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儒释道思想与苏轼的创作
从《前赤壁赋》看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学教育2。
19.0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悶从《前赤壁赋》看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张永务内容摘要:中国古代哲学中儒释道三种思想融合的宗教文化思想,对苏轼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 在他被贬黄州,人生转折时期,更是他精神的支柱,这种思想贯穿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从《前赤壁赋》可以看出 儒释道思想对苏轼人生的影响。
关键词:《前赤壁赋》儒释道苏轼《前赤壁赋》是苏轼辞赋的代表作,作为经典篇目人选高中语文教材。
《前赤壁赋》写于公元1082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之久,这是作者人生经历中的转折点,打破了他曾经奉行的“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开始出现由儒家积极人世的思想向佛道超然物外思想的转变。
这一真实的人生转变,体现在他在黄州时期所在的作品中。
这一期间创作的《前赤壁赋》,可以清晰地看出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不同于西方的哲学体系,因为独特的文化影响,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儒释道三教融合而又和而不同的宗教文化体系,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北宋之初是儒学、道学、佛学三家思想并存融合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
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下的苏轼自然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
其弟曾经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写过“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既而读《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
这里对苏轼思想的发展变化过程做了简要的概述,可以看出,释儒道三种思想一直贯穿于苏轼的一生中。
“乌台诗案”使苏轼经历了一场牢狱之灾,在身体和精神上受到了莫大的摧残,从差点被处死到遭贬黄州,因祸得福,过上了自由闲适的生活。
这个时候他开始思索起人生的意义。
苏轼在早年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到了佛家的思想,这从与他交往的一些关系密切的释家朋友可以看出,如佛印、大通禅师等。
但是苏轼对佛学的研究应该起于被贬黄州之后,初到黄州之后,就寓居在定惠禅院,生活在黄州的几个和尚自然地成了他最要好的朋友。
浅析苏轼的儒释道思想

浅析苏轼的儒释道思想张心妍北京丰台二中摘要:北宋时期,文化繁盛,儒、道、释三家思想并存发展。
苏轼深受这三家思想的影响,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有年少登科的意气风发,也有“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凄苦。
在这大起大落中,苏轼始终保持着旷达积极的处事态度。
这种态度的形成与苏轼的儒释道思想息息相关。
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三种思想对苏轼形成旷达和顺处世哲学的作用。
关键词:苏轼;儒道释精神;旷达1 前言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精通诗、文、词、绘画、书法,可谓是全才、奇才。
然而他的一生却坎坷不平,仕途不顺,连遭贬谪。
但生活的苦难并没有使他意志消沉,反而使他在历经苦难的洗礼之后愈加坚韧、淡然。
他少年时期深受儒家正统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历经宦海浮沉之后开始接受佛道两家思想。
正如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所言,“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人生观。
”[1]儒释道三种思想的交互影响下造就了苏轼独特的混合人生观以及别具一格的处世哲学。
王国维评价苏轼:“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苏轼的魅力不仅仅限于他卓越的艺术才能,还有他旷达乐观的处世哲学,这种处世哲学对当今的人们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家庭,父亲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对两个儿子课业要求十分严格。
母亲则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大小姐,从苏轼很小的时候就教他识字并督促他阅读经史典籍。
严父慈母的言传身教使苏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当时北宋政治以儒学为尊,受父母言传身教以及儒家正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苏轼从小立志要成为像范滂那样的一代贤臣。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深深地印刻在苏轼心中,在今后的仕途中,他也一直秉持着这种积极入世的理想信念。
