面。Markus Baer和Michael(2003)将组织心理安全感形容为“一种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规范和程序,它指导并支持组织环境内员工之间公开及相互信任的互动”。可见,组织心理安全感被视为一种工作环境,这种环境中能有效降低甚至消除组织中个体风险的感知。 研究表明由于个体间的信念差异,当面对同一环境时,个体的心理安全的感知是不同的,所以本研究将心理安全感视为个体层面的变量来研究企业员工心理安全感。 二、心理安全感的测量 GAGGAGAGGAFFFFAFAF

有关大学生兼职的文献综述

现今,兼职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股浩大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出校园,做起了自己梦想的兼职。而且无论你走进哪一所大学校园,迎面而来的兼职广告,都会让你眼花缭乱,看到这些,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大学生选择做兼职了。据搜狐校园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约有86%的学生支持大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外出打工,只有7%的学生表示不支持,而另外面7%的学生不表态。 那么,大学生为什么会如此看重兼职呢?大学生做兼职的出发点在那儿呢? 一.可以充分的接触社会,增长社会实践能力,扩大交际面 大学生为什么会急于增大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呢,这得从两个方面说起。 1.目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所迫。 200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280万,全年平均就业率为93。3%,而2005年高校毕业生为338万,全年就业率不足80%,2006年,毕业生413万,就业率还不足73%,而且高职生就业率已经超过本科,达到92%,本科却只有72。5%左右。这就使得好多大学生提前步入社会,为的是在将来的就业中积累经验 2.我国现行大学教育体制与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一个断层。 尽管我国目前每年有数百万的高校毕业生流入社会,但是社会每年仍有好多工作岗位苦于找不到需要的会才。社会对大学的动手操作能力极为看重,而众多毕业生恰恰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过低。这个矛盾已经引起大学生的高度重视,为了克服这一弱点,大学生选择了做招聘,以希望通过兼职使自己的实践能得以提升。 通过做兼职,大学生的确可以增长好多知识和本领,这样既可以减少大学生对社会的恐惧感,充分了解社会,又可以培养交际能力,增强社会经验,再者,提前进入社会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为将来的就业积累丰富的资料,何乐而不为呢?

社会安全感现状及原因调查分析

社会安全感现状及原因调查分析

社会安全感现象及原因调查分析调查表 您好!我们是贵州大学计科系的学生,我们正在进行一项有关社会安全感问题的调查。我们需要耽误你一点时间回答下列几个问题,谢谢你的支持。 年月日 您的性别: A、男 B、女 年龄: A、18-25岁 B 、26-35 C 、 36-45 D 、46-55 E, 56-65 您的居住地与工作地是否跨区? A、是 B、否 文化程度:A、文盲 B、小学 C、初中D、高中 E、大专 F、大学本科及以上 职业:A、在校学生 B、行政事业单位人员 C、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 D、企业工人及服务人员 E、个体 工商业F、失业、下岗人员 G、离退休人员 H、农民 I、其它 1当有陌生人向您问路,您会()

A、毫不犹豫,帮助他 B、委婉拒绝 C、先观察对方的相貌、举止,再做打算 D、置之不理 2.您是否知道您所在公寓楼里的安全出口通道() A、知道 B、不知道 C、没遇到什么事,不关心 3.对待网上银行您是怎么看的() A、从来不用 B、偶尔也会去找点便宜 C、不安全,基本上不用 D、网上买卖方便一直用 4.您对寝室内使用大功率用电器的看法是() A、没遇到事,没什么大问题 B、从来不用 C、出了问题也会很快解决,照用 D、偶尔偷用,不被学校发现就没问题 5.您在假期大件贵重物品( 例如电脑等)会存放在会选择()

A、锁在宿舍内 B、找保管公司有偿保管 C、交给本校的本地学生保管 D、交给学校统一保管 6.您在上当受骗后做出的反应() A、自认倒霉 B、报案 C、告诫其他同学防止类似情况发生 D、找其他方式宣泄 7.在节假日外出或在拥挤的场所,您将您的现金及贵重物品放在() A、提包或背包内 B、放在贴身处 C、不随身携带 D、拿在手里 8.针对常有外面的推销员进来校内推销的现象,您认为学校需不需要凭证出入?(如学生证或其他相关证明)() A、需要 B、不需要 9.您是否知道灭火箱的位置?您会用灭火器吗?() A 、不知道,不会用 B 、不知道,