熙宁四年,苏轼上书皇帝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弊病,被新党排挤。
苏轼为避免是非自请出京任职,想要在地方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事。
浅谈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

浅谈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作者:黄昱来源:《文学教育》2021年第02期内容摘要:进入宋朝,儒、释、道三教在思想层面上进一步融合,“三教鼎立”的格局逐漸被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所替代。
宋代的“三教合一”思潮为士人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文化环境,使宋代士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性格。
作为宋代著名文人,苏轼无疑是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文人的代表,苏轼的散文也成为其儒释道三教融合思想的重要体现。
从苏轼的散文出发探究苏轼对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吸收与转换对于探讨苏轼以及宋代文人处事态度和当时的文学状况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苏轼儒释道三教思想散文中国古代文人思想呈现儒教、佛教、道教三教的对立与融合。
进入宋朝,儒、释、道三教在思想层面上进一步融合,“三教鼎立”的格局逐渐被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所替代。
儒家提倡积极入世,鼓励文人尽己所能报效国家;佛教则教导文人随缘、淡然;道教追崇归隐和避世。
宋代的“三教合一”思潮为士人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文化环境,对儒、佛、道三教思想的融合转化也让宋代士人形成了颇具时代特色的文化性格,与前此历代(特别是唐代)相比,其思想观念、处世心态与生存方式等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使他们热情参与政治,而道家任自然、轻去就的思想和佛家追求自我解脱的思想又使他们能超然对待人生的荣辱得失。
“三教合一”化解了入世与避世的矛盾对立。
作为宋代文人的佼佼者,苏轼无疑是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文人的代表,苏轼的豪放豁达的人生观展现了他对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具体运用。
在中国文学史上还出现过由苏轼及其父、弟创立的以儒为宗,通过融通三教、兼采诸子的蜀学体系。
前人对于苏轼三教思想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多从苏轼的诗词入手。
本文拟从苏轼的散文出发,分析苏轼散文里所体现的儒释道三教思想。
苏轼的人生经历十分复杂,自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人生经历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轼的创作。
苏轼前期仕途顺利,颇受皇帝重用,因而其诗文更多体现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包含忧国忧民的思想。
苏轼:儒释道思想交融下的文化巨人

苏轼:儒释道思想交融下的文化巨人摘要: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其一生坎坷,仕途起伏。
本文深入探讨苏轼思想中儒释道的融合,分析其在文学创作、人生态度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体现,揭示他如何在复杂的思想体系下成就非凡的文化贡献,为后世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
一、引言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苏轼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他生活在北宋时期,那个文化繁荣、思想多元碰撞的时代。
苏轼以其卓越的才华、豁达的性格和深邃的思想,在文学、艺术、哲学等诸多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一生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起伏跌宕,更是儒释道思想在个体身上交融共生的生动写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二、苏轼生平及思想背景(一)生平经历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的一个书香门第。
自幼聪慧好学,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
他早年踏上仕途,满怀报国之志。
然而,其仕途之路布满荆棘,多次被贬谪到偏远之地,如黄州、惠州、儋州等。
这些坎坷的经历成为他思想转变和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使他在困境中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二)思想渊源苏轼自幼接受儒家经典的熏陶,儒家的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中。
在他早期的诗作和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关心民生疾苦的儒家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北宋时期佛教盛行,苏轼与许多高僧交往密切,对佛教教义有深刻的领悟。
佛教的空观、慈悲为怀等思想逐渐融入他的思维方式。
此外,道家思想的自然、逍遥等观念也对他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在他遭遇挫折后,道家思想为他提供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慰藉。
三、儒释道思想在苏轼文学创作中的体现(一)儒家思想与文学创作1.积极入世的情怀2.苏轼在许多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百姓生活的同情。
如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发了他渴望驰骋疆场、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体现了儒家士大夫的担当精神。
3.道德教化的功能4.他的文章常常蕴含着道德教诲,如《范增论》《留侯论》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阐述为人处世的道理,传播儒家的道德观念,希望能对社会风气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儒 释 道三家思想的结晶 浅析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总之,苏轼的诗词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哲学 思想和人生智慧。他的作品中所体现的理趣,正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在他身上 的结晶。通过对其作品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三种思想的内涵和 影响。
参考内容二
北宋时期,儒释道三家思想并行,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如苏轼,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诗词风格以及人生观上。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
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强调“仁 爱”,关心人民疾苦,国家兴衰。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写道:“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一句不仅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热爱,同时也 体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此外,苏轼还强调“中庸”之道,注重修身养性,强调诚实守信、尊老爱幼。 他的《前赤壁赋》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一句便体现了对人生的 短暂和无常的认识,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再者,苏轼的诗词中亦能看出道家的影子。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出一种自然、 淡泊的风格,这是对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借鉴和体现。苏轼在诗词创作中追 求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苏轼是一位兼具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文人。他的诗词作品,不仅现实,具有儒 家的人世精神,同时也蕴含了释家的修行理念和道家的自然精神。这种儒释道三 家思想的融合,使苏轼的诗词具有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也使他的作品成为 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道家思想的体现
苏轼的诗词作品中,也充分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髓。他崇尚自然,追求清静 无为,强调内心的自由和本真。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写道:“羽扇纶 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表现出了他对自然和人类文明的敬畏之情, 也反映了他对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
浅论儒家思想对苏轼散文创作的影响