当代大学生生活消费的调查文献综述

当代大学生生活消费的调查 湛吾委行管2班201207064099 之文献综述 【摘要】当代大学生消费是我国青年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根据1999 ~2011年发表在经管类核心期刊上的大学生消费研究文献,将大学生消费调查分为以下四个研究领域:“大学生消费特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大学生不同消费领域”和“大学生群体消费”【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文献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作为在当代中国社会巨大变迁和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其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具有许多鲜明的特征。对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的研究,对于合理引导大学生消费行为,顺应国家启动内需、扩大消费的经济转型战略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消费研究的基本状况及研究方法 经过笔者统计,在大学生消费的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63%。其中,一手实证数据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51% ; 二手实证数据占全部研究文献的9% ; 非数据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3% 。非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37%。 通过实证研究采取选取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作为样本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回收问卷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并且辅以对部分研究对象进行访谈或文献研究作为实证研究的补充,也可参考一些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或其他论文的调查数据。通过对研究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对大学生消费观、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一般性

研究的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49.0%,主要涉及对全国或部分地区大学生消费的现状特点、影响因素、问题误区等方面的研究。关于大学生消费领域的研究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40.1%。以上文献基本是将大学生视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此外,还有6. 8%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群体展开研究的,以女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3%,以贫困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1%,以90 后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2%。根据对文献内容的初步统计,我们对“大学生消费特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大学生不同消费领域”和“大学生群体消费”这四大研究领域的文献做进一步的归纳和梳理。 二、研究的主要方向及结论 A.大学生消费特点分析 纵观知网的论文数据库,大多的知名论文在大学生消费这个方面都会涉及到消费特点分析,笔者对其中5篇进行了简单的归纳与总结如下: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消费总体水平也在上升。父母“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观念,助长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 2010 年,禹小英对湖南省长沙市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通过对回收的504 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得出结论: 2010 年与2006 年相比,大学生月平均消费支出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以相对中等的501 ~1000 元这一区间最为普遍,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 2004 年,由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承担的调查显示: 大学生的月平

安全感指数量表

心理测试——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 临床心理学家马斯洛(A. H. Maslow)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制了《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又称S——I)问卷。这是一个包含75道题的问卷,受测者可以在大约10分钟内完成。 请在纸上回答下列各题。选择最符合你的情况的一项。如果实在不好回答,可以选择“不清楚”一项。 Y=是N=否?=不清楚 请选择符合你的情况一项: (这个问题旨在了解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的心理特征。因此,每道题目的答案并没有是非、好坏之分,你不必有任何顾虑,请凭你的第一感觉真实回答。) 1.通常,我更愿与人呆在一起,而不是个人独处。 2.在社交方面我感到轻松。 3.我缺乏自信。 4.我感到自己已经得到了足够的赞扬。 5.我经常感到对世事的不满。 6.我感到人们像尊重他人一样尊重我。 7.一次窘迫的经历会使我在很长时间内感到不安和焦虑。 8.我对自己感到不满意。 9.一般说来,我不是一个自私的人。 10.我倾向于通过逃避来避免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11.当我与别人在一起时,我也常常会有一种孤独的感觉。 12.我感到生活对我来说是不公平的。 13.当朋友批评我时,我是可以接受的。

14.我很容易气馁。 15.我通常对绝大多数人都是友好的。 16.我经常感到活着没有意思。 17.一般说来,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18.我认为我是一个相当敏感的人。 19.一般说来,我是一个快活的人。 20.通常,我对自己抱有信心。 21.我常常自己感到不自然。 22.我对自己不是很满意。 23.我经常情绪低落。 24.在我与每个人第一次见面时,我常常感到对方可能不会喜欢我。25.我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 26.通常,我认为大多数人都是可以信任的。 27.我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我是一个有用的人。 28.一般说来,我与他人相处融洽。 29.我经常为自己的未来发愁。 30.我感到自己是坚强有力的。 31.我很健谈。 32.我有一种自己是别人的负担的感觉。 33.我在表达自己感情方面存在困难。 34.我时常为他人的幸运而感到欣喜。 35.我经常感到似乎遗忘了什么事情。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作者:林玉庆来源:本站原创添加日期:09-07-12 19:58:14 点击:2495 摘要: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本综述主要介绍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概念界定、形成机制、培养途径、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自我效能理论的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社会学习理论归因理论 一、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中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自我效能感被人们接受以后,广泛的应用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二十多年来,人们围绕着自我效能感这一研究课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在理论和实践成面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二、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 1、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A.Bandura,1986)。 2、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Schultz)。 3、是使个体能够有效的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Barfield,1974)。 4、是个体对特定环境作出反应的一种心态(Ashton&Webb,1986)。 5、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影响成绩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感觉(C.Midgley)。 6、是个人对自己所从事某种工作所具能力以及对该工作可能做到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价(张春兴,1991)。 7、是个体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周国韬、戚立夫,1993)。 8、是个体对自己所采取的行为影响行为结果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自我体验(杨心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