平生所望于朋友与凡学道之君子也 ” 。在 《 凫绎先生 诗文集序》 中,他 也大力赞扬凫绎先生 ( 颜太初 ) 的诗文 “ 皆有为 而作 ……凿凿乎 如五 谷必可以疗饥 ,断断乎 如药石 必可以伐病 。 这些地 方所讲 的 “ ” 济时与 实用” 疗饥”、“ 、“ 伐病 ” ,都体现 了苏轼散文有补于世 的创作 目的。在 其考 “ 制科 ”时 ,他就 曾对北 宋王朝 的颓败现 状 ,写了 《 策略》、 《 策 别 》 策断》 等 2 篇 文章 ,提 出 “ 、《 5 立法禁 ” “ 、 抑侥幸 ” “ 壅蔽” 、 决 、 “ 教战守” 等一系列富国强兵 、改革弊政 的主张。济世救 民的思想 在其 进朝 为官后就更加 明显 了。他殚精竭虑 ,积极上书 ,希望能够改变北 宋 王朝积贫积弱 的局面 。在 《 思治论》 奏章 中,他指 出北宋 国力衰弱的三 大 因素是 :“ 无财” “ 、 无兵 ” “ 、 无吏 ” ,进 而提出 “ 丰财 ” “ 、 强兵 ” 、 “ 择吏” 三方面的改革 目标 和措施 ,指 出这是宋王朝 政权能否巩 固 的关
关 键 词 : 苏轼 ;儒 家 思 想 ;散 文创 作 ・
中 图分 类 号 :I0 .2 2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6 ( 0 1 7—0 0 0 6— 2 x 2 1 )0 0 0—0 2
宋代对于晚唐 以来的思想意识和政治体制进行了调整 ,使之更 加精 密牢 固,尤其在思想文化等精神领域 ,更是由汉唐的外向的事功 开拓转 向为内向的心情意绪。于是 ,宋人便更多地借助心理 调整来进行人 格的 超越。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兼融贯通 ,是宋 代学人 的一 般思想趋势 ,在整 体上 苏轼无 法超过这种思想定势。他根据 自身 际遇和环境的变化 , 自觉 调整 这三种 思想的起 伏 、摈 弃其 消极 的部分 ,最后将这 三种 思想和谐地 熔铸在其人 格的内核之中 ,使他在 出世 与人世 的转换 中呈 现出臻于完美 的形态 。但是 ,纵 观苏轼不平凡 的一生 ,我们不难发现 ,在 其人格 中起 根深 蒂固的作用 的仍然是儒 家思想 ,对佛道思想 的接纳不过 是其在政治 上遭受挫折 而又无可奈何 时用 以应付复杂多变 的政治社会环 境 ,化解心 中的情感矛盾 ,达 到 自我宽慰 、 自我解脱 的方式而 已。这一点 也是其人 格 中佛 道 思 想 存 在 的价 值 意 义 。 作为北宋文坛 的一代文宗 ,苏轼才华横溢 ,著书宏 富,在 文学艺术 各个门类诸如诗 、词 、散文 、辞赋 、绘画等方面都有重大 的建 树。而作 为他人格内核 的根本 的儒家思想又 自然会对其创作的各 个方面产生 深远 的影响 ,本文将把论述的焦点放在苏轼散文创作 上 ,通 过对具体散 文作 品的分析找到儒家思想对其散文创作 的 目的 ( 动机 ) 、内容 、方法等 方 面产 生的影响以及作者在此影响下所作 的一些创新 。 1 创 作 目的 ( 机 ) . 动 儒 家一 向重视 “ ”与 “ 文 道” 的关 系,刘勰在 《 文心雕龙 ・ 原道 》 中将这种关 系表述 为 “ 道沿 圣以垂文 ,圣 因文 而明道 ” ,强调 “ ”是 文 用来 阐 明 “ ” 的 ,第 一 次 提 出 了 “ 以 明道 ” 的 观 点 ,这 里 的 道 文 “ ” 道 ,虽然指向积极人世的儒家思想 ,并不仅仅囿于儒家之见 ,也指 向 自然之道 。到了唐代 ,韩愈在倡导古文时提出 “ 文以贯道”思想 ,主张 捍卫孔孟之道 、重建儒家 道统 ,但他并 不是想 在理论上有 多大 的建树 , 而是在于征对 当时最大 的现实危难——藩镇割据和佛老蕃滋 ,通过 弘扬 儒家道统 “ 适于时 ,救其弊” (《 进士策问其二》 ,解救现实危难 。围 ) 绕这一核心 ,韩愈撰写 了以 《 原道》为代表 的大量政治论文 ,明君臣之 义 ,严华夷之防 ,对藩镇尤其是佛 、老进行了不遗余 力的抨击 。到 了宋 代 ,欧阳修对文与道有了新的认识 ,他认 为文与道并 重 ,而且儒家之 道 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 :“ 经之所 载 ,皆人 事之切于世者 。 ( 《 李 六 ” 答 翔第二书》 欧阳文忠公集 》卷 四七 ) ,《 。 苏轼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 ,强 调作文 的 目的为 “ 明道” 和 “ 用 ”这两条 。 致 在 “ 明道 ”上 ,他在 《 一居士 集序》 中,赞扬 欧阳 氏 “ 学推 六 其 韩 愈、孟 子 ,以达于孔氏 ,注礼乐仁 义之实 ,以合于 大道”,然 而从其 创 作 中 , 我们 也 应该 看 到苏 轼 所 要 明 的 “ ” 不 限 于儒 家之 道 ,更 多 的 道 是承继 了刘勰 的 自然之 道 ,指 向事 物 的 内在 规律 ,如其 《日喻 》 中 “日与 水 居 ”的人 “ 得 于 水 之 道 ” 同 时 ,他 也 并 不 把 文 学 创 作 的 目的 有 。 看作是单纯 的阐释 “ 道”,而是肯定 文学作为一种 艺术创 造的价值 指向 作者的情感和体验 ,这使其对 “ 、“ ”及其关 系有继承也有 创新。 文” 道 这些观点在其 《 将行唱和集 序》 《 、一 密州通 判厅提名记》 等散文 中都 有 所体现 。 关于 “ 致用”这 一点 ,应先从苏轼所处 的社会背景说起。苏轼所处 的时代正是社会危机急剧发展 、积贫积弱 的局势逐渐形 成的时代 ,也是 统治阶级内部政局反 复多 变 、党争 此起 彼伏 、黑 暗腐败 肆 意滋生 的时 代 。而独善其 身 , 济天下 ,实现太平治世 ,是苏轼一生 的追 求。作为 兼 名在儒 家思 想中浸染 的士大夫文人 ,苏轼具有迫切 的济 世 、救时 、为 民的雄心壮 志 ,他也 将这种 愿望作 为 了其 散文 创作 的动 机和根 本 出发 点 。在 《 答虔伦俞书》 中苏轼说 :“ 酌古驭今 ,有意于济时之实 想 对 苏轼 散 文创 作 的影 响
儒释道对苏轼的影响

儒释道对苏轼的影响苏轼啊,那可是中国历史上超有趣的一个大才子。
儒释道这三家思想呢,就像三个特别的朋友,在他的人生里搅和出了好多精彩的事儿。
咱先说儒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儒家讲究积极入世,苏轼那骨子里就有着儒家的这种精神。
他从小读书,满脑子想的就是能在朝堂上大展身手,为国家做点实事儿。
就像他年轻的时候,那是意气风发啊,写的文章充满了对政治的抱负。
他觉得自己就像古代那些贤臣一样,能够辅佐君主,让国家变得繁荣昌盛。
你看他到地方做官的时候,又是修水利,又是为百姓着想,忙得不亦乐乎。
这就是儒家思想在他身体里起的作用,让他对社会有责任感,想要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说说佛教。
苏轼的一生起起落落,有风光的时候,也有倒霉的时候。
这佛教就像是他在困境中的心灵慰藉。
当他被贬到那些偏远的地方,日子过得苦哈哈的时候,佛教的思想就冒出来了。
佛教让他学会了看开,懂得了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
他会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和和尚们聊天,在寺庙里静思。
就像他在黄州的时候,虽然生活条件差,但是他的心境却慢慢变得豁达。
他可能会想,哎呀,这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佛教就像是一阵清风,吹散了他心头的那些烦恼的乌云。
道家思想呢,也在苏轼身上体现得很明显。
道家追求自然,崇尚自由。
苏轼被贬之后,有了更多时间亲近大自然。
他写的那些诗词,好多都是关于山水美景的。
他在山水之间就像是一个洒脱的仙人。
他会去江上泛舟,感受那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惬意。
他也会登山望远,觉得自己和这大自然融为了一体。
道家的思想让他在官场的压力之外,找到了另一个可以让自己灵魂栖息的地方。
他可以不拘泥于官场的那些规矩,在自然里放纵自己的情感,活得那叫一个潇洒。
这儒释道三家思想在苏轼的身上就这么融合着。
他没有完全偏向哪一家,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境遇,让这三家思想在自己的灵魂里对话。
有时候是儒家的积极,有时候是佛教的超脱,有时候是道家的自在。
这才成就了我们看到的那个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苏轼。
从《前赤壁赋》看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从《前赤壁赋》看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赏析《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
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
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
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
文中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
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
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
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
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显然,赋中客人和苏子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
他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
因而“客人”的话却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所以当他把手书的《前赤壁赋》寄给好友钦之时,特地写信叮嘱道:“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赋分三层意思展开,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
情感波折,层层深入。
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
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
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儒释道思想与苏轼的创作
苏轼,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学问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
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而兼糅释、道两家。
他的人生观比较复杂。
有时从老庄的旷达出发,轻视功名;有时又站在儒家立场,批评老庄和佛家。
在政治上他更多地表现出儒家入世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主张以“仁政”治国并且始终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投身政治斗争,在地方官任上,他也始终关心民间疾苦,得到各阶层民众的爱戴。
这些都与他坚持儒家思想有关。
在生活上,苏轼却更多地采取佛家和道家的处世态度。
他把老庄哲学从无限的时间与空间的立场上看待人生、看待世间的一切是是非非的关照方法,与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作为追求心灵解脱的基础。
政治上他并不随人俯仰、随波逐流,生活上他则“随缘自适”、随遇而安。
佛老思想使他遇事达观、超脱、开阔。
无论何时,他都对万事万物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对社会人生始终采取执着的态度。
他不管遭受多么沉重的打击,面临多么险恶的环境,都没有失去生活的热情,始终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 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
第二次是在59 岁时被贬往惠州,62 岁时贬至儋州,前后在贬六年。
对于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
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
他对社会的看法和人生的思考都体现在了他的文学作品中。
苏轼前后的诗文创作以贬谪黄州为限,风格显然是不一致的。
早期的多才多艺和时代的鼓舞,使得苏轼积极要求上进,建功立业的心情是十分迫切的。
这个时期的诗作大多数意气澎湃,豪气冲天。
入仕后一些意想到和意想不到的政治上的打击、遭际,使其黯然思退,感伤颓废,甚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但苏轼终究未曾正式挂冠归隐。
元丰三年(公元1080 年),苏轼贬官谪往黄州。
谪居生活引起了苏轼思想情感上最激烈最复杂的变化。
对于当时掌权派统治集团所加给自己的打击,苏轼内心十分的愤懑,十分的不平。
这种愤懑与不平,有时比较隐晦,有时比较明显,有时采取自嘲、自讽、自咒,有时采取托物赋情与比方。
一般来说,苏轼是一个比较乐观,比较倔强的人,但对于“乌台诗案”与谪居这样的沉重打击,像他这样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在思想感情以及观点上原来就有的软弱消极的一面,就不能完全抵抗得住,所以苏轼在愤懑与不平之余,时时流露出伤感与颓废,深深为自己的命运悲哀。
苏轼思想感情上这种复杂的色彩,在他初到黄州时的一系列诗作中就反映的特别鲜明。
如“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初到黄州》)“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寓居定惠院之东》)“畏人默坐成痴钝,问旧惊呼半生死。
” (《侄安节起来,夜坐》)在黄州,与苏轼来往最多的朋友是隐居山林的方仙子。
苏轼经常向其请教老庄养生之术以及养气炼丹之术,并自创一方(即苏氏养生益智功),记载
与《苏沈良方》之中。
苏轼还深有感触地说:“欲命诗语妙,无厌空与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而且,苏轼这时许多奔放倾注、左右逢源的诗作就是在这种状态下突发灵感而成的。
当现实的挫折与打击使苏轼难以抵抗时,苏轼及时调节自己的人生坐标,于是很自然的也就移情于山水了。
他的写景咏物诗很能体现旷达乐观的性情,“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纵。
吴山故多态,转折为君容。
”《容斋随笔》载:“朱载上,为黄州教授,有诗云:‘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
东坡公见之,称赏再三,遂为知己。
”这是因为苏东坡的思想是于儒、释、道、法,甚至纵横家无所不包。
特别是在他政治上受到打击而贬到黄州之时,更以庄周思想以示解脱。
苏轼贬谪黄州写出了借题发挥的千古绝唱前后赤壁赋及《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辉煌词作,为什么谪居黄州而能山水自适?就因为其有“不以物伤性”之心,禀此而超然于物外,长葆天性之真,独得天人之和,超逸于山水。
山水显然被苏轼看成了涤垢疗伤,恢复心理平衡的灵丹妙药。
那么,超脱世俗之后的人生价值又是什么?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唯江上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正是宋代神仙佛学创作,隐逸乐道者们的共同认识。
在他仕途受挫时,也是在深受儒家思想主导的同时,能深谙佛道真谛,忘情世俗,超然物外,以旷达襟怀,阅历人生,化险恶政治风浪的冲击于物我两忘之境,才能历经忧患,把雄浑浩然之气融入诗词歌赋之间,蔚成一代词宗。
此时苏轼思想中“外儒内道,外儒内
佛”的统一融合已经趋向成熟,成为了一种自觉的意识,而且苏轼" 旷达、缥缈、超逸"的文风也达到了创作的颠峰。
由此观之,苏轼具有一颗非同寻常的平常心,他可以不因宦海沉
浮而自暴自弃,不因生活颠簸就怨天尤人。
对现实人生的热爱,在顺境中的淡泊,在逆境中的从容,面对境遇变化时的通达。
东坡词所作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
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对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企图达到对人生功利境界的超越: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身处逆境,都是如此。
他的人生态度也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他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主要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他的这种范式更适合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
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同时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的苏轼的诗文创作也无疑体现了深切的
人文关怀,能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以至精神的滋养。